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二大报告内容,党的十二大报告共分为几部分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0 07:58:12 浏览7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党的十二大报告共分为几部分

报告共分6个部分:(1)历史性的转变和新的伟大任务;(2)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3)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5)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6)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
十二大报告共分为6个部分。
1、历史性的转变和新的伟大任务。
2、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
3、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5、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6、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
报告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国家。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的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
十二大的主要内容:
1、审议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确定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
2、审议通过《关于十一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和《中国共产党章程》。
3、选出了由210名中央委员和138名候补中央委员所组成的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同时选出了由172人组成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和132人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大报告,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形势下,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的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党的十三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重大政策措施,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党的十四大是在我国加快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作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到20世纪末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五大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六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全面分析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行动纲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这五次大会,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不同要求,也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党的十二大的主题报告是什么?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胡耀邦1982年9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86年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报告共六个部分:
一、历史性的转变和新的伟大任务;
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
三、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四、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五、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六、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
党的十二大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总任务的要求,从这次代表大会到下次代表大会的五年间,我们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继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认真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
党的十二大的主题报告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1600人(出席开幕式1545人),候补代表160人(出席开幕式145人),代表着全国3965万党员。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 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召开党的十二大的背景:
自从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并且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为了总结过去6年的历史性胜利,进一步肃清十年内乱所遗留的消极后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十二大的主题报告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报告共分6个部分:
(1)历史性的转变和新的伟大任务;
(2)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
(3)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5)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6)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议程:
(1)审议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确定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
(2)审议和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3)按照新党章的规定,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党的12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坚持什么的理念

党的12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同时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通过鼓励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不仅有利于经济增长,也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协调是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注重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有利于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第三,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通过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最后,共享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这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大主要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内容:
1、审议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确定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
2、审议和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3、按照新党章的规定,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意义:
1、审议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确定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
2、审议和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3、按照新党章的规定,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十一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和《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1600人(出席开幕式1545人),候补代表160人(出席开幕式145人),代表着全国3965万党员。
大会的主要内容是审议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确定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审议和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按照新党章的规定,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二、关于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妄图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的斗争。
三、关于在全面整顿基础上实现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四、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理论和斗争。
五、关于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倾向和批判“无政府主义”思潮。
六、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评价和“文化大革命”中党的建设。
七、关于国民经济和农村政策的调整。
八、关于“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
九、关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十、关于我国的外交政策。
十一、关于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几个问题。
十二、关于党的建设。
十二大对党章作了重要修改,主要是:突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和方针;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写入总纲,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产生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继续把‘文化大革命’的革命精神贯彻到斗争的各个方面,反对一切妨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错误路线,反对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写入总纲。修改后的党章充实了总纲的内容,表达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反对阶级敌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决心,以及“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理想。
一、十二大主要内容
1、审议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确定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
2、审议通过《关于十一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和《中国共产党章程》;
3、选出了由210名中央委员和138名候补中央委员所组成的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同时选出了由172人组成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和132人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二、十二大意义
中共十二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和“小康”战略目标。改革开放由此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新的局面。
十二大首次提出“小康”战略目标
十二大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小康”战略目标。而在上世纪80年代,国人对于“小康”的体味,还处于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大件,向“冰箱、彩电、洗衣机”新三大件争相添置的新鲜感。大多数中国人的小康梦还停留在对“万元户”的向往上。
党的十二大点燃了中国人建设富足社会的小康梦,极大增强了中国人建设美好未来的信心。此后,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沿江到内地,改革开放的热潮风起云涌。一个可喜的数字是,到1995年,全国GDP提前5年相比1980年实现了“翻两番”。

党的12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坚持什么的理念

大会的主要议程是: (2)审议和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邓小平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 报告共分6个部分:(1)历史性的转变和新的伟大任务;(2)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3)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5)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6)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 报告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新取得的经验,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报告从经济建设、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 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十一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和《中国共产党章程》。
根据查询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得知。1、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2、坚持改革开放。3、坚持改善民生。4、坚持圆梦中华。

中共12大,13大14大15 大各有什么重要内容

12大: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纲领
13大:1: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
2:明确阐发和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大致上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4大:1:提出了90年代改革个建设的不要任务
2: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形成了第3带领导集团。
15大:1: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微笑丶⒈颗心╰つ满满脑海都是你的影子
  党的十二大: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82年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党的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十三大召开,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大会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经济发展分三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六大:与时俱进的大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十二大精神的主要内容

十二大精神的主要内容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团结各国人民等。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是贯彻落实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纲领。全党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全党的有力领导,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2、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改革开放,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用之政策。改革开放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继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形式主义的改革,改变和完善落后的管理体制,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实现持久繁荣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3、团结各国人民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二大首次提出“小康”战略目标:
十二大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小康”战略目标。而在上世纪80年代,国人对于“小康”的体味,还处于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大件,向“冰箱、彩电、洗衣机”新三大件争相添置的新鲜感。大多数中国人的小康梦还停留在对“万元户”的向往上。
党的十二大点燃了中国人建设富足社会的小康梦,极大增强了中国人建设美好未来的信心。此后,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沿江到内地,改革开放的热潮风起云涌。一个可喜的数字是,到1995年,全国GDP提前5年相比1980年实现了“翻两番”。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十二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进行了拨乱反正,有步骤地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繁重的建设和改革工作,使中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出现了很好的形势。
1982年9月,为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二大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邓小平同志在致大会开幕词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新道路、创建的新理论的准确概括。
大会通过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报告》明确规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提出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制定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方针,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十二大以后,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以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任务的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试点发展到全面铺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全面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展开阶段。
  党的十二大: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进行了拨乱反正,有步骤地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繁重的建设和改革工作,使中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出现了很好的形势。
  1982年9月,为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二大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邓小平同志在致大会开幕词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新道路、创建的新理论的准确概括。
  大会通过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报告》明确规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提出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制定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方针,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十二大以后,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以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任务的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试点发展到全面铺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全面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展开阶段。

党的十二大主题报告是什么?

党的十二大的主题报告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1600人(出席开幕式1545人),候补代表160人(出席开幕式145人),代表着全国3965万党员。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 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中共十二大的历史意义: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 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