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北魏是怎么被灭的?
- 2、北魏是怎么灭亡的?
- 3、北魏的灭亡
- 4、南北朝的北魏是被谁推翻的?
- 5、魏国是怎样灭亡的?
- 6、中国古代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魏是被谁推翻的?
- 7、北魏是怎么灭亡的呢?
- 8、北魏是如何被灭的 是何时为谁所灭
- 9、北魏是如何灭亡的?皇帝和朝臣都被谁杀了?
北魏是怎么被灭的?
第一,统治阶级腐败,攫取了大量的国家财富。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北魏王朝几乎再无战事,国内更是歌舞升平。北魏宗室贵族迅速堕落腐化,失去了祖先的尚武精神,疯狂敛财。例如宗室高阳王元雍,富可敌国,吃一顿饭都要花费上万钱,有奴仆六千多人,侍候他的婢女都有五百人,《北史》记载说他:”雍识怀短浅,又无学业“,然而这样的人居然身居高位,还当了丞相。还有河间王元琛,家里的房子完全按照皇宫样式建造,这人还有个爱好,就是带着人参观自己的宝库,什么黄金美玉玛瑙不计其数。被称为饿虎将军的元晖作吏部尚书时,卖官鬻职,官职都有定价,连官都能卖,这个王朝岂能不亡?地方上,州郡刺史等大小官吏聚敛无已,侵吞国家财富,严重的削弱了国力。
第二、阶级矛盾尖锐。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得大批百姓无法生存下去,纷纷逃亡,北魏的赋税也因此锐减,恶性循环之下,更加重了对未逃亡百姓的征税,农民起义纷纷爆发,主要有北方边镇起义、河北起义、山东起义和关陇起义等,这些反抗沉重的打击了北魏的统治根基。
第三、崇佛。北魏从上到下崇佛,佛寺占有大量田产并且不纳税。举个例子,北魏的胡太后主持建造的永宁寺,据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追述,永宁寺塔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丈,一百里外都可看见,耗费了当时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个胡太后不但自己崇佛,还要各地都要修建佛塔,不修建的全部撤职,这使得地方官府更加严厉的盘剥百姓,百姓活不下去就纷纷逃亡或出家,北魏可纳税的民户越来越少。
第四、门阀制度。北魏经过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形成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共同统治各族人民的局面,产生了大量的汉族门阀以及鲜卑军事贵族门阀,这些门阀占有国家的大量资源充实自己的实力,分散了北魏王朝的统治力量,代表者有河南元氏、长孙氏、宇文氏等。
第五、汉化改革不彻底,民族矛盾没有彻底解决。北魏前期为了攻击和防御柔然政权,沿平城北由西向东依次设置的六个军事据点: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将领多为鲜卑贵族,军士为鲜卑子弟或草原各部牧民,最初设置的时候,不但军饷丰厚,而且政治地位也高,但是随着柔然不再是北魏的威胁,特别在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六镇地位一落千丈,从国家利器变为二线部队,逐渐贱民化。
东魏、西魏均没维持多久,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掉东魏,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 北齐政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掉西魏,建立了 北周政权,北魏正式灭亡。
扩展资料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 ,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魏
北魏是怎么灭亡的?
1、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灭亡。
2、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扩展资料一、领土范围
北魏疆域广阔,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北至沙漠、河套,南至江淮,东至海,西至流沙。
二、军事
北魏兵民分开的 ,兵用于打仗,民从事耕桑 。而兵主要由鲜卑及其他少数民族组成,农业主要由汉人从事。兵民之分也就是胡汉之分,也是胡汉分治的体现。
而士兵里面也分两种,一种是鲜卑兵,另外一种是非鲜卑兵。
鲜卑兵由代北部落的鲜卑人组成,主要担任北魏的禁旅和边防六镇的士兵。这种兵带贵族性质,地位颇高 ,但在魏文帝汉化之后有所改变。
非鲜卑兵中,以高车兵最为重要,禁军和六镇边兵都有高车人。此外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和汉人军队。
三、人口
北魏孝明帝神龟年间(518年-520年)户口统计大约有500万户 ,以户均口数6口计约有3000万人,因学者考虑到北魏北边军镇的府户、农官管理下的民屯户、国有牧场的牧户、僧尼及寺院的附户以及为官府供役的杂户、伎作户、乐户、盐户、金户等等未纳入官方统计的人群,而认为北魏实际户数达600万户 ,实际人口达3500万人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魏
东魏、西魏均没维持多久,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掉东魏,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 北齐政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掉西魏,建立了 北周政权,北魏正式灭亡。
扩展资料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 ,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魏
北朝各政权统治者均为鲜卑族。北魏太延五年(439)北魏灭北凉,结束十六国时期,统一北方,传17帝,历171年。又称后魏。永熙三年(534)魏孝武帝被高欢所逼,自洛阳逃入关中。高欢另立魏宗室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境内),史称东魏,历17年。东魏天平二年(535)据关中的宇文泰杀孝武帝,另立魏宗室元宝矩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高洋废东魏帝自立,国号齐,史称北齐,传6帝,历18年。西魏恭帝三年(556)禅位于宇文觉。次年宇文觉称天王,国号周,史称北周。北周建德六年(577)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传5帝,历25年。大象三年(581)杨坚代周自立,国号隋,北朝时期结束。
武泰元年(528), 胡太后毒死孝明帝,自居摄政,尔朱荣以给孝明帝报仇为借口,进军洛阳,在河阴将胡太后及大臣两千余人杀死,史称“河阴之变”.尔朱荣废立皇帝,控制了朝中大权。被尔朱荣所立的北魏孝庄帝不甘心当傀儡,杀掉了尔朱荣。尔朱荣的侄儿尔朱兆起兵复仇,杀了孝庄帝,另立节闵帝。尔朱荣的部将高欢打败了尔朱兆,杀节闵帝,立孝武帝。孝武帝不愿被高欢所控制,逃往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又立孝静帝,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河阴之变”后,其实北魏已经灭亡了,此后历史上的所谓“北魏”,不过是别人家的马甲,戏台上的傀儡。
528年,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534年,高欢立元善见做了皇帝,即孝静帝,并迁都于邺,这就是历史上的东魏政权。
528年,在北魏都城洛阳发生了灵太后为长期控制政局,毒死自己亲生儿子孝明帝元诩。之后,灵太后另立3岁的元钊做了皇帝。驻扎在晋阳的柱国大将军尔朱荣以为孝明帝报仇为借口,率大军南下,准备进军洛阳。
灵太后得知消息,急忙调集大军与尔朱荣决战,结果被尔朱荣打得落花流水,京城洛阳也被攻占。尔朱荣假装邀请元子攸带领朝中百官到河阴之陶渚祭天。当2000多名朝中官员陪同元子攸到达陶渚时,尔朱荣下令早已守候在此的士兵将文武百官2000余人全部杀害,北魏诸王中的元雍、元钦、元略、元巶等人也在这次杀戮中遇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河阴之变。经过这次事变,尔朱荣把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
晋州刺史高欢于531年乘机攻占洛阳,并于533年进兵晋阳,消灭了尔朱氏的势力,控制朝政。在这次期间,北魏皇位如走马灯一般,先后出现了元晔、元恭、元朗三位废帝。
高欢在532年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但元修无法容忍高欢掌握实权,在534年投奔长安的宇文泰。北魏政权结束。
扩展资料:534年,高欢立元善见做了皇帝,即孝静帝,并迁都于邺,这就是历史上的东魏政权。迁都时,高欢将洛阳城内40万户居民迁到邺城,并大拆洛阳宫殿,将所拆的建筑材料运往邺城,致使这座300年的锦绣帝都逐渐化作一片废墟。第二年,孝武帝与宇文泰有隙,被宇文泰毒死,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这就是历史上的西魏政权。
东魏、西魏均没维持多久,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掉东魏皇帝元善见,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北齐政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掉西魏皇帝拓跋廓,建立了北周政权,魏朝正式灭亡。
参考资料:北魏-百度百科
北魏的灭亡
没有多大关系1.北魏自魏孝文帝迁都、改革以后,汉文化在北朝兴起,但是仍然有很多鲜卑人抵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孝文帝的改革我后来北魏的分化埋下了隐患。2。当然还有魏孝文帝英年早逝,3。汉族大世家的势力开始压倒鲜卑贵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1.北魏自魏孝文帝迁都、改革以后,汉文化在北朝兴起,但是仍然有很多鲜卑人抵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孝文帝的改革我后来北魏的分化埋下了隐患。2。当然还有魏孝文帝英年早逝,改革在时间不足以得到完全的巩固更加速了这一进程。3。汉族大世家的势力开始压倒鲜卑贵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个王朝不是被外部力量灭的,是自己内部分裂的。
北魏末年,宇文泰,高欢各挟一帝,分裂成西东两魏。
永熙三年(534)魏孝武帝被高欢所逼,自洛阳逃入关中。高欢另立魏宗室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境内),史称东魏,历17年。东魏权臣高欢死后,其长子高澄被人刺杀,次子高洋自立为帝,是为北齐。然后各种儿子各种篡,各种逼宫各种皇帝各种败坏朝纲。而后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后主高纬(高欢之孙),北齐亡,北周一统北方。
东魏天平二年(535)据关中的宇文泰杀孝武帝,另立魏宗室元宝矩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西魏权臣宇文泰死后,西魏由宇文氏族控制,宇文泰之弟宇文护,立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为皇帝(实际上只是个傀儡皇帝,还是宇文护掌大权),为北周。知名人物:北周武帝宇文邕。后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后主高纬(高欢之孙),北齐亡,北周一统北方。后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后主高纬(高欢之孙),北齐亡,北周一统北方。581年禅位于杨坚,是为隋朝隋文帝。
南北朝的北魏是被谁推翻的?
南北朝北魏是被赵匡胤夺了权,然后他就同意了全国。赵匡胤那时候是北魏的大臣。
南北朝的北魏后来因权臣高欢和宇文泰的操控下,一分为二,即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北魏是被北齐高家所取代推翻的。
北魏是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的。北魏之后的朝代是北周。
北魏朝代灭亡过程如下:
公元534年,高欢奉李渊帝孝敬称帝,迁都于邺(河南安阳至河北临漳南),这是东魏的历史政权。迁都后,高环将洛阳市40万户人家迁至邺城,拆除了洛阳宫,并将拆除的建筑材料运抵邺城,逐渐将这座有着300年历史的辉煌帝都变成了废墟。
第二年,孝武帝与玉文太发生口角,玉文太下了毒。永州的省史和商书使宇文泰建立元宝居为皇帝,并建立了都城长安,这是历史上西魏的政权。
东魏、西魏均没维持多久,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掉东魏皇帝元善见,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北齐政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则接受西魏皇帝拓跋廓“禅让”,建立了北周政权,元魏(拓跋魏)正式灭亡
魏国是怎样灭亡的?
希望你不是那个脑残的三国木剑客,否则会激起民愤的。
1.春秋初期的古魏国,姬姓,是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
2.战国时期魏国,姬姓,公元前225年被秦国将军王贲攻破灭亡。
3.秦朝末年魏国,魏姓,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秋,被韩信攻灭。
4.三国时期曹氏魏国,公元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魏国灭亡。
5.东晋十六国时期冉氏魏国,公元352年,被前燕君主慕容儁攻破,冉魏灭亡。
6.东晋十六国时期翟氏魏国,公元392年后燕皇帝慕容垂灭掉翟魏。
7.南北朝时期北魏,元氏,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洋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公元557年宇文觉废掉西魏,建立北周。
8.隋朝末年魏国,李氏,公元619年李密被迫降唐,魏亡。
中国古代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魏是被谁推翻的?
导致南北朝北魏结束的最大原因是尔朱荣的起义,由此引发后来的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
在一定意义上,北朝不是被推翻的,东晋五胡十六国后期,鲜卑拓跋部建立了魏,逐渐统一了北方,史称北魏,北魏末期,权臣当政,导致北魏分裂,形成东魏和西魏,东魏由权臣高欢把持,西魏由权臣宇文泰把持,高欢子高洋废东魏称帝,建北齐,而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称帝,建北周,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
北魏是直接分裂的,北魏不是被推翻的,而是内讧而分裂的,分裂后的两个王朝都是以魏为国号,但是根据都城而成为西魏和东魏。
六镇之乱和河阴之乱导致了北魏的分裂,公元534年,高欢立元善见做了皇帝,即孝静帝,并迁都于邺,这就是历史上的东魏政权。第二年,孝武帝与宇文泰有隙,被宇文泰毒死,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这就是历史上的西魏政权。从此北魏被分为东魏和西魏。
应该是尔朱荣,最终推翻北魏的是高欢,在这之后就是西魏和东魏了
北魏并没有被推翻,而是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并立政权,分裂的时间是公元534年。
北魏是怎么灭亡的呢?
北魏自魏孝文帝迁都、改革以后,汉文化在北朝兴起,但是仍然有很多鲜卑人抵制。魏孝文帝英年早逝,不久北魏国内陷入混乱。鲜卑贵族争权夺利,导致北魏分裂。西魏由宇文氏掌握实权,东魏由高氏掌握实权。几十年后,两魏分别为北周、北齐替代,两魏灭亡。
北魏是如何被灭的 是何时为谁所灭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鲜卑贵族汉化的加深,北魏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 逐步败坏。高阳王元雍富兼山海,其住宅、园囿像皇宫一样豪华,僮仆多达六千, 妓女五百,一餐费数万钱。他与河间王元琛斗富,奢侈豪华程度超过西晋的石崇、王恺。被称为饿虎将军的元晖作吏部尚书时,卖官鬻职都有定价,人们称吏部为卖官的市场,称这些官吏为白昼的劫贼。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也聚敛无已。他们征收租调时,恢复长尺、大斗、重秤。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大批农民家破人亡。破产农民纷纷投靠豪强,重新沦为依附农民,或逃避赋役,入寺为僧尼。
北魏控制的编户日益减少,影响了政府的收入。北魏统治者除加重剥削未逃 亡的农民外,多次检括逃户,搜捕逃亡的农民。因而引起农民的反抗。延昌四年( 515)冀州僧人法庆领导的 大乘教起义,公开宣称“新佛出世,除去旧魔”。北魏政府动员了十万军队才镇压下去。
北魏初年,为了阻止柔然南下的威胁,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至五原修筑长城;在沿边要害处设置军事据点,即沃野等六镇。六镇镇将由鲜卑贵族担任,镇兵多是拓跋族成员或中原的强宗子弟。他们被视为“国之 肺腑”,享有特殊地位。但迁都洛阳后,北方防务逐渐不被重视,镇将地位大大下降,被排斥在“清流”之外,升迁困难。因而他们对北魏政府严重不满,镇兵的地 位更是日趋低贱,与谪配的罪犯和俘虏为伍,受到镇将、豪强残酷的奴役和剥削,加之塞外的柔然不时进扰掠夺,也加深了士卒生活的困难。正光四年(523),终于爆发了六镇起义。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义。激烈的阶级斗争使北魏政权摇摇欲坠。边镇豪强集团利用当时的混乱局面,各自发展 势力。肆州秀容(山西朔县北)的尔朱荣,聚集了北镇豪强和流民,势力发展最快。武泰元年(528), 胡太后毒死孝明帝,自居摄政,尔朱荣以给孝明帝报仇为借口,进军洛阳,在河阴将胡太后及大臣两千余人杀死,控制朝政。此后,内乱不止。534年,北魏分裂成由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掌握的西魏,北魏灭亡。
被高欢灭了
535年 宇文泰
永熙三年(534)魏孝武帝被高欢所逼,自洛阳逃入关中。高欢另立魏宗室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境内),史称东魏,历17年。东魏天平二年(535)据关中的宇文泰杀孝武帝,另立魏宗室元宝矩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高洋废东魏帝自立,国号齐,史称北齐,传6帝,历18年。西魏恭帝三年(556)禅位于宇文觉。次年宇文觉称天王,国号周,史称北周。北周建德六年(577)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传5帝,历25年。大象三年(581)杨坚代周自立,国号隋,北朝时期结束。
北魏是如何灭亡的?皇帝和朝臣都被谁杀了?
提起北魏,很多人对它的印象都是一个禽兽王朝,北魏的皇帝几乎可以说个个都是昏君,暴君,与电视剧里面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是截然相反的。而北魏的灭亡,却是因为一次宫廷政变,是由尔朱荣领导的,对朝堂大臣和皇室贵族们的屠杀,北魏孝明帝元诩被杀,元钊被立为皇帝,但是我们知道,这样的皇帝基本上就只是一个傀儡了。这一次的政治事变史称河阴之变。而历史上恐怕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连皇帝和太后都被沉入河底,大臣被诛杀的政变吧,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骄横太后专政点燃事件起因
公元499年,北魏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皇帝,历史书籍中毅然决然进行改革变法,迁都洛阳的孝文帝年纪轻轻就因病去世了,留下了一个富强,鼎盛的北魏王朝。然而,他的儿子宣武帝元恪跟孝文帝相比简直是虎父犬子,强大的北魏王朝在他短短几年的统治当中,逐渐走向滑坡,而且越陷越深,元恪自身也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局面,对于王朝所存在顽固也是痛心棘手,没有多久,就一命呜呼了。
元恪死的时候,没有遵循北魏传统,将年幼的皇帝母亲杀掉,导致年仅六岁的孝明帝继位后,北魏大权完全落在了他母亲胡太后手中。
胡太后这个人,聪明机警有能力,对于知识的渴求绝对胜于古代大多数女子,同时办事情雷厉风行,果敢之至,处理问题十分的快速明朗。在他的妹夫元义和太监刘腾的辅佐之下,很快的就完全控制住了朝廷大权,成为了王朝真正的说一不二的人物。
是人就会有缺点,胡太后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尤其是作为一国之主来说,芝麻大的一个缺点都会被无限放大,胡太后最大的缺点是骄奢专横,她对于佛教极其崇拜,从临朝听政开始,就四处修建佛堂寺院,且一座比一座宏伟壮观,尤其是在都城洛阳城内修建的水宁寺,堪称历朝历代规模最为宏大,最为富丽堂皇的代表,寺院内所供奉的佛像不是金子打造而成就是用白玉雕刻,为了衬托水宁寺,胡太后又下令在寺院旁边建造了一座高达九十余丈的九层宝塔,也不知道她弄这么高干什么,可能只是为了听风铃的声音吧,毕竟在晚上风铃响起,是一件很浪漫惬意的事情。
北魏王朝的官吏看到胡太后如此的搜刮民脂民膏,且完全没有打算停止的意思,一时之间也是小算盘打的飞起,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在胡太后的带动之下,整个北魏官僚开始了疯狂的敛财之路,他们不光欺压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连手握兵权,把控北魏军事战略重地的北方六镇也不放过,可见政治腐化到何种程度。
2、六镇起义奏响北魏丧钟
孝文帝改革时期,原本是由北魏皇族拓跋氏子弟驻守的京北六镇成为了改革后历史遗留的问题,对于六镇的规划处理,孝文帝还没有想到或者还没来得及实践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而在宣武帝时期,由于北魏朝廷军事实力依然强大,即使是面对这些不公平的待遇,京北六镇尚且不敢有非分之想。
但是,在胡太后执政之后,王朝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京北六镇的地位是越来越低,从原先的国之肺腑沦落为身份低下的镇户,身份待遇的降低让六镇军民更加不满。
公元523年,对北魏王朝极度不满的京北六镇开始了他们的起义之路,原本国之爪牙,军中利刃如今成为了朝廷的叛军,北魏朝廷无奈,只好联合北方的柔然进行镇压,由于南北夹击,军事实力相对出于弱势的六镇起义就这样被按压下去了,六镇20万被俘军民迁移至河北一带,恰遇天灾,连饭都吃不上。
六镇起义虽然失败,但是着实的动摇了北魏的军事政治基础,尤其是在起义同一年,南方的萧梁也开始北伐,占领了不少的北魏国土。
3、尔朱荣异军突起
北魏统治以及岌岌可危的情形下,我们的胡太后不知道是缺了一根筋还是脑袋抽风了,竟然完全不顾国家大事,开始宠幸男人了,不仅宠幸,还玩起了私通,这对于已经长大的孝明帝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面对这个被他的母亲搞得风雨飘摇的帝国,孝明帝是又气又怒,更是对于胡太后生活的不检点十分怨恨。
面对怒气冲冲的孝明帝,胡太后往日的狠辣又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也不管孝明帝是当朝皇帝,更不管他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了,伙同她的情夫竟然下手毒杀了孝明帝,同时另立三岁的元钊为皇帝,继续把持朝政。
孝明帝一死,我们的主角尔朱荣先生开始上线了。此人的家族是匈奴人的一支,在拓跋氏兴起建立北魏之后,投靠了拓跋氏,而尔朱荣真正的崛起是在六镇之乱时,利用手中的钱财大肆招兵买马,镇压起义,不仅仅爬到了车骑将军的位置,还手握六个州的兵力,堪称北魏当时最强大的存在。
尔朱荣对于孝明帝之死十分气愤,他与自己谋士元天穆商议说:皇上去世的时候已经十九岁了,完全有能力处理国家大事了,但是胡太后眷恋权利,竟然还打算另立一个年级三岁的孩子为皇帝,想要继续把控朝廷,这怎么能行呢?既然胡太后如此作为不如我率兵到洛阳一趟,除掉那帮祸国殃民的小人,立一个年龄大的皇族为帝,寻求王朝长治久安,先生怎么认为呢?元天穆听完尔朱荣的话之后,感动的老泪纵横,连连夸赞他是商朝伊尹、汉朝霍光再生。
尔朱荣出兵之前,决定立人品好声望高的长乐王元子攸为新任皇帝,元子攸欣然接受,悄悄的从洛阳离开,进入了尔朱荣的大军之中。
4、河阴之变血腥屠杀
尔朱荣打着元子攸的旗子顺利的率兵进入了洛阳城,胡太后身边的那些情夫早就丢下她逃走了,成为孤家寡人的胡太后没有办法,逼着后宫嫔妃出家为尼,自己也是削发为尼,想要去富丽堂皇的水宁寺去守青灯古佛,长伴一生。
尔朱荣可没有忘记自己出兵之前的目的,不诛杀这些摆弄朝廷的小人,那岂不是让天下人耻笑,进城之后,他就命人把已经出家的胡太后和小皇帝元钊抓了起来,送往河阴。胡太后见到尔朱荣后,痛哭流涕,脸上写满了忏悔,一直在说着求情的话,说的周围的士兵都有些于心不忍了。也就是尔朱荣铁石心肠,完全不为所动,当即命人把胡太后和小皇帝元钊沉入黄河,淹死了。
几天以后,尔朱荣请元子攸来黄河西边的一个地方前去祭天,而自己率领文武百官去往元子攸的行宫西北边,在元子攸的注视之下,文武百官两千余人,不论忠奸,不管官职大小,全部被杀,血染黄河。
元子攸亲眼目睹了这场血腥屠杀,对于尔朱荣他是大失所望,同时心中开始加紧谋划出去尔朱荣的策略,此后两年时间,他处事格外小心,对于尔朱荣十分尊重,更是加倍提防,最后终于诱杀权臣尔朱荣和元天穆,很不幸的是,杀掉尔朱荣没有多久以后,元子攸被尔朱荣的堂弟缢杀在晋阳三级佛寺,时年二十四岁。
元子攸死后,北魏大权落在了尔朱荣手下两员大将高欢和宇文泰手中,他们分别找了元氏傀儡做皇帝,将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政权,鼎盛多年的北魏最终毁在了胡太后与尔朱荣手中。
尔朱荣之所以诛杀朝臣的原因在于自己率兵进入洛阳之后,群臣发现他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兵多将广,面对如此危局,尔朱荣竟然放弃了拉拢,选择了血腥屠杀,不得不说,就算是他最终成为皇帝,也难逃被诛杀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