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意义。(10分)
- 2、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影响
- 3、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实质及影响。
- 4、罗斯福新政知识内容总结归纳
- 5、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意义
- 6、罗斯福新政是什么
- 7、简述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作用
- 8、罗斯福新政目的
- 9、什么是罗斯福新政?它的意义?
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意义。(10分)
【参考答案】
主要内容:整顿金融、复兴工业(《国家产业复兴法》)、复兴农业(《农业调整法》)、保障劳动者权益(《社会保险法》)、实行以工代赈等。
意义:罗斯福新政实施后,缓和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在实施“以工代赈”的过程中,兴建了很多市政设施和公共工程,既有利于日后经济发展,也能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罗斯福新政还注意改善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经济与社会地位,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罗斯福新政不仅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而且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多的国家走上了国家干预经济的道路。
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影响
1 限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2采取以工代赈 比如田纳西工程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影响 积极改革的精神鼓舞了人们 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 之后新政给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望采纳
第一: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二:恢复工农业生产。三: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四:保护劳工权利。五: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影响:使美国摆脱了金融危机。望采纳。
意义、影响(作用):①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尖锐的社会矛盾有所缓和。②开创资产阶级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③“新政”在美国呵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内容:①整顿金融业/银行(首要措施)。②调整工业,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核心措施)。③缩减农业(减耕地,宰牲畜,实行政府补偿)④兴建公共工程(解决失业,刺激消费)
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实质及影响。
罗斯福新政内容:
1、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措施,恢复银行的正常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要求企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
3、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生育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扩大消费需求。
5、进行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
罗斯福新政实质: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罗斯福新政影响:
1、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的中下层民众也从新政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
2、新政式的调整后来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扩展资料:
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即解决在生产过程中的无政府(自由竞争)状态。
2、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经济。
3、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德、日法西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他们是军国主义国家,有本质的扩张性)。
4、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 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新政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5、美国借鉴了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6、罗斯福的个人优良素质(德国的希特勒、日本的广田弘毅妄图夺取世界霸权夺权,使国家走上法西斯扩张道路;罗斯福则从维护制度稳定出发,从维护世界和平出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内容:
1、整顿和改革财政金融,对破产银行进行整顿,使银行资本高度集中,对各大银行开业进行补助及贷款,恢复存户对银行的信任,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禁止黄金出口,以加强美国商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
2、调节工业生产,监督生产,调整商业金融,规定工业产量,市场分配价格,以此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和生产过剩现象。
3、限制农业生产, 有计划地缩减农业生产规模,销毁"过剩"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克服农业生产危机。
4、调节劳资关系,举办公共工程和社会救济,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集体同资本家谈判合同的权利,资本家不得禁止工人罢工,调节劳资纠纷,规定工人每周最高工时和每小时的最低工资额。
二、罗斯福新政实质: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三、罗斯福新政影响:
1、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的中下层民众也从新政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
2、新政式的调整后来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扩展资料
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e68a847a6431333431346463景:
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于研究现代资本主义(Capitalism) 经济,不可回避的要研究这段历史。
1929年10月29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星期二”。
在此之前的1929 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
但是,1929年10月29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由5000多亿美元的顶巅跌入深渊,使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
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86000 家企业破产,5500 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
GNP 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 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 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 年。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经营者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当时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它不仅基本克服了30年代经济危机,还曾造成战后美国经济长期上升的总趋势。所以说,它延长了美国经济的生命。这就是‘新政’的根本作用。
(二)新政对摆脱大萧条危机起了最直接的作用。
(三)新政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把希特勒的法西斯专政同罗斯福的新政改良等量齐观,视为一丘之貉,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四)由于新政的实施使美国迅速恢复了经济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了“民主国家兵工厂”的重要作用。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五)新政的实施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战后历届美国政府,在80年代以前在新的条件下基本上继承罗斯福的新政措施,采取了不同重点和形式的国家干预经济、调节生产,缓和矛盾等反危机措施。新政开创的福利国家措施至今不失为巩固垄断资本统治的重要手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
§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例如公共事业振兴署、田纳西河谷管理局兴办的一些基建项目)。
§ 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新政从整顿银行开始,罗斯福在就职的第三天下令所有银行停业整顿。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该法宣布停止黄金的兑换和出口,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饥荒,并改造联邦储备银行以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理和控制。该法的实施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
§ 恢复工业与农业的生产。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保证农民利益,对农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6月,国会通过《国家产业复兴法》,该法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并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条件。
§ 保护劳工权利,制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规定。出台《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此后又将救济改成“以工代赈”,解决失业问题。促请国会通过“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吸收年轻人从事公共设施建设,此后还创立工程兴办署和全国青年总署,创造就业机会。
§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公用事业法》、《公平劳动法》、《税收法》等法规,同时推动工会建设。
实质:
核心是三个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和复兴(Recovery),因此有时也被称为三R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
影响:
使 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大胆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罗斯福新政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措施,恢复银行的正常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要求企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
③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生育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救济工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举办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特点: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影响:①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的中下层民众也从新政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
②新政式的调整后来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罗斯福新政内容:
1.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措施,恢复银行的正常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要求企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
3.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生育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扩大消费需求。
5.进行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
实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当时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积极:1.它不仅基本克服了30年代经济危机,还曾造成战后美国经济长期上升的总趋势。所以说,它延长了美国经济的生命。这就是‘新政’的根本作用。
2.新政对摆脱大萧条危机起了最直接的作用。
3.新政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把希特勒的法西斯专政同罗斯福的新政改良等量齐观,视为一丘之貉,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4.由于新政的实施使美国迅速恢复了经济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了“民主国家兵工厂”的重要作用。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5.新政的实施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战后历届美国政府,在80年代以前在新的条件下基本上继承罗斯福的新政措施,采取了不同重点和形式的国家干预经济、调节生产,缓和矛盾等反危机措施。新政开创的福利国家措施至今不失为巩固垄断资本统治的重要手段。
消极:当然新政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新政所造成的政府和巨大的赤字开支,大大扩大了联邦的权力,降低州与地方政府及个人责任感。
新作派霍华德·津恩指出,“新政”的缺陷,“是它没有解决下列根本问题:如何使巨大自然财富和令人吃惊的生产潜能为所有美国人造福。这个问题必然引起的政治也没有解决,即如何把普通人民组织起来将此危机造成的惨状更为微妙情况传递给国家领导人,如何使非常紧急时期这个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中千百万为生存而挣扎的人们的日常痛苦被察觉到。到1939年左右,萧条结束了,许多资本主义的弊病依然如故。”
自由主义者洛克腾堡指出,“新政”的不足在于“它留下了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甚至引起一些麻烦的新问题。它不曾证实它能在和平时期实现先繁荣。……它(却)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它扩大了中产阶级队伍,但将许多美国人——分成制店农、贫农窟居民、大多数黑人——留在新形成的平衡之外。”
桑托斯(Santos)博士认为,罗斯福新政是失败的,因为它保护(美国)信用(制度)胜过保护其人民。还有些人认为新政不够彻底,主张联邦政府接受银行和工业。其实,“新政”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弊端。
一、罗斯福新政内容:
1、整顿和改革财政金融,对破产银行进行整顿,使银行资本高度集中,对各大银行开业进行补助及贷款,恢复存户对银行的信任,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禁止黄金出口,以加强美国商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
2、调节工业生产,监督生产,调整商业金融,规定工业产量,市场分配价格,以此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和生产过剩现象。
3、限制农业生产, 有计划地缩减农业生产规模,销毁"过剩"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克服农业生产危机。
4、调节劳资关系,举办公共工程和社会救济,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集体同资本家谈判合同的权利,资本家不得禁止工人罢工,调节劳资纠纷,规定工人每周最高工时和每小时的最低工资额。
二、罗斯福新政实质: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三、罗斯福新政影响:
1、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的中下层民众也从新政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
2、新政式的调整后来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扩展资料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
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于研究现代资本主义(Capitalism) 经济,不可回避的要研究这段历史。
1929年10月29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星期二”。
在此之前的1929 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
但是,1929年10月29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由5000多亿美元的顶巅跌入深渊,使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
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86000 家企业破产,5500 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
GNP 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 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 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 年。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经营者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当时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它不仅基本克服了30年代经济危机,还曾造成战后美国经济长期上升的总趋势。所以说,它延长了美国经济的生命。这就是‘新政’的根本作用。
(二)新政对摆脱大萧条危机起了最直接的作用。
(三)新政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把希特勒的法西斯专政同罗斯福的新政改良等量齐观,视为一丘之貉,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四)由于新政的实施使美国迅速恢复了经济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了“民主国家兵工厂”的重要作用。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五)新政的实施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战后历届美国政府,在80年代以前在新的条件下基本上继承罗斯福的新政措施,采取了不同重点和形式的国家干预经济、调节生产,缓和矛盾等反危机措施。新政开创的福利国家措施至今不失为巩固垄断资本统治的重要手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知识内容总结归纳
罗斯福新政(The New Deal)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小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核心是三个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有时亦称三R新政。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罗斯福新政知识点内容 总结 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历史背景
经济危机
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于研究现代资本主义(Capitalism) 经济,不可回避的要研究这段历史。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在此之前的1929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
但是,1929年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由5000多亿美元的顶巅跌入深渊,使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 显示器 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
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86000家企业破产,5500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
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经营者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胡佛政府反危机的失败:
(一)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二)加剧了经济危机危害,使美国经济跌入谷底。
(三)人民不满情绪高涨,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四)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 口号 ,赢得广泛支持,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
社会危机
(一)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采取了一些不成功的应付经济危机的 措施 ,为后来罗斯福新政正确措施的出台提供了 经验 。
(二)富兰克林·罗斯福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为新政才华的施展提供的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他没有当选总统,美国历史上也就不会产生新政了,最起码没有这个称呼。
(三)1929年-1933年3月,罗斯福任纽约州长,执行的政策是他后来实行的“新政”政策的发轫,这也为新政产生了有利条件。
(四)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变革,至于怎么变,美国的统治者反对走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道路,大多数人民群众也没有接受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准备。剩下的出路只有一条,这就是:在保存市场经济和民主的前提下,抛弃自由放任、全凭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自我调整的政策,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改变局部生产关系,那便是新政。
(五)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进步主义思潮和改革、一战期间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以及20世纪20—30年代早期制度学派经济学理论创新就是新政前的思想运动,它们都成了罗斯福新政的思想渊源。
二.新政结果
到1939年,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还有一些则是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的远景规划。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
从1935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742亿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数从1700万下降至800万,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摆脱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
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诚然,罗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干预经济,以克服经济危机。“新政”是他医治经济社会的疾病在常规疗法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试用的一种试验性的疗法。
事实上,“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处,这也每每成为他的政敌发难的理由。“新政”实施过程中利益受损的阶层也曾予以抵制和诽谤,甚至作为新政初期重要内容的《工业复兴法》及另外两项法案,也在时隔两年后被最高法院裁定为违宪。
但是,只要我们真正以历史的态度审视“新政”,就不难看出,“新政”号准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脉搏,“使人们能够重返工作,使我们的企业重新活跃起来”的口号,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充分唤起了他们的积极性。
罗斯福把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保证公民就业作为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以工代赈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项目,如田纳西河流域工程,不仅大大缓解了失业困难,刺激了经济的早日复苏,而且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
新政留下了大量防止再次发生大萧条的措施和政策,为美国投入二战及战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亚伯拉罕·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
三.评价
效果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产生了重要的效果。
(一)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但失业人数依旧很多。
(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
(三)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四)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五)大胆借鉴计划经济的长处,用改革的 方法 挽救了经济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六)新政在美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七)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优点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当时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它不仅基本克服了30年代经济危机,还曾造成战后美国经济长期上升的总趋势。所以说,它延长了美国经济的生命。这就是“新政”的根本作用。
(二)新政对摆脱大萧条危机起了最直接的作用。
(三)新政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把希特勒的法西斯专政同罗斯福的新政改良等量齐观,视为一丘之貉,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四)由于新政的实施使美国迅速恢复了经济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了“民主国家兵工厂”的重要作用。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五)新政的实施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战后历届美国政府,在80年代以前在新的条件下基本上继承罗斯福的新政措施,采取了不同重点和形式的国家干预经济、调节生产,缓和矛盾等反危机措施。新政开创的福利国家措施不失为巩固垄断资本统治的重要手段。
不足
当然,新政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新政所造成的政府和巨大的赤字开支,大大扩大了联邦的权力,降低州与地方政府及个人责任感。
新作派霍华德·津恩指出“新政”的缺陷:
“是它没有解决下列根本问题:如何使巨大自然财富和令人吃惊的生产潜能为所有美国人造福。这个问题必然引起的政治也没有解决,即如何把普通人民组织起来,将此危机造成的惨状更为微妙情况传递给国家领导人,如何使非常紧急时期这个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中千百万为生存而挣扎的人们的日常痛苦被察觉到。到1939年左右,萧条结束了,许多资本主义的弊病依然如故。”
自由主义者洛克腾堡指出,“新政”的不足在于:
“它留下了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甚至引起一些麻烦的新问题。它不曾证实它能在和平时期实现先繁荣。……它(却)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它扩大了中产阶级队伍,但将许多美国人——分成制店农、贫农窟居民、大多数黑人——留在新形成的平衡之外。”
桑托斯(Santos)博士认为,罗斯福新政是失败的,因为它保护(美国)信用(制度),胜过保护其人民。
还有些人认为,新政不够彻底,主张联邦政府接受银行和工业。
其实,“新政”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弊端。
成因
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即解决在生产过程中的无政府(自由竞争)状态。
(二)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经济。
(三)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德、日法西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他们是军国主义国家,有本质的扩张性)。
(四)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新政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五)美国借鉴了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六)罗斯福的个人优良素质(德国的希特勒、日本的广田弘毅妄图夺取世界霸权夺权,使国家走上法西斯扩张道路;罗斯福则从维护制度稳定出发,从维护世界和平出发)。
罗斯福新政知识相关 文章 :
★ 2017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知识点总结
★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大全
★ 高考历史重要的知识点大全
★ 高二历史西方国家知识点:美国(附高二历史学习的九大技巧)
★ 初三历史下册书知识点与初三历史复习提纲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总结
★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汇总
★ 2020高三历史复习现代史知识点
★ 西方主要国家知识点干货汇总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意义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来自匿名用户的提问
最佳答案
由提问者推荐
1、稳定金融;
2、振兴工业;
3、调整农业政策;
4、推行“以工代赈”。
5、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日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四、效果和影响:
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大胆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罗斯福新政是什么
罗斯福新政(The Roosevelt New Deal),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核心三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也称三R新政。
新政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缓解了大萧条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通过国会制定了《紧急银行法令》、《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社会保障法案》等法案。
扩展资料
挽救银行危机,改革与开始管理金融制度。为了解决银行货币荒,罗斯福政府委托各联邦储备银行根据各银行资产发行货币,授权复兴金融公司用购买银行优先股票的办法给它们提供流动资金。
为了恢复群众对银行的信任,它规定由财政部整顿银行,并监督银行的重新开业。财政部根据要求采取了支持有支付能力的大银行,淘汰了无偿还能力的不健全银行。为保护银行储备和阻止黄金外流,它禁止储藏和输出黄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斯福新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斯福新政立法
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 , 即复兴 (Recovery) 、 救济 (Relief) 、改革 (Reform) 。 “百日新政”
主要措施
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下令令银行修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2、复兴工业(中心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与蓝鹰行动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3、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推行“以工代赈”(最重要的一条措施); 5、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6、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日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缓和阶级矛盾]。 7、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 8、建立急救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
编辑本段效果和影响
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大胆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通过政府行政力量,将集中起来的社会财富,向社会底层人员分散。从而使经济逐渐恢复平衡,促进经济恢复。
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 , 即复兴 (Recovery) 、 救济 (Relief) 、改革 (Reform) 。 “百日新政”
是美国第一次经济危机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方案,使得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美国总统F.D罗斯福(1882 ~ 1945)于1933年就职,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和萧条,采取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新政”一词来源于罗斯福1932年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的演讲,当时他声称要“为美国人民实施新政”。
罗斯福新政-历史背景
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发生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期间,工业生产恢复到20世纪初的水平,13万多家企业倒闭,失业人数超过1200万。慢性农业危机进一步加深,农产品价格下降2/3,大量农产品积压,农业货币收入减少3/5;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约2/5,由于价格大幅下降,进出口总值下降70%;信贷危机发展迅速,破产银行超过1万家,占全国银行的一半。罗斯福当总统时,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整个银行信用体系陷入瘫痪。罗斯福随后大力推行新政,试图缓解经济危机及其严重后果。
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两个阶段
包括前期(1933-1935年)和后期(1935-1939年)。在历时100天(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的美国国会第73届特别会议的指引下,本届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反危机”法律,包括新政的两大支柱——国家工业复兴法案和农业调整法案。1935年至1936年,反对和支持新政的斗争愈演愈烈,上述两大法令因被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违宪而作废,于是新政转入后期。罗斯福政府相应地通过了一些变通法和其他新法,继续实施新政,直到二战前夕。
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
金融和货币政策的目的是防止金融和信用体系崩溃,稳定美国银行的货币体系。这方面的基本政策是:清算银行、存款保险、控制证券发行、向金融部门发放贷款、货币贬值、黄金国有化和购买白银等。政府对银行的具体措施如下:1933年3月5日,下令全国银行“休假”四天,以制止挤兑造成的银行倒闭。3月9日通过紧急银行救济法,再次延长银行延期存款期限,规定银行必须取得营业执照,财政部行使银行复业审批权,以此消灭中小银行。5月27日,联邦证券法通过,加强对新发行证券的管理。6月16日,格拉斯-斯泰格银行条例获得批准,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开,以约束银行利用客户存款进行证券投机;《银行存款保险法》(1934年)颁布,联邦银行存款保险公司(FBDIC)成立。政府为5000美元以下的存款提供保险(后来增加到10000美元以下),以努力恢复储户对银行的信任。1935年8月23日,颁布了新的银行法,加强了美联储银行对成员银行的管理,以及美联储委员会对所有联邦储备银行的监督。此外,还通过前总统胡佛(H. Hoover,1874 ~ 1964)建立的复兴金融公司向私人银行发放了大量贷款。政府的新货币政策包括:1933年4月下令禁止囤积黄金和金券,禁止黄金出口,实际上放弃了金本位制;6月5日通过了废除黄金的联合决议,进一步废除了用黄金支付公私债务的规定。所有债券都可以用法定货币支付;《农业调整法混合修正案》授权总统实施通货膨胀,并于1934年1月宣布美元贬值40.94%,即将每盎司黄金的法定价格提高到35美元。此外,还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了大量白银,以增加白银在国家货币储备中的比重。
调节劳资关系的政策包括消除生产过剩的强制卡特尔化,承认工人阶级的一些基本权利以缓解劳资冲突,以及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人数。中央法令是1933年6月16日公布的《国家工业复兴法》,其执行机构是新建的国家复兴署(NRA)。这部法律规定,各行业应当制定公平竞争守则,确定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信用条件、销售定额和雇佣条件。接受该代码的企业可以根据反垄断法免于被起诉,其产品被贴上“蓝鹰”的标签。中国各行业制定了700多项此类规范和补充规范。该法还规定:劳动者有权选择加入和组织工会,并通过自己的代表与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合同;雇主必须遵守最长工作时间(一般每周40小时)、最低工资(一般每小时30 ~ 40美分)并根据规定的条件雇用工人。它还规定成立公共工程局,在33亿美元的范围内开展各种公共工程,以吸收失业人员,增加就业。1935年5月,最高法院裁定《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国家复兴署也相应撤销。此后,罗斯福政府陆续通过了一些替代性法律,恢复了《国家工业复兴法》的部分内容,包括:1935年8月,通过了《格菲-斯奈德烟煤价格稳定法》,实际上重新制定了《煤炭工业条例》;同年7月,瓦格纳-康纳利劳资关系法获得批准,该法保障了工会通过自己的代表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1938年6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旨在固定每小时40美分的最低工资和每周40小时的最高工作时间,并禁止使用16岁以下的童工。
农业政策包括调节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清理农村债权债务的政策,旨在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斗争。国家调控农业生产的中心措施是颁布《农业调整法》(1933年5月12日),成立农业调整署(AAA)。通过政府的奖励和补贴,可以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政府控制小麦、玉米、大米、棉花、烟草、牛奶、猪肉等七种基本农产品的生产(1934年扩大到裸麦、亚麻、肉类、奶牛、糖等所有主要农产品),并与有关农场签订合同,减少耕地面积。停止耕种的土地作为国家租赁土地支付农场租金,这部分停止耕种土地减少的产量由政府给农场的货币奖金补偿。补贴来自农产品加工。尽管数以千万计的美国人在饥饿中挣扎,但政府却拨出巨款购买大量农畜产品予以销毁。1936年1月,最高法院裁定《农业调整法》违宪。为了延续新政,罗斯福政府于1938年2月16日通过了新的《农业调整法》,保留了旧法的一些特点,并增加了新的内容。它要求确定主要农产品的平价(以1909-1914年工农业产品价格比较为基础)和产量。当市场价格等于或高于平价时,农民可以出售农产品。当市场价格低于平价时,与政府有合同的农民可以等待价格售出,抵押剩余农产品获得政府贷款,或者出售农产品获得差价补贴。这是一种建立“定期清算”的尝试,即在好年景买毁农产品,坏年景卖农产品来调节市场。在梳理农村信贷和债务方面,第一个农业调整法案,即联邦土地银行发行了20亿美元债券,用于帮助农民改善借贷状况,以4.5%的低利率为农业抵押贷款提供再融资资金。1933年6月颁布《农场贷款法》,成立农场贷款社(FCA),将各种农业信贷机构合并,大大扩展了农业信贷业务。
城市政策和其他政策主要是关于住房贷款、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以及建立公共工程。鉴于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困境和不满,罗斯福政府在颁布《银行存款保险法》之前,还批准了《房地产业主再贷款法》(1933年),成立了房地产业主贷款公司(HOLC),向城市小业主贷款,帮助他们赎回抵押的房屋。后来,通过了《房地产业主贷款法》( 1934年)和《国家住房法》等。,向小业主提供了用于房屋修缮的小额贷款,并允许一些公民以低租金租房。在失业救济和公共工程方面,主要措施如下: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FERA),拨款30亿美元协助州和地方政府向失业者提供救济;先后成立了土木资源保护队(CCC)、土木工程管理局(CWA)和工程进度管理局(WPA),兴办公共工程,吸收数百万失业人口;1933年5月,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VA)成立。在包括七个州在内的河谷部分地区,修建了梯级大坝和电站(见彩色地图),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结果,私营公司得到了廉价的电力,几个南方州得到了灌溉。在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方面,最重要的法律是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障法》,规定联邦政府根据雇主支付的工资作为失业保险征税;工人和雇主各缴纳工人工资的1%(1949年提高到3%)作为养老保险;需要帮助穷人、盲人、残疾人和孤儿,大部分救济资金由国家承担。此外,同年8月,提高企业所得税和高收入所得税的财产税法获得通过。
罗斯福新政——新政的实质和作用
以“反经济危机”为特征的罗斯福新政,其实质是通过国家干预,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挽救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新政的实施对缓解当时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造成经济的复兴和高涨,商品大量过剩,失业大军仍达900多万人,新的经济危机(1937-1938年)随即爆发。新政使美国经济和政治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和深刻。罗斯福政府在新政上花费了350亿美元的巨资,造成了联邦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大幅增加。更重要的是,新政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垄断组织的统治地位,首先是八大财团(见美国二战前的财团)。1935年,以摩根财团为首的八大财团的资产高达610亿美元,占全国250家最大的工矿公司、铁路、商业银行和公用事业总资产的3/5以上。
罗斯福新政——新政的意义
罗斯福“新政”不仅缓解了当时的危机,而且对美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首先,由于经济复苏,美国的社会矛盾得到了相对缓解,人们对美国国家体制的信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从而遏制了经济危机导致的法西斯势力,防止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其次,作为应对危机的手段,罗斯福改变了以往中央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自由放任”政策,开始实行国家干预,并且这种干预通过国会以新的立法形式诉诸美国经济生活,这是前所未有的。罗斯福时期,总统权力达到顶峰,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加强。
第三,罗斯福挽救国家经济危机的方法不仅成为近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延长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寿命。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最后,“新政”的一些附带措施对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保护环境和资源。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伴随着美国连续几年的史无前例的风暴、沙尘暴和干旱。新政时期,国会通过了《土地保护与国内拨款法》,政府派出250万年轻人参加“民间资源保护队”。它还投资购买大片森林和风景名胜,建立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另一个例子是“新政”,它促进了美国思想的活跃和学术文学艺术的繁荣..在整个“新政”时期,美国政府资助了一大批艺术家、作家和戏剧家,使他们一方面摆脱经济困难,独立创作;另一方面,他们受政府委托,把艺术带给学校和人民。罗斯福内阁是一个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他们参与“新政”的方方面面,因此有“智囊团”一词。
简述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作用
实质就是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是效果和影响。
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还有一些则是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的远景规划,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罗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资本主
义,以克服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新政”是他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疾病在常规疗法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试用的一种试验性的疗法。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
②人民不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口号赢得广泛支持。
(2)目的:①直接目的:尽快摆脱困难,实现经济复兴。
②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采取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
(4)内容:整顿金融;调整农业;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以工代赈。
(5)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影响:①减轻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缓和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②不能从根本解决经济危机。
麻烦采纳,谢谢!
罗斯福新政目的
一、主要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扰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恢复美国经济,挽救摇摇欲坠的资本主义工商业。
二、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遏制美国的法西斯势力。
【拓展】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意义
罗斯福新政,使得美国经济体制在本质上由预分配的资本主义体制转变成后分配的社会主义体制。这个体制使得美国自身开始积累财富,从而摆脱经济危机。
同时,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功,外部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西方世界的普遍危机下,美国走了一条其他西方国家不曾走的路,同时西方的混乱为美国赢得了发展空间。
为什么罗斯福新政会成功?在位置上,美国并不处于一个反动者的位置。这为发展提供了本质条件。其次,美国的经济基础,在以量为先的产业政策的驱动下,具有再组织化,再资本化的要素基础。美国成功的组织起来,执行了经济计划。
什么是罗斯福新政?它的意义?
罗斯福新政,简称新政。美国总统F.D.罗斯福(1882~1945)在1933年执政后,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和萧条所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新政一词来源于1932年罗斯福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的演说,当时他声称“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罗斯福新政 - 历史背景
1929~1933年,美国发生了历史上最深刻的经济危机。危机期间,工业生产退回到20世纪初的水平,全国倒闭的企业在13万家以上,失业人数超过1200万;慢性农业危机进一步深化,农产品价格下降2/3,大量农产品积压,农业货币收入减少3/5;进出口贸易量减少2/5左右,因价格剧跌,进出口总值下降70%;货币信用危机迅速发展,破产银行累计超过1万家,占全国银行的一半。罗斯福就任总统时,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极为尖锐,整个银行信贷体系陷于瘫痪。罗斯福政府于是大力推行新政,企图缓和经济危机及其严重后果。
罗斯福新政 - 新政的两个阶段
包括前期(1933~1935)和后期(1935~1939)。前期以历时一百天(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的美国第73届国会特别会议为其先导,这届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反危机”法令,其中包括新政的两大支柱──《国家产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1935~1936年,反对和支持新政的斗争激化,上述两个主要法令因被美国最高法院先后宣布为违反宪法而被废止,新政于是转入后期。罗斯福政府相应地通过了一些替代性的法令和其他新法令,继续推行新政,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
罗斯福新政 - 主要内容
财政信贷和货币政策 目的是防止金融信贷体系的崩溃,稳定美国银行货币制度。这方面的基本政策是:清理银行,存款保险,控制证券发行,给金融业发放贷款,货币贬值,黄金国有和收购白银等。政府对银行的具体措施有:1933年3月5日命令全国银行“休假”4天,以遏止因挤兑而出现的银行倒闭风潮。3月9日通过《紧急银行救济法》,再次延长银行缓付存款期限,规定银行须领取营业执照,并由财政部行使对银行复业的批准权,借以淘汰中小银行。5月27日通过《联邦证券法》,加强对新发行证券的管理。 6月16日批准《格拉斯-史蒂格尔银行条例》,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开,以抑制银行利用客户存款进行证券投机活动;公布《银行存款保险法》(1934),建立联邦银行存款保险公司 (FBDIC),由政府对5000美元以下存款(后增至1万美元以下存款)实行保险,力图恢复存户对银行的信任。1935年8月23日公布新的银行法,加强联邦储备银行对会员银行的管理,以及联邦储备委员会对各联邦储备银行的监督。此外,还通过前任总统H.胡佛(1874~1964)任内设立的复兴金融公司对私人银行发放大量贷款。政府新的货币政策包括:1933年4月命令禁止囤积黄金和黄金券,禁止黄金出口,即实际上放弃了金本位制;6月5日通过废除黄金联合决议,进一步取消公私债务中使用黄金支付的条文,各项债券可用法币支付;《农业调整法》的混合修正案授权总统实行通货膨胀,1934年1月宣布美元贬值40.94%,即把每盎司黄金的法定价格提高到35美元。此外,还按高于市价的价格大批收购白银,以增加白银在全国货币储备中的比重。
调节工业及劳资关系的政策 包括实行强制卡特尔化以求消灭生产过剩,承认工人阶级某些基本权利以求缓和劳资矛盾,举办公共工程以缩减失业大军人数。中心法令是1933年6月16日公布的《国家产业复兴法》,其执行机构是新建的国家复兴署 (NRA)。此法规定在各行业中制订公平竞争法典,以确定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信贷条件、销售定额和雇佣工人条件等。接受法典的企业可以免除根据反托拉斯法而被起诉,其产品则贴上“蓝鹰”标志。全国各行业共制订出这类法典及补充法典共 700多个。该法又规定:工人有权选择参加并组织工会,以及通过自己的代表同资方签订集体合同;雇主须遵守最高工时(一般每周40小时)、最低工资(一般每小时30~40美分)和按规定的条件雇佣工人。还规定成立公共工程署(PWA),在33亿美元范围内兴办各种公共工程,吸收失业者以增加就业。1935年 5月,最高法院判决《国家产业复兴法》违宪,国家复兴署随之撤销。此后,罗斯福政府又陆续通过一些替代性的法令,以恢复《国家产业复兴法》的部分内容,主要有:1935年8月通过《格菲-斯奈德烟煤稳价法》,实际上重新制订出煤业法规;同年7月批准《瓦格纳-康纳利劳工关系法》,保证工会通过自己的代表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1938年6月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力求确定每小时40美分最低工资和每周40小时最高工时,以及禁止使用16岁以下童工。
农业政策 包括调节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整理农村信贷和债务的政策,目的是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的斗争。国家调节农业生产的中心措施是公布《农业调整法》(1933年5月12日),建立农业调整署(AAA),通过政府的奖励及津贴,以缩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政府控制小麦、玉米、大米、棉花、烟草、牛奶和猪肉等 7种基本农产品(1934年扩大到裸麦、亚麻、肉类、奶牛、糖等一切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与有关农场分别签订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租地付给农场租金,这部分停耕地所减少的产量,则由政府付给农场货币奖金作为补偿,补贴的资金来自农产品加工税,拒绝签订这类合同的农场,则不得享受政府贷款和帮助。尽管数千万美国人挣扎于饥饿线上,但政府却拨出巨款收购大量农畜产品加以销毁。1936年1月,最高法院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宪。为继续推行新政,罗斯福政府于1938年 2月16日通过新的《农业调整法》,这一法案保留了旧法令的若干特点,加上了新的内容。它要求确定主要农产品的平价(以1909~1914年工农产品的比价为基准)和产量,农场主可在市价达到平价或高于平价时出售农产品,在市价低于平价时,向政府订有合同的农场主可以待价再出售,可以抵押剩余农产品而得到政府贷款,也可以出售农产品而领取差价补贴。这是企图建立“常平仓”,即在丰年收购和销毁农产品,在歉年抛售农产品以调节市场。在整理农村信贷和债务方面,第一个《农业调整法》,即让联邦土地银行发行20亿美元公债,用来帮助农场主改善其借贷处境,并以4.5%的低利率为农业抵押贷款提供再借款的资金。1933年6月,还公布《农场贷款法》,建立农场贷款署(FCA),将各种农业信贷机构合并到其中,大大扩展农业信贷业务。
城市政策及其他 主要是关于住宅贷款、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以及兴办公共工程等政策。针对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困境和不满,罗斯福政府在公布《银行存款保险法》之前,还批准了《房产主再放款法》(1933),成立房产主贷款公司(HOLC),发放贷款给城市小房主,帮其赎回抵押的房屋。以后又通过《房产主贷款法》(1934)和《国家住宅法》等,给小房主提供小额修房贷款,并使部分市民可以租到房租低廉的住宅。在失业救济和公共工程方面,主要措施有: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FERA),用30亿美元协助州和地方政府救济失业者;先后建立民间资源保护队(CCC)、土木工程管理局(CWA)和工程进度管理署(WPA),兴办公共工程以吸收几百万失业者;1933年5月建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在流域包括7个州的部分地区,修建梯级水坝和电站(见彩图),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私人公司因而得到廉价电力,南方几个州也得到灌溉。在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方面,最重要的法令是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障法》,规定由联邦按雇主支出工资额收税,作为失业保险金;由工人和雇主各付工人工资的1%(1949年增为3%)作为老年保险金;要求帮助贫穷盲人、残废者和孤儿,救济金大部分由各州承担。此外,同年8月还通过了提高公司所得税和高收入所得税的《财产税法》。
罗斯福新政 - 新政的实质及其作用
以“反经济危机”为特色的罗斯福新政,其实质是通过国家干预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拯救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新政的推行,对缓和当时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起过一定作用,但它没有也不可能造成经济复兴和高涨,商品仍然大量过剩,失业大军依旧高达900多万人,而且,新的经济危机(1937~1938)迅即爆发。新政促使美国经济、政治中的各种矛盾变得更为复杂而深刻。罗斯福政府为新政支出了350亿美元的巨款,从而引起了联邦财政赤字和国债的显著增长。更重要的是,新政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垄断组织首先是八大财团(见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财团)的统治地位。1935年,以摩根财团为首的八大财团资产高达610亿美元,它们在全国最大的250家工矿业、铁路、商业银行和公用事业公司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3/5。
罗斯福新政 - 新政的意义
罗斯福“新政”不仅缓解了当时的危机,而且对美国社会甚至国际社会都产生了一系列深远影响: 开创了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经济的新模式(国家资本主义).
首先,由于经济的恢复,美国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
其次,作为应对危机的手段,罗斯福一改以往中央政府对经济发展“自由放任”的政策,开始实行国家干预,并且这种干预通过国会以新的立法形式诉诸于美国经济生活,这是前所未有的。罗斯福时期,总统权力达到顶峰,而联邦政府的权威也得到了加强。
再次,罗斯福解救国家经济危机的方法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之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由此延长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寿命,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最后,“新政”的一些附带措施产生了对今天意义深远的影响。如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同时是美国连续几年空前严重的风灾、沙尘暴和干旱,在“新政”期间,国会通过了“土地保持和国内拨款法”,政府共派出250万青年参加“民间资源保护队”,还出资购买了大片森林和风景区建立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再如“新政”促进美国思想活跃和学术文艺的繁荣。在整个“新政”期间,美国政府资助了大批艺术家、作家和戏剧家,使他们一方面能够摆脱经济困难,进行独立创作,另一方面又受政府委托将艺术带到了学校和民间。罗斯福内阁更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新政”的方方面面都有他们的参与,“思想库”一词由此而来。
罗斯福新政是指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后,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实行的一套拯救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其中产业复兴法是其中心内容,其中包括以工代震,兴建大规模公共工程等措施等行之有效措施,后来为许多国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