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
- 2、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
- 3、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 欲擒故纵的意思
- 4、欲擒故纵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 5、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欲擒故纵的五个故事)
- 6、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
- 7、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啊?
- 8、欲擒故纵的意思
- 9、欲擒故纵的意思是什么
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
欲擒故纵是出自《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原意为,想抓住一个人就先令他放松警惕,然后趁其不备将他抓住。在感情中:一般指的是明明对对方有好感,想要展开追求,然而却又故意疏远,甚至用其他事情刺激,使得对方反而更加主动靠近你。
欲擒故纵: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原文为:“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译义:逼迫敌人无路可走,它就会反扑;让它逃跑则可减弱敌人的气势。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经·需》卦的原理,待敌人心理上完全失败而信服我,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
为了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使他放松戒备,比喻为了更好地控制,故意放松一些。
免得我回答的不专业,直接给专业的答案你吧。
欲擒故纵的中文结实,以下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近义词】:欲取故予、诱敌深入
【反义词】:放虎归山、养虎为患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欲擒故纵是出自《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意思是说,想抓住一个人就先令他放松警惕,然后趁其不备将他抓住!
欲擒故纵在感情的意思是:就是一些时候你要表现岀无所谓或不在乎的态度,不要所有的全依对方,那样会让他或她认为没有他不行!
1、明明很在乎一个人,极度渴望拥有,但又表现的若即若离。这属于一种情感战略。通常在感情上用来保持新鲜感。
2、确定对方喜欢自己,然后让对方也感觉得出自己似乎也喜欢他,但却觉得对他若即若离,好像关心又好像不是很在乎的样子,就开始担心了,想牢牢的抓住。这就是所谓的欲擒故纵。
3、现在一般指恋爱中的男女,勾引对方的一种手段。比如:某女生心里超级喜欢某男生,那么在和他相处的时候,故意和他唱反调,冷如冰,静如处子,让男生感觉她很奇特而更加引起注意和了解接近的欲望。
4、当然了反之亦然。如果女生没有使用欲擒故纵的手段,喜欢了就直接表白,反而让男生措手不及,容易失败。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女人所谓的醋意通常会表现在脸上,而男人所谓的醋意通常会埋藏在心中。但是,当一个女人和爱人之外的异性接触过于频繁时,男人就会本能地向女人打探那男基本情况。
2、男人虽表面上装出只是好奇的样子,事实上,是男人在暗示真心爱的女人:以后能不能和对方减少来往。
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
“欲擒故纵”的意思是:要想抓住一个人,就要先让他放松戒备,然后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将他抓住。在这里,“擒”的意思是:抓住、捉住。
“欲擒故纵”的近义词是:欲取故予;反义词是:放虎归山。
“欲擒故纵”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原句如下:“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 欲擒故纵的意思
1、欲擒故纵释义:想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比喻为了达到进一步控制的目的,故意先放松一步。
2、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原文为:“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译义:逼迫敌人无路可走,它就会反扑;让它逃跑则可减弱敌人的气势。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
3、按照《易经·需》卦的原理,待敌人心理上完全失败而信服我,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
欲擒故纵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欲擒故纵
[成语解释]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典故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译文:放出一个“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的手段,然后许诺他可以成事。
[近义词]欲取故予、诱敌深入
[反义词]放虎归山、养虎为患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近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诱敌深入
[成语解释]把敌人引进来,使它处于孤立而又不易逃跑的不利地位。
[典故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三节:“如果说诱敌深入在以前是有用的,那末在堡垒主义的第五次‘围剿’是无用的。对付第五次‘围剿’,只能用分兵抵御和短促突击的方法。”
[近义词]严阵以待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补语;用于军事方面
[成语结构]连动式
[产生年代]现代
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欲擒故纵的五个故事)
欲擒故纵意思是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历史上最出名的是诸葛亮南征蛮夷时候对孟获的七擒七纵。
包公断割牛舌案
包拯在做天长县县令的时候,一天有人向他告状,说自家的耕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
包拯听完后,私下交待这个告状的人说:你回去把牛杀了,并且把牛肉拿出去卖,我自有妙计把这个凶手找出来。
宋朝时候,耕牛是耕地的主要畜力,是朝廷律令保护的,不可以私自屠宰,否则就犯了私宰耕牛罪。
这个人回去后,照着包拯说的杀牛卖肉,立马就有人向包拯揭发,说有人私杀耕牛。
包拯听完,叫了王朝马汉把这个人拿下,厉声质问:“你为什么要把别人的耕牛舌头割了,然后又来控告他杀牛卖肉?”
这人一听,犹如晴天霹雳,大惊失色,只好老老实实认罪伏法。
凶手既然割人牛舌,说明对牛主人有仇,而牛主人还私自杀牛卖肉,他就立马想到揭发,继续看牛主人被受罚。
包拯也是利用凶手这样的心里,用了一招欲擒故纵之计。
苏秦临死擒刺客
苏秦张仪同为鬼谷弟子,一个合纵一个连横,是战国时代纵横家代表。
苏秦虽然很才学,挂了山东六国的相印。但是苏秦并没有以德报怨的胸怀。
苏秦出使各国途经家乡,当年将他赶出家门的嫂子身着布衣荆钗,一副罪人的打扮跪在路边,希望苏秦不计前嫌饶恕了她。苏秦见状冷笑不止,他叫人端来一盆水泼在地上,对他的嫂子说:“嫂嫂,如果你能将这盆泼出去的水完好无损的收回到盆中,那我就当从前的事情一概没有发生过。”覆水难收,苏秦的嫂子也明白苏秦的用意,回到家中就自尽了。
后来苏秦在齐国也得罪很多人,被刺客刺杀。
临死前,苏秦对齐缗王说:大王,臣死后,请将臣五马分尸,对世人宣称‘苏秦乃是秦国间谍,为了反间齐国而潜伏数年,今幸事败受诛,若有知情来告的人必赏千金!’来者必是刺客!大王,臣之仇,只大王可雪!”
果然齐缗王照苏秦的说法照办抓住了刺客。
捧杀典故出自《风俗通》,捧杀的释义是:过分地夸奖或吹捧,使被吹捧者骄傲自满、停滞退步甚至导致堕落、失败。
捧杀也是欲擒故纵的一种。
捧杀最为出名的一个故事是郑庄公捧杀自己的弟弟共叔段。
古语说:“大霸不过五,小霸不过三”。春秋三小霸之首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郑庄公,另外两位是齐僖公、楚武王。
郑庄公,姬姓,郑氏,名寤生,是郑武公的儿子。传说郑庄公的母亲武姜生他的时候,没有任何产前预兆,睡觉时候做了个梦就生了出来,武姜自己都吓了一跳。
寤生的意思是逆生,就是胎儿脚先出来,也有难产的意思。所以取这个名字说明武姜是很不喜欢寤生的。
后来郑武公与武姜又生了第二个儿子,叔段。二儿子长得白白胖胖,又高大又威猛,武姜很喜欢叔段,一直对郑武公吹枕边风,想立叔段为太子,但最终郑武公没有听她的。
寤生做了皇帝后就是郑庄公,他母亲武姜立马要郑庄公把制地(今河南荥阳市区西北。西面,地势险要,虎牢关尤扼要冲)封给叔段,郑庄公因为制地是军事要塞,关系国家安危就拒绝了。
武姜又马上威逼郑庄公把京邑(今荥阳东南)封给叔段。京邑是郑国大城市,城墙高大,人口众多,物产丰富。郑庄公尽管心里还是不肯的,但碍于母亲武姜的面子和多次请求,也只好答应。
这样叔段的封地就是京邑,叔段被人家成为太叔段,也叫京城大叔。
武姜等叔段到了京邑,立马要他整军备战,并且还,自己在都城做内因,准备靠武力夺了郑庄公的天下。
此外叔段在京邑时候,故意霸占封地以外的让郑国西部与北部地区,郑庄公没有干涉,叔段有点飘了,觉得自己的哥哥拿自己没办法,就把这两个地方纳到自己封邑。叔段还扩建京邑城墙,并且还占据廪延(河南省延津县北)。廪延是黄河重要的渡口,与卫国相邻。到这时候叔段已经占据了掌握郑国近半壁江山。
大夫祭仲多次劝说郑庄公管管自己的弟弟,但是郑庄公说“子姑待之, 多行不义,必自毙。 ”(成语出处)。
经过多年的发展,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大,准备谋反。郑庄公得知共叔段的起兵日期,于是命子封进攻京邑。京邑的人跟军队,都知道郑庄公对自己弟弟这么好,所以反对叔段叛乱,最后叔段逃到卫国的共地(今河南辉县),因此也叫共叔段。
叔段走投无路,最后说了句:我老娘坑了我。就拔剑自刎了。也确实像武姜这样指示自己两个儿子打架的母亲实在是少见,最后郑庄公也跟自己母亲武姜说:我们只能在黄泉再见。
郑庄公掘地见母
在整个事件中,叔段反叛最后自刎确实是咎由自取。但郑庄公表现出来的阴险狠辣也让后世诟病,如果一开始的时候就管教叔段,不让他恶行日益发展壮大,叔段应该也不会发展到后来身败名裂的地步。
所以孔子在记述这段历史的时候称郑庄公为郑伯,就是对他捧杀自己弟弟的事加以谴责。
石勒捧杀王浚
西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杀死司马颖,企图谋反篡位。石勒知道王浚的阴谋后,但是苦于王浚势力强大,一时难以取胜。于是石勒决定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着珠宝美女献给王浚,还写信给王浚:社稷衰败,司马氏无德,中原无主,你当皇帝是天命所归。王子春忽悠能力也是一把好手,把王浚说得心里美滋滋,似乎皇位是他囊中之物。
这时候还有一件事,王浚部下司马游统,在王浚手下一直不得志,他转而投靠石勒。但是石勒为了实现自己计谋,做得有点不地道,他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通过这件事,王浚彻彻底底相信了石勒,觉得石勒是自己的心腹,将来做了皇帝一定要封给石勒个大官。
公元314年,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吃的,但是王浚却依然不顾百姓生死,继续增收苛捐杂税,百姓水深火热,军心也动摇了,还有很多人密谋造反杀掉王浚。
王浚焦头烂额,这时候石勒带着大军来幽州,王浚很开心,觉得石勒到底还是自己心腹,众叛亲离了,只有石勒来救自己。
4月石勒到了幽州城,王浚开开心心地带着乐队开城门去迎接石勒。见到石勒,王浚想迎上去打个招呼,这时候石勒左右突然上前,把王浚按在地上。
这时候王浚才明白,之前石勒一系列的送珠宝、写书信、杀游统,都是石勒的欲擒故纵之计的一部分。王浚的皇帝美梦也被石勒一盆凉水泼醒了。
被捧杀的还有我们敬仰的关羽
刘备自封汉中王,还封了五虎将。关羽虽然是五虎将之首,但是他不开心,因为黄忠也是是五虎将。所以关羽说:老匹夫有什么能耐。提着大砍刀就要进川找黄忠比武。
是刘备的不作为,是诸葛亮一封书信赞关羽为美髯公,让关羽更加骄傲,更加目中无人了。
也是最后陆逊的低声下气,直接让关羽目空一切,最后败走麦城。
如何面对职场的棒杀和捧杀。
职场上,有些时候无论我们怎么努力,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无论你做了什么优秀的成绩,有没有得罪他,都会被他恶语相攻,处处刁难你,他们可能有个目的就是挤走你,让你对他既得利益够不成威胁,这就是棒杀。
另外一种是满嘴甜言蜜语,夸你长得漂亮,气质好;当你做了一定成绩时,会跟你说你都超过经理了能自己做老板了,自己创业肯定能成功。这种口蜜腹剑,是为捧杀。
当然人性并不都是丑陋的,我们以为要棒杀自己的人,可能是在历练你,让你早日成才;我们以为捧杀我们的人,可能人家就是打心底的欣赏佩服你。
职场也真如战场,所以我们要做好几点:
一、清醒认识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的能耐,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二、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谦逊的品德很宝贵;
三、一旦认清有些不怀好意的同事之后,就要懂得拒绝,跟他保持距离;
四、别人对你“捧杀”时候的话,学会转移,学会“反捧杀”。
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
欲擒故纵
【解释】: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亦是三十六计之一。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扩展资料:
【反义词】
1、放虎归山
【解释】: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出自】: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译文: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刘璋派法正迎接刘备,刘巴劝谏说:‘准备,英雄人物,进入一定会,不可以接受的。’已经进入,巴又进谏说:‘如果让刘备讨伐张鲁,这是放虎归山呢。刘璋不听。。”
【示例】:倘若一朝走了,便如~,纵龙归海,是自遗害也!
【语法】:联动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指自留祸根
2、养虎为患
【解释】: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受其害。
【示例】:这个人很不可靠,你却给予高位,怕会~哩。
【用法】联动式;作谓语、定语、补语。
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啊?
擒:捉拿;纵:放纵。要捉拿他先故意放松一下。
这个典故多用于军事上,要消灭敌人,先故意放出风不攻打了,让敌人也放松警惕,待敌人松懈时一鼓作气,消灭敌人。也可以用于爱情上,爱上了一个人,先不冷不热,故意装作不在乎,待对方着急时,一鼓作气“俘虏”对方。
现在一般指恋爱中的男女,勾引对方的一种手段。比如:某女生心里超级喜欢某男生,那么在和他相处的时候,故意和他唱反调,冷如冰,静如处子,让男生感觉她很奇特而更加引起注意和了解接近的欲望。当然了反之亦然。
如果女生没有使用欲擒故纵的手段,喜欢了就直接表白,反而让男生措手不及,容易失败
想要抓住却故意放手使对方放松警惕、再出其不意、将其擒住
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欲擒故纵是出自《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意思是说,想抓住一个人就先令他放松警惕,然后趁其不备将他抓住!
本来能抓住,但是放跑,比喻本想得到,但装着不要
欲擒故纵是出自《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意思是说,想抓住一个人就先令他放松警惕,然后趁其不备将他抓住!
欲擒故纵的意思
欲擒故纵的意思:为了捉拿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更好地控制对方,故意先放松一步。也作“欲擒先纵”。
【拼音】[ yù qín gù zòng ]
【解释】欲:想要。擒:捉拿。纵:放走。
【近义词】诱敌深入、欲扬先抑、欲拒还迎、欲迎还拒
【反义词】打草惊蛇、养虎遗患、放虎归山、养虎为患
欲擒故纵的近义词
欲扬先抑
【拼音】[ yù yáng xiān yì ]
【解释】指一种写作手法,同“先抑后扬”,先贬低后褒扬。
【近义词】先抑后扬、欲擒故纵
【反义词】前倨后恭
欲拒还迎
【拼音】[ yù jù huán yíng ]
【解释】指的是想要拒绝但又不坚定,还是迎合人家。
【近义词】欲擒故纵、欲语还休
【反义词】欲迎还拒
欲擒故纵的意思是什么
“欲擒故纵”的意思是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成语】: 欲擒故纵
【拼音】: yù qín gù zòng
【解释】: 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举例造句】: 那时不但安公子怀疑,大约连读者此时也不免发闷,无如他著书的要作这等欲擒故纵的文章。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
【拼音代码】: yqgz
【近义词】: 欲取故予、诱敌深入、欲擒先纵
【反义词】: 放虎归山、养虎为患
【歇后语】: 诸葛亮放孟获
【灯谜】: 诸葛亮放孟获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战略战术
【英文】: play cat and mouse with somebody
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欲擒故纵在感情中意思是:一些时候你要表现岀无所谓或不在乎的态度,不要所有的全依对方,那样会让他或她认为没有他不行!明明很在乎一个人,极度渴望拥有,但又表现的若即若离。这属于一种情感战略。
欲擒故纵的意思:为了捉拿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更好地控制对方,故意先放松一步。也作“欲擒先纵”。
【拼音】[ yù qín gù zòng ]
【解释】欲:想要。擒:捉拿。纵:放走。
【近义词】诱敌深入、欲扬先抑、欲拒还迎、欲迎还拒
【反义词】打草惊蛇、养虎遗患、放虎归山、养虎为患
欲擒故纵的近义词
欲扬先抑
【拼音】[ yù yáng xiān yì ]
【解释】指一种写作手法,同“先抑后扬”,先贬低后褒扬。
【近义词】先抑后扬、欲擒故纵
【反义词】前倨后恭
欲拒还迎
【拼音】[ yù jù huán yíng ]
【解释】指的是想要拒绝但又不坚定,还是迎合人家。
【近义词】欲擒故纵、欲语还休
【反义词】欲迎还拒
一、基本解释
欲擒故纵。欲,想要。擒,捉拿。纵,放走。意思是为了捉拿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更好地控制对方,故意先放松一步。也作“欲擒先纵”。
二、拼音
欲擒故纵拼音是:yù qín gù zòng
三、成语出处
“欲擒故纵,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三十六计》)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欲擒故纵”。
四、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魏、蜀、吴三国鼎立。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随后便定下北伐的大计。蜀汉地处西南地区,当时西南地区酋长孟获不想归顺,率领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君主刘禅说:“如果想要北伐没有后顾之忧,就必须先保证西南大后方的安定。”刘禅非常同意,决定任命诸葛亮为统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并在金沙江附近佯败,孟获不知有诈,遭遇埋伏,兵败被擒。擒住孟获之后,诸葛亮并没有继续乘胜追击攻打西南联军。诸葛亮知道孟获与西南各个部族关系都很好,如果杀掉孟获,难免让他们心怀怨恨,依然达不到安定后方的目的;但如果能让孟获主动投降,真心臣服于蜀汉,就能真正地解决蜀汉的后顾之忧。基于这种考虑,诸葛亮决定释放孟获。孟获扬言下次一定能击败诸葛亮,他回营之后坚守金沙江南岸,修建军事工程防止蜀军过河。诸葛亮让一部分战士坚守金沙江,和孟获军队隔江相望迷惑他们,同时派遣精锐绕到下游过河登陆,趁孟获没有准备,将其第二次抓回蜀军大营。诸葛亮再擒孟获,但孟获仍不服,于是诸葛亮再次释放了他。从此之后,孟获用了很多方法试图击败蜀军,但都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诸葛亮又先后抓住了孟获四次,但都毫无条件地将其释放了。最后一次,诸葛亮用计火烧了孟获军队的藤甲兵,又一次擒住了孟获。孟获终于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行为所感动,为了感谢诸葛亮的不杀之恩,孟获表示绝对不会再对抗蜀国了。从此,蜀国后方安定,诸葛亮真正开始他的北伐大计。
五、成语寓意
欲擒故纵的本质是蓄势待发,以使进攻效果最大化的策略。一般来讲,欲擒故纵策略的适用对象往往是那种虚荣心强、傲慢自大、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这一计的核心在于“松手”与“下手”,主要是利用对手的贪婪和自负的性格特点诱其上钩,然后请君入瓮,从而“擒”之。如果不能做到知己知彼,便有可能弄巧成拙。同时要准确把握“纵”的尺度,以免“纵”之过度导致“放虎归山”。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一旦发现对手有“松手”的迹象,便要高度警惕,以免被小利所诱,因小失大。为了俘获一个人,要让他从心里臣服,就必须先故意让对方放松警惕,对其示好,在其受到感化之后,心悦诚服,就会更好地控制他。
六、成语辨析
1.近义词:欲取故予、诱敌深入。
2.反义词:放虎归山、打草惊蛇。
七、成语用法
紧缩式: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举例:指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