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谒”读什么?
拼音: yè
谒 (yè)
基本解释
1.拜见:谒见。拜谒。进谒。
2.说明,陈述,告发:请谒其故。
3.请求:谒归。谒医。
4.名帖:“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
5.掌管晋见的近待。
详细解释
1.【动】 (形声。从言,曷(hé)声。本义:禀告,陈述)
同本义〖report(toone'ssuperior)〗
谒,白也。——《说文》
谒,告也。——《尔雅》
2.【名】 名剌〖visitingcard〗
怀谒诣辞。——宋·刘攽《贺知府某侍读启》
掌管引进谒见者的近侍〖suite;retinue〗。如:谒者(古时泛指掌理传达、通报的近侍)
造句
1. 师兄,我上山参谒老师,恳求指点,以退张桂芳,老师不肯慈悲,奈何,奈何!南极仙翁曰:上天数定,终不能移。
2. 三妖进宫参谒,见到女娲娘娘,跪拜于地口称:娘娘圣寿无疆。
3. 也是一个吉门,宜休息聚会,经商,嫁娶,参谒贵人,不可扬兵。
4. 楚灵王坐在朝堂之上,陈国百官皆来参谒。
5. 此言一出,惊呆了的李豫,慌忙跪倒下拜,叩首参谒圣驾。
“谒”,拼音ye,第4声。
广东海陆丰地区河洛话发音:
谒→yaa(iaa),第3声,与“约”(文读)、“曰”(文读)同音同调;与“越”谐音(“越”为第4声罢了;当地念“越”为yaa,不念waa!闽台片似念“越”为waa,广东潮阳朋友念法与台语相同)。
拜谒→bai1~3 yaa3;
不过有人认为念:haa,即由拼音y声母→h声母河洛话(或者取偏旁“曷”发音);
有人认为念:gao,第2~3声,与“告”同音。即由拼音y→g,过渡为ge,修饰为“告”音,音同义近…(有人认为发音取自最后的偏旁“匃”→gai,寻的修饰为gao)。
本人习惯用yaa→“曰”这音。其它两音亦可听得懂,亦好。
一、谒字只有一个读音,拼音是yè,是第四声。
二、基本字义
谒yè
1、拜见:谒见。拜谒。进谒。
2、说明,陈述,告发:请谒其故。
3、请求:谒归。谒医。
4、名帖:“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
5、掌管晋见的近待。
三、谒字的笔顺是
扩展资料相关组词解析
1、谒文
[yè wén]
文体的一种,类似祭文。
2、谒禁
[yè jìn]
禁止接见请托者之条令。
3、谒辞
[yè cí]
莅任前晋谒辞行。
4、晋谒
[jìn yè]
敬辞。进见地位高的或辈分高的人。谒(yè)。
5、参谒
[cān yè]
进见尊敬的人;瞻仰尊敬的人的遗像、陵墓等:~黄帝陵。
谒怎么读 谒的拼音是什么
谒的拼音:
yè。
谒的笔画
共11画,
谒的部首
为讠,
谒的汉字结构
为左右结构。
谒的解释:
● 谒
(谒)
yè ? ㄧㄝˋ
◎ 拜见:谒见。拜谒。进谒。
◎ 说明,陈述,告发:请谒其故。
◎ 请求:谒归。谒医。
◎ 名帖:“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
◎ 掌管晋见的近待。
谒怎么读?
拼音:yè,声母y,韵母e,音调去声。
基本信息:
部首:讠,总笔画:11,部首外:9
98五笔:yjqn,86五笔:yjqn,郑码:skry
统一码:8C12,仓颉:ivapv
基本解释:
1、拜见:谒见,拜谒,进谒。
2、说明,陈述,告发:请谒其故。
3、请求:谒归,谒医。
4、名帖:“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谒见[yè jiàn]
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2、干谒[gān yè]
有所企图或要求而求见(显达的人)。
3、晋谒[jìn yè]
敬辞。进见地位高的或辈分高的人。谒(yè)。
4、参谒[cān yè]
进见尊敬的人;瞻仰尊敬的人的遗像、陵墓等。
5、环谒[huán yè]
四处求见。
谒怎么读 字词
谒(谒),谒拼音:yè。
yè。谒,一般常用的意思是拜见。另指说明、陈述、告发。还指名帖。谒至少在秦末汉初就已出现。《释名》曰: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yè。谒,一般常用的意思是拜见。另指说明、陈述、告发。还指名帖。谒至少在秦末汉初就已出现了。《释名》曰:“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
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用文字 ,也被借用于书写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语言,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是现在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达的文字。
广义的汉字指从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以及派生的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现在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隶变,至唐朝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
相关组词:
1、谒见[yè jiàn]
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2、干谒[gān yè]
有所企图或要求而求见(显达的人)。
3、晋谒[jìn yè]
敬辞。进见地位高的或辈分高的人。谒(yè)。
4、参谒[cān yè]
进见尊敬的人;瞻仰尊敬的人的遗像、陵墓等。
5、环谒[huán yè]
四处求见。
谒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yè]谒,一般常用的意思是拜见。另指说明,陈述,告发。还指名
谒至少在秦末汉初就已出现了。《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沛县当亭长时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到吕公家去贺喜,因为没有带钱而不得上堂入座,便假装“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释名》曰:“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这“诣”就是汉代的名片。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发现的东吴将军朱然墓中出土了三枚谒。这三枚谒是用木片做成的,长24.8厘米,合汉代1尺,宽9 .5厘米,厚3.4厘米,谒面顶部中央写一个“谒”字,右边直行墨书:“□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扬朱然再拜”,谒面有一大片空白,这就是书写贺礼钱数的地方。
谒怎么读 谒念什么
1、拼音:yè
2、含义:
(1)拜见:谒见。拜谒。进谒。
(2)说明,陈述,告发:请谒其故。
(3)请求:谒归。谒医。
(4)名帖:“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
(5)掌管晋见的近侍。
3、笔画:点、横折提、竖、横折、横、横、撇、横折钩、撇、点、竖折/竖弯。
4、组词:
(1)拜谒
造句:7月13日,在拜谒该市市长、拜访教堂后,他将在市场上面见一群经过精挑细选的群众。(反对布什的示威运动会被拦在安全的距离之外)。
解释:<书>拜见。瞻仰(陵墓、碑碣)。
(2)谒见
造句:节基宫的东面是阿玛林宫,它由三个主要建筑物组成,即:阿玛灵达谒见厅,宫廷的昭见仪式通常在这里举行;
解释: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谒怎么读
谒的读音为yè。
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告诉。《战国策·秦策一》:臣请谒其故。请求。《荆轲刺秦王》:臣愿得谒之。拜见。《伤仲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帖。《史记·郦食其传》:使者惧而失谒,跑拾谒。谒常见的词语有:谒刺,指名帖;名片;谒告,指告假;请假;谒舍,指客栈;谒者,指负责接待通报的人。
谒的组词:
乡谒、书谒、交谒、亲谒、伏谒、修谒、候谒、入谒、公谒 典谒、内谒、出谒、刺谒、十谒朱门九不开、叩谒、启谒、告谒、周谒、启谒、奉谒、女谒、妇谒、妻谒、宾谒、展谒等。
谒的造句:
1、我朝觐过祖国的四时美景,我拜谒过祖国的名山大川.每当扎进祖国母亲的怀抱,我的这颗心啊!就同祖国的脉搏一起跳动。
2、诗说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到成都郊外去拜谒他的祠堂,祠堂门口高耸入云的柏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古柏光明正大与诸葛亮的忠心耿耿交相辉映。
3、次日上午,大小官员和当地名流便三三两两前来拜谒新任知州,早上还冷清孤寒的公馆顿时热闹喧腾起来。
4、白鹿原便有一位年轻后生,亲自拜谒著名作家陈忠实,求书谦和诚朴四字,后到雕刻店让石匠拓而刻成石匾,镶于门楼,名书好匾,一时佳闻乡里。
谒怎么读
谒的读音:yè。
谒字是一个古老的汉字,它的本义是拜见、进见的意思。在古代,谒字通常用于描述人们前往宫殿、府邸、寺庙、陵墓等处拜见贵族、官员、神灵或先祖的情况。在历史上,谒字也常被用于形容人们向神仙、鬼神祈求保佑、降福的行为。
除了本义,谒字在文学、历史、宗教等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古代文学中,谒字常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向神仙、鬼神祈求保佑、降福的行为,如《左传》中的“有事于太庙,谒于上帝”,《楚辞·九叹》中的“谒玄黄以输积思”等。
除了以上应用,谒字还具有一些其他的意思和用法。例如,谒字可以表示告状、请求的意思,如《史记》中的“因直谒欲有言,请得见”,《汉书》中的“谒冤不得直,自杀以明志”等。
此外,谒字还可以表示进见的原因、目的等,如《左传》中的“有事于太庙,谒于上帝,以配祖考”,《汉书》中的“遣使者斋金玉驷,诣阙贡职,自请海内大定,天子乃许之”等。
总之,谒字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汉字。它在古代文学、历史、宗教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谒字也具有一些其他的意思和用法,如告状、请求、进见的原因、目的等。
谒的历史起源:
谒至少在秦末汉初就已出现了。《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沛县当亭长时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到吕公家去贺喜,因为没有带钱而不得上堂入座,便假装“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这“诣”就是汉代的名片。
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发现的东吴将军朱然墓中出土了三枚谒。这三枚谒是用木片做成的,长24.8厘米,合汉代1尺,宽9.5厘米,厚3.4厘米,谒面顶部中央写一个“谒”字,右边直行墨书:“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扬朱然再拜”,谒面有一大片空白,这就是书写贺礼钱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