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汐,潮汐的意思解释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0 04:39:50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潮汐是什么引起的

潮汐是由万有引力作用引起的。
潮汐现象,是地球上的海水受月球和太阳(作用较小)的万有引力作用而引起的涨落现象,由于月亮绕着地球旋转,地球上的海洋受到月球的引力牵引作用,面对月亮的另一面就出现高湖,而与此同时,地球上远离月球的另一面也出现另一个高湖。
这是因为月球对地球本身的引力牵引作用大于对其水体的作用,从而使另一面的海水向外"鼓”而造成的。潮汐不仅受月球和太阳引力的影响,实际上潮汐还要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因此潮汐因地而异的,不同的地区常有不同的潮汐系统,它们都是从深海潮波获取能量,但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
潮汐能是什么能源
潮汐能海水周期性涨落运动中所具有的能量。其水位差表现为势能,其潮流的速度表现为动能。这两种能量都可以利用,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由于在海水的各种运动中潮汐最守信,最具规律性,又涨落于岸边,也最早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在各种海洋能的利用中,潮汐能的利用是最成熟的。
潮汐发电与普通水力发电原理类似,通过出水库,在涨潮时将海水储存在水库内,以势能的形式保存,然后,在落潮时放出海水,利用高、低潮位之间的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

潮汐怎么读

潮汐的读音:[cháo xī]。
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
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人类的祖先为了表示生潮的时刻,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这是潮汐的名称的由来。
咸潮,主要是由旱情引起的,一般发生在上一年冬至到次年立春清明期间,由于上游江水水量少,雨量少,使江河水位下降,由此导致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到内陆区域。咸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氯化物的含量上,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如果水的含氯度超过250毫克/升就不宜饮用。这种水质还会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分类:
半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前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与后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大致相同,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几乎相等(6小时12.5分)。我国渤海、东海、黄海的多数地点为半日潮型,如大沽、青岛、厦门等。
全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如南海汕头、渤海秦皇岛等。南海的北部湾是世界上典型的全日潮海区。
混合潮型:一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相差较大,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不等;而另一些日子则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我国南海多数地点属混合潮型。如榆林港,十五天出现全日潮,其余日子为不规则的半日潮,潮差较大。

潮汐的意思解释

潮汐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
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人类们的祖先为了表示生潮的时刻,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这是潮汐的名称的由来。
根据潮汐周期又可分为三类,半日潮型指一个太阴日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前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与后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大致相同,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几乎相等。全日潮型指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混合潮型指一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相差较大,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不等。
潮汐形成过程:
涨潮时潮位不断增高,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后,潮位短时间内不涨也不退,称之为平潮,平潮的中间时刻称为高潮时。平潮的持续时间各地有所不同,可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平潮过后,潮位开始下降。
当潮位退到最低的时候,与平潮情况类似,也发生潮位不退不涨的现象,叫做停潮,其中间时刻为低潮时。停潮过后潮位又开始上涨,如此周而复始地运动着。从低潮时到高潮时的时间间隔叫做涨潮时,从高潮时到低潮时的时间间隔则称为落潮时。

潮汐主要是由什么引力引起的

潮汐主要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
1、月球对地球的潮汐引力是太阳的2.17倍,因为距离因素的影响最大。人们把吸引海水涨潮的力称为引潮力。
2、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
3、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人类的祖先为了表示生潮的时刻,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统称为潮汐。这是潮汐的名称的由来。
4、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一般每日涨落两次,也有涨落一次的。外海潮波沿江河上溯,又使得江河下游发生潮汐。
5、由于夏历是以月相变化为依据,其有一大作用是可以反映潮汐,潮汐现象是月亮起主导作用,以月相变化为依据的夏历是古时指导海事活动指南。月球对地球海水有吸引力,地球表面各点离月球的远近不同,正对月球的地方受引力大,海水向外膨胀。
6、而背对月球的地方海水受引力小,离心力变大,海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向背对月球的地方膨胀,也会出现涨潮。
引力的相关知识
1、引力(英语:Gravitation、Gravity),即任意两个物体或两个粒子间的距离与其质量乘积相关的吸引力,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简称引力。
2、任意两个物体或两个粒子间的与其质量乘积相关的吸引力,也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简称引力。在粒子物理学中则称引力相互作用和强力、弱力和电磁力合称4种基本相互作用。
3、引力是其中最弱的一种,两个质子间的万有引力只有它们间的电磁力的1/(1.235*10的36次方),质子受地球的引力也只有它在一个不强的电场1000伏/米的电磁力的1/(9.761*10的9次方)。
4、因此研究粒子间的作用或粒子在电子显微镜和加速器中运动时,都不考虑万有引力的作用。一般物体之间的引力也是很小的,例如两个直径为1米的铁球,紧靠在一起时,引力也只有1.11×10-3牛顿,相当于0.113克的一小滴水的重量。

为什么会出现潮汐?

到过海边的人都知道,海水有涨潮和落潮现象。涨潮时,海水上涨,波浪滚滚,景色十分壮观;退潮时,海水悄然退去,露出一片海滩。涨潮和落潮一般一天有两次。海水的涨落发生在白天叫潮,发生在夜间叫汐,所以也叫潮汐。我国古书上说“大海之水,朝生为潮,夕生为汐”。在涨潮和落潮之间有一段时间水位处于不涨不落的状态,叫做平潮。事出有因,是什么原因使大量的海水产生如此频繁的运动呢?
到了17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提出了潮汐是由于月亮和太阳对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假设,科学地解释了产生潮汐的原因。地球的体积很大,在离月球最近的地面上的物体,绕地、月共同质心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明显小于地球质点的轨道半径,物体所受月球的万有引力就会大于所受对应的惯性力,这两个力不能再抵消,其合力与物体受地球的万有引力方向相反,使物体的重力明显变小。如果所说的“物体”是这里的海水,那么这里就会有涨潮发生。
原来,海水随着地球自转也在旋转,而旋转的物体都受到一种力的作用,使它们有离开旋转中心的倾向,这就好像旋转张开的雨伞,雨伞上水珠将要被甩出去一样。同时海水还要受到月球、太阳及其他天体的吸引力,因为月球离地球最近,所以月球的吸引力较大。这样海水在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引潮力。由于地球、月球在不断运动,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在发生周期性变化,因此引潮力也在周期性变化,这就使潮汐现象周期性地发生。
一日之内,地球上除南北两极及个别地区外,各处的潮汐均有两次涨落,每次周期12小时25分,一日两次,共24小时50分,所以潮汐涨落的时间每天都要推后50分钟。生活在海边有经验的人,大都能推算出潮汐发生的时间。
点击查看更多《这就是物理(函套10册)》
潮汐,是由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引力所引起的,地球上各点受到的引力大小不同,离得越近海水被拉的越高。太阳引起的潮汐叫太阳潮,月球引起的叫月球潮汐,潮汐力还是一种清洁环保的能源。
潮汐是由于地月吸引力引起的。地月吸引力使得地球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会产生周期性的运动和变化,被称为“潮汐”,分为地潮、海潮和气潮。绝大部分的水都是海水,海水受到太阳及月球的引力影响,就会产生上扬及下降的情况,由于地球、月球在不断运动,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在发生周期性变化,因此引潮力也在周期性变化。水随着地球自转也在旋转,而旋转的物体都受到一种力的作用。古代称白天的河海涌水为潮,晚上的称为汐,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它是一种沿海地区的自然现象。

潮汐是如何划分的?

按强度分只有大潮和小潮,如下:
1、大潮。阴历朔(初一前后)望(十五前后)涨潮最高,落潮最低。
2、小潮。阴历上弦(初八、初九)和下弦(廿二、廿三)出现最低高潮位和最高落潮位。
按成因分
1、海潮。由月球、太阳等天体引力导致的海面水位周期性升降的现象,亦称天文潮。
2、气潮。由大气气旋和台风等强烈天气系统引起的增水现象,亦称气象潮。
3、地潮。固体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弹性-塑性形变,称为地球潮汐,又称固体潮。
海潮、气潮和地潮三者之间又互有影响。一般所说的潮汐,除特指外,均指海潮。
扩展资料
大潮、小潮形成的原因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于福江研究员介绍,潮汐主要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决定的。月球虽比太阳质量小,它的引潮力却比太阳高约2.17倍。每当月球移动到和太阳在一条直线上,两天体的引潮力就会作用于同一方向,海水的涨落必然增大。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初一、十五涨大潮”的原因。天文大潮属正常的天文潮汐现象,它的周期是18周。6年,可以提前好几年作出预报。天文大潮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引发灾害,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会构成水害。
如汛期江河水满时遇到天文大潮顶托造成洪水难以退却;如果天文大潮遇到台风登陆前后会暴发风暴潮;如果江河水位低,海潮上溯范围扩大,咸害程度加重,则形成咸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文大潮

潮汐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潮汐每天是不一样的,在潮位最低前后一个小时内赶海最好,退潮时间也不一样。
在一个月的前半和后半涨退潮时间不一,计算方法如下:
1、每月的初一至十五,用(阴历日期-1)×0.8+5(点钟);每月的十六至月底,用 ( 阴历日期-16 ) ×0.8+5 ( 点钟 ) 。
2、这两个公式可算出当天几时几分为最高潮,往后推 6.2 小时即为最低潮时间,而再隔 6.2 小时又是高潮时间了。
退潮的利用
利用退潮浅滩作为取沙区
各种研究表明大量的沉积物都落淤于退潮浅滩。而且,波浪和潮流夷平这些浅滩,这些浅滩上的沙粒沉积物的质量会与邻近海滩一样好或更好。
许多工程从退潮浅滩上取养护用沙。这些工程中大多数的养护用沙已经有效完成,其他工程建议使用落潮浅滩沙,但被制定规章的机构或其他相关政党拒绝,因为此举可能对周边岸线产生负面影响。
波况有效变化是由于波浪传播到挖深区引起,因而造成平衡剖面的改变,对部分落潮浅滩区被挖深导致水深实质性改变,这种情况同样存在。此外,对于自然海滩体系,存在一个共识,即落潮浅滩是泥沙输运的必经之路,如果从这个路径取沙,则需要取沙后的挖深区被泥沙填充才能使该路径恢复泥沙输运途径功能。
当关注点在于部分落潮浅滩的取沙时,需要应用数值模拟来分析由此引起波浪变形和沿岸输沙的效果。然而,落潮浅滩是一个具有复杂过程的区域,波浪变形和潮流和数模不可能反映所有的影响效果。
总之,利用落潮浅滩沙为航道维护或浚深而挖除沉积物,以及当沉积物被堆置于近邻的下游海滩从而促进天然旁侧输沙过程或在那些挖除落潮浅滩沙而导致向海距离实质性加大的区域是最易被证明的正当的。已有一种观点要求保留完整的浅滩缓冲区,认为未改变的浅滩与其实现达波能减少和泥沙输运的功能是相同的。

请问:潮汐是什么意思啊?

是一种天文现象,地球收到太阳或者月亮的引力,致使地球的水发生有规律的上涨或者下降。
答题不易,麻烦点下右上角【满意】以兹鼓励,谢谢!!
潮汐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
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人类们的祖先为了表示生潮的时刻,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
形成原因:
在不考虑其他星球的微弱作用的情况下,月球和太阳对海洋的引潮力的作用是引起海水涨落的原因。在物理学看来,在非惯性系下,引潮力是月球的万有引力和与之对应的惯性,还有太阳的万有引力和与之对应的惯性力等四种力的合力。
有的资料提到“离心力”也是引潮力的分力之一,物理学中有离心现象的提法,却没有“离心力”的概念和定义。不过“离心力”的本意正是惯性。

潮汐的分类

按照潮汐的受力作用原理,结合前人已有的共识,以及目前对潮汐波干涉、衍射、降速的研究现状,将潮汐分为规则潮汐和不规则潮汐是较为合适的。
1.规则潮汐
规则潮汐是指潮汐的形成、传播及其成像(这里借用光学名词说明潮汐抵达海岸)的全过程不受或很小幅度受到海洋地貌和海岸地形的影响,从而在频率、振幅、位相等特征上具有规则的特点。
规则的实质性在于潮汐的受力源自太阳,潮汐的涨落与太阳正对点的迁移具有严格的对应性,并且,在受月球的牵引增幅与降幅上存在严格的对应性。
规则潮汐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半日潮。这种潮汐在一天之中具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相邻的高潮或相邻的低潮幅度大体相等。它是全球广为分布的一种人们常见的潮汐,一般分布区海面较为开阔,没有障碍物的遮挡和其他影响。例如我国东海的大部分海域就属于半日潮海域。
2.不规则潮汐
与规则潮汐相对的是不规则潮汐,它是指潮汐的形成、传播及其成像的过程中受到了海洋地貌和海岸附近地形的影响,发生了干涉和衍射及降速现象,从而在频率、振幅、位相等特征上形成了无规律的特点。
不规则潮汐进一步划分即为:不规则半日潮、全日潮、不规则全日潮。
不规则半日潮是指在一天之中还是有两次高潮和低潮,但两次高潮或低潮的幅度却不等,涨潮和落潮的时间也不等。与规则潮汐相比,不规则半日潮显然是受到了干涉或(和)衍射的影响,使潮汐波在振幅和位相上发生了加强或减弱,从而形成了不规则。这种潮汐一般出现在海岛附近的海域,如在我国东海和琉球群岛之间的部分海域,智利南部的降速带海域等等。
全日潮是指受海洋地貌和海岸附近地形的衍射和干涉影响,海域在半个月中有7天以上的时间出现一日之内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其他时间里可以表现为其他类型的潮汐。全日潮出现的海域一般要有两道可以产生干涉与衍射的海岛组合,能使潮汐波得以在类似杨氏实验装置的环境中发生干涉和衍射。例如: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加海南岛、琼州海峡加北部湾,它们组合成了杨氏实验模型环境,对来自于太平洋的潮汐波产生连续的干涉衍射,从而在北部湾形成了全日潮(参见本章“世界名潮”和“单孔衍射”)。
不规则全日潮是指在半个月内的大多数时间里,海域内表现为不规则半日潮,少数几天里表现为全日潮。不规则全日潮一般出现在衍射干涉组合结构不太规则,但却至少多于一道此装置的海域,例如菲律宾及其沿海海域;由东西向转东北向的阿留申群岛海域等,具有引起不规则全日潮的海岛结构,使潮汐波在第一次发生衍射干涉后,具有再次发生的可能装置。而第二次引起潮汐波衍射干涉的结构,却不像巴士海峡—北部湾一线结构完整,在组合结构装置的彼此之间距离上,存在着不理想之处。
3.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的潮汐性质
我国拥有18000多km的漫长海岸线和辽阔的领海海域。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除渤海为内海外,其他三个海都是太平洋靠近亚洲大陆的边缘海,只有台湾省的东岸可以直接濒临太平洋。
我国近海及其邻近海区的潮汐性质如图6-17所示。
3.1 渤海海区
主要表现为规则潮汐和不规则半日潮。受障碍物衍射影响,在烟台威海外海为不规则半日潮;受烟台—旅顺一线波栅影响,在渤海湾的山东、河北、天津和辽宁海域和海岸为不规则半日潮;只有秦皇岛附近的一小块海区表现为全日潮,这显然是障碍物加波栅共同作用的严格条件区。
3.2 黄海海区
除与日本九州岛为障碍物衍射区及九州岛和大隅海峡、屋久岛等组成的单孔衍射和双孔衍射成像海域为不规则半日潮外,其他海域表现为规则潮汐。只有日照—连云港的外海,有一片海域为不规则半日潮,这可能与该海区的小型海礁石和海底地形对潮汐波的影响有关。
3.3 东海海区
舟山群岛附近海域肯定为不规则半日潮分布区(由于比例尺小,图6-17中不可能将所有小范围的潮汐性质表示出来),东海的邻近琉球群岛的海域,受波栅影响表现为不规则半日潮,其他海域均为半日潮。至于沿岸具有单孔和双孔结构的海岸为什么不表现为不规则半日潮,完全是因为衍射所造成的位相差太小,以至被忽略。
3.4 台湾海峡
台湾岛显然应该成为障碍物衍射体,所以,在台湾岛的南端和北端所作用的海峡区域内,是发生障碍物衍射产生不规则半日潮的海域,但是在台湾岛北部的外海,存在先岛诸岛,这些岛屿产生的衍射影响无疑对台湾岛北端的衍射具有干涉作用,所以,在台湾海峡的北部,应该是全日潮或者其他性质的潮汐,事实证明为半日潮,可以肯定此半日潮非彼半日潮,它是经过了多次影响的半日潮。
3.5 南海海区
菲律宾群岛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影响,加上南海海区众多礁群的衍射和降速作用,使宽广的南海海域的潮汐性质十分复杂。图6-17反映南海大部海域为不规则全日潮,这无疑是十分粗略的认识,随着考察的逐步深入,相信有关南海海域的潮汐性质图会大变,只有那些具有严格结构的海域才有全日潮,其他应以不规则半日潮为主。
图6-17 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区潮汐性质分布示意图(宁波海洋学校,1986,有改动)
在本海区内是否具有不同波长的潮汐波的叠加,从而导致潮汐波的消减和增强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3.6 世界名潮
发生在我国海域内的世界名潮有钱塘江大潮和北部湾全日潮。尽管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有所叙述,但这里还是有必要重复一次。
钱塘江大潮发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至十八,它是由于来自东海的潮汐由宽阔的海面逐步到缩小的海湾,形成水体的大量堆积,而地球的自转使这些堆积的海水相对西行,从而造成“天下之伟观”。这种潮汐首先仍然是源自太阳对公转地球上的海水的潮汐作用,动力为潮汐力,其次是月球的引潮作用。每年的秋分月(9月22日前后),地球公转轨道处于让倾斜地球的左侧正对太阳,正对处回到了赤道附近,为月球—地球—太阳处于一线提供了空间条件。
这种空间条件在两个方面具备了形成大潮的可能:
一是人们已经接受的认识——这种时候当月球“飞”过时,就会在一条线上加强和减弱太阳的作用潮汐,这时,并非任意时刻都是最大值,只有当潮汐波的波峰来临时刻,月球也恰巧来到,从而形成大潮。
二是(这是主要的结果),秋分点是地球公转轨道径向加速度为零的点,这时地球的径向速度和合速度均为最大(参见第三章第五节),因而海水质点具有最大能量,潮汐振幅最大,所以出现了大潮。
钱塘江大潮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潮汐波的干涉作用,由于潮汐波的波长是地球纬线的半个长度,所以,当地球转到第二天、第三天时,才是干涉的最强点[结合式(6-4)和(6-5)]。
简言之,钱塘江大潮在四个方面同时具备了条件:具有独特的地形条件;具有速度极大值,能量最强;月球在最小角度对潮汐产生影响;潮汐波的干涉加强。
北部湾全日潮实际上是潮汐波衍射和干涉的共同结果。良好的地形组合,使来自太平洋的潮汐波通过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后发生第一次衍射和衍射波的干涉,这种合成波在经过琼州海峡和海南岛的衍射后,发生了明显的相位和振幅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比较规律性的全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