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投笔从戒的主人公是谁?
- 2、典故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介绍
- 3、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 4、“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 5、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 6、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及典故
- 7、成语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 8、投笔从戎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是谁?
- 9、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的
投笔从戒的主人公是谁?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
大概故事是这样的: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后来在西域立功,被封为定远侯。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1、”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
2、典故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3、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为人有远大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能言善辩,粗览历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家里穷,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长期的劳苦,(班超)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地,以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封了侯。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的 答案
西汉时期著名的班超
鞠躬尽瘁的主人公是谁,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投笔从戒的主人公是谁?
是诸葛亮,是周瑜,是班超
投笔从戒的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
班超
投笔从戎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译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为人有远大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能言善辩,粗览历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家里穷,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长期的劳苦,(班超)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地立下了大功,来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封了侯。[2]
投笔从戎,约法三章,完璧归赵和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谢谢
投笔从戎的是——班超
约法三章的是——刘邦
完璧归赵——蔺相如
闻鸡起舞——祖逖
如果有帮到您,请采纳,点击【采纳为满意答案】按钮即可,如果还有问题 请发帖重新提问哦 谢谢拉#^_^#祝您学习愉快
典故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介绍
1、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
2、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3、故事介绍:班超是东汉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充满了理想。班超年少时,因为家中贫寒,常以为官府抄书来养家糊口。有一天,班超正在抄书时,他突然站了起来,将笔丢下,感叹大丈夫就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而不该抄书浪费生命。后来,班超当上了军官,并在对匈奴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接着,朝廷派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班超靠着聪明的智慧,度过了各种危机。他一生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在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的同时,还对外宣扬了汉朝的国威。人根据这个故事,衍生出“投笔从戎”这个成语,意思是扔掉笔去参军,泛指文人从军。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投笔从戎出自于《后汉书·班超传》中 ,意思是扔掉笔去参军,是指文人从军,放弃文学事业,从事练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远大抱负的行动。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是开拓和维持汉代与西域关系的重要人物。
班超心中有大志向,不拘小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
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是著名的史学家,《汉书》的主要作者。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答案:班超。
投笔从戎
tóu bǐ cóng róng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结构】连动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戎;不能读作“jiè”。
【辨形】戎;不能写作“戊”。
【近义词】弃文就武
【反义词】解甲归田
【例句】抗日战争爆发;革命青年纷纷~;奔赴抗日的前方。
【英译】give up the pen for the sword
是定远侯班超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故事介绍:
班超是东汉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充满了理想。班超年少时,因为家中贫寒,常以为官府抄书来养家糊口。有一天,班超正在抄书时,他突然站了起来,将笔丢下,感叹大丈夫就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而不该抄书浪费生命。
后来,班超当上了军官,并在对匈奴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接着,朝廷派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班超靠着聪明的智慧,度过了各种危机。他一生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在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的同时,还对外宣扬了汉朝的国威。人根据这个故事,衍生出“投笔从戎”这个成语,意思是扔掉笔去参军,泛指文人从军。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1、”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
2、典故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3、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为人有远大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能言善辩,粗览历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家里穷,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长期的劳苦,(班超)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地,以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封了侯。
班超
投笔从戎 ( tóu bǐ cóng róng )
解 释 投:扔掉。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出 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27章:“如果我现在是二十几岁的青年,我要立刻~,雪此国耻。”
近义词 弃文就武
反义词 解甲归田
灯 谜 秀才当兵
出 自《后汉书·班超传》
原文:
《后汉书·班超传》: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赞同1446| 评论(11)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
班超的信息:班超,字仲升,汉族,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投笔从戎(班超
班超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
1、投笔从戎的故事
东汉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因为家庭贫穷,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
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后来班超作为使者访问西域,回来后因立功而封为王侯。
3、成语出处
出自东汉《后汉书·班超列传》
扩展资料1、班超简介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收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
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迈请求回国。永元十四年(102年),抵达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不久后便病逝,年七十一。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2、班超轶事
1、定远侯
班超因功被封为定远侯,他的封地在今陕西汉中镇巴县,该县在清朝以前隶属于西乡县时曾设“定远厅”即源于此。 而定远侯后亦喻称驻守或出使西北边疆地区的使者﹑大臣等。
2、质朴箴言
班超被召还的时候,朝廷以戊己校尉任尚接任西域都护,交代工作的时候,任尚对班超说:“君侯您在外国三十多年,而我惭愧地在您之后,责任重大,智虑浅短,您应该可以教我一些事情吧。”
班超说:“我年纪大了,变得愚笨了,您出任要职,我班超怎能比得上呢?逼不得已,愿意说几句甚大高明的话。塞外官吏士卒,本来就不是孝子顺孙,都是因为有罪才被迁徙去充边的屯兵。而蛮夷又怀着禽兽心肠,很难收养而容易坏事。现在您秉性严厉而又有些急躁。
水清了就没有大鱼,严于监察就不得下面的欢心。您应该宽容冷静,简易行事,小过失从宽处理,紧紧抓住重要的环节就行了。”班超走后,任尚私下对他的亲信说:“我还以为班君有什么奇策,现在他所说的不过平常言论罢了。”
任尚到任数年后,西域反叛作乱,任尚也因有罪被召还,就像班超所告诫的那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班超投笔从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班超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及典故
对于 历史 故事 的选择,必须遵循真实性、针对性、生动性和探究性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明理启智的作用,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关于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和相关资料。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
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永元十二年(100年),因年迈请求回国。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抵达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同年九月,班超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投笔从戎的 典故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班超在少年时代,也读过许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但是,往往只读个大概。
对于张骞、傅介子等历史人物,班超非常赞赏。西汉武帝时的张骞、昭帝时的傅介子都曾出使西域,为促进汉朝同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 文化 的交流、巩固边防作出很大贡献,班超立志要象他们那样为国立功。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
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公元73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间,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了各式各样的危机。
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班超再使西域
班超完成使命后率众回师,并把情况向窦固作汇报。窦固非常高兴,上表奏明班超出使经过和所取得的成就,并请明帝再选派使者出使西域。
明帝很欣赏班超的勇敢韬略,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便下诏对给窦固说:“象班超这样的使臣,为什么不派遣他,而要另选别人呢?可以提拔班超担任军司马,让他继续完成出使的任务。”
窦固认为班超手下的人太少,想给他再拨一些人马。班超却说:“我只要带领原来跟从我的三十多人就足够了,如果发生意外,人多了反而更增加累赘。”[12] 班超等人向西域进发,不久,到了于阗(今新疆和田)国。当时,于阗王广德刚刚攻破莎车(今新疆莎车)国,在天山南道称雄,北匈奴派使者驻在于阗,对外说是监护它,实际上掌握着于阗的大权。
班超到达于阗后,于阗王对他并不很礼貌,态度颇为冷淡。于阗的巫风兴盛,巫师对于阗王说:“天神发怒了,你们为什么想去归顺汉朝?汉使有一匹嘴黑毛黄的好马,你们赶快把它弄来给我祭祀天神!”
于阗王派宰相私来比向班超讨要那匹马,班超早已清楚事情原委,痛快地答应了。但是提出要巫师自己来牵。等到巫师到来后,班超不由分说,将他杀死,并逮捕了私来比,痛打数百皮鞭。把巫师的首级送还于阗王,说明利害,以道义责备他。
于阗王早就听说过班超在鄯善国诛杀匈奴使者的作为,因此颇为惶恐,当即下令杀死北匈奴使者,重新归附朝廷,班超重赏了于阗国王和他的臣子,成功镇抚于阗。西域各国因此全都派出王子到朝廷做人质,西域与中央中断了六十五年的关系,至此才恢复。
当时匈奴人扶立的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城东郊)国王倚仗匈奴的势力在天山道肆无忌惮,他派兵攻破疏勒(今新疆喀什市)国,杀死国王,另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疏勒国实际掌握在龟兹人手中。
永平十七年(74年)春天,班超带手下人从小道向疏勒国进发。班超行至兜题居住的架橐城九十里的地方,派手下吏员田虑去招降兜题。
班超指示说:“兜题并不是疏勒人,疏勒国民一定不会为他尽忠效命的,他如果不肯投降,就将他扣押起来。”田虑只身来见兜题。兜题见田虑势单力孤,根本没有投降的意思。田虑乘其不备,抢上去劫持了他。
在这种突发事件下,兜提手下的人都惊惧奔走。田虑乘马疾驰,到班超处复命。班超当即来到架橐城,把疏勒文武官员全部集中起来,向他们陈说龟兹种种不合理的行径,宣布另立原来被杀掉的疏勒国君的侄儿忠当国王,疏勒人非常高兴。
新王和一班官员要杀死兜题,但班超从大局出发,说:“杀他无益于大事,应该让龟兹知道大汉的恩威。”说服众人释放了兜题,疏勒也平定。 至此,班超两次出使,凭借智勇,已先后使鄯善、于阗、疏勒三个王国恢复了与汉朝的友好关系。
成语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⑴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投笔从戎是一个成语,指文人从军。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主人公为班超。
⑵ 成语“投笔从戎”讲的是谁的故事
“投笔从戎”讲的是班超的故事,是讲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后来在西域立功,被封为定远侯。 相关简介: 投笔从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间乎?” 班超:汉朝名将,封定远侯。 傅介子,张骞:汉朝人,曾出使西域,立过很多功劳。
⑶ 围魏救赵 望梅止渴 乐不思蜀 投笔从戎 这些成语的相关人物是谁
都有 乐不思蜀:刘禅 鸡鸣狗盗:孟尝君喜 指鹿为马:刘邦 凿壁偷光:匡衡 图穷匕见:荆轲内 破釜沉舟:项羽容 纸上谈兵:赵括 完碧归赵:蔺相如 世外桃源:陶渊明 围魏救赵:孙膑,庞涓 卧薪尝胆:勾践 再衰三竭:曹刿 暗渡陈仓:刘邦,项羽 煮豆燃萁:曹丕曹植 请君入瓮:武则天,徐敬业 退避三舍:晋献公,重耳 投鞭断流:符坚 投笔从戎:班超 望梅止渴:曹操 木牛流马:诸葛亮
⑷ 投笔从戎指谁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字仲升,东汉扶风郡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人。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肯动脑筋,能言善辩,读了不少书。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都是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著名的史书《汉书》就是他们父子俩编撰的。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一天,他正在写字,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厌烦和苦恼,于是“啪”的一声把笔摔在地上,叹气说: “男子汉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什么志向谋略,也应当学学当年的博介子和张骞,在外建立功勋,怎么能够长久地把时间花在替人抄写上面呢?!” 听了这番话,周围的人都讥笑他异想天开,班超感叹地说:“庸人怎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啊!” 后来皇帝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派兵出征,班超从军入伍了。他英勇杀敌,大败匈奴,立了战功。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的行动
⑸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1,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东汉时期军事家、外交家。
2,投笔从戎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原文如下: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少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白话文释义: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庸人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5)成语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扩展阅读
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
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能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⑹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廉颇,下面成语的主人公是谁你知道吗 三顾茅庐( )投笔从戎( )东施效颦( ) 破
三顾茅庐( 刘备 )投笔从戎( 班固 )东施效颦( 东施 ) 破釜沉舟( 项羽 )南柯一梦( 淳于棼 )背水一战( 韩信 ) 闻鸡起舞( 祖逖 )图穷匕见( 荆轲 )纸上谈兵( 赵括 )
⑺ 投笔从戎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班超。来 成语故事: 班超字仲升,扶自风平陵人,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为人有远大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能言善辩,粗览历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家里穷,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长期的劳苦,(班超)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子、张骞在异地立下大功,来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封了侯。
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投笔从戎 主人公是谁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这原是一条民间俚语,见于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韩信年轻时带剑投奔项梁,默默无闻;后隶属项羽,也只做个郎中,他多次献策以求重用,项羽都未采纳。刘邦入蜀时,韩信弃楚而投汉,依然默默无闻。只任迎宾小吏,却因犯法被处斩刑,刀口下出狂言,惊动滕公夏侯婴,荐为治粟都尉;是萧何发现了韩信这奇才,但仍未获重用。军至南郑,韩信自觉出头无日,便随众将逃亡。萧何未及请示,便月下追韩信。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也逃亡了,刘邦惊怒。过了两天,萧何回来,刘邦且喜且怒,骂道:“你为什么也逃跑了?”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得知他去追韩信,又骂道:“将领们跑了数十人,你没去追,去追韩信,是假的。”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大王若只想称王汉中,就用不着韩信;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第二个人可同您共谋大事的了!”于是劝刘邦选择吉日良辰,斋戒设坛,隆重拜韩信为大将。一夜之间,韩信从一无名小卒而位冠三军,这就是成也萧何。 后来,韩信运筹帷幄,逐鹿中原,为刘汉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封王列侯。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削了他的兵权。汉十年,刘邦亲征陈?。韩信称病未出,却暗中派人与陈联络,家臣告密,坐镇京城的吕后想召见韩信,又怕他拥兵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计策。解铃还须系铃人,毕竟萧何老谋深算,他派人传旨韩信,声称陈?已经被捉拿斩杀了,列侯、群臣都要进宫朝贺。萧何欺骗韩信道:“你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朝贺,以免皇上生疑。” 可怜韩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一踏进宫门,即被吕后预伏的刀斧手劫持捆绑,架至长乐宫悬钟室,身首异处了。这是第二次临刑了,他喟叹道:“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被妇人小子所欺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一家三族。这就是败也萧何。 作为“生死一知己”的萧何,对起兵反叛的英布尚且能从容对待,在刘邦面前为他网开一面,却为何如此对待韩信呢?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是这样解释的:因为汉高祖刘邦带兵在外,吕后在朝中把持政权,突然发生了紧急变故,萧何身为京城留守之任,所以不得不立即杀掉韩信,不像英布的事还处在似是而非的境地,可以从容谋划的。可见快刀斩乱麻,萧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字仲升,东汉扶风郡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人。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肯动脑筋,能言善辩,读了不少书。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都是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著名的史书《汉书》就是他们父子俩编撰的。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一天,他正在写字,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厌烦和苦恼,于是“啪”的一声把笔摔在地上,叹气说: “男子汉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什么志向谋略,也应当学学当年的博介子和张骞,在外建立功勋,怎么能够长久地把时间花在替人抄写上面呢?!” 听了这番话,周围的人都讥笑他异想天开,班超感叹地说:“庸人怎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啊!” 后来皇帝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派兵出征,班超从军入伍了。他英勇杀敌,大败匈奴,立了战功。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的行动
⑼ 成语投笔从戎主人公
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汉族,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内交家。史学家容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永元十二年(100年),因年迈请求回国。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抵达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同年九月,班超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投笔从戎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示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的经过。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⑽ 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投笔从戎约法三章闻鸡起舞百步穿杨
【成语】: 投笔从戎-【班超】 【拼音】: tóu bǐ cóng róng 【解释】: 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举例造句】: 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投笔从戎”的经过。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拼音代码】: tbcr 【近义词】: 弃文就武 【反义词】: 解甲归田 【歇后语】: 秀才当兵 【灯谜】: 秀才当兵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弃文就武 【英文】: renounce the pen and join the army 【故事】: 东汉初期,班超因为家贫靠帮官府抄写文件为生,供养老母。但是他觉得这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出息。刚好北方匈奴侵汉,他把笔一扔,毅然报名参军,当了一名军官,在战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议与西域各国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成语】: 约法三章-【刘邦】 【拼音】: yuè fǎ sān zhāng 【解释】: 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举例造句】: 我们很郑重地和工头约法三章,什么时候交稿,什么时候看校,什么时候拼版。 邹韬奋《经历·种种尴尬》 【拼音代码】: yfsz 【反义词】: 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灯谜】: 合同规定一二篇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事先约定 【英文】: simple agreement with the people by a new government 【故事】: 秦末,刘邦带领义军驻军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攻占咸阳。为了得到百姓的支持,他又退守霸上,召集关中一带的领袖开会,宣布废除秦朝的酷刑,为了维护地方安定,同时与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成语】: 闻鸡起舞-【祖逖&刘琨】 【拼音】: wén jī qǐ wǔ 【解释】: 闻:听到。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处】: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举例造句】: 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 宋·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词 【拼音代码】: wjqw 【近义词】: 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反义词】: 苟且偷安、自暴自弃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勤奋 【故事】: 东晋时期,北方大部分土地被金人占领,司州主簿祖逖和刘琨两人想要收复北方的领土,他们经常畅谈到深夜,然后听到公鸡打鸣就起床练剑。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祖逖带兵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成语】: 百步穿杨-【养由基】 【拼音】: bǎi bù chuān yáng 【解释】: 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出处】: 《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举例造句】: (关羽)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拼音代码】: bbcy 【近义词】: 穿杨射柳、百发百中 【反义词】: 无的放矢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射击技术高明 【英文】: shoot an arrow through a willow leaf a hundred pass away,shoot with great precision 【故事】: 春秋战国,楚国名将养由基从小喜欢射箭,他学射箭非常专心,每天坚持练习,终于炼成极高的射箭本领,他能在百步远的地方射中杨柳的叶子,而且射一百次,中一百次。晋军进犯楚国,他用箭射晋军,百发百中,立下赫赫战功
投笔从戎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是谁?
班超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中的 范晔所写
诸菊生
源于《后汉书·班超传》。班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的弟弟。公元62年,他的哥哥班固到洛阳去做教书郎,他和母亲也跟随而去。由于家庭经济非常困难,他只好到府中帮助人们做些抄写工作,用来维持生计。但他认为这样下去实在没有出息。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书,突然把笔向地上一投,长叹一口气说:“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大志,也应当学习张骞和傅介子,为国家建功立业,怎么能这样长久地耍笔杆子呢!”随后,他就投笔从军去了。
班超投军以后,跟随在大将军窦固的麾下,屡建奇功。他奉命出使西域,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为汉朝和好了50多个国家,巩固了汉朝的政权,维护了边疆的安宁。后被封为定远侯。后来,人们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用来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的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
投笔从戎是一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间乎?"是说班超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