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三千越甲可吞吴全诗
- 2、“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3、三千越甲可吞吴全诗是什么?
- 4、三千越甲可吞吴!是什么意思?
- 5、三千越甲可吞吴
- 6、三千越甲可吞吴 是哪首诗里的
- 7、三千越甲可吞吴全诗
- 8、“三千越甲可吞吴”出自哪?写出全句。谢了
- 9、三千越甲可吞吴全诗
- 10、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意思是什么?
三千越甲可吞吴全诗
这是一副对联,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意思是,有志向的人,事情一定能做成,项羽破釜沉舟,秦朝的百十座城池都归了楚国。
用心刻苦的人,老天不会辜负他,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国士兵打败了吴国。
蒲松龄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发愤读书和创作,在压纸用的铜尺上刻上了此联,后悬置于书屋聊斋书房。
扩展资料:
卧薪尝胆出处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三千越甲可吞吴”——出自蒲松龄撰自勉联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上联含义:有志的人,事情终竟能做成,像项羽一样,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于属楚国。
下联含义:苦心的人,上天不违背他的意愿,像勾践一样,卧薪尝胆,以三千披甲的越兵消灭吴国。
扩展资料:
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必死决心,有进无退干到底。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全部)引兵渡河(黄河),皆沉船,破釜(锅)甑(zèng,蒸米饭等用的炊具),烧庐舍(房屋),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后遂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必死决心,有进无退干到底。
百二秦关,“百二”为“以二敌百”或“百的一倍”的意思,形容秦关山之险。
《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指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相距。县,xuán,同“悬”)千里(指地盘大),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裴骃集解引苏林说:“得百中之二。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司马贞索隐引虞喜说:“言诸侯持戟百万,秦地险固,一倍于天下,故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盖(大概,大约)言秦兵当二百万也。”
卧薪尝胆,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为吴国俘虏,被放还后,为报吴仇,以柴薪为床,苦身焦虑,置苦胆于座,吃饭时即尝之,使自己不忘败辱之耻。
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后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
参考资料:蒲松龄(清代文学家)_百度百科
三千越甲可吞吴全诗
全诗内容如下: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译文】有志气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的,就像项羽破釜沉舟那样,秦朝的雄关最终是属于楚国的。上天是不会辜负有志气的人,就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那样,最后率领三千越甲就可以灭亡吴国。
一、不难看出这幅对联中是包含典故的,我们来看看包含了哪些典故。【破釜沉舟】这个典故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当时秦国将领围攻巨鹿,项羽率楚军前去营救,但是他们之间兵力相差太大。于是项羽带领兵士渡过漳水后,命士兵把做饭的锅打破,把渡河的船凿烂沉入水底,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楚军以一当十,最终大破秦军,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卧薪尝胆】这个典故是关于春秋时期的。那时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越国兵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
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就让他去当马夫,这对一个一国之君来说,实在是一种侮辱,越王心里很不服气,下定决心必须要回到自己的国家。于是他装作很顺从的样子,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十分忠心,最后就允许他回到越国。回到越国后,为了洗刷耻辱,越王每一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后来经过十年的努力,越国也变得兵强马壮,最后一举攻下吴国,成为了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由此可以看出,蒲松龄用这两个典故,其实就是想勉励自己,得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地去学习。
二、蒲松龄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需要用这样一副对联来勉励自己呢?其实,这是蒲松龄在科举屡次不中、极度落魄的时候写的。对于蒲松龄其实我们应该都不陌生的,他写的《聊斋志异》就很受欢迎,他也因此得了聊斋先生这个名。蒲松龄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可不知道为什么,科考次次落榜,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灰心,还是在勉励自己学习,可能就是因为这样才能写出《聊斋志异》这么优秀的作品吧。其实,蒲松龄的这幅对联也是在告诉我们,学习不可浮躁,只要能够坚定意志,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写这幅对联就像是现在我们发朋友圈给自己打气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
这是蒲松龄的励志对联
上联说项羽
下联说勾践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是主题,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是史事
下联「苦心人,天不负」是主题,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史事
我百度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撰 自勉联
全诗内容如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实这并不是一首诗,而是一副对联,是蒲松龄为了勉励自己所作。
【译文】
有志气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的,就像项羽破釜沉舟那样,秦朝的雄关最终是属于楚国的。
上天是不会辜负有志气的人,就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那样,最后率领三千越甲就可以灭亡吴国。
一、不难看出这幅对联中是包含典故的,我们来看看包含了哪些典故
【破釜沉舟】这个典故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当时秦国将领围攻巨鹿,项羽率楚军前去营救,但是他们之间兵力相差太大,于是项羽带领兵士渡过漳水后,命士兵把做饭的锅打破,把渡河的船凿烂沉入水底,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楚军以一当十,最终大破秦军,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
【卧薪尝胆】这个典故是关于春秋时期的。那时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越国兵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就让他去当马夫,这对一个一国之君来说,实在是一种侮辱,越王心里很不服气,下定决心必须要回到自己的国家。于是他装作很顺从的样子,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十分忠心,最后就允许他回到越国。
回到越国后,为了洗刷耻辱,越王每一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后来经过十年的努力,越国也变得兵强马壮,最后一举攻下吴国,成为了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由此可以看出,蒲松龄用这两个典故,其实就是想勉励自己,得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地去学习。
二、蒲松龄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需要用这样一副对联来勉励自己呢?
其实,这是蒲松龄在科举屡次不中、极度落魄的时候写的。对于蒲松龄其实我们应该都不陌生的,他写的《聊斋志异》就很受欢迎,他也因此得了聊斋先生这个名。
蒲松龄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可不知道为什么,科考次次落榜,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灰心,还是在勉励自己学习,可能就是因为这样才能写出《聊斋志异》这么优秀的作品吧。
其实,蒲松龄的这幅对联也是在告诉我们,学习不可浮躁,只要能够坚定意志,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写这幅对联就像是现在我们发朋友圈给自己打气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
“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蒲松龄写的劝勉联的下联,上联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做事一定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使百二秦关归楚所有;有耐心的人,上天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用三千兵马,就灭亡了吴国。
“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蒲松龄写的劝勉联的下联,上联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译文:有志向的人,做事一定能够成功,就像项羽那样破釜沉舟,最终取得胜利;有耐心的人苍天不会亏待他,就像勾践那样卧薪尝胆,最终吞并了吴国。这句对联借用了“破釜沉舟”和“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
扩展资料:
破釜沉舟:项羽的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
卧薪尝胆: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二秦关终属楚
三千越甲可吞吴全诗是什么?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撰自勉联
注释:
(1)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2)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3)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幼年有轶才,少年得意,十九岁科考得县、府、道第一。自此,专心攻读,希望能博取功名,一酬壮志。后终老未得意于科场,屡试不第,七十一岁方援为贡生。长期穷愁潦倒,以教书为业。一生著作很多,尤其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达到古代文言小说创作高峰,为后世所称道。另有《聊斋诗集》《聊斋文集》等。蒲松龄聪明颖慧,才智过人,青年时期热衷举业,却“年年文战垂翅归,岁岁科场遭铩羽”,抑郁侘傺。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发愤读书和创作,在压纸用的铜尺上刻上了此联。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军旅人: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一副对联,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意思是,有志向的人,事情一定能做成,项羽破釜沉舟,秦朝的百十座城池都归了楚国。
用心刻苦的人,老天不会辜负他,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国士兵打败了吴国。
蒲松龄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发愤读书和创作,在压纸用的铜尺上刻上了此联,后悬置于书屋聊斋书房。
扩展资料:
卧薪尝胆出处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三千越甲可吞吴!是什么意思?
先看原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整副对联可解释为:
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使百二秦关都归楚所有;
苦励心志的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用三千兵马,就灭亡了吴国。
这是颜迈为了赞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赠送给他的一副对联,张于蒲的书斋——聊斋中。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败后励志,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耻,终达目的的故事。
“百二秦关”,陕西古称秦,“百二”本义是以二敌百。一说是百的一倍。《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裴因引苏林曰:“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司马贞索隐引虞喜曰:“言诸侯持戟百万。秦地险固,百倍于天下,故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盖言秦兵当二百万也。后用来形容秦陇地势险要。如马致远的《〔双调〕蟾宫曲?叹世》:“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这里的“百二山河”,意思就是山河地势极为险要。
蒲松龄的励志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单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在困难的事,也不要气馁,兵力略弱势的越国,(仅三千甲兵)也可灭了吴国
意思是:再困难的事,也不要气馁,兵力略弱势的越国,(仅三千甲兵)也可灭了吴国。出自吴恭亨(清)《对联话》。
全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译文:
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使百二秦关都归楚所有;
苦励心志的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用三千兵马,就灭亡了吴国。
释义:
这是颜迈为了赞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赠送给他的一副对联,张于蒲的书斋——聊斋中。这里用了两个典故。
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败后励志,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耻,终达目的的故事。
“百二秦关”,陕西古称秦,“百二”本义是以二敌百。一说是百的一倍。《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裴因引苏林曰:“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司马贞索隐引虞喜曰:“言诸侯持戟百万。秦地险固,百倍于天下,故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盖言秦兵当二百万也。
后用来形容秦陇地势险要。如马致远的《〔双调〕蟾宫曲?叹世》:“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这里的“百二山河”,意思就是山河地势极为险要。
扩展资料:
卧薪尝胆典故: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
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
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
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8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
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卧薪尝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王勾践
三千越甲可吞吴
01 勾践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描写的是勾践。勾践卧薪尝胆,仅用三千兵马,就灭亡了吴国。这个是蒲松龄在自己后期的科举考试屡次不中、落魄至极之际,写下的励志自勉联。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描写的是勾践。原文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后的百二秦关都归属于楚国。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
勾践(?-前464年),本名鸠浅(越国与中原各国语言不同,音译为勾践)又名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勾践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
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
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三千越甲可吞吴 是哪首诗里的
三千越甲可吞吴其实这并不是一首诗,而是一副对联,是蒲松龄为了勉励自己所作。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三千越甲可吞吴”出自蒲松龄撰自勉联。意思是,有志向的人,事情一定能做成,项羽破釜沉舟,秦朝的百十座城池都归了楚国。
用心刻苦的人,老天不会辜负他,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国士兵打败了吴国。
蒲松龄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发愤读书和创作,在压纸用的铜尺上刻上了此联,后悬置于书屋聊斋书房。
这个是蒲松龄在自己后期的科举考试屡次不中、落魄至极之际,亲自写下的励志自勉联。
卧薪尝胆的背景
吴国楚国两国恩怨由来已久。吴国偏居东南沿海地区,在中原列国眼里,吴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蛮夷之国。公元前584年年,晋景公派申公巫臣到吴国传授车战射御的技术,并唆使吴国背叛楚国,于是吴国就不断地攻打楚国了。
在晋国的扶植下,吴国的军事力量发展得很快,国土日益扩展,声望日益提高。中原诸侯国家和吴国开始建立了联系。公元前522年,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做了相国,吴王阖闾发展经济,一下子成为了军事强国。他联合蔡、唐两国兴师伐楚,攻古了楚国的郢都。
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寓意
“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句话出自于古代越王勾践在吴国被囚禁期间的故事。据传,越王勾践在吴王夫差的宴会上表现出惊人的食量,被吴国嘲笑为“越猪”。于是,勾践发誓要重振越国,用三千越甲吞没吴国,后来果真实现了这个承诺。
故事虽然流传已久,但其寓意却深刻易懂。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别解释“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寓意。
勇气和毅力的力量
首先,“三千越甲可吞吴”故事表现出的是勇气和毅力的力量。虽然越王被吴国人嘲笑,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内心深处燃起了斗志。他远离家乡,被囚禁在敌国,却从未丧失过重振越国的信念。最终,在等待了80个月的久攻不下之后,他终于成功夺回了越国。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勇气和毅力是实现梦想的关键,只有不断努力,坚持不懈,才能战胜困难,达成目标。
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最后,“三千越甲可吞吴”故事还表现出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勇气。越王在敌国被囚禁,等待被处决,他的处境堪称绝望。但他并没有沉溺于自己的困境中,而是寻找着自己的机会。他不畏艰难险阻,率领越国人奋勇前进,最终摧毁了吴国的强大力量,取得了胜利。
通过这则故事,我们能够看到当困难和挑战在面前时,必须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行动力。既然困境已成定局,那么就要积极寻找突破口,勇敢面对挑战,努力追求胜利。
启示
“三千越甲可吞吴”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故事,它真实再现了攻克难关、战胜逆境的过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勇气、毅力、重视国家利益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基础上,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和理想。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和坚持这些才能,尽自己的所能去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力量,向着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奋斗,实现人生最大价值。
三千越甲可吞吴全部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翻译过来是有志气的人应当像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灭大秦。也要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吃得苦中苦,然后吞吴国,获得胜利。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来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翻译过来是项羽带兵过河后,把船凿沉,把吃饭的锅给打碎,把住的地方烧了,带三天的军粮,表示不留后路的取得胜利。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翻译过来是吴王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回国后把苦胆放于座前,起来就尝苦胆。最后靠着三千士兵就报仇打败了吴国。
扩展资料: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为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此联为抗清名将金声(字正希)所作。说的是能够成大事的人,有破釜沉舟之勇,有坚忍不拔之志,失败后卧薪尝胆,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最终一定能获得成功。整副对联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引用了史上非常著名的两个典故,一个是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灭大秦,另一个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吞吴国。
这句话出自蒲松龄的一首诗,具体叫什么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是我记得原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高一的古诗文译注与拓展上有,蒲松龄的自勉诗,应该是《科举路》,(*^__^*) 嘻嘻……,我正好看到。
三千越甲可吞吴”——出自蒲松龄撰自勉联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上联含义:有志的人,事情终竟能做成,像项羽一样,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于属楚国。
下联含义:苦心的人,上天不违背他的意愿,像勾践一样,卧薪尝胆,以三千披甲的越兵消灭吴国。。
出处:出自清代蒲松龄的《百二秦关终属楚》。
全诗原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白话译文:
有志气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的,就象项羽破釜沉舟那样,秦朝的雄关最终是属于楚国的。上天是不会辜负有志气的人,就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那样,最后率领三千越甲就可以灭亡吴国。
“百二秦关”或“百二雄关”古代通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秦国领地。汉代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用“秦孝公据崤(xiáo)函(hán)之固”来说明秦国凭借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和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的天险立国。
“百二雄关”或“百二秦关”常被后人作为形容一个地区地势险要的典故来引用。元曲家马致远在《蟾宫曲·叹世》里有“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的词句,指汉王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为了争夺有天险可凭借的“百二山河”(秦国领地),兴起许多劳民伤财的战争祸事 。
扩展资料:
相关典故: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
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与命运同甘共苦,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三千越甲可吞吴
越国本已亡国,但凭着勾践等君臣忍辱负重、从大处着想,结果非但越国得以保全,最后一雪前耻,率领越军(此处“三千越甲”为虚数,并不一定是指3000名越国士兵)反灭了吴国。
并挟灭吴的余威渡淮北上,与诸侯会盟,终于成就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越国臣民的坚忍得到最终的成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二秦关终属楚
三千越甲可吞吴全诗
三千越甲可吞吴全部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翻译过来是有志气的人应当像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灭大秦。也要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吃得苦中苦,然后吞吴国,获得胜利。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来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翻译过来是项羽带兵过河后,把船凿沉,把吃饭的锅给打碎,把住的地方烧了,带三天的军粮,表示不留后路的取得胜利。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翻译过来是吴王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回国后把苦胆放于座前,起来就尝苦胆。最后靠着三千士兵就报仇打败了吴国。
“三千越甲可吞吴”出自哪?写出全句。谢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撰 自勉联
求采纳
三千越甲可吞吴出自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此联为抗清名将金声(字正希)所作。原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译文:
有志气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的,就象项羽破釜沉舟那样,秦朝的雄关最终是属于楚国的。苦励心志的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用三千兵马,就灭亡了吴国。
这两句分别描述了项羽灭秦成西楚霸王故事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的故事,也寓意着有志者事竟成的意思。
扩展资料: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
越国是大禹的后裔,出自于夏朝少康的儿子无余。少康派无余在会稽掌管大禹的祭祀。二十多代后传到勾践。越国在春秋时代相对落后。越王勾践崛起为春秋五霸之一,勾践之前的越王都默默无闻,勾践之后的越王也没有成就可言,所以勾践在越国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吴越两国交战,越王勾践派出一帮死囚,排成三队,来到阵前,把剑架在脖子上说:“两国国君出兵交战,下臣触犯军令,在君王的队列之前显示出无能,不敢逃避刑罚,谨自首而死。”于是都自刎而死。(越王勾践真够野蛮,所以春秋时齐国、晋国视楚国为蛮夷。
楚国视吴国为蛮夷,吴国视越国为蛮夷,此谓鄙视链。)吴军个个看得目瞪口呆。越军趁机冲杀过去,吴军大败。阖闾的脚趾受了伤,不久后去世。阖闾的儿子吴王夫差两年后兴兵为父报仇,打败越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在会稽山。勾践派文种给夫差手下的太宰伯嚭行贿。
伯嚭劝说夫差接受了越国求和。吴王夫差收兵回国。越王勾践回国后,日夜渴盼报仇。他将一个苦胆吊在饭厅里,每次吃饭都要尝一下苦胆的苦味,对自己说:“勾践,你忘记了会稽山的耻辱了么?”(成语“卧薪尝胆”的由来)
越王勾践亲自耕地劳作,越王夫人亲自纺织,和百姓同甘共苦。七年后想要兴兵吴国报仇。逢同劝阻说:“时机未到,我国刚富足了一点,就整修军备,吴国知道了,我国的灾难就要来了。”勾践说:“对极了。”(要耐心等待时机)
又过了五年,勾践问范蠡(传说中西施的情郎):“吴王已经杀了伍子胥,可以动手了么?”范蠡说:“还不行。”(还是要耐心等待时机)第二年夫差北上会盟,吴国内只留下老弱残兵,勾践再次询问范蠡,范蠡说:“行了。”于是越王勾践进攻吴国,杀死了吴太子。
吴王夫差派人送重金求和,考虑到越国还不具备灭亡吴国的实力,勾践答应了求和。(分阶段达成目标)几年后越国再次攻打吴国,吴国兵败,勾践想把夫差流放一个海岛上。夫差觉得没有脸面,说:“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后悔不听伍子胥之言,让自己落到这个地步。”
于是拔剑自刎,吴国灭亡。勾践安葬了夫差,杀了吴太宰伯嚭。勾践北上与齐国、晋国等在徐州会盟,周王派人送给勾践祭肉,称他为诸侯的领袖。越王勾践号称霸王。
三千越甲可吞吴全诗
三千越甲可吞吴全部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翻译过来是有志气的人应当像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灭大秦。也要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吃得苦中苦,然后吞吴国,获得胜利。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来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翻译过来是项羽带兵过河后,把船凿沉,把吃饭的锅给打碎,把住的地方烧了,带三天的军粮,表示不留后路的取得胜利。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翻译过来是吴王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回国后把苦胆放于座前,起来就尝苦胆。最后靠着三千士兵就报仇打败了吴国。
扩展资料: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为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此联为抗清名将金声(字正希)所作。说的是能够成大事的人,有破釜沉舟之勇,有坚忍不拔之志,失败后卧薪尝胆,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最终一定能获得成功。整副对联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引用了史上非常著名的两个典故,一个是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灭大秦,另一个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吞吴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二秦关终属楚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出自清代蒲松龄,用于激励人要有自信,相信自己能成功。
解释:
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使百二秦关归楚所有;
苦励心志的人,上天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用三千兵马,就灭亡了吴国。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蒲松龄,是一副自勉联。全联的意思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失败后卧薪尝胆地刻苦自励,发奋图强。而且有能破釜沉舟的勇气。
此联对仗工整,命意含蓄,富有哲理。其最大特点在于用典灵活有新意,上下联呼应自然,一气贯下,如行云流水。
蒲松龄在自己后期的科举考试屡次不中、落魄至极之际,亲自写下的励志自勉联。
三千越甲可吞吴全部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翻译过来是有志气的人应当像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灭大秦。也要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吃得苦中苦,然后吞吴国,获得胜利。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来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翻译过来是项羽带兵过河后,把船凿沉,把吃饭的锅给打碎,把住的地方烧了,带三天的军粮,表示不留后路的取得胜利。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翻译过来是吴王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回国后把苦胆放于座前,起来就尝苦胆。最后靠着三千士兵就报仇打败了吴国。
扩展资料: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为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此联为抗清名将金声(字正希)所作。说的是能够成大事的人,有破釜沉舟之勇,有坚忍不拔之志,失败后卧薪尝胆,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最终一定能获得成功。整副对联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引用了史上非常著名的两个典故,一个是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灭大秦,另一个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吞吴国。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撰自勉联
注释:
(1)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2)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3)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幼年有轶才,少年得意,十九岁科考得县、府、道第一。自此,专心攻读,希望能博取功名,一酬壮志。后终老未得意于科场,屡试不第,七十一岁方援为贡生。长期穷愁潦倒,以教书为业。一生著作很多,尤其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达到古代文言小说创作高峰,为后世所称道。另有《聊斋诗集》《聊斋文集》等。蒲松龄聪明颖慧,才智过人,青年时期热衷举业,却“年年文战垂翅归,岁岁科场遭铩羽”,抑郁侘傺。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发愤读书和创作,在压纸用的铜尺上刻上了此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翻译过来是有志气的人应当像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灭大秦。也要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吃得苦中苦,然后吞吴国,获得胜利。
说法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此联为抗清名将金声(字正希)所作
说法二: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撰 自勉联 (注:贵州人颜迈明确表示该联为其伪造,非蒲松龄自勉联。)
全诗典故:
1.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穿》
2.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
3.百二秦关终属楚——秦末楚军占领百二秦关
4.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5.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三千越甲吞灭吴国
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做事情肯定会成功,项羽不留退路,终于打败了秦军,秦朝的关隘最终成为大楚的地盘。
此句据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为抗清名将金声(字正希)所作联之上联,全联如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译文:
有志向的人做事情肯定会成功,项羽不留退路,终于打败了秦军,秦朝的关隘最终成为大楚的地盘。上天不会辜负苦心之人,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睡柴草,尝苦胆,最终以少数越兵打败了吴国。
此联全联都用了很多典故,恰到好处,每个典故背后都有着故事。
扩展资料:
对联赏析
此联自成联以后,因其表达的意思和用典历来广为流传,成为励志名联,上联以项羽破釜沉舟的典故,下联以勾践复国的典故相对,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项羽志向远大,虽然是陈胜、吴广掀起了反抗强秦暴政的大旗,但在垓下之围之前,项羽及其军队都是反秦的精锐力量,尤其是其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表现出的勇气和魄力向来为人所重,也正是这种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成就了百二秦关终属楚的经典战例。
勾践,本来是亡国之君,却不忘会稽之辱。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与命运同甘共苦,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上下两联,用典生动准确,立意深刻,实为励志联的典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二秦关终属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