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
- 2、“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是出自陆游那首诗
- 3、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什么?
- 4、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什么
- 5、位卑未敢忘优国的意思 位卑未敢忘优国的含义
- 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7、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
- 8、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
- 9、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
意思: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
“位卑未敢忘忧国”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句常用语,意思非常明了:一个人的地位虽然很低微,但是,也不敢忘记忧念国事。这句话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异曲同工之妙。
位卑未敢忘忧国,语出陆游《病起书怀》诗:“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位卑:地位低微。职位、地位虽然卑微,但也不敢忘记忧念国事。诗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责任感。
扩展资料:
《病起书怀》写作背景: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北伐还没能成行,幕府就解散了,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范成大是陆游的上司,二人经常以文会友,无视上下级之间的规矩(以文字交,不拘礼法)。
求和派借机弹劾陆游,说他的形象有损官家威严(不拘礼法,恃酒颓放),陆游再次被免职。被贬回家不久,陆游就病倒了。就是一个不眠之夜,病中的陆游写下了《病起书怀》。
意思: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
“位卑未敢忘忧国”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句常用语,意思非常明了:一个人的地位虽然很低微,但是,也不敢忘记忧念国事。这句话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异曲同工之妙。
位卑未敢忘忧国,语出陆游《病起书怀》诗:“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位卑:地位低微。职位、地位虽然卑微,但也不敢忘记忧念国事。诗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责任感。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地位虽然很低微,但是也不敢忘记忧念国事出自陆游的《病起书怀》(第一次回答问题,希望支持??)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即使身份地位比较低下,也不能不替国家担忧。
意思: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
“位卑未敢忘忧国”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句常用语,意思非常明了:一个人的地位虽然很低微,但是,也不敢忘记忧念国事。这句话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异曲同工之妙。
位卑未敢忘忧国,语出陆游《病起书怀》诗:“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位卑:地位低微。职位、地位虽然卑微,但也不敢忘记忧念国事。诗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责任感。
扩展资料:
《病起书怀》写作背景: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北伐还没能成行,幕府就解散了,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范成大是陆游的上司,二人经常以文会友,无视上下级之间的规矩(以文字交,不拘礼法)。
求和派借机弹劾陆游,说他的形象有损官家威严(不拘礼法,恃酒颓放),陆游再次被免职。被贬回家不久,陆游就病倒了。就是一个不眠之夜,病中的陆游写下了《病起书怀》。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是出自陆游那首诗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病起书怀》
原文: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译文: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扩展资料:
《病起书怀》创作背景:
《病起书怀》载于《剑南诗稿》,此诗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
《病起书怀》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陆游时年五十二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
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位卑“句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什么?
陆游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
这句话的意思为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病起书怀》为宋代诗人陆游被免官后于淳熙三年(1176年)四月在成都所作的诗作。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其中“位卑”句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全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忧国忧民之心。
扩展资料:
《病起书怀》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陆游时年五十二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位卑“句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病起书怀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什么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职位低微,但从来不敢忘记为国事担忧。“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病起书怀》,全诗表达了诗人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流露出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忧国忧民之心。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职位低微,但从来不敢忘记为国事担忧。“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病起书怀》,全诗表达了诗人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流露出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忧国忧民之心。
《病起书怀》
陆游 〔宋代〕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译文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纱帽帽沿都已宽松,不受重用只好客居在与之相隔万里的成都江边。
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位卑未敢忘优国的意思 位卑未敢忘优国的含义
1、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2、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人)要死后才能盖棺定论的。
出处:
病起书怀(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释:
江干:江边。
阖棺:盖棺。
庙社:宗庙社稷,指国家朝廷。
和銮:天子的车驾。
参考资料:http://so.gushiwen.org/fanyi_1125.aspx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
虽然地位低微,但是仍然不忘记关心自己的国家
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世事的定论看来只有等到盖棺(死后)时。
2、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祖先们打下来的江山应当拼死保卫,哪怕是一尺一寸的土地也不能让给他人。
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
即使地位很底下卑贱,也不能忘记为祖国考虑,也要想着报效国家
这句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诗《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名句,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
位卑未敢忘忧国即是说即使自己身份低贱,也不能忘记忧患国家的大事,同义句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官位卑微,我也不敢忘记为国为民担忧;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阖棺 的意思就是盖上棺材,意思是死亡了,比喻彻底下了结论。)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意思: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有些事在人要死后才能盖棺定论的。
这句诗出自陆游的《病起书怀》
《病起书怀》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译文
病体羸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身一人远离京城,客居江干。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人)要死后才能盖棺定论的。
(期望)天地神灵佑护国家社稷,北方父老都在企盼着君主(出征)。
《出师表》传世之作,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在挑灯细细品读。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