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退避三舍”的含义是什么?
- 2、退避三舍的意思以及造句有哪些
- 3、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
- 4、“退避三舍”成语是什么意思?
- 5、退避三舍的意思是什么 退避三舍出处及用法
- 6、退避三舍的含义
- 7、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
- 8、退避三舍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 9、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及相关典故
“退避三舍”的含义是什么?
“退避三舍”的含义是: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
读音:[ tuì bì sān shè ]
释义: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造句:
(1) 她太泼辣,许多人见了她都要退避三舍。
(2) 惹他做啥?先退避三舍吧!
(3) 今天我是敬重他,所以退避三舍,别误以为我是在怕他。
(4) 今天对方来势汹汹,且让我先退避三舍,思谋良策。
(5) 他那势不可挡,排山倒海的气势摆出来,让人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的意思以及造句有哪些
退避三舍
【近义】委曲求全
【反义】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释义】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例】我说姊姊不过,只得~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
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
拼音:tuì bì sān shě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例句:我说姊姊不过,只得~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
“退避三舍”成语是什么意思?
【汉语文字】退避三舍 【汉语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词语解释】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 【字词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满意请采纳
退避三舍的意思是什么 退避三舍出处及用法
1、退避三舍的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2、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3、译文:晋国和楚国交战,在中原相遇,晋文公把军队撤退九十里。
4、引证释义: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七章:“可是一碰到嘴巴不闲的吴教授,他却要退避三舍,再也轮不到他。”
5、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退避三舍的含义
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退避三舍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退避三舍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末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这就是“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的意思是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退避贤路,退避: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出处】:《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
退避三舍的解释[fink out;keep sb. at arm's length] 比喻 对人 让步 ,避免冲突 详细解释 春秋 晋 公子 重耳 出亡至 楚 , 楚成王 礼遇 重耳 ,并问:“公子若反 晋国 ,则何以报不谷?” 重耳 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 晋国 , 晋 楚 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 重耳 返国执政, 晋 楚 城濮 之战, 晋 军果“退三舍以辟之”。见 《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 、 《僖公二十八年》 。后因以“退避三舍”表示退让, 不敢 与争。 明 叶宪祖 《鸾鎞记·京晤》 :“似你这般诗才,不怕 杜羔 不退避三舍。” 《 儒林 外史》 第十回:“ 贤侄 少年 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 杨沫 《 青春 之歌》 第二部第二七章:“可是一碰到嘴巴不闲的 吴 教授 ,他却要退避三舍,再也轮不到他。” 词语分解 退避的解释 畏缩后退;退后躲避详细解释.退出,离开。《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今使御史大夫 郗虑 持节 策诏,其上皇后玺绶,退避中宫,迁于它馆。”.后退躲避。《 三国演义 》第七四回:“吾 来日 与 关某 决一 三舍的解释 .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 国语 ·晋语四》:“若以君之灵,得复 晋国 , 晋 、 楚 治兵,会于 中原 ,其避君三舍。” 韦昭 注:“古者师行三十里而舍,三舍为九十里。”.泛指距离远。 清 赵
退避三舍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104 成语 退避三舍 注音 ㄊㄨㄟˋ ㄅㄧˋ ㄙㄢ ㄕㄜˋ 汉语拼音 tuì bì sān shè 释义 舍,古人以三十里为一舍。 「退避三舍」指作战时,将部队往后撤退九十里。 ◎语本《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后用「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与人相争。 典源 ◎1《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重耳)及楚,楚子飨之1>,曰:「公子若反2>晋国,则何以报不谷3>?」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4>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5>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6>,得反晋国,晋、楚治兵7>,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8>。 若不获命9>,其左执鞭弭10>、右属櫜鞬11>,以与君周旋12>。」 子玉请杀之。 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外内恶之。 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 乃送诸秦。 〔注解〕(1)楚子飨之:楚庄王以酒宴款待晋国公子重耳。 楚子,指楚庄王(?~西元前591),春秋时楚国国君,名侣。 有雄才,任用伍举、苏从,励精图治,国势大张,灭庸克宋,伐陈围郑,与晋争霸,为春秋五霸之一。 在位二十三年,諡庄。 飨,音ㄒ|ㄤˇ,以盛宴款待宾客。 (2)反:通「返」,回到。 (3)不谷:不善,古代君侯自谦之词。 (4)羽毛齿革:珍禽异兽的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 (5)波及:泽及、影响到。 (6)灵:威灵。 (7)治兵:出兵,指开启战端。 (8)辟君三舍:避开楚军,后退九十里。 辟,音ㄅ|ˋ,通「避」,躲开、回避。 三舍,即九十里,古人以三十里为一舍。 (9)获命:得到允许。 (10)左执鞭弭:左手拿着马鞭和弓。 鞭,马鞭。 弭,音ㄇ|ˇ,没有装饰而末端以骨、角镶嵌的弓。 (11)右属櫜鞬:右边佩带弓箭袋。 属,音ㄓㄨˇ,佩、系。 櫜鞬,音ㄍㄠ ㄐ|ㄢ,装武器的袋子。 (12)周旋:辗转追逐。 此指应战。 ◎2《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 曹、卫告绝于楚。 子玉怒,从晋师。 晋师退。 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 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矣?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 其众素饱,不可谓老。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退三舍。 楚众欲止,子玉不可。 典故说明 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春秋时,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了让亲生儿子奚齐当上太子,设计害死了原来的太子申生,接着又怂恿晋献公派兵捉拿另外二个儿子重耳、夷吾,两人于是先后逃奔出国。 后来晋献公过世,奚齐也被臣下所杀,这时逃亡国外的夷吾则回国继位为国君,即晋惠公。 晋惠公害怕重耳会回国谋夺君位,于是派人暗杀重耳。 此时重耳则是在国外继续著流亡的日子,其间经过许多国家,但大部分国家的君王对他都不怎么礼遇。 最后到了楚国,楚庄王以酒宴盛情款待,并且问说:「将来你如果回到晋国当上国君,将要如何报答我呢?」重耳说:「奴仆和玉帛,楚国本来就有;珍禽异兽的羽毛皮革,则是楚国的特产。 这些东西您多得是,我实在是不知该怎么回报您!」楚庄王说:「虽然如此,还是说说可以报答我的方式吧!」重耳于是回答说:「假使托您的福,让我得以回到晋国,万一将来晋、楚之间发生战争,双方军队相遇于中原,那我一定会要我的军队向后撤退九十里,来报答您的恩惠。 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您的谅解,楚军仍然继续进攻,那我也只好拿起弓箭,和您相对抗了。」 后来从言里的原文「辟君三舍」演变出「退避三舍」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主动退让,不与人相争。 书证 01.明.李开先〈遵巖王参政传〉:「仲子生有奇资灵性,……年十三四,不惟尽通举子业,而且多读古人书,受学于媿虚易时中,媿虚谓当退避三舍。」 02.《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我笑道:『我说姊姊不过,只得退避三舍了。 』」03.《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曾、仲两个依然是一般盛气相向,一边狂态逼人,把个冉望华直吓得退避三舍。」 04.《隋唐演义》第四六回:「徐懋功道:『弟前往寨中晤刘文静兄,盛称吾兄文章经济,才识敏达,世所罕有。 今日到此,弟当退避三舍矣!』」05.《儒林外史》第一○回:「贤侄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 06.《镜花缘》第五六回:「可见二位姐姐学问,非独本郡众人所不能及,即天下闺才,亦当退避三舍哩。」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主动退让,不与人相争。 【使用类别】用在「谦退让步」的表述上。 【例 句】<01>惹他做啥?先退避三舍吧!<02>这种恶霸出现,任谁都要退避三舍。 <03>他是大老粗,我退避三舍,不跟他争。 <04>今天对方来势汹汹,且让我先退避三舍,思谋良策。 <05>今天我是敬重他,所以退避三舍,别误以为我是在怕他。 <06>遇事就退避三舍不是我的作风,我一向是明知不可为而为。 <07>这仗尚未开打,我们就先退避三舍,岂不是灭了自己的威风? 近义词: 反义词: 周旋到底,当仁不让 辨识 参考语词 辟君三舍,退徙三舍,避君三舍
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及相关典故
我国历史悠久,在这五千年中许多绚烂的文明,比如诗词歌赋,又比如舞蹈绘画,而成语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那么本期民族文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及相关典故吧。
退避三舍什么意思
在古代,一舍是三十里,退避三舍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退避三舍的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