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为什么说明朝是个“三无”朝代?
- 2、为什么说明朝不存在?
- 3、为什么说明朝不存在?
- 4、朱元璋的明朝为什么会亡国?
- 5、朱元璋真的是出身明教吗?明朝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
- 6、历史真相崇祯自缢后明朝并未实际灭亡
- 7、明朝真正在那位皇帝手里灭亡的呢?
- 8、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那六朝中竟然没有明朝,为什么?
- 9、明朝在历史上真的是灭亡于1644年吗?
- 10、朱元璋真的是出身明教吗?明朝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
为什么说明朝是个“三无”朝代?
因为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所以说明朝不存在。
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士、无名将,也是中国开始走下坡路的时代。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三无朝代。明君也没有,名士也没有,名将也没有,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就有了现在的所说的三无朝代。
详细解读
明朝的伟大,就再于再造了中华。汉族在唐亡后,就陷入分裂割据中不能自拔。北宋始终也没能统一汉族,民族的长期分裂,使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也产生了分裂。使民心难以重振。幽云地区汉人对国家认同的异议随金元的扩张也逐渐扩大至全民。所以当明将站上长城时泪流不至。
明大祖重新安葬宋理宗头骨时。获全国认同。再加上明朝回复汉族文化礼仪等。如果元后无明,仍由蒙古女真或其它民族统治至今。可以想象一下当前人们的思想会是什么状态。无非是又一个印度。明朝的三无除了偏见就是对明朝宣传的不够,认识的不深。
为什么说明朝不存在?
因为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所以说明朝不存在。
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士、无名将,也是中国开始走下坡路的时代。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三无朝代。明君也没有,名士也没有,名将也没有,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就有了现在的所说的三无朝代。
详细解读
明朝的伟大,就再于再造了中华。汉族在唐亡后,就陷入分裂割据中不能自拔。北宋始终也没能统一汉族,民族的长期分裂,使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也产生了分裂。使民心难以重振。幽云地区汉人对国家认同的异议随金元的扩张也逐渐扩大至全民。所以当明将站上长城时泪流不至。
明大祖重新安葬宋理宗头骨时。获全国认同。再加上明朝回复汉族文化礼仪等。如果元后无明,仍由蒙古女真或其它民族统治至今。可以想象一下当前人们的思想会是什么状态。无非是又一个印度。明朝的三无除了偏见就是对明朝宣传的不够,认识的不深。
明朝是真实存在的,有史料可以查证的是由朱元璋建立的王朝。
明朝这个肯定是存在的呀,因为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
明朝存在。
明朝历史,包括明朝(1368—1644年)以及南明(1644—1662年)和明郑时期(1662—1683年)的历史。
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趁势崛起,1364年,建立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开创洪武之治。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此间国力强盛,万国来朝,史称永乐盛世。
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明英宗在位发生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明宪宗与明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平稳。明武宗因死后无子使明孝宗一脉绝嗣,引发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即位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朝纲。
明世宗驾崩后十数年,经历隆庆新政和万历中兴,国力得到恢复。明代社会经济发达,农产品丰富,手工业生产具备很高水平,陶瓷业、丝棉纺业、冶炼、建筑等闻名世界。16世纪隆庆、万历年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若干手工业行业中出现。
为什么说明朝不存在?
北元活得比明天长。北元同明朝相当于南北朝。
朱元璋的明朝为什么会亡国?
明朝的一些皇帝是昏君,比如明英宗、明宪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神宗、明熹宗
明朝其实是二世而亡
明朝其实是二世而亡,历史记载着过去发生的人和事,以史为鉴可以明过失,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历史的原因,历史总是迷人又残忍,下面分享明朝其实是二世而亡的内容。
明朝其实是二世而亡1 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国号就是大明,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朱棣作为大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使用大明国号不存在法理障碍,继承皇位虽不是名正言顺,却也有理有据。如果朱棣篡位改了国号,那么大明的国号就不复存在,新的国号将出现,也可以说明朝灭亡了。关于儿子篡位改国号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先例。祖宗的家业,不能说改就改,朱棣如果改了国号,就得不到贵族的支持,当时朱允炆又不知去向。他如果篡位改国号,只有引起更多人的愤怒和叛乱。其实,朱棣篡位属于家族纠纷,朱元璋任何一个子嗣做皇帝,其实都是明朝的延续。
朱棣,朱元璋儿子,比媳妇还亲,随朱元璋打下天下,虽然没被立为太子,但他一个穷屌丝逆袭成为大明集团董事长,也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励志剧啊。就算朱棣改了国号,我也不觉得明朝是二世而亡,最接近的例子就是武则天登基之后改国号为周,可是即便如此很多人还是自称为唐人,人们也不把自己当做周人。而且很有可能和武则天死后的情况一样,后来的皇帝还会把国号改为明。
朱棣从头到尾都是以朱元璋的思想和法律做背书,他断不可能在篡位后更改国号,而且,史实证明,朱棣在继位后,仍然要依靠朱元璋这棵大树,他要做的是尽力铲除建文帝朱允炆的存在感,最好的借口当然是承奉朱元璋的名义了。
明朝其实是二世而亡2 明朝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朝代之一,其中最具争议性的帝王莫过于朱元璋父子。有人说朱元璋虽然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但杀的人太多历史上名声不太好;朱棣虽然在明太祖朱元璋基础上继续开疆拓土,可方孝孺被灭十族可是有理有据的。朱棣相比父亲朱元璋来说,谜团很多。比如说他的生母是谁,最让人感到可笑之处在于有人认为朱棣是元顺帝的遗腹子,明朝真正意义是二世而亡。接下来就让我带大家了解这段历史吧!
第一:朱棣诞生于江苏南京,明二世而亡,朱棣为元顺帝遗腹子不过是谣言
1:朱棣生活经历,生母是宫妃,老朱和陈友谅打仗的时候诞生
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360年,朱棣出生在江苏南京城,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三十多岁了。那时候他在和陈友谅打仗,朱棣的诞生让处在战场上的朱元璋喜出望外。1367年年底的时候,朱元璋相继解决陈友谅张士诚以及小明王这个麻烦,准备登基称帝。这时候的形势一片叫好,准备为他七个儿子取名字:长子叫朱标,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名叫朱棣。有一种说法他是马皇后所生,不过根据许多史学家的考证,马皇后一生没有生育过儿子,他的生母是朝鲜族女子唝妃。
2:朱棣百分百是朱元璋的后代,1368年朱元璋才攻占元大都灭掉元朝
许多史书记载,朱棣是在公元1360年出生的。网络上流传的一种说法是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同年派大将军徐达常遇春北伐,历时十个月的时间拿下元大都,灭亡元朝。这时候捕获元顺帝的一个妃子,此时已经怀孕,几个月后诞生了一名男婴,他就是朱棣。很明显一点都不靠谱,那时候朱棣已经八岁了,总不可能重新回到娘胎再生出来吧!俗话说的话,谣言止于智者,一切都适可而止,不要纯粹为了黑而黑。
3:明朝二世而亡其实也是荒谬的结论,明明延续了276年
按照这些人的逻辑来看,明朝是二世而亡。自朱棣之后不是朱元璋的后代,明朝仅仅在洪武建文的时候已经亡国了。如果朱棣不是朱元璋所生的,为什么还要沿用明朝为国号?岂不是多此一举。朱棣百分百是朱元璋的儿子,不管是他当皇帝还是侄子建文当皇帝,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就是好皇帝。建文帝朱允炆这个人性格软弱,不适合当皇帝,事实证明这是朱元璋最大的一个错误?明明有更优秀的朱棣不用,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把侄子赶下台,自己坐上皇帝宝座。
第二:网络上造谣的人别有用心,朱棣一生功绩太大,以此来贬低明朝
1:朱棣一生所成就的功业,完全可以堪比汉武唐宗,让某些人坐立不安
说到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大家往往想到的是汉武帝和唐太宗。他们二人在各自的历史领域,做出了非常伟大的历史性贡献。一个多次击打匈奴,另外一个灭亡突厥(解决了边患问题)。朱棣光在军事方面五次打击蒙古,是中国历史上出征次数最多的皇帝,汉人里面唯一一个出征塞北的皇帝。不用说的.特别清楚,某些人就坐立不安,开始不停造谣诋毁明朝曾经辉煌的事实。往往说到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实在没有办法反驳,于是找了元顺帝遗腹子为借口,强行把明朝切断。
2:谣言止于智者,对待历史应该公平公正,不能否认明朝辉煌的事实
历史这个东西就像一面镜子,通过镜子往往能折射出许多朴素的道理,看清曾经辉煌衰落的封建王朝。谣言止于智者,对待历史就应该公平公正。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之所以能存在两百多年,必然有他的衰亡因素,也会有他存在的必然性。
明朝其实是二世而亡3 明朝看起来是一个存在时间很长的王朝——因为从洪武帝开始,到崇祯帝为止,明朝存在了二百余年。
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明朝并没有那么长久的存在,事实上,明朝和秦朝、隋朝一样,是一个二世而亡的朝代。
近年来,有不少历史学家考证出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实际上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和元兵交战中,俘虏的元朝贵妃生的儿子——当时朱元璋对这个贵妃一见钟情,并收归己有,不久,这个元朝皇帝的贵妃就生下了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
因此,毫无疑问,明成祖的生父乃是元顺帝,明成祖的真实身份乃是元朝太子。
因此,靖难之役的本质,是元朝太子朱棣对明朝建文皇帝发动的一场反明复元战争,在战争中,建文帝被推翻,明成祖成为中国皇帝,虽然名义上,中国的国号仍旧叫明,实际上,却是南元了——和元顺帝别的后人的北元相对。
因此,明成祖的北伐战争,其实本质上是南元和北元之间的战争,是元朝的内战。
就这样,南元(明朝)和北元对峙了两百多年,最终,满清崛起,先是消灭了北元末代皇帝林丹汗,十年后,南元皇帝崇祯也被逼自杀,自此,北元、南元都成为历史,被满清终结。
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说,满清对伪明,或者说南元的战争,其实是为真正的明朝复仇。
朱元璋真的是出身明教吗?明朝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
朱元璋并不是出生明教,明教在历史上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朱元璋在最初只是一个行僧后期加入义军并逐渐成为皇帝。
我感觉不存在,在作者的书中提出过,凡明教中人不能入朝为官,所以由此看来如果朱元璋出身明教就是不可能的。
其实这个是无从考证的。因为其实有很多书说有这个学派又有很多书说没有这个学派,所以说这个是不肯定的一个事情。
朱元璋并非出自明教,明朝的国号也并非是由明教的名称来的。但是历史上确实是由明教这个组织的,但是在清朝时期逐渐没落了。很多《倚天屠龙记》的读者被小说误导,误以为朱元璋真的是明教中人,但是事实上朱元璋从未加入过明教,《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杨逍、常遇春等人也都是根据历史原型再创作得到的虚拟人物,并非史实。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布衣皇帝”,他年轻时期的经历非常之多,但是并没有加入过明教。朱元璋原本是放牛的农民孩子,后来十几岁的时候,家乡爆发了瘟疫,父母因此去世了,朱元璋在邻居的帮助下葬了父母,便去了少林寺出家了。然而没过多久,寺庙也倒闭了,朱元璋再次过上了流离失所的日子,从此踏上了孤苦无依的路。然而,困惑的朱元璋得到发小汤和的推荐,参加了起义军,在大将领郭子兴手下做事,慢慢的继承了郭子兴的势力,并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但是朱元璋却从未加入过明教,他之所以把自己建立的朝代取名为“明”,这是为了告诉世人,这是一个公开透明、清楚明白、没有黑暗的朝代,朱元璋也时时刻刻以“明”字要求自己,对贪官污吏从不手软。
而传说朱元璋加入过的明教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上的明教本名摩尼教,是来自波斯的宗教信仰,在中国地区被称之为明教。摩尼教早在公元三世纪就诞生了,其创建者也就是摩尼本人,因此才叫摩尼教。公元694年,摩尼教才传入了中国,公元768年才被朝廷允许在长安城内建立摩尼教的寺庙,以此传播摩尼教的文化。但是朱元璋却从未加入过摩尼教,更不会用摩尼教的中文名字来给自己建立的新王朝命名。
历史真相崇祯自缢后明朝并未实际灭亡
导读:我们说明朝的大部分历史是从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开始,到1644年崇祯吊死景山公园结束。事实上,崇祯皇帝死的时候,明朝并没有亡国,它还有100万军队。此外,明朝还有一个“南明”朝廷,存在了40年,延续了国家机器的运转。幸存的明朝崇祯死于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攻占帝都时,他毅然自缢。崇祯之死被视为明朝灭亡的象征。以古现代汉语词典为例。这本印数超过300次、总发行量超过4000万册的词典,广为流传。其卷末历代纪元表,标注明朝起止为“1368-1644”。名单上的最后一位君主是四宗朱由检,也被称为崇祯皇帝。在这方面,大、中学校的历史教科书都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个学生的知识都是在崇祯上吊,明朝灭亡的那一天获得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崇祯之死和明朝灭亡不能划等号。当时的情况其实是这样的:4月25日早晨,崇祯死后,北京被李自成占领。顺军控制了黄河以北、山海关以南的几个省区,包括陕西、山西、山东、直隶北部和河南的一半左右。如果你手里有一张明朝的地图,立刻就能直观地看出这是一个很小的区域;而且这种控制并不牢固,整体上还是相当脆弱的。5月22日至5月27日,明军吴三桂部与满清联军在山海关与李自成交战,大败后者。李自成退守北京,于5月29日匆匆称帝。“是夜,烧宫西去。”一周后,清军进入北京。然而,大顺军逃跑留下的领土并没有立即纳入满清的控制之下。在很短的时间内,满人对明朝的疆域几乎没有控制权。大致来说,北直隶只有一个地方。左近,山西、陕西两省还在各自为战,而河南、山东两省的大部分,如满清、大顺、大明等,一时还不能归对方所有。至于广大的地方,满族根本连个脚印都没留下。反观明朝,虽然京都在十月中旬两次易主,从朱到李,再到爱新觉罗氏,也不过如此。所谓的巨变,除了京都周边,其他地方都说不出来。关后晋崛起已近30年,晋晋之乱也有10多年。张于1640年攻打四川.所有这些都不是从1644年开始的。如果说明朝乱了,崇祯已经在世了,只是他殉道之后,暂时没有变得更糟。大部分地区仍由明朝统治。从荆楚到浙江福建,从淮河到广东广西云南,都姓朱。它们不仅面积辽阔,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沃土,几乎所有的天然粮仓都在这里。这里工商业发达,税收基础从未动摇。另外明朝有两京制,除了北京还有南京。朱棣建都后,南京的旧制度不变,从六部到国家礼器一应俱全。在过去的200年里,这种多余的准备不可避免地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现在却意外地起到了“系统备份”的作用,使明朝免于崩溃。事实上,因为南京这个后备系统的存在,明朝并没有因为都城的陷落甚至君主的死亡而受到那么大的打击。最后看武装力量。斧王在南京登上极点后,史可法调兵遣将,将江北的明军主力定为“四镇”。提到“四镇兵不下数十万”;另一个地方说,高捷的总部,在四个城镇中最强的,数“十三个总兵,四十万军队”。在镇外,有另一个“巨无霸”这样一个天下沃土,国家井井有条,士兵百万的朝廷,离“灭亡”二字不是很远吗?简而言之:第一,明死于1644年的认识是错误的。就是那一年。明朝只死了一个皇帝,但很快又有新皇帝诞生,国家机器继续运转。第二,虽然政治中心从北京转移到南京,失去了对黄河以北的控制,但政权既没有分裂,也没有流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客观条件比对手优越。第三,如果我们认为明朝用崇祯自缢,却不知道它还活得好好的,有能力也有大量的机会收复失地,重建山河,那么我们不仅在史实上犯了错误,也无法实际了解明朝是如何灭亡的,为什么灭亡的。此后,明朝遗民拥戴斧王朱友松继位,并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小朝廷。明朝仍然维持着国家机器的运转。可以说南明是明朝的延续,存在了40年左右。末代皇帝朱由朗被吴三桂追到缅甸勒死。南明破灭,明朝正式灭亡。
明朝真正在那位皇帝手里灭亡的呢?
明朝真正其实是在朱元璋手里灭亡的,因为他给官员的工资太少了,而且还废除了丞相制度。
明朝是在万历皇帝手中灭亡的,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导致大权旁落。
明朝是在明末崇祯皇帝时期灭亡的,当时广成被攻破时,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宣布灭亡。
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的亡国之君是崇祯皇帝朱由检。但是我认为明朝其实从万历后期就已经注定走向灭亡。
明史本纪第二十在结尾处说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但继乃因循牵制,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以至于在结尾处说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所以明朝其实万历而不是崇祯!
万历前十年,在张居正的辅助下实现了’万历中兴‘,万历十年到万历十四年万历皇帝还是比较勤政,整个国家的发展任在正规渠道上前进,而到万历十四年十月开始万历逐渐开始沉迷酒色,身体逐渐虚落,每况愈下,因此在万历执政的后期万历逐渐怠政,直道出现万历著名的“国本之争”之后,万历开始彻底对于政不理,对于奏折不批,不见,不闻,以至于后期六部官员缺额达三分之二之多。
万历时期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均是以全胜告终,但万历三大征对于国家的经济损伤也很大,根据明史记载:二十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帑金是指国库),三大征大约花费达一千二百万两以上,而这个数字是明朝一年的国家总共收入。这之后明朝国库所剩无几,而后来的一些首辅均没有改革的魄力也没有改革的想法,以至于后期万历大规模排太监进各地收取矿税。
万历年间虽然民间经济上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阶级矛盾也日益加剧,东北的女真趁虚兴起,因而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
而万历后期的不理朝政也使得朝廷内部党派林立,各种斗争之间即浪费了国家的资源,也消耗了国家的元气,以至于万历之后国家内忧外患,直至崇祯亡国。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那六朝中竟然没有明朝,为什么?
建议你去看 《明朝的那些事儿》,
如果你不想看,那我告诉你,在朱元璋还没有完全统一中国的时候,临时都城为应天(南京),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时候元朝还没有灭亡,明朝那没有真正的建立,因此当时官方承认的中国都城还是北京(外交上的承认),真正意义上的明朝建立,并且得到外交上的承认,是在朱元璋把元朝彻底消灭后并且定都北京以后的事情,因此,南京在明朝那会,只能算是朱元璋临时政权的一个中心,并不能算是一个国家的首都。真正意义上的首都是在明朝统一全国定都北京的时候。
明朝的都城是应天 被明太祖朱元璋改成了南京
六朝古都必须是连在一块的才能算。
大明朝的都城就已经是 宇宙中心北京城了
有“六朝”这个称呼时,明朝还不晓得在什么地方鬼转经啊。
六朝一名最早出现在唐代,关于六朝的概念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按照中国权威性的工具书(罗竹风:《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的解释,六朝指先后定都建康(孙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时称建康。即今南京)的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王朝。,唐朝诗仙李白《赠异州王使君忠臣》云: “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唐朝盛万《金陵酬翰林谪仙子》云: “金陵百万户,六代帝王都。”唐朝钱起《江行无题》: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唐朝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唐朝韦庄《过金陵诗》: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诸如此类的诗中提到的六朝指的就是这个概念。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云:“六代咸为帝都。”《宋史·张守传》称: “建康自六朝为帝王都”而南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李焘《六朝通鉴博议》记录的就是3-6世纪定都南京的六个王朝的事迹和人物。
第二种说法,六朝指的是魏、西晋、北魏、北齐、北周、隋六个定都北方的朝代,又称为北朝六朝(罗竹风:《汉语大词典》)。
第三种说法,六朝指的是晋(西晋、东晋)、宋、齐、梁、陈和隋六个朝代。如明朝梅鼎《六朝诗乘》、明朝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清朝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书中的六朝都是这个意思。
第四种说法.六朝指的是两晋南北朝和隋朝。如清朝许楗评选、黎经浩笺注的《六朝文絮笺注》。
第五种说法,六朝“是三世纪初至六世纪末前后三百余年的历史时期的泛称”(《辞海》1979年版),也就是等同于“魏晋南北朝”或“三国两晋南北朝”。
众上可以看出,说南京的六朝是第一种说法。
“六朝古都”之类名称产生的时间最迟在清朝时期,已出现了“六朝故都”、 “六朝都会”等说法。在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作家曹去晶(约1665一约1735年)的长篇艳情小说《姑妄言》第一回中,作者写道: “金陵起初不过是个小邑而已,到了吴、宋、晋、齐、梁、陈六朝,都在这里建都,方才繁荣起来,后世称为‘六朝故都’。”曹去品这部小说脱稿于1730年,曹去晶并非南京人,这说明清朝初年, “六朝故都”一说已经广泛流传。清朝道光年问(182l~1850年),杨士达为余宾硕《金陵览古》一书撰写的序言中称:“金陵为六朝都会,继以南唐、有明,俱称繁盛。”咸丰、同治时期(185l~1874年),上元生员吴家桢《金陵纪事杂咏》之一写道:“六朝都会旧陪京.半壁江山几战争。犹忆当年郎制府,曾将一战保危城。”“六朝都会”一说在清朝也颇为流行:
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六朝古都”一名出自当代新闻记者、散文家黄裳(1919~20l 2年)在1946年10月9日撰写的《“美人肝”》一文,其中写道: “南京是所谓六朝古都,秦汉以前的不谈,仅自孙吴大帝黄龙元年(二二九)建都开始,到现在已经是一千七百多年了。”作家叶灵凤(1904~1975年)在《家乡名称沿革的小考证》一文中写道: “我的家乡南京,在历史上是六朝旧都,堆集着一大堆历代封建王朝的历史旧渣滓。”作家、教育家许钦文(1897~1984年)在《南京杂忆》中也称南京为“六朝古都”。报人、散文家徐铸成(1907~1991年)在20世纪80年代更是以《六朝古都二度游》为题,追忆自己民国年间到南京的情景?
可见“六朝古都”或“六朝故都” “六朝都会”“六朝旧都”的说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流传最久,影响最广。而且这“六朝”是有特定含义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添加数字的七朝说、八朝说、九朝说、十朝说、十一朝(次)说、十二朝(次)说、十五朝(次)说、十八朝(次)说等,这个时候才把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往上加,出现“十朝都会”的名目,还有把杨吴政权什么的加了进来搞统计名目的事情,那就另当别论了
明朝在历史上真的是灭亡于1644年吗?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大一统封建政权,起于1368年,国祚276年,共历12帝16世。
北京沦陷,崇祯帝以身殉国以后,北方虽然被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所占据,但南方的半壁江山还处于明朝的控制之下,这些忠于明朝的势力拥立明朝宗室藩王为帝,建立了南明政权,直到1683年随着台湾被清朝收复,明郑势力的覆灭,南明才彻底灭亡,延续了39年。
那么明朝的灭亡时间到底是1683年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为什么还有人认为应该以1683年为结束时间,其实也是有着一定的历史基础的,但我们细细来看,其实明朝肯定是不能以1683年为结束时间的。
以存在时间来看,南明是很不及格的。
以王朝灭亡以后,延续的地方性或者说偏安一隅的政权来看的话,东晋是103年,南宋是152年,而南明只有39年。
而且尴尬的是,南明虽然有四帝一监国,但其存在时间有着很大的水分,准确来说以1659年永历帝朱由榔由滇西逃往缅甸北部来看,意味着南明政权已经彻底退出中国大陆,实际上就已经标志着南明的名存实亡,也就是说南明也就是存在了15年而已。
再纵观南明历史,疆域不稳定,都城不稳定,帝系传递也不是那么平稳,甚至经常自相残杀,诸如隆武政权与鲁王监国政权之间自相残杀,绍武政权与永历政权之间自相残杀,所以很明显就属于是流亡政权。
以南明这样的存在时间,还有疆域不稳定等情况来看,很明显是不能纳入明朝的历史之中的。
以南北对立来看,南明更是不及格。
东晋偏安一隅以后,一直延续了103年,最后被内部的权臣刘裕代晋立宋。
南宋偏安一隅,延续了152年,最后亡于元朝南下。
以这两个政权来说,他们最起码实现了长时间的南北对立,也是当时南北对立情况下的正统王朝。
像东晋建立以后,北方是五胡十六国乱世,东晋是当之无愧的正统。南宋建立以后,北方是金国,在元朝时期辽、金、宋俱是正统王朝,到了清朝,乾隆帝甚至认为南宋是当时大分裂时期最具正统的王朝。
我们再看看南明,本来南明在明朝灭亡以后,是当时天下四大势力中最根红苗正的势力,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是农民起义军建立的,关外大清是地方少数民族将领努尔哈赤反叛明朝建立的政权,相比之下南明是最具有正统性的。
但南明是烂泥扶不上墙,实际存在也就是15年,划江而治也就是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做到了,但随着弘光政权的覆灭,其他三个政权连长江天险都丢了,谈何南北对立呢?
而清朝很强悍,在入关以后先灭李自成之大顺政权,又亡张献忠大西政权,又一口气消灭南明最强大的弘光政权,到了1659年就将永历政权赶至缅甸。
清朝在十几年时间就大致上大一统了中国,奠定了自己大一统王朝的位置,南明政权没有实现南北对立,存在时间又那么短,自然不能称之为正统王朝,更是不能算入明朝的存在时间之中。
所以综合来说,是明朝全国性政权结束的时间,而延续的南明政权不争气,存在时间短暂,又不是正统王朝,所以自然不能算入明朝,所以明朝的灭亡时间只能按算。
当然明朝还有17帝的说法,是将南明弘光加入其中,其实南明的弘光政权以各方面来看,也是可以算入明朝的,但是弘光政权在就覆灭,也就是短短一年而已,争论这一年时间,也是没有什么意义。
朱元璋真的是出身明教吗?明朝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
朱元璋真的是出身明教吗?明朝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一起看一看。
很多人可能会受到《倚天屠龙记》的影响,书中也有朱元璋,正是以历史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原型设置的一个人物,所以很多人会以为朱元璋是出自明教。但是为什么爱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要把明教叫做邪教呢?虽然当年明教的确被很多人看作是不入流的邪教,可朱元璋如果是出自明教的话,为什么也要这样诋毁自己曾经的教派呢?
如果仔细研究金庸先生的系列小说,就会发现金庸小说的故事线其实是宋元明清王朝历史的更替。金庸故事中经常有帝王出场当配角,《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就有明太祖朱元璋。明教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宗教,但却被称为邪教严加禁止,为什么朱元璋要参加邪教呢?
其实明教是摩尼教本土化以后的的名称,本身也是“舶来品”,《倚天》里的小昭就是外国人。
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由波斯人摩尼所创的宗教,历史上遍及欧亚美洲,流传甚广。据记载摩尼教最早是在唐代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华,虽然和佛教一样信奉素食主义,可是政策待遇和佛教徒相比却差多了。唐玄宗就下旨禁绝摩尼教,称摩尼教教义荒诞不经。到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更是失去了发展空间。摩尼教甚至没有得到文人的支持,被戏虐为“吃菜事魔”。
摩尼教的境遇虽然凄惨,却一直幸存,直到宋代方腊起义用的还是摩尼教的名义。方腊起义被平定后,南宋朝廷对摩尼教大力镇压,摩尼教不得已改了教名,采用更中华的“明教”传于南方。终于到了元代,蒙古人尊重宗教,摩尼教这才发扬光大,在元末起义中竟成了气候。
但摩尼教仍然被士人阶层所排斥,依然走平民路线。少年朱元璋家境凄惨,为了吃饭当过和尚、乞丐,加入明教也是为了生存,而且明教确实有号召力,朱元璋后来就以明王自称,再后来竟成了大明的国号来源。
当然,朱元璋称帝以后也没有让明教成为国教,而是引以为“黑历史”,被禁成了历史的尘埃。
其实,《明史》中记录很详细,朱元璋真是一步一个坑,踏踏实实走出来的。他人生中最大的捷径,就是迎娶了马氏,在队伍中被重用,成为头领。而让很多人产生疑惑的,大明的国号,其实是与义军首领小明王有关。小明王之父组建红巾军时,宣扬“弥勒佛将降临于世”,世人认为清净、光明的世道要来临了,也深信不疑,队伍快速壮大。
而朱元璋的义军,也理应朝拜小明王,后来他登基,就沿用了小明王的称号,建国为大明。既彰显忠义,又聚拢人心。
至于真实的明教,倒是在明朝开始湮灭的。
在唐朝时,明教从安西四镇被传入中原。当时是被称为摩尼教,最早是从波斯传入中原。此教本是想把摩尼教推广到全世界,希望能传播成世界级的宗教,但是在西方,传播过程中遇到很大阻力,与当地原有的宗教信仰冲突,于是后世的传播,主要依靠东方的力量。
玄宗时期,摩尼教也受到官方排挤。玄宗下令公告天下,说摩尼教属于邪教,禁止百姓入教。不久后,这个宗教渐渐平缓,后期,也曾借回鹘势力重新在大唐发展,广建寺庙,但是最终还是被定为邪教。摩尼教再要发展,不能光明正大地吸引教徒,只能和其他宗教融合,转为隐秘式发展。
到了宋朝时,摩尼教被译为明教。教会中的成员,身份各不相同,有农民、底层官吏、士兵,也有江湖人士。尽管又慢慢积蓄了力量,但他们还是被朝廷不容,于是明教也不断发起反抗朝廷的行动。越打压、越反叛,明教从未在五代和宋元时期销声匿迹。
到元末时,义军首领韩山童号称“明王”就与明教有关,于是等到朱元璋成功之时,也借助了这个非常有知名度的“明”字。
但是他却非常深刻地了解宗教的势力,如果不进行遏制,说不定他们下一步就是要来推翻自己。于是,他宣布明教和白莲教均为邪术,并且还把取缔这些宗教纳入了《明律》当中。从此后,明教彻底开始没落。就是在武侠小说中,清朝时期的明教也非常隐秘,呈现没落衰败之势,最后更是在总舵主去世后,彻底销声匿迹。
而白莲教,却在夹缝中得以延续,到了嘉庆年间,又闹腾了好几年。
最后看来,朱元璋本身与明教并没有关系,最多就是他的前任主人曾借助明教信仰壮大。等到江山坐稳,他为了巩固政权,稳定民心,便能毫不犹豫地取缔明教。再说,朱元璋可是做过和尚的人,信教最重要忠诚,要是入过明教,又怎么还敢让世人知道他做过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