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哪个朝代
- 2、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哪个朝代?
-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哪个君主
-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哪个朝代
-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哪个朝代
- 6、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哪一位帝王?
- 7、废黜百家独尊儒家是谁提出的
- 8、我国最早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谁
- 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自﹖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哪个朝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时期。
在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提出这一理念的正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
但是这句话不是原话,董仲舒的原话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一开始这个思想是在汉武帝的时候开始实行,但是汉武帝也没有完全按照这个理念去做,而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这个理念也不全是包含儒家思想在里面,而是加入了许多其他大家的学说在里面。
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于公元前179年,出生于西汉的广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一带。他出生于一个大地主阶级家庭,家里从小条件不错,他自幼也天资聪颖,酷爱学习,传说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睡觉。
董仲舒在30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所以,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王朝也培养了一批人才。
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吏。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就当上了博士,掌管经学的讲授。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哪个朝代?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历程。
在汉朝时,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哪个君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汉武帝刘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开始成形。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开始确立了,但真正的全面确立是到了隋唐时期。
事件背景: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这一政策几乎为以后各代统治者所遵奉,长达两千年之久,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古代史学家多认为是汉武帝与董仲舒君臣撮合而成的,一个是为了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一个是出于争夺学术地位的需要。
因此,三道策问,一拍即合。其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一样,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只要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细加钩沉比勘,就不难揭示其事实真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哪个朝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朝代的董仲舒提出来的。
在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推崇儒家思想,抑制其他学派的发展。他强调以仁义礼乐为治国之本,提倡三纲五常,认为这些是天下之大道。同时,他也提出了限制诸侯王权力的措施,以维护中央集权。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是这一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方式包括限制其他学派的教育、禁止其他学派的活动、取缔其他学派的书刊等。
他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儒家思想才能指导人们走向道德和社会的和谐。这一思想成为汉朝的官方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朝代的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旨在推崇儒家思想,抑制其他学派的发展,以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此政策实施后,不仅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还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哪个朝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朝开始的。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只是由于其中含有神话王权,维护王权专制的作用,因而受到后世帝王的推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政策是董仲舒提出来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这个政策的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开始确立了,但真正的全面确立是到了隋唐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其实和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等人主张的儒家思想还是有明确区别的,而是董仲舒在结合当时的文化社会背景之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容纳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后,形成的一种“新儒家思想”。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哪一位帝王?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的治国思想,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历史背景: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武帝的同意。
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窦婴、丞相田蚡也因此被免职。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废黜百家独尊儒家是谁提出的
“废黜百家,独尊儒家”是西汉哲学家董仲舒提出的,其原句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一生经历三个朝代,在汉武帝元光元年间创建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并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
废黜百家独尊儒家是谁提出的
“废黜百家,独尊儒家”的主张是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一生经历了三朝。汉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创建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提出包括废黜百家独尊儒家的主张。
“废黜百家,独尊儒家”其原句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中的“儒术”并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其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和发展特性,它神化了专制王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废黜百家独尊儒家的影响
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家”的文教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独尊儒术成为改善治民之术的需要,统一民众思想,同时也提到了儒家思想的地位,但同时又将专制集权推向了顶端。
我国最早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的专制政策。它由董仲舒提出,最终被汉武帝采纳施行。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融入了法家和阴阳家等其它学派的内容,对孔子的思想有很大的发展。它首先强调思想上的统一,即独尊儒术;其次宣扬君主权力来自上天赐予,使皇权神化;再次提倡施行仁政,并强调法制,即“德主刑辅”,主张先对百姓进行教育,教育无效时再用刑法来镇压。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国方针,后来成为汉朝法制的指导思想。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开始确立了,但真正的全面确立是到了隋唐时期。这一政策几乎为以后各代统治者所遵奉,长达两千年之久,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是:废除儒家之外的学说,只尊重儒家的学说,即将儒家学说作为官方正统学说,凡入仕为官者都要学习儒家思想,以此强化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 西汉广川(德州)人。汉代思想家。他少年时攻读《春秋公羊传》,曾“三年不窥园”。后受齐鲁文化的熏陶而起于燕赵。他以自己的哲学论著不仅与赵人毛诗学开创者毛苌 、燕人韩诗学开创者韩英,在燕赵古地组成了西汉前期的一个地域文化圈,而且他还是当时的群儒之首,以文章道德冠名于世。公元前156年(汉景帝元年),23岁的董仲舒去京城长安应试,被授为《春秋》博士。他精通《五经》,熟谙阴阳五行及法、道、濡、墨各家,成为一代鸿儒,后辞职回到故里,钻研《春秋》,下帷讲诵,传授弟子。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自﹖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提出,是汉武帝刘彻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
董仲舒
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开始图形。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它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始见于《资治通鉴》
大汉朝,汉武旁统治时期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始见于《资治通鉴》,其语意当由《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中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