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意思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原文
- 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什么意思。
-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要勉励,岁月不待人。
- 4、晋·陶渊明《杂诗》是什么意思?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 5、盛年不重来全诗
- 6、陶渊明在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首诗中告诫我们什么
- 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什么意思?
- 8、“盛年不重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的意思?
-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是什么意思?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意思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原文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翻译: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2、原文《杂诗》【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3、译文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人都可以视同为兄弟,何必一定要是亲生的同胞才是兄弟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什么意思。
东晋文学家、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杂诗》八首之一,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勉励人们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意为:人只有一次青春,一天只有一个清晨。抓紧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吧,岁月如流水一去不再复返。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要勉励,岁月不待人。
意思为: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出自陶渊明的《杂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陶渊明
晋·陶渊明《杂诗》是什么意思?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为东晋文学家、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杂诗》八首之一诗句,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勉励人们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这首诗常用来鼓励年轻人,不要浪费光阴,必须及时努力,把握青春力求上进.
意译:
精力充沛的年岁不会再重新来过,就像一天之中只能有一个早晨.年纪正青的时候,要勉励自己及时努力,否则,岁月一去不回,它是不会停下来等人的.
原诗:
杂诗八首
陶渊明
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盛年不重来全诗
盛年不重来。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一》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译文: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人生历尽了艰难,人们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样子了。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一起畅饮。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作品鉴赏:此四句常被人们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对这四句诗作如此理解,未尝不可。但在这首诗中,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难得,那么,对于生活中偶尔出现的一点点欢乐,就应该倍加珍惜,不要轻易放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我们必须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
它是指示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的标准和信仰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陶渊明在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首诗中告诫我们什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告诫我们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同时也要及时行乐,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
出处:出自魏晋诗人陶渊明的《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
原文: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白话释义: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尘土,原本就像飘泊风尘,没有根蒂。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间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精力充沛的年岁不会再重新来过,就像一天之中只能有一个早晨,年纪正青的时候,要勉励自己及时努力,否则,岁月将会一去不回。
扩展资料: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原文赏析: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
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虽然在他的隐逸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
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我们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告诫我们:要珍惜青春时光,因为时不待人,要及时行乐,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
《杂诗》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白话释义:生活就像路上的灰尘,那漂浮的尘埃没有根。生命随风飘荡,这种经历一直很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兄弟,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及时行乐,如果你有好久酒,就应该邀请你的邻居一起喝酒。人生就如同钟表一样,只要过去了,它就不会再回来了。因此,有必要抓紧现在的时光,鼓励自己,做更多应该做的事情。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陶渊明在回到田园多年后写道。它是诗人真实心态的流露,也是他晚年对自己人生进行反思的产物. 在悲伤的情感中,这不是一种悲伤的消沉,反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感慨,在表现力浑厚的诗句中,在意境风格上也可谓历代以来独树一帜。《杂诗》一共十二首,多表现了陶渊明自己归隐以后有志难报的政治苦闷之心,这首诗抒发了他不愿意同世俗合污的高洁情怀,由此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愤青情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杂诗
陶渊明借用这首诗中告诫我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
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杂诗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借用这首诗中告诫我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
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杂诗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意思是青春一旦过去便不会再来,一天之中已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轻的时候勉励自己,因为光阴流逝,不会等待人,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陶渊明的诗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
原诗: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魏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释义:
人生没有根蒂,飘泊犹如路上的灰尘。
分散开追着风旋转,这已经不是原来的自身。
降落世上便应成为兄弟,何必同胞骨肉才相爱相亲?
得欢乐时且欢乐,备下斗酒邀请近邻。
盛壮之年不会再来,一天之内不能有两个早晨。
抓紧时间勤奋努力,流逝的岁月不肯等待人们。
扩展资料:
《杂诗》共十二首。所谓“杂”,是就其内容而言的,诗人不拘于一时一事,心有所感即形之于诗。最初并没有题目,后来所写渐多,便总其名为“杂诗”。
因此,这些诗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前八首多慨叹时光流逝,身老家贫,壮志难酬,应奋起自勉。后四首主要写行役之苦。据王瑶先生所编《陶渊明集》考据,这里所选的前八首诗当为晋安帝义熙十年(414),诗人五十岁时所作。
前八首是五十岁这一年主要是下半年的杂感,主题可归为隐耕咏生命这一大类;九、十两首写羁役苦况;“我行”一首是喻政局形势;末首很可能是看到自己的幼子想到生命的嬗递不息,是对自己叹息将归南山的回声和解脱。
诗人汲取了佛家、老庄对人生个体的看法,但在行为指导上,都作出自己的主张。诗意分三层:
一、生命有限;
二、四海之内应相亲;
三、盛年不再,勉励做人。
诗中写人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转眼之间,“已非前身”;所以自己应当乐即乐,当饮即饮。前四句写人生如逐风之飘尘,常常不能自主。接下四句,承上而来,既然人生不易,就应相亲相爱,及时行乐。最后四句,感叹盛年不再,时不待人,应及时勉励,莫使年华逐水流。
作者感叹人生无常,光阴易逝,恒逢知已当及时行乐。“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森严的门阀制度和腐败的社会风气的憎恶情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什么意思?
感叹时光一去不返。
王铮亮的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感人的歌儿让我流泪,思考的音符拨动了我的心弦。“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多少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的意思:
年老之后人的盛年不再来,一日过去不能再迎来清晨。人生如此短暂,逝去时就像清晨的霜一样迅速,美好时光不会重现,时间过去了不再回来。
1、“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出处
短歌行
作者:陆机 朝代:魏晋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苹以春晖,兰以秋芳。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今我不乐,蟋蟀在房。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
岂曰无感,忧为子忘。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
短歌可咏,长夜无荒。
二、作者介绍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1] 。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
陆机在孙吴时曾任牙门将,吴亡后出仕西晋,太康十年(289年),陆机兄弟来到洛阳,文才倾动一时,受太常张华赏识,此后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历任任太傅祭酒、吴国郎中令、著作郎等职,与贾谧等结为“金谷二十四友”。
赵王司马伦掌权时,引为相国参军,封关中侯,于其篡位时受伪职。司马伦被诛后,险遭处死,赖成都王司马颖救免,此后便委身依之,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太安二年(303年),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却大败于七里涧,最终遭谗遇害,被夷三族。
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诗重藻绘排偶,骈文亦佳。与弟陆云俱为西晋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与潘岳同为西晋诗坛的代表,形成”太康诗风“,世有”潘江陆海“之称。陆机亦善书法,其《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盛年不重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岁月是不会出来的一日的早晨过去了,之后就没有了,应当及时学习岁月不等人。
意思: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趁着有能力的时候珍惜时光,努力勤勉。
出自:《杂诗十二首·其一》
翻译:
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扩展资料此四句常被人们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对这四句诗作如此理解,未尝不可。但在这首诗中,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难得,那么,对于生活中偶尔出现的一点点欢乐,就应该倍加珍惜,不要轻易放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我们必须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
它是指示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的标准和信仰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是什么意思?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翻译: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
杂诗
【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译文对照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翻译: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陶渊《杂》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公元41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扩展资料
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