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稀之年是指多少岁的人,古稀之年是指多少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2 00:45:36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古稀之年是指什么

古稀之年指:70岁。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称为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稀之年是指什么
“古稀之年”是指人到70岁的时候。 又叫悬车之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90岁称鲐背之年,80、90岁也合称耄耋之年,100岁称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 后来到了明朝,距今五百年前时,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之年。人到七十古来稀,指七十岁年纪了
古稀之年指的是70岁
古稀之年是指70岁
七十古来稀。
古稀之年”是指人到70岁的时候。又叫悬车之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90岁称鲐背之年,80、90岁也合称耄耋之年 ,100岁称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拓展资料:
古稀”是中国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它源于唐代大诗人 杜甫 《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 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后来到了明朝,距今五百年前时,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寅虽活过古稀,仍感叹唏嘘人生几何。

“古稀之年”是指的多少岁?

“古稀之年”是指的多少岁?

正确答案:70

古稀之年是指多少岁 古稀之年的意思

1、古稀之年意思是指人到七十岁。
2、成语出处: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3、除古稀之年外,其实还有很多词是形容年龄的,比如豆蔻年华(女子13岁)、弱冠之年(男子20岁)、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等。

年逾古稀的古稀是不是六十岁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积沙论坛)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4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积沙论坛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20弱冠之年、30而立之年、40不惑之年、50知命之年、60花甲之年、70古稀之年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古稀之年指70岁
不是
不是,古稀指七十岁,六十是花甲。
年逾古稀的古稀不是六十岁。
人们习惯称六十岁为“花甲”,古稀,称人年七十,古稀,原有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含义;但是解作古来稀少,与过去不同了。
花甲,指60周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时代、年纪、年岁。
扩展资料年龄别称
1、二十弱冠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2、七十古稀
古稀,指七十岁。古稀的意思是原有古来稀少,由于古代医学技术不发达,能够活到七十岁的老年人比较少见,因此用古稀来形容七十岁。
3、八十耄耋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耄,形声字,上形下声,音“冒”。耋,音“迭”。
七十曰耄,头发白耄耄然也。 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变黑色如铁也。后用耄耋指代八九十岁。
4、舞勺:13岁。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5、及笄:指女子15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稀

古稀之年是指多少岁?

01 七十岁
古稀,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人七十岁。指人七十岁(源于杜甫《曲江》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年近~。
古稀之年指人到七十岁,古,时代久远的,过去的,与“今”相对:古代。古稀(人七十岁的代称,源于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来稀”)。古典,古风,古训,古道(指古代的道理;古朴;古老的道路)。
古体诗的简称:五古(五言古诗)。七古(七言古诗)。稀,事物中间距离远、空隙大,与“密”相对,稀疏,稀落,稀客,依稀。浓度小,含水分多的,与“稠”相对:稀薄,稀料,稀释。少:稀少,稀罕,稀奇,古稀之年。用在“烂”、“松”等形容词前面,表明程度深:稀烂,稀碎,稀松。

古稀之年是几岁啊?

古稀之年指的是七十岁。人们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百岁之人称为“期颐”。七十岁称为“古稀”,其意思是说古时候的人能够到七十岁,这是一件很稀少的事情,应该值得珍惜剩下的时光。
“古稀之年”也被称为“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年龄的分段,是极为科学和合理的。除了七十岁的“古稀之年”,离得最近的就是六十的“耳顺之年”。其意思是人到六十岁的时候,听别人言语就可以正确的判断是非、真假。
扩展资料
随着时代的推移,古稀之年的人越来越多,这不仅源于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人们对生命的越来越重视。以前的社会非常不稳定,人们的生命安全很难得到保证,所以古稀之年的人才会少。
现代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已经大大提升,治安越来越好,很大程度上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再加上整个世界和平发展的趋势,所以才会有当今人类普遍寿命能过古稀之年的现状。

“古稀之年”是指的多少岁

古稀:七十岁。
读音gǔ xī zhī nián
成语结构:偏正式
感情色彩:褒义词
古稀之年:汉语成语
释义:指人到70岁的时候
出处: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
拓展资料造句
1.与日月同辉的诗人王之涣来到了景色秀美的黄山,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已是白发苍苍,但依旧精神矍铄,他徒步登顶黄山。
2.在接近古稀之年,她同一个与她同年的密友漫游欧洲。
3.作为演员的他,年逾古稀之年,戴着耳环,成为一名出色的水手,至今仍志存高远。
4.2年前,这位早逾古稀之年的老船匠彻底不造船了,但还是放不下相伴半个多世纪的手艺。
5.学生临行前,陛下曾言,太尉以古稀之年与宦官阉人同朝争衡,一人身系天下,为朕,为天下万民都应当保重身体。
6.奶奶虽已是古稀之年,但她容光焕发,精神仍然很好。
7.老伯到了古稀之年,身体还这么健壮,真是难得。
8.李伯伯到了古稀之年,身体还这么硬朗,真是难得呀!
9.八月桂花香,母亲大寿时。古稀之年身体健,劳作不辍精气足。宽容仁爱邻里赞,善良节俭美德传。亲朋好友齐祝愿:健康快乐,寿比南山!
10.今天您已迈入了古稀之年,对于您这样的老人,健康乃第一财富我衷心祝您健康、长寿。

古稀之年多少岁

“古稀之年”指的是七十岁。古稀之年是一个偏正式成语,可作宾语,意思是指人到七十岁。古稀之年又可称为悬车之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古稀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原文是人活七十古来稀,意思是人活到七十岁就十分稀少了,是对人生苦短的感叹,更是劝诫人们要珍惜美好的生命时光,多做有意义的事情。
  两个古稀之年是多少岁
两个古稀是140年。古稀释义为人年七十,因而古人认为人活到70岁是很稀少的,故而称70岁为“古稀之年”。这个词来源于杜甫诗句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其实古来稀”,进一步的形容人的年龄已经到了一个年龄大且稀少的岁数。“古稀之年"也被称为“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年龄的分段,是极为科学和合理的。
  90岁是不是古稀之年
70岁叫古稀,80岁叫仗朝,90岁叫鲐背,其中80与90又可统称为耄耋之年。100岁称为期颐,又可称为人瑞。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古稀之年这词经常出现,形容人的年纪大。
  古代对年龄的别称
汤饼、初度、生小、总角、垂髫、始龀、教数、外傅、束发、舞勺、及笄、舞象、待年、弱冠、而立、不惑、强壮、艾、花甲(耳顺)、古稀、皓首、耄耋、黄发、鲐背、期颐。外傅:10岁,出外就学。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艾:指50岁。花甲(耳顺):指60岁。古稀:指70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百岁。

古稀之年是多少岁 古稀之年指什么意思

“古稀之年”指的是七十岁。古稀之年是一个偏正式成语,可作宾语,意思是指人到七十岁。该词出自唐代杜甫的《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其近义词为年逾古稀,反义词为锦瑟年华。
古稀之年是多少岁
古稀,称为人年七十。古稀,原有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含义;但是解作古来稀少,与过去不同。医学保健昌明,阅报见过百岁老人还侍奉着高堂老母的事,将来这有可能就不再是新闻。古稀亦作“古希”,明朝李贽 的《观音阁》诗之一中写道:“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古时,对于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为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
古时候有“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八九十耄耋,一百岁期颐”的说法。最早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