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如何看待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 2、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 3、董仲舒的思想是什么?董仲舒 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
- 4、如何理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 5、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论述天人合一思想
- 6、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怎样的?
- 7、如何理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 8、天人合一是哪家思想
- 9、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和一”分别是什么意思?
- 10、“天人合一”论是什么?
如何看待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互泰”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天人互泰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摘自《天人互泰》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
天人感应把天和人看成两个独立而不想干涉的客体,他们作为人类生存的两大基本要素,虽然能够互相感应,但是互不干涉。
天人合一注重的是天和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他比天人感应的程度更深。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儒学的最高境界,成为一种终极关怀
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天人感应”是指人与自然万物同类相通,相互感应。人是自然中的一份子,本来于天地万物为一体,相互溶入生息,只因识神分别之故、渐脱离自然。
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在天人合一价值成就系统中,天人合一是描述了事物的矛盾变化以及反应进程与指向的观察工具、思维模式。天与人各代表了万物矛盾间的两个方面,即内与外、大与小、静与动、进与退、动力与阻力、被动与主动、思想与物质等等对立统一要素。
我们用天和人来代表万事万物中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如无人,一切矛盾运动均无法觉查;如无天,一切矛盾运动均失去产生的载体;唯有人可以运用万物的矛盾;唯有天可以给人运用矛盾的资源!总之,以天与人作为宇宙万物矛盾运动的代表,才能最透彻的表现天地变迁的原貌和功用。
天人合一的根本表述:天与人是世间万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天代表物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
天人合一构成了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矛盾对立统一体,在万物诸矛盾中,又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存在着四大层级矛盾!而人类活动的一切起点、指向与归宿,又全在这天人合一的四大矛盾运动之中!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是指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董仲舒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西方思想
在西方人的思想里面,天跟人没法合一,因为他们所谓的天就是God,God就是上帝,而上帝永远高高在上,主宰人类。天是上帝,上帝跟人类当中有一条,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叫做双黄线,是不能超越的,人再伟大,永远只是人,不可能是God,God是唯一的、无可取代的。
天人怎么能合一?这也是外国朋友经常问我的问题。他们说:"笑话,天那么高,人怎么能跟它合一?只有你们中国人才做这种梦!"其实,这是他们不了解罢了。
中国人知道,世界上有看得见的部分,就有看不见的部分,而往往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看得见的部分,很遗憾,这是西方人所不重视的地方,他们太重视眼见为实。
在看得见的部分,天跟人永远没有办法合一,要达到这个层面的天人合一,那真是做梦,但是在看不见的部分,天人是合一的。可见,看不见的部分比看得见的部分更重要,功能更大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这个或许大家说的都对;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经过深圳风水大师,八字与风水密码破译者,六柱风水掌门人张睿老师多年研究与实践证明,天人合一的“天”真正指的是宇宙环境的风水能量;天人合一的“人”,指的就是人体内环境过风水。
什么是天人合一?百度百科认为,“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大道,道家道教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
什么是天人合一?深圳风水大师,易医学双科大师,八字与风水密码破译者,六柱风水掌门人张睿老师的研究成果表明,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生的旅程就必将要面临两次的人天人合一。
人生的第一次的天人合一就是出生----人的出生就是生命在遗传与变异的矛盾运动中,在天地阴阳气化规律制约下,与时间保持动态同步的体现。之所以如此,利用干支符号表达的人的出生时间才有可能演绎人的命运;
人生的第二次的天人合一,就是出生以后,到生命结束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保持动态的“天人合一”的过程。生命的运程如果能保持相对的天人合一,那么人生就是顺畅的,比如升官发财什么的;如果没有达到天人合一的起码要求,也没有通过人体内环境结合风水外环境进行双向调理,那么就有可能发生伤病灾,比如破财,官灾等。
天人合一首席大师张睿老师认为,这里的“天”就是指宇宙风水的能量,“人”就是指人体内环境风水。阴阳宅风水是辅助天人合一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如果遇到了不能天人合一的情况,就可以根据人体内环境结合风水外环境进行双向调理。张睿老师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天人合一中的“一”是道德
.与天地合其德,说明天地是有道德的.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关系:其中“天人互泰”是“天人合一”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天人互泰》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指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董仲舒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在汉武帝元光元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扩展资料: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世。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景帝时任博士的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人合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仲舒
董仲舒的思想是什么?董仲舒 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这种思想最早是由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而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和思想家董仲舒则在庄子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天人合一表现的是中国人最基本思考方式和方法,这种思维方式认为天与人不是一种主体和对象的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和整体、扭曲和原貌的关系之中。
具体来说,就是物质世界是处于绝对运动之中的,而思维则是存在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因此思维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人与物以及物和人之间是相互和谐统一的。
先来看一下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汉武帝继位之后,西汉进入了一个政治和经济全面繁荣的时期。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统治者需要一种全新的思想学说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也成为了汉武帝执政的指导思想。
在天和人的关系上,董仲舒认为人是由天所创造的,天以自身为参照,创造出了人这一物种。因此人无论是在外形还是跟情感方面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和规律。同时天在运行之中,产生了阴阳五行,并通过五行来和人沟通。因此,天是一切的主宰者,遵从天的旨意行事是一条基本原则。在这个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君主是天的代表和化身这一观点,认为人跟天是不能直接沟通的,需要一个“圣人”来执行天的命令,而这个“圣人”就是君主。君主的权力是由天所授予的,君主是天和人之间的一个交流的桥梁,因此天下的人应该尊重并听从君主的号令,不然就是对天的不敬和冒犯。
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之所能够被当时的汉武帝所接受,是因为他的思想有利于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董仲舒的思想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许许多多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根据时代的需求,会提出与时代相符或者是具有预见性的思想。这些主张在当时或者是后世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董仲舒作为我国汉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又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呢?我们接下来就来看一下董仲舒的思想。
董仲舒是西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根据西汉初期政治上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封建统治和发展封建经济的思想主张,其中的一些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董仲舒的思想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第一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提出的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经不能满足汉初的政治需求,儒家的大一统、仁义、君臣伦理等理论似乎更适合汉武帝时期。于是董仲舒提出的这个深受汉武帝的欣赏,才有了著名了“天人三策”。儒家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成为了“正统”思想。
第二种是为了加强君权才提出来的。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就是认为人类的行为与天道运行是有关系的。人类社会的兴衰会影响天道,天上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等现象对人间的统治进行评判。本意是为了借助天对帝王的行事进行一定的限制。
第三种就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了。“三纲五常”思想自董仲舒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历代君王的重视,在中国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它对中国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我们在继承这些思想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奉天而法古”是董仲舒哲学体系的一条基本线索。由此线索展开,一方面在“奉天”即法于天道,天道是人道的根据,由此董仲舒建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哲学体系。另一方面在“法古”,即法于春秋之道。《春秋》是孔子所作,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寄寓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抱负。由此董仲舒承继春秋公羊一派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天道乃是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董仲舒的哲学体系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天人感应的哲学体系,第二部分是他对儒学原典《春秋》在《公羊传》的基础上所建立的哲学诠释体系。
(一)董仲舒的天人哲学
(1)理论基础及建构过程的分析。
董仲舒的天人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最主要的乃是其充分发挥了“同类相应”的思想和引入了“阴阳五行”体系。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作为框架,以气为运行中介工具,以同类相应作为指导思想,以天为最高主宰,以人最为天下贵,构筑起庞大而井然有序的天人体系。其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大肆论证其同类相动的论点。“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皦然也。”董仲舒在提出“同类相动”的论点及把气作为同类相动的中介运行工具之后,紧接着他就必须详细论证“天人同类”这一重大命题。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详细、具体、大篇幅地论证这一观点。他在《为人者天》一文中言道:“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类上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天者矣。”概而言之,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以数相副,以此证明天人是同类。
“天人同类”是董仲舒哲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基本命题之一,若此命题立论不稳,那么董仲舒整个哲学体系则必然摇摇欲坠,不堪一击。因此,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毫不怜惜笔墨,大量论证、分析,甚至附会他的“天人同类”的观点。在董仲舒整个哲学体系中,“天人同类”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至此,董仲舒在宏观上已经初步建构了这一体系。
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论述天人合一思想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董仲舒
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天气上,地气下,人气在其间。春生夏长,百物以兴;秋杀冬收,百物以藏。故莫精于气,莫富于地,莫神于天。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疢疾莫能为仁义,唯人独能为仁义;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物旁折取天之阴阳以生活耳,而人乃烂然有其文理。是故凡物之形,莫不伏从旁折天地而行,人独题直立端向,正正当之。是故所取天地少者,旁折之;所取天地多者,正当之。此见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是故人之身,首而圆,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百物者最近地,故要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为带,颈以上者,精神尊严,明天类之状也;颈而下者,丰厚卑辱,土壤之比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是故礼,带置绅,必直其颈,以别心也。带而上者尽为阳,带而下者尽为阴,各有分。阳,天气也;阴,地气也。故阴阳之动,使人足病,喉痹起,则地气上为云雨,而象亦应之也。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著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掩合。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是故陈其有形,以著其无形者,拘其可数者,以著其不可数者。此言道之亦宜以类相应,犹其形也,以数相中也。
〔注释〕 化:化生。 杀:肃杀。 收:收敛。 倚:立。 疢(chèn)疾:疢,热病。疢疾:这里指缺陷。 偶:匹配、配合。 空窍:孔窍。 理脉:指血管和脉络。 神气:精神气息。 旁折:偏侧,指兽类偏侧行走。 烂然:光辉的样子。 伏从:俯伏顺从。 题:通“头”。 绝:超出。 参:通“三”,指人与天地鼎足而为三。 棈(fén):通“颁”。 戾戾:指眼睛和耳朵都两两相背。 要:通“腰”。 带:腰带。 绅:长衣带。 副:副本。 相参:相合。 五藏:五脏。 暗肤著身:暗暗地附着在人身上。 掩合:密合、吻合。 副:符合。副数意为天的四时、五行、十二月、三百六十日与人的四肢、五脏、大骨节十二、小骨节三百六十的数目相符合。 类:同类。指数目不合者可在形状上相似,如头圆类天、足方类地。 一:天人一致、天人相类。 有形:人的形体,如四肢、五脏等。
(毛慧君)
〔鉴赏〕 《春秋繁露》之《人副天数》,是董仲舒论述其自然神论的宇宙观之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篇章。他以人与天相比类,“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说明“人受命乎天”而与天相副。这可以说是其以“同类相动”为理论依据的“天人感应”论的理论前提。
董仲舒认为,天有“十端”(《春秋繁露·天地阴阳》),而“天道之大者在阴阳”(《汉书·董仲舒传》)。天地正是通过阴阳四时的运行,化生、养成了万物和人类,且“事功无已,终而复始”(《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所以在董仲舒看来,天为“万物之祖”(《春秋繁露·顾命》),“亦人之曾祖父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然而,天地之精气造化,“莫贵于人”。这是因为,“人受命乎天”,故能超然于万物之上;物因自身固有之“疢疾”,所以不能为仁义,唯有人独能行仁义;物因自身固有之“疢疾”,不能与天地相匹配,唯有人独能与天地相匹配。例如,骨节、形体、耳目、孔窍,以及人心之喜、怒、哀、乐,皆可与天地之象、数比类、偶合。
观人之形体,也就是万物之一种,为何却能远远高于动物而类天呢?董仲舒认为,一切动物都不是直立而是旁折之,以采天之阴阳二气,谋其生活,而人则与此不同,乃“烂然有其文理”者,即是有文化、讲礼仪者。是故,一切动物之形体,无不都是“伏从旁折天地而行”,只有人独能挺立端向前行,堂堂正正,其中的缘由就是,取天地之精少者“旁折之”,取天地之精多者“正当之”。由此我们即可见人超越于万物而“参天地”的情形了。
正是据此,董仲舒列举了许多人参天地的现象:人身之首颁而呈圆形,像天之容貌;人身之头发,如天上散布之星辰;人之耳目“戾戾”灵光,有似日月辉明;鼻口吸呼,赛似风气出入孔窍之流荡;人心胸通达之知,像天之神明普察;人的腹、胞实虚错代,亦如百物之生生流变;足平布而方者,像地之形。人身以腰为带,分而为上下;腰以上者,乃“精神尊严”之所在,类天之情状;腰以下者,为“丰厚卑辱”之位,即壤土之喻;故带以上者尽为阳,带以下者尽为阴,阳阴各有其分,不得变动;否则,使阳阴错位,人足病而喉痹起,其寿命则危矣,这就如同地气上升,则必有云雨之象应之。
董仲舒认为,天地的符号,阴阳之副本,常设于人身,所以说人之身如天,其数可与天相参,故人的命运亦与之相连。天以一岁之数形成了人身,故人身之小骨节有三百六十六块,副天一年之日数;人身大骨节有十二分,副天一年之月数;人之身内有五脏,副天之五行数;人之身外有四肢,副天一年四季之数;人有醒有眠,副天之有昼有夜;人有刚有柔,副天之有冬有夏;人时常有哀有乐,副天之有阴有阳;人之心有思想计虑,副天之有度数;人际之间,行有伦理,副天地有高低、贵贱与尊卑。所有这些,皆暗自附着于人身,且与人俱生,与天相比而偶合,与其可数者,副其数,不可数之者,则副其类,皆当同诸于天而副天,与天“一也”。这里的天人之副,显然是列其有形,以彰其无形,执其可数者,以显其不可数者。以此来论道,则亦适宜于以类应之,犹似以数与其形体相合也。
董仲舒的《人副天数》所采用的,可以说是一种“以类合”、“以数偶”但是“无类类比”的方法,牵强附会地将人与天予以比附,从而把本来是与天非同类的人,归结为与天同类者,由此得出了人与天相副和天人合一思想,这样便为他以“同类相动”为理论依据,进而论述其著名的“天人感应”论,作了理论上的准备。董仲舒在这里所采用的,实际上是一种也可叫做经验类推的方法,而且是直观经验类推法。对于这种经验类推法,无疑是不应全盘否定的,而应肯定其中所包含的合理成分,因为其中包含的类比方法,至今仍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今天研究和运用这种方法,第一不可总是停留在经验范围内,第二要力戒对经验类比或类推的主观应用。董仲舒为了把天神秘化,将天说成是能够赏善罚恶和具有意志之天,先是把天与人归结为同类,然后再引出其天人感应论,这种“无类类比”法无疑就是对经验类推的主观应用。就其“天人合一”思想而论,应该说亦有相当的合理成分在焉,这无论是对人的生存发展,还是对现代化建设,也都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他又将其神秘化,以论证人世的封建伦常关系和封建专制的合理性,则无疑是荒谬的。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怎样的?
为了维护封建大一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这是董仲舒对儒学所作的重大改造,而赋予儒学以神学的内涵。他把天说成创造万物的至上神。“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他特别强调天与人的一致性,视天为人的曾祖父,并采取象数类比的方法说明天与人具有相同的结构:“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董仲舒把《孟子》《易传》《中庸》的天人合一思想推向极端,使之从义理意义上的合一度成象数意义上的合一。按照他的说法,天无非是放大了的人,而人则是缩小了的天。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这个或许大家说的都对;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经过深圳风水大师,八字与风水密码破译者,六柱风水掌门人张睿老师多年研究与实践证明,天人合一的“天”真正指的是宇宙环境的风水能量;天人合一的“人”,指的就是人体内环境过风水。
什么是天人合一?百度百科认为,“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大道,道家道教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
什么是天人合一?深圳风水大师,易医学双科大师,八字与风水密码破译者,六柱风水掌门人张睿老师的研究成果表明,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生的旅程就必将要面临两次的人天人合一。
人生的第一次的天人合一就是出生----人的出生就是生命在遗传与变异的矛盾运动中,在天地阴阳气化规律制约下,与时间保持动态同步的体现。之所以如此,利用干支符号表达的人的出生时间才有可能演绎人的命运;
人生的第二次的天人合一,就是出生以后,到生命结束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保持动态的“天人合一”的过程。生命的运程如果能保持相对的天人合一,那么人生就是顺畅的,比如升官发财什么的;如果没有达到天人合一的起码要求,也没有通过人体内环境结合风水外环境进行双向调理,那么就有可能发生伤病灾,比如破财,官灾等。
天人合一首席大师张睿老师认为,这里的“天”就是指宇宙风水的能量,“人”就是指人体内环境风水。阴阳宅风水是辅助天人合一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如果遇到了不能天人合一的情况,就可以根据人体内环境结合风水外环境进行双向调理。张睿老师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天人合一是哪家思想
天人合一是道家思想。
天人合一是有庄子提出的最早由庄子提出“天人一也”:“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道家和道教: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符箓、禁咒等综合起来的产物。道家和道教是有区别的。道家是先秦时期的学术派别之一,而道教是东汉末年在原始巫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民间宗教。
以长生不老为核心追求,属于有神论。春秋战国时期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而老子和庄子从未自称是道家。直到汉代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才第一次提出道家的概念。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和一”分别是什么意思?
儒生董仲舒为汉武帝提了3条建议,均被采纳,这三条是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解释)2 三纲五常(加强皇权对人的束缚)3 君权神授(也就是你说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主要强调皇权是老天爷给的,增加神秘感,加强对普通老百姓的统治)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论是什么?
继先秦的两汉哲学,其两军对垒已不是围绕天道观展开的,而是在目的论与反目的论上展开的。它以元气自然论反对宗教唯心主义的目的论为基本特征,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史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董仲舒就是天人感应的目的论的代表人物。
董仲舒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天命”论和孟子的“天人合一”论,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他的哲学体系的最高概念就是“天”。他把天描绘成一个不可捉摸但又能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他说:“天者,百神之君也”(《春秋繁露·效义》,以下只注篇名);“天者,群物之祖也”(《对策二》);“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顺命》)。可见,在董仲舒看来,“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最高的人格神,是万物的创造者,“万物非天不生”;“天”又是王位的授予者,“受命之君,天意所于也”(《阴阳义》)。
那么,“天”又是如何表现它的意志的呢?董仲舒说:“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天地阴阳》)在他看来,天意有六条:
其一,表现为阴阳。阳为恩德,阴为刑罚。他说:“天地之常也,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阴阳义》)阳尊阴卑,阳主阴从,永不颠(diān)倒。
其二,表现为五行。“五行”就是天的五种行为。“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体现大的恩德。“五行相胜”: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体现天的刑罚。
其三,表现为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是天的感情活动,体现了喜、怒、哀、乐。他说:“春,爱志也;夏,乐志也;秋,严志也;冬,哀志也。故爱而有严,乐而有哀,四时之则也。”(《天辨在人》)
其四,表现为人。人是天特别创造的。他说:“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也》)意思是,天是人的曾祖父,人的一切不能不像天,天有366日,人有366个小骨节,“副日数也”;天有阳阳,人有哀乐,“副阴阳也”;天有度数,人有计虑,”副度数也”;天有天地,人有伦理,“副大地也”(《人副天数》)。也就是说,天是人的正本,人是天的副本。天有什么,人才有什么;大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天就是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这就进一步发展了孟子的“天人合一”论,提出了“人副天数”、天人同类的“以天合人”论。他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阴阳义》)
其五,表现为君臣父子。其核心是“君权神授”论。宣扬君主之权,天意授与。他说:“受命之君,天意之所子也。”(《深察名号》)而统治者也是按天意统治人民的,“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汉书·董仲舒传》)。而君臣、父子、夫妻的关系也是天意决定的。他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顺命》)由于天意是“阳尊阴卑”,而君、父、夫属阳,臣、子、妻属阴。所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基义》)。董仲舒以此论证了封建尊卑等级制度和伦常秩序的永恒合理性,这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为封建的政权、神权、族权、夫权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束缚(shùfù,捆绑)人民的四大绳索。
其六,表现为天人感应。把天拟人化,认为天和人一样有意志,能够喜怒哀乐,因而可以互相感应。因为天创造人是为了体现天的意志,如果人违反了天意,就必然引起天的震怒,出现各种灾异或天兵天将,来惩罚人间。这就是用“天人感应”论来巩固封建统治,极力使民众服从天威,安分守己,服服帖帖。同样的道理,皇帝如果过分残暴,不合天意,那么“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玉杯》)。害民的皇帝,天也要夺去他的皇位的。反之,人间顺应天意,也能感动天神。他说:“五行变至,当救之以德,德之天下,则咎(jiù,罪过)除。不求以德,不出三年,天当雨石。”(《五行变救》)这就是说,只要顺应天意,就可免除灾祸。这种天人互相感应,就是以天合人发展到以人合大的“天人合一”论。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深察名号》)在他看来,这一“同而通理”则是天人都具有意识和情感。他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阴阳义》)可见,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正是中国哲学重“合”轻“分”思路的集中体现。董仲舒的天人相通、天人相类、人副天数,其目的是借助天的神威端正人伦道德,也是巩固汉帝国的统一的需要。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不变)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汉书·董仲舒传》)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以此达到思想统一、政治伦理统一。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正式宣布儒学为国家官方学说,孔子思想及六经占统治地位。董仲舒本人也成了经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