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训诂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解释古书中字句的意义
训诂,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就是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代汉语(文言文)中字词的意义。“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用现代汉语说,训,就是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的字义。“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扩展资料: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汉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汉语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
训诂,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
就是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代汉语(文言文)中字词的意义。“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用现代汉语说,训,就是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的字义。“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指“训诂学”。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在文献正文中对词语进行解释。如《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注:①师:驻军。②宿:夜晚。
② 训诂学到汉代,确立了两种基本体式。一类是随文释义的注释,如《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仪礼注》、《春秋公平传释诂》。
一类是通释语义的专著,如《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这个时期的训诂,有了一定的体系和方法,表现出对词义研究的自觉性,成为真正的训诂学。
③ 训诂学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得到进一步发展。训诂内容从经部扩大到史、子、集各部以及佛经;出现了“义疏”这种新的训诂形式;训诂新著不断出现,如《广雅》、《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
④ 宋代到明代,“训诂学”衰落。宋明时期由于训诂成为“理学”的工具,打破了求实传统,走向衰落。
⑤ 清代的训诂学有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个时期的注释和训诂专著数量很多,体式完备。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重大突破。清代训诂学家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主张研究训诂必须区分古今;
有一定求实精神,不拘于一家之说,能择善而从;采用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方法,开拓了训诂研究的新途径。
重要著作有《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经籍籑诂》(籑〔zhuan四声〕:同“撰”、“馔”)、《尔雅义疏》、《方言疏证》等。
训诂?读音是什么?
“训诂”读音是“xùn gǔ”通常是解释本义或者引申文义,在现代也把它作为了一门学科专门研究古文学。一般多做动词使用,对古汉语的解释为多,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古汉语的解释,也有能讲通一句话或者更多文字的意义。
广义的训诂
是指“训诂学”。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狭义的训诂
读作:xùngǔ
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
有书籍洪诚
先生文集里《训诂学》第一章第二节:“训诂的对象本不限于古代汉语,但是古代汉语是主要对象。阅读古代汉语,在文字语言上出现的问题,比阅读现代汉语出现的问题,要多得多……训诂是要讲通文意。有时候只要解释个别的词,全句的意思就清楚了;有时候却要加以申说,人们才看得懂。”
训诂的解释
训诂的解释[explanations of words in ancient books;gloss;glossary;commentary work on classics] 解释 古文 字义 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训诂。——《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详细解释 对字句(主要是对古书字句)作解释。亦指对古书字句所作的解释。 《汉书·扬雄传上》 :“ 雄 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 无所 不见。” 唐 杨於陵 《祭权相公文》 :“帝曰丝纶,代予 言语 ,词之颇僻,政亦乖阻,尔其专掌,尔必师古。亟换官荣,屡移星序,春泉涌溢,彩翰飞舞,丕变浇讹,裁成训诂。” 清 陈澧 《东塾读 书记 ·小学》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盖时有古今,犹地有 东西 ,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 黄侃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训诂笔记上·训诂学 定义 及训诂名称》 :“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洪诚 《训诂学》 第一章第二节:“训诂的 对象 本不限于古代汉语, 但是 古代汉语是主要对象。阅读古代汉语,在文字语言上出现的 问题 ,比阅读现代汉语出现的问题,要多得多……训诂是要讲通文意。 有时候 只要解释个别的词,全句的意思就 清楚 了;有时候却要加以申说,人们才看得懂。” 词语分解 训的解释 训 (训) ù 教导 , 教诲 :训诫。训蒙(教育儿童)。训迪(教诲开导)。教(刼 )训。培训。 可以作为法则的话: 家训 。 典式,法则:不足为训。 解释词的 意义 :训诂(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亦称“训故 诂的解释 诂 (诂) ǔ 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训诂。解诂。字诂。 部首 :讠。
训诂的读音
训诂的读音是Xùn gǔ。
基本解释
1、训诂,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就是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代汉语(文言文)中字词的意义。
2、“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3、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4、用现代汉语说,训,就是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的字义。
5、“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造句
1、注释,训诂说明性的论述或一系列注解。
2、在继承传统训诂学的同时,又将它与现代阐释学相融合,从而推进了传统训诂学的现代转换。
3、而且在古代文献中,与古代图书形制有关的字体的书写和训诂资料也成为探讨古代图书形制的重要依据。
4、训诂学和汉语史都是以历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语言材料作为依据的。
5、同时,在推求汉字属性,_解字、词义等方面有较高的训诂价值。
6、它在继承《毛传》以来训诂传经,吸收“传注”体训诂的长处之基础上,又多有创获,形成其独具的品貌。
7、据此,我们基本上可以说,正文训诂是传统训诂学的源头。
训诂的词语释义
读作:xùngǔ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训诂”有一些“具体的方式”以及“常用的术语”,现分别介绍如下: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一、“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关系,还有“形声字”的“义符”也可以标示它的意义类别。因此,分析字形对了解字的本义有重要的作用。在《说文》中,形训是最基本的训释方式,除直言其义外,其分析字型构造部分,就是形训的范例。如:△ “三合也。象三合之形。”△ “血,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 “ 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以为艸字。读若彻。凡屮之属皆从屮。尹彤说。丑列切〖注〗臣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彻地上也。”△ “木, 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莫卜切〖注〗徐锴曰:“屮者,木始甲拆,万物皆始於微。故木从屮。”二、“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例如《说文》“天,颠也”;“户,护也”,“旁,溥也”(注:①溥,古读pang,今读pu三声,广大之意,如:溥原。);又如《释名》:“日,实也,光明盛实也。”“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房,旁也,室之两旁也”等等。三、“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现具体叙述如下:⑴直训:用同义词训释谓之直训。例如:《尔雅·解诂》:“阻、艰,难也。”又《释言》云:“征、迈,行也”;“靡、罔,无也”。《说文》:言部云“谛,审也”;“诚,信也”。《诗·七月》“宵尔索绹”传:“宵,夜;绹,绞也”。《诗·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传:“卒,终也。”《诗·硕鼠》郑玄笺:“硕,大也。”⑵转训:二字义不同,展转相通,谓之转训。例如:《周礼》“体国经野”郑玄注:“体犹分也”。《诗·氓》“言既遂矣”笺:“遂犹久也”。《诗·东山》“勿士行枚”笺:“勿犹无也”。《孟子·梁惠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岐注:“嗜犹甘也”。(注:①嗜:喜欢、爱好;②甘:自愿、乐意。)⑶陈说:描述其事而义始明者谓之陈说。例如:《尔雅》曰:“善父母者为孝,善兄弟者为友”。(注:①善:善待)《诗·七月》“四月秀葽”传:“不荣而实曰秀”。(注:①秀:果实;②葽〔yao一声〕:一种多年生蔓草,又名野甜瓜,帅姑草。③荣:开花;④实:结果实;⑤秀:古代称植物不开花而结果实)《诗·伐檀》:“河水清且涟漪”传:“风行水成文曰涟”。《左传》隐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贾逵左传诂》曰:“贪财为饕,贪食为餮”。(“餮”读音tao一声;“餮”读音tie四声。)《说文》云:“兰,香艸也”;“薰,香艸也。”(艸cao三声,草的古字。)《说文》云:“能,熊属”;“麋,鹿属”。(“能”的本义是“熊”)《诗·东山》“零雨其蒙”传:“蒙,雨貌”。《诗·氓》“氓之蚩蚩”传:“蚩蚩,敦厚之貌”;有“淇水汤汤”传:“汤汤,水盛貌。”(注:①汤汤shangshang一声,水盛大的样子。)●训诂常用的术语如下:〔一〕、说义的术语:⑴“犹”《诗·硕鼠》:“爱得我直”笺:“直犹正也”。《国语·周语上》“其惠足以同其民人”。韦昭注:“同犹一也”。⑵“之言”(凡说“之言”的,音义一定相通)《诗·唐风·采芩》“舍旃舍旃”笺:“旃之言焉也”。《诗·七月》“春日载阳”笺:“载之言则也。阳,温也”。⑶“貌”(凡说貌是形容它的样子,这些字或是形容词或是副词。《诗·东山》“零雨其蒙”传:“蒙,雨貌”。又“蜎蜎者蠋”传:“蜎蜎,蠋貌”。(注:①蜎〔yuan一声〕:孑孓,即蚊子的幼虫;②蜎蜎:形容虫子爬行的屈曲蠕动的样子。③蠋〔zhu二声〕:蝴蝶、蛾等昆虫的幼虫。)《诗·氓》“氓之蚩蚩”传:“蚩蚩,敦厚之貌”。(氓〔meng二声〕:青年男子。蚩蚩〔chichi一声〕:敦厚的样子。)《诗·葛屦》“好人媞媞,宛然左辟”传:“宛,辟貌”。(注:①屦〔ju四声〕:葛麻制成的鞋。②好:指容貌美,漂亮。③“好人”:犹美人。④媞媞〔titi二声〕:美好安详的样子。⑤宛:藏〔cang二声〕。⑥宛然,婉转回避的样子。⑦辟:通“避”。⑧左辟:避让于道左,以示谦让。)⑷属、别。(凡说“属”或“别”的,是明其类别。《说文》云:“秔,稻属”(秔〔geng一声〕:同“稉”、“粳”,水稻的一种。);“鸽,鸠属也”。《说文》云:“稗,禾别也”。段玉裁说:“谓禾类而别于禾也”。⑸辞。(说明某字是助词,往往用“辞”或“辞也”。)《诗·芣苡》“薄言采之”传:“薄,辞也”。(芣苡〔fou2yi3〕:车前草,其叶煎水服用可预防感冒,古人认为它的字实可以治妇人不孕。薄:助词。)《诗·汉广》“不可求思”传:“思,辞也”。〔二〕、拟音的术语。⑴读如《礼记·中庸》“武王……壹戎衣而有天下”郑注:“齐人读殷如衣”。(注:①壹:统一。②戎衣:军衣,军服。)《吕览·制乐篇》“饬其辞令”注:“饬读如敕,饬正其辞令也。”(注:①饬:chi四声,告诫;②敕:chi四声,告诫。)⑵读若《说文》云:“宄,奸也。读若轨”。(注:①宄〔gui三声〕,奸〔jian一声〕:都是“奸邪、狡诈”的意思。)〔三〕、改字的术语⑴读为、读曰:凡说“读为”“读曰”的,就是换了另外一个字来解释词义。《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笺云:“泮读为畔,畔涯也。言淇与隰皆有涯岸以自拱持,今君子放恣心意,曾无所拘制”。按泮的愿意为散,与本文不合,所以郑玄把它改读成畔字来训释它。(注:①淇〔qi二声〕:水名,源于河南淇山,流入卫河。②隰〔xi二声〕:a:低湿的地方;b:所开垦的田地。③泮〔pan四声〕:a:散,解;b:通“畔”。④畔〔pan四声〕:a:田地的边界;b:边,如“河边、水边、桥边、枕边”等等。⑤放恣:放纵任性。⑥心意:心情,思虑。⑦拘制:牵制,固守。)《汉书·景帝纪》“减耆欲”注:“耆读曰嗜”。按耆的愿意为老,与本文不合,所以颜师古把它改成嗜字。(注:①耆〔qi二声〕:年老;耆〔shi四声〕:通“嗜”。②嗜〔shi四声〕:爱好,喜好。)⑵古字某同,古声某同。《论语》“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郑注“古字材哉同”。按郑氏改用哉字来解释材。《诗·东山》“烝在栗薪”笺:“骨折声栗裂同也”。按郑氏改用裂字来解释栗。(注:①烝〔zheng一声〕:祭祀。②栗薪:堆积木柴。)〔四〕、正误的术语。凡有“字误”或“声误”而必须改正的,则用“当作”“当为”:⑴字误《老子》三十一章云:“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释文》“佳,善也。河上云:饰也。”王念孙说:“案佳当作佳,字之误也。佳,古唯字也。唯兵为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处。上言夫唯,下言故,文义正相承也”。(注:①夫〔fu三声〕:发语词。②佳〔此处读“wei二声”〕:只有,因为。③兵者:兵器。④物:他人,众人,人们。⑤或:都,全都。⑥故:所以。⑦不处:不使用。)⑵声误《礼记·曲礼》“拾级聚足”注:“拾当为涉,声之误也”。按旧注:“拾级,涉阶之级也。聚足,后足与前足相合也。”(注:①拾〔she四声〕:古同“涉”,历经,经由。如:拾级而上〔沿着台阶而上〕。) 是指“训诂学”。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一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书面语中的训诂。二训诂学的研究内容是:语义。即古代书面语言中字(词)的含义。其中以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重点是研究词义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三训诂学的任务是: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义例、方法和运用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四训诂学的著作大体有两类:⑴专门解释某部著作,如《毛诗传疏》、《论语注疏》、《春秋左转集解》、《韩非子集解》等。⑵收集词语分类编排,进行解释的词典,如《尔雅》、《方言》、《释名》、《广雅》等。五训诂学的源流:(即指训诂学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过程。)①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在文献正文中对词语进行解释。如《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注:①师:驻军。②宿:夜晚。②训诂学到汉代,确立了两种基本体式。一类是随文释义的注释,如《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仪礼注》、《春秋公平传释诂》。一类是通释语义的专著,如《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这个时期的训诂,有了一定的体系和方法,表现出对词义研究的自觉性,成为真正的训诂学。③训诂学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得到进一步发展。○训诂内容从经部扩大到史、子、集各部以及佛经;出现了“义疏”这种新的训诂形式;训诂新著不断出现,如《广雅》、《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④ 宋代到明代,“训诂学”衰落。宋明时期由于训诂成为“理学”的工具,打破了求实传统,走向衰落。⑤ 清代的训诂学有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个时期的注释和训诂专著数量很多,体式完备。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重大突破。清代训诂学家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主张研究训诂必须区分古今;有一定求实精神,不拘于一家之说,能择善而从;采用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方法,开拓了训诂研究的新途径。重要著作有《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经籍籑诂》(籑〔zhuan四声〕:同“撰”、“馔”)、《尔雅义疏》、《方言疏证》等。
训诂详细资料大全
训诂,为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就是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代汉语(文言文)中字词的意义。“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用现代汉语说,训,就是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的字义。“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训诂学 外文名 :Exegetics 拼音 :xùngǔ 分类 :形训,音训,直训 训诂别称,词语释义,狭义的训诂,广义的训诂,训诂内容,训诂方法,形训,声训,义训, 训诂别称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古训”。一般认为,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尔雅》前三篇叫《释诂》《释言》《释训》,“训诂”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训”“诂”二字连用在一起,发端于周末鲁国人毛亨,毛亨注释《诗经》,定书名为《诗故训传》。用浅显的话来说,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国语解释方言。 训诂学 今天所谓”训诂”,往往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一个则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国小的一个分支。训诂的任务是解释语言,训诂学是研究怎样正确地理解语言、解释语言,也就是讲清楚怎样注释的道理。 词语释义 狭义的训诂 读作:xùngǔ 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 “训诂”有一些“具体的方式”以及“常用的术语”,现分别介绍如下: 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一、“形训 ”: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六书”中“ 象形、指事、会意 ”三类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关系,还有“形声字”的“义符”也可以标示它的意义类别。因此,分析字形对了解字的本义有重要的作用。在《说文》中,形训是最基本的训释方式,除直言其义外,其分析字型构造部分,就是形训的范例。如: △ “三合也。象三合之形。” △ “血,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 △ “ 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以为艸字。读若彻。凡屮之属皆从屮。尹彤说。丑列切〖注〗臣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彻地上也。” △ “木, 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莫卜切〖注〗徐锴曰:“屮者,木始甲拆,万物皆始于微。故木从屮。” 二、“音训 ”: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例如《说文》“天,颠也”;“户,护也”,“旁,溥也”(注:①溥,古读pang,今读pu三声,广大之意,如:溥原。);又如《释名》:“日,实也,光明盛实也。”“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房,旁也,室之两旁也”等等。 三、“义训”: 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现具体叙述如下: ⑴直训 :用同义词训释谓之直训。 例如: 《尔雅·解诂》:“阻、艰,难也。”又《释言》云:“征、迈,行也”;“靡、罔,无也”。 《说文》:言部云“谛,审也”;“诚,信也”。 《诗·七月》“宵尔索绹”传:“宵,夜;绹,绞也”。 《诗·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传:“卒,终也。” 《诗·硕鼠》郑玄笺:“硕,大也。” ⑵转训 :二字义不同,展转相通,谓之转训。例如: 《周礼》“体国经野”郑玄注:“体犹分也”。 《诗·氓》“言既遂矣”笺:“遂犹久也”。 《诗·东山》“勿士行枚”笺:“勿犹无也”。 《孟子·梁惠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岐注:“嗜犹甘也”。(注:①嗜:喜欢、爱好;②甘:自愿、乐意。) ⑶陈说: 描述其事而义始明者谓之陈说。例如: 《尔雅》曰:“善父母者为孝,善兄弟者为友”。(注:①善:善待) 《诗·七月》“四月秀葽”传:“不荣而实曰秀”。(注:①秀:果实;②葽〔yao一声〕:一种多年生蔓草,又名野甜瓜,帅姑草。③荣:开花;④实:结果实;⑤秀:古代称植物不开花而结果实) 《诗·伐檀》:“河水清且涟漪”传:“风行水成文曰涟”。 《左传》隐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 《贾逵左传诂》曰:“贪财为饕,贪食为餮”。(“餮”读音tao一声;“餮”读音tie四声。) 《说文》云:“兰,香艸也”;“薰,香艸也。”(艸cao三声,草的古字。) 《说文》云:“能,熊属”;“麋,鹿属”。(“能”的本义是“熊”) 《诗·东山》“零雨其蒙”传:“蒙,雨貌”。 《诗·氓》“氓之蚩蚩”传:“蚩蚩,敦厚之貌”;有“淇水汤汤”传:“汤汤,水盛貌。”(注:①汤汤shangshang一声,水盛大的样子。) ●训诂常用的术语如下 : 〔一〕、说义的术语 : ⑴“犹” 《诗·硕鼠》:“爱得我直”笺:“直犹正也”。 《国语·周语上》“其惠足以同其民人”。韦昭注:“同犹一也”。 ⑵“之言 ”(凡说“之言”的,音义一定相通) 《诗·唐风·采芩》“舍旃舍旃”笺:“旃之言焉也”。 《诗·七月》“春日载阳”笺:“载之言则也。阳,温也”。 ⑶“貌 ”(凡说貌是形容它的样子,这些字或是形容词或是副词。 《诗·东山》“零雨其蒙”传:“蒙,雨貌”。又“蜎蜎者蠋”传:“蜎蜎,蠋貌”。(注:①蜎〔yuan一声〕:孑孓,即蚊子的幼虫;②蜎蜎:形容虫子爬行的屈曲蠕动的样子。③蠋〔zhu二声〕:蝴蝶、蛾等昆虫的幼虫。) 《诗·氓》“氓之蚩蚩”传:“蚩蚩,敦厚之貌”。(氓〔meng二声〕:青年男子。蚩蚩〔chichi一声〕:敦厚的样子。) 《诗·葛屦》“好人媞媞,宛然左辟”传:“宛,辟貌”。(注:①屦〔ju四声〕:葛麻制成的鞋。②好:指容貌美,漂亮。③“好人”:犹美人。④媞媞〔titi二声〕:美好安详的样子。⑤宛:藏〔cang二声〕。⑥宛然,婉转回避的样子。⑦辟:通“避”。⑧左辟:避让于道左,以示谦让。) ⑷属、别 。(凡说“属”或“别”的,是明其类别。 《说文》云:“秔,稻属”(秔〔geng一声〕:同“稉”、“粳”,水稻的一种。);“鸽,鸠属也”。 《说文》云:“稗,禾别也”。段玉裁说:“谓禾类而别于禾也”。 ⑸辞 。(说明某字是助词,往往用“辞”或“辞也”。) 《诗·芣苡》“薄言采之”传:“薄,辞也”。(芣苡〔fou2yi3〕:车前草,其叶煎水服用可预防感冒,古人认为它的字实可以治妇人不孕。薄:助词。) 《诗·汉广》“不可求思”传:“思,辞也”。 〔二〕、拟音的术语。 ⑴读如 《礼记·中庸》“武王……壹戎衣而有天下”郑注:“齐人读殷如衣”。(注:①壹:统一。②戎衣:军衣,军服。) 《吕览·制乐篇》“饬其辞令”注:“饬读如敕,饬正其辞令也。”(注:①饬:chi四声,告诫;②敕:chi四声,告诫。) ⑵读若 《说文》云:“宄,奸也。读若轨”。(注:①宄〔gui三声〕,奸〔jian一声〕:都是“奸邪、狡诈”的意思。) 〔三〕、改字的术语 ⑴读为、读曰:凡说“读为”“读曰”的,就是换了另外一个字来解释词义。 《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笺云:“泮读为畔,畔涯也。言淇与隰皆有涯岸以自拱持,今君子放恣心意,曾无所拘制”。按泮的愿意为散,与本文不合,所以郑玄把它改读成畔字来训释它。(注:①淇〔qi二声〕:水名,源于河南淇山,流入卫河。②隰〔xi二声〕:a:低湿的地方;b:所开垦的田地。③泮〔pan四声〕:a:散,解;b:通“畔”。④畔〔pan四声〕:a:田地的边界;b:边,如“河边、水边、桥边、枕边”等等。⑤放恣:放纵任性。⑥心意:心情,思虑。⑦拘制:牵制,固守。) 《汉书·景帝纪》“减耆欲”注:“耆读曰嗜”。按耆的愿意为老,与本文不合,所以颜师古把它改成嗜字。(注:①耆〔qi二声〕:年老;耆〔shi四声〕:通“嗜”。②嗜〔shi四声〕:爱好,喜好。) ⑵古字某同,古声某同 。 《论语》“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郑注“古字材哉同”。按郑氏改用哉字来解释材。 《诗·东山》“烝在栗薪”笺:“骨折声栗裂同也”。按郑氏改用裂字来解释栗。(注:①烝〔zheng一声〕:祭祀。②栗薪:堆积木柴。) 〔四〕、正误的术语 。凡有“字误”或“声误”而必须改正的,则用“当作”“当为”: ⑴字误 《老子》三十一章云:“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释文》“佳,善也。河上云:饰也。”王念孙说:“案佳当作佳,字之误也。佳,古唯字也。唯兵为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处。上言夫唯,下言故,文义正相承也”。(注:①夫〔fu三声〕:发语词。②佳〔此处读“wei二声”〕:只有,因为。③兵者:兵器。④物:他人,众人,人们。⑤或:都,全都。⑥故:所以。⑦不处:不使用。) ⑵声误 《礼记·曲礼》“拾级聚足”注:“拾当为涉,声之误也”。按旧注:“拾级,涉阶之级也。聚足,后足与前足相合也。”(注:①拾〔she四声〕:古同“涉”,历经,经由。如:拾级而上〔沿着台阶而上〕。) 广义的训诂 广义上的训诂是指“训诂学”。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一训诂学的研究 对象 是:古代书面语中的训诂。 二训诂学的研究 内容 是:语义。即古代书面语言中字(词)的含义。其中以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重点是研究词义的思想内容和感 *** 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 三训诂学的 任务 是: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义例、方法和运用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 四训诂学的著作大体有两类 : ⑴专门解释某部著作 ,如《毛诗传疏》、《论语注疏》、《春秋左转集解》、《韩非子集解》等。 ⑵收集词语分类编排 ,进行解释的词典,如《尔雅》、《方言》、《释名》、《广雅》等。 五训诂学的源流 :(即指训诂学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过程。) ①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在文献正文中对词语进行解释。如《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注:①师:驻军。②宿:夜晚。 ②训诂学到汉代,确立了两种基本体 式。一类是随文释义的注释,如《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仪礼注》、《春秋公平传释诂》。一类是通释语义的专著,如《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这个时期的训诂,有了一定的体系和方法,表现出对词义研究的自觉性,成为真正的训诂学。 ③训诂学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训诂内容从经部扩大到史、子、集各部以及佛经;出现了“义疏”这种新的训诂形式;训诂新著不断出现,如《广雅》、《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 ④ 宋代到明代,“训诂学”衰落 。宋明时期由于训诂成为“理学”的工具,打破了求实传统,走向衰落。 ⑤ 清代的训诂学有了空前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个时期的注释和训诂专著数量很多,体式完备。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重大突破。清代训诂学家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主张研究训诂必须区分古今;有一定求实精神,不拘于一家之说,能择善而从;采用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方法,开拓了训诂研究的新途径。重要著作有《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经籍籑诂》(籑〔zhuan四声〕:同“撰”、“馔”)、《尔雅义疏》、《方言疏证》等。 训诂内容 一、解释词义 1、解释本义与引申义:在词的若干互相关联的义项中,其中能够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且又能在古代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由这个本义派生出来的其他意义,就是词的引申义。 2、解释古语:古语,一是指某个时代通行的词语,后世不用了,因而难以理解;二是某个词语的某个意义后世不用了,因而容易致误。 3、解释方言: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二者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方式上是相似的。 二、解释文意:1、串讲大意。2、分析句读: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作“句读”。《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即点断文章的句读;所谓“辨志”,即审明文章是思想内容。3、阐述语法:包括解释虚词、说明语序、指点语气。4、显示修辞:包括标明写作手法、说明比喻或者借代等。 5、申述章旨。6、考证名物、典章制度。7、引证史实、故事。 三、注音:1.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2.读若:训诂术语,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读音相近。3.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等术语。4.反切: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5.如字: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四、校勘:狭义的校勘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脱文,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辨伪和辑佚。校勘的方法:1.对校:是用同书的版本或者别本互相对勘。2.本校:是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3.他校:是用他书勘定本书。4.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训诂方法 形训 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形训的作用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1.恰当地运用形训的方法,可以把有些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2.在揭示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形训还可以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3.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还可以进一步识别假借字。 形训的局限和条件:形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所以形训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局限的。 1.形训的局限:第一,在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形体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字形已经失去了表义作用,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第二,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第三,形声字的形符只能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 2.形训的条件:第一,只有本义才直接和字形切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是模糊不清的。第二,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第三,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字义。 声训 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声训的方式有:1.利用形声字。2.利用音同或者音近字。3.利用同形字。 声训的作用:1.寻求本字。本字是对借字而言的。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字与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毫无联系,只是声音相同或者相近而已,所以,训诂时应该破除借字,寻求本字。而寻求本字的途径只能从声音入手。利用声训可以说明通假,寻求本字,防止望文生义,还可以纠正某些注释和解说上的失误。2.推求语源。语源是就根词和赖以产生的派生词之间的关系而言的。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者义近音同的词,叫做同源词。所谓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中广泛系联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渊源关系。运用声训的方法系联同源词,首先是指文字上同声符的。其次,因为汉语的同源词并不总是用同样的谐声偏旁表示,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字形的束缚,辗转系联其他音同、音近的字,以确定它们的语源义。探求名物的来源是声训的一种特殊作用。总之,探求语源,往往能突出词义的特点,有助于对词义的理解;还有助于探讨词义引申和语音变化的规律。 声训应注意:1.所谓音同或者音近,是指古音相同或者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读音来进行声训,当然是不可靠的。所谓古音相近,是指声韵都相近。2.要有文献语言为佐证。 义训 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1.同义相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包括同训、互训、递训。2.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词义的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原因。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加明确。
训诂的释义
训诂释义是:古人把用通俗的话去解释词义叫训,把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语或用较通行的话去解释方言叫诂。
1、训诂释义
训诂是指对古代文献中的字、词、句进行解释和说明。通过对古文字词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含义和思想,为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例如,《说文解字》就是一部经典的训诂学著作,它对汉字的构造和含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2、训诂方法
训诂学有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有因声求义、以形索义、比较归纳、反义相释、博观约取等。因声求义是指根据语音演变规律和方言差异来探求古词的含义;以形索义是指根据字形结构来推测古词的含义。
比较归纳是指通过比较不同文献中的用例来归纳古词的通用意义;反义相释是指利用反义词来解释古词的含义;博观约取是指通过广泛阅读多种文献,再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3、训诂意义
训诂学对于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同时,训诂学也为现代语言学、音韵学、考古学等学科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基础。
4、训诂研究
训诂学的研究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语言素养,以及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精神。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指导。同时,训诂学的研究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
1、训诂学的起源
训诂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对古代文献进行解释和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训诂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解释方法和理论。
2、训诂学的发展
汉代以后,训诂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人们开始注重对古代文献的校勘和注释,并形成了多种注释体例和方法。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训诂学经典著作,如《说文解字》、《释名》等。
3、训诂学的繁荣
唐宋时期,训诂学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人们开始注重对古代文献的全面研究和解释,并形成了许多新的解释方法和理论。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训诂学派别和代表人物,如颜师古、孔颖达等。
训诂是什么意思
训诂的意思;解释古书中字句的意义。
【例句】将汉藏比较用于训诂学,对早期汉语文献的解读是一条新路。
【拼音】[xùngǔ]
【近义词】考据、训斥、训故
训诂的近义词
考据
【拼音】[kǎojù]
【解释】(动)考证:深入~|~确凿。
【近义词】考证
训故
【拼音】[xùngù]
【解释】即训诂。
什么是训诂
训诂是研究古代汉字字义、用法、发音等方面的学问。训诂的直接对象是汉字,它的目的是恢复古代汉字的原始含义和用法,以达到正确使用、正确理解汉字的目的。在训诂的研究中,人们不仅要考虑汉字的形体、音韵、义理等因素,还要考虑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如古代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地理环境等。
因此,训诂是一门极为综合的学问,既有语言学的成分,又有历史学、文化学的成分,也有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成分。训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汉朝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字书和字典,如《说文解字》、《集韵》、《广韵》等,这些书中所涵盖的内容涵盖了汉字的音、义、形、法等很多方面,成为了后来训诂的主要参考资料。唐代以后,训诂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许多著名的训诂家纷纷涉足其中。
如唐代的孙应时、韩愈、刘义庆,宋代的许仲琳、李昉、陈亮等,他们的著作对于训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训诂的研究方法一般分为文献学和语言学两个方面。文献学主要研究历代字书、文献中的字形、字义、用法、音韵等问题,以及文字本身的演变过程。语言学则主要研究语音、语义、语法等语言现象,以及汉字与汉语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中,时常会出现许多问题和争议,这时需要研究者深入思考并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正确的解释和理解。总之,训诂是一门涵盖广泛、历史悠久的学问,它不仅对于恢复汉字的原始含义和用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积淀和传承中华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一般人来说,了解一些汉字的训诂知识,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而且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