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点总结
- 2、地球自转公转知识点
- 3、地球是怎么自转和公转的?
- 4、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知识点总结
- 5、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 自转公转 概念 方向 周期 旋转中心
- 6、地球自转,公转分别产生哪些现象
- 7、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 8、地球自转与公转
- 9、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知识点
- 10、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识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点总结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The Earth revolution around sun)。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地球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背会这套资料考满分如探囊取物尔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地球自转公转知识点
地球自转公转知识点,汇总如下: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北天极俯视逆时针,南天极俯视顺时针)、(画南、北极地俯视图,赤道侧视图、其他角度的)地轴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北半球仰看北极星在地面上的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
周期:恒星日—360度—真正周期—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360度59分—人类实用周期—24小时。速度:南北极点无速度(速度为0)。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60度纬线是赤道的一半);角速度—除极点外都相等(15度/小时,1度/4分钟)。
2、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近日点—1月初—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较快。远日点—7月初—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较慢。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俯视逆时针)。周期:公转360度—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同时同向运动。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目前是23度26分)。地球公转的特点: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
4、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太阳光与成90度平角的光线在地面上的交点。
地球是怎么自转和公转的?
1、地球公转
是指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The Earth revolution around sun)。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地球的公转遵从地球轨道、地球轨道面、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速度和地球公转的效应等规律。地球公转的时间是一年。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周期,分别为回归年和恒星年,回归年与恒星年的时间不一样。两者一年的时间差称为岁差。
2、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 4.167×10-3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10年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速度
1、自转速度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每小时15度;而表面每点的线速度随纬度而变化,是赤道的线速度乘以纬度的余弦。因此赤道的线速度是最大的,两极的线速度最小,而赤道线的速度约465.1 m/s。
2、公转速度
平均角速度是每年360度,即每日59分。平均线速度为每年940,000,000公里,即约每秒29.79公里。
即时角速度和即时线速度变化,在能量守恒的前提下,离太阳越近,位能越小,动能则越大,即时线速度和即时角速度就越大。在角动量守恒的前提下,即在相等长度的时间内,地球、太阳连线所扫过的面积是固定值。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地球公转
百度百科-地球自转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知识点总结
自转运动
1、方向、周期、速度:
(1)方向:三种方向(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
(2)周期: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扩展思维:用圆盘演示另三种情况时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关系。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恒星日>太阳日(23小时52分8秒)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
(3)速度:角速度:每小时转过的角度。ω=3600/24小时即150/小时或4分钟/10,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线速度:每小时转过的弧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V=2πcosΦR(周长)/24小时(时间)结论: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作图判断: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判断晨线和昏线。(图略)
(2)产生地方时差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
规律:
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
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
E、算时区:经度数/150(四舍五入)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区时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乌鲁木齐时间: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世界时: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日界线:原则上规定1800经线为日界线,但实际的日界线是曲折的★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是1800和零时经线中国跨五个时区:(东五——东九)(730E——1350E)
(3)产生偏向作图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图略)*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影响大洋环流(举例:太平洋);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
(4)影响地球形状:三轴椭球体
地球公转
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1)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2)公转轨道与速度特点: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
(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3)黄赤交角和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关系为互余。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图略)
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900;在晨昏线上为00规律: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春秋分日------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随季节变化规律: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计算公式推导略: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δ-θ|,δ表示所求点纬度,θ表示太阳直射点纬度。|δ-θ|可以看作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距离”(纬度差),这个“距离”越小,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分时段分析:北半球日期太阳直射点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春分日~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春分日~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极昼范围扩大。夏至日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短。秋分日~春分日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秋分日~冬至日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短,极夜范围扩大冬至日南回归线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春分日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长。二分日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晨昏线上除春秋分日,日出时刻处处不等。
(4)引起四季更替天文四季:夏季------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三个月(5、6、7三月)冬季------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三个月(11、12、1三月)传统四季:四立划分(5)形成地球五带:回归线与极圈划分五带。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知识点的话是在高中课本必修一上面说的很清楚了。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 自转公转 概念 方向 周期 旋转中心
自转:
概念——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 南极上空顺时针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时
旋转中心——地轴
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以外,均是15°/时,南北极点为0°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到极点为0
公转:
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运动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旋转中心——太阳
速度——近日点(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速度慢.
地球自转,公转分别产生哪些现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 昼夜更替
1.产生原因:
(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
(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
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
(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
(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
(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
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二、地方时
1.概念
因为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
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
2.规律:地表沿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纬度越高,偏转越大
3.对河流的影响
(1)北半球,右岸冲刷,左岸淤积
(2)南半球,左岸冲刷,右岸淤积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
(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变化
(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
(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
(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3.春、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三、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
2.气候四季
北半球: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四、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2.划分:
(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
(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是白昼和黑夜的交替
1.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地球自转的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因此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地球自转产生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现象。
2.白昼和黑夜的交替
地球自转使得太阳的光线只能照射到地球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处于夜晚。当地球自转使得某一地区暴露在太阳光下时,这个地区就会经历白昼。而当地球自转使得某一地区背离太阳光时,这个地区就会经历黑夜。因此,地球自转产生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现象。
3.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轨道。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而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5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的长度。地球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4.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不断地接受太阳光的照射,但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性质,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会有所变化。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太阳光照射更为集中,这时候地球所处的地区会经历较为温暖的季节,例如夏季。
而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太阳光照射较为分散,这时候地球所处的地区会经历较为寒冷的季节,例如冬季。因此,地球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5.极昼和极夜
地球公转的轨道使得地球的南北极地区在一年中经历极昼和极夜的现象。当地球公转使得南极或北极离太阳较近时,这个地区会经历连续数月的极昼,即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上方,不会落下。
而当地球公转使得南极或北极离太阳较远时,这个地区会经历连续数月的极夜,即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下方,不会升起。因此,地球公转产生了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现象,同时也导致了季节的变化以及南北极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这些现象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地球自转与公转
1、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10年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2、地球公转: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在公转的时候,地轴是倾斜的,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转轴倾角与季节
轨道倾角的存在使得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周期性地变化,其周期为一个回归年,时长为365.24219个平太阳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随之变化,进而使得这些地区一日之内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发生变化,导致季节变化。
当北极点相对于南极点离太阳更近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高度角较大,为夏半年;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高度角较小,为冬半年;反之亦然。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北温带,太阳总是从东南方向升起,向西南方向落下;在南温带,太阳则是从东北方向升起,向西北方向落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地球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知识点
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相同,为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与自转方向相同,地球在公转中所形成的封闭轨迹,称为地球轨道。
地球的自转是绕轴自转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周期为一日。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度,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例如,赤道海平面为464米/秒,高度增减100米,线速度增减26米;两极为零。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根据太阳高度的差异,划分出五带:北寒、北温、热带、南温、南寒;根据获得热量多少的时间差异,划分出四季:春、夏、秋、冬;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天象位置的变化;生物生长规律现象。
地球的空间运动
地球的极半径约比赤道半径短1/300,同时地球自转的赤道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面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白道面,这三者并不在一个平面内。由于这些因素,在月球、太阳和行星的引力作用下,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产生了复杂的运动。
这种运动通常称为岁差和章动。岁差运动表现为地球自转轴围绕黄道轴旋转,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约需2.6万年。章动是叠加在岁差运动上的许多复杂的周期运动。地轴一直指向北极星,永不改变,在太阳轨道上,运动时间相等时,地球与太阳呈的弧形面积相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识点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转.地球转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且转动一周的时间约是(地球自转的时间将将不够一天)一天.
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1.日半球(被太阳照到的半球)与夜半球(未被太阳照到的半球)的交替你应该知道吧?我国与美国的时间相反,我们是白天,他们是黑夜.这种现象就是地球自传所产生的.2.太阳的东升西落.
2.地球的公转:地球在自传的同时,还在不停地绕太阳转,如果地球不转,那么,地球就会灭亡.地球公转的方向跟自转一样,也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周期约是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