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满招损,谦受益。”的意思。
- 2、满招损的解释
- 3、满招损什么?
- 4、满招损,谦受益.出自哪本书,作者为谁
- 5、满什么损,谦受益
- 6、“满招损,谦得益。”的上一句是什么?
- 7、谦受益,满招损的意思
- 8、“满招损,谦受益”的下半句是什么?
- 9、满招损,谦受益,出自何处?
“满招损,谦受益。”的意思。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简洁回答!
解析:
大意: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则会获得利益。这句话点明自满和谦虚的弊与利。自满使人沾沾自喜,裹足不前;谦虚才能让人不断进步,不断有所得。
此句出典于《尚书·大禹谟》
满:骄傲自满。招:引来。
欧阳修《伶官传序》引用说:“《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满招损的解释
自满就会有损失,前一句是谦受益,意思是谦虚就会得到好处。
出自《尚书·大禹谟》: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
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满招损什么?
???,满招损。前面一句什么?
应该是下一句,谦受益
满招损上一句是什么
谦受益,满招损
古诗满招损的上一句是什么
满招损,谦受益,最早出自《大禹谟》: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后被刘勰引入《文心雕龙·丽辞》:唐虞之世,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然对尔。易之文系,圣人之妙思也。
满招损,兼受益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自满于已取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虚而时时改掉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或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
满招损,谦受益:谓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语出《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 益 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然对尔。” 宋陈师道《拟御试武举策》:“君子胜人不以力,有化存焉,化者,诚服之也。故曰:满招损,谦受益。
满招损,下一句是什么
谦受益
(满招损,谦得益)是什么意思?
是谦受益吧
释义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
满招损,谦受益.出自哪本书,作者为谁
满招损,谦受益.
释义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
出处 《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古今贤文·真理篇》
“满招损,谦受益”,是《尚书》里的两句话,教人修身养性的.
"谦受益,满招损"的原句是"谦得益,满则损".后又在《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由欧阳修引用.
满,骄傲、自满;
则,招来;
损,损害;损失
谦,谦虚;
受,受到;
益,好处、益处.
《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勿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故此以“满招损,谦受益”来说明骄傲自满招致损害,谦逊虚心得到益处.宋·陈师道《拟御试武举策》:“君子胜人不以力,有化存焉,化者,诚服之也.故曰:满招损,谦受益.”亦作》:“谦受益,满招损.”.明·沈采《千金记·延访》:“谦受益,满招损.”
满什么损,谦受益
满什么损,谦受益:满招损,谦受益。
扩展知识:
满招损,谦受益(拼音:mǎn zhāo sǔn,qiān shòu y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尚书·大禹谟》。
满招损,谦受益指骄傲自满招致损害,谦虚谨慎得到益处。复句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补语。
成语典故:
公元前2088年(舜三十五年),大禹75岁。舜帝命大禹征伐三苗。大禹在群臣中作了征伐三苗的部署,又向各地诸侯发出征召,获得了诸侯们的支持。
大禹决定亲自统率大军出征,还决定带着儿子启一同上阵。开始妻子女娇舍不得,担心儿子在战场上有闪失,但想到夫君已做决定,让儿子随父出征经受锻炼有好处,也就答应了。女娇一再叮嘱儿子要听从父亲的指挥,要不离父亲左右保护父亲的安全。启频频点头说:“请母亲放心,我和父亲一定会安全回来的!”
大禹出征前,举行了隆重的誓师大会。首先祭祀天地和祖先,祈求上天显灵,祖宗保佑,旗开得胜。
大禹手执代表权力的黑色玉板“玄圭”,象征受命于天,替天行道,当众宣誓:“整齐众多的勇士们!都来听我的命令!这无知盲动的三苗,执迷不悟,傲慢自大,违反正道,败坏常德,致使君子被遗弃在野、小人窃居高位,抛弃人民而不顾,因此上天降灾于他们。
我今天是用你们群后众士之力,奉天命去讨伐他们的罪行。你们要齐心合力,才能攻克他们建立功勋。”
大禹率领各诸侯部落的联军,大张旗鼓,浩浩荡荡,直抵三苗族聚居的洞庭湖、鄱阳湖地区。战事进行了三十天,三苗族虽然受到沉重打击,但他们利用湖网密布的复杂地形仍然负隅顽抗,不肯听命。
大禹的儿子启几次带头冲锋陷阵,也是收效甚微。看到战事很难取得全胜,协助大禹出征的益提出建议:“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感动天地,再远的地方也能达到。满招损,谦受益,常常就是天道。舜帝早年受父母虐待,一个人在历山耕田,苦不堪言。
但日日号哭涕泣,呼喊父母,总是诚心自责,把罪错全部承担,从不怨天怨父母。有事去见父亲瞽叟的时候,总是恭恭敬敬、战战兢兢。在这种时候,连顽固的瞽叟也能通情达理了。常言至诚感神,何况有苗?”
大禹连忙下拜,接受了益的建议,说:“讲得好!”于是立即下令停战,整队班师而归。回到都城,大禹和益向舜帝汇报出征三苗的战事情况。舜帝接受了益和大禹的建议,大布文德。在朝堂外两阶之间跳大型的舞蹈,人们举着战争中使用的盾牌和雉尾,载歌载舞,表示偃武修文。过了七十天之后,三苗终于自动前来归附了。
“满招损,谦得益。”的上一句是什么?
意思是: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
出处:《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
原文节选:《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译文:《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欧阳修进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镜,屡败宋军。
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敝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耽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
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 《旧五代史》 又 “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 《新五代史》。
欧阳修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倡导革新他崇尚儒家的尚实致用思想,关心时事,积极入世,坚决反对佛教思想,极力抨击佛教的危害。他有胆有识,奋发上进,为国家和民族想有所作为。欧阳修反对屈辱苟安,不修武备,力主加强战备,改革时政。
面对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机,欧阳修作此序是为了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代史伶官传序
谦受益,满招损的意思
满招损,谦受益的意思是骄傲自满招致损害,谦虚谨慎得到益处。
【拼音】mǎn zhāo sǔn,qiān shòu yì。
【释义】满:自满,骄傲。谦:谦虚,虚心。比喻骄傲自满会受到损害,谦虚、虚心就能得到益处。
【出处】先秦《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示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郭生》:“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缪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用法】复句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补语。
“谦受益,满招损”的成语寓意
不论从事什么职业,担任何种职务,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才能增长更丰富的才干和知识。谦逊的品格能够帮助人们看到自己的差距。永不自满,不断前进,能冷静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批评,谨慎从事。满足现状,骄傲自大,主观武断,停步不前,轻则损害工作,重则可能会使事业半途而废。
谦虚谨慎的品格,还能使一个人面对成功、荣誉时不骄傲,把它视为一种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力量,而不会陷在荣誉和成功的喜悦中不能自拔,把荣誉当成包袱背起来,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不再进取。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
“满招损,谦受益”的下半句是什么?
下半句是:时乃天道。
意思是: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
出处:《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
原文节选:《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译文:《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欧阳修进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镜,屡败宋军。
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敝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耽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
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 《旧五代史》 又 “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 《新五代史》。
欧阳修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倡导革新他崇尚儒家的尚实致用思想,关心时事,积极入世,坚决反对佛教思想,极力抨击佛教的危害。他有胆有识,奋发上进,为国家和民族想有所作为。欧阳修反对屈辱苟安,不修武备,力主加强战备,改革时政。
面对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机,欧阳修作此序是为了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代史伶官传序
满招损,谦受益,出自何处?
【满招损,谦受益】出自儒家经典五经之一的《尚书》里的《大禹谟》这篇散文。
原文节选如下:
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大致翻译:
伯益拜见大禹,说:“只有修德能感动上天,不管目标有多远,而没有达不到的。自满就会招来损害,而谦虚使人受到益处(自满的人,会骄傲会不思进取,容易招来损失和灾害;谦虚的人,时时提醒改正自己不足,就能因此而获得益处),这是自然规律。”
释义: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
出处:出自北宋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原文节选: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白话释义: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
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于是作《伶官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欧阳修进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镜,屡败宋军。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敝政。
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耽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 《旧五代史》 又 “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 《新五代史》。
欧阳修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倡导革新他崇尚儒家的尚实致用思想,关心时事,积极入世,坚决反对佛教思想,极力抨击佛教的危害。他有胆有识,奋发上进,为国家和民族想有所作为。欧阳修反对屈辱苟安,不修武备,力主加强战备,改革时政。
面对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机,欧阳修作此序是为了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