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路军为什么不去保卫南京,如果把八十八师换成八路军 能守住南京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2 08:21:30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抗战时是怎么原因造成南京的失守?

总结失败原因,可以发现:1、政治意图导致军事部署被动,守“非守之地”。
2、战力相差悬殊,国军虽有报国之心,却缺杀敌之力,在武器装备、兵员素质上差太多太多。
3、主将先跑,动摇军心。
4、撤退计划执行完全失败,撤退变溃退。

南京保卫战八路军在哪

南京保卫战,抗日战争时期保卫中国首都的战役。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长官,部署南京保卫战。12月8日,日军占领了南京的所有外围阵地,形成了对南京的三面包围,12月9日,松井司令向南京城内空投了"投降劝告书“,要求中国军队在12月10日以前投降,但中国军队没有理会日军的”投降劝告书“,于是日军在12月10日对南京发动了总攻。到12月12日为止的3天激战中,日军伤亡人数多达7200余人(死2600人,负伤4600人),但仍没有能够突入南京城内。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12日,唐生智奉蒋介石命令,下达守军撤退令。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
参加南京保卫战的都是国军没有八路军参加!
八路军当时参加的是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
八路军第一次参加的是平型关战役

如果把八十八师换成八路军 能守住南京吗?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视和平,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在南京保卫战当中,孙元良的第88师的任务是守住雨花台及城南之守备任务。 从上面的防区位置图来看,孙元良的88师在雨花台侧翼,据记载雨花台原定是58师的二线防区。但是在51师和74军之间有一个防区口子,日军从此突进去直插雨花台。

二战时的南京保卫战(沦陷后就是著名的南京大屠-杀了),如果指挥官是彭德怀而不是唐生智?南京会失守吗?

会,应为战败是必须的,不然整个战势就要被拖垮,中国需要的是拉长战线,南京的失守就成为了必然,撤往重庆才是是为了防守反击,是明智之举,不过如果彭德怀是指挥官的话,南京就不会死那么多人了,应为他会尽量拖延,来让尽可能多的百姓撤退
完全没有问题!
驻守南京的国民党的德械部队,武器精良,训练有素、
请楼上的注意了,当时国军在除海军,空军上占弱势,其余全部超过日军
大到坦克,小到子弹盒,中国军队都占优势。
失败原因主要是士气低落,指挥严重不当!
实际上南京失守前国军并没有大量伤亡,伤亡是南京大屠杀造成的
唐生智的战法有问题,日军在炮火上有优势,他却让部队在阵地上坚守,一己之弱,攻敌之长,还不疏散百姓..........
如果是彭德怀来指挥的话,他肯定会放一路进来,关门打狗,而且利用建筑物对日军进行逐步抵抗,把南京变成中国斯大林格勒,就是这样
这就是换汤不换药的类型了,就算是彭,也必然是败,可能败的没那么惨而已,共军大家都知道的,打不过你,那我就跑,带上老百姓跑,跑到后方去,可能就没有南京大屠杀了,但是南京还是会失守的。
当时中国国情就是那样,不是说换了哪个主帅就能守住,是一定守不住的,可是守不住,如果帅不一样,那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唐生智这斯,打仗完全不行,跟本就不能和老彭比。
在南京保卫战中国民党士兵面对小日本无论是在素质、装备还是士气都不占优势,也就是人数多一点,所以如果是要彭德怀来严防死守也是无法改变战争的结局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彭德怀也不善于打这种严防死守的战争,那样的话还不如让著名的守城将军傅作义来指挥(共产党如果善于这样打仗那么也不会选择倒敌后去发展,在解放战争中也不会让胡宗南攻下延安了,共产党善于运动战)。
换帅还不够,还要换领导。
光依靠守卫南京,恐怕守不住,因为,小日本的活力实在太强。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用剩余的力量去主动攻击小日本别的地方的话,并且同时从多方面调集力量从周围驰援,有能力守下南京。
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谁来指挥都不可能守得住,原因我先总结下:
1.中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这个不仅毛泽东提过,国民党内部不少将领都发表过类似看法,一城一地之得失没有意义,也不可能守得住。
2.武器的巨大差距,说国民党武器好那是跟红军八路军比是要好点,跟日军相比那差距不是一点点,当时日本海军全世界第二(当时英国第一,美国是开战后战争体系运作起来后才开始大量造军舰的),空军世界第四,陆军虽然排不上名,但对比中国军队那优势巨大,当时99.9%的国军开战前还没见过坦克,中国军队当时几乎在用肉体来阻挡日军的坦克和飞机。
3.日军锋锐,当时淞沪会战刚结束,日军是乘着胜势已不可阻挡之势向南京城扑来,而败退到南京的中国守军大多已经建制不完整了,部队大多被打残,士气又低落,所以很难阻挡。
4.南京是沿江城市,刚说了日军的海军非常强大,像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都是沿江的,日海军的战列舰巡洋舰可以提供非常强大的火力支援,这给本身火力就不足的国军更是雪上加霜。如果台儿庄是沿江城市,我相信台儿庄大捷在那个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发生。
5.当时国民党将领都明白南京完全没有必要守,守了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但是毕竟首都不守直接拱手相让国际舆论不利,因此也是抱着形式一下的态度守南京的,部队数量武器装备都不足,战前也没有周密准备,因此更不可能守住。
综上所述,南京丢失和其他大多数城市一样,是抗战初期的必然,在实力差距巨大的日中战争中,持久战是唯一途径。但就像你说的那样,如果真换了彭德怀来守,南京还是会失守,但是我相信以彭德怀的指挥才华,在失守前一定能够给日军造成更大杀伤,而不会像唐生智那样没怎么给日军杀伤,自己却损失10万精锐部队,还丢南京城。

为什么国军守不住南京栖霞山

守不住是必然的,南京三面环山,一面靠长江,是兵法中的“绝地”别幻想什么让八路军来守城,一个团就能守住,那是放屁,让八路军一个团来守,南京保卫战就用不着打十多天了,十几个小时就能破了南京城,再看看双方参战的部队吧,国军方面主要是淞沪会战中撤下来的部队,只有十个师,而且不满编,大约12万左右,日军是6个师团加两个支队,差不多是7个师团再加上杂七杂八的部队,日军有将近20万的兵力,仅仅从兵力上,国军已经处于劣势了,再有装备上,日军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国军坦克淞沪损失很大,空军也损失大半,海军被打残,装备上国军也处于劣势,再来看看双方指挥官,唐生智这个混蛋,猪鼻子插大葱装什么象啊,临阵脱逃,害得国军士气低落群龙无首,而日军刚刚占领上海,士气正旺,总之,守不住南京市必然的
南京守不住,主要愿意是将领不行,唐生智有资历没那个能力,有能力守南京的国军将领有很多,比如王耀武,陈明仁,薛岳,李宗仁,白崇禧,傅作义等。王陈资历不够,后面四位都行,个人觉得傅作义最合适,可以参考傅在抗战的战绩。国军参战部队实力也可以,教导总队最强,宋希濂王耀武等悍将也在。日军就不说了,反正比国军强多了,但这不是守不住的理由,如若非要这么说,朝鲜战争中国就不能去了,差的更悬殊,主要还是看将领的能力,战术的运用,本土作战守城这也是优势。老蒋也跟唐说了要什么给什么,兵力弹药都充足。不要说我们士气低,一份慷慨激昂的演讲足可以激励士气。还有在这之前,还在南京组织了一场保卫南京军事演习,这就是说明国军已做了准备。两年期间多加固城防,勾住堡垒,挖地道都能挖好几条出城,地道也属于战术,两军交战带疲惫之时,转地道出奇兵,袭击后方,侧背,补给,守军出城夹击,未必不可成,但是也要看时机,就算是骚扰也用很大作用,高射炮的布防,火炮的布防,怎么打的高,打的远。德军都能用高炮打坦克,我们就想出去来?集思广益。总之办法比问题多。一些小点子,能取到多拖延多消耗敌军,积少成多的小优势,能给日军大的麻烦,麻烦多,日军也急躁,也疲惫啊。还有疏散城里的百姓,有愿意留下的可留下,做个饭,抬担架,运弹药等,儿童少年,必须走,还得防止汉奸间谍。可以探讨的有很多,人多的思路更宽裕。主要败在主将唐生智,也可以说败在老蒋选将错误。

日本占领南京中国军队到哪里去了?

唐生智先说誓与南京共存亡!但后来还是撤退,南京局势撑不下去的时候还是撤退了,主要撤退到了武汉。由于没有做撤退的准备,导致撤退时军民慌乱!大批残军和难民没有及时逃出南京,在南京没有撤退的大批部队和平民统一遭到日本军队屠杀,可以这样说,撤到后方的军队保存了部分实力,没有撤退的只有死路一条!日本人占领南京时不收养任何俘虏!
一部分撤退了,一部分投降后被屠杀,一部分当了逃兵。
挺不住,跑了,一部分还在坚守,后来也完了。
唐生智提出保卫南京仅仅是为了夺权,当时唐生智的手中没有部队,于是就利用这次机会得到了十五万国军的指挥权。
蒋介石提出守卫南京一是因为面子问题,南京是当时首都,也是孙中山陵墓所在地,如果不抵抗就撤退会找人笑柄。二就是蒋认为苏联会出兵援助民国,只需在南京阻挡日军半个月就能等到苏联的援军。
而其在安排唐生智为总司令后,李宗仁在回粤的火车上就看到了唐生智总司令以及一些高级军官幕僚也乘坐同一辆火车南下,如此看来唐生智并没打算怎么守的。所以只有前线的少部分士兵是怀着必死的信念守卫南京的,日军一进攻后方基本都跑没了!只有前线零星部队还在抵抗。所以南京保卫战国军损伤不打,主力部队都被唐生智南调培养势力了

南京保卫战为何会输的这么惨呢?

因为不抵抗政策,因为当时的各种错误决定,如果不是不抵抗政策,即使军事实力有差距,也不会输的那么惨。
军队有四种军队。
古代军队:兵员由壮丁组成没有军饷只有最最基本的保障。
封建军队:由主官组织,忠诚基于主官给予的利益。成为主官手里的暴力机器。
近代军队:有较为严格的军纪制度,士兵有目标的参与作战。
现代军队:士兵们有自己的思想,明确知道自己为何而战。
请注意我是按照这样的规则进行划分而不是武器装备进行的划分。
南京保卫战时期的国军和地方军阀部队可以说是大量的古代封建军队夹杂着一点点近代军队。
二战中后期的国军军队因为战争时亲眼目睹日军的残忍而近代军队比重不断上升。但依然有不少古代和封建军队。中条山惨败就是有一只师级部队刚开战就投降导致的一系列结果。这在近代军队中都是不可想象的。
而日本军队和其他二战列强军队都是属于典型近代军队。
而典型的现代军队就是我国解放军。为什么日军对我根据地如此残酷的扫荡可就是不能消灭共军呢?反而抗日战争结束共军反而比开战前强大。
为什么明明优势在我的国军三年时间就溃败在共军手里。
为什么抗美援朝有的部队战损率百分之三百依然还能打。
这就是原因。
因为当时国民政府已经丧失了与日寇决战的信心,指挥失误造成了失败。
当年国民革命军第87、88师加上其它部队十万国军誓死死守南京,可是仅仅三天就被日寇攻破,主要是德械师都拼光了,其余都是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老弱病残,日寇已经对南京合围,三倍的兵力、天上有飞机、地下有坦克和装甲车!敌众我寡!
说白了就是犯了道大忌,上不上下不下
坚持死战一兵一卒各种战术战略应用,拼死几十万日军不是没有可能。正规大规模作战不如日本巷战等不见得弱势
如果说南京保卫战还有一点点在战略上的成功,那就是攻陷国民政府首都的巨大诱惑,把日寇华中派遣军各师团全部吸引到南京周围,从而忽略了对从上海战场撤下来的几十万抗日军队主力的追杀,在整场抗日战争中,日本人永远是战术上的巨人和战略上的侏儒。南京战役打响前,蒋系主要领兵将领陈诚、顾祝同均不在首都里面,干嘛去了?在皖南地区收容和整顿几十个师的败军,而这些部队,都是未来抗日持久战的核心力量。
从军事形势和地理环境上来说,南京保卫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军事委员会军令部作战厅长刘斐,曾经在战前会议上拿出来三个“南京不可守”的理由,每一个都是致命的:第一,淞沪方面的日军兵锋正盛,第二,南京城易攻难守,一旦被日军迂回切断西撤道路,即成为死地。第三,我方用于守城的都是败退下来残破之军,双方战斗力和士气差距太大。
笔者特别注释一下,日军为了攻略南京而新编组的“华中派遣军”作战序列,主要包括原上海派遣军和后来增援的第十军,前者跟中国军队在上海整整打了三个月,战斗力大损,但报复的心态很强。而后者也就是柳川平助中将的第十军,由第6师团、第18师团、第114师团和第5师团的一个旅团组成,战斗力非常强悍,并且该部在金山卫登陆以后,淞沪战场的中国军队便实施了总退却,所以未经大的战斗,实力基本完好无损。
即便不考虑上海派遣军的各师团,这三个半师团的近10万鬼子,在抗战初期完全可以对打中央军30万以上的部队,而南京保卫战集结的全部兵力也不过10万人上下,你说中国军队有胜算吗?更何况守备南京的主力部队王敬久第71军、宋希濂第78军、孙元良第72军、俞济时第74军在上海都已经损失惨重,补充的新兵成分相当之大,前三个虽然号称是军,都其实只有一个师(或加一个独立旅)的兵力,即德械的第36、第87和第88师。
真正还算战力完整的其实是粤军的第66军和第83军,以及桂永清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而徐源泉的第2军团虽然兵力不少,却是装备较差的杂牌军,再有的就是宪兵部队和警察,以及附属的战车部队(10辆坦克)和高炮部队等杂七杂八的力量,野战能力实在太弱。当日军第18师团迂回占领南京以西的芜湖之后,南京城便成为三面被围一面临水的绝地,这是地理上的先天劣势,当然,人祸所占比例更大。
1、南京卫戍总司令部指挥系统太紊乱
南京卫戍总司令的人选,曾经三易其人,最先被提名的是“首都警卫军”司令谷正伦,听起来好像很合适,但是此公在军界资历太浅,搞搞治安和宪兵尚可,根本不具备大规模战役指挥的能力,所以很快被否决。然后被举荐的是“土木系”核心人物罗卓英,再以谷正伦和桂永清担任其副手,其实这是个不错的阵容,指挥中央军作战完全没有问题,但是老蒋总是念念不忘之前南京防御计划、实兵演习都是在唐生智领衔操持的,再加上后者的毛遂自荐,最终选择了这个湘军老将。
主将是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组建司令部班子的,于是南京卫戍总司令部的名单出炉:司令长官唐生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中央系)、刘兴(保定二期,衡阳人,唐的老部下),参谋长周澜(保定二期,衡阳人,唐的老部下),也就是说主要班子的四个成员中,老唐及其老乡兼老部下占了四分之三,这个问题就大了。罗卓英实际被架空了,而湘军的老将们,如何能够顺畅指挥桂永清、宋希濂、王敬久、孙元良、俞济时这帮黄埔一期的“天子门生”?所以总撤退令一下,各军各师就放了羊,卫戍总司令部根本掌握不住部队了。
2、南京守军没有周密的全面撤退预案
按刘斐的意思,如果一定要守,那么至多放上3师18团象征性守一下,打打就撤。结果一下子调来这么多派系庞杂的部队,让唐生智想不认真抵抗都不可能了,于是在战役之初,老唐摆出了一付“与南京共存亡”的架式,学楚霸王破釜沉舟(基本也这么干了),背水一战(战场形势确实如此),干脆就没有考虑过撤退的问题,更没有做好相关的预案,须知敌前撤退是一项既危险又复杂的战术行动,没有周密的布署则肯定引发灾难。
结果就是下关码头的船只全部调往江北,除了卫戍司令部掌握的一艘小火轮之外(其实还有两艘),再无可以渡江逃生的船只,宋希濂部队接到的命令是“有擅自撤退者格杀勿论”,所以老唐摆开的这种死守的架式,一旦又转为全面撤退时,恶果立显。更要命的是,卫戍司令部12月12日凌晨三点接到顾祝同转达可以撤退的命令时,老唐手下的参谋系统仓促制定的撤退计划,已经根本不能有效传达了各部队了,许多人干脆没有接到命令!因为通讯联络大部中断,于是撤退演变成为无组织的“溃退”。
3、南京守军缺乏进行殊死巷战的思想准备
对比后来1943年的常德保卫战和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你会发现,南京保卫战战前根本未进行大规模的百姓疏散,上自政府中及军队下到百姓,对南京保卫战的后果认知都是天真和混乱的,仅有部分民众(有钱人居多)在战前撤离了南京,也就是说,唐生智根本没有城垣被攻破后进行巷战的准备。在城区进行战斗,却不事先疏散百姓,显然是不可为的。
并且军民混杂的情况,也使大批失去指挥的溃兵放弃了巷战的意志(只有少量自发组织的战斗),数万名不能逃离南京的官兵,要么直接缴械投降,要么脱掉军装扔掉武器逃入居民区,其结果是大部被日军搜出和屠杀,连带着更有无数平民遭殃。如果唐生智从一开始就有玉石俱焚的决心,利用巷战迟滞日军占领城市的时间,不仅给许多官兵渡江逃生争取了时间,也会使日军的火力优势无从发挥,必给寇以严重杀伤,败虽败,不至如此丢人。
4、部分军事主官贪生怕死而放弃指挥
总撤退命令下达后,唐生智带着罗卓英、刘兴和周澜等人,第一时间坐着火轮撤了,留下各部队自行突围;教导总队长桂永清留下参谋长邱清泉组织善后,自己先撤了;第71军军长王敬久失联、第72军军长孙元良藏了起来,失去统一指挥的部队在撤退中纷纷上演“兵败如山倒”,危急时刻部队主官不能与官兵生死与共,是南京保卫战虎头蛇尾的一大原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宪兵司令萧山令血战到底,粤军叶肇率第66军、邓龙光率第83军从日军正面突围成功,虽然在向南方强行突围的战斗中伤亡惨重,但毕竟成建制突了出去。如果前述各军也有此勇气,部队长与手下官兵同生共死,断不会出现群龙无首各自逃命的情况,其结果是87师渡江成功的仅有300余人,88师不足2000人,有关系弄到火轮的第74军也只剩下4000余人,怎一个惨字了得。
综上所述,南京保卫战打得如此窝囊,最主要的责任在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和一批部队长,具体表现为战前盲目鼓吹死战不退,缺乏客观的战役准备和战役筹谋;一旦战事不利又匆忙下令撤退,且不能身先士卒,遂使大批基层官兵失去统一指挥陷入混乱,这种天上一脚地下一脚的作战指挥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本来,日本海军为沉船和江阴等要塞所阻,并没有第一时间赶到南京江面进行封锁,许多部队和官兵是有机会撤到北岸,重整旗鼓再赴抗日沙场的,但是老唐水平不足断送了这个机会,回顾整个南京保卫战,只能是可惜加一声叹息。

南京保卫战红军在干嘛?

当时八路军在华北建立根据地抗击日军,南方红军在改组为新四军。
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

南京保卫战,为什么会输的这么惨,原因在哪?

南京保卫战损失较为惨重,主要问题出在撤退混乱的问题上。其实谁都知道,南京是守不住的。在保卫南京的作战会议上蒋介石说的很清楚,南京是首都,无论如何也要守一下,否则无法跟全国人民交代,在国际上也会颜面尽失。当时在座的高级将领没有一人出来附和,最后唐生智站了出来,说他愿意与南京共存亡。对于唐生智的附和,蒋介石是从内心里感动的。此时的唐生智也许真有过与南京共存亡的想法,他学习了项羽,把南京长江上的船只都撤走了。要知道,南京一旦失守,要撤退只能依靠这些船只。唐生智此举是要激励士兵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但为后来撤退的大混乱埋下了伏笔。
从东北到海南,从上海到宜昌,武器落后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确切来说是国民党的问题,派系林立,军阀割据,指挥混乱,甚至国民党自己都没有统一过!怎么能是武装到牙齿的倭寇对手呢!
因为当时的武器非常落后,我国人民使用的是步枪而外国人使用的却是一些大炮,在武器方面的悬殊很大。
原因在于上层乱指挥,始终没有拿去一个可行的防守方案,一直在被动的挨打。
南京的龙脉早就被秦始皇叫风水佬斩断了
这个问题有点像有人问我,为什么不住豪华别墅,或者为什么不开保时捷一样。南京城守不住是必然的,守得住甚至可以称为世界奇迹。毕竟攻守双方,无论是在武器方面、指挥能力方面、还是在战斗意志上,相差甚远。这种情况下,强求唐生智能够守住南京城,未免有点强人所难。
在近代史上,唐生智出名的时间比较早。北伐期间,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个人还在打酱油,此人已经雄居湖南。无论是兵力,还是势力范围,都远强于李白二人。

唐李双方在北伐期间,曾经有过一次较量。唐生智在这一战中,一败涂地。这个结果,有点让人大跌眼镜,也不意外。毕竟唐生智的指挥能力,摆在那里。用这样的人来保卫南京,结果可想而知。
南京保卫战,可以算得上抗战中最大的败笔。唐生智等人,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当时的局势看来,保住有生力量弃守南京,才是明智之举。
南京是战,还是守?蒋介石一直摇摆不定。这个时候,正是唐生智等人站了出来。一辈子都没有出过风头的唐生智,一改常态,竟然在作战会议上慷慨激昂,力主守卫南京。
唐生智一副大义禀然的样子,感动了很多在场将领,也感动了蒋介石。最终,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守卫司令,而且给他划拨了将近二十万部队。
上任南京卫戍司令一职后,唐生智东施效颦,立马来了一招“破釜沉舟”,几乎砸沉了长江上的所有船只。明面上,唐生智表示要同南京共存亡。背地里,他早已经让人准备了逃跑的船只。可惜,唐生智并不是项羽,日军也不是章邯。
唐生智的指挥,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再加上武器上的巨大差距,结局可想而知……

作战计划和指挥混乱不堪,整场保卫战中,参战士兵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毫无战术可言。一部分低级将领,的确打得十分惨烈。比如镇守南京城外的朱赤少将。
朱赤将军的一个旅几乎全部打光了。直到他自己阵亡,也没有退后半步。其他的守卫部队,在日军海陆空的联合进攻下,立马土崩瓦解。纷纷逃亡江边。
江上的船只已经全部被唐生智砸沉,这群士兵挤在空地上,直接成了日军的活靶子……
战斗意志,并不能弥补武器和兵力上的差距。这个可以参考硫磺岛战役和冲绳战役。南京城的守城士兵,无论是武器、还是作战意志、都远不如日军。相对于日军,守城士兵数量上也不占优势。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唐生智这个人沽名钓誉,害惨了十几万守城士兵,简直罪不可恕。

志愿军副司令和南京保卫战的是同一个吗

志愿军出国作战时,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洪学智、韩先楚任副司令员,解方任参谋长,杜平任政治部主任。那么革命一辈子的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志愿军副司令员,怎么也不可能与发生在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2月1日的南京保卫战、抗击日本侵略者会联系在一起的!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任115师独立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政治委员、平西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晋察冀军区反"八路围攻",并参与领导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洪学智同志先后任革命圣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一支队支队长、第四大队副大队长。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韩先楚担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徐海东)688团副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