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是指哪三家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0 14:03:01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三家分晋是指哪三家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春秋晚期,晋国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三家分晋
中国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晋国从献公时起,不许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公子、公孙只好离晋而仕他国,这就是所谓晋无公族。由于排斥公族,导致异姓或国姓中疏远的卿大夫得势,政权逐渐为他们所操纵。春秋中期以后,10余个卿大夫家族控制了晋国的政局。经过不断吞并,到了春秋晚期只剩下韩、魏、赵、范、智、中行6家最大的宗族,称为六卿。代表新兴势力的六卿同晋国旧贵族进行了激烈斗争,旧贵族日趋没落。六卿各自采取革新措施,以期发展实力。韩、赵、魏的改革尤为彻底。后来赵又灭范氏、中行氏,迫使他们逃出晋国。春秋末年,智氏最强,赵联合韩、魏消灭智氏。晋长期的卿大夫兼并战争告一段落,三家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除晋国的最后国君——晋静公,最终完成三家分晋的历程。三家分晋是以新旧势力斗争为表现形式的晋国社会变革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三家分晋是哪三家
中国历史中,春秋末年的时候,韩家、赵家、魏家它们三家一同去瓜分晋国。晋国从献公的时候开始,就有了规定,规定不许设立公子或者公孙当贵族,所以当时晋国的公子和公孙们只好都离开了晋国,然后去其他国家展开自己的仕途,然后就是有了后来大家所说的晋国是没有公族的。


三家分晋图
因为晋国的政治制度是排斥公族的,所以导致了异姓人和国姓人之中的卿大夫有了权势,而且国家的政权也渐渐地被他们这些人所掌握和控制。到了春秋中期的时候,当时的政治局面已经发展到10几个卿大夫的家族完全控制晋国的政治局面。在经过了不断地吞并和战争博弈,一直到了春秋晚期的时候,全国只剩下了韩和魏,赵和范,智和中行这6家在当时最大的宗族,一起并称作六卿。这6个代表了新兴发展势力的宗族势力,一起和晋国的旧贵族斗争,斗争异常的激烈,斗争的结果就是造成了旧贵族慢慢地变得没落。
六卿它们分别采取进行新式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以此增加自己的实力。在6卿之中韩家、赵家、魏家的改革就特别的彻底,而且有效。后来赵家又把范氏和中行氏给灭了,以此强迫他们从晋国逃出来。到了春秋末年的时候,智氏的势力是最强的,赵国想办法,它联合了韩家和魏家一同消灭了智氏。由此一来,晋国长时间被卿大夫长期兼并的战争可以说告了一段落了,三家得到了周威烈王的册封,成为了诸侯。到了公元前376年的时候,韩家、赵家和魏家废除了晋国历史上最后的君王,也就是晋静公。以此,最终他们三家完成了分晋的历程。三家分晋其实是新旧势力的相互斗争的过程,同时也是春秋时代过渡到战国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在春秋末年的时候,韩家、赵家、魏家三家一同去分权于晋国。晋国从献公的时候,就有一些政治规定,法律规定不许设立公子和公孙当贵族,所以当时晋国的公子和公孙们只好都离开了晋国,去其他国家开展自己的仕途,谋取别的国家的官职。后来大家所说的晋国是没有公族的就是这个原因。


三家分晋图
因为晋国的政治制度上是排斥公族的,这就导致了异姓的卿大夫有了自己的权势,而且国家的政权和财富也渐渐地被他们这些人所掌握和控制。
当时在一些异性的家族之中,智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政治实力都是最好的,势力处于晋国里面的第一位。但是韩国赵国和魏国他们三国的改革效果比较好,实力也渐渐增强起来,所以他们不满足于被当作人臣,要想有自己的国家。于是他们三家一起联手灭了最强大的智家,使得收回了被夺取的土地。他们三家也把其他两个小姓家族也一同消灭。这样,当时的局面就形成了在晋国韩家赵家和魏家三足鼎立的场面。因为他们三家怕晋氏族人东山再起,重新夺回政权,所以划分了晋国,分成三国。
在公元前403年的时候,韩家、赵家和魏家三家去见周威烈王,要求也可以说是逼迫,把他们这三个家族全部封为了诸侯。因为当时的国力贫困弱小,周威烈王也没有自己的力量去控制他们,看到划分晋国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实,就只能顺水推舟,最终把这三家正式册封成为了诸侯。
三家分晋的原因
历史有时候是惊人的相似,有时候也是有巧合的,所以正所谓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战火连天,天下动荡不安,时局不稳。在魏国蜀国和吴国三个国家分立经过几十年之后,最后统一均归于晋国。在公元前403年时候,也就是春秋时期,那个中原地区曾经称霸多年的晋国已然变得分裂,分成了韩国、赵国、魏国,也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三家分晋”。


三国分晋图
“三家分晋”在历史上有非同一般的历史意义,它是春秋时期从此进入战国时期的标志。在春秋时期,很多弱小的诸侯国都被大的诸侯国兼并。有一些国家内部也发生了很多的变革,渐渐使这些大权落到了几个关键性的卿大夫的手里。
当时比较强大的晋国,一直到了春秋末期,国王的权力渐渐开始变得衰落,实权是由晋国六家的卿大夫分别把持着。在后来的争权夺势,明争暗斗下有两家卿大夫被其他四家给打败了,逃离了晋国,然后只剩下了智家和赵家,韩家和魏家,其中智家实力最强。分晋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晋侯早就被架空了,代替他作为晋国的权威的一部分势力也被消灭了。这使得赵家魏家韩家三家可以相互制衡,因为无论是哪家,他们都不愿去攻打其他一家,实力相当,而且都不愿意再当晋候的手下,再做他人的臣子。所以,三家分晋国得以实现。

什么叫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范、中行)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当时四家的当权者分别是智伯瑶、赵襄子毋恤、韩康子虎、魏桓子驹。智伯最为强大,晋国的政事都是智伯说了算。他想独吞晋国,但由于时机不成熟,便采取削弱其他几家的办法。他以奉晋君之命,准备攻打越国为名,要每家拿出100里的土地和户口来给晋室,其实是要归他自己,韩康子和魏桓子都如数交出了土地和户口,而赵襄子则拒绝了智伯的要求。于是智伯就联合韩、魏两家一起出兵攻打赵氏,并答应灭了赵家后,把赵家的所有土地和户口由叁家来平分。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率领中军,韩氏的军队为右路,魏氏的军队为左路,叁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知道寡不敌众,就跑到晋阳去,以晋阳为根据地与叁家对抗。智、魏、韩叁家的兵马,把晋阳围住,而赵氏的军队士气旺盛,坚守城池,使敌方难以攻下,双方相持了近两年时间。到了第叁年,即公元前453年,智伯引晋水淹晋阳城,几天后,城墙差几尺就要全部被淹了。形势很危急,赵襄子就派相国张孟乘黑夜出城,分化叁家的联盟。张孟对韩康子与魏桓子说:唇亡齿寒,赵亡之后,灭亡的命运就要轮到你们了。韩、魏参战本来是不情愿的,又见智伯专横跋扈,也担心智伯灭赵后将矛头对准自己。为了自身利益,所以决定背叛智伯,与赵襄子联合。一天晚上,韩、赵、魏叁家用水反攻智伯,淹没了智伯的军营,智伯驾小船逃跑,被赵襄子抓住杀掉。于是赵襄子灭掉了智氏一族,韩、赵、魏叁家平分了智氏的土地和户口,各自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史称“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也为之后秦东出及秦始皇统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你好,三家分晋出自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王室。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也是奴隶主贵族,后来他们采用了封建的剥削方式,转变为地主阶级。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还用减轻赋税的办法,来笼络人心,这样,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范、中行)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
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挖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经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晋:指晋国
三家:指韩国、赵国、魏国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历史意义
晋阳之战历时两年左右,以赵、韩、魏三家联合携手,共同攻灭智氏,瓜分其领地而告终。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左传事纬》明确指出: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 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 读《春秋》之终, 而知战国之始也"因此, 智氏一族的存灭, 不仅仅关系到晋国一国的局势, 更深刻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之际整个天下的形势。"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希望能帮助到你
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
晋平公时,韩、赵、魏、知、范、中行六国相争。后于公元前453年,赵灭藩、中杭两家后,联合韩、魏灭芝家,晋公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卫王封韩迁、赵忌、魏四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景侯分封晋国。
扩展资料:
事件的过程
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继位。韩国、赵国、魏国瓜分了晋国剩下的土地。晋国只剩下姜和瞿伏两个人。从此,韩、赵、魏被称为三晋。
一年后,赵欢子死了,他的手下杀了他的儿子,为了纪念赵献子,欢迎赵欢继承王位。咸子的儿子赵稷,后来继承了王位,成为赵烈侯。魏桓子由孙子魏斯继承,韩康子由儿子武子继承,韩无子由儿子韩谦继承。这也就是历史作为春秋战国明镜的分界点。
375年,赵国和魏国瓜分了剩下的晋国土地,晋国彻底灭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家分晋

历史上“三家分晋”是指哪三家?

我觉得历史上三家分晋指的是韩,赵,魏。所以从中可以看出这三家确实是非常厉害的
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指的就是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所以这三家分别是韩,赵,魏。
指的是魏国,赵国,韩国,这三个国家的实力都差不多,这三个国家一起联合起来,把晋国瓜分了。
就是韩家。赵家。魏家。在历史上这也是非常有地位的三家。自己也非常喜欢春秋战国时期。
“三家分晋”中的三家分别是指韩、赵、魏。众所周知,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名为“春秋战国”的历史时期,而这其中的“春秋”与“战国”便就是以“三家分晋”这一历史事件作为时间分水岭。
春秋时期,天下诸侯国数量众多,其中像齐、宋、楚等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国竞相争夺中原霸主之位。在这一社会形势之下诞生了“春秋五霸”,晋文公便就是其中之一。晋国竟然得以称霸,这就表明这个诸侯国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拥有称霸实力的晋国后来之所以会落得被瓜分的结局则也需从晋文公统治时期开始说起。
因“骊姬之乱”的发生而在外流亡长达十九年的晋文公于前636年返回晋国并登上王位。之后他为了促进晋国国力发展,对内采取了诸多改革措施。其中在军事方面,晋文公于前633年设立了“三军”(中军、上军、下军),后又于前629年改为“五军”。而在三军制度之下,每军又都各设有一名将、佐,也就是三军共有六名将、佐。这六人即为“六卿”,其中中军将为正卿。
晋国六卿手握兵权,掌管政务,可以说是掌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且这六卿还是以世袭的方式进行人员更换,这便意味着相关世族得以一直执政。这其中所涉及到的世族大家原先有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先氏等十一个世族,后发展至晋平公时期这些世族因相互争斗、兼并而仅剩赵、魏、韩、范、智、中行氏这六家。而后,这其中的范氏与中行氏也遭遇吞灭,晋国六卿只余四家,其中智氏最为强大。
春秋晚期,执掌晋国大权的智伯仗势欺人向其余三家索要封邑,其中韩、魏两家因忌惮其势力乖乖献出封邑,而赵家则不愿将自家封邑拱手让人。于是,智氏便联合韩、魏对赵发动攻伐,结果临近获胜之时韩、魏却临阵倒戈,智氏因此遭到反杀。之后,智氏因战败而遭遇瓜分,晋国自此为韩、赵、魏三家所控。前438年,晋幽公成为晋国国君,而韩、赵、魏三家则趁机瓜分晋国土地,晋幽公因此只得绛与曲沃两地。自这之后,韩、赵、魏三家便称“三晋”。而待前375年,晋国国君仅剩的一点土地也遭遇韩、赵、魏三家的瓜分,晋国彻底走向灭亡。

中国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后期国力衰弱,导致韩、赵、魏三国分立,周威烈王被迫册封韩、赵、魏为诸侯,自此战国时代开始。
在中国历史上,是由赵国魏国和韩国,分得了晋国的天下。利用晋国最后的养分,使他们三个国家强大。
中国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在战国时期。晋国因为各种原因分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这就是有名的三家分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称霸中原的晋国烟消云散,韩、赵、魏三国分立,自此春秋逝去,战国争鸣。晋国灭亡的根子可以追溯到一代传奇霸主晋文公重耳那里,可以说晋国霸业成也晋文公,败也晋文公。
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从文治武功来说也算个明主,在他的统治下晋国吞并骊戎、耿、霍、魏、虞、虢等国,黄河中游地区都是晋国的领土,晋国成为当时的强国。但是晋献公一方面是被同族人不断的叛乱弄烦了,另一方面可能有受迫害妄想症,公元前669年晋献公采纳手下大夫士蔿的计策将自己同族的晋国诸公子们全杀了。要说晋献公诛杀晋国诸公子不是没有好处,实现了国家权力集中,能够一心对外争霸,但是过分的杀戮让晋献公非常多疑,后来在宠姬骊姬的挑拨下竟觉得自己的儿子也要害自己,逼得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夷吾逃往国外。
晋献公死后晋国连续爆发内乱,争权夺位的公子们先后被杀,反而一直在外流亡的重耳得到了国君的位置,最终成了晋文公,开创晋国霸业。不知道是晋文公家庭教育不行,还是晋国国君家族有内斗的基因,重耳这段堪称屌丝逆袭的经历没有使得家族变得兄友弟恭,反而使得晋文公之后的晋国国君对于兄弟严防死守,要么斩尽杀绝,要么赶出晋国不让他们接触权力,就怕再出一个重耳这样的人威胁自己的统治。
光靠国君一个人是治理不了一个国家的,既然自己人不敢用,那么权力只能下放给外姓人,这就使得异姓卿大夫开始把控国家权力。同时晋国国君虽然将其他兄弟赶出了国家,但也给了臣子以下犯上的机会,一旦国君和异姓卿大夫发生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卿大夫就杀国君迎立在国外的公子继位,比如公元前607年赵穿杀晋灵公,拥立公子黑臀继位;公元前573年栾书、中行偃杀晋厉公,拥立公子悼公周继位等等。这些公子继位前因为晋国国君的打压根本毫无势力可言,在异姓卿大夫的帮助下登上君位也只能继续依靠这帮人,这样一来晋国国君的威望和势力越来越低,异姓卿大夫的家族越来越强。
晋国国君同族的衰微只是给了异姓卿大夫做大的机会,真正让他们抗衡国君的还是一代霸主晋文公重耳实行的“三军六卿”制度。重耳流亡十九年,颠沛流离,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种情况下他的身边还有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心腹生死相随,重耳回国登位后自然要重赏有功之臣;再加上晋文公重耳有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为了将晋国各方势力团结在自己麾下,于前633年确立了三军六卿制度。
在晋文公之前,晋国军权由国君独掌。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将军队编为上、中、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这就是六卿,六卿是军政一体的职务,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最重要的是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这就很可怕了。用今天的话说晋文公就是将晋国由家族企业变成了股份制公司,国君是董事长,六卿是大股东,这样一来壮大晋国就是壮大卿大夫自己的权势,自然人人用命,尽心竭力。
当然晋文公不是傻子,也害怕君臣异位。首先六卿在军中以中军将郤榖为首,在朝中确是以上军佐狐偃为首,军中第一人和朝中第一人不同,政权与军权交织、制衡,便于晋国国君控制全局;其次晋国六卿虽然是世袭,却不是在某一家内世袭,而是在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家族内轮流担任,这样一来为了争权夺利六卿之间就会内斗。
重耳的设计虽好,但是对于国君的威望和权谋手段要求太高,一旦国君不能平衡六卿间的关系,使得一家独大,国君就只能遭到欺压了。晋文公之后,晋襄公继位,晋文公当年倚重的老臣接连去世,特别是公元前622年六卿的前四位先且居、栾枝、胥臣、赵衰一口气全死了,根本没给晋襄公慢慢整理朝局的时间,晋襄公不得不对六卿进行大规模调整。就是在这次调整中晋襄公打破了晋文公的规划,让赵氏的赵盾担任执政大夫兼中军将,赵盾成为军中和朝中第一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开启了异姓卿大夫在晋国的权臣之路。
六卿间的平衡一旦打破,想再实现平衡就难了,特别是赵盾刚刚大权在握,唯一能制衡他的晋襄公没几个月就死了,只留下年幼的儿子。没了制约的赵盾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志统领晋国,改立太子、废立国君、重组三军六卿、代替国君会盟诸侯、设立公族大夫等等。其中设立公族大夫可以说是赵盾对于晋国君权最沉重的打击,由六卿家族之人担任过去只能由国君家人担任的职务,六卿家族开始公开侵占晋国国君的权力。
自此君权日衰,卿权日强,直到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六卿家族之间决出胜负,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权力,晋国国君成为傀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封赵国、韩国、魏国,韩、赵、魏三家成为诸侯;晋国国君又苟延残喘了很多年,遭到韩、赵、魏三家任意欺凌,直到公元前349年韩姬杀晋君,晋国最终灭亡。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发生在哪个时期?原因和结果怎样?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 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春秋晚期,晋国的韩、魏、赵三家(三卿),利用旧君刚死、新君幼弱之机,瓜分了公室的土地和户口。这就是春秋大变动时期发生的“三家分晋”的著名历史事件。
晋国是与周王室同姓的诸侯国。周公灭掉唐国以后,将土地分封给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叔虞的儿子继位,改国号为晋。晋在春秋前期发生了几十年的公族内乱。晋国的君主采取不给公族子弟封地和官职的办法.消除了公族内部对君位的威胁。可是,这样一来,政权就渐渐落到卿大夫手中了。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已经是“政出家门”,由卿大夫主宰一切,国君成了傀儡,甚至被任意杀死或废掉。“家门”主要是指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赵襄子执政时赶走了范氏、中行氏,形成了四卿执政的局面。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公元前453年,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
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子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给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韩、赵、魏三家形成了鼎足之势。他们害怕晋公室东山再起,于是便三家分晋,消灭公室,站稳了脚跟。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这时国力贫弱,无力驾驭诸侯的周威烈王,看到分晋已是既成事实,也就顺水推舟,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的“三家”,是哪三个国家?

“三家分晋”的“三家”,是韩国、赵国、魏国,这次分晋反而让三个国家的实力下降了。
三家分晋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韩,赵,魏瓜分晋国,三家分晋在历史上也被认为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
“三家分晋”的“三家”,是指韩国,赵国,魏国。在秋秋战国时期,这三个国家瓜分了晋国。
“三家分晋”的“三家”,是指韩,赵,魏。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个国家给瓜分了。所以后期他们说三家分晋是指这三个国家将当时的晋国给瓜分。
一、晋国政治腐败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其实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当时晋国的政治非常的严明,并且当时百姓过的非常的安居乐业。他们的地区也是属于一个土地肥沃的地区,所以他们整个国家的治理也是非常的优秀,但是当时的黄士晋献公为了防止自己的皇室血统被混淆。出现争夺皇位的事件的爆发,所以他直接设立了一项政策。除了。位继承人之外,所有其他的皇子都必须送到其他国家去生长。所以当时大部分的皇室儿女都放在了其他国家。生长,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国家其实是不熟悉的这样一个手段。很大程度上克制了皇室夺嫡的现象。
二、只想到好处,未想到弊端但是这样的措施在某一种程度上还是有弊端的,这样就使得当时晋国。外卿干权非常的严重,各种外姓大臣直接掌握了皇室政权。晋国当时掀起了七年之久的六卿干政,他们直接藐视皇室的权威。当时的六斤抢夺政权,搜刮百姓,他们大量的希望自己的麾下有大量的百姓,但是他们当时其实对待百姓是非常残暴的。这就造成了许多的百姓在当时生活是非常民不聊生的。六亲夺权之后,当时的韩,赵,魏,三个国家就联合制式直接灭掉了其他三个卿,最后只剩下了韩,赵,魏,而韩,赵,魏将晋国瓜分之后,就形成了三个国家。
并且其实这一举动在当时的历史意义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他们属于。平民阶级,而当时奴隶制度当中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而他们六个人直接突破了当时奴隶制度当中等级的划分。使当时晋国的奴隶制度名存实亡,对于当时中国历史的进步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后来周天子也直接承认了他们三个国家的。在中原的地位,所以这三个国家,韩,赵,魏也就成为了当时春秋战国时期三个鼎盛的国家。

三家分晋的典故

  “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典故   晋中期以后,卿位一直由19个卿大夫之家所占据,居卿位的同时又是统率军队的将领。这十几个卿大夫家族在晋国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势力,一天天膨胀起来,到春秋晚期,他们互相吞并的结果,只剩下韩氏、赵氏、范氏、魏氏、中行氏、智氏六家最大的卿大夫家族,就是所谓的六卿。
  公室与私家的斗争,是旧贵族与新兴势力的斗争,旧贵族被消灭对晋国社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在与旧贵族斗争的'同时,新兴势力内部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当时新兴势力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发展的革新措施,但实行的程度和方式各家都有比较大的差别。公元前493年,范氏、中行氏与郑国等联合起来,与韩、赵、魏发生战争,赵简子在誓师时发布命令,许诺在战斗中立军功的人,上大夫赏赐给县,下大夫赏赐给郡,士赏田10万亩,庶人及工商业者可以上升为士,奴隶可以被释放。所以军队士气很高,终于大获全胜。
  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失败后,逃出了晋国。赵简子把邯郸据为己有,其他地方为晋公室所有。公元前485年,智、韩、赵、魏四家联合起来要瓜分原先属于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晋出公不肯,四家就赶跑了晋出公,智伯另立晋哀公,自己控制了政权,又占领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智、韩、赵、魏四家成为晋国最强大的势力。
  当时四家的当权者分别是智伯、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智伯最为强大,晋国政事多由智伯作主。他想独吞晋国,但由于时机不成熟,便采取削弱其他几家的办法。他以奉晋君之命,准备攻打越国为名,要每家拿出100里的土地和户口来给晋室,其实是要归他自己。韩康子和魏桓子都如数交出了土地和户口,而赵襄子则拒绝了智伯的要求。于是智伯就联合韩、魏两家一起出兵攻打赵氏,并答应灭了赵家后,把赵家的所有土地和户口由三家来平分。
  公元前455年,智伯率领中军,韩氏的军队为右路,魏氏的军队为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知道寡不敌众,就跑到晋阳去,以晋阳为根据地与三家对抗。晋阳是赵氏原有的领地,又经过尹铎等人的治理经营,民心归附,对赵襄子很有利。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挖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现在追随给智伯瑶,也不是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经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韩、赵、魏为了免除后患,开始率军攻打智氏封邑,一次杀智伯家族二百余口,天下震惊!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晋出公大怒,向齐、鲁两国借兵讨伐三卿。韩、赵、魏三卿联手攻打晋出公,出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晋出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三家分晋时间是什么?

关于“三家分晋”的时间有三个: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
春秋中后期,晋国的卿大夫专权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晋国的霸业走向衰落。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晋出公被智、赵、魏、韩四家卿大夫彻底击败,晋国的实权完全落入四家大夫手中。
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了智氏并瓜分了智家和晋国国君的领地。晋国在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实际上已经分裂为三个独立诸侯国,是为“三家分晋”的第一个时间。
但赵、魏、韩此时在名义上还是晋国的卿大夫,三家宗主还继续轮流出任晋国的正卿,对外战争还以晋国的名义联合出战。有些学者认为“三家灭智”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三家分晋”,因为晋国此时尚在。
赵魏韩联合体后来帮助田氏完成了“田氏代齐”。作为回报,齐国向周天子请求封赵魏韩三家为正式诸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赵、魏、韩为诸侯,是为“三家分晋”的第二个时间。
在赵、魏、韩成为诸侯时,晋国没有灭亡,而是在小片领土上苟延残喘。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赵、魏、韩瓜分了晋国的残余领土,晋国的末代国君晋静公被废庶人,后来逃往洛阳以图再起。
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晋静公被韩国所杀,晋国彻底灭亡,是为“三家分晋”的第三个时间。不过现在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为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观点,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
三家分晋的历史意义:
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三家分晋指的是什么,哪三家

魏韩赵三家瓜分知家。
在春秋晚期,中原最大的诸侯国晋国,实际上被四大家臣所控制。其中以知家最强大。
知家的家主知伯,贪得无厌,经常向其他三家索取领土。
韩魏两家都给了。只有赵国没给。
于是知伯就联合韩魏,去攻打赵国。
然而,韩魏两家本身都是不情愿的,是迫于知家的强大而不得不跟着。
最后,赵家久攻不下,韩魏两家反水,将知伯杀害。
最后韩赵魏三家联合,将知家灭族,并瓜分了知家的势力。
于是相当于晋国的领土就归到了魏韩赵三家人手里。
三国分别独立建国,晋国就从地图上消失了。
三家分晋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从此事件开始,中国进入了战果时代。
三家分晋之中的“三家”指的是韩、赵、魏。
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
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扩展资料:
韩、赵、魏是如何把强大的晋国给分走的
西周时期武王建国之后,派了自己的姬姓子孙,去晋国治理这个国家的。但是,在春秋末年,晋国出现了小宗杀大宗的事情,导致了姬姓子孙锐减。
什么是小宗杀大宗,可以这样理解,晋国的晋公这个爵位,应该有嫡出的长子继承,这个能继承长子的人,就被称为大宗。
相反,哪些小老婆生的孩子,没有权利继承公位的人被称为小宗。可是,到了春秋末年,小宗把大宗给杀了。小宗夺了晋公位之后,就对大宗实施了屠杀,导致了晋国姬姓子弟减少了。这时候的晋国还需要人把守,但是,姬姓人手不够,所以,只能从其他异性当中来选取了。
其中智家,韩家,赵家,魏家还有一些异姓,开始掌握了晋国的军权。
后来随着姬姓公爵的没落,实权就跑到了智家,韩家,赵家,魏家的手中。这四家之中,又属智家的势力最大。
所以,智家的主人智伯就开始欺负人了。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他开始向韩家,赵家和魏家索要土地。
智伯先给最弱小的韩家的主人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很害怕,他就找到了自己的管家,给他商量,智伯来索要土地了,我们给不给?
这个管家还是有一些水平的,他告诉韩康子,智伯家的势力太大了,我们不给他,他肯定会来打我们的,我们又打不过他们,所以,还不如把土地给了他。
管家还告诉韩康子,智伯既然给我们要了土地,他也会给魏家和赵家要的,若是他们有不给的,他们之间肯定会发生战争,到时候我们静观其变,再做打算。
韩康子答应把地给了智伯。智伯又开始去给魏家的主人魏桓子去索要土地,魏桓子也找了自己的管家商议。
他们决定也要给,因他们的力量没有人家智家大,他们给地的想法和韩康子一样,就是静观其变。
智伯没想到这么容易就要了两大块土地,所以,他得意了。当他给赵家要地的时候,他就直接指明了,我要你们赵家哪块哪块地。问赵家的主人赵襄子给不给?
赵家的实力仅仅比智伯家差一点。所以,赵襄子决定不给。然后,两家就开始准备打仗了。
智伯找到了韩康子和魏桓子告诉他们两个,一起和自己出兵,等把赵家给灭了,他们三个人把赵给平分了。就这样三家出兵来灭赵了,赵家苦苦支撑了三年,战争打的异常的艰难。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智伯看到赵襄子家门外有一条大河,也就是说这个仗不用打了,直接把河水灌到赵家,他们将会不战自灭。
赵家的城墙快被水泡塌了,这时候智伯洋洋得意地说,我没记错的话,你们韩家和魏家门口前也有一条河吧。言外之意就是想灭他们的时候也用这种办法。
韩康子和魏桓子吓出了一头汗,这可如何是好。恰在此时,赵家的管家来找韩康子和魏桓子了。
他看出了韩康子和魏桓子的担忧,并且告诉他们,我们赵家马上就顶不住了,若是我们赵家亡了,下面就该轮到你们了。
若是你们不想被灭,就和我们联合把智伯给灭了。三人一商议,说干就干。他们趁着智伯睡觉的时候,把淹赵家的河水改了道,直接去淹智伯家去了。
在智伯家被淹的时候,韩康子和魏桓子率领着自己的军队也杀了过去,最后智伯被杀,赵家的困局也就被解了。
胜利的韩、赵、魏三家就把智家给分了,然后,分了智家之后,没多久,他们就向周天子上报,自己也要建立独立的国家。
周天子最后被迫同意,这就是韩国,赵国和魏国的形成。历史学家往往把韩、赵、魏分晋,当作是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期的开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家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