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什么?
- 2、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 3、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是什么?
- 4、千里共婵娟是啥意思
- 5、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什么
- 6、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解读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 7、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是什么意思
-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 9、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
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明月千里寄出相思,明月的价值自然是无法衡量的,虽然有高山阻隔在我们中间,但也因为与我们的相思有关而变得更有价值,正因为我们相隔千里,相思才更显得珍贵。
这是常见的情诗和祝福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
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扩展资料: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彼此对爱情的思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出自 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生在世,不可能总在顺境中,在无力改变所处环境的情况下,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心中保住那一份美好,必然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观。
古代,婵娟是月亮的别称
所以千里共婵娟意思就是即使相隔千里也在同一个月亮下,可以共赏一片月色,以此来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释义: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出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文解释: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写作背景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思想感情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
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抒发了作者豪放洒脱,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的感情。
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是什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释义: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出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文解释: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写作背景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思想感情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
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抒发了作者豪放洒脱,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的感情。
回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出自 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延伸:
原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千里共婵娟是啥意思
“千里共婵娟”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一首很有名的词《水调歌头》,完整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这句词的意境优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关于婵娟到底是指什么,现在也是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认为婵娟是指美好的事物,“娟”这个字本身就有美好的意思,而婵娟就是指所有美好的事物。张衡的“嚼清商而却转、增婵娟以此豸”中婵娟就是美好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婵娟是指美人,因为“娟”字有美好,姿态柔美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婵娟也可能是指美人。比如清代洪升的词“君王见错,把一个罪废残妆,认是金屋婵娟”中,婵娟就是指美人。婵娟中“婵”的意思是力气很大的女士,“婵”与“娟”的意思刚好相反,而婵娟合在一起就是指娇弱的美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最为流行的说法,人们认为婵娟是指月亮。这首词中还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因此人们认为婵娟就是代指月亮的。古人对于月亮的理解有很多种,传说月亮上住着一位美丽的仙子,就是嫦娥,因此当人们看到月亮时,心里会浮现很多美好的感觉,因此就用婵娟代指月亮。比如唐代的刘长卿就有“婵娟湘江月,千载空峨眉”的诗句。
婵娟的含义从汉代到宋代在一直不断的发展着,随着历史的变迁,婵娟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含义。苏轼也并不是第一个使用婵娟的诗人,不管是代指什么,千里共婵娟都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以及他豁达的胸襟。
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什么
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希望。婵娟:美好的样子。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出自 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英文解释
Sharing the beautiful moon though miles apart.
原词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胜:承担、承受。经受不住。(古代读shēng,现在一般读shèng)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一些美好的事物,在这首诗里特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解读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总之,“千里共婵娟”是中秋节的一个重要传统文化,它不仅代表了人们对美好景象的追求,也代表了人们对亲情和家乡的思念。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赏月来感受这种美好的传统文化。
“千里共婵娟”是中秋节的一个传统文化,婵娟是月亮的古称,意为美丽的女神。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赏月了,而“千里共婵娟”则是形容人们在不同的地方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的美好景象。
“千里共婵娟”是中秋节的一个传统文化,婵娟是月亮的古称,意为美丽的女神。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赏月了,而“千里共婵娟”则是形容人们在不同的地方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的美好景象。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诗中“明月夜,短松冈”就是指千里共婵娟的景象。
“千里共婵娟”是指在中秋节这一天,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能够同时看到皎洁的月亮。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月照沟渠,犹照九天上;影横街市,应横十万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中“月照沟渠,犹照九天上;影横街市,应横十万里。”就是说无论在哪里,都能够看到同一轮明月,因此被称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全家团聚的时刻。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吃月饼、赏月、赏花灯、赏桂花等,同时也会展开一系列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中,最能代表中秋节传统文化的是赏月和吃月饼。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会在这个晚上围坐在一起,欣赏明月的皎洁和美丽,表达思念亲人和追求美好的情感。同时,赏月也是人们感受自然、思考人生的时刻。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传统。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性食品,有着浓郁的文化内涵。月饼的形状象征着团圆,内陷的馅料则代表着丰收和美好的祝愿。同时,月饼的制作也有着严格的工艺和程序,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是什么意思
“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月亮**。这句诗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意思是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是什么意思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历史典故: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浮生萦云,她深明大义,爱憎分明,她热爱屈原,敬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她蔑视世俗的荣华富贵,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勇气。在屈原遭到陷害的关键时刻,她始终和屈原站在一起,同黑暗势力作斗争,她与宋玉形成鲜明的对照。她不幸误服了南后阴谋杀害屈原的毒酒,但她却感到莫大的安慰,因为她把为救屈原而死看作是为祖国献出生命,看作自己毕生最高的理想。婵娟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作者创造她是把她当作“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在艺术构思中,作者把婵娟作为屈原形象的补充和烘托,力求以婵娟的诗魂来展现屈原辞赋的精神,婵娟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婵娟代表的含义“婵娟”代表女子,用来形容女子姿态美好。“婵娟”的意思:1、姿态美好貌。2、指美人。3、形容花木秀美动人。4、指花木。5、形容月色明媚。6、指代明月或月光。7、轻盈飘舞貌。《屈原》中婵娟的形象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浮生萦云,她深明大义,爱憎分明,她热爱屈原,敬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她蔑视世俗的荣华富贵,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勇气。在屈原遭到陷害的关键时刻,她始终和屈原站在一起,同黑暗势力作斗争,她与宋玉形成鲜明的对照。她不幸误服了南后阴谋杀害屈原的毒酒,但她却感到莫大的安慰,因为她把为救屈原而死看作是为祖国献出生命,看作自己毕生最高的理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什么感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全句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简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婵娟象征着爱情吗千里共婵娟不是形容爱情,而是形容亲情。这句诗出自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日。当时苏轼因与变法者意见不同,被贬至密州。在中秋节,因无法与其弟苏澈相会,心中愁绪万分,作下此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很多时间,有人会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误读为“爱情”,其实,它的本意是表达亲情的,更确切地说,表达的是兄弟之情。因为,词前有小序,其序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写作背景苏轼和苏辙一同参加考试,一起考上进士,可谓是川府的佳话,毕竟同科录取的兄弟实在太少了。他们的父亲苏洵,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以仁义孝悌教育子弟,所以这兄弟二人的关系极好。苏东坡在官场的贬谪生涯中,无论到了哪里,总要写信给弟弟,关心他的生活,弟弟苏辙也深知苏轼是个刺头,又喜欢大吃大喝,回信给哥哥苏轼,嘱咐他少喝酒,多睡觉,少写诗,因为写诗太伤神,少说话。这样的关系,好像是反过来,苏辙像哥哥,苏轼像弟弟。苏轼的性格是一个相当随意的人,一身的文艺气质,动不动就要发个牢骚骂个人啥的,所以,在官场上,比不上苏辙的平稳持正。在中秋之夜,人人都能与亲人团聚,而自己与弟弟却相隔万里。于是,在大醉之后,苏轼想起弟弟而书写出来的一首诗词。解释一下什么叫婵娟婵娟释义为形容姿态美好;古诗文里多用来形容女子,也形容月亮、花等。下面和我一起了解一下吧,供大家参考。婵娟的意思婵娟是一个汉语词语,释义为形容姿态美好;古诗文里多用来形容女子,也形容月亮、花等。出自《文选·张衡西京赋》:“嚼清商而却转,增婵娟以此豸。”婵娟分开解释:婵:婵chán〔婵娟〕a.如“竹婵婵,笼晓烟”;b.指美女,如“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娟:娟juān秀丽,美好:娟丽。娟秀。娟娟。娟媚。婵娟。笔画数:10;部首:女:3笔。婵娟由来1.形容姿态曼妙优雅。唐_孟郊_婵娟篇: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元_沉禧_一枝花_天生瑚琏套_梁州曲:腰肢袅娜,体态婵娟。亦作婵媛。2.美女、美人。唐_方干_赠赵崇侍御诗: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清_孔尚任_桃花扇_第二出: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或称为婢娟。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唐_刘长卿_湘妃诗: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宋_苏轼_水调歌头_明月几时有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释义: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出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文解释: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写作背景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思想感情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
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抒发了作者豪放洒脱,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的感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出自 宋·苏轼《水调歌头》,这是苏轼最著名的一首宋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不是爱情长久,是生命长久。
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这首词是苏轼写给他的弟弟苏辙的,当时他们两个已经有6、7年没见了,在中秋佳节这个团圆的日子里,苏轼想起了兄弟情谊,于是作诗一首,意思是说我们都不容易,我希望你健健康康的。我们都已上了岁数了,但希望我们能够活得好一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
句话是来源于苏轼的《水调歌头》
婵娟是月亮的意思;
因为古人会认为月亮里有位美女;
千里共婵娟 是 说 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但是 共享一轮明月,虽然天涯之远,却心相依,原来是 苏轼写给自己的弟弟苏辙的一首词,但是现在多用来指有情人相守相知。
一个字打上去的希望采纳
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意思为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现在很多人喜欢苏轼的诗句,因为他的诗句大都优美,今天小编要为大家来解释一下千里共婵娟这句诗的意思。
0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出自 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02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03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04
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写于1076年中秋,此时的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子由)已经四年没见面了。先秦有诗曰:“棠棣之花,萼胚依依。兄弟之情,莫如手足。”更何况苏轼与子由政见相投,互相支持。其早年曾与子由有过“功成身退,夜雨对床”的约定。而当时的苏轼因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政见相左,所以自求外调知密州,引谓是仕途迷蒙,有一种苦闷在心头,是千万句话并与由说,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天的月亮最大最圆。人们把它作为合家团圆的象征。但写此词的时候苏轼在密州任职。这天晚上,苏轼喝了一夜的酒。趁着酒兴。挥毫写下了这不朽的名句。官场失意的词人不道凄凉语,反说只要大家都健康地活着。虽然人隔千里。照耀我们的还是同一个月亮。不仅表现了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而且借月说事。与中秋的背景非常吻合。可谓情景交融。
05
启示
人生在世,不可能总在顺境中,在无力改变所处环境的情况下,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心中保住那一份美好,必然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观。
为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出自于苏轼的《水调歌头》
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词作。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 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付: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原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而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况,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