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夏培肃简介
- 2、夏培肃的人物生平
- 3、夏培肃的介绍
- 4、中国计算机第一人是谁啊?
- 5、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
- 6、夏培肃的人物成就
- 7、计算机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 8、电子计算机发明于哪一年?
- 9、中国第一台计算机什么时候诞生的?
- 10、计算机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夏培肃简介
夏培肃是“中国计算机之母”。
夏培肃(1923年7月28日—2014年8月27日),女,四川省江津市(今重庆市江津区)人。电子计算机专家,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母”。
夏培肃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从60年代开始在高速计算机的研究和设计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果,解决了数字信号在大型高速计算机中传输的关键问题。
她负责设计研制的高速阵列处理机使石油勘探中的常规地震资料处理速度提高了10倍以上。她还提出了最大时间差流水线设计原则,根据这个原则设计的向量处理机的运算速度比当时国内向量处理机快4倍。多年来,夏培肃还负责设计、研制成功多台不同类型的并行计算机。
人物评价
夏培肃院士工作认真踏实,平易近人,为人低调,淡泊名利。她为人的主导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作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奠基人之一,夏培肃曾主持研制中国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作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奠基人之一,她身上所体现的积极倡导和推动计算机事业,逆境励志,自强不息,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严谨治学、创新求实的思想,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品质,为晚辈树立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楷模,是晚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夏培肃
夏培肃的人物生平
1923年(民国十二年)7月28日,夏培肃出生于重庆市,原籍四川江津。她上了4年半小学后,因病辍学。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夏培肃以同等学历考上重庆南开中学(当时称南渝中学)高中部。1939年,转学到国立第九中学。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夏培肃考入中央大学电机系;1945年至1947年,为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研究生,在交通大学时,她师从张钟俊院士研究电路的张量分析。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夏培肃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电机系学习。在爱丁堡大学期间,她研究非线性理论及其应用,提出了一种解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的图解法,并利用非线性理论研究电子线路的变参数振荡。1950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做博士后。1951年,夏培肃回国,任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网络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在清华大学期间,她试制成功一个电解质溶液计算盘,这是一种模拟计算装置,可用来求电讯网络的稳态解和瞬态解,还可用来求高次代数方程式的根。1952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提出要在中国研制电子计算机,夏培肃积极响应,并开始了电子计算机的研究。从此她的命运就和中国的计算机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53年初,在华罗庚的领导下,数学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这个小组只有三个人,他们是闵乃大、夏培肃、王传英。他们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开始计算机的研究。当时,国内没有一本叙述电子计算机原理的书,当他们从英文期刊中找到有参考价值的文章时,由于当时还没有复印机,只能靠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录。数学研究所没有实验室,他们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他们3人经过半年的调研和初步的实验,提出了研制中国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设想和技术路线。1953年,夏培肃所在的计算机小组提出研制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设想。根据这个设想,这台计算机与美国在1951年完成的EDVAC计算机的规模相当,但其存储器准备采用示波管存储器,而不用EDVAC计算机所用的水银延迟线存储器。1954 年,夏培肃转到近代物理研究所的计算机小组继续开展研制这台计算机的工作。吴几康负责示波管存储器的研制,夏培肃负责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1956年,根据规划,中国向当时的苏联购买计算机图纸和资料来仿制计算机。因此,夏培肃他们原来的计算机研制工作暂停。直到1958年,她才得以继续原来的工作。她对原来的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最大的改动就是将示波管存储器改为当时先进的磁芯存储器。该机被命名为107计算机。夏培肃完成了该机的总体功能设计、逻辑设计、工程设计、部分电路设计以及调试方案设计,并参与电路测试和部件、整机调试。1960年,夏培肃设计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电子计算机——107计算机。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夏培肃一直研究如何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探索实现高性能计算机的技术,并负责研制成功多台高性能计算机。20世纪60年代中期,夏培肃有效地解决了大型计算机中的高速信号传输时出现的波形畸变问题。她对此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分析和大量实验,提出全机特性阻抗匹配的概念、导线不分支原则、分布式地网等思想。此项研究成果为国内多个研制大型高速计算机的单位所采用或参考。她也据此为自己后来负责设计研制的多台高性能计算机制定了具体的工程设计规范,取得了很好的信号传输效果。1968年,夏培肃提出最大时间差流水线原理(美国学者于1969年发表了同样的原理),可以大大提高流水线计算机的时钟频率,或使用较慢的电路实现过去只有高速电路才能实现的高速计算机。20世纪70年代末期,夏培肃主持研制高速阵列处理机150-AP并得以成功。她提出总体功能设计、逻辑设计和工程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思想,使运算速度显著提高。该机的最高运算速度为每秒1400万次,高于美国当时对中国禁运的同类产品的运算速度。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夏培肃研究分布式计算机和并行计算机,先后负责GF-10功能分布式阵列处理机系列和BJ 并行计算机系列的研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夏培肃多次以书面的形式向领导部门建议中国应开展高性能处理器芯片的设计,建议国家大力支持通用CPU芯片及其产业的发展,否则,中国在高性能计算技术领域将永远受制于人。1981年,夏培肃受邀赴美国第8届国际计算机体系结构会议作特邀报告。1985年,夏培肃受邀赴美国CDC公司总部商讨合作事宜。20世纪90年代中期,夏培肃提出基于反图拓扑的可伸缩的高速互连网络,已在国内外申请3项专利。1978年和1986年,夏培肃先后创办《计算机学报》和英文学报《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并担任第一任主编。这两份学术刊物已分别成为EI、SCI的索引刊物。1983年6月,夏培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5年,夏培肃作为中国科学院对英国皇家学会的交换教授,去英国多所大学讲学,被赫里奥—瓦特大学聘为访问教授。为了表彰她对计算技术的贡献,该校在隆重纪念蒸汽机发明者瓦特命名100周年时,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学位。1991年,夏培肃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0年前后,年事已高的夏培肃没有再去牵头申请新的科研项目,逐步淡出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第一线科研工作。2014年8月27日11时10分,夏培肃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夏培肃的介绍
夏培肃(1923.7.28—2014.8.27),女,四川省江津市人。电子计算机专家,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母”。2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195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1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夏培肃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从60年代开始在高速计算机的研究和设计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果,解决了数字信号在大型高速计算机中传输的关键问题。她负责设计研制的高速阵列处理机使石油勘探中的常规地震资料处理速度提高10倍以上。她还提出了最大时间差流水线设计原则,根据这个原则设计的向量处理机的运算速度比当时国内向量处理机的快4倍负责设计研制成功多台不同类型的并行计算机。
中国计算机第一人是谁啊?
应该是姚期智,华人唯一图灵奖得主。
康鹏
王 选
久违了中国最古老的计算机
中国计算机之父夏培肃
夏培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夏培肃(1923年7月28日—)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先行者,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23年7月28日生于四川重庆,原籍四川江津。1941年考入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1945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5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从1952年开始从事电子计算机的研究、设计和试制,是中国最早从事电子计算机的科研人员。她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书,为中国计算机科技界培养了大批人才。1950年代设计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960年代开始在高速计算机的研究和设计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果。曾经创办《计算机学报》,并创办国际性期刊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计算机科技杂志),担任第一任主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并编写了国内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功研制出中国的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03型研制成功,运行速度达到每秒1500次,这标志着中国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开启。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了104型电子计算机,其运算速度提升至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并在之后推出了109丙机,该机在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7年,中国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开始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能力达到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的每秒运算能力达到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并首次使用激光照排技术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亿次,这是中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微型计算机热潮。
1985年,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
1985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长城0520CH微机。
1986年,中华学习机投入生产。
1987年,中国推出了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
1988年,中国推出了第一台国产386微机,并发现了首例计算机病毒。
1990年,中国研制成功了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IS4260智能工作站,并推出了长城486计算机。
1991年,新华社、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正式启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1992年,中国建立了最大的汉字字符集--6万电脑汉字字库。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了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其峰值性能达到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总体技术达到80年代中后期的国际先进水平。
1993年,中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Ⅱ型。
1994年,银河计算机Ⅱ型在国家气象局投入正式运行,用于天气预报。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
1996年,联想电脑成为国内微机市场销售量第一的品牌。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了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的国际先进水平。
1998年,中国微机销量达到408万台,国产占有率高达71.9%。
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
2000年,中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2001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服务器,该服务器采用了“龙芯-1”CPU,是国内第一台完全实现自有产权的产品,在国防、安全等部门将发挥重大作用。
2003年,百万亿次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曙光4000L通过国家验收,刷新了国产超级服务器的历史纪录,使国产高性能产业再上新台阶。
夏培肃的人物成就
从20世纪60年代起,夏培肃开始培养研究生,她根据研究生的能力和兴趣,引导他们从事科研工作。她不但对研究生在业务方面严格要求,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要求研究生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她一共培养了60多名研究生,其中有两名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三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983年,夏培肃的学生林琦博士设计试制成功了GF-10/13 计算机,该机的时钟周期为10ns,其运算速度为当时按常规设计的计算机的5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夏培肃的得意门生李国杰院士、唐志敏研究员、胡伟武研究员等已挑起设计研制通用CPU芯片的重担,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并逐步向国际先进水平逼近。其中,李国杰院士领导的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为打破国外垄断、促进中国高端计算机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胡伟武领导的龙芯团队曾经研制出中国第一枚高性能CPU芯片,“龙芯”芯片系列为提升中国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保护国家的信息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夏培肃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代表性论著如下: 1 P.S.Hsia.A Graphical Analysis for Non-linear Systems.Proc.IEE,1952,99(April,Pt2):125-1342 夏培肃,韩承德.隧道二极管触发振荡电路.电子计算机动态,1963,9:1-103 夏培肃,贾耀国.电子管触发器的分析和设计.电子计算机动态,1963,12:1-134 Xia P,Fang X,Wang Y,et al. An Array Processor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Proc 8th Ann Intern Symp Computer Architecture,USA,1981:349-3535 夏培肃,方信我,王玉祥等.150数列处理机.计算机学报,1983,6(3):161-1676 夏培肃主编.英汉计算机辞典.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7 Xia P, Fang X, Wang Y, et al. Design of Array Processors. J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87, 2 (3): 163-1738 Lin Q, Xia P.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Very Fast Experimental Pipelining Computer. J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88, 3 (1): 1-69 Xia P, Lin Q, et al. The Architecture of BJ Parallel Computer Series, Proc Internl Conf on Computational Physics, Beijing, 1988: 349-35810 Xia P, Lin Q, et al. A Very Fast Array Processor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a Parallel Computer BJ. Proc IFIP 11th World Computer Congress, USA, 1989:77-7811 夏培肃,王玉祥等.高速高精度信号处理系统集成技术论文集·高速算术逻辑部件芯片的研制.1990:38-4612 夏培肃,祝明发,魏斌等.BJ-01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硬件设计.计算机学报,1992,15(12):721-72913 Tang Z,Xia P.A Maximum Time Difference Pipelined Arithmetic Unit Based on CMOS Gate Array.J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5,10(2):97-10314 夏培肃,韩承德,唐志敏.香港—北京国际计算机会议论文集·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的反图拓扑互联网络.北京,1997:8-1215 夏培肃,胡伟武.高性能计算技术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13 (5):336-33916 周知予,夏培肃,唐志敏.新型互连网络NIN研究.计算机学报,2000,23(8):785-79217 夏培肃.量子计算.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38(10):1153-1171
计算机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 --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1985年,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
1986年,中华学习机投入生产。
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486计算机问世。
1991年,新华社、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正式启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1992年,中国最大的汉字字符集--6万电脑汉字字库正式建立。
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
1994年,银河计算机Ⅱ型在国家气象局投入正式运行,用于天气中期预报。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
1996年,国产联想电脑在国内微机市场销售量第一。
1997年,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8年,中国微机销量达408万台,国产占有率高达71.9%。
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
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电子计算机发明于哪一年?
电子计算机发明于1946年。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由美国著名数学家冯·诺伊曼领导与组建了研制计算机的小组,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初始方案,经过反复试验与研究,终于在1946年2月研制成功,并在美国阿伯丁弹道实验室中表演。
我国是在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什么时候诞生的?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58年8月1日。
诞生过程:
1956年9月,我国派出赴苏计算技术考察团。团长闵乃大,副团长王正,团员有吴几康、范新弼、夏培肃、周寿宪、孙肃、莫根生、徐献瑜、严又光,翻译张伟、穆立立、李象生等15人。前苏联方面的接待单位是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考察团分别对莫斯科、列宁格勒两地的计算技术的科研、生产与教育进行了考察,并重点对M-20计算机进行了学习。
1957年4月,我国经政府途径订购了M-3计算机和БЭСМ计算机图纸资料。在考察和取得图纸资料的基础上,研制工作开始了。以张梓昌、莫根生为首,组织了M-3(代号103)计算机工程组。通过全体研制人员的努力和北京有线电厂的密切配合,于1958年8月1日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这台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填补了我国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空白。
1958年8月1日,103计算机部分研制人员欢聚在机器前,喜庆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诞生,平均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经改进配置了磁心存储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1800次。北京有线电厂生产了36台,定名为DJS-1型计算机。
计算机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 --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1985年,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
1986年,中华学习机投入生产。
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486计算机问世。
1991年,新华社、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正式启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1992年,中国最大的汉字字符集--6万电脑汉字字库正式建立。
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
1994年,银河计算机Ⅱ型在国家气象局投入正式运行,用于天气中期预报。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
1996年,国产联想电脑在国内微机市场销售量第一。
1997年,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8年,中国微机销量达408万台,国产占有率高达71.9%。
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
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中国计算机的传入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我国国防和科研部门开始引进计算机技术,以加强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和国防力量。最早的计算机主要来自苏联和美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计算机产业也逐渐崛起。到21世纪初,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生产国之一,并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
目前,我国计算机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还在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在计算机领域的合作和交流,为促进全球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的来说,我国计算机的传入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计算机产业也逐渐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生产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