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物理电的公式!所有的!
- 2、电阻的常用计算公式有哪些
- 3、电阻计算公式有哪些?
- 4、电阻的计算公式有哪些?
- 5、关于电阻的公式有哪些? 要所有的,越全越详细越好!
- 6、有哪些计算电阻的物理公式?
- 7、电阻的公式是什么?
- 8、电阻的公式有哪些?
- 9、电阻公式计算公式是什么?
物理电的公式!所有的!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U1/U2=R1/R2 (分压公式)
(5)、P1/P2=R1/R2
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
(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1)、P=W/t=UI (普适公式)
(2)、P=I2R=U2/R (纯电阻公式)
这种题目还是自己总结比较好,而且我知道所有的高三复习资料都有总结的,别人总结的自己是记不住的,所以自己耐下心好好总结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U1/U2=R1/R2 (分压公式)
(5)P1/P2=R1/R2
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
(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应用:
在导体内任意两点g、h,定义电压为将单位电荷从点g移动到点h,电场力所需做的机械功:
其中,Vgh是电压,w是机械功,q是电荷量,dL 是微小线元素。
假设,沿着积分路径,电流密度J=jI为均匀电流密度,并且平行于微小线元素:
dL=dlI;其中,I是积分路径的单位矢量。
那么,可以得到电压:
Vgh=Jρl;其中,l是积分路径的径长。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欧姆定律
电阻的常用计算公式有哪些
一、 欧姆定律部分
1. I=U/R(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I=I1=I2=…=In (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电流处处相等)
3. U=U1+U2+…+Un (串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4. I=I1+I2+…+In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干路上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5. U=U1=U2=…=Un (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都等于电源电压)
6. R=R1+R2+…+Rn (串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7. 1/R=1/R1+1/R2+…+1/Rn (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8. R并= R/n(n个相同电阻并联时求总电阻的公式)
9. R串=nR (n个相同电阻串联时求总电阻的公式)
10. U1:U2=R1:R2 (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的关系:电压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阻之比)
11. I1:I2=R2:R1 (并联电路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流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阻的反比)
【简介】:
电阻器(Resistor)在日常生活中一般直接称为电阻。是一个限流元件,将电阻接在电路中后,电阻器的阻值是固定的一般是两个引脚,它可限制通过它所连支路的电流大小。阻值不能改变的称为固定电阻器。阻值可变的称为电位器或可变电阻器。理想的电阻器是线性的,即通过电阻器的瞬时电流与外加瞬时电压成正比。用于分压的可变电阻器。在裸露的电阻体上,紧压着一至两个可移金属触点。触点位置确定电阻体任一端与触点间的阻值。
端电压与电流有确定函数关系,体现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力的二端器件,用字母R来表示,单位为欧姆Ω。实际器件如灯泡,电热丝,电阻器等均可表示为电阻器元件。
电阻元件的电阻值大小一般与温度,材料,长度,还有横截面积有关,衡量电阻受温度影响大小的物理量是温度系数,其定义为温度每升高1℃时电阻值发生变化的百分数。电阻的主要物理特征是变电能为热能,也可说它是一个耗能元件,电流经过它就产生内能。电阻在电路中通常起分压、分流的作用。对信号来说,交流与直流信号都可以通过电阻。
电阻计算公式有哪些?
电阻计算的公式:
(1)R=ρL/S (其中,ρ表示电阻的电阻率,是由其本身性质决定,L表示电阻的长度,S表示电阻的横截面积) (2)定义式:R=U/I
其中R为电阻,单位为:欧姆 ρ为导体材料的电阻率,单位为:欧.米 L为导体的长度,单位为:米 S为导体的横截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3)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R=R1+R2+R3+……+Rn 。
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4)并联电路中的总电阻:1/R=1/R1+1/R2+……+1/Rn 。
并联电路:并联的各支路电压相等,干路电流等于各个支路和。
(5)通过电功率求电阻:R=U2/P;R=P/I2。
P=I^2*R,是在电流一定(或相同)的前提下得出的,当电阻增大时,要保持电流不变,就要升高电压。所以,电阻越大,功率就越大。即:"正比."
P=U^2/R,是在电压一定(或相同)的前提下得出的,当电阻增大时,保持电压不变,电流就必然减小,功率也就减小。所以,电阻越大,功率越小,即“反比”。
扩展资料:
电阻是描述导体导电性能的物理量,用R表示。电阻由导体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导体的电流I的比值来定义,即R=U/I。所以,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电阻愈大,通过的电流就愈小; 反之,电阻愈小,通过的电流就愈大。
因此,电阻的大小可以用来衡量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强弱,即导电性能的好坏。电阻的量值与导体的材料、形状、体积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有关。
不同导体的电阻按其性质的不同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称为线性电阻或欧姆电阻,满足欧姆定律; 另一类称为非线性电阻,不满足欧姆定律。
电阻的倒数1/R称为电导,也是描述导体导电性能的物理量,用G表示。电阻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欧姆(Ω),简称欧。而电导的国际单位制(SI)单位是西门子(S),简称西。电阻还常用kΩ和MΩ作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MΩ=1000kΩ=1000000Ω
参考资料:电阻_百度百科
电阻的计算公式有哪些?
(1)为材料的电阻率。
(2)是沿电流方向上的长度。
(3)是垂直于电流方向上的横截面积。
定义公式:R=ρL/S
欧姆定律变形式:R=U/I
电阻串联:R=R1+R2+R3+...+Rn
电阻并联:1/R=1/R1+1/R2+1/R3+..+1/Rn
与电功率相关公式:R=U2/P;R=P/I2
与电能(电热)相关公式:R=U2t/W;R=W/I2 t (电热时,W换成Q)
拓展资料:电阻定义:电荷在导体中运动时,会受到分子和原子等其他粒子的碰撞与摩擦,碰撞和摩擦的结果形成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这种阻碍作用最明显的特征是导体消耗电能而发热(或发光)。物体对电流的这种阻碍作用,称为该物体的电阻。
意义:电阻器(Resistor)在日常生活中一般直接称为电阻。是一个限流元件,将电阻接在电路中后,电阻器的阻值是固定的一般是两个引脚,它可限制通过它所连支路的电流大小。阻值不能改变的称为固定电阻器。阻值可变的称为电位器或可变电阻器。理想的电阻器是线性的,即通过电阻器的瞬时电流与外加瞬时电压成正比。用于分压的可变电阻器。在裸露的电阻体上,紧压着一至两个可移金属触点。触点位置确定电阻体任一端与触点间的阻值。
组成:用电阻材料制成的、有一定结构形式、能在电路中起限制电流通过作用的二端电子元件。阻值不能改变的称为固 定电阻器。阻值可变的称为电位器或可变电阻器。理想的电阻器是线性的,即通过电阻器的瞬时电流与外加瞬时电压成正比。一些特殊电阻器,如热敏电阻器、压敏电阻器和敏感元件,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关于电阻的公式有哪些? 要所有的,越全越详细越好!
电阻最重要的公式:U=IR(欧姆定律)
电功率最基本的公式:P=UI
电功率变形公式(由欧姆定律变来的,也只有纯电阻才能用):P=U的平方比上R P=I的平方乘以R
有哪些计算电阻的物理公式?
关于电阻的公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电阻的欧姆定律公式:
V = I * R
其中,V表示电压(单位为伏特),I表示电流(单位为安培),R表示电阻(单位为欧姆)。
电阻的功率公式:
P = I^2 * R = V^2 / R
其中,P表示功率(单位为瓦特)。
多个串联电阻的总电阻公式:
Rt = R1 + R2 + R3 + …
其中,Rt表示总电阻,R1、R2、R3等表示各个串联电阻的电阻值。
多个并联电阻的总电阻公式:
1 / Rt = 1 / R1 + 1 / R2 + 1 / R3 + …
其中,Rt表示总电阻,R1、R2、R3等表示各个并联电阻的电阻值。
这些公式可以用于计算和解决与电阻相关的电路问题,如计算电流、电压、功率和总电阻等。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和电路情况选择相应的公式进行计算。
计算电阻的物理公式包括:
1. 欧姆定律:V = IR,其中V是电压(单位:伏特),I是电流(单位:安培),R是电阻(单位:欧姆)。
2. 电阻的电导公式:G = 1/R,其中G是电导(单位:西门子)。
3. 热电阻公式:R = ρ * (L/A),其中ρ是电阻率(单位:欧姆?米),L是电阻器长度(单位:米),A是电阻器横截面积(单位:平方米)。
4. 并联电阻公式:1/R = 1/R? + 1/R? + 1/R? + ...,其中R?、R?、R?等是并联的电阻值(单位:欧姆)。
5. 串联电阻公式:R = R? + R? + R? + ...,其中R?、R?、R?等是串联的电阻值(单位:欧姆)。
6. 组合电阻公式:R = R? + (R? * R?) / (R? + R?),其中R?、R?、R?等是一组电阻值(单位:欧姆)。
电阻的公式是什么?
决定电阻的式子(电阻定律)是 R=ρ L / S ,ρ是电阻率,L是导体长度,S是导体横截面积。
电阻=材料特性乘长度除以截面积
电阻:R=ρL/S性质公式
R=U/I电路公式
1.电阻的定义式:R=ρL/S
2.用欧姆定律求电阻的方法:R=U/I
3.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R=R1+R2
4.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1/R=1/R1+1/R2 =R1R2/(R1+R2)
R=U/I
有关电阻的公式:
电阻计算公式R=ρL/S (电阻等于电阻率乘以长度除以横截面积)
欧姆定律变形公式R=U/I
串联电阻特点R=R1+R2(两个串联)
并联电阻特点1/R=1/R1+1/R2(两个并联)
电阻的公式有哪些?
电阻计算的公式:
(1)R=ρL/S (其中,ρ表示电阻的电阻率,是由其本身性质决定,L表示电阻的长度,S表示电阻的横截面积) 。
(2)定义式:R=U/I。
(3)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R=R1+R2+R3+……+Rn。
(4)并联电路中的总电阻:1/R=1/R1+1/R2+……+1/Rn。
(5)通过电功率求电阻:R=U2/P;R=P/I2。
相关介绍:
自由电子在运动中要与金属正离子频繁碰撞,每秒钟的碰撞次数高达1015左右。这种碰撞阻碍了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表示这种阻碍作用的物理量叫作电阻。
不但金属导体有电阻,其他物体也有电阻。导体的电阻是由它本身的物理条件决定的,金属导体的电阻是由它的材料性质、长短、粗细(横截面积)以及使用温度决定的。
电阻公式计算公式是什么?
电阻计算的公式:
1、R=ρL/S (其中,ρ表示电阻的电阻率,是由其本身性质决定,L表示电阻的长度,S表示电阻的横截面积)。
2、定义式:R=U/I。
3、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R=R1+R2+R3+……+Rn。
4、并联电路中的总电阻:1/R=1/R1+1/R2+……+1/Rn。
5、通过电功率求电阻:R=U2/P;R=P/I2。
说明:
物理学中,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
电阻元件的电阻值影响因素:
1、长度:当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2、横截面积:当材料和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3、材料:当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不同。
4、温度: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如金属等;对少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小,如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