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印争端边界共分为几段
- 2、中印对峙是在哪里
- 3、中国对印度边境战争发生在哪一年?
- 4、中国有过几次边境战争?
- 5、中印边境冲突属于传统安全风险嘛
- 6、中印战争爆发原因是什么?尼赫鲁为何突然挑起争端?
- 7、中印边境冲突怎么解决的
- 8、中印边境冲突属于什么安全风险
- 9、中印历史上有过多少次冲突?是否造成过战争?
- 10、中印红山头之战,炮兵抵近射击
中印争端边界共分为几段
中印边界线分3部分:东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中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沿着喀喇昆仑山脉走向。
中印两国关于边界划分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印边界线全长约2000公里,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两国按照双方的行政管辖范围,早已形成一条传统习惯线。中印边界线分3部分:东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中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沿着喀喇昆仑山脉走向。中印边界纠纷是英国殖民主义的遗产。
1947年印度独立后,全面接管了英国侵占中国西藏的一些边境地区,并不断蚕食中国领土。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后,中印关系跌入冰点,直到1981年才重新恢复谈判。
2004 年11月,中印双方确立了解决边界问题的“三步走”路线图。
2005年,中印双方达成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迈出了解决边界问题的第一步。2019年,中印举行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二十二次会晤,就加强信任措施建设达成共识。
2020年,印方公然违背双方达成的共识,越过实控线向中方蓄意挑衅,在加勒万河谷及班公湖地区持续制造冲突事件。
截至2021年4月29日,中印双方边防部队实现在加勒万河谷以及班公湖地区脱离接触,边境地区现地局势总体缓解。
2022年9月8日,根据中印双方第十六轮军长级会谈达成的共识,中印两军位加南达坂一线部队开始同步有计划组织脱离接触。
中印对峙是在哪里
近年来,中印两国在边界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对峙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收藏。这些对峙事件发生在中印边界的拉达克地区,也就是中印边界的一个重要地区。拉达克地区位于中印边界的西北部,是中印边界的一个重要地区,也是中印两国边界纠纷的重要地区。拉达克地区的边界线是由中印两国在1914年签订的《拉达克条约》确定的,但是由于两国在边界线的界定上存在分歧,因此在这一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对峙事件。2017年6月,中印两国在拉达克地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对峙事件,双方都派出了大量的军队,并在边界地区展开了激烈的对峙。此次对峙事件最终在双方的外交努力下得到了妥善解决,但是双方仍然在边界地区保持着高度警惕。此外,中印两国在拉达克地区还发生了其他一些对峙事件,比如2018年8月,中印两国在拉达克地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对峙事件,双方都派出了大量的军队,并在边界地区展开了激烈的对峙。此次对峙事件最终在双方的外交努力下得到了妥善解决,但是双方仍然在边界地区保持着高度警惕。中印两国在拉达克地区的对峙事件,不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收藏,也给中印两国的关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双方都在努力维护边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努力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总之,中印两国在拉达克地区发生的对峙事件,不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收藏,也给中印两国的关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双方都在努力维护边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努力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以期达到双赢的局面。近年来,中印两国在边界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对峙事件,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发生在拉达克地区的对峙事件。拉达克地区位于中印边界的西北部,是中印边界的一个重要地区,也是中印两国边界纠纷的重要地区。这些对峙事件不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收藏,也给中印两国的关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双方都在努力维护边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努力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以期达到双赢的局面。
中国对印度边境战争发生在哪一年?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中国与印度共发生过两次战争,分别是唐太宗时期,使臣王玄策出使天竺,印度当时分裂为五部,唐朝使节受到中天竺的袭击,王玄策檄召周围节度使和附属国军队,灭亡中天竺。1962年,中印两国争夺藏南发生了战争,印度大约有两万多人,有两个旅被击溃,并俘获了一个准将。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
中国对印度边境战争发生在1974年。那个时候,我爸正在当兵。所以我记得很清楚。
中心边境战争发生在1962年,也被称为对印自卫反击战。最终以印度的大败告终。毛主席称这场战争是军事政治仗,中国在获得胜利后主动撤军,表明中方以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非武力改变现状的一贯立场。
1962年10月,中国和印度在边界地区爆发了激烈的军事冲突。这是一场由印度挑起,中国被迫自卫反击的战争,是中国不愿打却又不得不打的战争,是中国奋起保卫国家和领土安全的战争
中国对印度边境战争最早发生在1979年,这一年,印度对中国边界进行侵犯无端挑衅,侵犯中国领土,中国在被迫的情况下派兵到边界,与其战争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中国有过几次边境战争?
很多次。年代比较近的有中越,中国和印度,中国和前苏联。
1、中印边境战争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
2、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期间在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便宣称取得胜利。随后解放军开始对越南北部的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毁灭后撤出越南。
3、朝鲜战争
1950年6月爆发于朝鲜半岛的军事冲突,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北、南双方的民族内战,后美国、中国、苏联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而成为了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
4、中苏边界冲突
指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高潮时一系列中国和苏联之间的武装军事对抗。其中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几乎导致了苏联和中国两国之间的战争。苏联不断挑起边境流血事件,导致中苏边界冲突升级。
5、中越边境冲突
2014年4月18日,中越边境的边界入口发生了一起暴力冲突,至少五名中国人和两名越南边防警卫身亡。越南广宁省政府已经否认了该事件与恐怖组织有关。中越两国表示正在对该起事件进行联合调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4·18中越边境暴力冲突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苏边境冲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战争
中印边境冲突属于传统安全风险嘛
中印边境冲突属于传统安全风险。伊克拉战争,俄乌战争,中印边境冲突是传统安全风险。
中印战争爆发原因是什么?尼赫鲁为何突然挑起争端?
中印战争爆发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印度统治者尼赫鲁是成长于英国殖民时期,也一直奉行的是一种扩张主义的侵略政策,所以是直接想要去针对中国的边境。再加上当时的印度国内的整体情况并不是特别的好,其实因为殖民统治让印度也积攒了大量的社会矛盾,也引发了贫富矛盾和经济矛盾,所以为了转嫁这种矛盾,尼赫鲁也就选择了挑起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边境冲突。
印度国内贫富矛盾和经济矛盾很严重,为了转嫁这种矛盾,印度挑起了争端,另外还有美国和苏联在背后的推波助澜。
中印战争爆发的根本是因为领土争端,印度一直在偷我们的领土。尼赫鲁突然挑起争端,是因为尼赫鲁没脑子。
中印战争爆发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印度统治者尼赫鲁是成长于英国殖民时期,也一直奉行的是一种扩张主义的侵略政策,所以是直接想要去针对中国的边境。再加上当时的印度国内的整体情况并不是特别的好,其实因为殖民统治让印度也积攒了大量的社会矛盾,也引发了贫富矛盾和经济矛盾,所以为了转嫁这种矛盾,尼赫鲁也就选择了挑起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边境冲突。与此同时在尼赫鲁挑起边境冲突的时候,也得到了美国和苏联的大力支持,这两个大国也都向印度提供了非常多的军火,还提供了一些巨额的贷款,在外部力量的拱火下,所以让中印发生了战争。
在1962年的时候,印度的军队公然的跨过河流来进攻中国的边哨所,公开表示此举印度进攻中国的边界,是为了要恢复印度领土的完整性,在一开始的时候,中国的军队也只能够被动的进行应战来进行保护边防的安危。后来随着印度不断的进攻中国边境,也逐渐的让这场战争演变得越来越大,并且还一直想要对中国的军队来进行污蔑。
在中印战争之前两国之间的关系还是非常不错的,整体上也是处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当中,却没想到的是尼赫鲁此次所做出来的行为确实是让人无法理解的,并没有大局观。因为我们国家一直坚持的都是和平共处5项原则,对此尼赫鲁也表示了赞同,并且从整个历史上来看中国跟印度本身就是非常相似的存在,都曾是帝国主义殖民的迫害,更应该统一战线,来对抗有野心的帝国主义,而不是选择自相残杀。
最后这场战争的结局就是印度必须要为自己的所做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而中国的军队也对印度军队实施了武装反击,战争结局也毫无悬念,必然是中国胜利。
中印边境冲突怎么解决的
中印边境冲突,中印边界问题。中印两国关于边界划分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印边界线全长约2000公里,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两国按照双方的行政管辖范围,早已形成一条传统习惯线。中印边界线分3部分:东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中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沿着喀喇昆仑山脉走向。中印边界纠纷是英国殖民主义的遗产。1947年印度独立后,全面接管了英国侵占中国西藏的一些边境地区,并不断蚕食中国领土。1962年,印度为了侵占中印边界地区,公然在边界东、西两段向中国军队开始全面进攻,中国军队奉命自卫反击,并取得了完胜。随后,中国政府为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主动交还缴获物资,创造了谋求和平解决国与国边界问题的先例。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后,中印关系跌入冰点,直到1981年才重新恢复谈判。2004 年11月,中印双方确立了解决边界问题的“三步走”路线图。
是和平收回。那就是谈判的方式,这个其实是最好的方式,但是一方面,谈判必然有舍有得,也就是说要做好放弃一些土地,收回一些土地的准备。2021年2月19日据央视军事报道: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悍然越线挑衅。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脱险,自己却淹没在冰河之中。
中印边境冲突属于什么安全风险
中印边境冲突属于二级安全风险。去年未被列入的中印边境冲突今年被评为二级风险,成为2021年新增的8个潜在危机之一。而美国和中国因航行自由与有争议的领土主张在南海爆发武装冲突从去年的一级风险降为发生率低、对美国利益冲击中等的二级风险。这是在今年的30个潜在危机中,唯一被专家认为发生概率低的事件。
中印历史上有过多少次冲突?是否造成过战争?
1、唐朝天竺战争\x0d\x0a唐初,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天竺统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x0d\x0a公元647年,唐命王玄策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但此时中天竺发生了政变,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将伏击。王玄策从骑多死难,玄策被擒扣押。后来,王玄策寻机逃脱。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在这里,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七千骑兵。玄策大怒之余,继续檄召临近唐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又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天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闻悉后也发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x0d\x0a\x0d\x0a在北天竺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一仗击溃天竺数万象军。天竺王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伎俩,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天竺兵将三千,天竺兵将落水溺毙者万余,被俘万余,阿罗顺那逃回中天竺。\x0d\x0a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而天竺兵将与唐军(算是外籍军团)一接仗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收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玄策,师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蛮斗,设分兵伏杀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灭亡。\x0d\x0a由于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天竺,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诏封赏玄策,授散朝大夫。\x0d\x0a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庙参拜,礼佛而归,中华的谦让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佩服。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提拔和任命。再加上当时大唐开边将星如云,玄策“不务正业”的功绩(尤是对唐本无意征伐的国家)也不那么显眼。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玄策晚年写过回忆录《中天竺行记》,但不为世人重视,后来也失传了。\x0d\x0a\x0d\x0a2、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ofWalong)。中印战争最为人注意的是战斗大多发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规模的冲突都发生在超过4250米以上的高度,中印双方同时也存在着物流和补给不易的问题。这场战争普遍聚焦在陆军的战斗上,因为地形的关系,双方的海空军几乎没有参与这次战争冲突。
中印红山头之战,炮兵抵近射击
中印红山头之战,炮兵抵近射击
1962年10月,中印边境局势骤然紧张起来,印军企图依靠武力抢占地盘,造成既成事实,以达到扩张领土的目的。在印度尼赫鲁当局不断在边境挑起事端,制造流血事件,拒绝和平谈判,并向中印边境集结重兵的情况下,为了打击印军的嚣张气焰,保卫边疆地区安全,中方决定对印军的侵略行为予以坚决反击。
在中印边境西段设防的印军锡克族士兵
10月17日,下达了《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决定以西藏军区现有兵力,首先歼灭侵入北克节朗河谷地区的印军,并歼灭达旺地区的回援印军部队。为配合上述行动,在西段地区以新疆军区现有兵力,首先歼灭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的印军,然后清除河尾滩河天文点两个防区的印军。
总体来看,中印边境东段是主战场,我军藏字419部队作为东段主力开赴前线待命,主要任务是在机动作战中歼灭敌有生力量。而在西段的军事行动,则作为对东段的配合与呼应,则以攻坚拔点,清楚印军侵占据点为主。
此时在中印边境西段地区,在当年8月以前,印军共有114旅旅部,4个步兵营(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就第7、14营,第8廓尔喀联队第1营和杰特联队第5营)共计4000余人。为增强二线机动兵力,印军又于9月、10月先后将第70旅所属的杰特联队第3营和库马盎第13营调至列城和楚舒勒地区,这样印度在西段地区的兵力增至5600人,其中印军第114旅的5个营3000余人分散配置在600公里长的边境线上,更有1300余人驻扎在侵入我国领土内的43个据点上,并依靠这些据点继续向中国境内挺进。
我国在苏联PM-3型迫击炮基础上研制的55式120毫米迫击炮
在西段的我军部队的首要任务,是拔除这些军事据点,但如果仅仅依靠随身携带的班用武器,显然很难啃下这些硬骨头。于是在战前,新疆军区特地将精干的炮兵部队配属给一线作战部队作为火力支援,其中步兵第10团第3营配属一个120迫击炮连,1个无后坐力炮排,负责歼灭加勒万河谷14好据点的印军,步兵第11团第3营配属一个120迫击炮营,一个加农炮连,和一个无后坐力炮排,则主攻红山头6号据点。其余兵力负责迂回包抄,切断印军各据点阵地的联系。
1951年参加阅兵仪式的苏制ZIS-3型加农炮,我国在此基础上研制出54式加农炮
鉴于西段地区地处高原地带,空气稀薄,道路崎岖难行,作为我军主要火力输出手段的54式122毫米榴弹炮,56式152毫米榴弹炮和59式130毫米加农炮因为自身重量过大,难以在高海拔地带运输,后勤难以保障等原因,无法进入预设战区执行火力支援任务。最后,新疆军区选择了某师炮兵团的55式120毫米迫击炮和54式76毫米加农炮,这两款团属火炮分别是根据苏联援助的PM-3型迫击炮炮和ZIS-3型加农炮研制的,虽然火力无法与我军的主力榴弹炮/加农炮相媲美,但对付印军临时搭建的战防工事还是绰绰有余。
我军的无后坐力炮也起到了很好的火力补充作用,图为中苏边境冲突时期我军的无后坐力炮部队
最重要的是两者重量适中,易于长途运输,机动性强。如54式加农炮行军状态下全重为1200kg,55式迫击炮则仅有500kg。
开赴西段前线的迫击炮营携带12门55式迫击炮,加农炮营第二连则携带4门54式加农炮,由于时间紧迫,这些火炮装备以车载的方式从喀什出发,南下开往天文点防区。由于新藏公路在1957年建成时只是简易的沙砾公路,特别是从叶城在往前走则是一大片人烟稀少的高原无人区,补给非常困难,而部队出发时火炮装备已经让卡车全部满载,根本没有多余的空间携带足够的给养。官兵集思广益,通过临时加高车厢,增大装载容积等土办法,硬是在叶城多携带了三分之一的物资。
而从叶城出发,行进到喀喇昆仑山区的崎岖山路上时,又遇到了气压过低导致汽车过早开锅,战士们遭遇高原反应等难题。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下,炮兵部队硬是咬着牙翻越海拔4200米的塞利亚克大坂和5200米的奇台大坂山区,经过4天4夜的急行军,终于在10月13日中午抵达防区。【苏制吉斯151是我军在对印前线作战时运输后勤物资的主力车型,老解放卡车就是在它的基础上研制的】
此时,部队官兵已经精疲力竭,部队使用的苏制吉斯151型卡车也已经无法使用。官兵抓紧时间进行休整,恢复体能,同时指战员也利用这段间隙熟悉周边地形,重点对被印军侵占的红山头附近的地形进行勘察。
从喀什出发的我军炮兵部队,吉斯卡车上装载着一门54式加农炮
这一地区实际上是位于天文点西南约10公里外的一处高地,该高地东、西、南三个方向坡度较缓,唯北面为难以攀登的悬崖峭壁,印军在此地修筑了12各大小堡垒,并以堑壕和交通壕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立体的环形阵地,驻有100余名官兵。红山头与我天文顶哨所之间是一片沙石干河床,地势开阔,如果在缺少火炮支援的情况下贸然用步兵冲锋,则很容易成为红山顶上敌军机枪的活靶子。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上级指示炮兵在进行炮火准备时候,务必在第一时间摧毁印军的堡垒,然后在步兵发起全线攻击之际,压制住印军阵地上的火力网。为了将炮击效果增至最大,部队决定将炮兵阵地直接选在距离敌阵地900-1200米的沙石滩上,采用直瞄的方式抵近射击。这种类似“大炮装刺刀”炮击方法极为大胆,稍有不慎炮兵阵地就会暴露在印军火力之下。我军首先将炮兵观察所全部设在天文顶的山坡上,官兵们在15日夜利用夜色掩护对印军的主要工事,火力点位置进行测定,并绘制了精确的射击示意图,并在第二天进行了各部队火力分配和战前演练。
17日下午,部队接到上级指令:当日入夜后各部队进入攻击位置,第二日凌晨5时进行炮击,数十辆维修后的军车载运或拖拽着迫击炮与加农炮向预设阵地开去,在接近战区时统一关闭车灯,由步兵引导前进。到达预设炮位后迅速展开阵线,将火炮架设到位。此时担任主攻的11团3营官兵也抵达出发位置整装待命。炮兵与步兵的行动完全没有引起对方印军一丝一毫的察觉。
在西段红山头一带构筑简易地堡的印军部队
凌晨5时许,天色尚暗,印军大多还在睡梦中,而我军的加农炮和迫击炮已经调整好了射击参数,对准预先设定的炮击目标。5时15分,随着炮兵指挥员一声“放”刚刚落下,迫击炮首先开火,各阵地上的55式迫击炮瞬间喷射出猛烈的炮火,炮弹从半空中呼啸而过,精确地命中敌军的阵地和堡垒上。
酣睡中的印军被惊醒,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立刻陷入慌乱之中,很多士兵连裤子还没穿上,就拿起步枪机枪漫无目的地乱射一通。
在西段红山头一带的印军堑壕阵地
此时,炮兵指挥员接到了“加大炮击火力”的指令,加农炮和无后坐力炮也开始加入战阵,我军火力全开,尤其是直瞄射击的54式76毫米加农炮,其炮弹直接将印军好用碎石构筑的堡垒撞开缺口,在第一次急速射击后,印军的堡垒工事就接连倒塌,阵地上也已是一片狼藉,炮兵指挥所上的官兵在望眼镜里看到慌乱中的印军士兵在无力地拿起轻重机枪反击。而在第二次急速射击后,整个红山头阵地已经被硝烟和火焰所笼罩,被炸飞的工事残片,机枪零件和印军尸体四处散落,印军的抵抗能力瞬间消失。
【在西段高海拔地区奋力托运英制6磅炮的印军炮兵。因为训练和后勤装备水平所限,在西段的战事中印军炮兵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对红山头的炮火准备持续了30分钟,炮兵部队总计发射1100余发各型炮弹,印军的防御工事被彻底摧毁,他们仅有的几门迫击炮也被打哑。炮火结束后,步兵迅速发起进攻,炮兵也进入延伸射击状态为步兵提供掩护,步兵手持爆破筒和火焰喷射器逐个扫清还在暗堡与堑壕中负隅顽抗的印军。
期间作火力掩护的迫击炮营还集中了印军设在红山头上的弹药库,引起了冲天爆炸。经过80分钟的激烈战斗后,3营7连的战士们将红旗插上了红山头山顶。整个红山顶争夺战,我军以牺牲8人,伤26人的代价,击毙印军42人,俘虏20人,缴获迫击炮3门,卡车两辆,轻机枪4挺,各型步枪冲锋枪无算,取得了西段保卫战打响以来首次大捷,而在这场大捷中,我军炮兵部队精准且迅猛的炮火准备与延伸射击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红山头阵地被摧毁后,从废墟中狼狈地爬出来向我军3营官兵投降的印军士兵
红山头之战后,我炮兵部队又跟随边防部队在西段转战巴里加斯和班公洛地区,接连在第一、第二阶段的数次战斗中取得胜利,有力打击了印军的嚣张气焰,也让妄图凭借坚固工事顽抗的印军官兵见识了我军炮兵的强大威力。
相比之下,印军前线部队配属的迫击炮部队弹药不足,缺乏训练,而且印军的82毫米迫击炮无论射程还是威力,都无法和我军的120迫击炮相媲美,而火力相对强大的榴弹炮部队则因为自身机动性差,无法前进到一线提供火力支援。在我军强大的炮火面前,印军只能依靠并不算坚固的地堡工事以命相搏,其结果只能是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