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的区别
- 2、司母戊大方鼎在哪里出土的
- 3、司母戊鼎是什么朝代
- 4、司母戊大方鼎在哪里出土的
- 5、商司母戊大方鼎属于哪里
- 6、司母戊鼎是哪个朝代的?
- 7、司母戊大方鼎在哪个博物馆
- 8、关于青铜礼器后母戊鼎的形制说法不正确的
- 9、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 10、司母戊大方鼎在哪里出土的
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的区别
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没有区别。
商后母戊鼎,又被称为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属于商周后期也就是大约在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的铸品,于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现在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览内。
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为110厘米,口宽为79厘米,重为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为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商后母戊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的耳朵则是在鼎身铸造完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
商后母戊鼎体型巨大,制作工艺精巧;鼎身的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其足上铸造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个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
文物价值: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在塑造泥模、翻利陶范、合范灌注等环节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青铜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
司母戊大方鼎在哪里出土的
司母戊大方鼎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
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即商王武丁之妻)铸鼎。
1939年,商后母戊鼎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消息被日军获悉,村民担心被日军发现,重新埋入地下。
1946年6月,司母戊大方鼎被重新挖出,运送南京并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司母戊大方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国家博物馆。
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对司母戊大方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释为“后”。
2011年3月底,司母戊大方鼎的标牌和解说词进行改名。
司母戊鼎是什么朝代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
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
用途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丁文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故为孝心朝代商朝青铜器特点形势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 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00多千克;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
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商代后母戊鼎一称司母戊鼎,全称为后母戊大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司母;司母戊鼎是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其名称是按照惯例依据铜鼎内壁上的铭文而定的司母戊鼎最初是在1939 年被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农民所发现,但为了避免文物落入日寇手中,村民们在将它掘出之后。
商 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商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朝制造的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商后母戊鼎是已知。
司母戊大方鼎在哪里出土的
司母戊大方鼎在河南安阳市武官村出土。
司母戊大方鼎也叫商后母戊鼎,是一件商朝后期的青铜铸品,在1939年出土,如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收藏,因为在鼎的内壁有“司母戊”三个大字得名,是如今已知的最重的青铜器,重量超过八百千克,司母戊的存在证明了商朝发达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司母戊方鼎是商王为了祭祀其母亲所铸,在武官村区域被发现,武官村区域是殷墟遗址重点保护区,曾发掘出上千座墓葬,其中十多座是王公大墓,1939年被首次发掘后当地人担心被日军发现,又重新埋回地下,直到1946年被重新挖出送往南京保存,1959年运往北京藏于国家博物馆。
商司母戊大方鼎属于哪里
商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司母戊鼎是哪个朝代的?
问题一:司母戊鼎怎么读 司母戊鼎 [sī mǔ wù dǐng]
后母戊鼎(一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问题二:司母戊鼎怎么读音 si,一声
mu,三声
wu,四声
ding,三声
问题三:司母戊鼎上的铭文是什么字体 金文,是我国古代有最多文字的鼎。
问题四:司母戊鼎是哪个朝代的?它内部的文字应是什么文 商代晚期 司母戊 甲骨文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鼎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一直被称作“司母戊鼎”,2011年被正式改名为“后母戊鼎”。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后母戊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份量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此一见。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郭沫若认为鼎文读作“司母戊”三字,现在看来那是一个错误。后母戊鼎中的“后”字取“皇天后土”之意,表示最高的尊敬。
问题五:司母戊鼎的特点是什么? 司母戊鼎的特点: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司母戊大方鼎在哪个博物馆
1. 简介
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重要文物,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精品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神奇之铜器”。这件古代青铜器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制作完成,高76.5厘米,重875千克。该青铜器上刻有125个汉字文字,记载了商代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
2. 博物馆收藏
司母戊大方鼎现藏于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是该博物院所收藏的青铜器中的镇馆之宝。该博物馆的馆藏青铜器数量众多,品种繁多,包括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的青铜器,覆盖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历程。除司母戊大方鼎外,博物馆还收藏了众多文物珍品,如故宫保留下来的清代皇帝、皇后的衣裳、玉器、瓷器、书画等,是中国收藏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博物馆之一。
3. 文化价值
司母戊大方鼎不仅是一件文化珍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宗教和文化发展历程的生动记录,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祖先崇拜自然、尊重人文、崇尚美好生活的精神内涵。司母戊大方鼎的存在,不仅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4. 学术研究
对司母戊大方鼎及其他古文物进行学术研究,可以揭示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可以探讨中国青铜器的工艺和制作技术。在故宫博物院,学术研究得到了较大的重视,该博物馆拥有完善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团队,同时还与全国多家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众多文物研究项目。故宫博物院还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及相关展览,吸引了大批学者、专家和社会人士前来参观、研究和探讨。
5. 鉴赏价值
司母戊大方鼎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洗礼,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它不仅是一件文化珍品,更是一件艺术瑰宝。司母戊大方鼎的博物馆展示和相关文物展览会,成为了全国众多艺术爱好者和文物收藏家的朝圣之地。鉴赏司母戊大方鼎,可以感受到古代工匠的创造能力和智慧,领略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魅力,更可以享受到一份文化和历史的洗礼。
6. 安全保护
文物保护是每一位文物爱好者和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司母戊大方鼎在整个保护过程中,得到了极为周密和仔细的保护。故宫博物院的这件珍品有专门的保护团队对其进行保护和日常维护,并定期进行维修和鉴定工作。同时,博物馆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文物保护规定,对馆内文物展品进行仔细监管,避免了文物受损和破坏的可能。
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必须得到极为仔细的保护和呵护。故宫博物院对于这件珍品的保护和维护工作,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同时也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文物保护尽一份力,共同呵护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珍品。
关于青铜礼器后母戊鼎的形制说法不正确的
关于青铜礼器后母戊鼎的形制说法不正确的如下:
后母戊鼎的熔点高于纯铜
鼎(拼音:dǐ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鼎。鼎是古代的一种煮食物的器具。在古代,鼎不仅仅是用来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
鼎很大、很重,所以“鼎”又表示很盛大,如:鼎鼎大名、鼎盛。由于“鼎”的重要,又常用于比喻王位和帝业,如:定鼎、问鼎。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鼎是煮食物的大容器,水在鼎里翻滚称为鼎沸,比喻喧闹、混乱。鼎又有更新的意思,如:鼎革、鼎故革新。
青铜炊器鼎的相关介绍:
鼎,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古代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鼎(炊器)被后世认为是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
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器具。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
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2022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东方吉金——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单元展出了寿县蔡侯墓出土的几组代表性青铜器,包括鼎等,此次展出的蔡侯青铜鼎,是蔡昭侯墓出土铜鼎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关于青铜礼器后母戊鼎的形制,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该鼎出自民间工匠之手。
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
后母戊鼎的介绍如下:
后母戊鼎(一称司母戊鼎),全称为后母戊大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量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后无法辨认,砸去一只鼎耳,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
拓展资料如下:
青铜礼器后母戊鼎的历史
青铜后母戊鼎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件珍贵的礼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青铜时代,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于世。下面将为您介绍这件传世之宝的历史。
1、发现与命名
在中国的河南省发现了青铜后母戊鼎。考古学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确认了其历史价值。这件青铜器因为上面刻有“后母戊”的铭文而得名。
2、制作年代
青铜后母戊鼎制作于西周早期,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展示了古代中国青铜工艺的卓越造诣,并且成为研究古代礼仪和宗教信仰的重要实物。
3、鼎的外观和装饰
青铜后母戊鼎高约130厘米,重约875公斤,由三只鼎足和两只直立的鼎耳支撑。它的外观呈现出精致的纹饰和浮雕,其中包括动物、神话图案以及人物的形象。这些装饰细节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创作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和祭祀风俗。
4、礼器的象征意义
青铜后母戊鼎是西周时期的一件重要礼器,被用于举行宴请贵客、祭祀祖先以及庆祝重大事件。它象征着社会等级与权力的象征,并且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历经岁月的流转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后母戊鼎经历了无数次的易主和流转。它曾被传承于不同的王朝和朝代,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今天,它被珍藏在国内某博物馆中,并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
青铜后母戊鼎是中国古代文明中一件非常重要的遗物。它的历史和外观都显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精神。作为一件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礼器,它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今天,我们可以通过这件青铜器了解到古代中国的文化和传统。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下面是我收集的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据考证,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首次亮相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吴希增和吴培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
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都显露出来。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但快到天亮仍没有成功,为防止被人发现,他们又将洞口堵了起来,直到第三天夜里,才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被迫埋藏
虽然方鼎的出土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没过多久,驻安阳飞机场的日军警备队长黑田荣次前来"参观",后北平的古董商萧寅卿也来秘密造访,并表示愿出20万银元购买,但要求村民将鼎砸成四至十块,以便分批装箱运走。开始时村民受20万银元诱惑,真的开始肢解方鼎,先是用钢锯条锯,但由于方鼎的硬度高,没锯动,后来,村民认为把方鼎破坏了太可惜,还怕万一萧寅卿不要,不完整的方鼎会很难出手,于是停止肢解,又将方鼎重新埋入地下保存了起来。
后来,消息传到日伪宪兵队耳中,宪兵队多次前来搜寻。为了防止宝物被日本人抢去,村民们采取了迷惑敌人的办法将方鼎转移到较远的地方埋藏起来,而在原来埋藏方鼎的地方,埋藏了别的出土文物。日本宪兵找到了这一埋藏地点,将这批文物抢劫而去,而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则得以保存下来(砸下的鼎耳亦因为岁月而丢失)。
重见光明
1946年6月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于县政府处。同年十月底,为庆祝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驻军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作寿礼,蒋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夏,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而国民政府终究因重量问题没有把其运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失去的那一只鼎耳一直没有找到,专家们仿照鼎上另一只鼎耳将它补铸上去,算是完整了。
知识链接: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在哪里出土的
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时间为1939年。司母戊大方鼎是商朝后期铸品,其高度为133厘米,重量为832.84千克,其形制巨大,非常的雄伟庄严,工艺也很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河饕餮纹,给人威武凝重之感。
司母戊大方鼎在哪里出土的
司母戊大方鼎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司母戊大方鼎原本是伤亡祖庚或者祖甲为了祭祀母亲而铸造,并在1939年在武官村出土,消息被日军获悉后,村民担心被日军发现,就将其重新埋入地下,直至1946年被重新挖出。
司母戊大方鼎的高度为133厘米,口长为110厘米,口宽为79厘米,重量为832.84千克。该器有着厚重的立耳,腹部呈长方向,下面有四个柱状足,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装饰了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装饰了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器腹部的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
司母戊大方鼎的文物价值
司母戊大方鼎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的铸造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规模宏大,并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司母戊大方鼎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