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星雨是怎样形成的,流星雨是怎样形成的呀?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0 18:55:52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流星雨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构成流星雨的尘埃来源于彗星。彗星核是由一个由冰和大量尘埃混合而成的“脏雪球”。每次彗星靠近太阳时,温度会上升,慧核会喷发出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并在太阳风的吹拂下形成彗尾。
位于彗星轨道的尘埃粒子云被称为“流星群体”。当流星体颗粒刚从彗星喷出时,它们的分布是比较规则的,由于大行星引力作用,这些颗粒便逐渐散布于整个彗星轨道。在地球穿过流星体群时,各种形式的流星雨就有可能发生了。
当地球的运行到这些尘埃轨道时,它们会大量的进入大气,形成流星雨。如果流星雨的规模超过每小时1000颗时,就被称为流星爆。
流星雨是在夜空中有许多的流星从天空中一个所谓的辐射点发射出来的天文现象。这些流星是宇宙中被称为流星体的碎片,在平行的轨道上运行时以极高速度投射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束。大部分的流星体都比沙砾还要小,因此几乎所有的流星体都会在大气层内被销毁,不会击中地球的表面;能够撞击到地球表面的碎片称为陨石
太阳系内除了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外,在星际空间还存在着大量的尘埃微粒和微小的固体块,它们也绕着太阳运动,它们统称为“流星体”。流星体的质量一般小于百吨,大多数流星体只是很小的固体颗粒。有些流星体是成群地沿着相似轨道绕太阳公转,只是过近日点先后不同,它们组成“流星体(群)”;有些流星体则好似散兵游勇、单个绕太阳公转。当流星体在轨道运行中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就会高速闯入地球大气,跟大气摩擦而把动能转化为热能。使流星体烧蚀发光,有的就成为明亮的火流星。晴朗的夜晚,蓦地一条明亮的光芒划破夜幕,这就是几乎人人都见过的流星现象。通常情况下,一夜内肉眼所见的流星大约在10颗左右,它们像夜空中的“散兵游勇”,完全随机地出现于各个方位和天区,也很难预料何时会出现流星。这样的流星为偶发流星;还有一类是常常成群出现的流星群,它们有十分明显的规律性,出现在大致固定的日期、同样的天区范围。因此称其为周期流星或流星群。流星群是一群轨道大致相同的流星体,当与地球相遇时,因受引力影响,在坠入地球时,与大气摩擦发光发热,则成为颇为壮丽的流星雨。
流星雨的辐射点:流星雨看起来都是从天空中同一个点发射出来的,这个点就叫做辐射点。其实这是因为透视造成的。流星雨时所有流星体的运动方向都是平行的,但就像我们站在铁路上往远方看两条铁轨交汇于一点一样,看起来这些流星体就好像从一个点发出来往四面八方而去。反过来,判断一颗流星是不是该流星群内的,只需看其反向延长线过不过那个辐射点。
流星雨的极大和爆发:所有流星雨都不是只在某个时刻才能看到的,而往往是连续好几天甚至一个月都能观测。但是大多数时候流量都很小,只在一个相对很小的时间段里才会有大量的流星雨出现,这时我们称之为该流星雨的极大;而爆发主要是针对一些周期性流星雨而言的,它们在大多数年份里,就算极大时流量也很小,但在某几年却有可能出现流量特别高的极大,这就是爆发。[2]
通常人们所见的流星都是很难预料的“散兵游勇”,但是有时也会出现像倾盆大雨那样的“流星雨”。世界上最早的流星雨记录是我国《竹书纪年统笺》中所记载的“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那是发生在公元前16世纪的一次罕见天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流星雨出现于1833年11月13日夜,当时的流星像飞雪源源而来,叫人目不暇接。后来科学家估计,那次下落的“仙女眼泪”在24万左右。现在知道,流星雨的前身是飞蝗那样的流星群,它们成群结队沿着固有的轨道,一直在绕太阳默默无闻地运行,如果此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那么当地球穿过这个交点时,就会闯进“飞蝗群”,形成壮观的流星雨。由此可见,流星雨是有规律可寻的,它们出现的位置、时间几乎都是固定的,所以天文学家能够作出预报。
1998年天文学家曾经预测在11月会出现绚丽的狮子流星雨,由于媒体的炒作,当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热心人冒着冬夜的寒峭,耐心地恭候了一个通宵,结果天上只是稀稀拉拉地出现了几颗不大的流星,弄得天文学家好不尴尬。狮子流星雨每33年来次高潮,这在过去已经得到了多次证实。为何这次却了无声息呢?除了预报的时间有误(比实际迟了十几小时)外,狮子流星群轨道本身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实际上,流星群的总质量都很小,所以经不起“风吹草动”——其他行星的引力作用会使它的轨道发生变化,这样,它的高峰期也会随之而变,严重的还会使它的轨道不再与地球轨道相交,这样,这个流星雨就不会再来到人间。当然也有与此相反的情况,原来不相交的变成相交,于是出现新的流星雨。
太阳系中遍布着许多彗星,当彗星靠近太阳时,松散的彗星被太阳把它的表面物质“引起来”,形成无数个“肿瘤”,这些“肿瘤”最终被甩出去,即分裂,从彗星上分裂出去的这些小团块,被称为“流星体”
流星雨是流星群燃烧的一种现象 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

流星雨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太阳系中,除了行星、卫星和彗星外,还存在着许多尘埃、冰团、星体碎片等物质。这些在太阳系的空间中游散的物质叫流星体。当流星体经过地球附近,偶尔飞速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会产生摩擦,由此产生热量燃烧起来,所以看上去就像星星从天上掉了下来。有些大块的,没有燃烧完,就落到了地上成了陨石或陨铁。当流星体在几小时或几天的时间内数量显著增加时,就会形成许多的流星,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人们就将这种现象就称为“流星雨”了。
太阳系中遍布着许多彗星,当彗星靠近太阳时,松散的彗星被太阳把它的表面物质“引起来”,形成无数个“肿瘤”,这些“肿瘤”最终被甩出去,即分裂,从彗星上分裂出去的这些小团块,被称为“流星体”
流星雨是流星群燃烧的一种现象 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
大大小小陨石被地球吸引,穿过大气层时燃烧,形成雨状
流星雨形成的原理

流星雨是什么流星雨怎么形成的


流星雨是在夜空中有许多的流星从天空中一个所谓的辐射点发射出来的天文现象。这些流星是宇宙中被称为流星体的碎片,在平行的轨道上运行时以极高速度投射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束。大部分的流星体都比沙砾还要小,因此几乎所有的流星体都会在大气层内被销毁,不会击中地球的表面;能够撞击到地球表面的碎片称为陨石。
数量特别庞大或表现不寻常的流星雨会被称为“流星突出”或“流星暴”,可能会每小时出现的流星会超过1,000颗以上。

流星雨的形成
流星雨(每小时一颗的流量就可以称为流星雨)是一种有成群的流星看起来像是从空中的一点中迸发出来,并附落下来的特殊天象。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当彗星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但大颗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围形成尘埃彗头;小颗粒被太阳的辐射压力吹散,形成彗尾。
剩余物质继续留在彗星轨道附近。然而即使是小的喷发速度,也会引起微粒公转周期的很大不同。因此,在下次彗星回归时,小颗粒会滞后母体,而大颗粒将超前于母体。当地球穿过尘埃尾轨道时,就有机会看到流星雨。流星雨活动性为彗星周期。

流星雨(Meteor Shower)的产生一般认为是由于流星体与地球大气层相摩擦的结果(流星体可以是小行星带上的小行星发生摩擦),流星群往往是由彗星分裂的碎片产生,因此,流星群的轨道常常与彗星的轨道相关。成群的流星就形成了流星雨。流星雨看起来像是流星从夜空中的一点迸发并坠落下来。这一点或这一小块天区叫作流星雨的辐射点。通常以流星雨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以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
例如每年11月1 7 日前后出现的流星雨辐射点在狮子座中,就被命名为狮子座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宝瓶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也是这样命名的。单个出现的流星,在方向和时间上都很随机,也无任何辐射点可言,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
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不同的流星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记载是在公元前687年,中国关于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夜中星陨如雨”。

《左传》的记载,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更早的古书《竹书纪年》中写道:“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在太阳系中,除了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之外,还有彗星、小行星以及一些更小的天体。小天体的体积虽小,但它们和八大行星、矮行星一样,在围绕太阳公转。如果它们有机会经过地球附近,就有可能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其上面的物质由于与地球大气发生剧烈摩擦,巨大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引起物质电离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流星。
有的流星是单个出现的。流星雨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的不同,流星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
流星雨的规模大不相同。有时在一小时中只出现几颗流星,但它们看起来都是从同一个辐射点“流出”的,因此也属于流星雨的范畴;有时在短时间内,在同一辐射点中能迸发出成千上万颗流星,就像节日中人们燃放的礼花那样壮观。当流星雨的每小时天顶流量(ZHR)超过1000时,称为“流星暴”。
偶发流星每天都会产生,发生的天区和时间都具有随机性,流星雨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有些可以科学地预测,因此流星雨也被称作周期流星;另外,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是流星雨的重要特征。

什么是流星雨,它是怎么形成的?

流星雨
流星雨(Meteor Shower)的产生一般认为是由于流星体与地球大气层相摩擦的结果(流星体可以是小行星带上的小行星),流星群往往是由彗星分裂的碎片产生,因此,流星群的轨道常常与彗星的轨道相关.成群的流星就形成了流星雨。流星雨看起来像是流星从夜空中的一点迸发并坠落下来。这一点或这一小块天区叫作流星雨的辐射点。通常以流星雨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以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单个出现的流星,在方向和时间上都很随机,也无任何辐射点可言,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不同的流星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记载是在公元前687年,中国关于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夜中星陨如雨”。《左传》的记载,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更早的古书《竹书纪年》中写道:“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 流星雨
流星雨在太阳系中,除了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之外,还有彗星、小行星以及一些更小的天体。小天体的体积虽小,但它们和八大行星、矮行星一样,在围绕太阳公转。如果它们有机会经过地球附近,就有可能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其上面的物质由于与地球大气发生剧烈摩擦,巨大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引起物质电离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流星。 有的流星是单个出现的,在方向和时间上都很随机,也无任何辐射点可言,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流星雨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的不同,流星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 流星雨的规模大不相同。有时在一小时中只出现几颗流星,但它们看起来都是从同一个辐射点“流出”的,因此也属于流星雨的范畴;有时在短时间内,在同一辐射点中能迸发出成千上万颗流星,就像节日中人们燃放的礼花那样壮观。当流星雨的每小时天顶流量(ZHR)超过1000时,称为“流星暴”。 偶发流星每天都会产生,发生的天区和时间都具有随机性,流星雨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有些可以科学地预测,因此流星雨也被称作周期流星;另外,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是流星雨的重要特征。
历史记载
流星雨的发现和记载,也是我国最早,《竹书纪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最详细的记录见于《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这是 流星雨
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我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大约有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大约有9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约12次,狮子座流星雨记录有7次。这些记录,对于研究流星群轨道的演变,也将是重要的资料。 流星雨的出现,场面相当动人。我国古记录也很精彩。试举天琴座流星雨的一次记录作例:南北朝时期刘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晓而止。”(《宋书·天文志》)这是在公元461年。当然,这里的所谓“数千万”并非确数,而是“为数极多”的泛称。 而英仙座流星雨出现时的情景,从古记录上看来,也令人难以忘怀。请看:唐玄宗“开元二年五月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瓮,或如斗,贯北极,小者不可胜数,天星尽摇,至曙乃止。” (《新唐书·天文志》)开元二年是公元714年。 流星体坠落到地面便成为陨石或陨铁,这一事实,我国也有记载。《史记·天官书》中就有“星陨至地,则石也”的解释。到了北宋,沈括更发现陨石中有以铁为主要成分的。他在《梦溪笔谈》卷二十里就写着:“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宋英宗治平元年是公元1064年。沈括已经注意到陨石的成分了。 在欧洲直到1803年以后,人们才认识到陨石是流星体坠落到地面的残留部分。 在我国现在保存的最古年代的陨铁是四川隆川陨铁,大约是在明代陨落的,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掘出,重58.5千克。现在保存在成都地质学院。
关于流星
外空间的尘埃颗粒闯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产生大量热,从而使尘埃颗粒气化。在该过程中发光形成流星。尘埃颗粒叫做流星体。 速度 一个微小的流星体就足以产生在近百公里处就能看见的亮光,其原因就在于流星体的高速度。 流星的颜色 一个流星的颜色是流星体的化学成分及反应温度的体现:钠原子发出橘黄色的光、铁为黄色、镁是蓝绿色、钙为紫色、硅是红色。 声音 流星通常不会发出可以听见的声音。如果你没有看到它的话,它就会悄无声息的一扫而过。对于非常亮的流星,有可能听到过声音。这些声响主要集中在低频波段。一个非常亮的流星,如火流星,可能会听到声音。 持久余迹 流星有时会在它通过的轨道上留下一条持久的余迹。余迹主体颜色多为绿色,是中性的氧原子。持续时间通常为1到10秒。可见余迹亮度迅速下降。这些亮光来自炽热空气和流星体中的金属原子。 流星雨 流星雨
流星雨是一种成群的流星,是坠落下来的特殊天体。在某些时间,可以看到一定数量的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经过一个很小的天区。这些就是流星雨。
来历
流星雨是由于彗星等天体破碎而形成的。 流星体因何离开母彗星等天体 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当这些流星体的母体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 流星雨活动性 彗星周期。在地球穿过流星体群时,各种形式的流星雨
关于流星的古老说法
1、根据古老的说法“因为一颗星坠落就必须有一份灵魂补上去,人死了,灵魂就升天,升天时也就把你的愿望带给上帝了。” 2、流星是偶然经过的,只有一天到晚放在心里的梦想才能抓住那电光火石的一瞬。这样的愿望,才有最终实现的可能。 3、流星是撞入大气的星星,是“现在进行时”;满天星光,不过是远古的星星的影子,是“过去时”,现在时的愿望当然要请流星来帮助。 当然,这是古人对于科学了解不过的情况下的不科学地的说法,身为有科学知识的现代人,应该对这类说法心中有数。 狮子座流星雨
七大著名流星雨
1.狮子座流星雨 狮子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1月14至21日左右出现。一般来说,流星的数目大约为每小时10至15颗,但平均每33至34年狮子座流星雨会出现一次高峰期,流星数目可超过每小时数千颗。这个现象与谭普-塔特而彗星的周期有关。流星雨产生时,流星看来会像由天空上某个特定的点发射出来,这个点称为“辐射点”,由于狮子座流星雨的辐射点位于狮子座,因而得名。 2.双子座流星雨 双子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2月13至14日左右出现,最高时流量可以达到每小时120颗,且流量极大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双子座流星雨源自小行星1983 TB,该小行星由IRAS卫星在1983年发现,科学家判断其可能是“燃尽”的彗星遗骸。双子座流星雨辐射点位于双子座,是著名的流星雨。 流星雨
3.英仙座流星雨 英仙座流星雨每年固定在7月17日到8月24日这段时间出现,它不但数量多,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过,是最适合非专业流星观测者的流星雨,地位列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首。彗星Swift-Tuttle是英仙座流星雨之母,1992年该彗星通过近日点前后,英仙座流星雨大放异彩,流星数目达到每小时400颗以上。 4.猎户座流星雨 猎户座流星雨有两种,辐射点在参宿四附近的流星雨一般在每年的10月20日左右出现;辐射点在ν附近的流星雨则发生于10月15日到10月30日,极大日在10月21日,我们常说的猎户座流星雨是后者,它是由著名的哈雷彗星造成的,哈雷彗星每76年就会回到太阳系的核心区,散布在彗星轨道上的碎片,由于哈雷彗星轨道与地球轨道有两个相交点形成了著名的猎户座流星雨和宝瓶座流星雨。 5.金牛座流星雨(南金牛座流星雨,北金牛座流星雨) 金牛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0月25日至11月25日左右出现,一般11月8日是其极大日,Encke彗星轨道上的碎片形成了该流星雨,极大日时平均每小时可观测到五颗流星曳空而过,虽然其流量不大,但由于其周期稳定,所以也是广大天文爱好者热衷的对象之一。 6.天龙座流星雨 天龙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0月6日至10日左右出现,极大日是10月8日,该流星雨是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一,最高时流量可以达到每小时400颗。Giacobini-Zinner彗星是天龙座流星雨的本源。 7.天琴座流星雨 天琴座流星雨一般出现于每年的4月19日至23日,通常22日是极大日。该流星雨是我国最早记录的流星雨,在古代典籍《春秋》中就有对其在公元前687年大爆发的生动记载。彗星1861 I的轨道碎片形成了天琴座流星雨,该流星雨作为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一在天文学中也占有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观测误区
在这里,首先要更正有些人一番的一个错误的概念:流星雨是很高级的天文观测,没有望远镜不能完成。这个概念是极端错误的。观测流星雨需要有宽敞的视野,如果使用了望远镜,视场会大大减小,观测到的流星的数量会大大减少,而且看到的流星也只能看到镜头中一亮,什么都看不清,所以,要观测流星雨时最好不要使用望远镜,只须我们的双眼和晴朗黑暗的天空。其次,观测流星雨并不是象想像的那样如同下雨一般,F4的专辑让许多人对流星雨产生了错误认识,其实如果观测一些流量比较小的流星雨,或者是观测流星雨的条件不佳(天空不够黑暗),几小时才看到一颗流星也是很平常的事。开头所说的流星雨都是些流量较大的著名流星雨,如果在观测的当天有着晴朗的天空,这些流星雨的流量一般是不会令各位失望的,但无论多大的流星雨,一般而言,在1分钟内平均只能看见几颗,某些可能达到几十颗(如2001年的狮子座流星雨),而像下雨一样多的流星雨是极少的(历史上有发生过,如1833年11月的狮子座流星雨,那是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次大流星雨,每小时下落的流星数达35000之多)。
流星与陨星
一些流星体体积较大,在大气层中来不及全部烧为灰烬,落到地面即为陨星。 陨星因成分含量的不同而分为陨石(石质为主),陨铁(铁质为主)。 解放以来,我国共发生过5次陨石雨,其中著名的是吉林陨石。 地球上有许多陨石坑,它们是陨石撞击的产物。然而由于地球地区的风化作用,绝大多数早已被破坏得无法辨认了,现在尚能确证的还有15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坐落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荒漠中的一个大陨石坑。它直径有1245米,深达172米,在坑里人们已搜集到好几吨陨铁碎片。据推算,这是约2万年前一块重10多万吨的铁质陨星坠落所造成的坑洞。 研究陨石对人类探索太阳系、地球内部结构组成,对探索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等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季 一月 象限仪座流星雨 二月 半人马座流星雨狮子座γ流星雨 三月 矩尺座γ流星雨 第二季 四月 天琴座流星雨?船尾座π流星雨 五月 宝瓶座η流星雨天琴座ε流星雨 六月 6月牧夫座流星雨 第三季 七月 南鱼座流星雨宝瓶座δ南流星雨?摩羯座α流星雨 八月 英仙座流星雨?天鹅座κ流星雨 九月 9月英仙座流星雨?御夫座δ流星雨 第四季 十月 天龙座流星雨双子座ε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小狮座流星雨 十一月 金牛座南流星雨?金牛座北流星雨?狮子座流星雨?麒麟座α流星雨?凤凰座流星雨 十二月 船尾座流星雨?麒麟座流星雨?长蛇座α流星雨 双子座流星雨?后发座流星雨?小熊座流星雨 1月 流星雨名称:象限仪座流星群(Quadrantids ) 彗星母体:2003 EH1 辐射点: 牧夫座 (Bootes) 预计出现日期:3日-4日 概况描述:每小时流量大约为40颗,颜色为蓝色,速度较快(大约每秒40公里左右),亮度较高的可能会划过半边天空,有一小部分甚至会在天空中留下划过的轨道尘迹。有明显的峰值,一般仅持续一小时左右。 4月 流星雨名称: 天琴座 流星群(Lyrids) 彗星母体:C/Thatcher 辐射点:天琴座(Lyra) 预计出现日期:21日-22日 概况描述:明亮而迅速(大约每秒48公里左右),会在天空留下划过的轨道痕迹,几秒钟后才会消退。 5月 流星雨名称:宝瓶座Eta流星群(Eta Aquarids) 彗星母体:1C/Halley 辐射点: 宝瓶座 Eta(Aquarius Eta) 预计出现日期:5日-6日 概况描述:流星密度较高,但流量不是很稳定(最低仅数十颗,最高可能达每小时上百颗)。赤道和南半球可在天亮前几个小时内观测到,北方不利于观测。很多群内流星会在天空留下很长的轨道痕迹。 6月 流星雨名称: 天琴座 流星群(Lyrids) 彗星母体:C/Thatcher 辐射点:天琴座(Lyra) 预计出现日期:14日-16日 概况描述:流量较低,即使在峰值时,每小时流量也仅有10颗左右。观测时需要耐心。 7月 流星雨名称:宝瓶座Delta流星群(Delta Aquarids) 慧星母体:1C/Halley 辐射点: 宝瓶座 Delta(Aquarius Delta) 预计出现日期:28日-29日 概况描述:峰值时20颗左右,呈现出明亮的黄色,速度中等,约40公里左右。 流星雨名称:摩羯座流星群(Capricornids ) 慧星母体:尚未确定 辐射点: 摩羯座 (Capricorn ) 预计出现日期:29日-30日 概况描述:峰值时15颗左右,火流星比例较大,呈现出明亮的黄色,速度较慢,仅25公里左右。观测高度较低。 8月 流星雨名称:英仙座流星群(Perseids ) 慧星母体:109P/Swift-Tuttle 辐射点: 英仙座 (Perseus) 预计出现日期:12日-13日 概况描述:流量较高,峰值每小时流量约60颗左右。亮度较低,观测时需要耐心。 10月 流星雨名称:天龙座流星群(Draconids ) 慧星母体:21P/Giacobini-Zinner 辐射点: 英仙座 (Perseus) 预计出现日期:12日-13日 概况描述:流量较低,每小时流量仅10颗左右。 流星雨名称:猎户座流星群(Orionids ) 慧星母体:1P/Halley 辐射点: 猎户座 (Oruon) 预计出现日期:21日-22日 概况描述: 猎户座流星雨 每小时流量20颗左右,颜色呈黄色或绿色,速度较快,约每秒66公里。有火流星出现。 11月 流星雨名称:狮子座流星群(Leonids ) 慧星母体: 55P/Tempel-Tuttle 辐射点: 狮子座 (Leo) 预计出现日期:17日-18日 概况描述: 狮子座流星雨 33年出现一次流量高峰,峰期每小时流量可上百颗。下一次峰期约在三十年以后,虽然不是峰期,但仍然可以看一些零星的流星划过天空。 12月 流星雨名称:双子座流星群(Geminids ) 母体: 3200 Phaethon(行星) 辐射点: 双子座 (Gemini) 预计出现日期:13日-14日 概况描述:一年中最为稳定、最为炫丽多彩的流星雨,其中白色大约为65%、黄色26,其它的为呈蓝色、红色和绿色。双子座流星雨是唯一一个非慧星母体的流星雨,其母体是小行星 3200 Phaethon。峰值时每小时流量可上百颗。 小熊座流星雨 正式名称:小熊座流星雨 Ursids (URS) 活动时间:12月17-26日 极大时间:12月22/23日 极大流量(ZHR):10 r值:3.0 平均速度(无引力影响):33km/s 极大中心:赤经348度 赤纬+75度 北纬20度(南宁、广州、海口):全夜可观测,清晨最好。 北纬30度(拉萨、成都、重庆、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全夜可观测,清晨最好。 北纬40度(北京、呼和浩特、大连):全夜可观测。 北纬50度(塔城、哈尔滨):全夜可观测。 望远镜视场中心:赤经348°赤纬+75°和 赤经131°赤纬+66°(纬度>+40°) 赤经063°赤纬+84°赤经156°赤纬+64°(纬度 北纬30°- 40°)
2009年四大适合观测的流星雨
1 象限仪流星雨(1月3日) 作为2009年天宇奉献给公众的第一场演出,象限仪流星雨的极大值将出现在北京时间1月3日21时左右。虽然预报的极大值我国很难看到,但后半夜的观测条件还是非常不错的。 2 英仙座流星雨(8月12日) 英仙座流星雨可说是最著名的流星雨之一,它不但数量多,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过,每年固定时间稳定出现,是最活跃、最常被观测到的流星雨,为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首。2009年8月12日晚11时开始至第二天凌晨,它将为公众奉献一场精彩纷呈的夏夜星空大戏,人们用肉眼就可以看到流星从天空划过的美丽景象。其峰值每小时60颗流星左右。 3 狮子座流星雨(11月18日) 据国际天文学家日前的预报,2009年将有较为强烈的狮子座流星雨出现。这一预测打破了几年来的“狮子座流星雨处于宁静期”的说法。狮子座流星雨的峰值将出现在北京时间11月18日5时43分(可能会后延30分钟-60分钟)。届时,每小时最大流量约为500颗,这将是“次暴雨级别”的。公众从18日凌晨2时至天亮都可对该流星雨进行观测。 4 双子座流星雨(12月7日-12月17日) 就如贺岁大片一样,双子座流星雨一般都会在岁末如期而至,“上映档期”将从12月7日一直持续到17日。2009年双子座流星雨将于15日凌晨达到极盛,每小时理论流星数最多可达到120颗。双子座流星雨非常适合观测,不但流星的速度较慢,而且明亮的流星还会留下白色的余迹。
流星雨对人类活动的威胁
1.可能对航天器造成威胁。1993年英仙座流星暴使欧洲航天局的Olympus卫星因遭到一颗流星体的撞击而一度失控。 2.陨星可能击中人类或牲畜。关于人体被陨星直接击中尚未见报道,1969年澳大利亚曾发生过陨星击穿屋顶事件。 3.大批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造成的电离效应可能使远距离电讯发生异常。 4.可以利用流星出现时,流星体燃烧形成的长条电离子柱对无线电讯号的反射作用,进行高频或甚高频通讯,作用距离可达1800公里。因流星通讯不受太阳活动或核爆炸影响,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 2010年12月14日19点的双子座流星雨 双子座星群从东边的地平线起,午夜十二点时,双字座升至仰角六十度,相当容易辨认,双子座流星的速度不快,并非十分集中,所以无需特别注意东方天空,只需注意天气及光害即可。 据天文馆高级工程师寇文介绍,最近一个星期,是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的双子座流星雨的活动高峰期,也是一年中最稳定、最适宜“裸眼”观测的流星雨。今年双子座流星雨将在今晚7点左右达到最大值,全国各地皆能观测。
流星雨
流星雨(Meteor Shower)的产生一般认为是由于流星体与地球大气层相摩擦的结果(流星体可以是小行星带上的小行星),流星群往往是由彗星分裂的碎片产生,因此,流星群的轨道常常与彗星的轨道相关.成群的流星就形成了流星雨。流星雨看起来像是流星从夜空中的一点迸发并坠落下来。这一点或这一小块天区叫作流星雨的辐射点。通常以流星雨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以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例如每年11月1 7 日前后出现的流星雨辐射点在狮子座中,就被命名为狮子座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宝瓶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也是这样命名的。单个出现的流星,在方向和时间上都很随机,也无任何辐射点可言,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不同的流星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记载是在公元前687年,中国关于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夜中星陨如雨”。《左传》的记载,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更早的古书《竹书纪年》中写道:“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 流星雨
流星雨在太阳系中,除了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之外,还有彗星、小行星以及一些更小的天体。小天体的体积虽小,但它们和八大行星、矮行星一样,在围绕太阳公转。如果它们有机会经过地球附近,就有可能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其上面的物质由于与地球大气发生剧烈摩擦,巨大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引起物质电离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流星。 有的流星是单个出现的,在方向和时间上都很随机,也无任何辐射点可言,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流星雨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的不同,流星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 流星雨的规模大不相同。有时在一小时中只出现几颗流星,但它们看起来都是从同一个辐射点“流出”的,因此也属于流星雨的范畴;有时在短时间内,在同一辐射点中能迸发出成千上万颗流星,就像节日中人们燃放的礼花那样壮观。当流星雨的每小时天顶流量(ZHR)超过1000时,称为“流星暴”。 偶发流星每天都会产生,发生的天区和时间都具有随机性,流星雨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有些可以科学地预测,因此流星雨也被称作周期流星;另外,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是流星雨的重要特征。
历史记载
流星雨的发现和记载,也是我国最早,《竹书纪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最详细的记录见于《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这是 流星雨
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我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大约有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大约有9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约12次,狮子座流星雨记录有7次。这些记录,对于研究流星群轨道的演变,也将是重要的资料。 流星雨的出现,场面相当动人。我国古记录也很精彩。试举天琴座流星雨的一次记录作例:南北朝时期刘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晓而止。”(《宋书·天文志》)这是在公元461年。当然,这里的所谓“数千万”并非确数,而是“为数极多”的泛称。 而英仙座流星雨出现时的情景,从古记录上看来,也令人难以忘怀。请看:唐玄宗“开元二年五月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瓮,或如斗,贯北极,小者不可胜数,天星尽摇,至曙乃止。” (《新唐书·天文志》)开元二年是公元714年。 流星体坠落到地面便成为陨石或陨铁,这一事实,我国也有记载。《史记·天官书》中就有“星陨至地,则石也”的解释。到了北宋,沈括更发现陨石中有以铁为主要成分的。他在《梦溪笔谈》卷二十里就写着:“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宋英宗治平元年是公元1064年。沈括已经注意到陨石的成分了。 在欧洲直到1803年以后,人们才认识到陨石是流星体坠落到地面的残留部分。 在我国现在保存的最古年代的陨铁是四川隆川陨铁,大约是在明代陨落的,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掘出,重58.5千克。现在保存在成都地质学院。
关于流星
外空间的尘埃颗粒闯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产生大量热,从而使尘埃颗粒气化。在该过程中发光形成流星。尘埃颗粒叫做流星体。 速度 一个微小的流星体就足以产生在近百公里处就能看见的亮光,其原因就在于流星体的高速度。 流星的颜色 一个流星的颜色是流星体的化学成分及反应温度的体现:钠原子发出橘黄色的光、铁为黄色、镁是蓝绿色、钙为紫色、硅是红色。 声音 流星通常不会发出可以听见的声音。如果你没有看到它的话,它就会悄无声息的一扫而过。对于非常亮的流星,有可能听到过声音。这些声响主要集中在低频波段。一个非常亮的流星,如火流星,可能会听到声音。 持久余迹 流星有时会在它通过的轨道上留下一条持久的余迹。余迹主体颜色多为绿色,是中性的氧原子。持续时间通常为1到10秒。可见余迹亮度迅速下降。这些亮光来自炽热空气和流星体中的金属原子。 流星雨 流星雨
流星雨是一种成群的流星,是坠落下来的特殊天体。在某些时间,可以看到一定数量的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经过一个很小的天区。这些就是流星雨。
来历
流星雨是由于彗星等天体破碎而形成的。 流星体因何离开母彗星等天体 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当这些流星体的母体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 流星雨活动性 彗星周期。在地球穿过流星体群时,各种形式的流星雨
关于流星的古老说法
1、根据古老的说法“因为一颗星坠落就必须有一份灵魂补上去,人死了,灵魂就升天,升天时也就把你的愿望带给上帝了。” 2、流星是偶然经过的,只有一天到晚放在心里的梦想才能抓住那电光火石的一瞬。这样的愿望,才有最终实现的可能。 3、流星是撞入大气的星星,是“现在进行时”;满天星光,不过是远古的星星的影子,是“过去时”,现在时的愿望当然要请流星来帮助。 当然,这是古人对于科学了解不过的情况下的不科学地的说法,身为有科学知识的现代人,应该对这类说法心中有数。 狮子座流星雨
七大著名流星雨
1.狮子座流星雨 狮子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1月14至21日左右出现。一般来说,流星的数目大约为每小时10至15颗,但平均每33至34年狮子座流星雨会出现一次高峰期,流星数目可超过每小时数千颗。这个现象与谭普-塔特而彗星的周期有关。流星雨产生时,流星看来会像由天空上某个特定的点发射出来,这个点称为“辐射点”,由于狮子座流星雨的辐射点位于狮子座,因而得名。 2.双子座流星雨 双子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2月13至14日左右出现,最高时流量可以达到每小时120颗,且流量极大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双子座流星雨源自小行星1983 TB,该小行星由IRAS卫星在1983年发现,科学家判断其可能是“燃尽”的彗星遗骸。双子座流星雨辐射点位于双子座,是著名的流星雨。 流星雨
3.英仙座流星雨 英仙座流星雨每年固定在7月17日到8月24日这段时间出现,它不但数量多,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过,是最适合非专业流星观测者的流星雨,地位列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首。彗星Swift-Tuttle是英仙座流星雨之母,1992年该彗星通过近日点前后,英仙座流星雨大放异彩,流星数目达到每小时400颗以上。 4.猎户座流星雨 猎户座流星雨有两种,辐射点在参宿四附近的流星雨一般在每年的10月20日左右出现;辐射点在ν附近的流星雨则发生于10月15日到10月30日,极大日在10月21日,我们常说的猎户座流星雨是后者,它是由著名的哈雷彗星造成的,哈雷彗星每76年就会回到太阳系的核心区,散布在彗星轨道上的碎片,由于哈雷彗星轨道与地球轨道有两个相交点形成了著名的猎户座流星雨和宝瓶座流星雨。 5.金牛座流星雨(南金牛座流星雨,北金牛座流星雨) 金牛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0月25日至11月25日左右出现,一般11月8日是其极大日,Encke彗星轨道上的碎片形成了该流星雨,极大日时平均每小时可观测到五颗流星曳空而过,虽然其流量不大,但由于其周期稳定,所以也是广大天文爱好者热衷的对象之一。 6.天龙座流星雨 天龙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0月6日至10日左右出现,极大日是10月8日,该流星雨是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一,最高时流量可以达到每小时400颗。Giacobini-Zinner彗星是天龙座流星雨的本源。 7.天琴座流星雨 天琴座流星雨一般出现于每年的4月19日至23日,通常22日是极大日。该流星雨是我国最早记录的流星雨,在古代典籍《春秋》中就有对其在公元前687年大爆发的生动记载。彗星1861 I的轨道碎片形成了天琴座流星雨,该流星雨作为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一在天文学中也占有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观测误区
在这里,首先要更正有些人一番的一个错误的概念:流星雨是很高级的天文观测,没有望远镜不能完成。这个概念是极端错误的。观测流星雨需要有宽敞的视野,如果使用了望远镜,视场会大大减小,观测到的流星的数量会大大减少,而且看到的流星也只能看到镜头中一亮,什么都看不清,所以,要观测流星雨时最好不要使用望远镜,只须我们的双眼和晴朗黑暗的天空。其次,观测流星雨并不是象想像的那样如同下雨一般,F4的专辑让许多人对流星雨产生了错误认识,其实如果观测一些流量比较小的流星雨,或者是观测流星雨的条件不佳(天空不够黑暗),几小时才看到一颗流星也是很平常的事。开头所说的流星雨都是些流量较大的著名流星雨,如果在观测的当天有着晴朗的天空,这些流星雨的流量一般是不会令各位失望的,但无论多大的流星雨,一般而言,在1分钟内平均只能看见几颗,某些可能达到几十颗(如2001年的狮子座流星雨),而像下雨一样多的流星雨是极少的(历史上有发生过,如1833年11月的狮子座流星雨,那是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次大流星雨,每小时下落的流星数达35000之多)。
流星与陨星
一些流星体体积较大,在大气层中来不及全部烧为灰烬,落到地面即为陨星。 陨星因成分含量的不同而分为陨石(石质为主),陨铁(铁质为主)。 解放以来,我国共发生过5次陨石雨,其中著名的是吉林陨石。 地球上有许多陨石坑,它们是陨石撞击的产物。然而由于地球地区的风化作用,绝大多数早已被破坏得无法辨认了,现在尚能确证的还有15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坐落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荒漠中的一个大陨石坑。它直径有1245米,深达172米,在坑里人们已搜集到好几吨陨铁碎片。据推算,这是约2万年前一块重10多万吨的铁质陨星坠落所造成的坑洞。 研究陨石对人类探索太阳系、地球内部结构组成,对探索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等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季 一月 象限仪座流星雨 二月 半人马座流星雨狮子座γ流星雨 三月 矩尺座γ流星雨 第二季 四月 天琴座流星雨?船尾座π流星雨 五月 宝瓶座η流星雨天琴座ε流星雨 六月 6月牧夫座流星雨 第三季 七月 南鱼座流星雨宝瓶座δ南流星雨?摩羯座α流星雨 八月 英仙座流星雨?天鹅座κ流星雨 九月 9月英仙座流星雨?御夫座δ流星雨 第四季 十月 天龙座流星雨双子座ε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小狮座流星雨 十一月 金牛座南流星雨?金牛座北流星雨?狮子座流星雨?麒麟座α流星雨?凤凰座流星雨 十二月 船尾座流星雨?麒麟座流星雨?长蛇座α流星雨 双子座流星雨?后发座流星雨?小熊座流星雨 1月 流星雨名称:象限仪座流星群(Quadrantids ) 彗星母体:2003 EH1 辐射点: 牧夫座 (Bootes) 预计出现日期:3日-4日 概况描述:每小时流量大约为40颗,颜色为蓝色,速度较快(大约每秒40公里左右),亮度较高的可能会划过半边天空,有一小部分甚至会在天空中留下划过的轨道尘迹。有明显的峰值,一般仅持续一小时左右。 4月 流星雨名称: 天琴座 流星群(Lyrids) 彗星母体:C/Thatcher 辐射点:天琴座(Lyra) 预计出现日期:21日-22日 概况描述:明亮而迅速(大约每秒48公里左右),会在天空留下划过的轨道痕迹,几秒钟后才会消退。 5月 流星雨名称:宝瓶座Eta流星群(Eta Aquarids) 彗星母体:1C/Halley 辐射点: 宝瓶座 Eta(Aquarius Eta) 预计出现日期:5日-6日 概况描述:流星密度较高,但流量不是很稳定(最低仅数十颗,最高可能达每小时上百颗)。赤道和南半球可在天亮前几个小时内观测到,北方不利于观测。很多群内流星会在天空留下很长的轨道痕迹。 6月 流星雨名称: 天琴座 流星群(Lyrids) 彗星母体:C/Thatcher 辐射点:天琴座(Lyra) 预计出现日期:14日-16日 概况描述:流量较低,即使在峰值时,每小时流量也仅有10颗左右。观测时需要耐心。 7月 流星雨名称:宝瓶座Delta流星群(Delta Aquarids) 慧星母体:1C/Halley 辐射点: 宝瓶座 Delta(Aquarius Delta) 预计出现日期:28日-29日 概况描述:峰值时20颗左右,呈现出明亮的黄色,速度中等,约40公里左右。 流星雨名称:摩羯座流星群(Capricornids ) 慧星母体:尚未确定 辐射点: 摩羯座 (Capricorn ) 预计出现日期:29日-30日 概况描述:峰值时15颗左右,火流星比例较大,呈现出明亮的黄色,速度较慢,仅25公里左右。观测高度较低。 8月 流星雨名称:英仙座流星群(Perseids ) 慧星母体:109P/Swift-Tuttle 辐射点: 英仙座 (Perseus) 预计出现日期:12日-13日 概况描述:流量较高,峰值每小时流量约60颗左右。亮度较低,观测时需要耐心。 10月 流星雨名称:天龙座流星群(Draconids ) 慧星母体:21P/Giacobini-Zinner 辐射点: 英仙座 (Perseus) 预计出现日期:12日-13日 概况描述:流量较低,每小时流量仅10颗左右。 流星雨名称:猎户座流星群(Orionids ) 慧星母体:1P/Halley 辐射点: 猎户座 (Oruon) 预计出现日期:21日-22日 概况描述: 猎户座流星雨 每小时流量20颗左右,颜色呈黄色或绿色,速度较快,约每秒66公里。有火流星出现。 11月 流星雨名称:狮子座流星群(Leonids ) 慧星母体: 55P/Tempel-Tuttle 辐射点: 狮子座 (Leo) 预计出现日期:17日-18日 概况描述: 狮子座流星雨 33年出现一次流量高峰,峰期每小时流量可上百颗。下一次峰期约在三十年以后,虽然不是峰期,但仍然可以看一些零星的流星划过天空。 12月 流星雨名称:双子座流星群(Geminids ) 母体: 3200 Phaethon(行星) 辐射点: 双子座 (Gemini) 预计出现日期:13日-14日 概况描述:一年中最为稳定、最为炫丽多彩的流星雨,其中白色大约为65%、黄色26,其它的为呈蓝色、红色和绿色。双子座流星雨是唯一一个非慧星母体的流星雨,其母体是小行星 3200 Phaethon。峰值时每小时流量可上百颗。 小熊座流星雨 正式名称:小熊座流星雨 Ursids (URS) 活动时间:12月17-26日 极大时间:12月22/23日 极大流量(ZHR):10 r值:3.0 平均速度(无引力影响):33km/s 极大中心:赤经348度 赤纬+75度 北纬20度(南宁、广州、海口):全夜可观测,清晨最好。 北纬30度(拉萨、成都、重庆、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全夜可观测,清晨最好。 北纬40度(北京、呼和浩特、大连):全夜可观测。 北纬50度(塔城、哈尔滨):全夜可观测。 望远镜视场中心:赤经348°赤纬+75°和 赤经131°赤纬+66°(纬度>+40°) 赤经063°赤纬+84°赤经156°赤纬+64°(纬度 北纬30°- 40°)
2009年四大适合观测的流星雨
1 象限仪流星雨(1月3日) 作为2009年天宇奉献给公众的第一场演出,象限仪流星雨的极大值将出现在北京时间1月3日21时左右。虽然预报的极大值我国很难看到,但后半夜的观测条件还是非常不错的。 2 英仙座流星雨(8月12日) 英仙座流星雨可说是最著名的流星雨之一,它不但数量多,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过,每年固定时间稳定出现,是最活跃、最常被观测到的流星雨,为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首。2009年8月12日晚11时开始至第二天凌晨,它将为公众奉献一场精彩纷呈的夏夜星空大戏,人们用肉眼就可以看到流星从天空划过的美丽景象。其峰值每小时60颗流星左右。 3 狮子座流星雨(11月18日) 据国际天文学家日前的预报,2009年将有较为强烈的狮子座流星雨出现。这一预测打破了几年来的“狮子座流星雨处于宁静期”的说法。狮子座流星雨的峰值将出现在北京时间11月18日5时43分(可能会后延30分钟-60分钟)。届时,每小时最大流量约为500颗,这将是“次暴雨级别”的。公众从18日凌晨2时至天亮都可对该流星雨进行观测。 4 双子座流星雨(12月7日-12月17日) 就如贺岁大片一样,双子座流星雨一般都会在岁末如期而至,“上映档期”将从12月7日一直持续到17日。2009年双子座流星雨将于15日凌晨达到极盛,每小时理论流星数最多可达到120颗。双子座流星雨非常适合观测,不但流星的速度较慢,而且明亮的流星还会留下白色的余迹。
流星雨对人类活动的威胁
1.可能对航天器造成威胁。1993年英仙座流星暴使欧洲航天局的Olympus卫星因遭到一颗流星体的撞击而一度失控。 2.陨星可能击中人类或牲畜。关于人体被陨星直接击中尚未见报道,1969年澳大利亚曾发生过陨星击穿屋顶事件。 3.大批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造成的电离效应可能使远距离电讯发生异常。 4.可以利用流星出现时,流星体燃烧形成的长条电离子柱对无线电讯号的反射作用,进行高频或甚高频通讯,作用距离可达1800公里。因流星通讯不受太阳活动或核爆炸影响,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 2010年12月14日19点的双子座流星雨 双子座星群从东边的地平线起,午夜十二点时,双字座升至仰角六十度,相当容易辨认,双子座流星的速度不快,并非十分集中,所以无需特别注意东方天空,只需注意天气及光害即可。 据天文馆高级工程师寇文介绍,最近一个星期,是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的双子座流星雨的活动高峰期,也是一年中最稳定、最适宜“裸眼”观测的流星雨。今年双子座流星雨将在今晚7点左右达到最大值,全国各地皆能观测。
流星雨形成的原理

流星雨是怎样形成的呀?

流星雨是由于彗星等天体破碎而形成的。
外空间的尘埃颗粒闯入地球大气,与大气摩擦,产生大量热,从而使尘埃颗粒气化。在该过程中发光形成流星。尘埃颗粒叫做流星体。
流星雨一种有成群的流星看起来像是从空中的一点中进发出来,并附落下来的特殊天象。这一点或一小块天区叫做流星雨的辐射点。辐射点是一种透视效果。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当彗星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但大颗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围形成尘埃彗头;小颗粒被太阳的辐射压力吹散,形成彗尾。
剩余物质继续留在彗星轨道附近。然而即使是小的喷发速度,也会引起微粒公转周期的很大不同。因此,在下次彗星回归时,小颗粒将滞后母体,而大颗粒将超前与母体。当地球穿过尘埃尾轨道时,我们就有机会看到流星雨。流星雨活动周期:位于彗星轨道的尘埃粒五云被称为"流星群体"。当流星体颗粒刚从彗星喷出时,它们的分布是比较规划的。由于大行星引力作用,这些颗粒便逐渐散布于整个彗星轨道。目前,这个过程还不是十分清楚。在地球穿过流星体群时,各种形式的流星雨就有可能发生了。每年地球都穿过许多彗星的轨道。如果轨道上存在流星体颗粒,边会发生周期性流星雨。当只有母彗星运行到近日点时才发生的流星雨,称为近彗星流星雨。这说明流星体群仍在彗星附近。
周期在几百年以内的彗星所形成的流星雨多为该类型。由于行星的引力摄动作用,长周期彗星的流星体群可能与母彗星相差甚远。在母彗星不在近日点时也有可能发生流星雨,这种流星雨便是远彗星型流星雨。为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通常以流星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例如每年11月17日前后出现的流星雨辐射点在狮子座中,它就被命名为狮子座流星雨。其他流星雨还有宝瓶座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等。有的流星是单个出现的,在方向和时间上都很随机,也无任何辐射点可言,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流星雨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的不同。有时在一小时中只出现几颗流星,但它们看起来都是从同一个辐射点中"流出"的,因此也属于流星雨的范畴;而有时在很短的时间里在同一个辐射点中能迸发出成千上万颗流星,就像节日中人们燃放礼花那样壮观。当每小时出现的流星数超过1000颗时,我们称其为"流星暴"。
我来回答你!
你知道,流星的本体主要是一些漫游在太空中的灰尘微粒,体积非常的小,平常的夜晚我们常常能看到几颗散落的流星飞过孤寂的夜晚,但除了这些随机出现的流星外,有时候在短时间之内会出现大量的流星(每小时数十颗以上),并且都自同一个辐射点向外飞出,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流星雨」。
我们常说彗星就是流星的母亲,比如天龙座流星雨其慧星母体是21P/Giacobini-Zinner
。彗星主要是由冰冻的气体和微尘所组成,也因此有「脏雪球」的称号。每次接近太阳前后都要损失XX亿吨的物质,其中冰升华成水汽,尘埃颗粒飞散到四面八方。这无数的颗粒仍沿着该彗星的轨道飞速前进,地球每年这个时候穿过该彗星的轨道,这期间会有很多彗星在运行时喷洒出的尘埃颗粒进入地球大气层。白天飞进来的看不见,夜里它们虽然是平行地闯进来,但根据透视原理(平行线在远方是汇聚在一点的),这些流星看上去好像从天空中同一点向四面八方散射的,这一点就叫“辐射点”。每年这个时候流星雨的辐射点位置正好在天龙座内,故命名为天龙座流星雨。所以我们地球上的人可以此时有幸欣赏到流星划过夜空的美景。
同样,像狮子座、猎户座等流星雨都是按流星辐射点所在的天区命名。
流星雨是一种有成群的流星看起来像是从空中的一点中迸发出来,并附落下来的特殊天象。这一点或一小块天区叫做流星雨的辐射点。辐射点是一种透视效果。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当彗星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但大颗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围形成尘埃彗头;小颗粒被太阳的辐射压力吹散,形成彗尾。剩余物质继续留在彗星轨道附近。然而即使是小的喷发速度,也会引起微粒公转周期的很大不同。因此,在下次彗星回归时,小颗粒会滞后母体,而大颗粒将超前与母体。当地球穿过尘埃尾轨道时,就有机会看到流星雨。流星雨活动性为彗星周期。
行星、陨石能量枯竭,坠落与大气层摩擦产生
流星雨形成的原理

流星雨的形成原因

流星雨
流星雨的命名
成群的流星就形成了流星雨。流星雨看起来像是流星从夜空中的一点迸发并坠落下来。这一点或这一小块天区叫作流星雨的辐射点。通常以流星雨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以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例如每年11月1 7 日前后出现的流星雨辐射点在狮子座中,就被命名为狮子座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宝瓶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也是这样命名的。单个出现的流星,在方向和时间上都很随机,也无任何辐射点可言,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不同的流星雨的重要
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
流星雨在太阳系中,除了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之外,还有彗星、小行星以及一些更小的天体。小天体的体积虽小,但它们和八大行星、矮行星一样,在围绕太阳公转。如果它们有机会经过地球附近,就有可能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其上面的物质由于与地球大气发生剧烈摩擦,巨大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引起物质电离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流星。
流星雨是一种成群的流星,看起来像是从夜空中的一点迸发出来,并坠落下来的特殊天象。这一点或一小块天区叫做流星雨的辐射点。为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通常以流星雨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例如每年11月17日前后出现的流星雨辐射点在狮子座中,就被命名为狮子座流星雨。其他流行雨还有宝瓶座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
有的流星是单个出现的,在方向和时间上都很随机,也无任何辐射点可言,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流星雨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的不同,流星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
流星雨的规模大不相同。有时在一小时中只出现几颗流星,但它们看起来都是从同一个辐射点“流出”的,因此也属于流星雨的范畴;有时在短短的时间里,在同一辐射点中能迸发出成千上万颗流星,就像节日中人们燃放的礼花那样壮观。当每小时出现的流星数超过1000颗时,称为“流星暴”。
偶发流星每天都会产生,发生的天区和时间都具有随机性,流星雨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有些可以科学地预测,因此流星雨也被称作周期流星;另外,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是流星雨的重要特征。
流星雨的发现和历史记载
流星雨的发现和记载,也是我国最早,《竹书纪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最详细的记录见于《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我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大约有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大约有9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约12次,狮子座流星雨记录有7次。这些记录,对于研究流星群轨道的演变,也将是重要的资料。
流星雨的出现,场面相当动人。我国古记录也很精彩。试举天琴座流星雨的一次记录作例:南北朝时期刘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晓而止。”(《宋书·天文志》)这是在公元461年。当然,这里的所谓“数千万”并非确数,而是“为数极多”的泛称。
而英仙座流星雨出现时的情景,从古记录上看来,也令人难以忘怀。请看:唐玄宗“开元二年五月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瓮,或如斗,贯北极,小者不可胜数,天星尽摇,至曙乃止。” (《新唐书·天文志》)开元二年是公元714年。
流星体坠落到地面便成为陨石或陨铁,这一事实,我国也有记载。《史记·天官书》中就有“星陨至地,则石也”的解释。到了北宋,沈括更发现陨石中有以铁为主要成分的。他在《梦溪笔谈》卷二十里就写着:“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宋英宗治平元年是公元1064年。沈括已经注意到陨石的成分了。
在欧洲直到1803年以后,人们才认识到陨石是流星体坠落到地面的残留部分。
在我国现在保存的最古年代的陨铁是四川隆川陨铁,大约是在明代陨落的,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掘出,重58.5千克。现在保存在成都地质学院。
什么是流星
外空间的尘埃颗粒闯入地球大气,与大气摩擦,产生大量热,从而使尘埃颗粒气化。在该过程中发光形成流星。尘埃颗粒叫做流星体。
速度
一个微小的流星体就足以产生在几百公里之外就能看见的亮光,其原因就在于流星体的高速度。
流星的颜色
一个流星的颜色是流星体的化学成分及反应温度的体现:钠原子发出橘黄色的光、铁为黄色、镁是蓝绿色、钙为紫色、硅是红色。
声音
流星通常不会发出可以听见的声音。如果你没有看到它的话,它就会悄无声息的一扫而过。对于非常亮的流星,曾经有人听到过声音。这些声响主要集中在低频波段。一个非常亮的流星,如火流星,可能会听到声音。
持久余迹
流星有时会在它通过的轨道上留下一条持久的余迹。余迹主体颜色多为绿色,是中性的氧原子。持续时间通常为1到10秒。可见余迹亮度迅速下降,在极限星等为4到5等的情况下,一般可持续1到30分钟。这些亮光来自炽热空气和流星体中的金属原子。
流星雨
在一年中的某些天,可以看到大量的流星从同一个天区划落下来。这就是流星雨。
流星雨从何而来
流星雨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
流星体因何离开母彗星
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当彗星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
流星雨活动性
位于彗星轨道的尘埃粒子云被称为『流星体群』。当流星体颗粒刚从彗星喷出时,它们的分布是比较规则的。由于大行星引力的作用,这些颗粒便逐渐散布于整个彗星轨道。目前,这个过程还不是十分清楚。在地球穿过流星体群时,各种形式的流星雨就有可能发生了。
关于流星的古老说法
1、根据古老的说法“因为一颗星坠落就必须有一份灵魂补上去,人死了,灵魂就升天,升天时也就把你的愿望带给上帝了。”
2、流星是偶然经过的,只有一天到晚放在心里的梦想才能抓住那电光火石的一瞬。这样的愿望,才有最终实现的可能。
3、流星是撞入大气的星星,是“现在进行时”;满天星光,不过是远古的星星的影子,是“过去时”,现在时的愿望当然要请流星来帮助。
七大著名流星雨
1.狮子座流星雨
狮子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1月14至21日左右出现。一般来说,流星的数目大约为每小时10至15颗,但平均每33至34年狮子座流星雨会出现一次高峰期,流星数目可超过每小时数千颗。这个现象与谭普-塔特而彗星的周期有关。流星雨产生时,流星看来会像由天空上某个特定的点发射出来,这个点称为“辐射点”,由于狮子座流星雨的辐射点位于狮子座,因而得名。
2.双子座流星雨
双子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2月13至14日左右出现,最高时流量可以达到每小时120颗,且流量极大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双子座流星雨源自小行星1983 TB,该小行星由IRAS卫星在1983年发现,科学家判断其可能是“燃尽”的彗星遗骸。双子座流星雨辐射点位于双子座,是著名的流星雨。
3.英仙座流星雨
英仙座流星雨每年固定在7月17日到8月24日这段时间出现,它不但数量多,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过,是最适合非专业流星观测者的流星雨,地位列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首。彗星Swift-Tuttle是英仙座流星雨之母,1992年该彗星通过近日点前后,英仙座流星雨大放异彩,流星数目达到每小时400颗以上。
4.猎户座流星雨
猎户座流星雨有两种,辐射点在参宿四附近的流星雨一般在每年的11月20日左右出现;辐射点在ν附近的流星雨则发生于10月15日到10月30日,极大日在10月21日,我们常说的猎户座流星雨是后者,它是由著名的哈雷彗星造成的,哈雷彗星每76年就会回到太阳系的核心区,散布在彗星轨道上的碎片,由于哈雷彗星轨道与地球轨道有两个相交点形成了著名的猎户座流星雨和宝瓶座流星雨。
5.金牛座流星雨
金牛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0月25日至11月25日左右出现,一般11月8日是其极大日,Encke彗星轨道上的碎片形成了该流星雨,极大日时平均每小时可观测到五颗流星曳空而过,虽然其流量不大,但由于其周期稳定,所以也是广大天文爱好者热衷的对象之一。
6.天龙座流星
天龙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0月6日至10日左右出现,极大日是10月8日,该流星雨是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一,最高时流量可以达到每小时120颗,其极大日一般接近新月,较无月光影响,为观测者提供了很好的观测条件。Giacobini-Zinner彗星是天龙座流星雨的本源。
7.天琴座流星雨
天琴座流星雨一般出现于每年的4月19日至23日,通常22日是极大日。该流星雨是我国最早记录的流星雨,在古代典籍《春秋》中就有对其在公元前687年大爆发的生动记载。彗星1861 I的轨道碎片形成了天琴座流星雨,该流星雨作为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一在天文学中也占有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2007年流星雨观测及相关
下半年到了。在下半年中,有着许多精彩纷呈的天象,其中流星雨就是重要的一项。在2007年8月13日,我们即将迎来英仙座流星雨,9月1日,御夫座流星雨将会会像流星暴。以及在今后出现的天龙座流星雨,狮子座流星雨,双子座流星雨,小熊座流星雨,以及明年伊始的象限仪座流星雨(牧夫座流星雨)。如此流星雨的集中活动,怎么不带上观测器材,去野外饱览天空中的美景?
在这里,首先要更正有些人一番的一个错误的概念,流星雨是很高级的天文观测,没有望远镜不能完成。这个概念是极端的错误,观测流星雨需要有宽敞的视野,如果使用了望远镜,时常会大大减小,观测到的流行的数量会大大减少,而且看到的流行也只能看到镜头中一亮,什么都看不清?所以,要观测流星雨是时不要戴着望远镜,这须我们的双眼和晴朗黑暗的天空。
其次,观测流星雨并不是象想像的那样如同下雨一般。如果观测一些流量比较小的流星雨,或者是观测条件不佳(天空不够黑暗),哪几小时看到一颗流星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当然,我开头所说的流星雨都是些流量较大著名流星雨,只要有着晴朗的天空,流量绝不会令各位失望。
流星雨是一种天文现象。它是指太阳系中彗星或小行星,或行星间固体物质及尘粒,以每秒30-60千米或更大的速度闯入地球的大气层中时,由于和大气飞快摩擦,巨大的动能转化为巨大的热能,发生燃烧。体积小的,在进入大气层后,很快燃烧完毕,在夜空中便呈现一道白光,一闪即逝。这就是“流星”。如在天空中某一区域,流星像雨点那样频繁出现,则称为“流星雨”。体积较大的,在大气层中来不及全部烧为灰烬,落到地面即为“陨星”(石质,为陨石;铁质,叫陨铁。)解放以来,我国共发生过5次陨石雨。研究陨石对人类探索太阳系、地球内部结构组成,对探索地球上生命的
起源和演化等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可能对航天器造成威胁。1993年英仙座流星暴使欧洲航天局的Olympus卫星因遭到一颗流星体的撞击而一度失控。

2.陨星可能击中人类或牲畜。关于人体被陨星直接击中尚未见报道,1969年澳大利亚曾发生过陨星击穿屋顶事件。

3.大批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造成的电离效应可能使远距离电讯发生异常。
流星雨形成的原理

请问流星雨是怎么形成的?

流星雨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
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当彗星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但大颗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围形成尘埃彗头;小颗粒被太阳的辐射压力吹散,形成彗尾。剩余物质继续留在彗星轨道附近。然而即使是小的喷发速度,也会引起微粒公转周期的很大不同。因此,在下次彗星回归时,小颗粒将滞后母体,而大颗粒将超前与母体。当地球穿过尘埃尾轨道时, 就有机会看到流星雨。流星雨活动周期:位于彗星轨道的尘埃粒五云被称为"流星群体"。当流星体颗粒刚从彗星喷出时,它们的分布是比较规划的。由于大行星引力作用,这些颗粒便逐渐散布于整个彗星轨道。目前,这个过程还不是十分清楚。在地球穿过流星体群时,各种形式的流星雨就有可能发生了。每年地球都穿过许多彗星的轨道。如果轨道上存在流星体颗粒,边会发生周期性流星雨。当只有母彗星运行到近日点时才发生的流星雨,称为近彗星流星雨。这说明流星体群仍在彗星附近。周期在几百年以内的彗星所形成的流星雨多为该类型。由于行星的引力摄动作用,长周期彗星的流星体群可能与母彗星相差甚远。在母彗星不在近日点时也有可能发生流星雨,这种流星雨便是远彗星型流星雨。为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通常以流星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
望采纳
具体的看这个网址里面
http://cache.baidu.com/c?word=%C1%F7%D0%C7%D3%EA%3B%B5%C4%3B%D0%CE%B3%C9&url=http%3A//202%2E112%2E88%2E34/webil/resource/upload/example/20021208210021174%2Ehtm&b=0&a=10&user=baidu
在各种流星现象中,最美丽、最壮观的要数流星雨现象。当它出现时,千万颗流星像一条条闪光的丝带。流星雨一种有成群的流星看起来像是从空中的一点中进发出来,并附落下来的特殊天象。这一点或一小块天区叫做流星雨的辐射点。辐射点是一种透视效果。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当彗星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但大颗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围形成尘埃彗头;小颗粒被太阳的辐射压力吹散,形成彗尾。剩余物质继续留在彗星轨道附近。然而即使是小的喷发速度,也会引起微粒公转周期的很大不同。因此,在下次彗星回归时,小颗粒将滞后母体,而大颗粒将超前与母体。当地球穿过尘埃尾轨道时,我们就有机会看到流星雨。流星雨活动周期:位于彗星轨道的尘埃粒五云被称为"流星群体"。当流星体颗粒刚从彗星喷出时,它们的分布是比较规划的。由于大行星引力作用,这些颗粒便逐渐散布于整个彗星轨道。目前,这个过程还不是十分清楚。在地球穿过流星体群时,各种形式的流星雨就有可能发生了。每年地球都穿过许多彗星的轨道。如果轨道上存在流星体颗粒,边会发生周期性流星雨。当只有母彗星运行到近日点时才发生的流星雨,称为近彗星流星雨。这说明流星体群仍在彗星附近。周期在几百年以内的彗星所形成的流星雨多为该类型。由于行星的引力摄动作用,长周期彗星的流星体群可能与母彗星相差甚远。在母彗星不在近日点时也有可能发生流星雨,这种流星雨便是远彗星型流星雨。为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通常以流星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例如每年11月17日前后出现的流星雨辐射点在狮子座中,它就被命名为狮子座流星雨。其他流星雨还有宝瓶座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等。有的流星是单个出现的,在方向和时间上都很随机,也无任何辐射点可言,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流星雨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的不同。有时在一小时中只出现几颗流星,但它们看起来都是从同一个辐射点中"流出"的,因此也属于流星雨的范畴;而有时在很短的时间里在同一个辐射点中能迸发出成千上万颗流星,就像节日中人们燃放礼花那样壮观。当每小时出现的流星数超过1000颗时,我们称其为"流星暴"。
流星雨的产生是流星体与地球大气层相摩擦的结果(流星体可以是小行星带上的小行星),流星群往往是由彗星分裂的碎片产生,因此,流星群的轨道常常与彗星的轨道相关.成群的流星就形成了流星雨。流星雨看起来像是流星从夜空中的一点迸发并坠落下来。这一点或这一小块天区叫作流星雨的辐射点。通常以流星雨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以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例如每年11月1 7 日前后出现的流星雨辐射点在狮子座中,就被命名为狮子座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宝瓶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也是这样命名的。单个出现的流星,在方向和时间上都很随机,也无任何辐射点可言,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不同的流星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
太阳系中遍布着许多彗星,当彗星靠近太阳时,松散的彗星被太阳把它的表面物质“引起来”,形成无数个“肿瘤”,这些“肿瘤”最终被甩出去,即分裂,从彗星上分裂出去的这些小团块,被称为“流星体”
流星雨是流星群燃烧的一种现象 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

流星雨是怎么形成的?

在天文学中,沿着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多,大大超过通常偶然出现的流星数,就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在发生流星雨时,可高达每小时十几条到几十条,但在发生流星暴雨时,可高达每小时几千条乃至几万条。流星雨主要是由慧星引起的。当某彗星绕太阳运行经过其轨道近日点(距太阳最近点)附近时,受太阳热辐射作用,慧星温度升高后喷发出的大量碎块随着慧星的运行而在其轨道上形成碎块密集区,当地球穿过该区域时受地球引力作用,大量碎块高速进人大气层并发生激烈摩擦,温度急剧升高而使碎块烧毁并发出明亮光线。当流星的辐射点(所有流星运动轨迹反向延长线的交汇点)处于某星座天区时就称为某星座流星雨,如狮子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等。我国古籍中对流星雨有很多记载。《竹书纪年统笺》中关于“帝癸十五年,夜中星殒如雨”的记载说的是公元前16世纪商朝出现的一次流星雨,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记录资料。《春秋》记载了鲁庄公7年(公元前687年)的一次流星雨:“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星殒如雨。”这是关于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宋书》记载有发生在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年二月乙末(公元433年4月9日)夜晚的一次流星雨:“有流星大如桃,出天津,”入紫宫。须臾有细流星或五或三相续,又有一大流星从紫宫出,人北斗魁。须臾又有一大流星出,贯索中,经天市垣,诸流星并北行,至晓不可称数。”这是关于宝瓶座η流星雨的观测记录。很多天象的出现时间,方位可根据推算事先预测出来,但现代科学对流星雨的大小及准确时间的预测水平尚不能令人满意。1799年、1833年和1866年地球上都出现过狮子座流星雨,根据坦普尔--塔特尔慧星相隔大约33年回归(绕太阳运转1周)的规律,人们曾预测 1899年流星暴雨会再次光临地球,并将超过1866年而与1833年那次相媲美甚至超过之。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只出现了每小时仅4O颗的零星小雨。对 1998年的狮子座流星雨,人们预测其极大的中心时间在北京时间11月18日01时,此时辐射点在中国西部很低,东部稍高。适逢阴历月底,没有月光干扰,在后半夜,可以观测流星雨的后半期,是难得的观测良机。然而当人们如期仰望天空时,却只见流星不见雨,流星雨已于17日11时左右发生过。据分析,可能是受到大行星万有引力的影响,慧星的碎块密集区发生偏移而使流星群的轨迹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准确地预报流星雨,需要天文学家在探索流星群力学和物理机制的工作中做出更大努力。流星雨是天赐美景,可令世人大饱眼福。流星雨对地面上的人们不会造成直接危害,因为香星轨道上形成的碎块密集区中的固体颗粒体积很小,当它们以每秒几十千米的高速度闯入地球时在离地面数十千米以上的大气层中就会摩擦烧毁。不过,流星暴雨对地球大气层中航天飞行器的安全构成威胁。每次流星雨到来之前都令有关人员大伤脑筋。印象中是在宇宙飞行的小石块.因为撞击到地球.跟大气摩擦而形成的火花~ 大气压力有保护地球的功用~摩擦之后小石块会越变越小.才不会对地球造成太大的冲击~ 以下是我找的资料: 流星(meteor)太阳系里,太空中微小的尘埃或小石块受地球重力吸引掉入地球称之为流星体。流星体的来源可能是原本太阳系形成时留下的剩余物质,也可能是彗星或小行星的碎片。在流星体掉入地球的过程中,因与地球大气分子碰撞摩擦生热而燃烧,使得流星体本体汽化,同时使周围空气分子游离而发光,因此在天空中划出一道光迹。流星的亮度与其质量(或大小)及速度有关。流星体的大小从几微米(0.001mm)到几公里均有,但质量(或体积)越小者数量越多。通常在离地面约 120~80公里的高度上出现,速度约为每秒11公里至每秒72公里左右。 流星雨(meteor shower)在每年的某些固定时间,会看到许多流星从空中的某一点(辐射点)向外辐射散开,这个现象称为流星雨或流星群。如一小时可看到3颗以上的流星是从同一辐射点向外散开,即可认定为是同一流星群中的流星。之所以会有流星雨出现,可能是因为彗星绕日运动中,在其轨迹上留下了碎片或被太阳风蒸散出来气体分子或尘埃,若地球轨道恰会经过彗星的轨道,则每当地球通过彗星的轨道,受地球引力的影响,这些小碎块的气体尘埃就集体掉向地球表面而形成流星雨。因地球每年会在固定时间通过彗星轨道,所以每年在大约相同的日期便可看到同一群流星雨。如果流星群的母彗星属周期性彗星的话,则每当母彗星回归至地球附近后的那一到二年中的流星群便会特别壮观。通常越年轻的流星群越集中,因为彗星所留下的流星群体,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因彼此碰撞或受到太阳系中各星体的摄动影响而渐渐散开,如果母彗星无法再补充流星体,那么这个流星群便会渐渐消失变成偶现流星
太阳系中遍布着许多彗星,当彗星靠近太阳时,松散的彗星被太阳把它的表面物质“引起来”,形成无数个“肿瘤”,这些“肿瘤”最终被甩出去,即分裂,从彗星上分裂出去的这些小团块,被称为“流星体”
流星雨是流星群燃烧的一种现象 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
流星雨形成的原理

流星雨是怎样形成的 有什么原理吗

1、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彗星的破碎。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当彗星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

2、但大颗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围形成尘埃彗头;小颗粒被太阳的辐射压力吹散,形成彗尾。剩余物质继续留在彗星轨道附近。然而即使是小的喷发速度,也会引起微粒公转周期的很大不同。

3、因此,在下次彗星回归时,小颗粒会滞后母体,而大颗粒将超前于母体。当地球穿过尘埃尾轨道时,就有机会看到流星雨。流星雨活动性为彗星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