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尔反尔是什么意思,出尔反尔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0 21:49:07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出尔反尔的意思

出尔反尔
【释义】:“出尔反尔”这则成语的原意是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怎样对你.现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尔”指你,“反”同返.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故事】: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 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出尔反尔意思 出尔反尔意思是什么


1、出尔反尔,汉语成语,拼音是chūěrfǎněr,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后来又反悔。比喻言行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2、【近义词】反复无常、翻云覆雨、朝令夕改、自食其言。
3、【反义词】说一不二、言行一致、一言为定。

出尔反尔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107 成语 出尔反尔 注音 ㄔㄨ ㄦˇ ㄈㄢˇ ㄦˇ 汉语拼音 chū ěr fǎn ěr 释义 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么待你。 语本《孟子.梁惠王下》。 后用「出尔反尔」比喻人的言行前后反复,自相矛盾。 「反复无常」、「朝三暮四」、「朝秦暮楚」 典源 《孟子.梁惠王下》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1>曰:『戒之戒之!出乎尔2>者,反3>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注解〕(1)曾子︰曾参(西元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时鲁国武城(约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 曾点之子,为孔子弟子。 性至孝,相传大学为其所述;又作孝经,以其学传子思,子思传孟子。 后世尊称为「宗圣」、「曾子」。 (2)尔:第二人称代名词,相当于「汝」、「你」。 (3)反:同「返」,还报。 典故说明 据《孟子.梁惠王下》载,春秋时,邹国与鲁国争战,邹国人民皆不愿为国家效死,让邹穆公非常的生气与无奈。 孟子告诉他说:「你的人民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当他们遭遇饥荒时,官吏们对朝廷隐瞒灾情,任由灾民流离失所,饿倒街头,现在他们当然会用这样的态度回报。 曾子不是曾警惕人说:『你现在所做的事情,将会同样的回报在你身上。 』若是您从此施行仁政,未来人民一定也会有相对的报答。」 后来「出尔反尔」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么待你。 今则多用以比喻人的言行前后反复,自相矛盾。 书证 01.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卷三.录.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02.明.李清《三垣笔记.卷上.崇祯》:「彼以计倾我,我亦以计倾彼,相当耳。 出尔反尔,先贤格言,曾见周兴、来俊臣辈终为牖下老乎?」03.《好逑传》第一一回:「以按台之重,成就治下一女子婚姻,纵有些差池,恐也无甚大祸。 为何老恩台大人,出尔反尔?」04.《老残游记》第一九回:「前日捧读大札,不料玉守残酷如此,实是兄弟之罪,将来总当设法。 但目下不敢出尔反尔,似非对君父之道。」 05.《官场现形记》第五九回:「这个只好你们底下去,同他商量,他肯让自然极好;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不能做出尔反尔的事。」 06.清.洪楝园《后南柯》第一二出:「一要赔偿兵费,二要废去旧约。 凡贵国所以待敝国的苛例,一一施之于贵国,此之谓出尔反尔。」 用法说明 一、【语义说明】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么待你。 【使用类别】用在「自取其祸」的表述上。 【例  句】<01>你待父母不孝,当心出尔反尔,日后儿女也如此待你。 <02>今天这罪是你自惹的,出尔反尔,莫怪别人。 二、【语义说明】比喻人的言行前后反复,自相矛盾。 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言语反复」、「前后不一」的表述上。 【例  句】<01>做人说话要讲信用,不能出尔反尔。 <02>你们如此出尔反尔,我们谈不下去了。 <03>你放心,我说了算数,绝不会出尔反尔。 <04>他说话老是出尔反尔,谁愿意跟他做朋友?<05>人生在世就讲个信字,出尔反尔,难以立信。 <06>他老是搞这种出尔反尔的把戏,实在叫人生气。 <07>他说话矛矛盾盾,出尔反尔,真不知结论为何?<08>你才答应,又马上反悔,如此出尔反尔,我们怎么合作?<09>当今世道混乱,笑里藏刀多有人在,更何况是出尔反尔?<10>请你别怪我出尔反尔,实在因为此事过于复杂,我一时考虑得不周全。 近义词: 一报还一报,反复无常,自食其言,言而无信,朝三暮四 反义词: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为定,一诺千金,言行一致,言而有信,说一不二 辨识 请参考『辨识107』 参考语词 出乎反乎

出耳反尔的意思是什么

出尔反尔;说话不算数,不履行自己的诺言。
意思就是你答应借我一百,又不借的意思
释义:“出尔反尔”这则成语的原意是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怎样对你。现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尔”指你,“反”同返。

出尔反尔是什么意思

中华成语故事集
出尔反尔的原意是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今指说了又反悔或说了不照着做,表示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译文: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
扩展资料:
近义词
翻云覆雨 [ fān yún fù yǔ ]
释义: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出处: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译文:有些人交友,翻手覆手之间,一会儿像云的趋合,一会儿像雨的纷散,变化多端,这种贿赂之交、势利之交、酒肉之交是多么地让人轻蔑愤慨、不屑一顾!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出尔反尔是个贬义词, 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 现在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 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
《出尔反尔》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下》。
尔:你。反:同“返”;回。反尔:意谓你怎样对待人家,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
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尔反尔的意思是: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自】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
【示例】人生在世就讲个信字,出尔反尔,难以立信。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责备反复无常的人
【近义词】翻云覆雨、食言而肥、反复无常、朝三暮四、三反四覆、口中雌黄、言之无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反复不定、言而不信
【反义词】一言为定、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始终如一、言行一致、说一不二
扩展资料
1、出尔反尔的近义词
反复无常
【解释】无常:变化不定。形容常常变化,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变动不定。
【出自】南朝·梁·费昶《行路难》诗:“当年翻复无常定。”
当年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变动不定。
【示例】叫我怎么能赦你这反复无常的罪呢!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含贬义,形容人经常变卦
2、出尔反尔的反义词
言行一致
【解释】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出自】郭沫若《屈原》第四幕:“我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事实具在,我虽死不移。”
【例子】李强向来言行一致,在同事中威信很高。
【语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

出尔反尔每个字是什么意思?

出尔反尔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原意是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
今指说了又翻悔或说了不照着做,表示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出尔反尔什么意思?

词目 出尔反尔 发音 chū ěr fǎn ěr 释义 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近义词 反复无常翻云覆雨 反义词 说一不二言行一致 引用 《前汉演义》第八十八回 宠阉竖屈死萧望之 惑谗言再贬周少傅 ...出狱供职,显见得举动粗率,反滋众议。臣意还是将他免官,才不至 出尔反尔 呢!”元帝听了,也觉得高言有理,竟诏免萧望之周堪刘更生... 《后汉演义》第二十一回 雒阳令撞柱明忠 日逐王献图通款 ...权,遂致光武帝翻悔前言,收还西域都护印绶,另命贤为汉大将军。 出尔反尔 ,亦属不合。贤从此怀恨,虽将印绶缴还,尚诈称大都护,蒙... 《后汉演义》第三十三回 登燕然山夸功勒石 闹洛阳市渔色贪财 ...闻宪有言相诫,宪之为宪可知矣!至若除一北单于,更立一北单于, 出尔反尔 ,说更不经。吾料窦宪当日,必有私取赂遗之举,特史家未之... 《两晋演义》第八回 怙势招殃杨氏赤族 逞凶灭纪贾后废姑 ...必如此倒霉?看官!试想这都是穷凶极恶的贾南风,唆使出来,怎肯 出尔反尔 ,放下屠刀?废太后拚命哀求,悍皇后反加催促,刀光闪闪,... 《两晋演义》第二十九回 小儿女突围求救 大皇帝衔璧投降 ...此奇邪之学识也。麹允索綝,奉愍帝而续晋祚,复降刘曜而亡晋室, 出尔反尔 ,自相矛盾,而索綝尤为不忠。允之死已有愧鲁充吉朗诸人,... 《南北史演义》第三十一回 杀诸王宣城肆毒 篡宗祚海陵沉冤 ...,生年二十二岁,也为萧鸾所害。看官!你道是冤不冤,惨不惨呢! 出尔反尔 ,盍读子伦遗言。  鸾逞情杀戮,无一敢违,正好趁... 《南北史演义》第四十六回 诛元爰再逞牝威 拒葛荣轻罹贼网 ...临淮王彧为东道行台,率兵逼彭城,梁主又恐综未惯战,促令引还, 出尔反尔 ,究属何因?综竟输款魏营,夜投彧军。城中失了主帅,隔宿... 《元史演义》第三十四回 满恶贯奸相伏冥诛 进良言直臣邀主眷 ...、高二臣,曾由右相奏委,莫非他不善逢迎,因成嫌隙,否则,何故 出尔反尔 ,前日奏委,今日奏诛?”料事如见。英宗沈思良久道:“卿... 《明史演义》第三十回 穷兵黩武数次亲征 疲命劳师归途晏驾 ...事柯暹,御史郑维垣等,谪徙边疆。既令群臣直言,复以直言加罪, 出尔反尔 ,殊属不情。一面再议北征。兵部尚书方宾,力言粮储支绌,... 《明史演义》第三十六回 议和饯别上皇还都 希旨陈词东宫易位 ...。”景帝面色顿变,徐答道:“朕非贪此位,乃卿等强欲立朕,今复 出尔反尔 ,殊为不解。”贪恋帝位,连阿兄俱可忘却,富贵之误人大矣... 《明史演义》第八十二回 选侍移宫诏宣旧恶 庸医悬案弹及辅臣 ...毁先帝,更及皇上。得旨令宣付史馆,且赦免可灼。看官!你道熹宗 出尔反尔 ,是何理由?原来即位以后,宠用魏阉,可灼、文升等人,俱... 《民国演义》第十回 践夙约一方解职  借外债四国违言 ...取消借款原约。比国商民,哪里肯半途而废?自然反唇相讥。唐总理 出尔反尔 ,安得不免人讥骂?唐氏无可奈何,只得仍托美公使居间,代... 《民国演义》第十七回 示协约惊走梁如浩 议外交忙煞陆子欣 ...祥,速与俄使交涉。看官!你想俄政府方怂恿外蒙,出兵内犯,怎肯 出尔反尔 ,取消俄蒙协约,把外蒙送还中华呢?俗语所谓猫口里挖鳅?... 《民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忍签约丧权辱国 倡改制立会筹安 ...孰使之?袁氏使之也。袁氏欲借日本以利己,日本即借袁氏以利国, 出尔反尔 ,咎有攸归。观袁氏之约束军民,有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彭公案》第三百十九回 周百灵复夺金家坨 双枪将大战沙天王 ...阵 我甘拜下风;他如破不了 那时就把嘉峪关外之地让出。我焉能 出尔反尔 这件事我可不能依你。”周百灵碰了钉子 自己走了。出来... 《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 附来裙带能谄能骄 掌到银钱作威作福 ...底下去他商量。他肯让自然极好,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不能做 出尔反尔 的事。”值帐房的出来同管厨的说了。管厨的倒也明白,说:... 《雍正剑侠图》第三回 识好汉五小闹王府 会英雄老侠探虚实 ...是把他打发了吧。”二爷觉得他可怜,便说:“哥哥,既然答应啦, 出尔反尔 也不妥当。得啦,就收下吧。”“好,收下也成,不能教咱们...

出尔反尔是啥意思

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 反复 无常,前后自相 矛盾 。 成语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成语例句: 倘若 不肯,也只好由他,我们不能做 出尔反尔 的事。 繁体写法: 出尔反尔 注音: ㄔㄨ ㄦˇ ㄈㄢˇ ㄦˇ 出尔反尔的近义词: 反复无常 变化不定。《三国演义》第三三回:“ 操 曰:‘ 袁谭 小子,反覆无常,吾难准信。’” 清 林则徐 《 翻云覆雨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 出尔反尔的反义词: 说一不二 说话守信用,说话算数 警卫中知道总司令是说一不二的。《草地晚餐》 言行一致 同言行若一 以及目标‘言行一致’的美德推测起来 一言为定 一句话说定,不再更改或反悔姐姐说的有理,就是这等一言为定,不可再改。清·文康《儿女英 成语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责备反复无常的人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go back on one's words 日语翻译: 前言(ぜんげん)を翻(ひるが)えす 其他翻译: <德>einmal so,einmal so <法>volte-face 成语谜语: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读音注意: 尔,不能读作“ér”。 写法注意: 尔,不能写作“耳”或“而”。 歇后语: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出尔反尔的意思及故事

“出尔反尔”原指你如何让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在现代汉语中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出尔反尔的意思及故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成语】:
出尔反尔
【拼音】:
[chū ěr fǎn ěr]
【解释】:
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近义词】
反复无常、翻云覆雨、朝令夕改、自食其言
【反义词】
说一不二、言行一致、一言为定
【举例造句】:
既然你已经答应帮助他,就应该尽力而为,不能出尔反尔。
【成语典故】: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一报还一报”,近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后世演变为成语“出尔反尔”,则成了言行前后矛盾,此一时,彼一时,反复无常的意思了。
在孟子这里,实际上还是说的.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孟子的意思很简单,普通老百姓看到当官的战死而见死不救固然是不对,但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你当官的见死不救就对吗?当官不为民作主,又要你这当官的来干什么呢?说到底,就是我们常说的“你不仁,我不义”,一报还一报,也就是曾子所说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话说回来,只要你当官的施行仁政关心加民众的疾苦,那么,自然就会出现“你仁我义”的情况,那还是叫做一报还一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所以,“出尔反尔”的思想其实与《易经》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相通的。善恶都是报应。当然,这里的报应不是佛教神秘意义上的来世因果报应,而是现世现报,不是天报神报,而是人报。但其因果关系却是存在无疑的。
引申开来,当然不只是君与民、官与民之间才有这种关系,就是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关系。我们周围的多人,不就是因为没有善处这种关系而弄得来“你不仁,我有义”,今天你打我一个小报告,明天我戳你一下脊梁骨,关键时间让你丢人现眼,下不了台。就这样愈演愈烈,最后酿成公冲突,甚至大打出手,闹出事端来的也不鲜见。遇到这种事情,最后解决的时候追根溯源,多半会发现正是“出尔反尔”所致。甚至我们偶尔看新闻报道某个杀人案件,其事端也正是起于“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后果如此严重,难怪得曾子在说这句话时一再提醒我们:“成之戒之!”难道我们不应当“戒之”吗?
【成语寓意】
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日渐衰微,诚信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时时处处传递着正能量。“诚”即“内诚于心”,强调的是诚实诚恳;信即“外信于人”,侧重于信用信任。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正如孟子所说,“诚者,天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只有讲究诚信的人才是一个人格真正高尚的人。如果忽视了诚信的重要性,出尔反尔,反复无常,那么当有一天需要向他人求助的时候,就会发现,没有人肯帮自己,也就必然会穷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