×

已经消失的星球,火星木星之间消失的星球太阳系小行星带的成因疑云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12 14:32:51 浏览6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消失的玛雅星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系内有很多未解之谜:九大行星的火星和木星之间本该有颗行星的地方,却成为千万颗小行星;八大行星都是自西向东自转,唯独金星相反;天王星总是在轨道上绕太阳旋转。虽然这些谜题有待日后的科学大发展来解决,但是,其中至今都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天文学家就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消失的大行星——玛雅星(姑且称之)
神秘的玛雅文明
生活在距今4500年前的美洲尤卡坦半岛上的玛雅文明一直是我们地球最神秘和最神奇的文明之一,玛雅人在天文、历法,建筑、医学、数学等方面取得了令人叹文观止的辉煌成就。
不可思议的历法成就
玛雅人知道的天王星、海王星的存在,他们把自己的玛雅历推算到4万年之后,可以沿用的历法计算到6400万年前,他们推算的金星年为584天,地球年是365.2420天(而现在准确的计算是365.2422天)
现今的天文学家, 历史 学家把他们的宗教祭祀年(卓尔金年)定为一年260天,划分13个月,每个月20天,是为他们定出的宗教仪式而定。所以,就有人认为既然金星年和地球年是为金星和地球而定的,那卓尔金年一定与另一颗神秘的天体有密切联系。但是,太阳系内没有一颗公转周期为260天的天体。于是就有人说玛雅人是不是外星人。他们居住的星球因为未可知原因爆炸了,他们在这颗母星爆炸前来”移民“到地球,那么260天的纪年法就是他们对这颗星球的美好记忆。
到底在太阳系内有没有行星发生过爆炸天文学上有过著名的“提丢斯-波得”定则
“提丢斯-波得”定则
1772年,德国天文学家波得在他编写的《星空研究指南》中提出一条行星距离的定则,其主要内容是:取0,3,6,12,24,48,96......这么一个数列每个数字加上4除以10就得出各大行星到太阳的近似值。如:水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0+4)/10=0.4(天文单位);金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3+4)/10=0.7;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6+4)/10=1.0,火星是:太阳的平均距离(12+4)/10=1.6,照此下去下一个行星到太阳的平均的距离应该是:(24+4)/10=2.8。可是这个距离上没有一颗行星。也没有别的天体。波得相信肯定有一颗行星没有被发现。按照定则的思路,继续推算,木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48+4)/10=5.2,土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96+4)/10=10,他们与实际的距离也是那么相近!!?于是很多天文学家相信在2.8的那个位置上(火星和木星之间)应该有颗大行星的存在。所以,波得向其他天文学呼吁共同找出这个‘消失’的行星。可是几年过去了一无所获,大家心灰意冷,就在这时(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谢尔无意中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七大行星——天王星,但是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天王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9.2天文单位,这与定则计算出的:(192+4)/10=19.6天文单位符合的极好。
又过了20年,到1801年意大利西西里岛天文台长皮亚齐发现一个新天体,经计算距离太阳平均距离是2.77个天文单位,与定则算出来的2.8天文单位极为相似,这个行星被命名为“谷神星”。根据测定谷神星的直径应该是700余千米(重新测定为1020千米),这下大家可糊涂了,不应该是个“大个”行星吗?怎么是小家伙呢?后来天文学家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发现了智神星(和谷神星大小差不多)婚神星和灶神星。直到现在陆续发现了大概4000多颗小行星(后来估算为150万颗)。为什么大行星变成了小行星:是不是因为某种未知的原因爆炸了?随着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定则遇到的挫折(根据定则测算海王星的平均与太阳距离为(384+4)/10=38.8 而实际距离为30.2天文单位,海王星为(768+4)/10=77.2 实际测算距离为39.6。于是这个问题引起了天文学家的不断的争论。“提丢斯-波得”定则与“2.8”处行星爆炸之谜成为人们争相议论的世纪之谜。
6500万年前的玛雅星
根据以上假说,有人认为这个爆炸的行星就是玛雅人居住的摇篮,前苏联天文学家萨法利斯基给这颗行星取名为“法艾东”一个美丽的希腊名字。并测算出行星的直径和质量,直径为6000千米,质量为地球的1/15,公转周期为260天。
于是就有好事者就提出了爆炸说,并猜测了爆炸的原因
大约在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超过1万千米,质量超级巨大的行星在某种能量牵引和太阳引力的作用下,以极高的速度冲进了我们太阳系,它首先遭遇的是海王星,与海王星发生了猛烈的碰撞。碰撞使海王星脱离了原来的轨道,并带着其卫星和残片向太阳系内运行。而海王星在飞行了十来亿千米后完全摆脱了这颗大行星并停留在新的绕太阳轨道上(如今的30.2天文单位),随后这颗大行星又相继撞向了土星外层及其卫星,木星外层及其卫星。最后歪打正着撞向了玛雅人生活的玛雅星——一个高度发达的太阳系行星
受到撞击的玛雅星分裂成无数的小卫星,形成了谷神星、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等著名小行星,但是提前移民到地球的玛雅人顽强地活了下来,并在6500万年间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并编写了玛雅星的编年史,创造了卓尔金年和地球年协调并用的老立法,以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图片来自于网络

宇宙中那些“消失”的恒星去了哪里?

  数千年来,天文学家一度坚信,夜空中的点点星光是固定不变的。即使在弄清楚了这些“光芒”其实都是天体之后,天体物理学家也一直认为,天体的变化速度非常缓慢,需要放在数百万年、乃至数十亿年的时间尺度上衡量。
  大多数巨恒星在寿命临近终结时,都会经历一系列极其暴烈的变化,最终在超新星爆发中走向生命的终点。超新星爆发在宇宙中就像一座灯塔般明亮耀眼,可能会一连持续好几个月,即使相隔数亿光年,也有可能看到它们的明亮光芒。
  超大质量恒星会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毁灭,但这类事件很难忽略,它们的明亮光芒足以照亮整个星系,并且会持续数月时间。
  但会不会有些恒星突然之间消隐无踪呢?就我们对恒星的了解来看,这应该不太可能。但就在过去几年间,一组天文学家通过比较数十年来的观测记录,一直在研究这种“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我们称其为VASCO项目,意为‘在一个世纪的观察时间内消失及出现的天体’,”瑞典北欧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比阿特丽斯·维拉罗尔指出,“我们对各类消失的天体都很感兴趣,但在理想情况下,我最希望能发现一颗一直很稳定、 历史 十分悠久、但有一天突然消失了的恒星。哪怕用全世界最大的望远镜观察,也找不到它的踪影。”
  图为美国海军天文台的巡天项目留下的感光底片。它们的年代比航空时代还要早。由于曝光时间长,小行星会在底片上留下一道较长的星轨,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光点。
  维拉罗尔和同事们自2017年开展这项任务以来,已经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注意力,他们都意识到了调查 历史 记录的重大意义。“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天文学家都对我们的项目产生了兴趣,包括研究活跃星系核的专家、恒星物理学家、以及地外文明搜寻计划科学家等等,每个人都有充分的理由参与其中。”
  虽然我们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显示,恒星的变化非常缓慢,倘若恒星突然消失,应当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恒星都会永远保持稳定的光芒。事实上,宇宙中充满了亮度不断变化的变星。但维拉罗尔强调,VASCO项目针对的并不是这些。“我们知道变星的存在,但它们的持续时间一般最长只有几年。我们想寻找的是一颗之前始终十分稳定、但突然彻底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恒星。目前还没有针对这种恒星的记载,假如能发现它们的存在,可能会引领我们发现新的物理学法则。”
   宇宙星表
  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望远镜的发展,我们扩充星表的速度已经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例如,位于加州帕洛马山天文台的兹威基瞬变设施(ZTF)将当前最先进的照相机与萨缪尔·奥斯钦望远镜两相结合,使其拥有了超宽视野,仅需三晚便可对帕洛马上方的整个夜空完成一次搜寻,且每晚可对银河系平面开展两次扫描。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探测到“瞬变”的几率(即遥远恒星在短时间内释放出的大量光芒),还能帮助我们发现伽马射线暴等剧烈的罕见事件。
  然而,在寻找普通恒星与突然消失的恒星之间存在一点关键区别。维拉罗尔强调:“像兹威基瞬变设施这样的项目的工作时间很短。但对于罕见事件,比如某个天体每100年就莫名消失一次,你的观察时间必须足够长,才能捕捉到它们。因此我们在寻找突然消失的恒星时,将尽可能延长时间跨度,结合更古老的星图进行对比分析。我们正在将70年前的数据与当前数据进行比较,看看宇宙在这些年间是否有所变化。”
  衰老的红巨星在抛却外层物质、变为白矮星时,可能会“消失”一段时间,但这一过程会持续数十万年之久,还会产生独特的星云。
  有些讽刺的是,该团队需要高质量的 历史 数据,因此将目光投向了帕洛马山天文台和萨缪尔·奥斯钦望远镜。上世纪50年代,这台望远镜曾为一次巡天行动制作了感光底片,后由美国海军天文台扫描保存。而他们所用的现代数据则由夏威夷哈雷阿卡拉天文台的全景巡天望远镜和快速响应系统(Pan-STARRS)提供。
  “你可以随意获取这些巡天项目的结果,它们全都以数字化形式上传到了网络上。”维拉罗尔指出,“我们在乌普萨拉大学的IT团队开发了一个科学网站,只需点击几下便可将不同图片整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有多种方式,只要能为我们提供数据就行。关键在于,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的人可以到这个网站上来,将不同的图像进行比对。”
  若美国海军天文台星表中的某个天体在现代的Pan-STARRS数据库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天体,研究人员便会展开进一步考察和确认。他们将分析该天体的形状、亮度等特征,弄清这究竟是个天体、还是感光底片上的一处瑕疵。
  “你无法保证这不是底片上的瑕疵,”维拉罗尔指出,“但你可以做些测试,把最显而易见的可能性排除掉。然后你可以去找找其它星图,比如斯隆数字巡天任务(SDSS)等等,看看该天体在其中有没有留下什么蛛丝马迹。根据具体的发现结果,你可以判定出不同类型的候选天体。”
  该团队还将这些候选天体与欧空局盖亚探测器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目前,该探测器正在忙着收集银河系中超过10亿颗恒星的精确数据。
   候选天体
  目前,这项调查任务已经找到了800多颗明显“失踪”的恒星,其中许多还需展开进一步调查。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维拉罗尔理想中的天体(一颗存在了很久、一直很稳定、却突然消失了的恒星),但许多恒星本身也颇有引人注目之处。
  “我们发现了许多短期瞬变现象,可能一张照片上有,下一张又没了。我们发现的天体中,绝大部分都属于这一类。我们对这些短期瞬变现象展开研究后发现,它们似乎并不是M型红矮星发出的耀斑,也并非超新星爆发,这两种可能性都可以排除掉。”
  其它可能性不大的选项还包括变星、激变变星、新星(即双星系统中的白矮星表面发生喷发的现象)等等。该团队发现的这些瞬变源附近都没有已知变星,并且新星系统中的伴星应当有微弱的亮度才对,不可能完全看不见。
  “有一种可能性是,它们也许是伽马射线暴或快速射线暴留下的‘余辉’。”维拉罗尔提出。我们对这些高能爆发事件的源头仍然所知甚少,但科学家普遍认为,随着这类事件输出的能量逐渐衰减,过程中应该会经历一段短暂的可视期。
  “根据预测,这类射线爆发现象的亮度可达到8至10级,但在短短几分钟内便会迅速黯淡下来。我们用大型望远镜观察其所在位置时,也看不到任何痕迹。当然,对于已经筛选出的800个候选天体,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些天体肯定是五花八门,各种类型都有。”
  假如在这800个候选天体中,真的有一颗符合维拉罗尔期待的、正在消失的恒星,那么我们对此该作何解释呢?
  这颗恒星也许是一颗所谓的“失败超新星”。这类恒星极为庞大,并且其内核由于质量过大,会坍缩成一个黑洞,自内而外地将恒星的剩余部分吞噬殆尽,这样就不会留下任何可见的残留物了。
  不过,维拉罗尔认为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并不大。据她计算,这类事件在银河系中每隔三个世纪才会发生一次,因此VASCO项目不大可能刚好碰上一次。
  还有一种脑洞大开的设想:这些消失的恒星其实是巨大的外星飞船,因此它们并不是消失了,而是飞到了别处。
  就目前而言,我们还很难想象出还有什么天然过程可以导致恒星消失。除非某个候选行星拥有相关特征、可供我们研究,否则我们也很难推测出这一过程中究竟涉及到了何种全新的物理法则。不过,这又将我们引向了另一种可能性:这些看似不可能发生的天文事件是否能证明先进外星文明的存在呢?
  随着望远镜的规模和敏感度不断提高,再加上计算能力的进步,天文学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许多地外智慧搜寻领域的科学家都指出,我们如今借助恒星等天体的反常行为发现外星文明的可能性比过去高了许多。
  相关理论认为,当文明发展到足够先进时,便会开始研发恒星工程,导致恒星外观有所改变。科学家假想中的“戴森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由一系列围绕恒星转动的“发电站”构成,可以最高效地利用恒星能量。
  科幻小说作家阿瑟·克拉克在他的三大定律中提出,“任何技术只要足够先进,都将与魔法无异”。如果我们无法用天然原因来解释恒星的消失,地外智慧也不失为一种可能性。
  “从地外智慧的角度来看,我们发现的现象有好几种解释方式。”维拉罗尔指出,“它们可能是戴森球或其它结构,可能会定期开启或关闭,有时可能会朝我们的方向照射一段时间,甚至有些文明可能会彻底抛弃自己的恒星、扬长而去。”
  就连该团队发现的红色瞬变事件也可以用“人为原因”来解释。“当然,我们还是会优先寻找天然的解释,目前我们还没有理由彻底排除这些可能性。但假如要用地外智慧来解释的话,我猜激光束也可以产生这类红色瞬变现象。”
  虽然维拉罗尔暗示,他们已经从数据中发现了一些令人激动的现象,正在等待正式发布,但VASCO项目仍在持续向前推进。目前发现的大多数候选天体还需要展开进一步确认和分析,并且他们目前只考察了四分之一的天空。随着更多民间志愿科学家的加入、以及该团队正在与西班牙虚拟天文台合作研发的新型自动化技术的上线,该项目接下来的进度有望加快。
  “除了‘失败超新星’假说外,我们还不知道有什么原因可以导致恒星消失。”维拉罗尔表示,“消失的恒星令我们十分感兴趣,因为我们从未在天然情境下观察到过这种现象。因此,‘寻找那些在我们看来不可能存在的事物’就是我们的核心原则。”(叶子)

宇宙中有很多恒星都是突然消失的,它们都去了哪里?

因为这些恒星的燃料耗尽之后,辐射就会将这些恒星全部压垮,就会导致恒星破碎,所以恒星就会突然消失。
这些恒星都会变成陨石,会掉落在宇宙不同的地方,会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很多人是见不到的。
他们都发生了爆炸,消失在宇宙中,有些恒星消失的非常突然,很多人都根本发现不了他们为何和消失。
我觉得它们都被黑洞吸走了,但这只是我的看法,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智的看待。
宇宙中消失的恒星都已经毁灭了,或者成为了世人观察不到的小星球。
宇宙对于我们人类来说,非常庞大,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宇宙中有数不胜数的星球,多到根本数不清。而且根据科学家所言,目前宇宙仍然在膨胀,不断变大。在宇宙中,任意一颗星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都属于庞然大物。
虽然宇宙中消失了近100颗恒星,但这些恒星并不是全部都来自于太阳系。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很多星系,比如太阳系、大麦哲伦星系,小麦哲伦星系和大熊座星系等。这些不同的星系都有属于自己的平衡。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必然会产生星系的消失或灭亡。所以星系里面的恒星也会随之消失。这些演变对于宇宙来说根本不值一提。恒星与星系的消失都说明了该星系受到了巨大的灾难,或者他们的寿命已经达到了最高峰。而已经毁灭了的恒星对宇宙来说,就如同我们人类手上脱落皮肤角质一样,丝毫不影响整体。
虽然这种爆炸或恒星消失的事件可以来自于两颗恒星相互碰撞或挤压。但是据科学研究表明,几乎所有恒星的宿命都是这种类似于恒星爆发的事件。科学研究表明,质量总数超过太阳十倍、甚至十倍以上的恒星,都随时有可能爆炸或消失。
当然也存在着另一种可能,即使上述假设可能并不成立。那么那些高质量的恒星,真的可能悄无声息的直接消失在宇宙,被吸入黑洞。浩瀚的宇宙有比我们人类想象中大很多的恒星,可能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本做不出任何反应就已经被自己吞没了。
对于那些消失在宇宙中的恒星,我们其实没有必要把他们看得太重。如果想要了解他们的存在,我们就一定要好好学习,依靠科学技术,脚踏实地。我们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进程中将会越走越远。从登上月球到发射卫星,我们都体现了不断研究不断冒险的大无畏精神。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也可以登陆太阳,火星、木星甚至其他星球,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会掌握更多关于宇宙的知识,我们人类的文明也会更加光辉灿烂。

火星木星之间消失的星球太阳系小行星带的成因疑云

有天文学家猜测在火星木星之间存在着一颗大行星,但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大行星的存在,而是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小行星,奥伯斯提出了爆炸说,那么火星木星之间真的存在大行星,由于爆炸成为了无数的小行星吗?那么下面由星座知识为大家揭晓下吧火星木星之间消失的星球科学爱好者当中流传一种说法,称火星和木星之间可能曾经存在一颗星球。有一种叫爆炸说的理论认为:小行星带内原先有一颗与地球、火星不相上下的大行星,后来由于某种现在尚不清楚的原因,这颗大行星发生了爆炸,炸裂的碎片就成了现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太阳系的类地行星都是在早期不断的撞击中慢慢形成的,但是在太阳系行星格局基本成型之后,引力格局也就基本成型了,小行星带处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宽达5亿公里的范围内,如果不是因为木星强大的引力在搅局,小行星带是可以形成一个行星的。其他行星之间没有小行星带,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其他行星之间的间隔不够大,目前为止人类已经永久登记的小行星已经达到了12万颗以上,初步估计小行星的数量在50万颗左右,如此一来小行星带的宽度就达到了1.5个天文单位,要知道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才1个天文单位,所以小行星带只能存在于木星和火星之间5亿公里的空间内。关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成因,主要有三种学说:1、太阳系形成之初,宇宙物质逐渐密集成各大行星,中间很多物质没有足够的条件形成大行星,于是形成了小行星带。2、大行星毁灭残骸,柯伊伯带、土木间、小行星带、水内小行星带、都有着存在古老的大行星的假说,但是后来爆炸毁灭了只剩下残骸。3、外来捕获,宇宙物质闯入太阳系,因为引力的作用无法逃脱和前进成为了太阳系的成员。

宇宙中突然消失的星球,最后都去哪里了

宇宙黑洞吞噬邻近宇宙区域的所有光线和任何物质。
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某一个恒星在准备灭亡,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塌陷,发生强力爆炸。当核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体,同时也压缩了内部的空间和时间。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挤压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由于高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使得任何靠近它的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 所以说被黑洞吸进去的物质被压缩成基本粒子,成为黑洞的一部分。

恒星离奇“消失”或源于一场失败的爆发,恒星为什么会突然消失?

可能是因为这个恒星在宇宙中发生了爆炸的现象,所以最后消失在了浩瀚的宇宙当中。
我认为恒星消失一定有科学的道理的。有可能是星体自己的运行轨迹发生了问题。或者是黑洞的吸引。
其实不止动物、植物有生老病死的,星球也是有生老病死的,这次消失的恒星很大可能是因为寿命到了或者是因为太阳离子爆发破坏了整个太阳的平衡而提前进入黑洞状态。
所以会突然消失,可能就是因为地球大爆炸,也可能就是因为自己被黑洞吸去了才会消失的吧。
恒星和宇宙中其他事物一样也会走向老化,老化以后恒星就消失了,科学家目前已经检测到有近一百颗行星已经从宇宙中消失,具体的原因还有待调查探索。
恒星的消失有很多原因:自然死亡、超新星爆发、被制作成戴森球。NASA科学家在对比之前的太空图像时,发现宇宙深处的恒星离奇消失,这些消失的恒星非常神秘,没有检测到任何迹象便失踪,这让很多科学家怀疑是外星人引起的恒星消失。
1,恒星的自然死亡:
恒星根据其质量,会经历不同的死亡过程。以太阳为例,太阳死亡后,内核会发生氢氦核聚变和氦碳核聚变,内部温度大幅度提升,进而引发膨胀。太阳会在50亿年左右死亡,膨胀为红巨星,之后内核产生铁元素,内核坍塌形成白矮星。
当恒星变为白矮星的时候,只会发生微弱的温度和光亮,宇宙中离奇消失的恒星,或许就是变为白矮星的恒星,由于人类的观测设备有限,因此无法察觉到白矮星微弱的光亮。
如果恒星的质量比较大,就会形成中子星,中子星的能量消耗完毕后,会发生超新星爆发;恒星质量更大,就有可能形成黑洞,无论是发生超新星爆发还是形成黑洞,这些恒星都会从宇宙中消失。
2,恒星被制作成戴森球:
戴森球是物理学家戴森提出的概念,对于高级文明来说,进行星际旅行需要非常强大的能量。高级文明或许会在恒星外围搭建能源采集器,通过包裹恒星,来充分获得恒星的能量,从而提供给星球能源,并利用这种恒星能源进行星际旅行。
戴森球至少需要到达1级文明才能开始实施,能够完全利用恒星的能量后,就会进入到2级文明,而人类文明目前只是0.7级。
外星生命或许远远比人类高级,可以在宇宙中制作戴森球,从而遮挡住恒星的光芒,地球自然无法继续观测到这些恒星,从而出现了恒星的神秘消失。由于人类目前的天文望远镜无法观测到这些恒星的具体情况,因此无法判断其状态。
或许等待人类的天文望远镜逐渐升级,天文学家甚至可以在宇宙中,直接找到戴森球的外星非自然结构!
宇宙充满未知现象,此次科学家发现恒星的消失,中间并没有间隔很多年,理论上恒星不会出现如此明显的变化。
恒星的神秘消失,或许是恒星的未知现象,进而导致恒星的光亮消失;也有可能是人类的观测设备没有捕捉到这些恒星;也许是这些恒星被外星人利用。

一百多颗星球凭空“消失”,是被外星文明利用了还是被摧毁了?

恒星是宇宙当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天体,每一个恒星的寿命从几十亿年到上百亿年都不等,一颗恒星其实是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消失,不过在一些高等宇宙文明的参与之下,恒星也会突然消失,现在有科学家对宇宙当中凭空消失的恒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之前有一个研究小组,这个研究小组就是专门研究在宇宙当中突然消失的恒星。
这个组织将美国海军天文台给出的一系列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在天文台给出的旧的星表当中,一共被标记的天体有15万个。后来这个小组又通过电脑分析,在这15万个天体之中选出了24,000个候选天体,在这24,000个被标记的天体当中,有100个天体只出现在了过去,在最近的一次观测当中,这100个天体凭空的消失了,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面,这些恒星无缘无故的消失,其实恒星消失的方式就那么几个。比如核聚变或者是被星云给遮挡或者是变成了一颗黑矮星。
不过这100颗恒星分布是杂乱无章的,而且在这几十年当中全部消失,可以排除是自然消失的可能。因为一颗恒星的寿命有几十亿年,甚至是上百亿年,所以挤时间对于恒星的寿命来说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哪怕是到了恒星演化的最终阶段,发生了超新星爆炸,这个爆炸会持续好几万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自然消亡是很可能的,不过对于这100颗恒星来说,我们直接排除这100颗恒星自然消亡。
排除了这个原因之后,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恒星集体消失不见的,有一个比较牵强的解释,就是在外太空当中有一些高等级的文明,这种高等级的文明建造了一个装置,这个装置可以把恒星全部给包起来,并且能对恒星释放的能量进行100%的利用,这个装置其实是上个世纪一个科学家提出过的一种理论。而这一装置也被广泛地应用在很多科幻电影当中,以及科幻小说当中。综合来说这凭空消失的100颗恒星,如果要是没有消亡的话,就意味着这100颗恒星就被这个装置给覆盖了。
而这些恒星释放出来的能量就被这个装置给吸收了,所以我们才没有办法观测到这些恒星了。但是对于外星文明来说,想要建造出来这样一个装置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我们想要对太阳进行改造的话,制造一个这样的装置,先抛开技术,仅仅是质量就没有办法去解决,因为把太阳系内除了太阳以外,所有的质量加起来也不够,制造出来这么一个装置。

想问问太阳系中曾经消失一个星球叫什么?

稳恒态理论在这个问题上较为自信,因为永恒宇宙间允许星系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演化这里可以与维利里奥 所说“ 消失的美学 ”进行对照,“ 消失的美学 ”更多在 知觉的意义上,只有前一格画面消失、第二格画面进 来,才有电影的美学问题

地球周围有九大行星那颗星不见了

冥王星,冥王星之所以不是九大行星,是因为冥王星本来就离太阳很远, 又被其他星球的引力吸引了。最后科学家发现他超出了太阳系, 就把它从九大行星中排除掉了 。
  首先应当明确,九大行星不是哪颗不见了,而是其中的冥王星被开除出九大行星的行列了。太阳系的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也和公转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两个例外。金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而天王星是在轨道上横滚的。而曾经被认为是"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于2006年8月24日被定义为"矮行星"。
  行星的定义:一是必须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二是质量足够大,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必须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三是其轨道附近应该没有其他物体。按这样的划分,太阳系的行星就只有水、金、地、火、木、土,加上天王、海王星这八颗。 与2006年之前提到的九大行星概念不同,在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冥王星相符。质量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相符,但是冥王星没有能够清空其轨道上的其他物体,因此降级为矮行星。
  而同样具有足够质量、成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称为"矮行星",冥王星恰好符合这一定义,并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确认是一颗"矮行星"。所以冥王星被归为矮行星。从此太阳系只有八大行星。

如果一颗行星突然从太阳系消失,会发生什么?

会发生的因素太多了,因为现在已经达到了一种平衡。
会发生很严重的事情,太阳系的整个构造会发生变化。
估计是被毁灭了啊可能是被一些黑洞吞噬了啊
我觉得应该会影响到其他行星的运动轨道,变化会很大。
除木星和土星外,其他行星消失并没有太大的事情发生
火星被广泛称为红色星球。它是太阳系中的第四颗行星。这个红色星球吸引了人类的极大兴趣,而火星的56次飞行任务足以证明这一点。如果火星消失,近地小行星的威胁将大大增加,火星和木星之间将分布一条巨大的带状小行星带,这实际上将对地球构成巨大威胁。来自小行星带的小行星对地球构成了巨大威胁。
木星牢牢地抓住小行星,但有时由于重力共振效应,一些小行星脱离了轨道,太阳产生的引力将小行星拉向自身。此时,火星的引力开始起作用,就像弹弓一样,将小行星扔向地球。即使这些小行星飞行了数百万英里,火星也确实增加了撞击地球的机会。
土星是太阳系中的第二大行星,也是第六颗行星。许多人都知道土星是因为它美丽的土星环,它看起来宏伟壮丽。土星也有62颗卫星,其中一颗叫做土卫六,比水星还要大!如果土星从太阳系中消失,它的绝对大小和质量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木星和天王星的轨道。但是,考虑到土星与内行星环的距离,很难想象土星会对太阳系内行星产生多大的影响。
除木星和土星外,行星的消失并没有像您想象的那样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世界。它们的消失在短期内将是微弱的,但是最终这些变化的影响可能会逐渐增加。一百万年后,很难说这将如何影响相互作用和生物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