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入木三分的典故
- 2、入木三分出自什么典故
- 3、入木三分出自
- 4、人们经常谈论的入木三分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 5、入木三分典故
- 6、“入木三分”由什么典故而来?
- 7、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 8、成语入木三分的典故来源于哪个历史典故?
- 9、入木三分讲的是什么故事
入木三分的典故
那时的皇帝要去祭祀,让王羲之写祝辞,写完之后让工人雕刻,发现王羲之写的字浸入木板三分。就有了入木三分的故事
入木三分的典故如下:
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入木三分”这则典故揭示了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依靠他的天赋,更重要的是依靠他后天的努力的道理。王羲之不仅天赋特异,而且刻苦磨练,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说。可见,这“入木三分”的成就,是来自于天赋和后天的功夫的。
相关故事
王羲之自小就很有书法天赋,七岁时就已崭露头角,写得一手字。十二岁那年,王羲之偶然在父亲的书房里发现了一本讲解书法的好书,就偷偷地拿出来阅读。从此他手不释卷地日夜攻读,一丝不苟地按书中讲的方法运笔练字,书法水平不断提高。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王羲之每天练了字,就到后花园的池塘边清洗笔砚,天长日久,整池水都被汁染黑了,由此可见王羲之练字是何等勤奋刻苦!
入木三分出自什么典故
“入木三分”典故出自唐朝时期张怀_所作的《书断_王羲之》一文中,主要讲的是王羲之写字时笔力惊人,其劲力竟能渗透进木头三分之深的故事。这个成语的本意为形容某人篆字时笔力刚劲有力,后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物或文章有独到的看法及见解。“入木三分”的故事东晋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这个人先用刀削木板,发现王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见白底。笔力非常雄厚,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引得刻者连连惊叹:“竟入木三分!”王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张怀_,张怀_(生卒年不详),扬州海陵(今江苏泰州市)人,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李志敏评价:“张怀_以道家思想为主旨,张怀_谈玄说微之精要处,孙过庭未能到”。
入木三分出自
入木三分的典故出自书圣王羲之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形容分析问题深刻透彻.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其书法飘逸秀美,笔力雄劲,自成一派,享有"书圣"美誉.
相传有一次王羲之在一块牌匾上题字,事后请一位木工把题字雕刻出来.谁知那木工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最终发现王羲之的墨迹一直透到了木板的深出,足足有三分厚.木板不是纸张,能有良好的吸水性.木工惊叹王羲之的书法笔力雄劲,技术炉火纯青.于是这个事情便留做佳话,沿用至今.
希望能帮到你~
人们经常谈论的入木三分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这个最早用来形容我国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因为他的字独树一帜,被世人称叹,所以就说王羲之的字写下去能渗入木头里,形容力道之大。
这个成语来自于王羲之,说是这王羲之在写字的时候墨汁已经渗入木头三分,现在一般用来形容人对事物的理解比较深刻。
是形容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下笔有力,渗透木背,倾注了情感,看着就非常有感觉,所以叫入木三分。
这是说王羲之的书法远近闻名,下笔有力,墨汁渗入木板有三分深度,所以叫入木三分
应该是形容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接近于事物真实的情况,这也是一种称赞,称赞对一件事物已经了解了一些。
人们经常谈论的入木三分出自唐朝文学家张怀瓘写的《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用来形容晋朝的王羲之书法刚劲有力,后来这个词语的含义得到扩充,也比喻看待问题的观点、看法独到、深刻。
典故
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爱好文学,喜欢书法,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他的作品,体现了我国当时书法的成就。
当然王羲之也是晋朝朝廷的一位臣子,如此才华不被皇帝任用,放在哪个朝代都说不过去。当时是东晋明帝司马绍年间的事情。有一次,明帝带着王羲之去当时城都建康北面的山林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在木质材料上写祭文,然后命人雕刻成品。
当王羲之写完后,雕刻的人雕刻时,发现王羲之写字时候的墨迹已经渗透到木头三分里面,不免惊叹:真是入木三分啊!
从那时候开始,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就在民间流传开来,用来形容人们的书法刚劲有力、传神。
后来,这一词不单单指书法,人们将它的含跟看问题的观点、见解逐渐联系起来,用来比喻看待问题的观点、看法独到、深刻,和真知灼见意思相近。
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我国近代文学家郭沫若,在读完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之后,被其中的辞藻所吸引,用诗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进行描述,可谓十分恰当。
入木三分典故
入木三分的典故出自书圣王羲之,主角自然也就是他了.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形容分析问题深刻透彻.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其书法飘逸秀美,笔力雄劲,自成一派,享有"书圣"美誉.
相传有一次王羲之在一块牌匾上题字,事后请一位木工把题字雕刻出来.谁知那木工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最终发现王羲之的墨迹一直透到了木板的深出,足足有三分厚.木板不是纸张,能有良好的吸水性.木工惊叹王羲之的书法笔力雄劲,技术炉火纯青.于是这个事情便留做佳话,沿用至今.
希望能帮到你~
入木三分
典故
典故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其书法博采众长,兼备诸体,千变万化,且体势自然流畅,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突出的特点是笔力雄健。相传他写过字的木板,后来需要把字刮去,工人在刮木板时发现,墨迹透入木中竟深达三分。
题名:
入木三分
所属朝代:
唐代
拼音:
rù
mù
sān
fēn
出处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解释
解释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相关例句
我们读这首诗,尤其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受。(秦牧《手莫伸》)
“入木三分”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笔力深入木板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透彻。成语出自唐朝张怀瓘的《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功力很深,博采众长,却自成一家,数代人都称誉他为“书圣”(书法圣贤),至今有不少他的书法真迹和拓本流传世间。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说到书法,通常“秀丽体”以秀美见长却不免笔力柔软;而“苍劲体”笔力雄浑却常显粗硬。而王羲之的书法却脱俗得既秀丽又苍劲,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摹着字的结构、间架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有些夸张,但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十分贴切!
“入木三分”由什么典故而来?
01 “入木三分”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讲的是王羲之笔力劲道,写的字竟渗入木头三分之多的故事。后用以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出处】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他博采众长,开创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被后人喻为"书圣"。
据说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的主人公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生长于江苏无锡,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钟繇。王羲之无真迹传世。著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的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的`启示
王羲之的字写得好,虽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的结果。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摹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这种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的精神,使王羲之达到了这种入木三分的书法最高境界!小朋友们要向他学习,坚持不懈,天天向上精神哦!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的延伸
【发音】rù mù sān fēn
【出处】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诗句: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
【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1厘米) 深。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文章或见解深刻、透彻。
【近义词】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反义词】略见一斑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成语举例】鲁迅不但“入木三分”的揭露了旧的“蒙童读物”对儿童毒害,为“打掉毒害小儿的药饵”作出了贡献,而且对新的儿童读物的创作,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同时他自己曾亲自搜集儿歌,翻译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科学小说。
;
成语入木三分的典故来源于哪个历史典故?
入木三分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卫夫人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有些夸张,但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十分贴切!
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东晋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刻者把木头剔去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见白底!刻者惊叹其笔力雄劲:“竟入木三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入木三分讲的是什么故事
唐·张怀瓘《书断》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字迹的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语本《说郛》卷八七引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清赵翼《杨雪珊自长垣归来出示近作叹赏不足诗以志爱》:“入木三分诗思锐,散霞五色物华新。”
成语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可以知,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工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王羲之(公元303-公元361年,另说公元303-公元379、公元307-公元365、公元321-公元379年),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他出身于名门。
近期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开始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授《狄仁杰真相》,同名图书也将于近期上市。在书中,于赓哲告诉大家,狄仁杰不仅是“神探”,更是卓越的政治家,但那位“元芳”却查无此人。
对于因“元芳体”而爆红的李元芳,于赓哲表示,史籍中并无相关记载,应为影视作品的虚构,“并无资料记载有哪些助手始终跟随狄仁杰”。而剧中李元芳的官职“千牛卫大将军”,在历史上确实存在,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备局局长,主要负责皇室及宫廷安全,跟狄仁杰这样的地方大员也是没有关系的。
作为当时杰出政治家的狄仁杰深得女皇武则天的信任。两人常促膝交谈,对于狄仁杰的意见,武则天即使心有不悦,也会“每屈意从之”。狄仁杰70岁时还在武周政权中身居高位,武则天还特许狄仁杰入朝觐见可以不跪。公元700年,狄仁杰逝世,武则天深感哀痛,甚至罢朝三日。一些文学作品因此称两者关系暧昧,于赓哲向读者澄清,这完全是艺术虚构,两者纯粹是政治关系。
这两个人都是当时拔尖政治家。
狄仁杰官拜首相,爵封梁国公。可武则天却称国老,不称仁杰,狄公。“国老”是敬辞,足见女皇帝对狄仁杰敬重特高,信任无比。当狄仁杰因病去世时,女皇帝在朝堂上痛哭失声:“朝堂空矣,天何夺我国老之速也!”狄仁杰生前,女皇帝对他是言无不听,计无不从。李、武两家,面对如此局面,谁都不敢轻视狄仁杰。另一方面狄仁杰认为当今天下,女皇帝才能无双,李武两家无人能与之比肩。他真心实意拥戴这个大周女皇帝。这两位杰出政治家是英雄相惜,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但这不等于说狄仁杰完全赞同改唐为周,在他内心深处眼前的大周帝国,不过是李渊、李世民、李治事业的有限延续。对女皇帝而言,“不皱眉头也知尔的心肝”,她不能,也不愿挑破那层窗户纸,狄仁杰面子上拥周,实则怀唐。所以狄仁杰立储之议,请求迎还庐陵王,女皇帝则说“还尔太子”。这清楚的表明,她最终还是同意回归李家做先妣。去帝号,称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