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雀形目与非雀形目的区别是什么
- 2、雀形目科有哪些种类?
- 3、雀形目和戴胜目的区别?
- 4、雀形目的介绍
- 5、燕子属于雀形目吗?
- 6、有人知道这是什么鸟吗?
- 7、雀形目的下级分类
- 8、谁能告诉我雀科鸟的分类以及各个分类的特点
- 9、雀形目动物的生活习性。
雀形目与非雀形目的区别是什么
大小和叫声。1、大小方面,雀形目比非雀形目的更加小巧玲珑。2、叫声方面,雀形目比非雀形目更加轻灵莞尔,非雀形目比雀形目的叫声更加尖锐,所以雀形目和非雀形目的区别是大小和叫声。
雀形目和非雀形目在大小和叫声上有显著区别。
1. 大小:雀形目的鸟类体型相对较小,而非雀形目的鸟类体型相对较大。
2. 叫声:雀形目的鸟类叫声较为轻灵莞尔,而非雀形目的鸟类叫声较为尖锐。
综上所述,雀形目和非雀形目在鸟类的大小和叫声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雀形目科有哪些种类?
雀形目为中、小型鸣禽。两性同色或异色,异色时,雄鸟羽毛较为艳丽。嘴形不一,但一般均较小而坚强,颈部较短,鸣管发达。翅长短适中,外形不一,脚较强健。细而短,多为四趾,三趾向后,均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趾间无蹼,后趾和中趾的长度大约相等。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共有74个科。其中有人所熟识的雀、百灵、燕、伯劳、画眉、莺、黄鹂等鸟类。在雀形目鸟类中有世界上最好的歌唱家,但它们的幼鸟经常不会唱歌。
长尾阔嘴鸟
雀形目阔嘴鸟科,嘴形宽而扁平,无嘴须,头黑色,头顶中央有1块翠蓝色块斑,后枕两侧各有1块黄斑。眼先、颈黄色。上体草绿色。营巢于溪流边的灌木丛和矮树林里。每次产卵4~5枚,卵白色。分布于我国云南、贵州和广西南部。数量较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蓝翅八色鸫
雀形目八色鸫科,体形中等,羽色艳丽多彩。雌雄性羽色相似。头部深栗色,冠纹黑色,眉纹茶黄色,眼先、颊、耳羽和颈侧黑色,并与冠羽纹在后颈相连。背翠绿色,下体茶黄色,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猩红色。筑巢于灌木丛中的地面或矮树林的下层,常用草、树叶、树枝等筑成。每次产卵4~6枚,卵白色,有褐色和紫褐色斑纹。分布于我国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偶见于河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长尾侏儒鸟
雀形目侏儒鸟科,嘴扁平,额、眼周和枕部黑色,头顶鲜红色。上体大部翠蓝色。尾上覆羽和尾暗蓝色,中央2枚尾羽特别延长。巢筑在树上。每次卵2枚,孵化期19~21天。分布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华丽琴鸟
雀形目琴鸟科,雀形目中最大的鸟类,外貌似雉鸡。雄性尾羽16枚,长度在70厘米左右,外侧1对尾羽先端向外弯曲,形似交响乐队中的竖琴,内侧尾羽犹如竖琴的琴弦,故得此名。常筑巢于地面上,每次产卵1枚,卵灰色并有褐色斑点。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
大极乐鸟
雀形目极乐鸟科,雄性额、颊、喉呈绿色,具金属光泽。头顶、颈部黄色。体羽咖啡色,肩羽具黄色块斑。中央2枚尾羽仅存羽轴、如金属丝状,长可达30厘米。繁殖季节雄性两胁各有1簇华丽而蓬松的饰羽,繁殖期过后脱落。雌性体羽赭色,无饰羽。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新几内亚及其附近的阿卢群岛。
角百灵
雀形目百灵科,雄性头顶及颊部各有1个显著黑斑,头顶黑斑的后侧各自伸出1簇黑色羽毛,像哺乳动物的角;上体褐色,羽缘浅棕色;后头至上背微有栗色;尾羽深褐色,最外侧尾羽白色;下体污白色,胸部有宽阔的黑带。雌性羽色较淡,羽冠较短。营巢于地面凹坑,巢用草、细树枝、羊毛、毛发等筑成。每次产卵3~5枚,卵白色,具褐色斑纹。分布于我国东北西部、西北地区以及四川、西藏等地,迁徒季节见于河北北部。
家燕
雀形目燕科,喙扁平呈三角形,嘴基较阔。体羽大部分为深黑色,带蓝紫色金属光泽。颏、喉及上胸栗色,腹部白色或棕色,尾呈深叉状。喜在居民点附近的建筑物屋檐下或梁下营巢,巢用泥土与杂草等混合成的黏土筑成,呈半碗状。每次产卵3~5枚,卵白色,具大小不一的红褐色斑点。分布于我国各地。
赤红山椒鸟
雀形目山椒鸟科,雄性头顶至上背黑色,下背至尾上覆羽赤红色,尾黑色,外侧尾羽具显著红色,翅膀羽毛具2块红色翼斑。雌性头顶至上背灰褐色,余部黄色,翅褐色,具2条黄色翼斑。常在森林、草地以及耕地等处活动。营巢于树枝上,由植物纤维、苔藓、松针等构成。每次产卵2~5枚,由雌雄性共同孵卵。分布于我国西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以及西南和华南地区。
雀形目和戴胜目的区别?
雀形目(Passeriformes)和戴胜目(Pica pica)是两种不同的鸟类分类群。它们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分类级别:雀形目是鸟纲中的一大目,包含着全世界最多的鸟种,因此也被称为“雀类”。而戴胜目只是雀形目中的一个属,包含着仅有的一种戴胜。
外形特征:雀形目的鸟类通常都较小,在飞行时善于快速的起落跳跃,翅膀短而圆,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戴胜是一种中等身材的鸟,背部和翅膀呈黑色羽毛,头部和下半身为白色。
生活习性:雀形目鸟类的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通常栖息于林地、草地、丛林、沙漠等不同的环境中。而戴胜是一种杂食性鸟类,它们往往寻找食物时会在地面四处走动,自然环境较为灵活自如。
总体来说,雀形目与戴胜目在分类级别、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
想申请知识答主,求关注
雀形目的介绍
雀形目(学名:Passeriformes)为中、小型鸣禽,喙形多样,适于多种类型的生活习性;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大多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筑巢大多精巧,雏鸟晚成性。种类及数量众多,适应辐射到各种生态环境内。有100科5400种以上,是鸟类中最为庞杂的一目,占鸟类全部种类的一半以上。中国有34科。
燕子属于雀形目吗?
是的,家燕属于雀形目燕科。
家燕属于雀形目燕科。
燕子是雀形目燕科的1属。本属bai鸟类体小型,体长130~180毫米。du翅尖长,尾叉形。背羽大zhi都辉蓝黑色,因此,古时把它叫做玄鸟。翅尖长善飞,嘴短弱,嘴裂宽,为典型食虫鸟类的嘴型。脚短小而爪较强。世界有20种,中国有4种,其中以家燕和金腰燕等比较常见。家燕前腰栗红色,后胸有不整齐横带,腹部乳白色。燕子一般在 4~7月繁殖。家燕在农家屋檐下营巢。巢是把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粘结而成,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破布等,还有一些青蒿叶。巢为皿状。每年繁殖2窝,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每窝产卵4~6枚。第二窝少些,为2~5枚。卵乳白色。雌雄共同孵卵。14~15天幼鸟出壳,亲鸟共同饲喂。雏鸟约20天出飞,再喂5~6天,就可自己取食。食物均为昆虫。金腰燕体形似家燕,但稍大些。此种燕腰部栗黄,非常明显夺目,下体有细小黑纹,易与家燕相区别。习性亦与家燕相似,但大都栖息于山地村落间。燕是典型的迁徙鸟。繁殖结束后,幼鸟仍跟随成鸟活动,并逐渐集成大群,在第一次寒潮到来前南迁越冬。
此外,此名词在亚洲还被用来形容对外执行秘密活动的,经过系统训练的女特
有人知道这是什么鸟吗?
乌鸫,是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昆虫、蚯蚓、种子和浆果。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乌鸫是瑞典国鸟。
鹊鸲(学名:Copsychus saularis):为雀形目、鹟科、鹊鸲属的鸟类,体长约21厘米,嘴形粗健而直,长度约为头长的一半或比一半略长;尾呈凸尾状,尾与翅几乎等长或较翅稍长;两性羽色相异,雄鸟上体大都黑色;翅具白斑;下体前黑后白。但雌鸟则以灰色或褐色替代雄鸟的黑色部分。
鹊鸲性格活泼好动,觅食时常摆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兴时会在树枝或大厦外墙鸣唱,因此在中国内地有“四喜儿”之称。出没于村落和人家附近的园圃,栽培地带或树旁灌丛,也常见于城市庭园中。食物以昆虫为主,兼吃少量草籽和野果。是孟加拉的国鸟。
中文名
鹊鸲
拉丁学名
Copsychus saularis
别 名
猪屎渣 吱渣 信鸟 四喜
雀形目的下级分类
雀形目共分5个亚目。刺鹩亚目刺鹩亚目为雀形目中最古老的一个亚目,仅含刺鹩科Acanthisittidae一科。分布于澳新区。阔嘴鸟亚目颈椎15枚。喙短而宽阔,根部有毛。脚短而弱,并趾型,前3趾基部并连;跗大部由单列大形的卷形鳞所包被。大多数尾呈圆形。仅1科8属15种。中国产2属2种,即银胸丝冠鸟Serilophus lunatus和长尾阔嘴鸟Psarisomus dalhousiae,产于云南、广西及喜马拉雅山区。霸鹟亚目颈椎15枚。鸣肌不发达。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包括14科。仅八色鸫科(丽鸫科)Pipridae分布于非洲、东南亚和澳洲的亚热带、热带地区,中国产8种,其中蓝翅八色Pitta moluccensis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琴鸟亚目颈椎15枚。鸣肌不发达。求偶时有炫耀行为。分布于大洋洲。包括2科。鸣禽亚目颈椎15枚。鸣肌发达。包括83科。雀形目可分为以下这些科: 中文名学名中文名学名梅花雀科Estrildidae河乌科Cinclidae阔嘴鸟科Eurylaimidae鹪鹩科Troglodytidae裸眉鸫科Philepittidae岩鹨科Prunellidae八色鸫科Pittidae鹟科Muscicapidae百灵科Alaudidae山雀科Paridae画眉科Timaliidae?科Sittidae燕科Hirundinidae旋木雀科Certhiidae鹡鸰科Motacillidae攀雀科Remizidae山椒鸟科Campephagidae太阳鸟科Nectariniidae鹎科Pycnonotidae绣眼鸟科Zosteropidae和平鸟科Irenidae织布鸟科Ploceidae太平鸟科Bombycillidae雀科Fringillidae伯劳科Laniidae啸鹟科Pachycephalidae黄鹂科Oriolidae斑啄果鸟科Pardalotidae卷尾科Dicruridae吸蜜鸟科Meliphagidae椋鸟科Sturnidae鸫科Turdidae燕鵙科Artamidae细尾鹩莺科Maluridae鸦科Corvidae
谁能告诉我雀科鸟的分类以及各个分类的特点
雀形目(Passeriformes) 1.属鸟纲中的一目,该目种数最多,占鸟类全部种类的一半以上。所属鸟类体型一般较小,外部形态和习性都有极大的多样性,大多巧于在树木或灌丛间营巢,雏鸟为晚成性;鸣肌发达,大都善于鸣叫;喙、翼变化甚大;腿较细短;嘴全部角质,嘴基无蜡膜;足趾有四,均于一平面上,三趾向前,一趾向后,适于树栖;后爪较其他爪为长,无距。 2.雀形目通常具体划分成4个亚目:①阔嘴鸟亚目,又称亚叫禽亚目,中国只有阔嘴鸟科,如长尾阔嘴鸟。②霸鹟亚目,又称叫禽亚目,中国只有八色鸫科,如蓝翅八色鸫。③琴鸟亚目,琴鸟分布限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中国无。以上3个亚目可统称为亚鸣禽,以与鸣禽亚目相对应。④鸣禽亚目。(注:雀形目属鸟类有亚鸣禽和鸣禽之分,鸣禽具有最发达,最复杂的鸣肌,非雀形目鸟类只有简单的鸣肌甚至没有鸣肌,亚鸣禽的鸣肌则介于二者之间。亚鸣禽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鸣禽则遍及世界各地,是数量最多也是最进步的鸟类。) 3.雀形目共有64科;中国占34科,不少于650种。 家燕(Hirundo rustica),背羽黑色,具紫蓝色光泽,喉栗红色,腹部乳白色。尾长而分叉深。是家喻户晓的夏候鸟,每年4月飞到我国繁殖,9~10月飞往南方过冬。捕食蚊、蛾类多种害虫,是公认的益鸟。 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俗名黄莺。体羽金黄色,头上有一宽阔黑纹,翼和尾大都黑色。鸣声婉转多变,是人们喜爱的观赏鸟。 喜鹊(Pica pica),除两肩各有一块白斑及腹部为白色外,其余部分均为黑色,背部带有蓝绿光辉。营巢于树上,巢的外层由粗树枝构成,巢有顶盖,侧方有出入口,巢的内层涂有泥土,铺以麻丝、草根等物。留鸟,遍布全国。 秃鼻乌鸦(Corvus frugilegus),俗名老鸹。体羽全部黑色,带有金属绿色光泽。冬季常结成大群。常见的白颈鸦(Corvus torquatus),俗名白脖老鸹,体羽黑色,惟颈、背至胸部有一宽的白圈。杂食性。 画眉(Garrulaxcanorus),背部及尾上覆羽呈橄榄褐色,眼圈呈白色,向后延伸成白色眉状,故称画眉。擅长鸣唱,并能仿效其他鸟叫或人教的简单话语,为珍贵的笼鸟。 白脸山雀(Parus major),俗名仔仔黑。体型较麻雀稍小,头黑色,脸部有明显白斑,故名白脸山雀。以果树害虫为食,包括鳞翅目幼虫、鞘翅目幼虫等,为著名的果园区益鸟。 麻雀(Passer montanus),在国内广泛分布,在各地都是留鸟,全年主食农作物,仅在育雏期间,捕捉昆虫育雏。 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俗名黄旦。体型似麻雀而稍大,头及背部为深红栗色,腹部黄色。繁殖区在欧、亚大陆的北部,包括我国东北一带,冬季迁东南亚及印度,为我国的旅鸟。每年4、5月北迁繁殖区,秋季8、9月又南返越冬区,两次迁徙都给农作物带来危害。 灰喜鹊 (Azure-winged Magpie ),别名山喜鹊、蓝鹊、蓝膀香鹊、长尾鹊、鸢喜鹊、长尾巴郎。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等地。体长约40厘米。头和后颈亮黑色,背上灰色;翅膀和长长的尾巴呈天蓝色,下体灰白色。灰喜鹊是平原和低山鸟类,常见于道旁、山麓、住宅旁、公园和风景区的稀疏树林中,常十余只或数十只一群,穿梭于树林间,不喜久留,似游击式活动,骤然成群飞向这里,又突然飞向别处。不甚畏人,遇惊吓时一哄而散。是食性杂的鸟类,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主要吃半翅目的蝽象,鞘翅目的步行甲、金针虫、金花虫、金龟甲,鳞翅目的螟蛾、枯叶蛾、夜蛾、膜翅目的蚂蚁、胡蜂,双翅目的家蝇、花蝇等昆虫及幼虫,兼食一些乔灌木的果实及种子。每年4—6月繁殖,营巢在杨、松、柏等的树权上,巢距地面7—15米,呈平台状,由细枝、麻线、纤维、兽毛等做成。产4—6枚卵,卵灰白色、满布褐色斑点、孵化期17—18天,育雏期约18天。
满意请采纳
雀形目动物的生活习性。
雀形目动物生活在山林、平原、村落,有时在城市也可见到。除繁殖季节外,多成群活动,常栖息在大树上,或成行站立在屋顶上。于清晨聚集高处,喧噪一番后便分散活动,至翌日又在原处聚集,这是雀形目动物的一个典
雀形目动物图谱(20张)型特殊性。晚上,它常与椋鸟、乌鸦混群共栖。春末夏初开始营巢繁殖,营巢要求不高,无一定场所,树洞、屋檐、房缝、废烟囱或其他鸟的弃巢处均可营巢,卵呈蓝色,非常好看,每窝产卵5~6个,一年可繁殖2~3次,因此繁殖期可延至炎热的夏天。
雀形目的动物和人类不同,它们长了一对翅膀,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
雀形目动物并不是按照习性跟其它鸟类分开的,所以在生活习性上没有独特之处。如果一定要说这类鸟有何生活习性,建议参考“鸟的生活习性”!
如果你单独列出某一种雀形目鸟类,那我可以试试列出它跟别的鸟比起来有哪些独特的生活习性。
雀形目动物生活在山林、平原、村落,有时在城市也可见到。除繁殖季节外,多成群活动,常栖息在大树上,或成行站立在屋顶上。于清晨聚集高处,喧噪一番后便分散活动,至翌日又在原处聚集,这是雀形目动物的一个典
雀形目动物图谱(20张)型特殊性。晚上,它常与椋鸟、乌鸦混群共栖。春末夏初开始营巢繁殖,营巢要求不高,无一定场所,树洞、屋檐、房缝、废烟囱或其他鸟的弃巢处均可营巢,卵呈蓝色,非常好看,每窝产卵5~6个,一年可繁殖2~3次,因此繁殖期可延至炎热的夏天。雀形目动物并不是按照习性跟其它鸟类分开的,所以在生活习性上没有独特之处。如果一定要说这类鸟有何生活习性,建议参考“鸟的生活习性”!
如果你单独列出某一种雀形目鸟类,那我可以试试列出它跟别的鸟比起来有哪些独特的生活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