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尤利西斯作者
- 2、为什么叫尤利西斯
- 3、尤利西斯名词解释
- 4、全世界读懂的不超35人!《尤利西斯》到底有多难读懂?
- 5、尤利西斯是谁
- 6、《尤利西斯》到底讲些什么?
- 7、尤利西斯讲的什么
- 8、《尤利西斯》到底讲些什么?
- 9、尤利西斯讲的什么 尤利西斯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悲与喜
- 10、《尤利西斯》简析 介绍 赏析 鉴赏
尤利西斯作者
詹姆斯·乔伊斯。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2年。
该小说讲述的是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精神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一个儿子的故事。斯蒂芬已经有了一个生理上的父亲西蒙·迪达勒斯,但是斯蒂芬只把他当成肉体上的父亲,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变得成熟,也可以成为一名父亲。
然而,由于父亲西蒙·迪达勒斯的批评和缺乏理解并没有成功。因此斯蒂芬所寻找的父亲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父亲,这个父亲可以允许斯蒂芬自己也成为一名父亲。
布卢姆寻找儿子从很大程度上讲则是因为他需要一个后代来巩固自己的身份和延续香火。由此可见,斯蒂芬和布卢姆两人都希望通过寻求为父之道来巩固他们各自的身份。
《尤利西斯》的创作过程
1904年的一天,乔伊斯在都柏林街上和人发生冲突,一位中年人亨特把受伤的他扶起来送回了家。后来他听说亨特是一个受到歧视的犹太人,而且妻子对他不忠,亨特的精神更是令乔伊斯感动。
乔伊斯对弟弟说,他想就此写一个短篇小说,题目就是《尤利西斯》。后来,他又想把它写成中篇,直到1914年,乔伊斯才动手写该题材。
为什么叫尤利西斯
来源希腊神话。1、剧情描写:尤利西斯用巨人的狼牙棒刺瞎了巨人的独眼。结果巨人发怒后乱打一气,最终将洞口撞开。尤利西斯和众人趁机带着物资桃之夭夭。2、《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2年。该小说讲述的是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精神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一个儿子的故事。
尤利西斯名词解释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2年。 该小说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一反传统的写作方法,使用极为怪诞的手法,讲述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精神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一个儿子的故事。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采取了实验性的写作手法,以第一章为例,主要采用了自然主义和意识流的写作手法。
这部小说具有以下特点:
1. 自然主义:以客观的视角详细描绘了主人公利奥波德·布卢姆(Leopold Bloom)在1904年6月16日(星期二)一天的活动和所思所想,以及他与三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交往和接触。
2. 意识流:在描绘布卢姆的活动和交往的同时,也深入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将他瞬时的意识活动和潜意识活动都展现在读者面前,如他对妻子玛迪(Maeve)的怀念、对女儿斯蒂芬妮(Stephine)的担忧、对宗教的看法、对祖国的热爱、对犹太人的同情等等。
总的来说,《尤利西斯》是一部描述一天内三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全世界读懂的不超35人!《尤利西斯》到底有多难读懂?
因为它的作者在语言以及结构上进行了更改,并且这本书是向人的内心世界进行发掘的所以很难读懂。
这是一部意识流小说,可能偏向于精神流层面,所以很多人都读不懂。
难读懂是真的,文学神作也是真的。毕竟《尤利西斯》还有这些著名称号——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意识流小说的代名词、现代人类精神的百科全书、写作文体的百科全书、一部普通人的史诗……
福克纳在一次访谈中更是将《尤利西斯》提到了和《圣经》相并列的位置。看到这里,你心里可能在想:这到底是本什么神书啊?
天书《尤利西斯》究竟讲了什么?
作者乔伊斯本人说过:小说家的任务是表现人的本质。在写作《尤利西斯》过程中,他深刻践行着这一创作宗旨。
其实他这个故事情节是挺简单的,主要难读懂的是描述方面比较混乱,破碎,模糊所以增加了这本书的理解难度,造成了很少有人能读懂的现象。
真的,翻了《尤利西斯》后,感觉我上一本看的《族长的秋天》真的太太太简单易懂了!!????像这种意识流小说的语言描写表达都……蛮支离破碎的(与普通的小说相比),经常会出现读了很长一段却不了解内容的情况。况且尤利……那么长长长……完全没有要读的欲望……了在说什么读不懂四大名著及其他经典的,建议去翻翻追忆年华与尤利??
虽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尤利西斯》却得到了许多读者“看不懂”的评论。该书最早于1922年出版,因其艰涩难懂,这期间许多译者望而却步,终于到几十年后的1994年中文版终于面世。而《尤利西斯》的难懂在于其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和小说中含有的现代性特征。
一、《尤利西斯》采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全书一共十八章,只写了1904年6月16日这天,主人公卢布姆在都柏林的活动和遭遇。由于作者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书中的描写非常游离,因为缺少关联性,有人说常常是看了后面就忘了前面。同时,作者的行文也非常天马行空,运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一些句子摘出来就像是一首象征主义的现代诗,没有注释根本看不懂。
二、《尤利西斯》的现代性同样赋予了该书“难懂”的光环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如《等待戈多》,是荒诞、无稽的,它们主张解构传统叙事、去中心化的口号,作品缺少叙事、情节离奇,《尤利西斯》也有这样的现代性特征。本书虽名为《尤利西斯》,可书中并没有叫尤利西斯的人,这是一位古希腊史诗中的英雄。在书中,作者将主人公这个普通人一天的活动与大英雄的多年漂泊生活相比较,解构了“英雄”的概念,赋予普通生活以不平凡的意义。
最后,文艺作品没有“读懂”一说。产生这种想法大概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每一分要对应一个答案点,且答案的最终解释权在出题人手中,我们要去“懂”他的想法。但是,一部作品好比孩子,当它从作者手中出生以后,它就不受作者的掌控了,所以说,我们在读《尤利西斯》的时候,读到什么就是什么,不一定非要去了解作者的愿意是何,只要把读的过程当做一种体验即可。
尤利西斯是谁
尤利西斯是古希腊伊塞卡国王,也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主角之一。
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斯,是古希腊伊大卡岛的国王,曾参加特洛伊战争。出征前他把王位交给其妻佩涅洛佩,可是在他离家期间,许多向他妻子求婚的贵族青年赖在他的宫里饮酒作乐,奥德修斯因此在外漂流了10年之久。他神奇的经历之一,是抵御了塞壬那令人无法抗拒、致人死亡的歌声的诱惑,他命令同伴们用蜡封住耳朵,免得他们被迷人的歌声所诱惑,而他自己则想听听塞壬的声音到底有多美。奥德修斯被塑造为英勇顽强、战斗不息的英雄,也是机智巧妙的谋略家。
奥德修斯的故事反映了古希腊人对英勇、智慧和坚韧不拔精神的崇尚。他的冒险旅程和他在面对困境时的足智多谋,使他成为古希腊文学中最为著名和受人尊敬的人物之一。他在特洛伊战争后的流浪和对家乡的思念,也表达了对家庭和亲情的深深眷恋。
总的来说,尤利西斯(奥德修斯)是古希腊文化和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的形象和故事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他的智慧、勇气和决心使他成为一个令人敬佩的英雄,也是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榜样。
《尤利西斯》到底讲些什么?
该小说讲述的是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精神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一个儿子的故事。斯蒂芬已经有了一个生理上的父亲西蒙·迪达勒斯,但是斯蒂芬只把他当成肉体上的父亲。
斯蒂芬所寻找的父亲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父亲,这个父亲可以允许斯蒂芬自己也成为一名父亲。布卢姆寻找儿子从很大程度上讲则是因为他需要一个后代来巩固自己的身份和延续香火。斯蒂芬和布卢姆两人都希望通过寻求为父之道来巩固他们各自的身份。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2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04年的一天,乔伊斯在都柏林街上和人发生冲突,一位中年人亨特把受伤的他扶起来送回了家。后来他听说亨特是一个受到歧视的犹太人,而且妻子对他不忠,亨特的精神更是令乔伊斯感动。乔伊斯对弟弟说,他想就此写一个短篇小说,题目就是《尤利西斯》。后来,他又想把它写成中篇,直到1914年,乔伊斯才动手写该题材。
作品赏析
《尤利西斯》的人物体现了现代主义特征:首先,《尤利西斯》的主人公不是故事情节的驱动者,而是作者调控小说艺术形式的有效工具。坚决淡化小说人物的传统角色和职能,将其与故事情节剥离,并充分强调其对小说艺术的宏观调控作用,这无疑是乔伊斯在人物描写艺术上的大胆革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讲的什么
《尤利西斯》是现代版的《奥德赛》,它记录了现代爱尔兰的精神史——这也是作者乔伊斯的夙愿。
在这本书中,乔伊斯用100多万字讲述了18小时内三个主要人物的活动和故事,没有废话。仔细记录了1904年都柏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住在那里的人。
《尤利西斯》有三个主角:布鲁姆是社会中下层的中年犹太人,一个普通的广告推销员,温柔他今天在城里闲逛。他的妻子莫莉是一个性感粗俗的女人。她既不关心政治也不关心道德。
这一天,她在家里和情人约会。她丈夫知道这一点,但假装聋哑,主动出去为他们腾出空间。斯蒂芬是一个沮丧的年轻知识分子,从事教学工作。乔伊斯专注于现代人的所有经历。
《奥德赛》是古典英雄的史诗,《尤利西斯》是现代普通人的史诗。《尤利西斯》的每一章都以《奥德赛》的人物或章节命名,但古典英雄奥德修斯被现代反英雄布鲁姆取代;
奥德修斯十年的海上冒险被布鲁姆在都柏林游荡的一天取代;奥德修斯忠诚的妻子珀涅罗珀被布鲁姆不忠的妻子莫莉取代;年轻的古典英雄特勒马科斯被年轻的知识分子斯蒂芬取代。
《尤利西斯》到底讲些什么?
《尤里西斯》是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的代表作。
这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利厄波尔·布卢姆是都柏林一家报纸的广告推销员,小说用许多逼真的细节描写这个彷徨苦闷的小市民和他的寻欢作乐的妻子莫莉以及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的青年学生斯蒂芬?德迪勒斯这三个人一昼夜中的经历,实质上是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孤独与绝望的写照,乔伊斯把小说的主人公和荷马史诗《奥德修纪》中的英雄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斯)相比拟,把他在都柏林的游荡和尤利西斯的10年飘泊相比拟,而且全书18章一一和荷马史诗中的情节相对应,通过全面的对比渲染了现代西方社会的腐朽与堕落,突出了人的渺小与悲哀。
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形成一种崭新的风格,成为现代派小说的先驱。他不仅在遣词造句方面刻意创新,而且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引语和神话。但有些段落不加标点符号,以致有隐晦之感。小说出版后,其中某些词句被认为“淫秽”而受到指摘,因此长期被禁止在英美发行。直到美国法官沃尔西在1933年12月 6日作出了解除禁令的决定后,这部巨著才公开与英美的读者见面。
这作品简述
是爱尔兰意识流文学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于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卢姆(Leopold Bloom)于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日常经历。乔伊斯选择这一天来描写,是因为这一天是他和他的妻子诺拉·巴纳克尔(Nora Barnacle)首次约会的日子。小说的题目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拉丁名为尤利西斯),而《尤利西斯》的章节和内容也经常表现出和荷马史诗《奥德赛》内容的平行对应关系。利奥波德·布卢姆是奥德修斯现代的反英雄的翻版,他的妻子摩莉·布卢姆(Molly Bloom)则对应了奥德修斯的妻子帕涅罗佩(Penelope),青年学生斯蒂芬·迪达勒斯(Stephen Dedalus,也是乔伊斯早期作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主人公,以乔伊斯本人为原型)对应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玛科斯(Telemachus)。乔伊斯将布卢姆在都柏林街头的一日游荡比作奥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同时刻画了他不忠诚的妻子摩莉以及斯蒂芬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的心理。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并被誉为20世纪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首,每年的6月16日已经被纪念为“布卢姆日”。
创作背景
乔伊斯使用了奥德修斯的罗马名“尤利西斯”据说是由于他从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的儿童作品《尤利西斯的历险》最先接触了奥德赛的故事。他曾评论认为奥德修斯是文学史上涵盖意义最广泛的人物形象,并试图以尤利西斯的历险为主题写一篇短篇小说发表在《都柏林人》中,并最终从1914年起开始创作长篇小说。
《尤利西斯》中的人物形象与乔伊斯的其他作品一样,大多有其生活原型。乔伊斯本人出生于一个经济状况良好的天主教家庭,但后来由于爱尔兰民权运动领袖帕内尔的倒台以及父亲酗酒等原因家道中落,乔伊斯也选择放弃天主教信仰。1902年乔伊斯离家前往巴黎学习医学,1903年母亲病危赶回都柏林,临终床前乔伊斯和弟弟斯坦尼洛斯·乔伊斯却出于对天主教的叛逆坚持不肯下跪。后来乔伊斯把这一经历写入《尤利西斯》第一章并加以渲染。1904年起乔伊斯再次离家,并结识了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诗人奥列佛·圣约翰·戈加蒂。尽管并不是很信任他,乔伊斯依然被他的才华所吸引,后来戈加蒂成为《尤利西斯》中“壮鹿”马利根的原型。戈加蒂在都柏林湾租了一幢爱尔兰抵抗拿破仑·波拿巴进攻时建造的圆形石堡,想要用来作为根据地发起将爱尔兰文艺古希腊化的文化运动,乔伊斯在邀请下也住进石堡。但两人时常发生摩擦,其后戈加蒂的一个英国牛津朋友也搬进石堡,他爱好盖尔语,并给自己起了一个盖尔人的名字,他成为乔伊斯书中海因斯的原型。一天夜里他做恶梦梦见被黑豹追赶,半梦半醒之间竟然抓起手枪扣动扳机,险些击中乔伊斯。惊醒的乔伊斯决定立刻离开石堡不再回来,尽管当时是半夜,后来乔伊斯将这段经历也写入《尤利西斯》第一章中。后来乔伊斯在一家妓院喝醉,遇上了蛮不讲理的宪兵(第十五章中的宪兵卡尔和宪兵康普顿)发生争吵并动手,幸好被他父亲的朋友亨特先生遇见解救。乔伊斯于是产生灵感,想要为亨特先生写一篇在都柏林的历险,于是亨特先生成为布卢姆的原型。其他重要的原型包括:西蒙·迪达勒斯(斯蒂芬的父亲,以乔伊斯的父亲为原型),摩莉(以乔伊斯的妻子诺拉为原型)。
出版历史
1897年 【15岁】 乔伊斯获爱尔兰最佳作文奖
1914年 【32岁】 先后被20多个出版商“非文学原因”拒绝的《都柏林人》出版在叶芝,庞得帮助下,《一个青年艺术家画像》连载
1921年 【39】 《尤利西斯》第一版1000册预订,顾客名单中有叶芝,庞得, 纪德 ,海明威
1927年 德译本出版
1929年 法译本出版
1932年 日译本出版
1933年 美国版出版
1935年 从未读过此书的周立波全面批判《尤利西斯》
1964年 读过此书的袁可嘉批判《尤利西斯》
1984年 周立波批判文章再次发表
1994年 萧乾夫妇中译本出版
1995年 美国人金堤中译本出版
《尤利西斯》写于1914年至1921年间,1918年起开始分章节在一家名为《The Little Review》的美国杂志连载,直到1920年连载到第十三章《瑙西卡》时因包含有大量描写主角行手淫的情节被美国有关部门指控为淫秽。1921年《尤利西斯》在美国和英国遭禁,但其后(1922年)在爱好现代主义文学的西尔维亚·毕奇小姐的帮助下,《尤利西斯》得以在法兰西共和国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屋首次完整出版。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尤利西斯》在美国、英国、爱尔兰等国仍然被列为禁书。 在W·B·叶芝和T·S·艾略特等多位欧美知名作家的支持下,1933年12月6日纽约南区地方法庭的约翰·乌尔赛法官宣判《尤利西斯》尽管包含性描写但并非色情作品,从而并不淫秽。次年1月《尤利西斯》在美国由兰登书屋出版。
小说结构
《尤利西斯》全书共分为三部分十八章,表面上每章内容晦涩凌乱,实则内部结构与荷马的《奥德赛》有密切联系。每一章节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并对应一个《奥德赛》的故事主题,角色和情节也和《奥德赛》有不同层次的对应。《尤利西斯》在The Little Review连载期间,每章都加上了下表中的标题。但据说出于避免使读者过于关注这些对应关系的考虑,乔伊斯并未将标题等提示性内容在其后正式出版的书中写明。
乔伊斯本人于1920年在书信中评论此书为:
它是一部关于两个民族(以色列-爱尔兰)的史诗,同时是一个周游人体器官的旅行,也是一个发生在一天(一生)之间的小故事……它也是一种百科全书。
想看的话,有个网址,中英均可看http://www.pku.edu.cn/study/novel/ulysses/cindex.htm
该小说讲述的是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精神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一个儿子的故事。斯蒂芬已经有了一个生理上的父亲西蒙·迪达勒斯,但是斯蒂芬只把他当成肉体上的父亲。
斯蒂芬所寻找的父亲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父亲,这个父亲可以允许斯蒂芬自己也成为一名父亲。布卢姆寻找儿子从很大程度上讲则是因为他需要一个后代来巩固自己的身份和延续香火。斯蒂芬和布卢姆两人都希望通过寻求为父之道来巩固他们各自的身份。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2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04年的一天,乔伊斯在都柏林街上和人发生冲突,一位中年人亨特把受伤的他扶起来送回了家。后来他听说亨特是一个受到歧视的犹太人,而且妻子对他不忠,亨特的精神更是令乔伊斯感动。乔伊斯对弟弟说,他想就此写一个短篇小说,题目就是《尤利西斯》。后来,他又想把它写成中篇,直到1914年,乔伊斯才动手写该题材。
作品赏析
《尤利西斯》的人物体现了现代主义特征:首先,《尤利西斯》的主人公不是故事情节的驱动者,而是作者调控小说艺术形式的有效工具。坚决淡化小说人物的传统角色和职能,将其与故事情节剥离,并充分强调其对小说艺术的宏观调控作用,这无疑是乔伊斯在人物描写艺术上的大胆革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讲的什么 尤利西斯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悲与喜
尤利西斯讲的什么,《尤利西斯》讲的是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精神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一个儿子的故事,《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2年。以下是关于《尤利西斯》这部小说的简介,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继续往下阅读了解。
关于尤利西斯的简介 1、在《尤利西斯》这部小说里,乔伊斯通过描述一天内发生的单一事件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人类社会的缩影,通过对一个人一天日常生活和精神变化的细致刻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悲与喜,英雄与懦夫的共存以及宏伟与沉闷的同现。
2、《尤利西斯》一共有三部分十八章,该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三位普通的都柏林人在1904年6月16日从早上8点到晚上2点钟一天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经历。
3、《尤利西斯》小说中的人物有这些,一:利奥波德·布卢姆,其在长相、性情、行动上都缺乏英雄性,卑微无能,性格略显多重。二:摩莉·布卢姆,其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业余歌手。三:斯蒂芬·德迪勒斯,其是一位精神空虚、意志消沉的青年教师。
4、《尤利西斯》小说中的主题思想有,一:揭露殖民统治的罪恶,弘扬爱尔兰民族解放精神。二:以驳斥反犹太主义为镜子,批判爱尔兰的精神瘫痪及欧洲的狭隘思想。
《尤利西斯》简析 介绍 赏析 鉴赏
《尤利西斯》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爱尔兰]乔伊斯 类型:小说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922年。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爱尔兰著名的现代派小说家,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市的一个穷公务员的家庭。中学毕业后,乔伊斯决心献身小说创作。1898年他进入都柏林大学专攻现代语言学,后赴欧洲大陆,开始“自愿流亡”的艰苦生活。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都柏林人》,后有自传体中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等著作。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尤利西斯》于1922年2月2日在第戎出版。那一天是乔伊斯的生日,他看到了自己16年构思、7年写作的成果。小说出版后,因其中某些词句被认为“淫秽”而受到指摘,因此长期被禁止在英美发行,直到1933年这部巨著才得以公开与英美读者见面。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金堤翻译的《尤利西斯》,以及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萧乾、文洁若翻译的《尤利西斯》均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尤利西斯》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04年6月16日早晨8点到次日凌晨2点的一天之内: 1904年6月16日上午,青年斯蒂芬去学校领取薪水,校长把自己的一篇文章交给他,委托他找报社发表。斯蒂芬离开学校后到了海滩。在这里,他浮想联翩,顺手把自己的感想写在了校长那篇稿子的空白处。他精神上十分苦闷和彷徨,又沉浸在没有听从母亲的临终遗言的悲哀和愧疚之中,希望能有一位精神上的父亲给自己以安慰。 同一天早晨,小市民布卢姆上街买了一些东西后,把准备好的早餐送到还未起床的妻子床边。这位匈牙利裔犹太人在都柏林一家报社当广告推销员。他的妻子莫莉是丈夫多得多。半老徐娘的她总是红杏出墙,今天正准备跟情人博依兰幽会。布卢姆整天为此事烦恼,却又难以启齿。同时,他自己也在寻找情人。当天10点钟他化名弗洛尔,与一名女打字员互递情书。 11点,布卢姆去参加一个葬礼,在墓地上他回想起自己夭折的儿子,心中充满凄凉,感到自己不过是个在异乡漂泊的人。 中午,布卢姆在报社向主编说明自己揽来的业务。正在此时,斯蒂芬来向报社推荐校长的文章,却被主编冷落在一旁,斯蒂芬愤然离去。 下午1点,布卢姆进入一家小饭馆就餐,却发现那里脏乱不堪,人们吃相不雅。于是他改去另一家饭馆。饭后,布卢姆不巧遇到自己的情敌博依兰,他赶紧躲进了博物馆。 下午2点,斯蒂芬在图书馆里和别人高谈阔论着莎士比亚。不久,布卢姆也来了,却没有参加这场讨论。 下午5点,布卢姆本与一位朋友约好在酒吧见面,却在那里与一个无端诋毁犹太人的无赖争论起来。 黄昏时分,布卢姆在海滩看见一位正在乘凉的美貌少女。他被深深迷住了。那位少女也觉察到布卢姆深情的目光,两人四目相对。少女离开时,布卢姆才发现她是个瘸子。 晚上10点,布卢姆去医院探望难产的麦娜夫人,却在那里巧遇喝得酩酊大醉的斯蒂芬。在麦娜生下了一个男婴后,布卢姆和斯蒂芬一起离开了医院。 午夜时分,布卢姆的脑中渐渐出现一幕幕幻觉。在他的幻想中,他被警察抓去审问,罪名是给某夫人写情书。之后他又突然间当上了市长,进而一变而成爱尔兰国王,却很快又被群众驱逐出境。布卢姆清醒后,到妓院去找斯蒂芬。斯蒂芬由于醉酒而抡起手杖打碎了妓院的灯,而后跑到大街上。布卢姆也跟了出去,这时两个英国兵无事生非,对斯蒂芬大打出手。布卢姆在迷糊中把斯蒂芬当成自己死去的儿子,扶起了斯蒂芬。布卢姆和斯蒂芬在精神上都无所依靠,备受痛苦和折磨。此时,在昏黄的路灯下,两人无语而立,终于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各自的精神寄托:斯蒂芬找到了父亲,布卢姆找到了儿子。 这天深夜,布卢姆和斯蒂芬先是去了一家马车夫棚,然后又去了布卢姆家。此时莫莉刚刚与情人分别,三个人聊了起来。布卢姆邀请斯蒂芬留下,斯蒂芬却婉言谢绝,但是同意教莫莉意大利文。 清晨,斯蒂芬告辞而去。布卢姆发现卧室的摆设略有变动,断定是莫莉与情人白天幽会时所为,于是开始想像他们在一起的情景。继而他又猜测莫莉的情人肯定不止博依兰一个人。他一直很好奇莫莉与这些情人在一起究竟都干了些什么。 莫莉在半梦半醒之间,布卢姆、博依兰、初恋情人等相继在她的梦中出现。在她听说斯蒂芬的事情以后,又开始幻想着和这位年轻人 *** ,这使她在隐约之中感到一阵阵的冲动和满足。 知名篇章 此段选自《尤利西斯》第3章,全是斯蒂芬的内心独白,是全书最为艰涩难懂的一章,但也极其精彩。斯蒂芬由学校进城途中,独自一人徘徊于森进蒙特海滩。他面对阵阵袭来的海浪,想到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可见现象的无可避免的形态:这是最低限度,即使没有其他。通过眼睛进行的思维。我在这里辨认的,是一切事物的标志:海物、海藻、正在涨过来的潮水、那只铁锈色的靴子。鼻涕青、银灰色、铁锈色:颜色的标记。透明性的限度。但是他又加上:在物质中。那么,他对事物的认识,是先知其为物体,后知其颜色的。通过什么途径?用脑袋撞的,肯定。别忙。他是秃顶,又是一个百万富翁,这位maestro di color che sanno。透明性在其中的限度。为什么是其中?透明性,不透明性。可以伸进你的五个指头去的是豁口,伸不进去的是门。闭上你的眼睛试一试。 斯蒂芬闭上眼,听着自己的靴子踩在海藻和贝壳上的喀嚓喀嚓声。你这么对付着也走过去了。是的,一次跨一步。用短促的时间,跨越短小的空间,一段又一段。五、六:这就是Nacheinander。一点也不错,这也就是有声现象的无可避免的形态。睁开眼吧。不,耶稣!如果我从一个临空探出的山崖上摔下去,那就是无可避免地摔过nebeneinander去了。我现在在黑暗中进行得很顺利。佩带着我的白蜡佩剑。用它敲击着吧:他们的办法。我的两只脚上穿着他的靴子,靴子上面是他的裤子,nebeneinander听来是实的:是造物者捶打出来的。我这样在沙丘的海滩上走,是否将会走入永恒?喀、嚓、喀、嚓。海上的野生钱币。戴汐夫子全认识。 你愿来沙丘吗? 牝马玛德琳? 韵律就来了,你瞧。我听得出。节奏整齐,抑扬顿挫。不对,牝马玛德琳跑快了。 (选自《尤利西斯》,金堤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离开一辈子后,他又回到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上。从小到大,他始终是那个地方的一名目击者。 故人生在世,俱应预想其最终之归宿。举凡母胎所生者,终必面对死亡,并化为尘埃。 阅读指导 《尤利西斯》这部宏篇巨制长达3卷1500页,然而它所描述的所有事件只发生在一天之中。他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物的行动、语言及其细微的意识流动纤毫毕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现实生活以及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丰富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真实地还原。因此,《尤利西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意识流小说描写“内心的真实”的特点,成为意识流小说的一面旗帜。 《尤利西斯》通过对苦闷彷徨的小市民布卢姆和他耽于情欲满足的妻子莫莉,以及寻找精神依托的青年学生斯蒂芬这3个人在18个小时中的经历的描写,写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绝望。小说主人公布卢姆是个充满矛盾色彩的角色。在生活中他饱受打击,孩子夭折,正当壮年却丧失了性能力,妻子不贞,但他自欺欺人,满足于妻子对自己名存实亡的“爱”,并把斯蒂芬假想为自己的儿子,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已人到中年,还一无所成,在妻子面前抬不起头来,却又不无优越感;他不满于现实生活,但又安于现状;他自视清高,不愿与粗俗之人一起用餐;他侠义,从妓院中救出了酩酊大醉的斯蒂芬;同时,他又有猥琐下流的一面,甚至想占残废女孩的便宜……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是迷茫、无奈,失去精神支柱与生活目的的现代人的真实写照。 《尤利西斯》出版后,在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该书“粗俗不堪入目”。有作家甚至毫不客气地把有乔伊斯亲笔签名的赠阅本退还给他。只有T·S·艾略特等少数作家看出《尤利西斯》是一部当代题材的《奥德修记》。《尤利西斯》在艺术结构上匠心独具,它采用与《奥德修记》平行的结构,每章寓意都与史诗具有对应的关系。作者把徘徊在都柏林的异乡人布卢姆与在外流浪的奥德修斯相提并论,以史诗的深度审视现代生活,创作出这一部象征着普遍人类经验的现代神话。同时,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广泛运用“意识流”的创作手法,以大段内心独白刻画人物,在展示人的心理活动的同时揭示出一些深刻的寓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此外,他在遣词造句方面刻意创新,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引语和神话,使作品蕴涵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显示出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 阅读建议 《尤利西斯》是一部十足的现代小说。乔伊斯将内心独白和生动灵活的叙述合而为一,“形成全面表现人物性格的意识流”,从而创造了英国文学中最全面也最深入的人物形象。当然,一般读者阅读此书会感到困难,作一番浏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