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溪田夺牛」是什麼意思?
- 2、蹊田夺牛的意思蹊田夺牛的解释蹊田夺牛接龙
- 3、蹊田夺牛 是什么意思?
- 4、蹊田夺牛什么意思
- 5、蹊田夺牛成语解释
- 6、蹊田夺牛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 7、溪田夺牛的意思
- 8、蹊田夺牛是什么意思
- 9、牛鼎烹鸡与蹊田夺牛意思一样吗
「溪田夺牛」是什麼意思?
蹊田夺牛
词义:
蹊:践踏;夺:强取。因牛践踏了田,抢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轻罚重。
意思是牵牛的踏了别人的田地,别人把牛给抢走了,意思是惩罚过重。诚心为你解答,给个好评吧,谢谢。
蹊田夺牛
词义:
蹊:践踏;夺:强取。因牛践踏了田,抢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轻罚重。
词音:
xī tián duó niú
出处:
《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
蹊田夺牛
春秋时,陈国大夫夏御叔的儿子夏徴舒,杀了国君陈灵公。楚庄王表示伸张正义,出兵伐陈,攻破陈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县),把夏征舒处死,随即并吞陈国,准备将陈作为楚国的一个县。
楚庄王出兵伐陈,曾得诸侯国拥护。得胜后,国内各县大夫也纷纷致贺,楚庄王因此十分得意。
这时,出使齐国的申叔时回来,向楚庄王汇报出使的经过情况,此时什么也不说就转身走了。楚庄王很不高兴,责问道:“陈国的夏征舒叛君作乱,是我主持公道,处以应得之罪,谁都赞扬我做得对,为什么你对这件事如此冷淡?”申叔时说:“我可以为自己辩白几句吗?”楚庄王勉强点了点头。
申叔时说:“夏徴舒杀了他的国君,你出兵讨伐而处死他,做得不错。不过,假如有人说:只因牵着牛打人家田里走过一趟,所以就该没收他的牛——这样说是对的吗?牵着牛踩坏了人家的田当然不对,但是因此而没收他的牛,处罚也过重了。诸侯拥护您,是因为您付伐有罪的人。现在把陈国并吞而为我国的一个县,这却是贪得了。用讨伐罪人的名义取得诸侯的拥护,然后趁此侵占别国土地归为己有,恐怕不怎么合适吧?”
申叔时所说的原文载《左传·宣公十一年》:夏徴舒弑其君,其罪大矣;讨而戮之,君之义也。抑人亦有言曰: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诸侯之从也,曰讨有罪也。今县陈,贪其富也。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无乃不可乎?
楚庄王听了申叔时的话,觉得有理,便恢复了陈国,打消并吞的意图。
“蹊田夺牛”,比喻轻罪重罚。(蹊,小径,这里用作动词,意即践踏)
希望能帮到你,麻烦给“好评”
蹊田夺牛的意思蹊田夺牛的解释蹊田夺牛接龙
成语名字:蹊田夺牛
成语发音:xī tián duó niú
成语解释:蹊:践踏;夺:强取。因牛践踏了田,抢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轻罚重。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
成语繁体:蹊田夺牛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处罚失当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罪轻罚重?查看更多蹊田夺牛的近义词>>
成语例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3回:“王闻‘蹊田夺牛’之说乎?”
蹊田夺牛 是什么意思?
蹊田夺牛
xī tián duó niú
〖解释〗蹊:践踏;夺:强取。因牛践踏了田,抢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轻罚重。
〖出处〗《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
蹊田夺牛的由来
春秋时代,陈国(在今湖南省东部淮阳县一带和安徽省西北一部分)的国君陈灵公,是个荒淫昏庸的家伙,大夫夏御叔死了,妻子夏姬长得美貌,陈灵公竟和她勾搭上了,并且肆无忌惮,公然来往,放纵取乐。
陈灵公为讨好夏姬,封她的儿子夏徴舒作司马,执掌兵权。陈灵公宠信着两个大夫,一个叫孔宁,一个叫仪行父,都是不顾廉耻的酒色之徒,也都和夏姬有染。一天,陈灵公带了孔宁和仪行父来到株林,饮酒作乐。酒后三人胡言乱语,互相调笑,这个说夏徴舒是你生的;那个说样子像你,是你生的;又一个说谁也弄不清楚,大概是个杂种。夏徴舒听了,恼恨到极点,就带了士兵,包围了住宅,把陈灵公杀了。
当时,楚庄王是诸侯的霸主,陈国又是从属于他的小国,为了表示伸张正义,楚庄王就出兵攻打陈国,攻破了它的都城宛丘,把夏徴舒处死,随即并吞陈国,准备把它划作楚国的一个县。
这时,出使齐国的大夫申叔时回来了。他向楚庄王报告了出使的情况后,什么也不说,转身就走。楚庄王很不高兴,责问他说:“陈国的夏徽舒杀死国君作乱,罪大恶极,是我主持公道,惩处了他。诸侯、县公都庆贺我做得对,为什么你对这件事偏偏这么冷淡?” 申叔时说:“我还可以有申辩机会吗?” 楚庄王说:“可以呀。” 于是申叔时便说了这么一番话:“夏徴舒杀了他的国君,他的罪确实很大;出兵讨伐处死了他,您也确实主持了正义,假使有人判案:‘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只因有个人牵着牛踩坏了别人田里的庄稼,就没收了他的牛)——这样做是对吗?牵牛踩坏了人家的田,当然有过错,但是因此没收了他的牛,处罚就太重了,诸侯拥护您,是因为您讨伐有罪的人。现在您把陈国并吞而成为一个县,这却是贪婪了。用讨伐罪人的名义取得诸侯的拥护,然而趁此侵占别国的土地,归自己所有,恐怕不怎么合适吧!”
楚庄王听了申叔时的话,觉得有理,便打消了并吞的意图,恢复了陈国。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把申叔时说的“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这句话,演变成 “蹊田夺牛”的成语,比喻轻罪重罚。
词 目 蹊田夺牛
发 音 xī tián duó niú
释 义 蹊:践踏;夺:强取。因牛践踏了田,抢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轻罚重。
出 处 《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
蹊田夺牛
词义:
蹊:践踏;夺:强取。因牛践踏了田,抢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轻罚重。
词音:
xī tián duó niú
出处:
《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
蹊田夺牛
春秋时,陈国大夫夏御叔的儿子夏徴舒,杀了国君陈灵公。楚庄王表示伸张正义,出兵伐陈,攻破陈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县),把夏征舒处死,随即并吞陈国,准备将陈作为楚国的一个县。
楚庄王出兵伐陈,曾得诸侯国拥护。得胜后,国内各县大夫也纷纷致贺,楚庄王因此十分得意。
这时,出使齐国的申叔时回来,向楚庄王汇报出使的经过情况,此时什么也不说就转身走了。楚庄王很不高兴,责问道:“陈国的夏征舒叛君作乱,是我主持公道,处以应得之罪,谁都赞扬我做得对,为什么你对这件事如此冷淡?”申叔时说:“我可以为自己辩白几句吗?”楚庄王勉强点了点头。
申叔时说:“夏徴舒杀了他的国君,你出兵讨伐而处死他,做得不错。不过,假如有人说:只因牵着牛打人家田里走过一趟,所以就该没收他的牛——这样说是对的吗?牵着牛踩坏了人家的田当然不对,但是因此而没收他的牛,处罚也过重了。诸侯拥护您,是因为您付伐有罪的人。现在把陈国并吞而为我国的一个县,这却是贪得了。用讨伐罪人的名义取得诸侯的拥护,然后趁此侵占别国土地归为己有,恐怕不怎么合适吧?”
申叔时所说的原文载《左传·宣公十一年》:夏徴舒弑其君,其罪大矣;讨而戮之,君之义也。抑人亦有言曰: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诸侯之从也,曰讨有罪也。今县陈,贪其富也。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无乃不可乎?
楚庄王听了申叔时的话,觉得有理,便恢复了陈国,打消并吞的意图。
“蹊田夺牛”,比喻轻罪重罚。(蹊,小径,这里用作动词,意即践踏)
蹊田夺牛什么意思
蹊田夺牛释义:
蹊:践踏;夺:强取。因牛践踏了田,抢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轻罚重。
蹊田夺牛
[拼音] [xī tián duó niú]
[出处] 《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
蹊田夺牛成语解释
蹊田夺牛成语解释是牛踩坏了庄稼,就把人家的牛强夺过来。比喻惩罚偏重,做事过分。
蹊田夺牛,汉语成语,拼音是【xī,tián,duó,níu】,意思是蹊:践踏;夺:强取。种田的人因别人的牛践踏了自己的田地,而让人把牛抢走了。形容惩罚过重。比喻惩罚偏重,做事过分。后以“蹊田夺牛”指罪轻罚重,从中谋利。出自《左传宣公十一年》。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陈灵公荒淫无道,被大夫夏征舒杀了。楚庄王为伸张正义发兵攻打陈国,杀了夏征舒,准备把陈国吞并。大夫申叔认为楚庄王是过分行动,就像有人牵牛踩了别人的田地,别人把他的牛给没收一样没有道理。
成语用法:
宋欧阳修《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而祁(宋祁)亦因此而罢,而拯遂代其任,此所谓蹊田夺牛,岂得无过?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三回:申叔时曰:王闻‘蹊田夺牛’之说乎。
蹊田夺牛例句:
1、虽然不是一个熟练的运动员,但他通过蹊田夺牛的策略,在足球比赛中成功地夺得了关键的制胜球,为整个团队赢得了荣誉,也为自己的足球事业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2、这位经验丰富的销售员在销售现场遇到了很多转折,但却利用蹊田夺牛的方法成功地谈成了一笔大的生意。
3、这位年轻的音乐家因为创作困难而陷入了沉默,但他运用了蹊田夺牛的思路,终于突破了困境,并成功地创作出了一首叫人心醉的音乐作品。
4、在这场紧要关头,公司的董事会利用蹊田夺牛的策略,成功地排除了不明势力的破坏,保障了公司的商业利益。
5、这个年轻的设计师头脑冷静,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并且通过运用蹊田夺牛的方法得到了破题的灵感,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设计作品。
蹊田夺牛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是我整理的蹊田夺牛的成语故事及解释,希望大家喜欢。
成语解释:
蹊:践踏;夺:强取。因牛践踏了田,抢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轻罚重。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
成语繁体:蹊田夺牛
成语简拼:XTDN
成语注音:ㄒ一 ㄊ一ˊ ㄉㄨㄛˊ ㄋ一ㄡ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蹊田夺牛作宾语、定语;指处罚失当。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罪轻罚重
成语例子: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3回:“王闻‘蹊田夺牛’之说乎?”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陈灵公荒淫无道,被大夫夏征舒杀了。楚庄王为伸张正义发兵攻打陈国,杀了夏征舒,准备把陈国吞并。大夫申叔认为楚庄王是过分行动,就像有人牵牛踩了别人的田地,别人把他的牛给没收一样没有道理。
溪田夺牛的意思
蹊田夺牛的意思介绍如下:
蹊田夺牛(拼音:xī tián duó niú)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一年》。 指因牛踩了田地,而把人家的牛夺走了。多用于指惩罚或报复过重,超出常理。紧缩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成语典故
春秋时,陈国的君主陈灵公和大臣孔宁、仪行父都跟夏姬私通。有一天,他们在夏姬家喝酒,拿夏姬的儿子夏征舒开玩笑。灵公对仪行父说:“征舒像你!”仪行父说:“更像国君!”夏征舒听了十分愤怒,后来,他趁灵公不防备,射箭杀死了灵公。孔宁和仪行父慌忙逃命到楚国去了。
于是楚庄王把军队开进了陈国,匡扶正义,替陈灵公的儿子及其他受害者报仇雪恨。看见楚国的大军开过来,陈国人很害怕,也很警觉,怕楚国借机灭掉陈国,但是楚庄王很聪明,他告诉陈国人,我们只是缉拿凶手的,跟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你们也不要害怕,陈国人就放心了,楚国顺利攻入陈国都城,车裂了夏徵舒,平定了内乱。
平定内乱后,楚庄王产生了吞并陈国的想法,于是宣布陈国划入楚国,成为楚国的一个县。陈国人民没有办法。正在这个时候,大夫申叔时从齐国出使归来,闻讯后认为楚庄王这么做太过分了,于是急忙去见楚庄王。
他问楚庄王:“大王知道‘蹊田夺牛’的故事吗?”楚庄王答曰:“不知道。”申叔时又问:“有一个人牵着牛从别人的田地上经过,踩坏了别人的一些庄稼,田主很愤怒,竟然把他的牛给夺走了。请问大王,您如何审理这个案件,该如何处理呢?”
楚庄王是一国之君,什么样的复杂情况没见过,这样的小问题,根本不用思索。他立即回答说:“牵着牛从田地里走,伤害了庄稼应该不多,夺了人家的牛,太过分了。寡人若断此案,让牵牛的人合理赔偿庄稼损失,田主要把牛还给人家。”
申叔时接着说:“大王果然明察秋毫,处理案件是非分明,但是怎么在处理陈国问题上,就不是非分明了呢!陈国的夏微舒所犯罪行,是弑君,可不是亡国啊;大王光讨伐他一个人的罪就行了,又何必要把人家的国家也据为己有呢?这和那个夺人家牛的田主有什么分别呢?”
楚庄王醒悟,说:“你的话说得太对了。”于是恢复了陈国。对此,孔子极为赞赏:他说“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言下之意,楚庄王看轻一个千乘之国的土地而看重正确一言。
蹊田夺牛是什么意思
蹊田夺牛是什么意思:
《左传·宣公十一年》:“抑人亦有言曰:'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后以“蹊田夺牛”指罪轻罚重,从中谋利。
意思的含义为引证解释:
1、思想;心思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虽充门人之洒扫,既才识短浅,又年尚少壮,意思不专,俗情未尽,不能大有所得。”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陆逊 意思深长,才堪负重。”
宋 苏轼 《渚宫》诗:“当时 郢 人架宫殿,意思绝妙 般 与 倕 。”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科二·谈相》:“ 道州 杨厚菴 尚书,意思深长,貌亦儒雅。”仰天。
2、意义,道理
唐韩愈《与冯宿论文书》:“辱示《初筮赋》,实有意思。”
《朱子语类》卷七一:“此处有意思,但是难说出。”
田汉《卢沟桥》第四幕:“咱们怕的不是死,是怕死得没有意思。”
3、意图,用意
汉王充《论衡·变动》:“夫正欲得之而犹不能致,况自刑赏,意思不欲求寒温乎!”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月香 在 贾公 家,一住五年,看看长成。贾昌意思要密访个好主儿,嫁他出去了,方才放心。”
丁玲《梦珂》三:“他又赞美她,又恭维她,又鼓励她,又愿帮助她,意思是要她知道,他总可以使她在上海成为一个很出众的明星。”
4、意志
伧父 《立宪运动之进行》:“详言之,则必设议院以代表国家意思,制定法律,政府则依国家之意思以执行政务。”
5、神情
宋苏轼《传神记》:“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 虎头 云:‘颊上加三毛,觉精采殊胜。’则此人意思盖在须颊间也。”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巢大郎 ﹞只道陈定还未知其奸,照着平日光景前来探望。 陈定 虽不说破甚么,却意思冷淡了好些。”
6、情趣;趣味
汉刘向《列仙传·鹿皮公》:“小吏白府君,请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转轮悬阁,意思横生。”
宋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梨花半残意思少,客子渐老寻游非。”
《红楼梦》第三一回:“ 迎春 姐妹见众人没意思,也都没意思了。”
李准《人比山更高》:“嗨!提起那一夜在山顶上睡,可有意思了。”
7、心情,情绪
宋晏几道《两同心》词:“好意思、曾同明月,恶滋味、最是黄昏。”
宋朱淑真《约春游不去》诗:“少年意思懒能酬,爱好心情一向休。”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学道而至於乐,方能真有所得,大概於世间一切声色嗜好洗得净,一切荣辱得失看得破,然后快活意思,方自此生。”
8、情意;心意
元邦哲《寿阳曲·思旧》曲:“初相见,意思浓,两下爱衾枕如同。”
《二刻拍案惊奇》第十四:“县君意思虽然浓重,容貌却是端严。”
《秧歌剧选·大家好》:“我来了,意思到了,就算了。”
牛鼎烹鸡与蹊田夺牛意思一样吗
一、含义不同
牛鼎烹鸡: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
蹊田夺牛:蹊:践踏;夺:强取。因牛践踏了田,抢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轻罚重。
二、出处不同
牛鼎烹鸡:《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蹊田夺牛:《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
笔画
牛鼎烹鸡的近义词:大材小用
【拼音】[ dà cái xiǎo yòng ]
【解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多指人事安排上不恰当,屈才。
【近义词】怀才不遇、牛鼎烹鸡、牛刀割鸡、明珠弹雀。
【反义词】人尽其才、杀鸡焉用牛刀、量才录用、绠短汲深、物尽其用、小材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