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囫囵吞枣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2、囫囵吞枣的寓意和启示
- 3、囫囵吞枣的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囫囵吞枣的意思和道理
- 4、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这则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
- 5、囫囵吞枣文言文翻译道理
- 6、囫囵吞枣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7、囫囵吞枣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 8、囫囵吞枣的意思和寓意
- 9、寓言故事囫囵吞枣的寓意
囫囵吞枣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就直接笼统地接受。
1、典故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
2、近义词
不求甚解、走马观花、生吞活剥
3、造句
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AB%E5%9B%B5%E5%90%9E%E6%9E%A3/95919?fr=aladdin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1、做事不要着急,不要把一步不能完成的是事,强行一步做好,要按事物的一般规律,正确处理;
2、对事物的认识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
勿囵吞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就直接笼统地接受。
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而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
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耻笑。它提醒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认真学习,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才会有利于工作、生活和学习。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1、做事不要着急,不要把一步不能完成的是事,强行一步做好,要按事物的一般规律,正确处理;
2、对事物的认识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
不能光听别人的,也不能只理解半点,枣没有嚼,在体内没消化,对脾也没好处。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1、做事不要着急,不要把一步不能完成的是事,强行一步做好,要按事物的一般规律,正确处理;
2、对事物的认识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
囫囵吞枣
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释义: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囫囵:整个儿。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扩展资料
囫囵吞枣故事简介:
从前,当一个人在读一本书时,他总是大声朗读书中的文章,但他从来没有想到书中的真相。他认为他读了很多书,明白了很多原因。有一天,当他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时,每个人都吃饭和聊天。一位客人激动地说:“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
以水果为例,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它伤了胃;枣子对胃有好处,但可惜吃得太多会伤到牙齿。“每个人都认为这是有道理的。”为了展示他的智慧,那人接着说:“这很简单!吃梨不吃肉,不伤胃,吃枣不伤牙齿!”桌上有一盘枣子,他拿起枣子,想直接把它们吞下去。他们怕他窒息,劝他说:“不要吞下去。卡在喉咙里是多么危险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的寓意和启示
囫囵吞枣的寓意: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启示是:做事不要着急,不要把一步不能完成的是事,强行一步做好,要按事物的一般规律,正确处理。
成语出处:
元?白珽《湛渊静语》:“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个枣也。”
囫囵吞枣的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囫囵吞枣的意思和道理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或认识事物时不加分析、笼统接受。囫囵吞枣告诉我们,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要先全面理解事物的规律,再依循事物的规律做事,欲速则不达,强行一步做好,往往达不成理想的效果。
囫囵吞枣的原文
囫囵吞枣出自白珽的《湛渊静语》,原文如下: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个枣也。
囫囵吞枣的故事
很久以前,一间学堂的下课时间里,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伤不到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到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这则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
囫囵吞枣表面意思是指把枣子整颗吞下去 这则寓言一般用来比喻读书未经理解,笼统接受。
这则寓言告诫我们,读书要“格物致知”。
囫囵吞枣文言文翻译道理
1. 《囫囵吞枣》文言文翻译 原文: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
"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
"遂绝倒。译文: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
"有一个傻瓜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寓意: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
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白王廷(1248-?),字廷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善诗文和书法,官至儒学副提举,晚年归老栖霞,自号"栖霞山人"。
门前有泉水流过,因此把居室取名为"湛渊",并且以此自号。著有《湛渊静语》、《湛渊集》。
《湛渊静语》今存2卷,是一本杂记集。
2. “囫囵吞枣”原文翻译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
原文: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湛渊静语》
白王廷(1248-?),字廷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善诗文和书法,官至儒学副提举,晚年归老栖霞,自号"栖霞山人"。门前有泉水流过,因此把居室取名为"湛渊",并且以此自号。著有《湛渊静语》、《湛渊集》。《湛渊静语》今存2卷,是一本杂记集。
不全再找我
3. 囫囵吞枣文言文 翻译和题目、带点字读音 原文: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译文:
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
有一个傻瓜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
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
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寓意: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
4. 谁知道“囫囵吞枣”的意思和道理 囫囵吞枣 开放分类: 成语、文化、词语、典故、汉语 目录 ? 词典注释 ? 【近反义词】 ? 【歇后语】 ? 【典 故】 ? 【寓 意】 词典注释 【注 音】 hú lún tūn zǎo 【释 义】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把枣整个吞咽下去.多指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 【出 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又作“鹘仑吞枣”,见宋代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许顺之书之三》:“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鹘仑吞枣.”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示 例】 茅盾《夜读偶记·理想和现实》:“缺乏辨别力的青年,~地读了《红楼梦》,的确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绪.” 比喻学习上笼统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反义词 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歇后语】 囫囵吞枣——不知味 【典 故】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 【寓 意】 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5. 囫囵吞枣文言文 逐字翻译 译文: 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
" 有一个傻瓜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 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 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原文: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 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
“ 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囫囵吞枣是成语,出自《答许顺之书》。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扩展资料: 囫囵吞枣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解释】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囫囵:整个儿。
囫囵吞枣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囫囵吞枣》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割裂事物的不同方面去看待它,要多角度、辩证地看待事物,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中的大小事,从实际出发来解决问题。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世上很少有事可以占尽全部好处,总是有好有坏的。
《囫囵吞枣》枣的出处:
《囫囵吞枣》出自《湛渊静语》,原文如下: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个枣也。”
典故:
很久以前,有个老先生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伤不到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没法伤害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囫囵吞枣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囫囵吞枣的故事启示我们:
1. 做事不要着急,要按事物的一般规律,正确处理。
2. 对事物的认识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
3. 现实生活中,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深入了解,才会有利于工作、生活和学习。
以上就是囫囵吞枣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囫囵吞枣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事不要着急,不要把一步不能完成的是事,强行一步做好。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对脾不好,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囫囵吞枣通常用来比喻读书和学习不求消化、理解,就好像把枣子整个地吞下去一样,并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学问。对事物的认识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要按事物的一般规律,正确处理。
成语寓意
囫囵吞枣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求甚解,含糊了事,只把原书文句照本死读,好比吃东西不加细嚼、品味,也不消化、吸收一样。囫囵吞枣是一种泥古不化,应为学习者忌。学习知识时应该把要学的知识彻底理解,再认真去掌握它、应用它。
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缺乏思索,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对知识灵活运用。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做事情时,不能一味地求快,乞求一步登天。有道是欲速则不达,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方能规避风险,把事情做圆满。
囫囵吞枣的意思和寓意
“囫囵吞枣”的意思和寓意: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例句:
1、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绝不能囫囵吞枣。
2、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3、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
4、读书要反复的读不能囫囵吞枣。
寓言故事囫囵吞枣的寓意
《囫囵吞枣》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接受事物不应该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而应充分消化。
《囫囵吞枣》这则寓言出自宋代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内载“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在《囫囵吞枣》寓言中,那位自作聪明的客人只因”枣益脾而损齿“,为不伤牙齿,所以主张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把枣整个吞咽下去,以致落下笑柄。囫囵吞枣,不加咀嚼、不辨滋味,现可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甄别,不求甚解。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而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耻笑。它提醒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认真学习,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才会有利于工作、生活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