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保安族的解释
- 2、保安族是什么意思
- 3、保安族都是当保安的吗
- 4、保安族的起源 保安族是如何产生的
- 5、保安族物质文化的光辉——保安腰刀
- 6、保安族是什么民族
- 7、保安族简介
- 8、保安族在哪里
- 9、保安族为什么叫保安族,饮食特色是什么?
- 10、保安族的传统节日
保安族的解释
保安族的解释中国 少数 民族 之一 。主要聚居在 甘肃 省 临夏县 大河家 。语言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 语族,通汉语,用汉文。信 * 教。生产以农业为主,兼营手工业,所制 * 闻名 甘肃 、 青海 一带。 词语分解 保的解释 保 ǎ 看守住,护着不让受损害或丧失:保卫。保管。保健。保障。保密。 明哲保身 。 朝不保夕 (早晨保 不住 晚上会发生什么情况。 形容 形势 危急)。 维持 原状,使不 消失 或减弱:保持。保洁。保质。保墒。 负责:保证。
保安族是什么意思
保安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人口1.22万人(1990)。旧时因信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称为保安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9年定名为保安族。使用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兼通汉语。关于保安族的族源,历史文献很少。一般认为是元、明时期以信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为主,吸收了一部分回、藏、土等族发展而成。也有人认为是以四川、陕西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回回”人为主发展而成。他们明初定居今青海同仁县境内隆务河一带,万历时在当地设保安站,修建保安城,应招戍边,遂以地名为族名。同治初年因受当地喇嘛教隆务寺封建农奴主欺压,被迫东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保安族人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
保安族以农业生产为主,部分人兼营手工业和副业。种植小麦、大麦、豆类、马铃薯、荞麦、胡麦、大黄芥和小辣芥等。手工业以打刀为主,称为保安刀,制作技艺高超,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刀把上刻有花纹或图画。保安族能歌善舞,绝大多数人能唱民歌“保安花儿”,舞蹈动作节奏鲜明,欢快豪放。民间还流传有许多叙述历史及爱情的故事、诗歌、谚语等。男子喜奏丝竹乐,妇女擅长剪纸。造型艺术丰富 。饮食以米、面为主,吃牛羊肉,忌食猪、马、驴、狗和一切猛禽、动物血和自死亡物。喜爱摔跤,善骑射。其服饰和附近的回族、东乡族基本相同。婚礼一般选择在伊斯兰教历的主麻日到女家举行。人死行土葬,注重速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保安族获得民族平等和自治权利,成立了民族乡和联合自治县。农业生产和文教卫生事业都有很大发展。
保安族都是当保安的吗
保安族不是当保安的。
保安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和周围汉族、回族长时期的交往,保安语中汉语借词较多,通用汉文,以汉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
“保安”系本族自称。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方,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其它各县和兰州市以及青海、新疆等地。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数为20074人。
保安族的起源 保安族是如何产生的
保安族是我国甘肃一个非常特有的民族,且人数也只有两万余人,非常稀少,而这个信奉伊斯兰的少数民族是如何起源的呢?本期的民族文化,就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下吧。
保安族名字的来历
保安族的族称来源于原居住地——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边的保安城。据记载,保安族大约自明朝初年起,居住在保安城、下庄、尕撒尔(当时俗称“保安三庄”)一带,自称“保安人”,周围的土族、藏族称其为“回回”,清同治元年迁徙到甘肃省积石山地区。
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不承认保安族是一个单一民族,一直称其为“保安回”、“番回”。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于1952年3月25日正式批准“保安族”为单一民族。
保安族的族源
观点1:蒙古人为主说。根据保安族的传说、语言特点和类似蒙古族的某些生活习俗方面来看,保安族可能是元明时期一批信仰伊斯兰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同周围的回、汉、藏、土各族长期交往,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
观点2:回族为主说。持此观点者多是从保安族与回族有关的传说来追溯其源流的。有认为保安族是从四川保宁府(今阆中市)或南京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回民”,与当地其他民族结亲落户融合发展而形成的。
观点3:“探马赤军”说。蒙古帝国时期,从各千户、百户和部落中拣选士兵,组成精锐部队,在野战和攻打城堡时充当先锋,战事结束后驻扎镇戍于被征服地区,称为“探马赤军”。这部分军士大部分信仰伊斯兰,当时被通称为“色目人”。
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后,随着战争的减少,遂将“探马赤军”编入民籍,就地驻扎屯垦,允许他们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成为“民户”。从此,在同仁一带戍边屯垦的军士,就成为保安族的“先民”。
保安族的历史发展
明朝时,统治者为了“守边防番”,在各地增修城堡,并派兵驻守。洪武时期,在今青海同仁地区设置保安站、保安堡;万历年间,在同仁隆务地区设置“保安营”。
后来,随着明朝政府不断从各地调来大批回、汉族军士屯田戍边,“保安营”得到发展和扩大,保安地方的民族成分也发生了变化,以色目人后裔为基础,回族、蒙古族、藏族、汉族、土族等民族相邻共处,联姻结亲,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共同语言,具有了共同心理素质,大致在明朝中叶,自然融合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保安族。
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受当地喇嘛教隆务寺封建农奴主的欺压,保安族被迫迁徙,在循化住了几年,又转入甘肃,在积石山边临夏大河家、刘集一带定居下来,在新的定居地,保安族仍按同仁居住时的习惯,保安城的保安人聚居在梅坡村,形成今天的“保安三庄”。从清末至民国时期,保安族一直处在地方军阀马安良、马步芳等统治下。1930年起,国民党政府推行保甲制,将该地划为“两保”。
历史上,保安族人民曾以不同形式参加了临夏地区回、汉各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清同治初年,保安族在由青海同仁向临夏迁徙的过程中,参加了当地回族反清起义。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驻守京城的“甘军”中有十几名保安族战士同兄弟民族士兵一道,英勇地打击外国侵略者,一些保安族战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980年6月,批准建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次年9月30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正式成立。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保安族干部队伍不断成长壮大。自治县负责人由保安族公民担任,县委、县人大、县政治协商也有保安族公民担任领导职务。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均有保安族的代表。
保安族物质文化的光辉——保安腰刀
保安族物质文化的光辉——保安腰刀
传说甘肃省临夏市积石山县大河家是大禹治水的源头,这里水草丰美,生活着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保安族。
保安族
保安族有件宝:保安腰刀,它盛名远播,与英吉沙刀(新疆)和蒙古刀齐名,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之一。保安族人靠着先人留下的手艺锻打着腰刀,也锻打出一股子精气神,这精气神就蕴含在腰刀的纹理之中。
保安先民与“果尔” 相传,保安族的先民以打铁为生。南宋时期,各族混战,战争连绵。有一年,保安族的先人们在宋军驻守的城外开铺打铁,铺中农具刀具一应俱全。宋军怕他们是外族的探子就驱赶他们,铁匠们心存不满就和宋军争吵起来,无意间伤了一个宋军的眼睛,最后逃走了。几天后,他们到了蒙古驻军的城门口,蒙古军一听是铁匠,热情地欢迎他们进城,从此他们就在那落脚了。到了元朝,这些人被编为军户。
这就是最初的保安族。大约200年前,保安族迁居到了大河家,清朝河州志中就有“古族有果尔族”的记载。“果尔”是保安语对铁匠的称呼,这些靠打铁为生的人们在大河家聚族而居成了“果尔族”,一把把保安腰刀正是出自他们手中。打造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手段。在不断的积累中,他们不断完善着保安腰刀的样式,如“什样锦”、“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线”、“双落”、“满把”、“扁鞘”、“蒙古刀”、“哈萨克刀”、“鱼刀”…… 形式各样的保安腰刀简洁质朴的保安腰刀。(了解更多刀剑详情,添加师傅微信:longquanjian1)
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体形小巧,长度多在4~6寸,刀背笔直,刀体敦厚,刀尖或圆或尖或宽或窄。保安族人总是把腰刀别在腰间,或切或割,锋利无比。最初的保安腰刀只有刀把和刀体,没有刀鞘,刀把也是粗陋的木头或牛角制成,并没有太多考究的装饰。
保安腰刀的锻造
保安族在常年的打铁生活中,更注重的是如何锻造刀体。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朴实无华,才成就了保安腰刀的清名。保安腰刀的锋利超乎人们的想象,经过80多道工序的传统工艺锻制出的刀体寒气逼人,削铁如泥。
通常,一块精铁在“果尔”手中锻打得火星四溅,待柔韧有加时,制好坯并劈开加入好钢,这是锻造柔性与硬度兼备的保安腰刀最关键的步骤。再经过一遍遍的锻打后,它被置于水中——淬水,在冷与热恰到好处的温差中逐渐形成不折不弯的品性,一把保安腰刀就基本有了雏形。
等到打磨刀体时,刀的品性就显露出来了。在粗细不等的磨石上一遍遍的磨砺,刀刃露出了本来面目,坚硬、锋利却不崩刃卷刃,等到磨得差不多了,拔几根头发放在刃口,轻轻一吹,风过处发丝断。这时,一把保安腰刀就成了。(了解更多刀剑详情,添加师傅微信:longquanjian1)
刀柄和刀鞘都是量身定制,但无不是遵循着简洁质朴的风格。木质的刀柄,包铜的刀鞘套着锃亮的刀刃,不出鞘,往往看不出它的冷艳逼人。不过,更多时候,刀匠们会将钢与牛角层层相压制作出颇具草原风格的刀柄。
这样,刃不出鞘也凸显了西北风格。更考究的匠人会在刀柄上缀以饰物或在刀体上刻上刀铭,那是他们希望在刀上表达些什么的特殊印记。这其中,锻打是件极为朴实的事,除了一锤一锤地专心举起与落下外,并没有什么奇特。然而,一锤一锤的举起与落下是力与火的交融,在这样的交融中成就了保安腰刀的柔韧和锋利。
折花刀
这是大巧若拙的质朴!这种质朴赋予了保安腰刀传承至今的魅力。>>最美“折花刀” 据说,元代西域出利器,被称为“米昔”。有位元代诗人曾写诗称赞米昔刀的纹理是“十年土涮松纹生”。而保安折花腰刀的刀体纹理与米昔刀的“松纹”相似,折花刀因此成了保安腰刀中的珍品。(了解更多刀剑详情,添加师傅微信:longquanjian1)
折花刀是把经过高温锻打的钢和铁通过反复对折、揉压,最后成型。因刀面上会呈现出均匀细腻的折花纹理,所以被称为折花刀。折花刀的锻造可谓煞费心血。当保温地炉、倒扣风箱和沙棘木的木炭准备就绪后,把生铁碎块放在特制的泥沙锅烧炼,这是“炒铁”。在1300℃的高温下,铁水滚滚,杂质被剔除无余。
然后就可以把铁水倒入挖好的土槽,冷却后就是熟铁片。无疑,大河家特有的植被和土壤为折花刀提供了“元气”。这是最原始的冶炼方式,也是最纯净的制铁工艺。这样独特的工序是在为折花刀完美的刀锋“培元”。光有铁还不足以成就锋利的刀刃,还得有钢。当熟铁片和薄钢片都各自锻造好,剩下的就是“加钢背铁”了。
6层铁片夹5层钢片,层层相隔叠加为一体,在1300℃的冶炼炉中,铁片熔化,钢花四溅,这是刀匠专注地用火钳夹住叠加层转动,软铁均匀地淋到钢条上,在剧烈的氧化作用下形成纯度很高的毛坯。烧红的毛坯再通过刀匠精湛的技巧像拧麻花一样拧转,一些纹路便出现了。
然后,经过整刀坯、整坯子、淬火、按刀把、做刀鞘、抛光、煮刀等工序,折花刀才从千锤百炼中姗姗而来。最有意思的是煮刀,已经锻造好的刀体放在含有明矾的水中煮,逐渐呈现出刀体本色——铁白钢青。青白相间的流线形纹理,匀称细腻,似行云流水,如松枝繁叶,十分绚烂!一把折花刀终于在沸腾的水中掀去了面纱。它不需要任何装饰,就已经美得让人惊呆了!而钢的硬度和铁的韧性在完美的糅合中成就了完美的刀锋——削铁如泥的秉性!
保安族是什么民族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保安是由地名而来的自称,明万历年间曾在青海省同仁地区设置保安营,修建了保安城。过去人们因其信仰伊斯兰教、习俗与当地回族相近,而称其为“保安回”。
保安族的宗族名称来源于青海省铜仁县龙屋河畔的宝安市原居住地。据记载,保安人自明初就生活在保安城、下庄、尕撒尔(俗称“保安三庄”)一带,自称“保安”,周围的土耳其人和藏族人称为“回回”。清代同治元年,移居甘肃省吉石山地区。
历史上,历代统治者都不承认保安族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一直称之为“保安回”、“番回”。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根据人民的意愿,于1952年3月25日正式批准“宝安族”为单一民族。
“保安”系本族自称。保安族聚居在大河家,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兰州市、青海、新疆等县。
保安族的起源:
至于保安族的起源和形成,由于缺乏史料,至今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主要有蒙古人为主说、回族为主说和色目人为主说等。
蒙古人为主说。根据传说、语言特点和一些与蒙古族相似的生活习俗,保安族可能是元明时期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保安族在青海铜仁地区屯垦牧地,与周围的回族、汉族、藏族、土族有着长期的联系,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
回族为主说。大多数持此观点的人都是从保安族和回族的传说中追根溯源而来的。有人认为,保安族是由“回族”从保宁地区(今阆中市)或四川省南京迁往青海铜仁地区,并与当地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保安族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保安族文学
保安族简介
保安族简介
保安族,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临夏 *** 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
保安族地区位于甘肃西南部,东南与临夏县接壤,西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毗邻,北与青海民和县隔河相望,东北部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在这巍峨的积石山下,黄河上游之滨,水草肥美,宜农宜牧。小麦、玉米、洋芋、青稞、豌豆是保安族的主要农作物。汁甜味美的冬果梨和薄皮核桃尤为著名。
“ 保安” 是保安族的自称,历史上曾被称作“ *** ” 、“ 保安回” 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
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通晓汉语。
保安族信仰 *** 教,在家庭生活习俗及社会等方面与当地回、东乡等民族大体相同。
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牧业和手工业。很早就会冶铁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艺,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群众中享有盛名,被称作“ 保安刀” 。
保安族历史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保安是由地名而来的自称,保安族原是13 世纪后,随“ 西域亲军” 东来这里的已信仰 *** 教的蒙古人,先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长期与当地回、东乡、撒拉、藏、汉等民族交往、通婚而逐渐形成。明万历年间曾在青海省同仁地区设置保安营,修建了保安城。过去人们因其信仰 *** 教、习俗与当地 *** 相近,而称其为“ 保安回” 。1950 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据民族内部的传说、语言特点和类似蒙古族的一些生活习俗,可以认为保安族是由元、明以来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地区的一部分信仰 *** 教的蒙古族人,与周围生活的回、汉、藏、土等民族长期交往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他们受封建农奴主的欺压,被迫迁徙到现在保安族唯一的聚居地---- 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3 个毗邻的村庄,当地习惯地称其为保安三庄。保安族人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畜牧业和手工业。
保安族音乐
保安族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 有六千九百余人, 主要居住在甘肃省宁夏大河家等县。保安族的言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无文字, 通用汉语。他们信仰 *** 教。
保安族人常用『 花儿』 来抒发人们的内心感情, 几乎人人都能触景生情, 即兴而歌。这首『 花儿』以其独特的乐句, 表达了青年男女踏青时的欢乐心情。
保安族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保安族庆节
保安族人长期以来信奉 *** 教。 *** 教影响着保安族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保安族的节日活动中,几乎全部都属于 *** 宗教节日。
开斋节在 *** 历九月斋戒期满后开斋之后的三天为节日。斋日一般以见新月始,下月再见新月为终。保安人在节日里首先进行礼拜。礼拜之后,开展其他节日活动。走亲访友,请客送礼,结伴游玩,青年男女聚会歌舞。人民 *** 规定,各地可放假一至三日,并搞好物资供应,以保证群众欢庆节日。
保安族婚俗
保安族婚礼十分有趣,婚礼选取在主麻日(即星期五)举行。婚礼当日由男方率亲朋数十人的迎亲队去迎娶新娘,其中要有两位年轻貌美的妇女参加,在女家进行祝福仪式时,阿訇要从窗口向院里撒出一盘红枣和核桃,由院内年轻人争抢,表示吉祥如意、早生贵子、夫妻和睦之意。然后由新娘村里的年轻人向新郎讨要“ 奴工木哈” ,即着羊羔肉,旨在向新郎说明:你娶走我们村的姑娘,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当女方送亲队送新娘离家时,让新娘从自己的房门到大门外倒退走出,退一步,撒一把油麦、豆、玉米、茯茶等合成的五色粮,以示将幸福留给父母。在新婚之夜,全村人聚集在院内唱“ 宴席曲” ,有问有答,十分热闹。唱着唱着,欢乐的人们便跳起了感情奔放的舞蹈,并边舞边向大门退去,表示婚礼已接近尾声。新娘进门后,3 日不吃婆家的饭,由娘家送来,以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保安族服饰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居住,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鲜傃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
元朝后期,因受藏、土族的影响,保安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均穿长衫,戴礼帽。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服饰色彩比较鲜傃,脚穿绣花鞋,这期间的服饰兼有藏、土族服饰特点。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保安人迁徙到今甘肃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后,与周围的 *** 、东乡族、汉族密切往来,其服饰又有了明显变化。平时,男的喜戴白色或青色的号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节庆时,一般头戴礼帽,身着黑条绒长袍,外扎彩色腰带、挂腰刀,足穿牛皮长筒靴。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黑绿色灯心绒大襟上衣,蓝色或黑色裤子,有的喜欢穿过膝的长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衬托的格外典雅俊俏。
保安族饮食
保安族garrison of China's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including elements of the PLA Ground Forces, PLA Navy, and PLA Air Force; these forces are under the direct leadership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in Beijing and under administrative control of the adjacent Guangzhou Military Region
保安族建筑
保安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 半边楼” 、“ 全楼” 和“ 四合院” 之分。
“ 半边楼” 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
“ 全楼” 相对“ 半边楼” 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规模及附属建筑与“ 半边楼” 同。花瑶、盘瑶多居“ 全楼” 。
“ 四合院” 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 全楼” 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 四合院” 。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
保安族习俗
保安族宗教
信仰 *** 教,属逊尼派。少数人信奉新教。
保安族在哪里
大河家乡的大墩、甘河滩、梅坡三个村。根据查询中国政府网得知,保安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总人口20074人(2010年)。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保安族有14116人,占总人口的88.5%,主要分布在大河家乡的大墩、甘河滩、梅坡三个村(习惯上称之为“保安三庄”)和刘集乡的高赵李家村、柳沟乡的斜套村。其余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其它各县和兰州市以及青海、新疆等地。
保安族为什么叫保安族,饮食特色是什么?
名字来源:
据记载,保安族大约自明朝初年起,居住在保安城、下庄、尕撒尔(当时俗称“保安三庄”)一带,自称“保安人”,周围的土族、藏族称其为“回回”。
清同治元年迁徙到甘肃省积石山地区。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不承认保安族是一个单一民族,一直称其为“保安回”、“番回”。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于1952年3月25日正式批准“保安族”为单一民族。
饮食特色:
保安族日常饮食多以小麦、青稞、玉米、豆子等加工制成的面食为主。保安族的肉食品以牛羊肉为主,忌食猪、马、驴、骡等和其它凶猛禽兽的肉,忌食一切自死动物的肉和血,而且须经阿訇或伊斯兰教的长辈屠宰。
喜欢炖食,如手抓羊肉、碗菜(熟牛羊肉切块,加胡萝卜、土豆、粉条,用牛羊肉汤烩成)等,以全羊席最为知名。以前蔬菜较少,现在也品种齐全,花样繁多。
扩展资料:
风俗习惯:
1、保安族十分注重礼节,讲究礼貌。相见时先说“赛俩目”(意为问候祝安)。保安族非常尊重长者,忌子女不孝,长幼无序。保安族人民热情好客。客人到家,立即请到炕上,用最好的茶饭招待。
2、保安族的婚姻习俗,为男娶女嫁及一夫一妻制。结婚之前的仪式,主要包括说亲、下聘礼和送大礼等。送大礼时,保安族中还有女方的亲房户族分别请男方送礼人吃席的习俗,名曰“叫客”。
参考资料:中国政府网-保安族
保安族的传统节日
保安族 保安族是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一个少数民族,截止2000年,人口为16505人。
关于保安族的族源有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是:元代时有一些蒙古人和中亚的回回人,在青海同仁地区屯垦戍边时,和当地的汉、藏、土等民族联姻融合,从而形成了保安族。明朝在同仁地区设置“保安堡”;清咸丰和同治前后因地方官员挑拨汉、藏、土族人与保安族人的关系,保安人因遭受迫害而逃到了循化,后又到了甘肃临夏的大河家等地。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的文字。
保安是由地名而来的,明万历年间曾在青海省同仁地区设置保安营,修建了保安城。过去保安人因其信仰伊斯兰教、习俗与当地回族相近,而称其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保安族聚居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三个毗邻的村庄,当地习惯地称其为保安三庄。在聚居区的保安族人使用保安语,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保安族人通晓汉语。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畜牧业和手工业。商业也在保安人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有百年历史的大河家集市盛况空前,成为青海、甘肃等地的物资集散中心。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有三十多个品种,畅销西北各地,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
保安族还保存了一些与蒙古族相似的游牧民族的习惯,如喜爱摔跤、善骑射等。保安族以米面为主,吃牛羊肉,忌吃猪、马、驴、狗和一切凶兽猛禽肉。节日期间,保安族家家都要炸馓子、油果、蜜圈圈和油香。其中以炸馓子和油香最为普遍,而且在节日期间,都要宰牛、羊、鸡、鸭。宴请宾客以全羊席最为隆重。保安族的全羊席做法是把整只羊加上调料煮熟,按肋条、脊背、前后腿、髋、脖子、尾巴分部位切割开,然后带骨剁成一指厚、手掌大的肉块,每个部分装一盘上桌,供就餐者选用,羊的头、蹄、杂碎加麦仁煮汤,也是一种美食。除了整羊之外,一般做鸡、鸭也都要加好调料整煮,熟后再按骨骼衔接处分割成十四块或蒸,或爆炒,除鸡头和脖子外全部盛盘子上桌,民间称大块清水鸡或爆炒鸡块。男女青年结婚,按习惯由男方家置办酒席宴客,但头三天新娘不吃男方家的饭,而是由娘家送来,以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不仅饭菜讲究,饮茶也不同于平常的日子,届时要在茶碗内泡上冰糖、桂圆,称为三香茶,有的还要放上杏干、葡萄干称为五香茶,甚至连茶具也要选用好的。
虽然保安族的食物结构与食俗基本上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的食俗相同,但并不乏独具特色的食物,如:麦仁杂碎汤,节日或待客时常备的一种汤菜;青麦包子(有荤、素之分)等等。
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其他节日还有“阿舒拉日”、“登霄节”、“拜拉特夜”和“盖德尔夜”等传统节日。
保安族开斋节 开斋节是保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最大、最隆重的节日。
当开斋节来临的前几天,保安族家庭中都要打扫院内院外,缝制新衣服,采购过节的食品,作好一切准备,迎接保安族最隆重节日的到来。开斋节的早上,成人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然后到清真寺参加开斋节的“会礼”。然后,大家各自到墓地念经,为自己亡故的亲人,为全体穆斯林亡人进行祈祷。从墓地回来,再向长辈和街坊邻居的长辈道“色俩目”,祝贺节日愉快,并要到亲戚好友家拜访、祝贺,这种庆贺的方式要进行三天。现在,每年的开斋节前夕,各级 *** 的有关领导和部门,还向保安族知名人士、阿訇等赠送节日的礼品,并举行座谈会同庆佳节。
保安族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意为“宰牲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艾祖哈的译意,保安族的传统节日。伊斯兰教历3月12日,是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相传也是穆圣的逝世日。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12月10日为宰牲节。这一天除宰牲献祭外,保安族还要到清真寺举行会礼等节日活动。同时在这期间世界五大洲的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云集在圣城麦加,进行游转天房,在萨法与麦尔卧两山之间奔跑,露宿米那山谷,站阿尔法特山和射石等朝觐仪式及宰牲等活动。
宰牲节,顾名思义,宰牲成了这一节日的重要内容之一。去朝觐的人宰牲,不去朝觐在家里的保安族人有条件的也要宰牲,而且每年每人一只。宰牲的时间是教历12月10、11、12这三天内均可。按要求一人拿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骆驼也可。最好是肥而美的黑头白羊,其次是黄色、古铜色、棕色、斑白色和黑色。不需要给屠宰者费用,剥下的皮不能卖掉。宰得后将肉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分给贫穷的人,一份馈赠亲友。因为安拉并不需要这些牲畜的肉。如《古兰经》说:“它们的肉和血绝达不到真主,而你们的虔诚可能达到他。”
保安族圣纪节 圣纪是指伊斯兰教的复兴者也是最后的一位使者穆罕默德的诞生纪念日,是保安族的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的教历3月12日。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571年4月20日,即阿拉伯太阴历3月12日晨出生在麦加城的一个古莱什族家庭中。穆罕默德这个名字是他的祖父阿十杜·蒙它利布为他命名的,意思是值得称赞者。
中国穆斯林也称这一天为圣忌,通称为圣会。保安族一般的纪念方式主要是举行各种形式的聚会,讲解穆圣的历史及其伟大功绩,宣扬穆圣高尚的品格等等,同时为穆圣诵读《古兰经》及各种赞圣词。
保安族阿述拉日 保安族的传统节日,阿述拉日为阿拉伯语,意为“十”,即教历一月十日。
民族节日。
保安族登霄节 “登霄”是阿拉伯语“米尔拉吉”的意译,原意为“阶梯”,是保安族的传统节日。
登霄节这天晚上,保安族、回族穆斯林聚集到本坊清真寺举行礼拜、祈祷,以示纪念。这天晚上睡觉比较迟,一般都要听阿訇讲“沃尔兹”。
相传,穆罕默德圣人在52岁时,伊斯兰教历纪元前一年(公元621年)7月27日夜晚,为了躲避一些反对派的攻击和谋害,而到他妹妹温母哈尼家中暂时隐蔽。就在这天晚上,真主命令折不里勒天仙牵上仙马来接穆罕默德。穆圣在折不里勒的陪伴下,乘天马从麦加到耶路撒冷,虽然路途遥远,可一刹那就到达了。穆圣从耶路撒冷登霄,登到第六层时,会见了穆撒圣人,穆撒让穆罕默德向真主礼一拜,而他礼了三拜,现在回族穆斯林遵圣行,把这三拜作为“副天命”。穆圣又遨游到第七层时,见到了“天堂”、“火狱”等,返回到第六层时,又遇见了穆撤,穆罕默德告知真主说今后日礼五十次拜作为天命。穆撒听后说,这样穆斯林没那么多时间,可能承受不了,穆罕默德也感到这样做确实受不了,就连续九次求真主减少拜数,直至减到一日五次礼拜,黎明穆罕默德重返麦加。这就是一日五次礼拜的由来。这五次礼拜都是有一定的时间规定的,都必须是中心拜,过早过迟都不合适。一般说晨礼是夜与昼之中心,晌礼是一日之中心,晡礼是一日五次礼拜之中心,昏礼是白昼与夜晚之中心,宵礼是夜晚之中心。
现在回族、保安族纪念登霄节,除了礼拜、祈祷外,阿訇还要着重宣讲穆罕默德登霄的意义、情景,讲述真主对穆圣的特别恩赐,讲述穆斯林都要以穆圣的言行为镜子,严格地要求自己。
保安族盖德尔夜 保安族的传统节日,“盖德尔”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是定夺和前定的意思。具体时间是教历9月莱埋丹第二十七个夜晚。因此,称盖德尔夜。据说是安拉在这一夜将全部《古兰经》从天牌上,一次性地降在接近大地的第一层天上,而后通过哲布来依勒天仙在23年中零星地降示给穆罕默德。
保安族拜拉特 “拜拉特”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是清白和豁免,意译是每个人都要总结一下一年的功过是非,祈求安拉的宽恕。拜拉特是保安族的传统节日,具体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8月舍尔巴乃第十五个夜晚。因此,保安族也称拜拉特夜和坐夜。
保安族浪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