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文史纪录片观后感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1 18:01:34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河西走廊-观后感

看完此纪录片,我心中有两大感受。

一是此纪录片的制作精良,恢弘大气,文辞解说优美,逻辑流畅,有趣易懂,对于像我这样喜欢历史的朋友,这无疑是一部十分佳作。

二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沉醉,被片中所记录的西北疆域无限向往和憧憬,被我国从古至今万千骁勇开疆阔土所感动,更是被那一位位英勇帝王作出的功在千秋的伟绩所感怀,万千思绪萦绕心中。

此片中讲述了从汉武帝刘彻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在河西走廊上发生的一系列历史变革以及繁盛过往,兴衰荣辱,起起伏伏,河西走廊用它宽容的姿态和胸襟见证了中国这一古老美丽国家的沧桑变化,见证了千年兴衰,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复兴抗争的不屈精神。

以河西走廊发展为主题,以朝代跟迭时间为主线,详细讲述了各个朝代帝王以及杰出谋略的政治家和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对河西走廊的发展,我也在影片中见证了曾经汉朝张骞的坚韧不拔,为丝绸之路的开创立下了不朽的功绩;见证了骁勇善战的霍去病大战匈奴王,最后收服投降的浑邪王,从而将河西走廊的版图纳入中原,见证了中原鼎盛万国朝和之景,也见证了河西走廊的包容与丰富多彩,儒道佛三种文化并存,来自西域的商人络绎不绝,空前繁华,见证了大唐盛世,同时也和河西走廊一起经历了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他就像一位长者,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之后,仍然屹立于那片广袤深邃的土地,宽容而博学,身上蕴藏着在历史的变迁中人类留下的文化瑰宝。

在见证历史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到,即使#是从前万国朝和的中央帝国,闭关锁国,故步自封,也会使先辈基业开拓的江土被人侵占割据,因此无论何时,吾辈应当自强;但同时我又感怀祖国从1949年建国,从零开始,至今不足百年,便已得今日之泱泱大国风貌,可见我们中国人韧劲是多么强大,开拓创新是多么快速。虎父无犬子,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千古基业何其强大,相信不久的未来,我国必能实现宏伟构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河西走廊》观后感

今日分享是观看《河西走廊》的一些观后感。一段让人感怀的岁月沧桑,大中国伟大的复兴之梦。让我开阔视野,增长了不少见识。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关于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融的宏图大梦。


总共十集,我都看完了。


从27岁的张骞开始接下打通河西走廊的艰巨任务开始。九年的潜伏,足以磨灭一个人的雄心壮志。但张骞坚持下来,戈壁坚硬,黄沙漫漫,危险无处不在。


被俘虏那些年没音讯,困在匈奴营地,也从没忘自己使命。忍辱负重,让人无法想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存,去深入了解敌情,太了不起。


当看到他匍匐在地,长跪不起对着长安城时,我不禁落泪了。尽管艰险的跋涉,风餐露宿,终于活着回来了。他是我们大汉朝坚韧不拔的探路者,真的好伟大,值得后人铭记。


还有英雄霍去病,17岁出征,23岁去逝。短短几年时间,为大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直插匈奴的一把利剑,那家国情怀无人能比,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马踏匈奴的铁血岁月,收获了国土,真乃是可歌可泣!


还有那时候的邮驿体系,虽然赶不上现在信息便捷方便。但传递消息的精准度丝毫不差,从不延误军机。


接着是造佛像,佛教艺术的每一处都尽显超然物外的沉静与智慧。清澈睿智的学者们,从不忘儒学传承使命,将中原文化对佛教的融合和提炼的炉火纯青。不骄不躁,不光有血性还有气节。在这里见证了无数高僧大德追寻信仰的身影。


然后就是丝路,敦煌莫高窟。尤其是莫高窟跨越了中国王朝,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圣地与历史文化宝库,我第一次见,真是大开眼界。


还有会盟,学者们让哲学,宗教,医学艺术成为主流,使后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还有天下第一关,嘉峪关。玉门油田,风能资源,光热资源丰富,铁路,高铁,都是宝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必将带给中国更大的贡献。


花了好几天时间看完,可能我接收的不多,消化的慢。但了解历史,了解那个年代的人文风骨,很有意义。


作为新时代的人,现在生活水平和环境大幅度提高,都是历史先辈们为我们创造的,我们不光要牢记他们的过去,还要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


是不是更应该好好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从身边的每件事学习。从习得的每个知识中学习,从拥有到每段经历中学习,从遇见的每个人身上学习,我想所学的每样东西都不会白费。


最后感恩牧心老师分享纪录片!

文史纪录片观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个特别温情的纪录片,这次的记录不再是故宫里国宝和珍品,而是我们故宫里的人,那些普普通通的工作者。这些文物修复师每个都是大家,都是有着深藏不露的本事。正是有着这些人的匠心,才让我们故宫里六百年的文物从新焕发了光彩,也是因为这些有着精湛技艺的人的谨慎态度,我们才能看到故宫里的奇珍异宝。
第三集修表的大师王津,这辈子修了成千上万个故宫的钟表,依旧是又谦虚又低调,还特别儒雅。看他专注的神情像是一种享受,更像是和时间的一种对话。
故宫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存在,紫禁城才有了重新的光辉,9999间房间才有了新的活力。故宫于我们是历史建筑博物馆,对他们这是工作生活的地方。文物和他们在故宫里交汇,碰撞出新的火花。只有精益求精的匠心,因循古法的传承,才让文物有了灵魂和感染力。
六百年的风雨让故宫历史深重,而那些修复的人让六百年的故事重新绽放。让我们了解了故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目前著名的文史纪录片有很多,比如《故宫》《复活的军团》等等,对历史的还原度都非常高,给人非常厚重的感觉。近期给我震撼比较大的,是金铁木执导的《大明宫》。
历史上的大明宫,面积是故宫的3.5倍、法国卢浮宫的13倍。仅从宏伟方面,她都是人类建筑史上不朽的传说。影片把大明宫建造的缘由、过程、意义娓娓道来,侧面展现了唐朝近三百年由盛到衰的宏大历史,逼真呈现了当时世界最大宫殿的全景面貌,细致刻画了唐代几位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个性,让人仿佛穿越了一千三百年,回到了如梦似幻的盛唐。
和所有文史纪录片一样,《大明宫》真正的主角是历史。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从武后称帝到安史之乱,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举、扩张、交流等方方面面都做了细致的讲述。
从影片里,千年前唐朝成为万人来朝的一个伟大朝代,是有其必然性的。宽松的文化环境,成规模的人才选拔模式,严苛的统治者自律,这些带来了朝代的兴盛。唐朝就像是盛夏的热带雨林,优越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让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然而,常言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为它带来盛世的这些制度、政策、文化,也在随着时间的发展蚕食它的根基。所谓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这也是封建制度的局限。
惋惜之下,也感慨大唐在岁月侵袭中屹立近300年已属难能可贵,不愧是封建社会的一座高峰。现而今,我们又迎来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大家的奋斗中,有生之年,应当又能看到祖国登临绝巅。希望这一次能够是永恒的复兴,而不是如唐朝一般,让后人向往之余,留下无尽的伤怀与遗憾。
文史纪录片,听起来就是一种特别深奥特别高级的东西。既然是文史必然是跟历史脱不了关系了。正所谓文史文史,就是文化历史,接下来走进几个文史纪录片,一起领略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故宫》这一个纪录片实在2005开播的,主要是探讨了北京故宫,在节目中主要带着观众们领略了故宫的建筑历史,故宫的构造,故宫的价值意义等,总之,通过这近12集的节目,让观众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故宫,了解了这个中国的伟大的建筑,伟大的宫殿。
2.《圆明园》关于纪录片这一方面,国家很多著名的建筑都有纪录片。说完了故宫就看看圆明园吧,它主要介绍了圆明园建造的历史原因,现实原因,以及方面所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重点的给观众介绍了圆明园的内部构造,以及每一个精致的设计。大家都知道,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圆明园销毁了,而在本节目中,很多历史学家还做了一些评估,如果圆明园没有被摧毁会是什么样的?也是一部不错的纪录片。
3.《长城:中国的故事》这个纪录片可不是向大家介绍长城的构造的,它主要探讨的是长城建造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慨叹了这个伟大工程的不易。
4.《河之南》正如名字一样,没错讲述的是河南的历史。该纪录片是第一个展示河南历史文化风貌的节目,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为观众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的核心地位,还深入的研究了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繁荣的原因。
以上是国内几个比较出名的纪录片,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对于纪录片,其实一开始小编也不待见,无聊乏味关键还很长,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可能对于历史这方面就会产生很大的兴趣,除了课本,纪录片是了解历史文化的一个很有效的渠道,在这里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事件,可以让你了解到任何一个时期的精神文明,何乐而不为呢?
一说到文史纪录片的话,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和历史有关的东西。文史纪录片的内容范围覆盖虽然特别广泛,但是历史永远是它的核心话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通史》纪录片。
首先这部纪录片从它的拍摄规模上,就和其他纪录片有很大的区别。中国通史纪录片一共拍摄100集左右,直接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开始讲述,记录中国从古至今发生的社会文化转变。整部纪录片的拍摄角度非常新颖,能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
而从另一方面来讲,这部纪录片是由中国社科院等国家部门带头制作的。所以它的内容非常的严谨,很多语言非常的精炼,能够在三言两语之间就把历史的具体时间清晰的描绘出来,非常适合爱好历史的人去看。
整体来讲,《中国通史》纪录片可以算是文史纪录片宝库中一颗非常耀眼的明珠,需要我们不断的珍惜和保护,我们也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古代的历史知识,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变迁尽收眼底。尤其是作为学生而言,非常推荐去观看了解!
在观看纪录片的时候感觉身临其境,自己也回到了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即使在当时的逆境中,共产党人依然有坚定的信仰,并且做好了随时牺牲奉献的准备。我们不仅要感激先辈们用献血换来的安逸,更要发扬他们的精神面貌。
作为一个纪录片爱好者,我来强烈推荐一部文史类片子《河西走廊》 ,下面我来从几个方面谈谈这部片子的观后感。
从情节上看,这部片子通过河西走廊的这片土壤,将历史上许多人物串联起来。军事上,有汉武帝锐意进取攻下河西,霍去病。爱情上,有解忧公主远嫁塞外。宗教上,有鸠摩罗什翻译佛经。儒学上,有郭荷,郭瑀隐居。这些人,有的在历史教科书上赫赫有名,有的或许你没有听说过,但是,他们确实在这片土地上停留,在历史上书写了自己辉煌的一页。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情节不是只有简单的画外音叙述,有群众演员参与其中,比现在的流量演的不要太好,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仿佛就让你回到那个年代中去。
从配乐上来说,套用NC粉一句话,我简直要吹爆它。首先他的主题曲——河西走廊之梦 是由雅尼编曲的,就是那个音乐书上写夜莺的那位。这首曲听起来有古朴肃穆,后调悠悠谱出厚重之感与河西走廊这片土地配合的相得益彰。尤其是开头在河西走廊的峡谷之中,斗转星移于音乐相互呼应,量量结合的美感让人心中为之一荡。在纪录片中的配乐也是极为优秀的,和片中情节相互融合。
从摄影角度看,它的构图设计很用心,把河西走廊的景色拍的让人心神向往。我看完之后真的想去哪里旅游,陶冶情操。
总之看完这部片子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谁说我们中国拍的纪录片不如BBC!强荐。

纪录片《河西走廊》:做个有信念的人

看完记录片《河西走廊》,特别想去甘肃旅游,参观敦煌石窟,感受西北的风土人情。这部纪录片讲述了河西走廊上千年的历史变迁。

从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佛教的传入,石窟的形成到新中国石油铜镍矿的开采,不仅感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纪录片一共十集,每集以一个人物或事件为核心讲述。我印象比较深的张骞、解忧公主,常慧,还有几个传教僧人。

说一下解忧公主吧,我印象中拍过电视剧,但我没看过,以为是瞎编的电视剧,没想到竟然是历史真实人物。她的一生可以说非常的悲惨,但是她的坚强让人钦佩。解忧公主是八王之乱罪臣之女,当时汉朝为了和匈奴抗衡,选择和乌孙国和亲。前面有一位和亲公主,但是到乌孙国由于不适用,5年后就去世了。后来就选中解忧公主和亲,解忧公主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为了国家欣然接受这一切。和匈奴公主一起嫁给乌孙国王,并不是很受宠爱。乌孙国王病逝后,他堂弟继位,解忧公主按照乌孙国传统又嫁给了新乌孙国王,两人却意外地恩爱,生了三男二女,为乌孙国和汉朝的友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汉联乌孙抗匈奴,匈奴的军事实力受到很大打击。晚年回到汉朝,受到了汉宣帝很高规格的接待。

片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坚定的信念,有自己的使命。有时候我在想,我也活了三十多年了,是不是也应该有自己坚定的东西,而不只是买房买车,有点太狭隘了,当然物质生活还是要有的,但是眼里不能只有这点事了。有时感觉余生时间不多了,不应该浪费,应该好好珍惜时间,做点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不辜负自己的一生,即使不能青史留名,也不能只是在等死,虽然总抱怨累,但是闲着也不是好事,闲着精神上的折磨是难以忍受的,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价值的人是致命的。

《河西走廊》第一集观后感

偶尔看到有人大赞《河西走廊》纪录片,在知乎上看到它的评分很高,这么优秀的纪录片一定要看看,我看了一集后,发现纪录片也能让人泪流满面。

在中学的历史课上,我读过张骞的故事,只知道他出使西域,那时候的历史课从没有突出张骞其实是个铮铮铁骨真汉子,让年少的我们误以为出使除了光荣外就是件简单的外交之事。

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有汉武帝刘彻的高瞻远瞩,也是要完成的雄心壮志。

那时候的汉帝国对遥远的西域一无所知,又几十年受到匈奴王朝的压制,那么汉武帝的宏图大梦多少也有点是竞争对手逼出来的味道?毕竟匈奴都骑到头上来了,和亲政策和每年大批的物质输送就是明证。

汉武帝心中有宏图,还需要有气魄和胆识的人去冒险才行。我们后人如此膜拜张骞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走进西域的第一人,而是他在被匈奴软禁9年后,心中对汉帝国的使命仍然在,并在逃离后,依然带着汉武帝曾经给他的期望,去说服月氏部落首领结盟汉帝国。

月氏领袖没同意,张骞又一次经历死里逃生后回到了汉帝国,这一次是久别了故土13年呀!张骞带着满满的对匈奴王朝和西域诸国了如指掌的情报回来的。

看完了使者这一集,我们无法想象张骞当时和随从堂邑夫是如何骑着两匹马穿越那些荒漠?又是如何翻越帕米亚高原到达大月氏部落?

即使在今天,我们都要借助交通工具才能顺利到达,那么2000多年前的张骞是在怎样的强大信念支撑下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使命?

对于河西走廊的历史,我真是个小白,使者这个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超级有人格魅力的张骞,匈奴单于两次抓到张骞都没有杀他(这个是不是跟国家的规定有关?有些国家不能杀对方的使者,但匈奴是蛮夷,没有这规定吧?)、堂邑父原本就是匈奴人归顺的,却在张骞软禁在匈奴军营时依然忠心耿耿10多年、张骞的匈奴妻子对他10多年的不离不弃,最后同他返回汉朝……

如果没有张骞,汉帝国对匈奴和西域诸国的军事民俗气候等还是未知的世界,汉帝国就没有疆土拓展的可能,更没有后来的威仪天下。

河西走廊每集都有重要的情景再现,如电影一般的恢弘场面徐徐展开,加上极好的文案和解说,真是一场视听盛宴。

《河西走廊》观后感

《河西走廊》,一部我认为国产最好的纪录片,不论是背景音乐还是旁白配音,旁白文案以及演员的演技都做到了非常完美,总共十集不长不短却最好的介绍了河西走廊的前世今生。


战马斯鸣,旌旗林立且昂首飘扬,战士坚毅目光如炬且虎虎生风,北风呼啸扬起阵阵黄沙,黑云压境且悬挂于苍穹,此时无声胜有声,巨变即将一触即发。武帝刘彻凝视着眼前的大汉疆域地图,眼神坚定的盯着那条狭长的走廊不由的激情豪迈,荡气回肠。年轻的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年轻的将军十八便皮甲挂帅,他以初生牛犊的气势在为国为家的道路上挥斥方遒,二十便封狼居胥,祁连山、焉支山无一不留下他的激情挥洒、理想安家,他的不世之功遍布在河西走廊的每个角落。纪录片《河西走廊之梦》不时在我耳边回响,我总感觉两千多年前的秣马厉兵、峥嵘岁月依旧如昔,音乐声里渗透着每一位为家国浴血奋战将士理想和忠魂。




张骞背负着国家的使命前进在未知的领域,这个过程,他经历了沧海桑田也经历了转身千年,他的探索历经了艰险也积累了太多的沉淀,他崇高的使命感,崇高的气节,对家国崇高的信仰让河西走廊,让大汉充满了意气风发和无尽的期待,期待精神永存,期待家国永存,期待走廊永存。




这片土地上虽厮杀不断,但包容也不断,这里是中外文明交汇的必经之路,这片土地上可以看到各种民族的人,也发生着各种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张国臂腋,扬我军威,滴酒入泉,盛世敦煌也。佛教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石窟艺术的重要发祥地,马蹄寺石窟、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象山石窟等一大批璀璨的石窟艺术在河西走廊,在甘陇大地上生根发芽。这里有着世界上第一次“万国”博览会,这片土地首先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大地的盛大容颜,在海权文明未到来之前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华文明的血脉,它的繁荣即是国家的繁荣,汉时的丝绸之路,东汉再次延续开启,隋时的“万国会盟”,唐安史之乱以前河西走廊是西域进入中原的第一站,元初蒙古和吐蕃在河西走廊的会谈无一不记录着盛世的变迁。




这片富饶的土地让资源匮乏的新中国看到了希望,玉门油田,铁人王进喜等为新中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意中发现的镍矿让新中国一举成为镍产业的大国而这次的贡献者便是河西走廊上的金昌,金川公司和无数为镍事业做出贡献的人。还有很多宝贵的资源在河西走廊的大地上被发现,酒钢,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




远远望去祁连山的纯净延续千年,它滋润着河西走廊这片神奇的土地,缓缓流淌的雪水渗透到每一处足迹。历史在其中流淌、岁月在其中流淌、激情在其中流淌,或许它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其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如:梦想,渴望、期待、天下。




如今的河西走廊已经重现往日的期许,它不仅仅是一个名词,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它更多的是中国人内心的激情、使命和

坚定的探路者《河西走廊第一季(使者)》观后感

多位小红书博主倾情力荐,豆瓣的高分持续榜上有名,“看了停不下来”的诸多评论不止,因此,我忍不住打开了河西走廊的视频

第一季《使者》在开头就点名了西汉年间汉武帝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这段历史曾经出现在历史课本里,所以看到使者,我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张骞。

张骞在当时是何许人也为何被汉武帝派出出使西域?张骞的使团出行在河西走廊途中被发现了怎么办?张骞出使途中到底经历了什么艰难险阻?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看起视频。


随后纪录片从出使西域的背景以及河西走廊的位置地势等做了介绍,而后长达13年的张骞出使西域寻找月氏的经历开始了。

是什么支持张骞在被匈奴俘虏以后生活九年仍计划西行寻找月氏?成功找到大月氏后返回途中被俘虏后又如何逃出?回到长安后不会被当做间谍和叛徒吗?不断的疑问随着纪录片的推进一一被解释。

张骞,这个伟大的探路人,靠着自己对于国家的使命和自身的梦想两个伟大的坚定信念,完成了出使西域的使命,给中原地区的人们带来了新奇与希望。我内心由衷的敬佩与感谢探路人张骞。

观看河西走廊观后感500字?

在中学的历史课上,我读过张骞的故事,只知道他出使西域,那时候的历史课从没有突出张骞其实是个铮铮铁骨真汉子,让年少的我们误以为出使除了光荣外就是件简单的外交之事。
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有汉武帝刘彻的高瞻远瞩,也是要完成的雄心壮志。
那时候的汉帝国对遥远的西域一无所知,又几十年受到匈奴王朝的压制,那么汉武帝的宏图大梦多少也有点是竞争对手逼出来的味道?毕竟匈奴都骑到头上来了,和亲政策和每年大批的物质输送就是明证。
汉武帝心中有宏图,还需要有气魄和胆识的人去冒险才行。我们后人如此膜拜张骞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走进西域的第一人,而是他在被匈奴软禁9年后,心中对汉帝国的使命仍然在,并在逃离后,依然带着汉武帝曾经给他的期望,去说服月氏部落首领结盟汉帝国。
月氏领袖没同意,张骞又一次经历死里逃生后回到了汉帝国,这一次是久别了故土13年呀!张骞带着满满的对匈奴王朝和西域诸国了如指掌的情报回来的。
河西走廊观后感:
该片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河西走廊的历史沿革、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记述和再现的方法与纪录片《敦煌》相似,但制作水平却又高于《敦煌》。雅尼为其量身打造的主题曲和配乐与片子相得益彰,恢弘大气又变幻多端,音乐展开后那种宽阔的气势 , 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令人震颤流泪。河西走廊攫取了历史节点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在这里既有张骞出使,霍去病大破匈奴,隋炀帝举行万国集会,吐蕃与蒙古会盟这样的宏大叙事,也有欧洲使者鄂本笃争取去北京大使的资格,林则徐颠簸在流放的路上,但心中对于天下从未忘记这里,敦煌壁画的无名画工这样的个体书写,在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中想象性地还原历史、传奇,塑造生动的人物群像。这一切都直指河西走廊无可替代的地缘、战略、政治、经贸、文化地位。
河西走廊不只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绵延不绝的中国历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继承发展弘扬的光荣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些这里的故事,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永恒。
供参考。

河西走廊观后感1200字

历史从未消失,只是存在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
最近央视播出了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河西走廊》,共10集,每集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以历史时间为序,用写实的手法,唯美的画面、极具感染力的音乐,带着观众倘佯于中原地区与西域边塞连接的必然通道——河西走廊。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揭开了河西走廊的神秘面纱。
透过《河西走廊》,我们再次看到了张骞、霍去病、阔端、八思巴、飞天的描绘者、穿越古道的中西商贾……通过“复活”了的细节让我们知道,华夏民族对于河西走廊的最初注视,缘于一个帝国被围困的命运,年轻皇帝刘彻的一个决定,开启了对西部的探索和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