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不惑40而立50岁60耳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6 17:22:48 浏览8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60而耳顺。

这是出自《论语·为政》的内容,是孔子对于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描述。
30而立:指人在30岁前后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人生信念。
40而不惑:指人在40岁前后不会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迷惑,能够保持内心的清明和清醒。
50而知天命:指人在50岁前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和责任,了解自己的命运和天命。
60而耳顺:指人在60岁前后能够包容和接受不同的声音和意见,保持心平气和,不受外界的干扰。
这些描述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情况,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和经验都是不同的。但是,这些描述可以作为人生不同阶段的参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人生旅程。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
出处:孔子《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拓展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页链接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白发苍苍;一百长命百岁。
1、出处
来源于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为政》。
2、原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释义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从心到身自由运作,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2、赏析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3、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以上资料参考 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30而立 40不惑 50… 60… 谁知道后面是什么?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杨权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也谈古代年岁的别称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 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 ,故云。”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
50知天命,60花甲,70古来稀,80耄耋
三十而立:三十岁,知道规矩,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
四十不惑:四十岁,知识较丰富,听各种不同议论,不致迷惑;
五十知天命:五十岁,知道大自然赋予人们的命运;
六十耳顺: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能分别真假,判明是非。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扩展资料: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十岁。鲐背之年指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耳顺70从心所欲。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
出处:《论语·为政》——春秋·孔子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扩展资料:
《论语·为政》来源于《论语》。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此本成为当时的比较可信的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是什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不同年龄阶段常常被赋予不同的称谓,以表达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理解和期许。虽然这些称谓并非固定不变的规则,但它们反映了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一种普遍认知。根据传统的观念,70岁被称为"耳顺"。
"耳顺"一词意味着听力清晰,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会面临听力下降的问题。所以当一个人到了70岁,如果能够保持良好的听力,这被认为是一种幸福和福气。"耳顺"也可以理解为对生活的顺从和接纳,意味着一个人在这个年龄阶段对于人生的各种变化和挑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接受。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称谓并不是严格的规定,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感受都是不同的。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年龄段的理解和称谓也可能有所不同。这些称谓更多地是一种文化习惯和传统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对个人经历和感受的普遍规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30岁被认为是一个人开始步入成熟阶段的年龄,被称为“而立”。40岁被认为是一个人开始明白人生真谛的年龄,被称为“不惑”。50岁被认为是一个人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天命和人生使命的年龄,被称为“知天命”。60岁被认为是一个人开始顺应自然规律,心境平和的年龄,被称为“而耳顺”。
至于70岁,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特定的称谓。然而,一些人认为70岁是一个人进入晚年阶段的年龄,可以称之为“耄耋”。这个词意味着年老体弱,但也有智慧和经验的积累。在中国文化中,耄耋被视为尊贵的年龄,人们对年长者表示尊敬和敬意。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说法,"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是形容人生不同阶段的俗语。然而,没有一个确定的俗语来描述70岁的阶段。人们可能使用不同的表述来描述70岁,例如"七早"或者"七老",但这些并没有像前面几个阶段那样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原句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不是古来稀,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原句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扩展资料1、译文
“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全句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简介
出自孔子的论语十二章,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或者相对觉解的意识,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觉醒。
人过四十,应不再会被外界轻易诱惑。若仍惑于外物,请告诉自己,不惑之年,应稳重、重根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
五十岁的人生,应彻底了解自己了,做一个“放过自己”、也不再怨天尤人、而是从容自得地活在当下的人。
六十而耳顺,多少人可以做到,多少人又可以从难听的话中听出道理。耳顺,是一层更高的境界。
七十岁懂得了随心而为之,却也不会违反社会规则,因已感悟法、律、道、德,并非是约束,而是对你自己的保护。
三十立:三十岁,知道规矩,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
四十不惑:是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五十知天命: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做什么的不可为,自然就知道自己做什么为,不会雄心勃勃,乱作为。
六十耳顺:是指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三十而立:三十岁,知道规矩,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
四十不惑:是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五十知天命:是指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
六十耳顺:是指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孔子画像
【出处】
《论语》,《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什么?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0是指人到了70岁之后的年龄阶段,也被称为古稀之年。
意思是: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
一、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三、出处
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论语·为政》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二、赏析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三、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先祖为宋国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出自哪里

《礼记·曲礼上》
(孔子说):“我15岁时,立志于学习,30岁能自立于世,40岁时遇事就不迷惑,50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也不会超出规矩.”
礼记·曲礼上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这是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扩展资料
赏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四十岁到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为政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典故
有一天仲由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师徒俩,正在去往匡城的路上。走累了,俩人在途径的一个半山腰的弯道休息之际,仲由看到山的那边的云端中冒出一些尖角,远看有点像鸡头,好奇心起,他挨个数了遍,大概三十个。鸡头昂扬,冲出云层,仲由涌起一股热血,就问孔子:“三十而立,到底何意。”
仲由问出这个问题后,一枚秋叶斜斜地飘落下来,孔子站了起来并搓了搓手,然后用一根树枝在一块大石头上,写了一个“立”字。仲由惊讶地发现,孔子写的这个“立”字的形态,犹如一个男人,岔开双腿,脚下踩着一块木板,就像是站在独木舟上正要向远方驶去。
孔子说:“立就是‘一个人’,站在‘一’上。你现在就是一个人,你站在‘一’上,你看看你的脚,你脚下都有何物。”仲由说:“我脚下有一根枯枝。”孔子说:“男人三十,既有安身之处,生活也有着落,欲望淡却,这个‘一’就是一枝栖息之地。
孔子又说:“立就是‘一个人’,站在‘一’上,你记住了吗,你看看你的脚,你脚下还有何物啊。”仲由说:“老师,我脚下有一片秋叶。”孔子说:“男人三十,大小的风浪都已经历过,也该通透练达了,察微小世事,识全盘大局。所谓见微知著,看一眼就知道是波浪还是波折,此‘一’是一叶知秋。”
孔子说:“立就是‘一个人’,站在‘一’上,你真的记住了吗,我不信,不然你再看看你的脚下还有何物,你说的出来吗。”仲由听话就再看了看脚下,发现除了树叶和泥土真没别的什么了,无奈只能回答没有。
孔子笑了笑说:“男人三十,该来的自然会来,来了也不怕;不来也别傻,受点风浪就像怀孕,晚孕的人比比皆是。三十岁来了,别以为成功的区别,仅是拥有和没有,没有的我正视,拥有的能视为零,此‘一’是一无所有。”
这一番话无论是对仲由而言还是今人也罢,都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启迪。人生的三十岁不仅仅是数字的递增,更多的与日俱增的成熟度。所谓“安身立命”按照孔子的标准而言,三十岁要有安身之处,要有处变不惊之姿,更要有洞察世事的眼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意思?

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我们常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就十五的时候开始志向学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 孔子 文化 年龄 成家立业
意思是三十岁开始自立,四十岁面对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岁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岁时对别人所说的话能分清是非,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随意而为,但一切行为都不会超越规矩准则的。
出处:《论语·为政》第四章
1、立:自立。指确立人生目标。
2、不惑:没有疑惑,指已经掌握了知识。
3、天命: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4、耳顺:指从别人的话中能分辨出好坏、是非、真假。
5、从心所欲:随心所欲。从,同随。
6、不逾矩:不超过规矩、法度。逾,越。矩,规矩,法度。
扩展资料
孔子一生从事的活动主要有两类:
一是政治活动,时间较短,前后只有五年。他50岁的时候,开始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后又升迁为司寇。但他55岁时,便被迫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长达14年之久,终不见用。
二是教育活动,时间相当长,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三十而立”到35岁,收受第一批弟子;第二阶段,37岁到50岁,他的弟子已遍及各诸侯国;第三阶段,周游列国,返鲁。
到晚年他的教育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而且在这一时期,他的弟子已开始在一些诸侯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在总结自己的教育活动时,反思了自己为学一生,与年俱进的进程。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反映了一个人必须经过一个从自律到自觉的学习过程,才能达到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鲔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扩展资料1、【注释】
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数字时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关系。
②立:站立,成立。这里指立身处世。
③耳顺.对于外界一切相反相异、五花八门的言论,能分辨真伪是非,并听之泰然。
2、【解读】
在本章中,孔子阐述了道德修养的过程在于不断地进取和完善。他在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时,体会到了道德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一下子就完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上的融合,发自内心的自愿去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违背心意地勉强去做。另外,孔子这些做人做事的经验,也是想让后人拿来借鉴,给他们指明正确的修道之路。
“吾十有五志于学”,是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学问了。当时,男子十五岁就属于成人了,也是人们开始懂事的开端。而且,从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黄金时段,此时立志向学,也是做好的选择。
三十而立”,经过十五年学习和磨砺,到了三十岁才算有点儿成就。在孔子眼中,自己二十岁的时候还属于“不知礼,无以立也”的阶段。直至三十岁时,才学成知礼,得以立身。这也就是说,通过十五年的学习,他才算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点,明白了做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不过,这时虽然得以立身,但是还存有怀疑,思想上容易出现摇摆。
在现代,此句大多被理解为开始创立自己的事业,这与孔子的意思完全是两回事情,大家应当有所区分。
“四十而不惑”,这句话是紧承上句而言的,也就是说又过了十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确定了自己坚持的观点和准则,按照既定的人生理想努力前行。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着明确的行为准则,以及判断是非的标准和处世原理,不会再出现犹疑不定的现象了。不过,做到这一步只是对人生的一般性理解,若想做到更好,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行。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时,方知天命,此时他才真正了解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在他看来,天命不仅是一种未知的存在,还有着一定的合理性,自己既然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天命,就应做好今生该做之事。“五十而知天命”属于人生思想上的理解了,要比“不惑之年”的理解深入许多。
“六十而耳顺”,到了六十岁时,才能辨明善恶是非。另外,大家应当注意,此处的耳顺并不是生理上的问题。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从十五岁开始学习做人处世,好话坏话都听了不少,到了六十岁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这些话而喜怒无常,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和内心的平静。到了这个境界以后,遇事才会有着镇定自如的表现。
“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又经过了十年的洗礼,孔子才算如愿到达了“从心而欲”的境界。然而,“从心而欲”并不代表着自己可以随便胡来,也是有限制的,即“不逾矩”,这个规矩就是“礼”。在孔子看来,人的行为应当受到“礼”的约束,即便是自由也不能超越礼制,进而衍变成无止境的欲望。
只要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制,看透人生世相,做到无欲无求,这种境界才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世界上几乎所有优秀的政治家都为这四个字而努力过。孔子这些话,是为了告诫后学,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很漫长和艰难的,只有在工作中多多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修成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