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李世民十大猛将排名
- 2、李世民手下的十大文臣、十大武将应该如何排名?
- 3、李世民手下的十大文臣、十大武将应该如何排名呢?
- 4、李世民手下的十大文臣、十大武将应该如何排名?
- 5、唐太宗手下几大名将都有谁?
- 6、唐朝十大名将唐朝十大名将分别是谁
- 7、大唐名将实力排行榜
- 8、李世民最赏识的虎将有哪几位,这几人最后全部善终?
李世民十大猛将排名
李世民十大猛将排名:尉池恭、秦琼、程咬金、屈突通、翟长孙、公孙武达、李靖、张公瑾、李绩、刘师立。
1、尉池恭
尉池恭是唐朝的开国大将,在620年跟随李世民,曾参与玄武门之变,征伐辽东等诸多战役,为唐朝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得李世民重用,在658年不幸离世。
2、秦琼
秦琼是隋末唐初的著名将士,以其勇武过人而闻名,曾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为李世民建功立业打下了深受的基础,在其病死之,李世民还特意建造一座石人马,来突显其卓越战功。
3、程咬金
程咬金出生于589年,在武德初年,跟随李世民,在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唐朝的开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凭借骁勇善战深得李世民重用。
4、屈突通
屈突通生于557年,是北周到唐朝的知名将领,曾跟随李世民平定薛举父子,为平定洛阳,收复东方做出了巨大贡献,于628年逝世,是李世民手下十大武将之一。
5、翟长孙
翟长孙是唐朝初期名将,曾建立了唐初史上最著名的玄甲军,在跟随李世民参与虎牢关之战时,展现了其卓出的军事才能,一举击败的郑军和夏军,是唐朝赫赫有名的战将。
6、公孙武达
公孙武达在武德初年,曾跟随李世民讨伐刘武周,立下了卓越的功劳,于贞观年间,率领两千名起兵于虎兵作战,一举斩杀其统帅,被晋升为东莱郡公。
7、李靖
李靖是隋末到唐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不仅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未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兵法具有深远的影响,于贞观年间不幸病逝。
8、张公瑾
张公瑾生于594年,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辅助李世民发达红玄武之变,于李靖一起征讨东突厥,深得李世民器重,在其去世后,李世民还痛哭了一场。
9、李绩
李绩是唐初年间的著名将领,一生为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善待尽心尽力,是朝廷极为器重的忠臣,曾随李世民平定四方,打破东突厥,为唐朝开拓疆土立下了卓越战绩。
10、刘师立
刘师立在洛阳平定之后跟随李世民,曾参加玄武门病变,平定燕郡王叛乱,封为始州刺史,为唐朝的边疆防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于640去世,也是李世民十大猛将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尉迟敬德百度百科-程咬金百度百科-李靖
李世民手下的十大文臣、十大武将应该如何排名?
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为了纪念当初与他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将士,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唐朝知名画师阎立本,在凌烟阁依照功臣的官职排名,依次绘制了24幅画像,历史上称之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些画像形同真人大小,面朝北面而立。凌烟阁画像分为三层,最内一层为官职上至宰相,中间为各路王侯,最外则是其它功臣。
而据历史记载,这二十四位功臣包含唐朝贞观年间著名的文臣及武将,分别为: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琼。以上排名顺序,是唐太宗根据进行各位功臣的功劳及贡献作出的排名,因此是很客观公正的。
由于贞观十七年,部分文臣武将已经去世,通常在其过世后授予更高官职或追加封号,此外当时还一定程度上遵循死者为大的原则,部分功臣会适当调整排在前位。诸如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去世的卫国工李靖就因为绘制画像时未获得追加的原因,位列第八。
根据《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等唐代历史记载,并结合当时民间小说、琐闻等史料,李世民麾下的文臣武将按真正能力排名,顺序如下:
十大文臣:1房玄龄,2杜如晦,3长孙无忌,4高士廉,5魏征,6虞世南,7唐俭,8刘政会,9王圭,10殷开山;其中,贞观之治“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及杜如晦自然是居文臣榜首。
十大武将:1李靖,2李孝恭,3李勣,4尉迟敬德,5秦叔宝,6侯君集,7屈突通,8程咬金,9段志玄,10长孙顺德。位居第一的李靖,曾跟随李世民出站,为他打下大半壁江山,是当之无愧的唐朝武将第一人。
他手下的十大文臣排名应为: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高士廉,魏征,虞世南,唐俭,刘政会,王圭,殷开山。
十大武将排名应为:李靖,李孝恭,李勣,尉迟敬德,秦叔宝,侯君集,屈突通,程咬金,段志玄,长孙顺德。
文臣:房谋杜断,因此,1、房玄龄,2、杜如晦,3长孙无忌,4高士廉,5魏征,6、虞世南7、唐俭,8、刘政会,9、王圭,10、殷开山 武将:1、李靖,2、李孝恭,3、李勣,4、尉迟敬德,5、秦叔宝,6、侯君集,7、屈突通,8、程咬金,9、段志玄,10、长孙顺德
文: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高士廉,魏征,虞世南,唐俭,刘政会,王圭,殷开山。武:李靖,李孝恭,李勣,尉迟敬德,秦叔宝,侯君集,屈突通,程咬金,段志玄,长孙顺德。
文: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张公瑾,虞世南,唐俭,殷开山。
武:李靖,尉迟恭,李绩,刘弘基才少,秦琼,屈突通,段志玄,程咬金,侯君集,长孙顺德,张亮。
正所谓汉唐雄风,唐朝是我国古代最鼎盛的时代,而大唐盛世的奠基者不是唐高祖李渊,而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不仅仅是一名出色的皇帝,更是一名战无不胜的武将,不过仅凭他一个人也是无法经营整个大唐的,他手下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文臣武将,那么李世民手下最厉害的文臣武将都有谁呢?
文臣之一:杜如晦
论名声,别说魏征了,杜如晦连房玄龄都比不过。但在李世民心中,杜如晦就是他手下的第一文臣。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杜如晦仅排在长孙无忌和李孝恭之后,其中李孝恭是唐宗室、武将,而长孙无忌则占了是李世民大舅哥的便宜,因此,杜如晦才是第一文臣。
文臣之二:房玄龄
正所谓房谋杜断,杜如晦善于做决,而房玄龄则善于提供思路,两人可以说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一时瑜亮,房玄龄排到文臣第二是毫无悬念的。
文臣之三:魏征
魏征可以说是李世民手下名声最大的文臣了,以直言极谏闻名于世,在世时多次当面顶撞李世民,李世民甚至在他死后一度推到了给他立的碑,但最终还是又立了回来。魏征作为一个李建成的旧臣,能一直被李世民重视,也是十分难得。
文臣之四: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一,但一来他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李世民的大舅哥,而来他很早就开始支持李世民了,所以他能排第一跟身份有关,但在实际执政过程中的贡献,比不上前面几人。
文臣之五:高士廉
高士廉是李世民手下最有学识的文臣,博学多才,深受李世民器重,也是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亲舅舅,而且还是他把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抚养长大的,也是他极力促成了长孙皇后与李世民的亲事。
李世民手下的文臣前五基本上就是这几人,至于第六到第十,争议相对就较大了,从凌烟阁来看的话,大致可以认为是殷开山、张公瑾、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几人。
武将第一:李靖
其实大唐第一武将应该是李世民自己,不过既然说李世民手下,那第一人毫无疑问是李靖了。放到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李靖也能排到武将前十甚至前五。
武将第二:李孝恭
李孝恭在凌烟阁上位列第二,仅次于长孙无忌,是武将中的第一。不过李孝恭占了唐宗室身份的便宜,在实际能力和战功上,他是比不上李靖的。
武将第三: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在凌烟阁中排名还在李世民之上,不过这主要是因为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了大功,所以李世民把他排到了武将第一,综合来看,他应该排在第三左右。
武将第四:李勣
李勣原名徐世勣,归顺大唐后被赐姓李,他也是那些演义小说中徐茂公的原型,很早就开始跟随李世民征战天下。
武将第五:侯君集
侯君集早年曾跟随李靖平定吐谷浑,立下大功,不过后来在贞观年间依附太子李承乾,并试图谋逆杀掉李世民,事败被杀,他也是凌烟阁中唯二在李世民在世时被杀的功臣。
武将第六:程咬金
程咬金在民间的名声非常大,但在武将中排名其实并不是特别高,能排到这个位置,也是因为在玄武门之变中有功。
武将第七:秦琼
秦琼和程咬金都是瓦岗旧将,后来投靠王世充,又对王世充不满,两人一起归顺大唐。秦琼是一员猛将,只不过在统帅方面建树不大。
武将第八:屈突通
屈突通是少数民族人,复姓屈突,在虎牢关之战中立下了大功,帮助李世民消灭王世充。
武将第九:段志玄
段志玄早在李渊起兵时就跟随大唐了,为大唐征战四方,后来有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一统全国。
武将第十:张亮
李世民是历史上极少有的不杀功臣的开国皇帝(虽然唐朝第一任皇帝是李渊,但李世民才是开唐第一功),但张亮是李世民在世时杀的,因为他确实谋反了。张亮在李世民还是秦王时也是一员大将。
李世民手下的十大文臣、十大武将应该如何排名呢?
被称为中华史上之一的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成就丰功伟绩全靠他身边的二十四功臣,文臣武将,应有皆有,必不可少。
当时的政治环境非常复杂,唐高祖李渊的几个儿子都非常的出息,都想着要做皇帝。每一个人都想把另外的一个人吃了,勾心斗角,在手足之间,无所不为及。李世民除了自己的文韬武略的,非常优秀政治才能之外,还有如同他一样的文韬武略的,并且对他忠心耿耿的左膀右臂的一帮大臣,这对于他稳固于自身势力,并且出色于一众皇子是非常的重要的。最后更是在这一众大臣的辅助之下,才有了后来名垂千史的,贞观之治。然后开创了震惊海外的太平盛世!
可见一个人要想着成功,一个人的努力必不可少,但是势单力薄,成就丰功伟绩,必须得到外界的帮助,得天独厚,才能获得更伟大的收获。这是成功者李世明的人生态度,也是他得天独厚的原因之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那可是历史上最为出色的一种英雄人物,比之后来的琅琊阁一众英雄人物,有过之而无不及。
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为了纪念当初与他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将士,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唐朝知名画师阎立本,在凌烟阁依照功臣的官职排名,依次绘制了24幅画像,历史上称之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些画像形同真人大小,面朝北面而立。凌烟阁画像分为三层,最内一层为官职上至宰相,中间为各路王侯,最外则是其它功臣。
而据历史记载,这二十四位功臣包含唐朝贞观年间著名的文臣及武将,分别为: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琼。以上排名顺序,是唐太宗根据进行各位功臣的功劳及贡献作出的排名,因此是很客观公正的。
由于贞观十七年,部分文臣武将已经去世,通常在其过世后授予更高官职或追加封号,此外当时还一定程度上遵循死者为大的原则,部分功臣会适当调整排在前位。诸如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去世的卫国工李靖就因为绘制画像时未获得追加的原因,位列第八。
根据《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等唐代历史记载,并结合当时民间小说、琐闻等史料,李世民麾下的文臣武将按真正能力排名,顺序如下:
十大文臣:1房玄龄,2杜如晦,3长孙无忌,4高士廉,5魏征,6虞世南,7唐俭,8刘政会,9王圭,10殷开山;其中,贞观之治“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及杜如晦自然是居文臣榜首。
十大武将:1李靖,2李孝恭,3李勣,4尉迟敬德,5秦叔宝,6侯君集,7屈突通,8程咬金,9段志玄,10长孙顺德。位居第一的李靖,曾跟随李世民出站,为他打下大半壁江山,是当之无愧的唐朝武将第一人。
李世民手下的十大文臣、十大武将应该如何排名?
其实对于李世民来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比较公平的,有人质疑为什么排名的公平是因为没有理解“玄武门之变”对于李世民来说的重要性和风险性。
“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实际上是李世民的孤注一掷的宫廷政变,当时最大的权利的依旧是李渊,而李建成也不说无能之主,可以说也是党羽众多,气候已成的。更何况,自古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让李建成的势力和声望都是盖过李世民的。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怎么排名的?
这二十四人的姓名与事迹如下: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
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
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第三。
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郑公魏征第四。
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龄第五。
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
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
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卫公李靖第八。
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宋公萧禹第九。
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
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
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
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郧公殷开山第十三。
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达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谯公柴绍第十四。
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
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郧公张亮第十六。
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陈公侯君集第十七。
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泻被杀。
郯公张公谨第十八。
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卢公程知节第十九。
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
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渝公刘政会第二十一。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莒公唐俭第二十二。
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英公李世绩第二十三。
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
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势。
胡公秦叔宝第二十四。
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李世民手下的十大文臣、十大武将应该如何排名?
唐太宗李世民十大文臣:
1,魏征
2,房玄龄
3,杜如晦
4,岑文本
5,长孙无忌
6,萧瑀
7,虞世南
8,褚遂良
9,张柬之
10,裴寂
唐太宗李世民十大武将:
1,李靖
2,侯君集
3,李绩
4,尉迟恭
5,秦琼
6,程咬金
7,李孝恭
8,张公瑾
9,柴绍
10,段志玄
以上仅仅是本人的一点观点,您怎么看?怎么排名?
唐太宗手下几大名将都有谁?
隋唐多名将,名将多数出瓦岗。
看一看真正的历史而不是演义,就会发现隋末唐初诸侯争霸战中,总是活跃着瓦岗英雄,就是贞观之治的名相魏征、名将英国公李?蕖⒙彻??桃Ы稹⒃枪??帕炼汲錾碛谕吒谡???俏?筇颇险鞅闭娇??赝粒?⑾虏皇榔婀Σ⒚?骨嗍贰?/p>这时候可能有读者要问:为什么没有我们最尊敬最喜爱的胡国公秦琼秦叔宝?
诸君切莫着急,笔者今天要写的唐太宗李世民手下九员大将当中,秦琼只能叨陪末座,而秦琼之所以排名靠后的真实原因,就是秦琼太值得尊敬了。
书归正传,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李世民手下这九员大将。因为笔者才疏学浅,只知道这九个有名的将军,而李世民手下的大将当然远不止这十位,这就需要历史知识更加渊博的读者诸君补充指教了。
河间王李孝恭一人干掉三个“皇帝”
河间王李孝恭是李世民堂弟,他们共有一个曾祖父李虎,李世民的祖父李?m是老三,李孝恭的祖父李蔚是老七。
而李孝恭能第一批进入凌烟阁,并成为其中唯一的皇族,可不是靠血缘关系,而是这个人太能打了,什么迦楼罗王朱粲(后自称楚帝,就是那个好吃人的)、梁王萧铣(后也称帝)、“宋帝”辅公?,都是李孝恭给打灭的,一个人干掉三个“皇帝”,这一功勋在整个唐朝,也就是高宗时期一人灭三国的苏定方能够跟他相提并论。
李孝恭虽然在演义小说里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李孝恭一直是李靖和李?薜牧斓迹?热缛ゴ蚋ü?u的时候,二李都在他麾下听候指挥。
李孝恭能打,也会享受,大唐建国,李世民上位,李孝恭没少得钱,光是后房歌姬舞女就有一百多个,每天偎红倚翠,那小日子过得连李世民都眼红。
也可能人一生享多少福是有定数的,李孝恭五十岁就英年早逝,把李世民哭得死去活来。
北宋人做《十七史百将传》(又称《百将传》、《正百将传》),其中唐将中李孝恭位列第一,其后依次为尉迟恭、李靖、李?蕖⑺斩ǚ健⒀θ使螅ê竺嬲饬┦窃谔聘咦谑逼诔擅???/p>夔国公刘弘基李世民的第一铁杆兄弟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跟他的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李元吉确实是老四,老三是李玄霸)不对付,斗鸡一样恨不得掐死对方,但是李世民却能跟一个异性兄弟“出则连骑,入同卧起”,简直就是唐版的“桃园结义”。
李世民最信任的这个铁杆兄弟就是夔国公刘弘基,当然,这位仁兄一开始可不是什么国公,却是个因为“结交豪侠”而弄得一贫如洗的落拓贵族,为了不跟隋炀帝去打辽东(这个辽东代表的是哪儿,大家都知道,就不解释了),还故意犯法杀牛,被关了一年大狱——这属于故意逃避兵役,而且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梁山好汉们动不动就“切二斤牛肉”,是要把牢底坐穿的。
刘弘基刑满释放,就靠偷马为生,每次偷到好马,总是先送给李世民,据说李世民经常骑的“白蹄乌”,就是刘弘基偷来的。
刘弘基投靠李世民后,第一功就是干掉了监视(名为副手)李渊的王威、高君雅,当年李渊自封大将军,而刘弘基是大将军府左统军。
刘弘基的主要战绩就是亲手杀死了隋朝名将宋老生,还打败了西秦霸王薛举、隋将段达、张志,还得到了李渊钦赐的免死金牌(免死一次)。
虽然刘弘基够勇敢,但是运气却不那么好,先后被薛举和宋金刚俘虏,算上被逃避兵役入狱,刘弘基也算三进宫了。
刘弘基虽然运气不好总是蹲班房,但是却很长寿,一直活到了唐高宗时期,去世那年已经六十九岁了,唐高宗还为此辍朝三日。
蒋国公屈突通凌烟阁上大叔级人物
“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意思是这个屈突通很可怕。
小说演义中,屈突通屈突盖都是瓦岗寨的,还跟秦琼拜了把兄弟,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屈突通比李渊还足足大了十岁(一个生于557年,一个生于566年),那是个大叔级的人物,而且在投唐之前,一直是隋朝的封疆大吏,隋文帝杨坚的心腹干将(右武侯车骑将军)。
屈突通在归李世民之前,一直是唐军的拦路虎,也是镇压起义军的第一大屠夫(跟张须陀有一拼),刘迦论造反,屈突通去镇压,一仗就斩杀上万俘虏数万,还堆了一座人头山(京观)。
屈突通投降李世民不久,就把在他后面投降的尉迟敬德抓起来了,理由是尉迟敬德有叛逃嫌疑,气得尉迟敬德直哭,但却啥招也没有,因为李世民也被屈突通的忠心感动了。
贞观二年,七十一岁的老将屈突通去世了,《新唐书》评价:“屈突通尽节于隋,而为唐忠臣,何哉?惟其一心,故事两君而无嫌也。”
褒国公段志玄生擒屈突通
老将屈突通跟各路反王作战未曾一败,但是最后却落了个被生擒活捉的结局,生擒他的,就是同为凌烟阁功臣的段志玄。
段志玄这名字看着像丘处机的徒弟,但是这位仁兄可没有什么仙风道骨,年轻的时候却很“无赖”,仗着身高力大,经常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属于一个问题少年。
这个问题少年一直渴望战斗,与刘弘基故意犯罪逃避兵役不同,段志玄十四岁就跟着杨广去打辽东了,而且在大溃败的时候还能保住命,说明战斗力和生存能力都是不错的。
段志玄活捉了屈突通,但是他也被人活捉过。那是在活捉屈突通的四年后,也就是公元621年,正在打王世充的段志玄马失前蹄,被两个敌将揪着头发就跑,结果段志玄抽冷子跳起来把敌将踹到马下,抢了马往唐营跑,几百个人在后面远远地“追”,可就是不敢靠前,所以段志玄只做了几分钟俘虏,回去却升官当了秦王府右二护军,跟程咬金秦琼平起平坐了。
段志玄曾经远征吐谷浑,追亡逐北八百里,最后实在跑不动了才班师回朝,还被李世民骂了一顿,给了个停职处分(先免官,后官复原职)。
段志玄只活了四十五岁,也算英年早逝,李世民参加葬礼的时候也是哭得死去活来。
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蕖⒍豕??境倬吹隆⒙彻??桃Ы穑?馑母鋈舜蠹姨?煜ち耍?涣刑铺?诶钍烂袷?蠼??琳咧罹?想必都没有什么意见,所以就不浪费大家的时间一一描述了,咱们接下来说两个大家不太熟悉的。
郯国公张公瑾跟罗艺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在小说演义中,张公瑾是罗艺(传说中那个罗成的父亲)的部下,跟秦琼也是好兄弟。
在历史上,罗成这个人是没有的,而罗艺是真有的,但是却是李建成的嫡系,一直跟李世民手下的瓦岗兄弟较劲,据说还抢过程咬金的粮草。而张公瑾不但不是罗艺手下(原为王世充属下洧州长史),而且罗艺造反的时候,李世民派去讨伐的统帅,正是张公瑾,直接促成了罗艺被部下刺杀。
张公瑾曾经向唐太宗陈述过讨伐东突厥六大理由,类似曹操讨袁时候的荀??牍?巍?/p>陈国公侯君集绝对不是鼓上蚤时迁
侯君集在小说演义中当然也是瓦岗旧将,而且长得尖嘴猴腮,轻功天下无双,是个鼓上蚤时迁一类的人物。而真实的侯君集,却是个不太讲义气的赳赳武夫,跟李靖学兵法,转过脸来就诬陷李靖要谋反,弄得李靖在李渊和李世民那里都不大受待见,但侯君集却一路高升做到了兵部尚书。
最后真正造反的却是侯君集,但是李世民是真不想杀他,于是史料记载:“侯君集有功于唐,犯法当诛,太宗欲宥之,而执法者不可,卒以见诛。非高祖、太宗忘功臣之劳也,由其恃功骄恣,自冒于法耳。”
虽然侯君集造反伏诛,但是李世民并没有撤去他在凌烟阁上的画像,只是哭着说:我往后再也不去凌烟阁了,那里有侯君集的画像,我看着伤心!
胡国公秦叔宝排名居末更令人敬仰
本来笔者是想写十大名将的,但是咱们的传统告诉我,九就已经是数字的极致了,写十个,有点不合礼法,于是勋国公殷开山等人咱们就不提了,还是书归正传说说我们的秦琼秦叔宝吧。
秦琼是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这一点毫无疑义,而且李世民一直把他当做杀手锏——当然秦琼用的不是双锏而是长槊,每次对阵中有敌将?N瑟,李世民就会长弓一指:秦将军,你去把他干掉!
秦琼纵马挺槊,眨眼间就把敌将挑落马下,而且这样的事情没少干,因为干的太多了,秦琼还有点小骄傲——整个唐营都为他骄傲。这一点在史书中是有记载的:叔宝善用马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矣;秦公应变,临阵电拔。锐气尽来,我盈彼竭。成败反掌,存亡奄忽。虎来风壮,鳌转山没。遂作心膂,爰从讨伐。崩围陷阵,火迸冰裂。翕如鹗耸,纵若鲸突。功成国定,万古壮骨!
但就是这样的英雄秦琼,在凌烟阁上第一批二十四功臣中,却只排到了末位,而且李世民当皇帝后给秦琼的封邑是最少的,作为佐命功臣、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胡国公,食邑只有七百户,他手下败将尉迟恭的食邑一千三百户,几乎是他的二倍。
有人说,是因为秦琼去世太早了,凌烟阁画像的时候,别人还都活着为李世民卖命呢,所以位置靠前。但这种说法是不靠谱的,因为确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贞观十七年的事情,秦琼是贞观十二年去世的,殷开山武德(李渊年号)六年、屈突通贞观元年、张公瑾贞观六年、刘政会贞观九年、柴绍虞世南贞观十二年、河间王李孝恭贞观十四年、段志玄贞观十六年都分别去世了,而这些人都排在了秦琼前面。
所以说去世较早就排名靠后是靠不住的,而看一看那些排名靠前的,几乎都参加了玄武门之变,而且尉迟恭还拿着长矛威胁唐高祖李渊,但是关于秦琼是否参加了宣武门之变,新旧唐书却出现了矛盾,《旧唐书》说秦琼参加了,而《新唐书》却只字未提。
再看看关于李孝恭的记载:因为在玄武门之变中保持中立,所以后来很是受了一些打击,作为正经的皇室近支、郡王爵位,却只排在了玄武门之变主谋之一、李世民大舅哥长孙无忌之后。
这样看来,我们似乎明白了什么:作为大唐第一勇将,李渊要割下自己的肉给他吃的秦琼秦叔宝,是不可能参与到骨肉相残的皇位争夺战之中的,而李世民上位论功行赏,忠义无双战功卓著的秦琼排名靠后,也就不难理解了,而这样的秦琼,更值得我们敬仰??
特点:一、整体性。足球比赛每队由11人上场参赛。场上的11人思想停球。脚内侧停球:屈膝外
1、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将。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拜李孝恭为左光禄大夫,不久改为山南招尉大使,负责经略巴蜀,攻占三十余州,俘获朱粲。
武德二年(619年),任信州总管,献计并率军攻打南方的萧铣,立下战功。武德三年(620年),封赵郡王。
武德四年(621年),李孝恭任夔州总管,大造战舰,练习水军,李靖为副将,灭萧铣,受封荆州大总管,成功招抚岭南诸州。
武德六年(623年),又率军攻打辅公祏,用一年时间将江南平定,因功拜扬州大都督,之后因被人告发谋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又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
武德九年(626年),赐实封一千二百户。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贞观初,任礼部尚书,以功封河间郡王,好游宴,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娱。
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年五十岁。诏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元,配享高祖庙庭。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2、刘弘基
刘弘基(582-650年),雍州池阳(今陕西泾阳县)人。唐朝名将,隋朝河州刺史刘升之子。初以父荫,拜为右勋侍。好侠仗义,不事家产。后来投奔太原留守李渊父子,交好李世民。
晋阳起兵时,斩杀宋老生,击破卫文升,围攻长安,拜为右光禄大夫、右骁卫大将军。跟随李世民征战,讨伐西秦霸王薛举,大败宋金刚,平定刘黑闼,屡立战功。
贞观年间,拜为卫尉卿,封为夔国公,世袭朗州刺史,以辅国大将军致仕,随军远征高句丽。永徽元年(650年),去世,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谥号为襄,图形于凌烟阁。
3、屈突通
蒋国忠公屈突通(557年-62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唐时期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之子。先世为库莫奚种人,依附鲜卑慕容氏。
大业年间曾平定杨玄感叛乱,数次镇压农民起义。隋炀帝南巡江都,委其镇守长安。高祖起兵入关,屈突通坚守潼关,兵败被俘,后降唐,任兵部尚书,封蒋国公。
后随李世民平定王世充,论功第一,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守洛阳,后回朝拜为工部尚书。玄武门之变后,复为检校行台仆射,镇守洛阳。
贞观元年(627年),改封洛州都督,进左光禄大夫。不久病故,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忠。永徽年间,重赠司空。
4、程咬金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西南)人。唐朝开国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隋朝末年,程咬金先后入瓦岗军、投王世充,后降唐。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国公。参与玄武门之变,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改封卢国公,世袭普州刺史。
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李治下诏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谥号“襄”。陪葬昭陵。其事迹常见于各种文学作品。
5、秦琼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
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
投唐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但也因此浑身是伤。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于贞观十二年(638)病逝。
生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曰“壮”。贞观十七年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朝十大名将唐朝十大名将分别是谁
1、李靖李靖字药师,隋末唐初将领。著有多部兵书,但大多已经失传,后人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北宋时列入武经七书。李靖是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原来是隋朝将领,李渊太原起兵反隋后,入李世民幕府,为唐朝的发展立下赫赫战功,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萧铣政权,平定了辅公_的反叛。贞观三年,率领大军灭亡东突厥,被封为代国公,贞观九年,率领大军征讨吐谷浑,后来改封为卫国公,649年病逝,谥号景武。2、李_李_原名徐世_,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_,唐朝初期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跟随李世民征战四方,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后来在攻亡东突厥、平定薛延陀、击灭高句丽等重大军事战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669年去世,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_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3、王忠嗣王忠嗣初名王训,唐朝时期著名将领。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封清源县公。丰安军使王海宾之子,王忠嗣九岁时,王海宾战死,被唐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开元十八年,出任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730年,在玉川战役中以三百轻骑偷袭吐蕃,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738年,北伐契丹,率十万骑兵,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奚、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天宝初年,大败突厥叶护部落,取乌苏米施可汗首级至长安。天宝元年,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两王子阵亡,吐谷浑降唐。最后因为宰相李林甫诬陷,被唐玄宗贬为汉阳太守,一年后抑郁而终。宝应元年,追封为兵部尚书。4、苏定方苏定方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世,唐朝杰出的军事家。隋朝末年,投奔窦建德、刘黑闼义军,乱世中屡建战功。贞观初年归李唐,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夜袭阴山一役中,作为前锋率先攻破颉利可汗牙帐。显庆二年,累功升任行军大总管。苏定方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将唐朝国土向西开拓至中亚,向东扩展至朝鲜半岛,为大唐帝国立下不世之功。先后迁任左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封邢国公。乾封二年去世,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庄。5、郭子仪郭子仪,唐代政治家、军事家。早年参加武举入仕,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部讨伐安禄山,收复多处失地,至德二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_,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曾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后来史思明又攻陷洛阳,吐蕃也入侵,郭子仪再次重掌兵权。唐代宗即位后,宦官程元振多次离间诬陷,使得郭子仪被罢免副元帅之职。广德元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仆固怀恩游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建中二年,郭子仪去世。德宗废朝五日,追赠太师,谥号忠武。6、李晟李晟字良器,唐朝宰相、军事家。出身军伍世家,十八岁便投身军旅,随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征讨吐蕃。后又以败吐蕃之功,封合川郡王,入朝为神策都将。784年,李晟率军收复长安,平定朱_之乱,改封西平郡王。793年,被罢去兵权,改封太尉。793年,李晟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7、李光弼李光弼,契丹族,唐朝时期著名将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759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762年,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进封临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晚年为程元振、鱼朝恩所谗,病死徐州。追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8、裴行俭裴行俭,唐朝时期著名将领,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次子。早年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术,裴行俭善于识拔人才,军中提拔的将领如程务挺、王方翼、郭待封、黑齿常之等,都成为一代名将。665年,拜安西大都护,在西域时,诸部多慕义归附。679年,西突厥的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与李遮匐反叛,侵逼安西,当时裴行俭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归国,途经西州时,募得万骑,以计俘都支,将吏于碎叶城为他立碑纪功。同年,率军平定突厥阿史德温傅、阿史那伏念的叛乱。681年,以反间计逼伏念执温傅来降,余众悉平。永淳元年病逝,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宪。9、韦皋韦皋字城武,唐朝时期著名将领。为韦元礼七世孙、韦贲之子。韦皋在蜀地二十一年,总共击破吐蕃军队的总数是四十八万,擒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一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和韦皋同一时代的武将几乎无人能出其右。785年,韦皋出任剑南节度使,累加至中书令、检校太尉,封南康郡王。805年,韦皋去世,辍朝五日,追赠太师,谥号忠武。10、张议潮张议潮,唐朝时期民族英雄、名将,工部尚书张谦逸之子。张议潮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盘踞河西地区的吐蕃,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开拓疆土四千余里。公元867年,入朝为官,敕封河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金吾卫大将军。公元872年,卒于长安,追赠太保。
大唐名将实力排行榜
说到这个大唐的名将实力排行榜其实也还是很有说法的,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的,但是其实大唐名将何许多也,所以要看大唐名将排行榜就必须得从这个初唐一直看到晚唐哦,下面就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排名,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
1、初唐十大名将
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世勣、江夏王李道宗,是开国三名将;
刑国公苏定方前后灭三国;
闻喜公裴行俭收复西域;
辽西郡公薛仁贵败铁勒,灭高句丽;
燕国公黑齿常之,克吐蕃败突厥;
凉国公契苾何力,效力40年屡建奇功;
乐城郡公刘仁轨,灭百济;
太原郡公王方翼,西域独当一面。
除了以上的10初唐名将外,初唐还有的名将:
薛万彻、高侃、阿史那社尔、李孝恭、程务挺、牛进达、李谨行、柴绍、侯君集、郭孝恪、王玄策、梁建方、萧嗣业、执失思力、尉迟恭、程知节、屈突通、秦琼、席君买、王君廓、孙仁师、段志玄、段德操、程名振、薛万均、张士贵、郑仁泰、刘仁愿、李大亮、高满政、刘弘基、张宝相等。
2、盛唐10大名将
临洮郡公王忠嗣,一人独佩四将之印,掌控边境万里;
西平郡王哥舒翰,大唐对吐蕃作战战功最卓越;
密云郡公高仙芝,西域守护神;
南阳郡公张守珪,击败后突厥、吐蕃、契丹强敌;
信安王李祎,西有攻破吐蕃石堡战功,东平奚、契丹;
南阳郡公张孝嵩,击败突骑施、吐蕃和大食;
中山郡公王晙,开元年间第一将;
太原郡公郭知远,吐蕃深为忌惮的大将;
韩国公张仁愿,扭转大唐对后突厥的颓势;
宋国公唐休璟,收复安息四镇,屡败吐蕃,武周第一将。
盛唐10大名将之外,还有:
皇甫惟明、封常清、王孝杰、崔希逸、盖嘉运、赵颐贞、薛讷、萧嵩、乌承玼、张思礼、王君涣、杜希望、杨思勖、郭虔瓘、娄师德、牛仙客、臧希液、杜宾客、陈大慈、王倕、张忠亮、郭元振、张齐丘、萧炅、章仇兼琼、夫蒙灵察、阿史那献、来曜、何履光、孙仁献、韩思忠、张审素、李多祚、程千里、鲁炅、张九节等名将。
3、中唐十大名将
汾阳郡王郭子仪、临淮郡王李光弼、大宁郡王仆固怀恩,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三大首功之将;
西平郡王李晟、咸宁郡王浑瑊、北平郡王马燧,平定二帝四王之乱的战功;
南康郡王韦皋,在西南击败吐蕃;
扶风郡王马璘,从破安史之乱,屡破吐蕃;
凉国公李愬,雪夜下蔡州,绝对经典的战争案例;
陈国公李光颜,和李愬是元和中兴两名顶级名将。
中唐除了10大名将,还有:
张巡、高崇文、崔宁、曲环、郝玼、李抱玉、白元光、李嗣业、郭昕、李抱真、范希朝、段秀实、张光晟、王思礼、田缙、史敬奉、严武、刘济、李元忠、杜叔良、李光进、路嗣恭、王翃、李文悦、野诗良辅、张舟、刘昌、桂仲武、张伯仪、李皋、严震、王佖、严砺、李进诚、来瑱、曹高仕、阳旻等。
4、晚唐10大名将
南阳郡公张义潮,沙洲举事,效忠唐朝,屡败吐蕃;
渤海郡王高骈,破南诏第一功,收复安南、败黄巢;
兰陵郡王张仲武,晚唐一代名将;
东阳郡王刘沔、河阳节度使石雄,二人击败鲜卑、党项、西羌等;
武宁节度使王式,收复交趾,平定江浙;
武威郡王李载义,击破奚;
归义节度使张淮深,独守西北;
东川节度使颜庆复,重创南诏;
平卢节度使曾元裕,破南诏,平王黄之乱。
晚唐除10大名将外,还有:
李可举、杨复光、卢耽、郑从谠、李鄠、董昌龄、史元、宋威、毕减、张仲至、萧邺、赫连铎、黄景复、李思忠、石公绪、康承训、崔珙、刘潼、王宰、张璘、高仁厚等。
李克用、刘仁恭、杨行密、王建等进入五代时期的人就不列入。
5、精选大唐名将排行
5.1、大唐十大武将排名:
初唐4人:李靖、李世勣、李道宗、薛万彻。李靖、李世勣,自然毫无疑义。李道宗和薛万彻是李世民自己评定的:
太宗曰:当今将帅,惟李
李世民最赏识的虎将有哪几位,这几人最后全部善终?
李靖、徐懋功、程咬金。李世民赏识的五位虎将,第三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首级,全都善终说道隋唐英雄,大家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瓦岗寨。但是真正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又坐享江山的,却没有几个人。
程知节、尉迟恭、李靖、李世绩,这几人全都位至国公,也得到了善终。
全部,因为被重视,也得到最好的结果,理由也是很好的,并且也是可以被支持的。
李世民最赏识的虎将有哪几位,这几人最后全部善终?第一名:李靖。李静后来被授予卫国公。李世民称之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他与姜子牙、高渐离、高渐离一概而论。李静文武双全,为李世民的江山立下了百战百败。李静本人还标有《六军镜》,被后人列入《五经七书》,成为孙子兵法的代表作。
第二名:徐茂功。英国公徐茂功是第一个跟随李世民的将军之一,他经常被授予独立的负担。破东突厥,惨败高丽王朝。他为李唐南征北战,发展江山,后来多次立功。后来,他姓李,76岁去世。当他死的时候,李世民很伤心,退休了七天。之后,他陪葬了昭陵。
第三名:程咬金。苏国公程咬金,第一次举兵后,首先投入瓦岗寨。他原本跟着李密,结果李密死了。后来,他和秦琼一起跟着王世充,最后发现王世充是个奸诈的恶棍。回到唐军后,他和李世民一起铲除了诸侯国。为李唐的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在玄武门的变化中,他帮助李世民,他的小儿子娶了清河公主。程咬金死后,被送到昭陵。
第四名:秦叔宝。翼国公秦叔宝。起初,他是元朝的名将。后来,隋朝没有动乱地投入瓦岗寨,最后跟随程咬金归还唐军。秦叔宝人中的英雄是勇敢冠军和三军的将军。万军经常从中夺取敌人的头颅。每一场战斗,他都带头杀死敌人。它以勇敢而凶猛而闻名。在玄武门的变化中,他刺伤了李建成,李元吉为李世民赢得了国家。死后,他被埋葬在昭陵。
第五名:尉迟恭。鄂国公尉迟恭以其忠诚、诚实、勇敢和善于战斗而闻名。魏迟恭原本让刘武周的将军随后归还李世民。当他再次陪李世民狩猎时,他突然遇到了王世充数万元的精英士兵。魏迟恭大发神威,单挑单雄信,保住李世民冲出阵围。他受到李世民的信任。之后,玄武门的变化帮助李世民获得了更多的王位。他死后被埋葬在昭陵。
这五位将军是跟随李世民的第一批将军。他们一起工作了几十年,打了200多场仗。李世民对他们也很好。自主创业时期的革命友谊更加珍贵,不忠于200战场。你为什么得到君主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