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厉兵秣马的典故,厉兵什么马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2 08:11:52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厉兵什么马

厉兵秣马 [ lì bīng mò mǎ ]
【解释】: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翻译】:郑穆公闻讯,立即派人去察看杞子、逢孙、杨孙等人的驻地,那么一年厉兵秣马了。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的大夫烛之武在危急之中,只身一人冒死来到秦营,劝秦国国君不要上晋国的当,因为郑国灭亡了,也就削弱了秦国的势力。秦国国君觉得有理,便下令撤军回国,又派三员将领杞子、逢孙、杨孙带领一部分军队帮助郑国守城。
秦军撤退后,晋国大夫子犯要攻打秦军,被晋文公阻止了。于是晋军也跟着收兵回国。这样,杞子等三位将领就留在了郑国。
两年后,杞子派人暗中送给秦国国君一封密信,说他们已经掌握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请秦军速来偷袭郑国国都,他们积极做好内应。秦国国君非常高兴,不顾老臣蹇叔的反对,当即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名将领率领大军去偷袭。
蹇叔的儿子也在这支远征军中,送别时,蹇叔抱住儿子失声痛哭,还说“你们一定会在肴这个地方遭到晋军抵御,到时,我来收你的尸骨。”秦穆公知道后,大骂蹇叔该死。
秦国离郑国有千里之遥,秦军毫无顾忌地通过周天子的京城洛阳,长途行军,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滑国境内。这时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赶着一群牛到洛阳去做生意,在滑国遇上了东进的秦军,立刻明白秦军是要去偷袭自己的祖国。
他急中生智,假扮郑国的使者迎向秦军,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对秦军说:“我国国君听说你们远道而来,十分辛苦,特命我前来迎接,搞劳贵军。”孟明视以为郑国早有防备,只好停止进军。弦高一面应付秦军,一面派人火速向郑国报信。
郑穆公得到弦高的紧急情报,立即下令作好战斗准备,同时派人去北门察看秦国驻军的活动。
这时杞子等人已经带领部下作好了作战的准备,他们磨好了武器,喂饱了马匹,正准备动手。郑穆公立刻派大夫皇武子去见杞子,对他说:“我们很抱歉,没有好好款待你们,现在你们的孟明视来了,你们可以跟他去了。”
杞子等人见阴谋败露,就分别仓皇地逃往齐国、宋国。郑穆公作好迎战准备,严阵以待。孟明视得到消息,知道偷袭郑国的计划不能成功,只好把小小的滑国抢掠一空,下令班师回国。
还师途中,他们经过险地肴,果然,晋军早已在那里埋伏多时,秦军措手不及,被打得溃不成军,孟明视等三名将领全部被晋军活捉。

一个兵拿着一个梨,一个手掌摸着一司马猜成语

厉兵秣马
望采纳,谢谢
厉兵秣马
弦高,春秋时郑国商人。鲁僖公三十二年(前627年)弦高往成周经商,在滑国遇见将袭击郑国的秦军。于是他冒充郑国的代表,以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犒劳秦军,慰问秦军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领,以示郑国已预知秦军来袭。同时,他又急忙派人回国向郑穆公禀告,郑穆公派人去招待秦国驻军休息,秦军发现郑国“则束载、厉兵、秣马矣”。秦军知难而退,灭了滑国,往回撤兵。
中文名称:厉兵秣马
外文名称:[lì bīng mò mǎ]
?读音: lì bīng mò mǎ
意思: 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读音信息
lì bīng mò mǎ
注意介绍
厉兵秣马同秣马厉兵。成语意思相同
基本解释
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出处内容
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基本典故
春秋时期,秦国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领军驻守郑国,却美其名曰为:帮助郑国守卫其国都。
公元前628年,杞子秘密报告秦穆公,说他已“掌其北门之管“,即掌握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秦国进攻郑国,他将协作内应。
秦穆公接到杞子的密报后,觉得机不可失,便不听大夫蹇叔的劝阻,立即派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率兵进攻郑国。
蹇叔的儿子也随部队出征,蹇叔对自己的儿子哭着说:“你们一定会在淆这个地方遭军队抵御,到时我来收你的尸。”
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后,终于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淆国,刚好被郑国在这里做生意的商人弦高碰到。弦高一面派人向郑穆公报告,一面到秦军中慌称自己是代表郑国前来慰问秦军的。弦高说:“我们君王知道你们要来,特派我送来一批牲畜来犒劳你们。”
弦高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袭郑秦军的怀疑,使秦国怀疑郑国已做好了准备,所以进军犹豫不决。
郑穆公接到了弦高的报告后,急忙派人到都城的北门查看,果然看见杞子的军队“束载、厉兵、秣马矣”,即人人扎束停当,兵器磨得雪亮,马喂得饱饱的,完全处于一种作为内应的作战状态。对此,郑穆公派皇子向杞子说:“很抱歉,恕未能好好款待各位。你们的孟明就要来了,你们跟他走吧!”
杞子等人见事情已经败露,便分别逃往齐国和宋国去了。孟明得知此消息后,也怏怏地下令撤军。
成语“厉兵秣马”既来自于典故中“束载、厉兵、秣马矣”,指准备战斗 。
大概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指准备战斗
示例介绍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二回:“征会讨贰,伯主之职。臣请厉兵秣马,以待君命。”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新的世故》:“于是啸聚义师,~,天戈直指,将以澄清天下也哉?”
同义词语
秣马厉兵 训兵秣马砺戈秣马 ? ?

厉兵秣马的典故,厉兵秣马什么意思?


厉兵秣马这个成语,在我们日常中使用的频率并不算高,今天就借这样一个机会为大家讲讲厉兵秣马的意思,还有背后的典故故事。厉兵秣马是用来比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成语。故事的主人公和秦国、郑国有关,当时秦国想要偷袭郑国,但最后却是让晋国渔翁得利。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厉兵秣马意思
厉兵:磨快兵器;秣马: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
厉兵秣马的典故
公元前628年冬天,在郑国戍守的秦将杞子暗地里派人回国报告说:“我们已经掌握了郑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派部队来偷袭,可以顺利地占领这个都城。”
秦穆公接到报告,满心欢喜,很快任命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为统帅,率军前去偷袭。
大夫蹇叔看出了这次远征的危险性,劝阻穆公说:“秦,郑相距千里,中间要经过广阔的晋国领土,长途奔袭,怎么能保住秘密?郑,晋两国如果在路上伏击,我们的远征军可就完啦!”穆公认为晋文公刚死,机会难得,不听劝说。
蹇叔的儿子也在远征军中,出发时,蹇叔到东门外送行,哭着说:“晋人一定会在设地袭击你们,今后我到那里去给你收尸。”穆公听他尽说丧气话,大骂该死。
千里奔袭的秦军,好容易才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滑国。恰好郑国有八商人弦高,正赶运货物来到这里,见到这么多枭军,不由吃了一惊。但他不动声色,很快弄清了秦军的动向。
弦高担心自己的祖国还不知道偷袭的秦军已到大门口,便派人火速回去送信,他自己假冒郑君使者,对秦将说敝君知道贵军远道前来,特命我送上一批牲口,供将军慰劳部下。”孟明视摸不清虚实,不敢继续进兵。
再说杞子把报告送出后,日夜计算着秦国远征军到来的口期。这支留在郑国都城客馆内的秦国戍守队频繁地活动起来,他们把行李捆载好,战马养得精壮,兵器磨得锋利,随时准备行动。
与此同时,郑国已接到弦高的密报,得知秦军偷袭,便立即动员军队和人民,加强城市的守备,还派人到客馆查看杞子一行人的动静。
郑人看到客馆内厉兵秣马的情景,更加证实了弦高的报告。他们派军队把客馆监视起来。杞子知道消息已经走漏,慌忙带着随从逃跑。
为了不开罪秦国,郑国军队不加阻拦,让他们逃出城去。孟明视得到消息,眼看成功无望,只得败兴而归。但是当他们路过设地时,果然遭到晋军伏击,全军覆没,三个统帅都当了俘虏。

厉兵秣马的故事,成语厉兵秣马的典故

成语大全-->厉兵秣马的解释
厉兵秣马
【读音】:lì bīng mò mǎ
【解释】: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释义】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养。磨好兵器,喂饱战马,指准备战斗。形容紧张的战备,也泛指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所以,晋文公重耳与秦穆公任好联合攻打郑国。后来秦穆公被郑国的烛之武说服,不再攻打郑国,而是与郑国结盟,并留下将领杞子等三人驻守郑国。
两年后,杞子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如今真是天赐良机啊!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现在由我们掌管,如果你现在派兵来袭,一定可以一举攻下郑国的都城。”秦穆公收到消息后,征求老臣蹇叔的意见,蹇叔极力反对,他劝秦穆公千万不要做这种背信弃义的事,而且如果秦军出兵,必会遭到晋国军队的截击,有可能会全军覆没。但秦穆公认为机不可失,根本听不进去蹇叔的劝阻,立即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名将帅领兵出征,讨伐郑国,蹇叔的儿子也在远征的队伍之中。送别时,蹇叔抱住儿子失声痛哭,说:“你们此去凶多吉少,晋军一定会在崤这个地方截击你们,看来我得准备去崤替你收尸了。”
长途跋涉之后,秦军到了离郑国不远的滑国,正巧郑国的商人弦高途经滑国,得知秦军准备偷袭自己的国家后,他假称自己是郑穆公的派来接待秦军的使者。他对秦军说:“我们国君知道你们要来,特地要我送一批牲口来犒劳你们。”另一边,弦高暗中派人把秦军进犯的消息火速报告了郑穆公。
郑穆公接到密报,马上派人去杞子等人的住地察看,见他们已经打包好了行李,磨好了兵器,喂饱了战马,准备做秦军的内应,便派皇武子跟杞子说:“很抱歉,没有能够好好地款待你们,现在贵国的军队来了,你们可以回去自己的国家了。”杞子等人见事已败露,便匆匆逃走了。
孟明视得到消息,知道已经无法偷袭了,怏怏地说:“如今内应已经没有了,讨伐郑国也没有什么希望了,我看还是回去吧。”于是,下令班师回国。途中经过崤地时,果然遭到了晋军的伏击,秦军全军覆没。秦穆公得知讨伐郑国无果,而且还被晋国全歼,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听骞叔的劝告。

成语厉兵秣马典故

春秋时期,秦国、晋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派大臣烛之武单独与秦国结盟,按约秦国派杞子、逢孙和杨孙率军驻在郑国,秦国退兵。杞子派人偷偷回国要秦穆公出兵,秦军就大举进攻,郑国商人弦高冒充使臣警告秦国,秦国只好攻打滑国。
【注音】lì
bīng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秦国、晋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派大臣烛之武单独与秦国结盟,按约秦国派杞子、逢孙和杨孙率军驻在郑国,秦国退兵。杞子派人偷偷回国要秦穆公出兵,秦军就大举进攻,郑国商人弦高冒充使臣警告秦国,秦国只好攻打滑国。
【典故】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解释】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准备战斗
【近义词】秣马厉兵、严阵以待
【反义词】高枕无忧

秣马厉兵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1587 成语 秣马厉兵 注音 ㄇㄛˋ ㄇㄚˇ ㄌㄧˋ ㄅㄧㄥ 汉语拼音 mò mǎ lì bīng 释义 义参「厉兵秣马」。 见「厉兵秣马」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厉兵秣马」之典源,提供参考。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1>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不腆2>敝邑,为从者之淹3>,居则具一日之积4>,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5>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6>,则束载7>、厉兵8>、秣马9>矣。 〔注解〕(1)步师:行军。 (2)腆:音ㄊ|ㄢˇ,丰厚。 (3)淹:滞留、停留。 (4)积:蓄存、储藏粮食。 (5)遽:驿车。 (6)郑穆公使视客馆:此句据阮元《校勘记》补。 郑穆公,西元前649~前606,春秋时郑国国君。 客馆,招待宾客休息、居住的房舍。 (7)束载:捆物装车。 为作战之准备。 (8)厉兵:磨利兵器。 为作战之准备。 (9)秣马:喂马。 为作战之准备。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厉兵秣马」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厉兵,磨利兵器。 秣马,喂马。 「厉兵秣马」指完成作战的准备。 《左传》记载:鲁僖公三十二年,驻防郑国都的秦将杞子,派人报告秦王他们已掌管郑国都的北门,是攻打郑国的好机会。 三十三年春天,秦王决定派兵攻打郑国。 郑国商人弦高在前往周都城经商途中遇到秦军,知道秦军意图后,他一方面用四张兽皮和十二头牛慰劳赏赐秦军,一方面则是派人赶紧回报郑穆公这件事。 郑穆公获报后,派人去招待秦国驻军休息、居住的房舍察看,结果见到他们已经捆物装车、磨利兵器、喂好马匹,完成作战的准备。 于是郑穆公将计就计派皇武子去送行,让秦军知道郑国已有防备,免去一场战争。 后来「厉兵秣马」被用来指完成作战准备。 亦用来比喻完成事前准备工作。 另外在《左传.成公十六年》中,可见「秣马利兵」一词,也作比喻完成作战准备的意思。 书证 01.《晋书.卷九七.四夷列传.西戎》:「今将秣马厉兵,争衡中国。」 02.元.耶律楚材〈答杨行省书〉:「北阙之恩,秣马厉兵,可报西门之役。」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厉兵秣马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1   【成语】:
  厉兵秣马
  【拼音】:
  lì bīng mò mǎ
  【解释】: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出处】:
  “束载、厉兵、秣马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举例造句】:
  孙权克仗先烈,雄据江东,举贤任能,~,以伺中国之变。(陈亮《酌古论·吕蒙》)
  【成语故事】: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从郑国派人来告诉秦穆公说:“郑国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军队来,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不会有什么作为的。而且行军路线上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穆公不听,派大军东行。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遇到郑国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要到周朝集市去卖。弦高赶快让人回国报信,自己将牛献给秦军作犒劳,说:“我们大王听说你们要从这里路过,派我来犒劳你们,请不要嫌弃礼物轻薄。”
  郑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见杞子一伙正在整顿盔甲、磨兵器、喂马,便对他们说:“你们留在我们郑国时间也长了,我们国小物乏,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杞子就逃了。秦军只好退了。
  “厉兵秣马”形容准备战斗。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2    【释义】
  厉:同“砺”,磨。兵:兵器。
  秣:喂。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磨好刀枪,喂好战马,准备战斗。
   【用法】
  原用于形容紧张的战备,后泛指事前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也作“秣马厉兵”。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成语故事】公元前628年,晋文公死去,秦国欲乘机向东发展,此举引起了霸主晋国的不满。当时驻守在郑国的秦国大夫杞子,派人送密报给秦穆公,让他趁机来偷袭郑国。秦穆公以为这是个机会,就不顾大夫蹇叔劝阻,派孟明等三位将帅领兵远征郑国。蹇叔的儿子也被征兵入伍。临别时蹇叔抱住儿子痛哭道:“此次远征徒经晋国,到时,你们一定会在这个地方遭到晋军袭击,我军必将全军覆没。”秦穆公听说了这不吉利的话,大骂蹇叔该死。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离郑国不远的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做买卖经过滑国,得知秦军将进攻自己的国家,于是不动声色,假称自己是受郑穆公的派遣来送牲口犒劳秦军的。暂时稳住秦军后,弦高暗中派人把秦军进犯的消息告诉郑穆公。郑穆公接到密报,马上派人去杞子的驻地察看,见他们果然已磨好刀枪,喂好战马,准备作秦军的内应。于是郑穆公派人去告诉杞子:“很抱歉怠慢了你们,孟明要来了,你们可以跟他去了。”杞子等人见事情败露,慌忙择路而逃。孟明得到消息,知道伐郑没有希望了,便下令班师回国。途中经过,果然中了晋军埋伏,秦军全军覆没。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3   【出处】
  《左传》。
  在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的大夫烛之武在危急之中,只身一人冒死来到秦营,劝秦国国君不要上晋国的当,因为郑国灭亡了也就削弱了秦国的势力。秦国国君觉得有理,便下令撤军回国,又派三员将领杞子、逢孙、杨孙带领一部分队伍帮助郑国守城。秦军撤退后,晋军只好跟着收兵回国。这样,杞子等三位将领就留在了郑国。
  两年以后,杞子派人暗暗送给秦国国君一封密信,说他们已经掌握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请秦军速来偷袭郑国国都,他们积极做好内应。秦国国君非常高兴,不顾老臣蹇叔的反对,当即派孟明视等将领率领大军去偷袭。秦国离郑国有千里之遥,秦军毫无顾忌地通过周天子的京城洛阳,长途行军,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滑国境内。这时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赶着一群牛到洛阳去做生意,在滑国遇上了东进的秦军,立刻明白秦军是要去偷袭自己的祖国。他急中生智,假扮郑国的使者迎向秦军,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对秦军说:“我国国君听说你们远道而来,十分辛苦,特命我前来迎接,犒劳贵军。”孟明视以为郑国早有防备,只好停止进军。弦高一面应付秦军,一面派人火速向郑国报信。
  郑穆公得到弦高的紧急情报,立即下令作好战斗准备,同时派人去北门察看秦国驻军的活动。这时杞子等人已经带领部下做好了作战的准备,他们磨好了武器,喂饱了马匹(厉兵秣马),正准备动手。郑穆公立刻派大夫皇武子去见杞子,宣布他们是不受欢迎的人。杞子见阴谋败露,只得仓皇逃走。
  郑穆公做好迎战的准备,严阵以待。孟明视眼看偷袭郑国的计划落空,只好把小小的滑国抢劫一空,领兵回国。谁知他们撤退时,晋军早已埋伏多时,秦军措手不及,被打得溃不成军,孟明视等三名将领全部被晋军活捉。
  释义
  磨好武器,喂饱马匹。指作好了战斗准备。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4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意思:比喻作好了战斗准备。厉:磨;秣:喂马料。
  晋文公曾联合秦穆公出兵攻打郑国。郑文公在危急之中,请大夫烛之武到秦军营中,劝秦穆公不要损人不利己:牺牲郑国,便宜晋国,而削弱了自己。秦穆公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于是撤回秦军,还派了杞子、逄(pang)孙、扬孙三人帮助郑国守卫国都。晋文公见秦军撤走,也只得收兵回晋国去了。
  两年后,帮助郑国守城的杞子送密信给秦穆公说:“郑国派我‘掌其北门之管’,您要是秘密派兵来,我作内应,郑国马上就成咱们的了……”所谓“掌其北门之管”,就是负责管着一国的大门。当秦穆公向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不赞成。但穆公还是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带领军队,去偷袭郑国。当时郑国的国都在新郑(今属河南省)。秦军经过洛阳,向东进发。洛阳是周朝的京城,即当时“天子”的所在地。秦军毫无顾忌地通过京城,到了滑国(在今河南偃师县)境内。离郑国已经不远了。
  郑国有个商人,名叫弦高,正要到京城洛阳去做买卖。这一天,在滑国遇见了东进的秦军,他一看便料到是怎么回事了,急中生智,拿出四张熟牛皮,加上十二头牛,假托代表郑国慰劳秦军,说道:“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大军到来,十分欢迎。献给你们这一点点东西,略表心意。”弦高一面应付秦军,一面派人赶快向郑国国君报告。
  郑国的国君是郑文公的儿子郑穆公。穆公得到报告,大吃一惊,连忙派人到北门去察看秦国驻军的动静,见他们个个都已扎束停当,“厉兵秣马”,只等动手了。穆公就派大夫皇武子去婉言辞退杞子等秦国将领。杞子等知道阴谋败露,无法立足,慌忙逃走。秦将孟明视等知道郑国已有准备,不可能偷袭了,也就停止东进,黯然回国。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5   杞子,秦国的大夫,驻守在郑国。有一天,他派人密报秦穆公,让他趁秦驻军掌管郑国北门之便,来偷袭郑国。穆公接到密报,觉得机不可失,就不听大夫蹇叔劝阻,立即派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将帅领兵远征郑国,蹇叔的儿子也在这支远征军中,送别时,蹇叔抱住儿子失声痛哭,还说: “你们一定会在肴这地方遭到晋军抵御,到时,我来收你的.尸骨。” 穆公知道后,大骂蹇叔该死。
  秦军经长途跋涉来到了离郑国不远的滑国,郑国商人弦高正巧去周朝做买卖也经过滑国,得知秦军将进攻自己的国家,他一面不动声色,假称受郑穆公的派遣,对秦军说: “我们国君知道你们要来,要我送一批牲口来犒劳你们。”
  这样稳住秦军后,弦高暗中派人把秦军进犯的消息急速告诉郑穆公。
  郑穆公接到弦高的密报,马上派人去杞子等人的住地察看动静,见他们果然已扎好了行李,“厉兵秣马”,准备作秦军的内应。郑穆公证实了弦高的消息后,就派皇武子去杞子处说: “我们很抱歉,没有好好款待你们,现在你们的孟明要来了,你们可以跟他去了。”
  杞子等人见事已败露,就分别逃往齐国、宋国。
  孟明得到消息,知道偷袭不能成功,怏怏地说: “郑国已有准备了,我们无人作内应,伐郑没有希望了,还是回去吧。”于是,他下令班师回国。还师途中,经过险地肴,果然遭到了晋军的伏击,秦军全军覆没,孟明等三位统帅成了晋国的俘虏。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6   春秋时期,秦穆公为了当上霸主,不择手段。为了摸清郑国的虚实,派秦将杞子到郑国去帮助郑国设防。不久,杞子派人回来报告秦穆公,说是郑国已经让他掌握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穆公暗中发兵来偷袭郑国,他可以打开北门作为内应。秦穆公听了,非常高兴,立即派孟明视等三人领五万大军去偷袭郑国。秦国老臣蹇叔极力劝阻,认为秦郑二国相距太远,中间还隔着晋国,如果走漏了风声或遇到晋军的袭击,就非常危险。秦穆公没有听取蹇叔的劝告,坚持发兵。
  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在离郑国不远的地方碰到了一个贩牛的商人。这个商人叫弦高,是郑国人。他估计秦军是去袭击郑国的,非常着急。他灵机一动,一面派人赶回郑国去报告,一面挑了四张牛皮和十二头肥牛,送给秦军作犒劳品。弦高见到孟明视,对孟明视说:“我们国君听说你们带兵要到我们郑国去,特意派我送来这些东西慰劳你们,表示一点心意。孟明视见弦高送来慰劳品,又说了那样的话,就以为郑国真的已经知道秦军来偷袭的事,肯定作好了准备,就取消了攻打郑国的念头,改为攻打滑国去了。
  郑国这边接到弦高派人送来的情报,马上派人去察看秦国将领杞子的动静,发现他们果然已收拾好了行装,磨好了兵器,喂饱了马,作好了战斗的准备。郑穆公于是就派人去暗示杞子,说郑国已经知道秦国要进攻郑国。杞子见机密已经泄露,赶紧带着他的人马逃走了。
  后来,秦军在灭掉滑国回秦国的途中遭到了晋国军队的袭击,全军覆没,孟明视等将领被俘。“厉兵秣马”也作“秣马厉兵”。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7   【注音】lì bīng mò mǎ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秦国、晋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派大臣烛之武单独与秦国结盟,按约秦国派杞子、逢孙和杨孙率军驻在郑国,秦国退兵。杞子派人偷偷回国要秦穆公出兵,秦军就大举进攻,郑国商人弦高冒充使臣警告秦国,秦国只好攻打滑国。
  【典故】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解释】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准备战斗
  【近义词】秣马厉兵、严阵以待
  【反义词】高枕无忧
  【其它使用】
  ◎在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我军正厉兵秣马,杀向国统区,指日挥戈南下,解放大西南。

厉兵秣马的拼音和意思

厉兵秣马
[lì bīng mò mǎ]
厉兵秣马,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也作“秣马厉兵”“砺戈秣马”。
这则成语意思是把兵器磨快,把战马喂饱,形容做好战备,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其本身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等。
成语寓意
厉兵秣马这个典故阐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及“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涵义,这些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在弦高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弦高只是郑国一个以买卖为生的普通商人,但当他听说秦国要攻打自己的国家时,毫不犹豫地冒着破产和被识破而杀头的双重危险,把自己用来做生意的牲畜送给秦军,拖延秦军进攻的步伐,充分体现了他的机智勇敢。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_成语“厉兵秣马”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_成语“厉兵秣马”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厉:同“砺”,磨。兵:兵器。
  秣:喂。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磨好刀枪,喂好战马,准备战斗。
  【用法】

  原用于形容紧张的战备,后泛指事前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也作“秣马厉兵”。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成语故事】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死去,秦国欲乘机向东发展,此举引起了霸主晋国的不满。当时驻守在郑国的秦国大夫杞子,派人送密报给秦穆公,让他趁机来偷袭郑国。秦穆公以为这是个机会,就不顾大夫蹇叔劝阻,派孟明等三位将帅领兵远征郑国。蹇叔的儿子也被征兵入伍。临别时蹇叔抱住儿子痛哭道:“此次远征徒经晋国,到时,你们一定会在这个地方遭到晋军袭击,我军必将全军覆没。”秦穆公听说了这不吉利的话,大骂蹇叔该死。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离郑国不远的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做买卖经过滑国,得知秦军将进攻自己的国家,于是不动声色,假称自己是受郑穆公的派遣来送牲口犒劳秦军的。暂时稳住秦军后,弦高暗中派人把秦军进犯的消息告诉郑穆公。郑穆公接到密报,马上派人去杞子的驻地察看,见他们果然已磨好刀枪,喂好战马,准备作秦军的内应。于是郑穆公派人去告诉杞子:“很抱歉怠慢了你们,孟明要来了,你们可以跟他去了。”杞子等人见事情败露,慌忙择路而逃。孟明得到消息,知道伐郑没有希望了,便下令班师回国。途中经过,果然中了晋军埋伏,秦军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