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元好问简介
- 2、元好问原文_翻译及赏析
- 3、元好问 简介
- 4、元好问个人资料,元好问个人资料
- 5、摸鱼儿元好问原文及翻译
- 6、郁郁元好问全诗翻译是什么?
- 7、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原文译文
- 8、元好问最著名的十首诗词
- 9、元好问的《阳兴砦》怎么翻译?
- 10、元好问是谁?元好问是怎么死的?
元好问简介
元好问个人资料
中文名:元好问
别名:字裕之,号遗山、遗山先生
信仰:道家
性别:男
民族:汉族(鲜卑后裔)
国籍:金国
所处时代:金末元初时期
出生地: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
出生时间:公元90年 逝世时间:公元257年
职业: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
成就:创作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代表作品:《雁丘词》《临江仙》《骤雨打新荷》等
元好问简介
元好问(公元90年?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人(今山西忻州),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元好问还写过小说,所著志怪短篇小说《续夷坚志》四卷二百零二篇,其中除四篇有目无文和一篇内容残缺者外,实有一百九十七篇。从《续夷坚志》和元好问的其他诗文中,我们发现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受《列子》的影响相当大。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
元好问生平简介
金章宗明昌元年(90年),元好问诞生在忻州农村一个世代书香的封建士大夫家庭里。由于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没有儿子,元好问的兄弟有三个,他又是第三,根于中国传统,他的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在他生后七个月时,就把他当做过继儿子,随即把他带到掖县县令任上。元好问天资聪明,七岁就能写诗,被人誉为“神童”。十一岁,嗣父在冀州任职,元好问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兼知登闻鼓院路择的赏识,路择“爱其俊爽,教之为文”。
十四岁,元好问又师从陵川郝晋卿学,博通经史、淹贯百家。到元好问十七岁时,嗣父元格被罢了陵川令,但为了儿子的学习,他仍继续陵川直到元好问十九岁完成其学业,才带全家离开陵川。
元好问从十六岁起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由于金章宗明昌元年“识免乡试”,他直接到并州参加府试,但榜上无名。此后十九岁(208年)又到长安参加府试,但这次又未中。
元好问二十一岁回故里,在离祠堂几十里外定襄遗山读书,故而自号“遗山山人”。两年之后,蒙古大军突袭秀容,屠城十万余众,其兄元好古丧生。为避兵祸,元好问举家迁往河南福昌,后转徙登封。
卫绍王崇庆元年(222年),元好问二十三岁,他又到中都第三次参加考试元好问简介,仍未考中。这年正月,金三十万大军被蒙古击败,蒙古已逼近中都,路上也不平、国家的危机,加上考试的失败,使他的情绪非常低沉忧虑。
贞佑桔二年(24年),元好问二十五岁。蒙古兵围攻、金兵节节败退,金宣宗仓皇迁都南京,元好问于这年夏天赴汀京,准备将于秋天举行的考试。虽然考试又一次失败,但他却通过应试汴梁,他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诗歌创作极丰。其中《箕山》、《元鲁县琴台》等篇,深得礼部尚书赵秉文赞赏,其文名震京师,誉为“元才子”。但不久由于蒙古兵围攻,元好问不得不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下来。之后元好问二十八岁(27年)又赴京赶考,又未成功。
兴定五年(22年)元好问三十二岁进士及第,因科场纠纷,被诬为“元氏党人”,便愤然不就选任。又过了三年,到他三十五岁时,元好问又得到赵秉文等人的贡举,以考试优异得中科举。这次宏词科登第后,元好问才正式就选,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但生活颇为清苦。
三十六岁那年(225年)元好问因不满冷官生活请长假回到了登封,期间撰写了一部重要著作《杜诗学》,内容包括杜甫的传志、年谱和唐朝以来评论杜诗的言论。正大三年,元好问任河南镇平县令。次年改官河南内乡县令,不久其母张氏身故,其长子出生,元好问丁忧闲居内乡白鹿原,应邓州帅移刺瑗之邀,赴任幕僚。
但不久蒙古军攻陷凤翔,邓州帅投降,元好问借机辞去幕府。正大八年元好问调任南阳县令,他在任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成绩斐然。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
此后不久,元好问赴京调金中央 *** 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此后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天兴二年(233),蒙古军围开封,元好问在围城中。金哀宗逃出京城,兵败卫州后逃往归德府。朝中无主,崔立率兵向蒙古请降献城。崔立投降蒙古后,胁迫朝臣为其立碑歌功颂德,元好问、王若虚、刘祁等都被迫参加撰写碑文,磨掉宋徽宗所立“甘露碑”字迹,刻上碑文。
金哀宗天兴二年(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初,元好问即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54个中原秀士王若虚等元好问简介,请来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
金亡后元好问随大批官员被俘,并被押往山东聊城看管两年,后居住冠氏县。元好问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等地,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行动较为自由。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
窝阔台十一年(239年)秋,其诗文名气颇大,元世祖忽必烈重臣耶律楚材倾心接纳元好问。可元好问无意做官,五十岁那年重回老家,隐居故里,并交友游历,潜心编纂著述。元宪宗七年(257)九月,他在获鹿寓舍逝世,享年68岁。
元好问生平评价
元好问原文_翻译及赏析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元好问 轶事典故 诗狂他日笑遗山 元好问在临终之时嘱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足见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重视与肯定,而“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一句更是显示了他对自己诗才的极为自信。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曾在遗山(今山西定襄县城东北)读过书,因此自号遗山,金朝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他自幼聪明过人,四岁读书,八岁就能作诗,十四岁拜陵川名儒郝天挺为师。潜心学习六年,研究古代典籍,数年间精通百家,并具备了较高的文学修养。元好问一生写了5000多首诗,今存1388首,词今存384首。 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这些诗是在金朝灭亡前后写出的,主要有《歧阳》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车狩后即事》五首、《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续小娘歌》十首等。这些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元好问的“丧乱诗”就艺术上的概括力和情感上的真挚性来说,是杜甫以后少有的。但他不像杜甫那样对国家的复兴还抱有希望,他是既绝望而又不甘心,郁结的感情爆发为悲歌,感染力是很强烈的,并且这些“丧乱诗”又掀起了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 *** 。比如《歧阳》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歧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再比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道傍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笔笔皆为血泪,字字饱含悲愤。正如清代大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题遗山诗》中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正是山河的破碎,诗人的忧患,才造就了这些旷世之作。 当然,元好问还有为数不少的写景诗,这类诗的总体风格是豪壮、清雅、不事雕琢,有很多名句佳句。比如《游黄华山》:“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诗人以大气磅礴、力度千钧的笔势,写出了黄华山瀑布的奇观,给人以雄壮豪放的感受。此外,元好问在晚期还写有一些题画诗,这类诗短小精炼、意境深远,往往是借题发挥,耐人品味,充分地衬托了画作的内涵。比如《秋江晓发图》:“百转羊肠挽不前,旃车辘辘共流年。画图羡杀扁舟好,万里清江万里天。”由诗中可以看出,画的内容是秋江无际、扁舟晓发,但诗人只把这种画面作为引子,而把道路艰难、世路艰难作为咏叹的真正对象,使得画图的意境和内涵都扩展了许多。 元好问留存下来的词有384首,称为《遗山乐府》。后代研究者有不少人爱他的词,如翁方纲认为元好问的词比陆游的词还高秀;刘熙载称元好问的词是“集两宋之大成”,兼备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近代学人郭象升在《古文学家别集类案》中评价元好问:“遗山笔力奇伟,吸纳万流,遗集四十卷,与《金史》相为表里。”应当说,这些评价虽有拔高之嫌,却也说明元好问的词的确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填词,到晚年也没有放弃。就风格而言,以金朝灭亡为界,前期清雄豪放,后期苍凉深郁。 元好问不仅诗词功底深厚,而且自称“诗中疏凿手”,他在兵荒马乱之世就写下了一部不朽的诗评《诗论三十首》,《诗论》几乎概括了汉朝以来的各种是个风格与重要诗人,所有的点评都浓缩在七言诗句之中,不仅点评准确而且文采斐然, “以诗论诗”再继杜甫风范。那一年,他才二十八岁。 然而,无论是元好问的诗词还是他的诗论,除了专攻学者以及喜爱他的人,大众知之甚少。在大多数人的心里,这一代文坛领袖,正如他所处的那段乱世一样,只是一个模糊的历史影像罢了。
构亭野史一布衣 元好问由于显著的文学成就,在金元文学史上占有举中轻重的地位。其实,元好问的诗,不只是文学性的,而且是史诗;他更是精于史学,在作为一个文人的同时对《金史》的修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金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以文治斐然著称于史的王朝。而元好问所处的时代,是元灭金,北方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大融合,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大交流,北方文学与南方文学交错移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元好问所撰的《中州集》、《壬辰杂编》、《续夷坚志》及《元遗山先生文集》等诸多论述,都寓史于文,对元人修《金史》起了重要的作用。 金宣宗兴定年间(1217-1221年),元好问在文坛上已渐露头角,与此同时,元好问也已涉足史学,“长大来与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更是“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元好问与其他一些官员被蒙古军羁管于聊城(今山东聊城)后,他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将金末的史实记下来。在1239年,旧朝已亡换了新庭,在山东聊城被羁押6年的元好问重获自由,返回忻州。终于,他下定决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多年的奔波,他积累了大量的金朝君臣遗言往行的资料上百万字,后称“金源君臣言行录”。他又抱着“以诗存史”的目的,编辑成了《中州集》。这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里面不仅收录了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国的诗人词客、包括金朝两位皇帝及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诗词2116首(其中诗2001首,词115首),而且为每位作者共250余人写了小传,给中国文学史填补了空白。《金史?艺文传》就是以它为蓝本写成的,后来的《全金诗》自然也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同时,《中州集》也为金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元好问一向尊重史实,不阿时俗,秉笔直书,后代学者一致认为《金史》与元好问关系密切,《四库全书总目》称“多本其所著”。元好问的这种国亡修史的作法,也多为后人所仿效。 野史亭盛名可谓久矣,八百年间,屡有大雅宏达之人或凭吊或修缮,留下诗文碑记众多,然而,早在民国初年,山西教育会长梁善济就发出“今亭寥落如此,何其名实不相符”的叹息。如今又将百年,更显颓败了。颓败之间,只剩下遗忘。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相传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一说为秦王拓跋翰,另一说为南安王拓跋余)。其祖先又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后,户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著有《东岩集》。
游学四方 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八日(1190年8月10日),元好问诞生在忻州农村一个世代书香的士大夫家庭里。由于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没有儿子,元好问的兄弟有三个,他又是第三。根于中国传统,他的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在他生后七个月时,就把他当做过继儿子,随即把他带到掖县县令任上。
据记载,元好问天资聪明,七岁就能写诗,被人誉为“神童”。十一岁时,元格在冀州任职,元好问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兼知登闻鼓院路择的赏识,路择“爱其俊爽,教之为文”。十四岁时,元好问又师从陵川人郝晋卿,博通经史、淹贯百家。到元好问十七岁时,元格被罢去陵川县令之职,但为了儿子的学习,他仍继续住在陵川,直到元好问十九岁完成学业,才带全家离开陵川。
科场受挫 元好问从十六岁起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由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识免乡试”,他直接到并州参加府试,但榜上无名。此后在泰和八年(1208年)十九岁时,他又到长安参加府试,但这次又未中。
元好问二十一岁时返回故里,在离祠堂几十里外的定襄遗山读书,故而自号“遗山山人”。两年之后,蒙古大军突袭秀容,屠城十万余众,其兄元好古丧生。为避兵祸,元好问举家迁往河南福昌,后转徙登封。
卫绍王崇庆元年(1212年),元好问又到中都(今北京)第三次参加考试,仍未考中。这年正月,金朝三十万大军被蒙古击败,蒙古已逼近中都,路途的坎坷、国家的危机,加上考试的失败,使他的情绪非常低沉忧虑。
贞佑二年(1214年),蒙古兵围攻、金兵节节败退,金宣宗仓皇迁都南京,元好问于这年夏天赴汴京,准备将于秋天举行的考试。虽然考试又一次失败,但他却通过应试汴梁,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诗歌创作极丰。其中《箕山》、《元鲁县琴台》等篇,深得时任礼部尚书的赵秉文赞赏,其文名震京师,被誉为“元才子”。但不久由于蒙古兵围攻,元好问不得不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下来。贞佑五年(1217年),二十八岁的元好问又赴京赶考,仍未成功。
坎坷仕途 兴定五年(1221年),三十二岁的元好问进士及第,因科场纠纷,被诬为“元氏党人”,便愤然不就选任。又过了三年,到他三十五岁时,元好问又得到赵秉文等人的贡举,以考试优异得中科举。这次宏词科登第后,元好问才正式就选,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但生活颇为清苦。
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年),三十六岁的元好问因不满冷官生活请长假回到了登封,期间撰写了一部重要著作《杜诗学》,内容包括杜甫的传志、年谱和唐朝以来评论杜诗的言论。
正大三年(1226年),元好问任河南镇平县令。次年,改官河南内乡县令,不久其母张氏身故,其长子出生,元好问丁忧闲居内乡白鹿原,应邓州帅移刺瑗之邀,赴任幕僚。不久,蒙古军攻陷凤翔,邓州帅投降,元好问借机辞去幕府。
正大八年(1231年),元好问调任南阳县令,他在任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成绩斐然。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国亡被囚 此后不久,元好问赴京调金中央 *** 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此后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官至翰林知制诰。
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军围开封,元好问在围城中。金哀宗逃出京城,兵败卫州后逃往归德府。朝中无主,崔立率兵向蒙古请降献城。崔立投降蒙古后,胁迫朝臣为其立碑歌功颂德,元好问、王若虚、刘祁等都被迫参加撰写碑文,磨掉宋徽宗所立《甘露碑》字迹,刻上碑文。
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元好问即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五十四个中原秀士王若虚等,请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金亡后,元好问随金朝大批官员被俘,并被押往山东聊城看管两年,后居住冠氏县。元好问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等地,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行动较为自由。
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
成就 诗歌 元好问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对当时所有的文学形式除金院本之类的戏曲作品未见流传至今的实证或记载传说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有,如:诗、词、歌、曲、赋、小说,传统的论、记、表、疏、碑、铭、赞、志、碣、序、引、颂、书、说、跋、状、青词,以及官府公文诏、制、诰、露布等,均掌握熟练、运用自如。 元好问的作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内容实在,感情真挚,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他的同时代人和后世都对他的诗文有极高的评价。 他的朋友徐世隆说他:“作为诗文,皆有法度可观,文体粹然为之一变。大较遗山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则清新顿挫,闲宛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东坡、稼轩而下不论也。”他的另一位朋友李冶更誉其为“二李(李白、李邕)后身”。 《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评元好问称;“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诗存史,去取尚不尽精。至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遒上,无宋南渡宋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派生拗粗犷之失,至古文,绳尺严密,众体悉备,而碑版志铭诸作尤为具有法度。” 元好问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等等,都很精辟地评论了古代诗人诗派的得失。他也主张作诗为文要“诚”、要写“情性”,还提出许多写作时的技巧原则,反对生硬晦涩,乱排典故,做学问要“真积力久”等等,都是他几十年亲身实践得来的结晶,有着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词 词的创作 1、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生活 (1)丧乱词;(2)写景词;(3)爱情词 (4)其他:咏怀、吊古、送别、咏物、射猎、边塞词 2、特色:元好问以苏、辛为典范,并吸取各家之长,因而兼有婉约、豪放诸种风格。
诗歌理论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歌理论主张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主要理论观点在于提倡“自然”,主张情性之“真”;倡导雄劲豪放的诗风提倡性灵、神韵、格调的兼容;主张李、杜并列;提倡多元继承的诗风;开郝经诗歌理论之先端。元好问的诗歌理论观点影响也有元一代的诗歌理论。
文学 元好问的主要文学成就 元好问诗歌的主要成就在于丧乱诗的思想价值和山水诗的审美价值。 元好问的丧乱诗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是真实地反映了金朝被灭亡,人民遭涂炭的社会现实,他的著名的《岐阳三首》为其中代表作品。真实是元好问丧乱诗最主要的特点。 二是历史的反思。元好问的丧乱诗,包融了他对丧乱事实的历史审视,作出了历史的评价,从而增加了思想的深度。 元好问是金朝最杰出的词人,存词三百余首,无论词之数量质量,都为金词之冠;元好问的散文雄深简朴,独具一格,元好问有笔记作品《续夷坚志》,为金代笔记上乘之作。
史学 元好问目睹亲历金朝的衰亡和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又从政多年,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时刻关注著金国的命运和金国史迹的保存。 当金如败亡前夕,他就向当政者建议用女真文小字写一部金史,但未能如愿,他就私下编撰了一部《壬辰杂编》。金灭亡后,他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爱国信念,决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并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他拒不应聘作蒙古国的官,以表明自己的遗民身份和对故国的忠忱。但为了写金史,又不得不与出仕蒙古国的中上层官员相周镟,以便取得他们的协助和必要的资料;也正因如此,而引起许多人对他的不谅解,“百谤百骂,嬉笑姗侮,上累祖弥,下辱子孙”。为了完成自己修金史的宏愿,元好问忍辱负重20多年,直到去世,并为修金史,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建了一座“野史亭”,作为存放有关资料和编辑写作的地方。多年的奔波,他积累了相当多的金朝君臣遗言往行的资料上百万字,后称“金源君臣言行录”。 他抱着“以诗存史”的目的,编成《中州集》。这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里面不仅收录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国的诗人词客、包括金朝两位皇帝及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诗词2116首(其中诗2001首,词115首),而且为每位作者共250余人写了小传,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空白。 《金史·艺文传》就是以它为蓝本写成的,后来《全金诗》也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而成。同时,《中州集》也为金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惜,正当他满怀信心地说只需破费三数月功夫,查阅抄录了《金实录》上的有关内容,即可着手《金史》的著述时,他的一个朋友却从中作梗,未能得在蒙古万户、汉军首领张柔处见到金实录,以致功亏一篑,使他抱恨以殁。元好问生前虽然未能实现自己修成金史的愿望,但他所收集的这些资料,却为元代修宋、辽、金史,以至明朝修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为修金史奠定了基础。元好问尊重史实,不阿时俗,秉笔直书,所以后代学者一致认为,《金史》与元好问关系密切,《四库全书总目》称“多本其所著”。元好问这种国亡修史的作法,也为后人所仿效。如明朝遗老万斯同拒绝应清 *** 的博学宏词科的征召,也坚决不要清朝给的七品俸的纂修官官衔,却以“布衣”参与修《明史》。民国三年(1914年)创清史馆,也有不少清朝遗老为报故主来参与《清史稿》的编撰。
介绍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唐诗人元结后裔。
高祖元谊,北宋宣和年间官忻州神武军使,定居秀容。
元好问出生七月,过继叔父元格。格历任掖县、陵川令,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卒于陇城 。好问七岁能诗 ,有神童之目。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
金亡不仕,以著述存史自任;采摭金源君臣遗言往行,至百余万言,元人编修《金史》多本其著。纂成《中州集》十卷 ,附《中州乐府》,有金一代诗词多赖以存。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今属河北)寓舍,年六十八。
《金史》卷一二六附传元德明。缪钺谓:“金自大定 、明昌以还,文风蔚起,遂于末造笃生遗山,卓为一代宗匠。其诗嗣响子美,方轨放翁,古文浑雅,乐府疏快,国亡以文献自任。
所著《壬辰杂编》虽失传 ,而元人纂修《金史》,多本其书,故独称雅正。诗文史学,萃于一身,非第元明之后无与颉颃,两汉以来 ,固不数数觏也 。”
著有《遗山文集》四十卷,《遗山乐府》五卷,《续夷坚志》四卷。《全金元词》收录其词三百八十余首,最为完备。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遗言往事,多为后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杜诗学》《东坡诗雅》《锦畿》《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续夷坚志》四卷、《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传世有《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现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
他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著有其诗刚健、其文弘肆、其词清隽,缺点是“往往自蹈窠臼”。今存诗1361首,内容丰富。一些诗篇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百姓苦难,如《岐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沉郁悲凉,追踪老杜,堪称一代“诗史”。其写景诗,表现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脍炙人口。诗体裁多样,七言是其所长。
元好问之文继承唐宋大家传统,清新雄健,长短随意,众体悉备,为金代文学批评之巨子,仿杜甫《戏为六绝句》体例所写《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
藏书之家 金文学家、藏书家。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兴定进士,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入翰林知制诰。金亡不仕。诗文为一代文坛盟主,晚年以著述自任。据《遗山故物谱》称,其家多藏书,皆宋元祐以前旧物。贞祐四年(1216)兵乱,将书藏于墙壁间而得免。有杂书及手写《春秋》、《三史》、《庄子》、《文选》等书尚有千余册,画有百轴。建书屋为“野史亭”,藏书著述其中。又就顺天张万户家。取金历代实录,晨夕抄集,至百余万言,未成而卒。一生写诗1 380余首,词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小说《续夷坚志》4卷。著有《遗山诗集》、《乐府》、《续夷坚志》、《壬辰杂编》、《唐诗鼓吹及签注》。编有《中州集》。另有已经散佚的著作多种,如《锦机》、《东坡诗雅》、《杜诗学》、《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金朝君臣言行录》、《南冠录》、《集验方》、《故物谱》等。元好问的诗文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金朝·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金朝 : 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咏物 , 写鸟 , 抒情爱情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金朝·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古诗三百首 , 咏物 , 写花 , 寓人劝诫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金朝·元好问《京都元夕》 京都元夕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宵节游玩查看更多元好问的诗文>>
元好问 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元好问相关资料元好问藏书之家金文学家、藏书家。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兴定进士,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入翰林知制诰。金亡不仕。诗文为一代文坛盟主,晚年以著…详情元好问介绍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元好问简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唐诗人元结后裔。高祖元谊,北宋宣和年间官忻州神武军使,定居秀容。元…详情元好问铁事典故诗狂他日笑遗山元好问在临终之时嘱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足见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重视与肯定,而“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详情元好问生平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相传,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一说为秦王拓跋翰,另一说为南安王拓跋…详情元好问成就诗歌元好问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对当时所有的文学形式除金院本之类的戏曲作品未见流传至今的实证或记载传说之外元好问简介,其他的几乎都有,如:…详情
元好问个人资料,元好问个人资料
元好问(1190年-1257年10月12日)[1],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称遗山先生。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著作有《中州集》、《南冠录》、《壬辰杂编》、《拾遗记》、《续夷坚志》等等。
家世背景
元好问自称是唐朝诗人元结的后裔[2],祖父元滋喜曾经是金朝的铜山令。父亲元德明隐居不仕,以诗文著称于世,著有《东岩集》三卷。
少年聪慧
元好问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的七月初八。出生七个月后,就被过继给叔父元格。四岁随从母张氏学习,受到完善的教育。五岁时跟随叔父住掖县(今属山东)。元好问七岁能诗,被称为神童[3]。十一岁时,元格移官冀州,元好问随叔父移居。元格延聘学士路泽教导元好问。十四岁时,元格再次移官陵川,元好问师事陵川著名学者郝天挺[3][4]。
元好问十六岁时往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的人对他说,今天捕到一只大雁,另一只脱网。但脱网之雁悲鸣不去,最终撞地而死。元好问听后买下这两只雁,将其葬于江边,并有感写下《雁丘词》[5]。其中首句“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至今仍脍炙人口。
十八岁时,元好问返乡完婚,后又回到陵川。
科举长路
元好问在追随郝天挺学习六年以后,从二十岁起,“下太行、渡大河”,开始了各处游历的“觅官”生涯。他从十六岁开始赴试起,应举做官的思想一直不断。二十一岁时,他的叔父元格病逝于陇城任所,元好问自此结束了游居的生活,扶柩回到忻州原籍。金宣宗贞v二年(1214年),蒙古军陷秀容城,元好问的长兄惨遭杀害,时年二十五岁的元好问避兵邻县阳曲北山。贞v四年(1216年),元好问风闻蒙古军又将南下,举家至河南避乱。这个时期的元好问目睹战乱四起,写下了不少悲愤之作,其中《箕山》、《琴台》等诗。元好问自二十岁始赴长安应试,直到二十八岁已经参加过数次科举,但并没有得到好的成绩。二十八岁时赴汴京以诗文谒见当时的礼部尚书赵秉文。后者对《箕山》、《琴台》等大为赏识,“以为近代无此作也”。元好问遂名震京师。[3][6][7]然而这时候的元好问由于仕途不顺,已经流露出对科举做官的懊恼和灰心。在此之前,他的诗作尽管反映了游历所见的苦难情形,但仍然朝气蓬勃,透露出宏大的抱负。二十八岁后,仕途不顺的他如同从做官的迷梦中清醒过来,此时的诗作中如“一寸名扬心已灰,十年长路梦初回”(《示崔雷社诸人》)[8]、“无端学术与时背,如瞽失相徒怅怅”(《雪后招邻舍王赞子相饮》)[9]已经表露了这样的情怀。
1218年春,二十九岁时的元好问移居嵩山。这时元好问感到理想难以实现,在思想上处于低潮,但这也为他提供了一个开阔视野的契机。他将注意力集中到更为现实的事情中去,开始经营生计,关注农民生活,写出了一系列贴近农民,反映农民情感的作品。同时,他的作品中开始出现对时政的影射。元好问一生的作品中较少这种题材的诗歌,它们也比较集中出现在这个时期。[10]
仕隐十年
三十二岁至四十二岁的十年是元好问人生的第二阶段。艰难的时势使得充满爱国情怀的元好问无法彻底放弃做官的理想[11]。在这种矛盾的困扰下,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但当时主考官赵秉文因滥放及第被贬官,元好问愤而不就选。三年后,元好问在赵秉文及杨云翼着力劝说下应选宏辞科,中选后召任国史院编修。
在之后的几年中,元好问实际上处于时仕时隐的状态。一方面渴求出仕以改变时局,成就一番事业,另一方面又逐渐认识到官场黑暗,厌倦于复杂的政治斗争,使得元好问思想上的矛盾不断加深。元好问任国史院编修不久便辞官出京[12]。后来曾经担任镇平县令(1226年)[13]和内乡县令(1227年)[14],又因为母亲过世而离官。三年后(1231年)服丧期满,迁任南阳县令[15]。不久后诏至汴京,任尚书都省掾。这一年他的妻子张氏病逝[16][17]。然而对于元好问来说,接下来的天兴元年(1232年)才是多事之秋。三月、十二月蒙古军两次围困汴京,这时元好问又升至尚书省左司都事。同是天兴元年三月,他的三女儿也早夭[18]。五月,赏识提携他的赵秉文逝世[16]。蒙古军第二次围城时,金哀宗率兵弃城突围[19]。汴京城内粮食已绝,米价暴涨,百姓多有饿死,已经发展到食尸甚至食人的地步[20][21]。1233年正月,守城西面元帅崔立以汴京城投降蒙古军,自封郑王[22][23]。
蒙古军占领汴京后,崔立自认为救活了京城百万民众,曾要求元好问等文人为其立碑颂德。元好问等文臣视崔立为叛贼,不愿落笔,另一方面又恐为崔立所害,于是找到未有官职的文士刘祁来撰碑文[24]。刘祁在后来回忆中记载他起初也坚辞不就,后来元好问等人多次逼迫,只好代为起草碑文,由元好问修改后,刻为碑文[25]。之后元好问又向耶律楚材上书,举荐一批知名文士,请求后者予以保护。此两件事令元好问被质疑其“气节”问题,在以后一直困扰着他。四月二十九日,元好问作为金朝官员被押解出汴京[26]。五月,元好问在乱离中携友人幼子白朴,北渡黄河[27]。
国破归隐
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秋,元好问被元政权长期拘管于聊城(今属山东),天兴三年(元太宗六年正月初十日,即1234年2月9日),哀宗自杀,金朝灭亡。两年后(1235年),元好问由聊城移居冠氏(今山东冠县)住了四年。金朝的灭亡与人民的惨状对未能将国家于危难中挽救的元好问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此外崔立功德碑之事也令他悔恨自责,由此招来的毁谤更令他积郁难排[28]。这个时期元好问常常沉醉酒中以求解脱。然而这种悲痛沉郁的心情也造就了元好问在诗歌方面的成功。代表了他思想和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丧乱诗”大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五十岁时,元好问回到故乡忻州。这时的他思想消沉,心生厌世之感,甚至认为“读书误人多”,要后代学耕耘种树,也不要学读书。他开始信奉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流露出宿命论的思想。
然而,元好问在行动上也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回到故乡后,元好问开始四处奔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大毅力编写亡金野史。他首先编成《中州集》,以诗志史,同时收集散佚的诗歌。他还编写了《南冠录》,记载元氏列祖列宗言行录以及金朝君臣的事迹。这两本书元好问在聊城时便开始撰写,对后来的《金史》有很大影响。后来又编有《金源君臣言行录》、《壬辰杂编》。元好问在故乡筑起“野史亭”,可见其著史之志。此外他也注重保护文学作品与文献,使金朝的文学源流不因国亡而中断。他编有《东坡乐府集选》、《唐诗鼓吹》,并致力于保存金朝文化。
元好问晚年一方面致力于金朝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开始立馆讲学。他在封龙山与张德辉、李冶一道讲学,学生众多,并称为“龙山三老”[29]。六十三岁时,元好问与张德辉北上觐见忽必烈,说服忽必烈接纳尊信儒学的成功,并请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促使忽必烈任用儒士治国[30]。
元宪宗七年九月初四日(1257年10月12日),元好问卒于获鹿(在今河北省)[1],葬于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西张乡韩岩村)。
诗文
元好问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此外著有《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续夷坚志》四卷、《遗山乐府》三卷、《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现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
其诗刚健、其文弘肆、其词清隽,缺点是“往往自蹈窠臼”。元好问的诗词可以说是金元两代诗词的代表。今存诗1361首,内容丰富。清代刘熙载评论:“金元遗山诗兼杜、韩、苏、黄之胜,俨有集大成之意。以词而论,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矣。”[31]
元好问的诗,依其风格变化,大致可划分成早年、金亡前后和晚年三个时期[32]。早期的诗作中保留了浓厚的宋诗色彩。随着元好问生活阅历的丰富,随着国家危难深化,他开始逐步形成独有的刚健、质朴、沉郁、悲慨的诗风。金亡前后的诗,融唐入宋,风格醇厚天然,既讲求意境,又不避议论。他的丧乱诗最能体现他激越而悲慨的风格。诗篇内容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百姓苦难,如《岐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沉郁悲凉,直追老杜,堪称一代“诗史”。而晚年的元好问诗风趋于老成,语言更朴素,感情更深沉,消去了愤怒和激动。其写景诗,表现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脍炙人口。他的诗歌风格的变化和他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33]。
元好问之文继承唐宋八大家传统,清新雄健,长短随意,众体悉备,为金代文学批评之巨子,仿杜甫《戏为六绝句》体例所写《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其诗学上承东坡,好取具有风骨、摒除儿女之情的凌云健笔。对于华艳的南方文学较多贬抑[34]、对北方文学则颇有表彰[35]。特别是受到禅学的影响,力主“天成、自得、超然”的风格。[36][37]
今存词377首,艺术上以苏、辛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当为金代词坛第一人。散曲仅9首,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具有开创性。《续夷坚志》是现存为数不多的金代笔记小说。所编《中州集》及《壬辰杂编》,在今本《金史》中多采其说法。
注释
1.^ 1.0 1.1 在郝经撰写的《遗山先生墓铭》开头提到“岁丁巳秋九月四日,遗山先生卒于获鹿寓舍。”由这可知元好问的去世时间为丁巳年旧历九月初四。另外,根据丁巳条目中所换算的公元年份,只有1197年和1257年比较靠近其生存时代。万一,其卒年真的是1197年,那他要如何帮在元光二年(1223年)去世的刘景玄撰写《刘景玄墓铭》呢?故可确认其卒年于1257年。
2.^ 高桥幸吉 《元好问和元结》《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02期
3.^ 3.0 3.1 3.2 (元)脱脱,《金史·艺文下》元德明子好问
4.^ 王士祯《池北偶谈》曰:“金、元间有两郝天挺,一为元遗山之师,一为遗山弟子。”
5.^ 元好问,《遗山新乐府》卷一《摸鱼儿题序》:“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余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同行者多为赋诗,余亦有《雁邱词》。”
6.^ 《金史·元好问传》
7.^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台北:汉京文化,1992年6月。页714
8.^ 元好问,《示崔雷社诸人》
9.^ 元好问,《雪后招邻舍王赞子相饮》
10.^ 王玉声,《略论元好问的生平思想》,收录于《元好问研究论略》
11.^ 元好问,《与定庚辰太原贡士南京状元楼宴集题名引》:“抑将为奇士,为名臣,慨然自拔于流俗,以千载自任也。”
12.^ 元好问,《出京史院得告归嵩山侍下》:“从宦非所堪,长告欣得请”
13.^ 元好问,《除夜》,《遗山先生文集》卷八
14.^ 元好问,《长庆新仓记》,《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二
15.^ 元好问,《邓州新仓记》,《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三
16.^ 16.0 16.1 缪铖,《元遗山年谱汇纂》
17.^ 元好问,《孝女阿秀墓铭》:“年十三,予为南阳令,其母张病殁。”
18.^ 《孝女阿秀墓铭》:“开兴壬辰三月朔死。”
19.^ 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
20.^ 刘祁,《归潜志》卷十一,《录大梁事》:“百姓食尽,无以自生,米升直银二两,贫民往往食人殍,死者相望,官日载数车出城,一夕皆剐食其肉净尽。缙绅士女多行于街,民间有食其子。”
21.^ 《金史》卷一一五:“时汴京内外不通,米升银二两。百姓粮尽,殍者相望,缙绅士女多行乞于市,至有自食其妻子者”
22.^ 刘祁,《归潜志》卷十一,《录大梁事》
23.^ 《金史》卷一一五,《完颜奴申传》《崔立传》
24.^ 炯范. 《历史的冲融》. 知书房出版集团. 2009. ISBN 9789579663953.,200-201页
25.^ 刘祁,《归潜志》卷十二,《录崔立碑事》
26.^ 元好问,《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
27.^ 元好问,《癸巳五月三日北渡》
28.^ 元好问,《别李周卿》:“六年河朔州,动辄得谤讪”,元遗山集
29.^ 《元史》卷一六三,《张德辉传》:“与元裕、李冶游封龙山,时人号为龙山三老云”
30.^ 《元史》卷一六三,《张德辉传》:“壬子,德辉与元裕北觐,请世祖为儒教大宗师,世祖悦而受之”
31.^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2.^ 蔡厚示,《论元好问诗风的衍变》,文学遗产,1990年4期
33.^ 《金史·元好问传》称:“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沉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
34.^ 如〈自题中州集后〉五首之一:“邺下曹刘气尽豪,江东诸谢韵尤高。若从华实论诗品,未便吴侬得锦袍。”
35.^ 如论诗绝句:“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对斛律金《敕勒歌》的颂扬。
36.^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台北:五南图书,1994年8月 ISBN 9571108889 页280-292。
37.^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页715-717。
人物资料 郝蕾个人资料 ? 今夜百乐门辛未个人资料 ? 冯恩鹤个人资料 ? 马佳佳个人资料 _ 张孟宁个人资料 ? 六小龄童章金莱个人资料 ?
摸鱼儿元好问原文及翻译
摸鱼儿元好问原文及翻译如下:忆元龙、旧家湖海,不应年鬓衰槁。翩翩竹马儿童喜,惊儿汉江归报。归计早。黄金印、征西已付诸郎了。红云仙岛。渺千里移春,浓薰细染,春意已倾倒。西溪上,玉镜修眉翠扫。题诗曾许谁到。溪亭未入奚奴锦,望断绿波春草。君且道。人间世、虚名得似欢游好。风流未老。约款段随车,鸱夷载酒,迎我霜陵道。
作者简介(元好问)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郁郁元好问全诗翻译是什么?
译文
像北朝民歌《敕勒歌》这样慷慨激昂的'民歌已绝迹不再流传,这首民歌不假雕饰而浑然天成。
从古至今中原人民代代相传的英雄气概,也影响了北方敕勒民族。
元好问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注释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动。
歌谣:指北朝民歌《敕勒歌》。
绝不传:已绝迹不再流传。
穹庐一曲:指敕勒歌。
中州:中原。
赏析
这首诗评论了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歌》描绘了开阔壮美而又和平安定的草原风光,有豪放刚健、粗犷雄浑的格调。元好问重视民歌,前两句他肯定、推崇这首民歌慷慨壮阔深厚的气势,推举它不假雕饰而浑然天成。
后两句点出了中原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敕勒本是北方一个游牧民族名称,居住地方在敕勒川(今山西北),元好问认为,看《敕勒歌》的产生和风格,是中原的慷慨豪迈的气魄传给了阴山下少数民族的艺术作品。《敕勒歌》表现了我国境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原文译文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原文译文如下:
原文: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译文:
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比翼双飞。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你们应该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你们真挚的感情连上天都会嫉妒,当然不需要像那些莺儿燕子之辈葬身泥土。千秋万古后,请为后人留下一座纪念你们坚贞爱情的雁丘。
在汉朝有一对雁鸟失偶分离了许久未能聚首而感到思念至切无法忍受,于是在被冻死的雁身旁重新双飞起来并悲鸣不止。元好问在《摸鱼儿·雁丘词》中以雁鸟为引子描述了这对失偶雁鸟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感人故事。
这首词是词人被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而作的,全词紧紧围绕“情”字展开,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爱情悲歌。词人通过大雁殉情而死的事来描写忠于爱情的观念,赞美那些像大雁一样殉情的人,尤其是为爱情而殉身的大雁,它们生死相许的感天动地的爱情给予了人们强烈的震撼和独特的感悟。
元好问最著名的十首诗词
元好问最著名的十首诗词是:《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论诗三十首其四》、《京都元夕》、《杨柳》、《点绛唇·长安中作》、《长寿山居元夕》、《客意》、《喜春来·春宴》、《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1、《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
作者:金·元好问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
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
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翻译:
重重叠叠的山峰隔断了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更觉得年丰人寿在我们这个小村落。移居到想要去的人迹罕至之所,那里有窗口可以看到碧绿的山峰,还有屋后茂密的松柏一棵棵。种植那十年成材的树木,耕作那一年收获的谷物,都交给那些年轻人吧。老夫我所要做的,只是清早醒来,欣赏那将落的明月;醉饱之后,充分享受那山间的清风拂面而过。
2、《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作者: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翻译: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3、《论诗三十首其四》
作者:金·元好问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翻译:
陶渊明的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陶渊明自谓自己是上古时代的人,但并未妨碍他仍然是个晋人。
4、《京都元夕》
作者:金·元好问
祛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翻译:
元宵时节,到处都能碰到盛装打扮的游人,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孩童们互相追逐打闹。我这个穿着朴素长衫的读书人做什么呢?也在游人欢声笑语的气氛中赏灯猜谜。
5、《杨柳》
作者:金·元好问
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
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
翻译:
杨柳的枝叶青青,沟水潺潺地淌流;黄莺在调舌歌唱,卖弄着娇美轻柔。桃花似记得当日,题诗的客人来游。斜倚和煦的春风,咯咯地笑个不休。
6、《点绛唇·长安中作》
作者:金·元好问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翻译:
在水边,春天归来了,绿纱窗轻轻的吟唱着长留春在的歌。春在何处?落花纷飞,莺燕无语。情意绵远的抒发我内心的情怀,却只见树木在朦胧的烟中。日下西楼,独剩下帘外的细雨,怕是只能在梦中去寻找春的踪迹。
7、《长寿山居元夕》
作者:金·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
翻译:
隐隐约约闪烁着的灯火陪伴着荒凉的山村,枯黄的树叶落满了山岭,厚厚的积雪拥塞着柴门。三十九年的人生,经历了无限世事,只留下孤独的身影,相伴我度过黄昏。
8、《客意》
作者:金·元好问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翻译:
在积雪映照的屋子里,面对青灯孤枕难以入眠,归家的路途清楚明了地展现在眼前。在家乡山里居住的儿女们应该也是急切地盼望着我,互相谈论着:十月上旬能到家吗?
9、《喜春来·春宴》
作者:金·元好问
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
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拆,宜唱喜春来。
翻译:
梅花虽残了,它那洁白的花瓣上香气。柳树抽芽了,梢头一片嫩黄色,柳叶儿还没长出来。春风和煦,吹满楼台。桃杏的花苞儿刚刚裂开,这种情景正该高唱《喜春来》。
10、《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作者:金·元好问
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
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金屋暖,玉炉香。春风都属富家郎。
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翻译:
旅舍中烛光昏暗,室外下着微雨透进阵阵寒凉。心中挂念的人儿也独坐在闺楼中,缕缕月光映照空床。多情的人却被无情的事物所烦扰,受着相思煎熬,只觉得今天夜晚仍像昨夜一样漫长。
那富贵人家豪华的金屋内十分温暖,精美的香炉飘散出薰香,温和可亲的气氛只属于富家子弟。我那文士雅集的庭院中有多少珍贵的相思树木,其中的梅花树辛苦艰难地熬过了寒冬,就是为了迎来海棠开放的春天。
元好问的《阳兴砦》怎么翻译?
阳兴砦的原文翻译如下:
阳兴砦的原文翻译:乱石通樵径,重冈拥戍城。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雨烂沙仍软,秋偏气自清。年年避营马,几向此中行。
亦作樵迳 。 打柴人走的小道。杂乱的石头通向打柴人走的小道。多重山脊,山岭拥护着戍城。山川之间带着淳朴,从鸡叫犬吠中看出升平之世。下雨了沙子仍然很软,快到秋天了天气自然是清爽的,每年的躲避战争,有几次能像这样一样行走。
作者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
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元好问的名句:
1、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2、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3、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4、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5、少年射虎名豪,等闲赤羽千夫膳。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6、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
7、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淡梨花瘦。
8、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9、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10、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元好问是谁?元好问是怎么死的?
元好问,是金末元初之时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有“一代文宗”的美称,时人推其为文坛盟主。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同时又是金元两国交接之际,在文学上承上启下的桥梁,所以被“北方文雄”。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人,生于公元1190年,去世于公元1257年,据说元好问祖上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也有人说是秦王拓跋翰和南安王拓跋余的孩子。北魏分裂之后,户籍落至汝州,后来随着不断的搬迁,在忻州落户。
元好问诞生在忻州农村一个世代书香的封建士大夫家庭里,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时任柔服丞。父亲元德明因为屡次科举不中,所以后来以教授乡学为业。虽然成就不算大,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元好问自小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元好问的伯父无嗣,而元好问又是元德明的三子,依照旧例被过继给伯父为嗣。元好问幼时就被养在嗣父身边,并且随嗣父任职。
元好问天资聪颖,七岁能诗,有“神童”的美称。随嗣父在冀州任职期间,因为聪颖好学且颇有才学,所以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兼知登闻鼓院路择的赏识。路择“爱其俊爽,教之为文”。十四岁的时候,元好问拜师郝晋卿,博通经史、淹贯百家。后来他的嗣父被罢职,但是为了元好问的学习,仍然继续流在陵川,一直到元好问完成学业。有这样的条件在,元好问若是学无所成也太对不起家人了。
元好问得“一代文宗”、“文坛盟主”之誉,就足以证明元好问个人才学的出色。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学富五车,但是元好问却在科举一路上处处受挫。
据说元好问从十六岁开始参加科举,一直到兴定五,元好问三十二岁才进士及第。漫长的科举之路,元好问屡屡受挫,他的情绪很是低迷了一段时间。令人赞叹的是,面对失败,元好问不曾妥协。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最终还是如他所愿,进士及第。
元好问的悲惨境遇并没有随着他科举中第而完结,刚刚进士及第就科场纠纷,被诬为“元氏党人”,元好问愤而不就选任,至此又开始了他坎坷的仕途之路。
三十五岁的时候,元好问因为得到赵秉文等人的贡举,宏词科登第,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留任京都期间,元好问的生活过的十分清苦。
正大三年,任河南镇平县令,四年改官河南内乡县令,不久母亲张氏去世,元好问丁忧回家。后来虽然应邓州帅移刺瑗之邀,但也只是出任移刺瑗府中幕僚。
元好问到了邓州帅幕下没有多久,就遇到蒙古军队大举进攻,凤州沦陷,邓州帅投降,元好问于是选择离去。正大八年元好问调任南阳县令,任上他进行大力改革,获得极高的政绩,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因为在南阳县上的政绩,元好问被调到京都,任尚书省令史,后升任左司都事,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
天兴二年,蒙古军队进攻开封,金哀宗弃城而逃,蒙古军队成功攻占开封,好问、王若虚、刘祁等都被迫参加撰写碑文。
金朝亡国之后,元好问作为朝中高官,被蒙古国囚禁,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等地。后来因为与蒙古军队中的汉军将领交好,生活才逐渐变好,慢慢的有了自自由。这段期间,元好问因为痛心国家的灭亡和奸臣误国,为了以诗存史,编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汇聚成为《中州集。》
晚年之时,因为元好问才学极高,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召其入朝。元好问谢绝推辞,选择归隐故乡,潜心编纂著述。元宪宗七年,在鹿寓舍逝世,享年六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