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为什么南宋时期的政权选择继续抵抗不逃亡台湾岛呢?
- 2、在二战时期,美国为什么没有对日本控制下的台湾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 3、台湾离福建100多公里,为什么明朝末年才得到开发?
- 4、在鸦片战争时英国为什么不占领台湾
- 5、1955年渡海战役为什么不登陆台湾岛
- 6、康熙为啥不趁郑成功收复台湾
- 7、南宋政权为何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
- 8、二战时期,美军为何会放弃台湾而去打冲绳?
- 9、金门为什么不收回
- 10、金门离厦门那么近 金门岛战役失败后 为什么不再进攻一次
为什么南宋时期的政权选择继续抵抗不逃亡台湾岛呢?
南宋时期的台湾只是不毛之地,而且他们不愿意离开大陆,生怕一出海就成为蛮夷了,所以当时政权选择继续抵抗。
南宋政权实力虽然无法与元军相比,但还是有一战地实力,而且当时地台湾岛远离大陆,并未开发,对于南宋的皇帝来说,逃到台湾对宋军士气来说,是非常沉重地打击,也基本上宣布了自己的失败。
一是南宋政权渡江后,放开出海经商,商税大规模增加,财政收入大涨,有一战之力;二是北方人不善水战,长江成为了天然的屏障;三是当时的台湾还没有开发,是蛮荒之地,不足以承载南宋政权。
当时中央尚未有效管辖台湾,而且南宋作为曾经的大国,最后的退路不是台湾,而是越南等地区。更何况当时台湾已经被元军占领,无路可退,只能奋战。
蒙古人攻打太快了来不及,以当时的技术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很难渡过台湾海峡。
因为台湾当时的经济非常落后,地理位置也比较偏僻。战争期间逃亡的话,根本就不会准备那么充分,渡江的船只也不够,因此当渡江只能通过少部分人的时候,而南宋政权只好放弃了逃亡台湾的计划。
1、渡江船只太少当时的蒙古骑兵攻占南宋的时候,其实是比较突然的,而且南宋的帝王根本来不及调配船只,再加上当时的船只都只是一些小渔船,很少有大船,如果要逃亡的话,那么光一些小船显然是不够的。而且海上的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小船很难抵达台湾,当时的军民有20万多人,如果想要全部都去往台湾的话,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2、台湾的经济处于落后阶段中国古代时期的台湾其实经济发展是非常落后的,而且距离中原的话也比较遥远,中间隔了很长的海岸线。即便是想要发展的话,那么海峡两岸之间的交流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当时的台湾只不过是个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当地的经济并没有得到开发。
而南宋时期的君王即便是逃到了台湾,那么蒙古人也是会打到台湾的,毕竟如果放过了南宋的话,那么对于蒙古人可是很大的危险,难保对方不会卷土重来。
而南宋当时的兵力虽说很多,但是因为重文轻武的政策,所以士兵的战斗力是很弱的,并且朝中的大臣书生比较多。因此当外地入侵的时候,南宋便处于被动的阶段,只有挨打的份。而台湾人原本就处于经济落后的地方,即便是到了台湾,那么也是无法帮助南宋攻打蒙古的。同时,台湾当时原本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所以南宋到了台湾之后,难保不会出现纷争。
在二战时期,美国为什么没有对日本控制下的台湾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当时美国海军主张舍弃菲律宾而直接蛙跳台湾。但是在麦克阿瑟的坚持下,为了实现他的诺言,美国进攻菲律宾,蒙受了很大的损失。为此美国对再进攻如台湾这样面积大的目标有点怵头。而且在美国之前对台湾的空袭和炮击时,并未出现美国原来所预想的台湾民众的策应和支援。甚至很多台湾人积极上缴美军的宣传品,报告美机方位,协助日军警搜捕美军特战人员。所以美军对是否选择台湾发生了动摇。
最后美海军决定放过台湾而直接攻击冲绳本岛,但是为了欺骗日军,就加大制造假象。最后日军上当,把战斗力最强的第9师团也从冲绳调往台湾。
应该是战争的重点在太平洋吧。 打台湾有什么意义呢。 美国和日本二战主要是海战吧,除了占几个岛。 都是些海战吧
没有时间去管台湾了 后期的主要战场是在马里亚纳海
美国离日本本土近,想尽快结束战争的话,直捣黄龙最好。
台湾不在美军计划的攻击日本本土的路线上,按当时的计划是先攻菲律宾,再取冲绳,然后进攻日本本土,本来也有过攻台湾的打算,以便为美军提供前进机场,但是美军成功占领了塞班岛和提尼安岛,需求已经得以满足,再加上菲律宾本是美国的殖民地,为了收复殖民地,所以就把台湾排除掉了
二战后期美军并不是没有攻占台湾的计划,而是经过仔细权衡以后,放弃了攻打台湾的作战计划。
1944年6月,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完全控制了新几内亚和马里亚纳群岛。对下一步的作战目标,麦克阿瑟同海军方面发生了分歧。
参谋长联席会议表示同意金海军上将的建议:绕过菲律宾,攻取台湾,早日进攻日本本土。
麦克阿瑟则认为,加速进攻日本本土是行不通的,绕过菲律宾而直接攻取台湾,从军事上讲是“完全错误”的。他要求亲自去华盛顿全面陈述他的观点。罗斯福总统没有让麦克阿瑟回华盛顿,而是相约在珍珠港会晤。7月26日,两人几乎同时到达珍珠港。第二天晚上开始讨论战略问题,尼米兹拿出金海军上将的计划,并陈述了海军方面对这一作战计划的理由,自己完全持中立立场。麦克阿瑟则详尽陈述了首先收复菲律宾群岛的理由。到午夜休息时,总统仍没有作出最终裁决。第二天上午继续会晤。麦克阿瑟的主张终于被采纳。9月15日开始向菲律宾进军,10月23日主要目标已被夺取。此后,他熬过了艰难的近3个月的莱特战役,1月9日宣布莱特岛上有组织的抵抗已经结束。
台湾离福建100多公里,为什么明朝末年才得到开发?
台湾,作为一个岛屿,只有在出海活动频繁的时代才能得到重视。古代的中国依靠农业为生,出海的目的只有打渔,而打渔这种活动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外部的岛屿落脚。
加上台湾岛多山,种植农作物自然不如大陆有优势,岛上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根本不可能实现自给自足,而想要在台湾和大陆之间运送货物又需要当时不具备的大型船只,所以古代中国对台湾没什么感觉。
但是到了明朝末年,西方各国不断来华经商,中国人的出海需求也相比于以前有所增大,台湾岛这个时候才得到重视。其实在没有大型船只支撑航运业的情况下,台湾就是一座孤岛,就算清朝初年占据台湾的郑氏,被封锁海口后日子过的也是紧紧巴巴,甚至有不战自溃的架势。所以古代的台湾不可能得到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大陆的重视。
哦罗某途径得了两年的历史文化的一个故事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明朝前半段时间,为什么没有对台湾进行开发。台湾虽然距离大陆比较的近,就隔了一个海峡。
但是这个海峡却是很凶险的,暗流暗礁都是比较多的,再加上当时的航海技术,不足以支持对台湾的开发。当时整个沿海地区可以说都是这样,就拿海南岛来说,当时的海南岛可以说是偏的不能再偏了,简直是天涯海角,如果不幸被中央派到这里,只能说你上辈子没有积德啊。
所以,之前的明王朝,是对台湾置之不理的,不是不理,而是认为没必要。那为什么后来到了明朝末年才开发呢。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自杀代表着明朝的结束。
然后福王朱由崧创立南明王朝,继续苟延残喘。南明当时就是在这偏远的南方,而台湾是可以作为最后的打算的。所以这才开发这里,这样清军打过来之后,可以逃到台湾去,保存实力。
在鸦片战争时英国为什么不占领台湾
鸦片战争为1840年
而台湾首任巡府是在1885年才到台湾上任
也就是说当时未真正的把台湾当一回事
岛上有来自海上,四面八方至少10国的人
不用打,也不能打...
1955年渡海战役为什么不登陆台湾岛
首先,你要知道这场战役的作战目的:解放江山岛
江山岛位于浙江省境内,离台湾岛还有不短的距离。国民党部队一千余人盘踞此岛,长期对我国沿海进行骚扰,解放江山岛是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麻烦,根除美国和国民党残部对该地区的影响力。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当时的敌我形势:敌强我弱
1955年的时候我国的军事力量还不够强大,特别是海上力量,此次战役有美国海空军的参与,国民党军队最后也是在美国海空军的协助和掩护之下才得以撤退,并裹挟岛上居民退回台湾。
这只是一场战役,并不是一场全面战争,双方都懂得适可而止,在当时的敌我军力对比之下如果打一场全面战争,我们没有多少好处
1949年10月24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24天,解放军28军下属3个团共9000余人渡海进攻金门,发起金门战役,在岛上苦战三昼夜,因后援不继,全军覆没。
当时大陆与台湾海军实力悬殊。并美国舰队保护台湾。哪怕到了1955年也一样。
一个小小的金马岛都打不下来,更别说什么台湾了,都是大国之间的较量,我们普通百姓其实也没必要考虑这些。要是需要一个理由的话,就是被美国阻止了吧,1953年的抗美援朝刚结束,本身的实力又差,只好一直拖拖拖,,当时几年一直在炮轰金门也只是表明我国收复台湾的决心罢了
当时我军不是海军不行,是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海军,所以登陆作战根本不行,打金门的时候受了重挫,叶飞将军率领的十兵团惨败。此外美国政府的态度也有关系,本来美国政府已经放弃台湾了,但是后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转而决定将台湾作为“不沉的航空母舰”来遏制中国,于是派遣第7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解放军本来就没有海军,更不用说对抗强大的美海军了,于是解放台湾就成了一句口号而很难实现了。
登不上去。
当时朝鲜战争结束,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美其名曰保两岸和平,其时,KMT根本没有能力反攻大陆,只可能大陆进攻台湾,所以美国就是为了防止大陆进攻台湾的。
那时候,中国甚至连海军都没有,你看看历史,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个坦克...都是以后才产生的,海战不比陆战,没有海军军舰,总不能游过去吧?兵力都不能到达台湾岛,连运输能力都没有,还怎么打呢?
台湾海峡和琼州海峡不同,很宽的,琼州海峡用渔船就能渡过去,毕竟就几十公里嘛,台湾海峡宽几百公里,用解放海南的方法是没办法的。所以主要还是能力所限。没有渡海作战的能力。
1955年渡海战役不登陆台湾岛,是因为当时渡海战役的目标是一江山岛,国际国内形势不允许登陆台湾岛。
1955年的渡海战役仅有解放一江山岛战役。这次战役由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统一指挥,是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至1月20日下午5时30分,经过三天战斗,解放军占领该岛。
至于与台湾方面的战役为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间,发生于金门及其周边的一场战役。国共双方以隔海炮击为主要战术行动,因此被称为炮战。金门炮战是国共双方陆海空军迄今最后一次大较量,此后双方军事冲突局限于海上,并逐渐停止至今。
至于在1955年时为什么不登陆台湾岛,具体有以下几点原因。
①大陆方面刚刚结束抗美援朝战争,经济实力没有恢复,因为战争背负了苏联的债务。同时,大陆脱离战争状态不久,内部仍有不稳定因素,百业待兴。
②台湾方面从1949年到1955年期间,蒋介石已经充分做好了防卫部署,肃清了岛内的不稳定因素。
③国际上,在1955年1月美国通过《台湾决议案》,国会授权美国总统可以在必要时候,动用武装力量保卫台湾及附属岛屿。同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组织成立,美苏两大集团的走上了正式对立,但是苏联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一旦大陆方面发动登陆台湾战役,美国必定会武装干预,但是苏联却没有实力和胆量与大陆一起对抗美国。
总之,1955年未能登陆台湾,是双方内部情况与国际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康熙为啥不趁郑成功收复台湾
提问者一定是受到了一部叫《国姓爷合战》的电影的影响才会有此问,上面讲道在顺治十八年二月,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康熙皇帝大度的表示清军撤退四十里(顺治皇帝于十八年正月逝世),让郑成功没有顾虑的收复台湾,显示出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觉悟,这部电影的三观是很正的,但是确实不符合史实。且不说康熙皇帝的年龄不对,《清圣祖实录》也没有这样的记载,大家也千万不要当成史实,陈述历史事实我是向来反对用现代人的思维强行套在古代人身上,思维模式根本不一样嘛!事实上郑氏集团一直是清朝的眼中钉、肉中刺,趁你病要你命才是常规操作。之所以清军没有在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发动进攻,那是暂时没有这个力量,用民族大义这个精神来揣摩,敢情是想多了,具体原因有两个,我来做一下陈述。
第一、直接原因:厦门庚子海战中被郑成功集团的水军和陆师暴打,导致清军水师元气大伤,海战信心受挫,此战为郑成功收复台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场大规模海战发生在顺治十七年五月,即郑成功着手收复台湾的前九个月。由于这场会战估计是被打惨了些,清朝的各方史料竭力掩盖真相,才鲜有人知道。最典型的就是《清世祖实录》里只字未提,而在清方战役总指挥达素的传记中也未提及战役的情况。只有在另一位指挥官宗室赖塔的传记中提及此次战役由于清军不擅长水战以失利而告终。
《清史列传·卷七·赖塔》:明年,赖塔同都统索浑剿贼厦门,官军不习水战,失利。
清军之所以发动此次海战,就是要利用郑成功在顺治十六年在南京受挫的有利时机,一举消灭郑氏集团,清廷非常重视这次海战,就拿这次战役的两位主要统帅来说,总指挥达素是镶黄旗人,而护军统领赖塔则出身于正白旗,同属上三旗,以《从征实录》观之,此次出征之水军满八旗的比例不小,应属八旗精锐。而战船数则为400余艘。
《从征实录》永历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报漳港虏船三百余号,限五月初一日祭江出师会?。头叠系真满披挂,船?俱漆红;二叠系满汉,船?俱漆乌。
此次战役清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漳州进攻厦门;另外一路由同安渡海,进攻高崎。郑成功则做出相应部署:命令右虎卫陈鹏守高崎,阻击同安方向的清军,而自己则亲率主力屯驻海门打击漳州方向的清军,经过激烈战斗,两路清军全被击退并损失重大。
在此次战役中最大问题就是清朝在没有充分准备下,强行发动海上大决战,以己之短攻人之长,在不熟悉海战的情况下想强行来一场意志的胜利,结果吃了大亏。郑成功于当年三月得知清军正组织水师出兵攻己时,就料定此次清军乃是千里送人头,必败无疑。
《从征实录》永历十四年四月初九:虏欲舍弓马长技,以与我争衡于舟楫波涛之间,以寥寥船只驱叛兵残卒而尝试之。主客之形既不相如,水陆之势又甚悬绝,其胜败固已瞭若指掌矣。
在具体作战过程中,清军对海战一无所知的缺陷被无限扩大,尤其是参与此次会战的满族官兵也失去了以往在陆战中的威风。
就比如说在从漳州进攻厦门的清军一开始占据了上风上流,郑军反而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郑成功命令待风潮转向有利于自己一方才能向清军进攻,“侯潮平风顺有令,方准驾驶冲杀”,清军本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奋勇冲杀,但是清军除了与两艘来不及撤走的郑军船只交战以外,对停泊在远处的郑军船只只敢以炮矢击打,直到风潮转向有利于郑军后,局面再也无法收拾,场面变成了一边倒屠杀。
这只是战术上的失策,两只水军的海战训练水平也相差太大,郑军水师由于有丰富的航海经验,早已适应海上的风潮气候,一旦作战,“一海皆动,踏浪如飞”,而参与此次会战的清军,不管是满兵也好、汉军也罢,大多数都是北方人,对海战极其不适,产生了剧烈的生理反应,对战斗力影响极其严重。
《小腆纪年附考·卷二十》:北人不谙水性,眩晕颠仆呕逆不成军,遂大败,僵尸满海。
在进攻高崎的赤山坪登陆战,以往满八旗身穿重型甲胄直前搏杀的战术也水土不服,宣告破产,满八旗的重装步兵一登岛屿,便陷入了泥沼中,不得脱身,被郑军几乎悉数歼灭。
《从征实录》永历十四年五月初十:其先登岸之虏,大半在水泥中,被我师所杀及淹死者不计。
《小腆纪年附考·卷二十》:我兵被重铠,退陷于淖,十死六七。
而且此次清军的船只质量,也比郑军低劣,郑成功在作战前就已经知道了“虏无大船”的情况,说明在海船性能上清军也处于下风。
在厦门庚子海战中,清军各方面被无情碾压,清军损失实录未载,也无法估计。据《小腆纪年附考》记载:“王师死者千六百人,首领哈喇土星被擒”,此次战役之后,清朝“竟成功之世,无敢言覆岛者”。可见,清朝之所以不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岛的时候背后一击就是这场战役起了重大作用,给予清朝物质和心理上的重击让清军不敢妄动。
第二、清朝在大陆局势不稳,其人力、物力的大部分都忙于消灭永历朝廷,根本就不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水军用于对郑成功作战。
众所周知,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或者海军,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其消耗实非陆军可比。而在顺治年间,清廷的财政可谓是全时段捉襟见肘,就没有宽裕的时候,如顺治十二年,工科给事中王命岳就指出一年国库收入仅1841万余两,每年支出2261万余两,一计算赤字就达447万两。而在顺治十三年之后,扣除基本的政府运转经费,全部用于摊派军费,赤字常年在400万两以上。
顺治十七年和十八年是剿灭永历政权的关键两年,据魏源《圣武记》记载,由于满、汉大军在云、贵地区聚集,清廷支付给三藩的费用加起来大约就是2000多万两。
《圣武记·卷十二》:至顺治十七年,部臣奏计云南省俸饷岁九百余万,加以闽、粤二藩,岁需二千余万。
那么顺治十七年清朝收入多少呢?以《清世祖实录》载之是2566万两,被军费一减根本没剩下多少,哪有余钱建立一支强大的船队去打击郑成功,事实上在政局不稳,国家不富的情况下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康熙皇帝之所以能在他登基后的二十二年收复台湾,就是因为清廷消灭了三藩,经济状况好转,可以拨出大量钱款来支持建设福建水师,对郑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再加上由熟悉海战的水师提督施琅率领,消灭郑氏集团不就水到渠成了嘛!
所以,为何清军不背刺郑成功,一是清军水师被一战打得元气大伤,短时间无法恢复。二是当时清军以完全攻灭永历政权为首要任务,大部分人力物力都投向了西南战场,自然就没有余力搞背后偷袭了。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从征实录》、《小腆纪年附考》、《圣武记》
南宋政权为何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
在南宋与蒙古的长期战争当中,随着襄阳城的失守,标志着南宋政权将无险可守,最后被蒙古国灭亡。宋朝灭亡以后,宋朝的皇帝被将领保护南下,希望能够苟延残喘,最后没有逃亡台湾,这是因为台湾当时的经济非常落后,而且地理位置偏僻,再加上当时逃亡比较匆忙,渡江的船只不够,只能少数人过去,因此,南宋政权放弃逃亡台湾。
一、渡江工具数量太少南宋的帝王和军民因为蒙古的铁骑动作迅速,南宋的破灭比较突然,导致南宋的统治者根本无暇调集船只,只能是地方政府去征集船只。而征集出来的船只大部分都是一些小渔船,很少大的船只。从中原地区到台湾那个,洋流复杂,靠着这些小渔船根本不能安全的到达台湾,而且当时的军民众多,有差不多20万,因此,船只的数量也严重不足,因此,南宋政权逃亡台湾是不现实的,客观上也不可以实现这么远的航线。
二、台湾的经济落后台湾在古代经济非常落后,因为与中原距离遥远,而且有很长的海洋间断着,海峡两岸想要交流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台湾更多的是一个封闭的管理,封闭的经济,没有中原地区这么庞大的经济发展线,经济比较落后。而南宋的统治者逃到台湾很难能够将经济、政治、军事发展到与蒙古一般强的境界,而且蒙古政权在当时打到台湾也是一件非常简单的时期,因此,蒙古国是不会放虎归山的,一定要铲除后患,台湾不适合长期与蒙古对战,逃到台湾也无济于事。
南宋政权被蒙古打败,当时两个国家的实力差距非常大,而在当时中原的居民众多,南宋政权根本没有一个安全的方式到达台湾,而且台湾的经济比较落后,在台湾很难能够发展到打败蒙古国的实力,而且蒙古国一定要斩草除根,因此,逃到台湾也不能和蒙古人抵抗。
南宋之所以不逃向台湾岛继续和蒙古人战斗,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台湾岛依旧属于蛮荒地区地区,没有开发,一无所有;另外南宋船只有限,不足以运送这么多人;除此之外,是蒙古人不会放虎归山。
实在是这个时期的台湾地区太过偏僻和蛮荒,所以南宋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地方。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海南还是台湾地区,由于人烟稀少,所以大部分人在这一地区都不会定居,作为南宋皇室和南宋的臣民,对于这样一个地区自然是不回心存好感的,因此即使是逃亡也不会逃到这里。
除了台湾地区太过偏僻之外,此时的南宋王朝并没有足够的战船能去到台湾地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此时的南宋王朝,看起来依旧有几十万人,但实际上,大多数都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而且缺乏钱财,更不会造船。他们无法找到几千艘能装下这么多人的大船,也无法用自己的智慧造船,所以很多人都是混吃等死的状态,也不会想到前往台湾地区。同时,当时的南宋甚至逃到了广东,距离台湾实在是太过偏远,大多数人,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地方。
蒙古人的海上力量强大,不会选择放过南宋,也是南宋不逃亡台湾岛的一个重要原因。忽必烈手上,此时掌握着大量的海军力量,在灭掉南宋之后,多次前往日本,试图灭掉日本。于此可见,即使南宋试图逃往台湾地区,蒙古也不会允许南宋王朝的居民前往台湾岛苟延残喘的。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台湾地区在这一时期太过于偏僻,南宋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地方;再加上蒙古帝国过于强大,南宋更笨没有自己的海军船只,所以最后没有选择逃往台湾岛与蒙古人对抗。
南宋政权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是因为实力不够,无法举国一战,多年征战人民已经水深火热
因为由于多年征战,人们已经每天都处于一种水深火热的地带,再加之他们的没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抵抗。
大型船只数量远远不足,无法满足需要;台湾在当时还是处于蛮荒之地;蒙古人不能放虎归山。即时当时张世杰全力保护赵昺退守台湾,蒙古水军必然追击,极有可能在途中被蒙古海军击败,最终还是一个死。
因为担心蒙古人追击、南宋政权没有办法穿越台湾海峡等,就没有逃往台湾岛。
原因一是担心蒙古人追击
南宋政权之所以没有想着逃往台湾岛,那是清楚知道自己的实力,也是知道自己海军很差,海上打仗经常是失败的,根本跟蒙古人没有得比,打个比方来说,人家有郑成功,郑成功已经成功了打赢了台湾海峡,海上作战那是轻车熟路,而南宋没有呀,他们的海军基本上没有啥实力,每次跟郑成功对上,都是一个结果那就是输了。
还有蒙古水军非常强大,连日本都一样打,可以一次运输10万兵力,南宋就算再傻,也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认清楚,自己就算逃到了台湾,结局还是一样,就不折腾了。
原因二是南宋政权没有办法穿越台湾海峡
要知道在古代穿越台湾海峡可以说是相当的不容易。虽然台湾海峡看起来不宽,但是架不住海上的航道复杂,还有季风时不时就来捣蛋,所以从福建出发去台湾可以说是很难的,因为可以这样想一下,要是简单话,福建离台湾最近了,要是过去台湾很简单,福建人早就占满台湾了。
加上南宋水军是平底船,根本就没有能力长距离远洋航行,要是来个台风,那么基本上就没有救了,就说小皇帝和大将张世杰,船才开没有那么多久,海岸上的人还可以看到他们,结果一样都是死于风暴,这样的情况下,试问哪个人敢把南宋10万军民用平底船运到台湾,那就等于送死没有区别了。
二战时期,美军为何会放弃台湾而去打冲绳?
相比于台湾岛而言,冲绳岛有着一下极大优势所在:
两岛的战略地位相差较大。相比于台湾岛而言,冲绳岛的战略地位更为重要,冲绳岛位于日本的南方,总面积1000平方公里。全岛成狭长形状,是琉球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向西隔东海与中国大陆相望,距日本九州仅几百公里,被称为“日本的南门之地”。冲绳岛可以作为太平洋重要的海空交通要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两岛上的日军的火力相差较大。台湾岛作为日本对华侵略,获取资源的重要岛屿,在侵华战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日军在台湾的部署火力十分强大。而冲绳岛虽然作为日本的门户所在,但由于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所涉及兵力过多,使得在冲绳岛部署的军力较少,并且冲绳岛面积较小,也更方便占领。两岛的所属国家不同。冲绳岛战役发生于1945年4月,此时,日本的对华侵略战争已经彻底颓败,中国已经有能力能够解决台湾问题,若美国对台湾岛发起战争,在道德层面上容易收到谴责。而冲绳岛隶属于日本,美国对其出战,就是对法西斯国家宣战,在道德层面上收到了大量国家的支持。
早在1944年10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就向太平洋战区下达了攻占冲绳岛的指令,遵照这一指令,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就立即开始组织有关人员筹划这一作战,参加此次作战计划制定工作的有第五舰队司令斯普。
冲绳岛战役鲁恩斯海军上将、太平洋战区两栖部队司令特纳海军中将、陆军第十集团军司令巴克纳中将、布兰迪海军少将、赖夫斯奈德海军少将和霍尔海军少将等,1945年1月3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了冲绳岛作战计划,2月9日又批准了具体的登陆计划。登陆日期最后确定为1945年4月1日。
美军认为冲绳岛距离日本本土较近,必定会遇到日军航空兵的全力反击,尤其是自杀飞机的拼死撞击,尽管这些自杀飞机并不足以能改变战役的最后结局,但不可否认对于美军的威胁是巨大的,因此,美军计划在登陆之前,先以航空兵对日本本土、琉球群岛和台湾等地的日军航空基地进行大规模突击,以尽可能削弱其航空兵的力量。同时在登陆前一周,以陆军第七十七师在庆良间列岛登陆,建立前进基地,以便在战役中就近进行后勤补给和战损抢修。根据美军的计划,斯普鲁恩斯和米切尔率领第58特混编队,在硫黄岛战役期间对日本本土实施轰炸的返航途中,于1945年3月1日对冲绳岛进行了猛烈空袭,并对冲绳岛、庆良间列岛和奄美大岛进行了航空侦察和空中摄影,为冲绳战役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金门为什么不收回
问题一:大陆为何不收复金门 收了金门也没啥用啊,那地方又没什么价值,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 *** 在金门布防,厦门和金门几乎每天互相打炮,晚上水鬼往上摸哨。。。当时的情报工作已经非常成熟了,每年新的部队驻扎金门,士兵一下船,这边厦门高音喇叭就喊话过去了,欢迎国军某某梯某某连进驻金门岛。因为战力实在差距太大,一旦开展金门也就一分钟不到就失手了,必须有美国舰队横在那里,才能保他们一命,后来大陆主动提出不往金门打炮,前提条件是美军舰队撤出台湾海峡。。。当时 *** 金门马祖都裁军了,后来台湾社会出现巨大问题,新生儿出生率连续十几年负增长,新生儿优生率更是掉了10%以上,根本无法保证新生人口能覆盖20万的常驻部队,所以就索性从金马撤军了,因为反正也不打炮了
问题二:中国为什么不收复金门 主要是出于战略、政治、全局的考虑,要是收复了金门,就把台湾就完储整整的孤悬于海外了,更加不利于统一。
问题三: *** 既然连海南岛都收复了,为什么不趁势收复金门 打过一次了, 当时是到处集结小船过去的,后来小船全部被毁, 增援过不来,岛上的又回不去 最后全军覆没.. baike.baidu/view/190644 详细的就看看这里吧,咱不抄袭
满意请采纳
问题四:为何大陆不收复金门 1949年想收,奈何没有海空军保护,陆军没有后援,第一波上岸被包饺子了。1958年,倒是有海空军了,能收下来了,不收了,只是炮轰,把金门当做大陆和台湾的纽带,不让美国人划海峡而治得逞。一直拖到现在。金门还在台湾手中。现在,也不收了,要收直接收台湾本岛,金门,马祖,澎湖,东沙,南沙太平岛,不战而降。
问题五:为什么没能解放金门岛 拿下金门 美国佬就逼老蒋独立了。 给他们两个岛相当于给老蒋个退路和台阶下。 也算维护国家统一了。
问题六:大陆为何当年不直接收复金门岛?! 有过想法,金门也确实爆发过登陆战,结果遭遇了唯一一次被全歼,三个团9000多人;然后就暂时的搁置了登岛的想法,一直到金门炮战,起初还真是有较劲的味道,后来的炮战那就简直是神来之笔了,可以说是毛和蒋二人的默契,为了不让宝岛分割出去,也许很多年后两岸统一了,还真要纪念下这种炮战,打炮前先放广播,我们要打海滩了什么之类的,最后都是打宣传单了。
问题七:太不明白了,金门离大陆这么近,当初为什么没收回 为不与台湾当局失去联系,打也是一种联系……
问题八:金门岛距离大陆如此之近,为什么一直没有收复了 为不与台湾当局失去联系,打也是一种联系……
问题九:为何不收回金门岛 金门,马祖,澎湖岛是属於台湾的范围
问题十:中国收回金门岛了吗? 金门岛本来就在中国(中国台湾地区)的有效管辖之下。何来收回之说呢?
金门离厦门那么近 金门岛战役失败后 为什么不再进攻一次
金门战斗失利只是解放战争末期一个小插曲,仅是暂时延缓解放军攻取东南沿海岛屿,并未影响全局。金门战役结束后,解放军用两个月就消灭败退西南的国军,东南沿海岛屿也在吸取经验的解放军逐步夺取。金门战役后半年,解放军随即攻占海南岛。海南岛战役后,朝鲜战争爆发,美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隔断了海峡两岸,为了防止美国将台湾与大陆分裂成两个中国,保持内战还在继续的局面,之后没有攻占,改成炮击金门,直到中美建交,美军撤出台湾,1979年宣布停止炮击,之后致力于和平统一,留下了金门这个离大陆最近,联系最方便的岛屿。
因为从这一场战斗的失败让我们看到了度海登陆作战的难度,很明显那时候很难打下台湾,那么就算打下金门这个岛屿,除了要付出伤亡之外并没有实际的战略意义。
一楼说得不太准,关于为何不再进攻金门一事,这是战略家毛伟人的智慧,本人看过几遍纪录片,但是没怎么理解透,大意就是:金门收回确实很容易,但是收回了之后,台湾就彻底孤立很可能走上独立道路。毛伟人是留着这块地方作为对话窗口,争取国民党不要独立。
本人理解有限只能说到这份上,楼主有兴趣自己去搜相关资料。
一是船只都没了,因为潮水没算好,第一波过去,船没回来。二是国际形势变了,朝鲜战争开始了。三是留着金门,台湾不易走远,国共双方保持着战争状态,台湾不易独出去。
作战要考虑到突然性
金门战后,突然性完全丧失,国军在金门囤积重兵并筑垒
再想靠无护航木船运送轻步兵登陆夺岛已经不可能
而且周围征集的船只全部被毁,想再征集或造船需要时间
所以无法立即在金门岛发动二次进攻
1.国民党du抢先下手;蒋介石因为早下决zhi心经营台湾,对船只问题有着深刻的认dao识。1949年9月,他命令汤恩伯:敌军若来犯,必在每月满潮之时,务必要派海空军在此之前不断搜索敌船,凡可通海口各内河之上游一百海里内的大小船只,必须彻底炸毁。
台湾飞机不光炸福建,连浙江、江苏沿海都炸了,甚至炸了上海造船厂。二十八军是采取把船沉在水底下的办法才保留了三百多条船的。国府称蒋介石的手谕对金门之战起了决定性作用,不是一点道理没有。
2、船只无返将士空望;28军进攻金门第一梯队三个团9000余人,如岛上敌情不骤然变化,取胜把握应当是有的。但第二梯队、第三梯队隔海待命,眼巴巴地盼望第一梯队的船回来,但三天三夜,竟无一人一船返回。
传统的渡海作战,有两条原则必须遵循:一,第一攻击波要具有突破防线并向纵深发展的充裕力量,对渡海工具要求甚高;二,建立稳固的滩头阵地。今天对台作战,不上岛则另当别论,若上岛,依旧要循这两条原则。金门之败,恰败在这两条上,尤其是渡海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