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是什么时候成军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3 22:36:23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国民革命军是什么意思

国民革命军
中国国民党组建和领导的武装部队。简称革命军,曾称北伐军、国军,俗称国民党军队,其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又称中央军。包括陆、海、空三军,但海、空军的规模始终很小。主要军种一直是陆军。国民党军队初无统一名称,1925年4 月13日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定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为基础成立的一个旅称党军,所属其他军队称建国军、福军等 。8月26日 ,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议决定以党军为第一军,蒋介石任军长(1926年1月后改由何应钦继任);建国湘军为第二军,谭延闿任军长;建国滇军为第三军,朱培德任军长;建国粤军为第四军,李济深任军长;福军为第五军,李福林任军长。全军包括海军舰艇10艘、空军飞机24架,统称国民革命军。其陆军编制初期一般采三三制 。每军辖3师,每师辖3团,营连排班各级依次类推。各级均设党部组织和党代表,负责政治领导工作。因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许多以个人身分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员被派为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1928年后,废党代表制,师以上特别党部虽仍保留,但已是有名无实的松散组织;并重定军制,改先前以军为战略单位为以师为战略单位,平时不设军一级 。师以下设旅 ,辖2~3团,团以下基本仍同旧制。师又分甲、乙、丙3种师,甲种师辖3旅9团,乙种师辖3旅6团,丙种师辖2旅4团。1939年春,为适应抗日战争山地作战需要,恢复军师两级制,废旅一级,由师直辖3团。抗战胜利后 ,改军为整编师 ,师压缩为旅,旅辖2团。不久 ,再次恢复军师两级制 ,每军一般辖3师,师辖3团。国民革命军成立后,首先取得了讨伐陈炯明等东征、南征战役的胜利,至1926年2、3月,由最初的 5个军发展到8个军,约10万人。1926年7月9日 ,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次年春,先后扩至40多个军。分编成以蒋介石、冯玉祥为总司令的两个集团军。四一二政变后,大部分国民革命军追随蒋介石、汪精卫反共清党,少部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于参加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1928年,国民革命军增至70个军、9个独立师 ,近百万人,分编成以蒋介石 、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为总司令的4个集团军,于4月7日再次出师北伐。6月中旬占领京津,形式上统一中国之后,蒋李冯阎各军事集团为争夺国家最高统治权,展开了长达3 年之久的内战 ,继而联合对 中国工农红军及革命 根据地进行了 5 次大规模军事 “围剿”。至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国民革命军扩大至170万人,其中陆军步兵师182个、独立旅46个,骑兵师9个、独立旅6个,炮兵旅4个、独立团20个;海军新旧舰艇74艘;空军各式飞机300余架 。抗日战争爆发后 ,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简称八路军)和新编陆军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1946年,八路军、新四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在正面战场坚持了8年抗战。当时约有430万人,其中正规军86个整编师、248个旅,约200万人,特种兵 、海空军等约156万人 ,非正规军74万人 。抗战胜利后 ,在蒋介石指挥下,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及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1949年,大部被解放军歼灭,余部退往台湾。
1926年9月5日,国民革命军以炮兵围攻武汉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各时期不同的名称和对应的时间表

1、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发动和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部队沿用原国民革命军番号,编成" 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起义部队主力在广东潮汕地区遭到失败后,余部由朱德、陈毅等率领经江西转入湖南南部,进行游击战争,这一番号即自行消失。
2、工农革命军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湖南、江西边界地区,领导农民、工人和革命士兵举行了秋收起义。参加起义的主力部队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9月29日,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进行著名的三湾改编,标志着人民军队建设的开端。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开始在井冈山地区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中国工农红军
1928年4月下旬,南昌起义的余部和湘南起义的农民军,转战到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5月4日,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28 年5月25日,党中央规定各地工农革命军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4、八路军、新四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5、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6年6月下旬,抗日战争结束后,内战全面爆发,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番号取消,我军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改称
1945年8月15日,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等提出部队番号改称“人民解放军”,山东军区机关称山东解放军总部。
1945年8月26日,在《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中,又一次正式出现“解放军”的提法。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解放区各部队由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编成了五大野战军。经过数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后又进驻西藏,统一了中国大陆。
1、中国工农革命军:1927年8月下旬——1928年5月25日;
2、中国工农红军:1928年5月25日——1937年8月22日;
3、八路军(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由红军主力构成):1937年8月22日——1937年9月11日;
4、第十八集团军:1937年9月11日——1948年11月1日;
5、新四军(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由原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1937年10月12日——1948年11月1日;
6、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11月1日,全军进行了统一整编。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沿革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8月1日因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纪念日。
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和黄麻起义。这些地区起义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当时叫中国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以后,陆续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1927-1937 中国工农红军
1937-1946 中华民国人民革命军
1946-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927-1937中国工农红军
1937-1946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946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国民革命军
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了南昌武装起义,此时,南昌起义却并没有打出红军或者是共产党武装的旗号,为了更有效地号召民众,即便完全由共产党领导的,却还是采用国民党左派的名义,所以起义部队还是沿用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
工农革命军: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红军举行了秋收起义,这次武装起义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而将起义部队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工农红军:
1927年12月的广州起义时,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红军的名号,但是由于起义仅仅数天就失败了,只来得及成立了工农红军总指挥部,由叶挺、叶剑英任正副总指挥,没有成立具体的下级建制。
中国工农红军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各地工农革命军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2、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对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了整编。
八路军
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隶属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
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
3、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国共和谈破裂,同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9月八路军、新四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但仍未统一名称。直至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出通知全军团以上各部队均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蒋家王朝在大陆的统治。
从此,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解放战争时期
此时期从1946年6月算起,到1949年9月结束。在国内各种政治力量以及美国的调停下,特别是在共产党的积极争取下,经过43天的艰苦“重庆谈判”,国共两党于1945年10月10日正式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
虽然签署了协定,但独裁专政的蒋介石大耍流氓手段,根本没把会谈当回事,也不准备遵守协定,面上谈判,背地里积极准备内战。
1946年6月底,在美帝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地进行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国民革命军和人民解放军,有何异同?

就现在而言,前者是国军,后者是党军.
国民革命军,为中华民国国军(简称国军)的前身,为北伐、抗战、国共内战中国民政府军事主力。由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效仿当时俄国共产党“以党建校,以校领军”的模式,并参考苏联军事制度后创设。早期国民革命军内部的将领和军官由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所加以培养训练,军队亦效忠国民党,历经北伐、东征、抗日战争等。
详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32418.html?wtp=tt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PLA)People's Liberation Army。为解放人民而组织起来的军队,特指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为人民利益而战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
详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24050.html

请问新四军是共产党军队还是国民党军队?

新四军,全称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N4A”,即英语词组“新四军”(New 4th Army)的首字母缩写。
  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战,向国民党提出统一整编南方各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开赴华中敌后抗战的建议。经过两党谈判达成协议。同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边界地区(不包括海南岛)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任政委兼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全军共一万余人,下辖四个支队:第一支队,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第三支队,张云逸兼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为新四军。新四军与八路军都是在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编制,但是实际受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共产党的部队,名义上隶属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共产党的。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战斗序列,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队伍。
新四军是正面战场上共产党的主力部队,装备相对于八路军要好些,军装为德式军装,军帽上有青天白日徽,新四军军官服饰与其他国民革命军服饰基本相同,部分军服由国民革命军提供。
扩展资料:
1937年9月6日,陕西三原县石桥镇村外的田野上,临时搭起的阅兵台,几根白杨木撑起的架子上张贴着大标语:“拥护国民政府及蒋委员长领导全国抗日!”“服从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抗战到底!” 9000多名红军,在这里誓师出征。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二九师”。
服装的最大变化是换军帽。师长刘伯承作动员讲话后,下达了“换帽子”的口令并带头换下了红军帽。“红五星”帽徽变“青天白日”图案,成为红军改编的标志物。三原誓师后,一二九师和先前整编的一一五师、一二0师一样,直接开赴抗日前线。
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区(琼崖红军游击队除外)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从此,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就变成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了。
红军整编诞生了八路军新四军,毛泽东与八路军新四军的诞生紧紧连在一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四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泽东与八路军新四军的诞生

国民党军队什么时候建立

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以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将所辖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 命 军,这是国民党军队正式成立的标志。
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创设领导。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后,国民革命军中的一部分加入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大部分追随蒋介石、汪精卫反共清党。这部分军队仍一直沿用这个名称。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也曾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为第十八集团军)、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共同抗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革命军在蒋介石指挥下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至1949年大部被消灭,部分举行起义、投诚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余部退至台湾。国民革命军早期的将领和军官,是由设立在广州的“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培养和训练的,参加过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等战争。
国民党在孙中山时期是没有实际掌握武装的,当时的军事行动是依赖于党内的北洋军阀头目的军队来实现的。到蒋时代,他加强了对黄埔军校的控制,形成了自己的嫡系武装,也就是中央军,后来连打带拉,降伏了各派地方势力,他们的杂牌军也就是地方军,按地区可分为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等。后来国民党撤退到台湾,中央军嫡系多被保留,而撤到台湾的地方军基本都被强制退役了。
孙中山于1924年在苏联支持下,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黄埔军校训练的军官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介石。“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初期的国民革命军依照苏联体制,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基本都参加了南昌起义,这个军队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军队是国民党临时组建起来的。因为当时国民党还在忙着和其他国家打仗,所以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去参加这个起义。
这个军队里的能力都是很强的,而且当时参加南昌起义的大部分人都是这个方面军里面的人,说明他们对于目前的一些局面是非常不满意的。
这个军队是由贺龙兼任总指挥,叶晴是军前敌总指挥,他们多次取得了胜利,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被授衔了。
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于1927年6月在武汉编成,下辖第4、第11、第20三个军。这个方面军的部队全部源自两支部队,它们分别是北伐军中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以及国民革命军第9军第1师。
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建立。粤军第1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下辖第10、第11、第12等3个师。1926年6月,第4军主力北上参加北伐作战,除第10、第12两个师参战外,第12师的第34团改编为叶挺独立团作为全军先锋北上(第34团另建)。1926年11月27日,第4军第10师扩编为第11军,而第4军第12师和叶挺独立团扩编为第4军。所以第二方面军中的第4、第11军,都来自北伐战争时的第4军。
国民革命军第9军成分相对比较复杂,它前身是1925年的建国川军,建国川军是由支持孙中山先生的川滇黔三省军队合编而成。1927年2月5日,第8军军长唐生智扣押了第9军军长彭汉章,第9军随后便被肢解。第9军第1师被改编为独立第15师。1927年6月独立第15师扩编为第20军。
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之所以共产党员这么多,以及其后能成功发起武昌起义,都与一个人——蒋介石密切相关。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发动了中山舰事件,他随后要求在第一军中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全部离开第一军。由于当时中共领导人陈独秀采取妥协退让的错误策略,便同意了蒋介石的无理要求。第一军中的中共党员在离开第一军后,大多都转入了第4军和第9军第1师。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第4军军长李济深和第9军第1师师长贺龙,张开双臂欢迎中共党员进入他们的部队。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叛乱后,主持武汉国民政府的汪精卫通电反蒋。同时武汉国民政府对下辖的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编。汪精卫之所以弄这么一个花活,主要是想通过给军队军官们加官进爵来拉拢他们为自己效力。由于扩编只是名义上的,因此扩编后的部队基本都是架子货,实际的人员装备都维持原来的不变。像是新编成的第二方面军名义上是三个军,但兵力还是原来的三个师而已。
这时的汪精卫已经暗地里在和蒋介石进行谈判,他将受中共影响巨大的几支部队合编成第二方面军,当然不会安什么好心,显然是故意将受中共影响大的部队集合在一起。汪精卫怀着三个目的以讨蒋为名编组了第二方面军,然后就命令第二方面军开拔向南昌方向集结。
汪精卫的第一个目的是给蒋介石以军事压力,以利于自己在谈判中讨价还价;
第二个目的是安抚欺骗中共。中共在第二方面军中影响力巨大,这一点汪精卫十分清楚。为了以防谈判过程中共会生变,汪精卫先以讨蒋之名安抚中共情绪,然后再以此为借口将受中共影响巨大的第二方面军调出重镇武汉;
第三个目的是为清除第二方面军中的中共力量提前布局。在南昌周边汪精卫已经调集了10几万军队,他们名义上是集结参加东征讨蒋的行动,但实际上他们是在监视第二方面军的一举一动。一旦蒋汪两人达成协议,他们立刻就会解除第二方面军中中共控制的部队的武装,执行汪精卫的清党令!
然而经过‘四一二’事件的中共警觉性已经大大提高,在获悉了汪精卫已经叛变革命的情报后,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决定将计就计,趁着第二方面军各部云集南昌周边的机会,中共控制的部队在江西省会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因此在南昌周边集结的第二方面军中,贺龙任军长的第20军、第11军副军长叶挺率领的第24师(师长蔡廷锴)、以及叶挺独立团扩编而成的第四军第25师(聂荣臻、周士第、孙一中指挥),组成了南昌八一起义的主力部队。

抗日时期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各叫什么名字

国民党的军队名:国民革命军,共产党军队名:新四军,八路军。晋绥军,新四军,八路军都属于国军。
一、抗日战争开始时共军拥有国军编制的部队。
1、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包括:一一五师、一二零师、一二九师、陕甘宁留守兵团,总部特务团、炮兵团。
2、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全军共约1.03万人。
二、至1945年,国民革命军共有120个军、354个师,此外尚有独立旅、独立团等,兵力达500万人。
三、晋绥军,又称晋军、阎军,山西军阀阎锡山所统辖的军队,是中华民国时期主要活动在山西、绥远以及华北地区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其领袖人物为阎锡山、商震、徐永昌、傅作义、楚溪春、孙楚等。
四、战区划分,1938年初。
1、第一战区:所辖地区:河南、安徽北部;司令长官:卫立煌;
2、第二战区:所辖地区:山西、陕西北部;司令长官:阎锡山;
3、第三战区:所辖地区:浙江、福建、江苏及安徽南部;司令长官:顾祝同;
4、第四战区:所辖地区:广东、广西;司令长官:何应钦;
5、第五战区:所辖地区:安徽、湖北北部及河南南部;司令长官:李宗仁;
6、第六战区:所辖地区:重庆、湖北西部;司令长官:陈诚;
7、第八战区:所辖地区:绥远、宁夏、甘肃、青海;司令长官:蒋介石(兼);
8、第九战区:所辖地区:湖北南部、湖南、江西;司令长官:陈诚(薛岳代理);
9、第十战区:所辖地区:陕西;司令长官:蒋鼎文;
扩展资料
一、八路军的编制
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
红军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和总部特务团。 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
二、新四军的编制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迫于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终于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关于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组成一个军,于大江南北和闽浙两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协议。
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
经由中共中央提名,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日战争
国:新四军 ;共:八路军
抗日时期,国民党军队被称为国民革命军,共产党军队被称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国民党军队称为国军或中央军,共产党军队称为红军。
国民党正规军叫国民革命军;共产党的军队北方的叫八路军,南方的叫新四军,也属于国民革命军的序列。
1、国民革命军
国民革命军由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创设领导,同时效忠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47年“行宪”前改为“中华民国国军”,即为国家之军队,但实质上仍属国民党控制领导,1949年国共内战失败后退守台湾地区,由台湾地区行政当局直接控制,在大陆也称为台军 。
国军早期的将领和军官,是由设立在广州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中国黄埔军校)培养和训练的,国军参加过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等战争。
2、八路军
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八路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指挥部改为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
但由于八路军的称号已经在各级部队中广泛传播,且八路军内部对此叫法已成习惯,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仍沿用八路军番号,人民群众亦习惯称这支部队为八路军,在非正式场合,八路军这个称号一直沿用。因此八路军的称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沿用直到解放战争后期。
3、新四军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迫于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终于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关于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组成一个军,于大江南北和闽浙两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协议。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
经由中共中央提名,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扩展资料
国民革命军创立过程: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广州创立中国黄埔军校。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也称党军。由黄埔军校学生组成的黄埔军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初期国民革命军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为第六军,军长程潜。3月,改编广西军队为第七军,军长李宗仁。6月,湖南的唐生智参加革命,部队改编为第八军。7月誓师北伐,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为八个军约十万人。蒋介石任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政治部副主任。
一至八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一军)何应钦/缪斌;(二军)谭延闿/李富春;(三军)朱培德/朱克靖;(四军)李济深/廖乾五;(五军)李福林/李朗如;(六军)程潜/林伯渠;(七军)李宗仁/黄绍竑;(八军)唐生智/刘文岛(1926年8月前)。北伐战争时期随着战争的进展,扩编为49个军,19个独立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四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路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民革命军

囯民革命军第三軍情况介绍

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9月,会同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攻打湖南。10月初,协助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及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攻克南昌。之后,国民革命军第三军负责南昌警备。[1]
1927年5月初,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及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编成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朱培德任总指挥。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由王均任军长。8月1日,被南昌起义部队歼灭一部。[1]
1928年8月,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师,原军长王均任师长。1929年3月参加蒋桂战争。第七师及第十二师合编为第三军,军长王均。[1]
中原大战时期
1929年10月,调至徐州参加讨伐西北军。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该军编入总预备军团。[1]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
1931年7月中旬,第三军被编为“剿赤”军南路集团军第三军团,参加讨伐石友三。1934年9月,该军调往豫鄂皖地区参加围剿红军。1936年11月,曾万钟任军长。西安事变发生后,被编入“讨逆军”第九纵队。[1]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8月因中国抗日战争需要,隶属国民革命军第十四集团军。1938年10月,归国民革命军第五集团军指挥。1939年7月,由唐淮源接任军长。1941年7月,该军重组,由周体仁任军长,隶属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四集团军。[1]
1945年1月,隶属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集团军。[1]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1947年,国民革命军第三军被晋察冀野战军全歼。[1]
1948年初,整编第三十八师第十七旅与新编第九师、暂编第三师等部合编为第三军,许良钰任军长。同年5月,改编为整编第十六师,原军长许良钰任师长。9月,整编第十六师改称为第三军,隶属西安绥靖公署。[1]
番号消灭
1949年底,该军在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团编成内,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歼于四川西部新津、邛崃地区。[1]

北伐战争时期,北伐军(国民革命军)八个军的军长和党代表,分别是谁?

一至八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
(一军)何应钦/缪斌;
(二军)谭延闿/李富春;副军长鲁涤平
(三军)朱培德/朱克靖;
(四军)李济深/廖乾五;副军长陈可钰
(五军)李福林/李朗如;
(六军)程潜/林伯渠;
(七军)李宗仁/黄绍竑;
(八军)唐生智/刘文岛。
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为八个军约十万人。蒋介石任总司令,廖仲恺为代表 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政治部副主任。
国民革命军8个军,何应钦、谭延闿、朱培德、李济深、李福林、程潜、李宗仁、唐生智分任第1军至第8军军长;
缪斌、李富春(共产党员)、朱克靖(共产党员)、廖乾吾(共产党员)、李朗如、林伯渠(共产党员)、黄绍竑、刘文岛分任第1军至第8军党代表或副党代表。
蒋介石任总司令,李济深任总司令部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任政治部副主任。除第8军驻湖南衡山、安仁地区,第7军驻广西外,其余6个军均驻广东。
扩展资料:
1926年7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出师北伐。。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三个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北代初期,以第四军与第七军为北伐核心 ,经过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同时张作霖退出了关内。
国民革命军从1926年7月开始北伐,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所向披靡,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北伐军也由10万人增加到25万人。
北伐战争是一场讨伐北洋军阀的正义战争,它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巨大的胜利,是因为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极大地鼓舞了国民革命军的士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民革命军

国民革命军是什么时候成军的?

1925年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广州创立中国黄埔军校。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也称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