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小行星撞地球恐龙灭绝是真的吗
- 2、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撞击点是在哪里?
- 3、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什么灭绝
- 4、恐龙灭绝的原因。(越多越好,最好是有科学依据说的)
- 5、6600万年前,小行星是如何将恐龙灭绝的?它到底从何而来
- 6、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撞击点在哪里?
- 7、研究称小行星撞击地球是恐龙灭绝主因是怎么回事?
- 8、为什么小行星撞地球会造成恐龙灭绝?
- 9、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什么灭绝
- 10、你对“小行星撞击地球而导致了地球上恐龙的灭绝”有什么看法?
小行星撞地球恐龙灭绝是真的吗
小行星撞地球恐龙灭绝是真的吗在对地下化石的研究中,人类逐渐在底层中挖出大量的巨型生物化石,逐步揭开了千万年前,地球上存在的一种巨型生物——恐龙的诸多秘密。但在距今约6500万年的白垩纪后,这些恐龙却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度成为了科学史上的谜团。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后,科学家们指出,6500万年前,落入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一颗大型小行星是造成恐龙灭绝的重要原因,它也造成了当时大量生物灭绝。长期以来,这次事件被认为是地球上最著名的灭绝事件之一,但近日,一项新的研究的指出,这次事件虽然最终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但实际上,在恐龙灭绝后,生命又快速恢复,在随后的千百万年后,人类成为了地球的霸主。小行星是恐龙灭绝的重要原因,但真正导致生物灭绝的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后造成的地质活动。据此前研究指出,这颗小行星撞击地壳发生爆炸,产生的威力相当于100万亿吨TNT,大约是广岛原子弹的70亿倍,它在撞击的时候造成了大规模的海啸、地震和岩石撞击。随后,它引发了全球性的地壳运动,大量火山连续喷发,火山灰和烟尘遮天蔽日使得地球进入寒冬。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里斯托弗·路威利指出,事实上,在大型小小行星撞击了尤卡坦半岛产生恐怖的爆炸后,在灾难发生仅仅几年之后,撞击坑的生命就开始恢复了,事实上,更惊人的结果是,陨石坑仅仅用了3万年就恢复了多样化和高效率的生态系统。而撞击坑附近同样遭到毁灭的墨西哥湾和北大西洋区域则花了30万年的时间生态系统才恢复过来。这一情况让科学家们感到惊讶,理论上说,科学家认为远离陨石坑的地区应该是会恢复得更快一些,但相反的是,陨石坑撞击的核心区域恢复得更快,这被认为可能是撞击坑的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了影响。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引发大规模火山喷发后,由于火山喷出巨量烟尘进入地球大气层,阻挡太阳辐射,这使得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大量植物因此而灭绝,在生产者死亡后,食草动物也因此而大量死亡,食肉动物也因为食物的匮乏而灭绝,像恐龙这样的超大型生物也在这个过程中永远的消失在了地球上。但在这次危机中,一些体型小的物种因为群体数量大、需要的食物更少,因此种群内部抗风险的能力更强,最终熬过了这一场危机。而存活下来的生物中进一步繁衍,再度演化出了缤纷的地球生态系统,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也得以出现,成为了统治地球的主人。从某个角度上说,这颗小行星是人类诞生的重要助力,也是使得人类能成为地球霸主的重要因素。如果那些超大型生物并没有在这次大灭绝事件中灭绝,人类或许没有机会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脱颖而出。
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撞击点是在哪里?
撞击点就是在南极,因为那个时候恐龙都是生活在南极的,造成南极冰雪融化,恐龙都掉落到了海里面灭绝了。
撞击点应该是在北方的太平洋,但由于这个小行星体积也很强大,所以迅速扩散到了整个地球,让恐龙灭绝。
撞击点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这个陨石坑的直径有180公里。
据说好像是在北美洲。而当时北美洲聚集的恐龙是最多的,所以恐龙是第1个灭绝的,之后是其他的生物。
据生物学家推断,6500百万年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的灭绝的行星,其碰撞点坐落于如今的西班牙尤卡坦半岛上的希克苏鲁伯陨坑,该陨石坑的外径有180千米,生物学家可能小行星撞击地球时释放出来的能量转换是广岛原子弹的100亿倍左右以上。早在1951年,一家石油企业在西班牙尤卡坦半岛开展油气田时就曾发觉经过超高压高温产生的岩层,最初那样的状况并没有造成她们的留意,
她们仅仅觉得这也是火山锥的结构,之后石油企业在此地的其他两处钻探里都勘探到了那样的怪异岩层,大量的直接证据表明这儿曾遭到过陨石撞击。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情况下,其发生爆炸发生的极大动能吹拂了大批量的灰尘,与此同时,小行星撞击加重了地球上的地质环境健身运动,又导致地球上的一些火山喷发,至使很多火山岩浆喷到地球大气层。这种微小的灰尘仙逆蔽日,终日经久不散,遮挡了来源于阳光的发热量,使地球大气层的热度又快速降低。
几千年前人们就发觉了这类史前生物的动物化石,但那时候并不了解这种石块有哪些实际意义,乃至还将他们用来当中草药材。古代人以为这也是传说中的主龙骨,因而将其描绘成了飞龙的品牌形象!而古时候中亚地区的西徐安人,则将本地看到的原角龙动物化石,搬弄是非的描绘成了狮子座人体、大中型爪、及其鹰头,且守护金子的微生物,变成冰霜巨龙的最初由来!如此冰火二重天的气侯,造成那时候地球上霸王龙在短期内遭到大灾难,另据生物学家可能,93%以上的哺乳类动物和绝大部分的其他种群也在该事情中灭亡,
万幸的是一些身型较小、适应能力极强的哺乳类动物得到活下来下来,促使生命的种子得到持续。生物学家可能,导致希克苏鲁伯碰撞坑的行星孔径有10千米,碰撞时发生的力量达到4.0×10^23焦耳,等于100万亿吨TNT的暴发杀伤力。假如用美国军队投在日本广岛的核弹计算,此次碰撞的杀伤力等同于70亿颗核弹。行星的碰撞产生了一系列的地质灾难,包含有地震灾害、火山喷发、大海啸、冲击式破碎机这些,碰撞造成的浮尘进到地球大气层,将地球上包囊住,防护来源于太阳光和热。在各种各样灾难的整体功效下,地球上超出四分之三的种群消失了,在其中就包含霸王龙。三叠纪完毕,新一代逐渐。
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什么灭绝
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
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路易斯·阿尔瓦雷茨、与儿子沃尔特·阿尔瓦雷茨、弗兰克·阿萨罗、海伦·米歇尔等人发现,全球的白垩纪与古近纪交接地层中的铱含量高于正常标准;举原始研究中的两个地层为例,铱含量分别是正常标准的30倍、130倍。
铱是种地壳中非常少见的金属,属于亲铁元素;大部分的亲铁元素在行星分化的过程中沉降到地核部分,例如铁。由于大部分小行星与彗星常发现铱元素,阿尔瓦雷茨等人认为在白垩纪与古近纪的交接时期,曾有颗小行星撞击地球表面。
恐龙灭绝的其他说法:
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在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阶发生了中生代以来最大规模的海退。在世界各地的一些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最早的部分是海床,较早的部分是海岸地层,最晚部分则是陆相地层。
这些地层没有因为造山运动而倾斜、折曲的迹象,因此最有可能的解释是海退。尚无海退原因的相关证据,较为普遍的解释是中洋脊的活动降低,而这些巨大海底山脉随者自身的重量而缓慢沉降于海底地层中。
大规模海退造成大陆架大幅消失,栖息在大陆架的海洋生物最丰富,因此海退可能会造成海洋生物的灭绝。
研究也显示,海平面的变化,不足以造成如此严重的菊石灭亡。海平面的下降可能造成大气环流系统与洋流系统的变化,形成气候变迁;海洋面积的缩小也会使地表的反照率下降,而使全球气温上升。
大规模海退也使许多大陆海消失,例如北美洲的西部内陆海道,这些海域的消失持续了约1000万年。同时,由于陆地相对上升,河流的长度更长,使淡水的生存区域扩张。海洋与淡水区域的消长变化,使淡水脊椎动物增加,而诸如鲨鱼等海洋生物则数量减少。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恐龙灭绝
恐龙灭绝的原因。(越多越好,最好是有科学依据说的)
陨石撞击说。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左右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刺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那是一场多么可怕的灾难啊。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的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对于恐龙的灭绝,当然不止这些说法。其余的例如:
气候变迁说
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度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物种斗争说
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地磁变化说
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植物中毒说
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食肉动物将有毒的肉吃下后也被毒死了。
酸雨说
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陨石撞击说
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有一个叫做希克苏鲁伯的陨石坑(Chicxulub Crater),它和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有什么关系?答案就隐藏在这层白白的岩石里。
这层岩石被地质学家称为K-T边界(K-T boundary),意思是白垩纪-第三纪界限的标记线。下层岩石中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但在K-T边界以上,恐龙消失了。
K-T边界岩石中含有铱,铱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球中的平均含量只有十亿分之一。然而这个岩层中的铱含量是正常含量的200倍。还能在哪里找到这么多的铱呢?在太空中。
太空中的铱含量比地球高出1千倍。人们还在这层白色岩石中找到了冲击石英的证据,只有小行星才会留下这样的标记。高含量的铱和冲击石英,出现在地球上许多地方的第三纪界限岩层里。这种全球性的痕迹,只可能来自最猛烈的撞击。撞击的地点就在墨西哥的犹卡坦半岛。
6千5百万年前的这次撞击非常猛烈,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事件都没法和它比。那时撞上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宽度大约是6英里。它以超过40倍音速的速度冲向地球表面。它的体积非常庞大,所以当它撞上地球时,前端已经碰到了地表,尾部却还在3万5千英尺的高空,相当于喷气式客机的飞行高度。撞击地球的是高山一样大小的一块巨岩。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1.小行
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渴死的
恐龙是在五次物种大灭绝中的第五次大灭绝中灭绝的,因此要想搞清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就必需首先搞清五次物种大灭绝的真正原因。地球膨裂说认为地球从寒武纪到白垩纪共发生了11次膨裂,其中5次形成了大的造山运动,每次造山运动都使海洋从大陆上退却,造成了物种的大量灭绝。这5次大的物种灭绝每次都与造山运动形成的时间惊人的相同。这足以说明地球膨裂,形成造山运动,使海水从大陆上5次大退却使物种渴死,是造成物种大灭绝的真正原因。证据:
一、5次造山运动与5次物种灭绝的时间惊人的相同
1、第1次是加里东造山运动,开始时间是4.4亿年左右,这和第一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4.4亿年完全相同。
2、第2次是海西造山运动,始于3.65亿年左右,这和第二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3.65亿年完全相同。
3、第3次是印支造山运动,始于2.5亿年,这和第3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2.5亿年完全相同。
4、第4次是燕山造山运动,始于2.05亿年,这和第4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2.05亿年完全相同。
5.第5次是喜马拉雅运造山运动,始于6500万年前。这和第5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6500万年前完全相同。
二、5次大灭绝物种的生存方式
这些灭亡的物种都是些浅海、底栖、固着、不能主动寻找食物、体形庞大、喜欢水环境的物种。
三、5次大灭绝物种的生殖方式
那些生活在浅海、滨海地区、不论是无性生殖还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它们的生殖方式离不开水环境。这些物种没有了生殖的水环境,必然走向灭绝。
造山运动,使海洋从大陆上逐步退却,一部分生存方式和生殖方式不适应新环境的物种灭绝了。而其中生殖方式的不适应是造成物种灭绝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物种的生殖方式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从两栖动物在水中受精,到爬行动物的卵生,再到哺乳动物的胎生可以看出,生殖方式的进化才是物种进化、灭绝的决定性因素。
恐龙为什么在6500万年前的第5次物种大灭绝中灭绝的呢?虽然恐龙有迁徙功能,但因为海洋第五次大退却是海洋最后一次从大陆上彻底退出,恐龙再没地方迁徙了,水源干涸了,绝大部分恐龙被渴死了。
当然,地球上还有一些湖泊,一小部分恐龙活了下来,这一小部分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呢?这部分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生殖方式的不适应。恐龙在繁殖季节经过交配后,“夫妻”双方便忙着筑巢产卵。他们在地势较高而且向阳的地方,寻找松软的土地,用带爪的前肢在地上掘出一个圆形的坑来,扒出的泥土垒在坑的周围,使坑的周围隆起,高出地面,其形状就像一个火山口,可以防止雨水流进窝里。挖好坑后,再填上一些松土,接下来恐龙“妈妈”蹲在巢上产卵。产完卵后,再用一层薄土或植物叶片把蛋盖起来。然后这些将要做父母的恐龙便轮流守侯在窝旁,直到孵出幼恐龙来。恐龙下蛋后,用土埋上,靠阳光孵化。恐龙蛋的孵化,一靠温度,二靠湿度。温度过高,胚胎发育过于迅速,胚胎死亡增加;湿度过低,将加速蛋内水分蒸发,造成失水过多,引起胚胎和壳膜粘连而导致胚胎死亡。由于造山运动,海水退去,气候变得干燥,气温升高,土地干旱,土壤的湿度下降,造成恐龙蛋不能正常孵化。我国天文地质工作者徐道一说:“在我国的白垩纪末沉积层中发现有成堆的没有孵化的化石恐龙蛋”,在广东河源发现15000多枚恐龙蛋没有孵化,这便是很好的证明。考古研究表明,恐龙灭绝持续了100万年时间。恐龙的全盛时期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前期,恐龙蛋化石却只在白垩纪晚期出现,这说明很可能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前期,恐龙的孵化是正常的,到了白垩纪晚期,它们可能遭遇了某种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孵化不能进行,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新生恐龙越来越少,直至最后灭绝。根据土壤的湿度下降造成恐龙蛋不能正常孵化导至恐龙最终灭绝,我们从缺水的角度也可以说恐龙蛋是渴死的,恐龙最终灭绝的原因是渴死的。
作者:赖柏林
有可能是陨石撞击地球,导致火山、地震一直在发之人。
1.可能是小行星碰撞
2.可能是因为气候变暖。
3.物种争斗
……
地球向外围做了一次运动 植物光合作用减少 物种灭绝 可以到起点网看天山寒石 的 恐龙灭绝背后的真相 里面有论证分析 地球向外围做了一次运动串联了现在发现的所有学说
1、小行星撞击说:
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就提出了恐龙可能是在小行星撞击事件中灭绝的设想。在当时这个设想非常大胆,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1991年,地质学家在北美洲墨西哥境内尤卡坦半岛上发现了一个直径约180公里的撞击坑遗迹,他们认为这就是小行星撞击发生的地点。
小行星撞击是导致恐龙灭绝的一个关键因素,现在证明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科学证据比较多,也是相对来说解释的最好的一个假说。
2、温度骤降说:
恐龙是温血动物,它们具有相对较高的代谢速率,有可能维持一定的体温。可是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这就导致恐龙体温并不高,可能接近现代树懒。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
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否则就需要保温。恐龙过于庞大的身躯,不能进入洞中避寒,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惨遭冻死的命运。
3、物种斗争说:
恐龙时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导致恐龙灭绝。
4、酸雨说:
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5、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了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恐龙灭绝的N种可能
6600万年前,小行星是如何将恐龙灭绝的?它到底从何而来
昨天的一篇文章,我们讨论了地球上遭遇过最严重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那就是二叠纪生物大灭绝。当时,地球上超过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生脊椎动物彻底消亡,究其原因,竟然可能是因为氧气过多。
不得不说,我们的地球虽然是生命的天堂,却也会时不时地上演恐怖的生存危机。在距今6600万年前,另一次灾难突如其来,导致了迄今为止地球上最后一次生物大灭绝,也就是白垩纪生物大灭绝。在这次灾难中,著名的史前生物恐龙彻底退出 历史 舞台,成为了一堆化石。
和二叠纪末期的那次大灭绝事件不同,恐龙的灭绝极有可能来自于另一种灾难。目前的研究表明,很有可能是一颗恐怖的小行星撞击在地球上,造成了恐龙的灭绝。
这样的猜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许多证据的。比如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个陨石坑,那就是奇克苏鲁布陨石坑。这个陨石坑的直径达到了180公里,并且恰好形成于差不多6600万年前。因此,科学家们完全有理由把小行星撞击和恐龙的灭绝联系起来。
科学家认为,当时撞击地球的那颗小行星直径大约有10公里。它的撞击本身还不足以完全灭绝恐龙,但是接下来的一系列连锁效应成为了灭绝恐龙的直接凶手。
在被小行星撞击后,大量的灰尘被掀起来,进入大气层中,在长达1年的时间里遮天蔽日。再加上大量的硫酸以气溶胶的形式进入到平流层中,更加减少了太阳的照射,以至于到达地表的日照量减少了10%-20%。
日照的减少导致许多植物、浮游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最终死亡。植物死亡后,植食性动物也因为食物的短缺而灭亡,接下来就是肉食性动物。就这样,一场恐怖的大灭绝事件就发生了。
大体上来说,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发生的事情,就是这样的。那么,小行星撞击之前呢?它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多年以来,考古学家和天文学家们一直对这个问题非常好奇,却始终找不到一个答案。
最近,美国西南研究所(SwRI)的科学家们利用地质学和计算机建模两种手段,对这颗小行星可能的身份进行了研究,或许可以给出一个回答。
首先,我们要注意到一个事实:早在2亿多年前,恐龙就已经出现了,它们统治地球的时间远远超过了1亿年,一直到6600万年前它们才灭绝。由此可见,像这样的恐怖撞击,其实并不经常发生。或许,这颗小行星来自于比较远的地方,比如小行星带。
研究人员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推测,有两个证据。第一个证据就是从撞击事件中形成的岩石中,他们找到了一些地质样本;其次就是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小行星或者彗星进行计算机模拟,可以了解它们在太空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会闯入地球大气层。
经过大量的努力,研究团队获得了一些关于这颗小行星元素构成的秘密。他们发现,这应该是一颗碳质球粒陨石。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陨石,来自于太阳系早期。有很多的碳质球粒陨石轨道都比较靠近地球,但问题在于,这些靠近地球的碳质球粒陨石都没有达到10公里的直径。
那么,这颗“巨无霸”碳质球粒陨石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团队选择利用数学建模和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他们来到了美国宇航局,借助后者的Pleaides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他们构建了一个包含13万颗各种类型的小行星的模型,观察它们与小行星带之间所产生的相互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来自于太阳的热动力和其他小行星的引力作用,可以形成一种合力,将小行星甩到一个特殊的位置,他们称之为“动态逃逸舱口(dynamic escape hatch)”。在这里,引力的拉扯作用可以改变一颗小行星的轨道,这就可能会导致小行星被甩到地球轨道上来。
在计算机模型中,这样的逃逸发生得比较频繁。不过,要是想让像6600万年前那颗一样直径达10公里的小行星这样被甩到地球轨道上,频率就要低得多,平均每2.5亿年才会上演一次。即便如此,这也比此前推算的频率要高大约10倍。
研究人员发现,撞击在尤卡坦半岛的那颗碳质球粒陨石普遍都分布在外带,这意味着它们更容易被带到这个动态逃逸舱口的位置上,最终引起对地球生物的威胁。
他们最后得到了结论是:一颗相对比较少、体型较大的小行星,在太阳的热动力和引力的共同作用下被甩到了地球轨道上,最终闯入地球大气层,灭绝了恐龙。不过,这样的撞击概率相对也比较低,平均每2.5亿年才会上演一次。
看起来,我们还是有足够的时间去发明一套小行星的抵御系统,不过,即使是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也足以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这样的撞击频率或许更高一点。而且,平均值不代表必然,下一次这样的撞击未必非要等到差不多2亿年后。
所幸的是,短期来看,目前还没有小行星真的有撞击地球的风险。所以,抓紧时间吧,在小行星真的威胁地球之前,找出一个解决方案。
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撞击点在哪里?
据科学家推测,6500万年前撞击地球造成恐龙灭绝的小行星,其撞击点位于现在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该陨石坑的直径有180公里,科学家估计小行星撞击地球时释放的能量是广岛原子弹的100亿倍以上。
科学界普遍认为,在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撞击释放的能量引发了全球性的火灾,将大气层加热至很高的温度,使地球上的森林绝大部分在短时间内就被烧成灰烬。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时候,其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扬起了大量的尘土,同时,小行星撞击加剧了地球上的地质运动,又造成地球上的一些火山爆发,至使大量火山灰喷入大气层。这些细小的尘土遮天蔽日,终日不散,挡住了来自太阳的热量,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又迅速下降。
如此冰火两重天的气候,导致当时地球上恐龙在短时间内遭受灭顶之灾,另据科学家估计,93%以上的哺乳动物和大部份的其它物种也在该事件中灭绝,万幸的是一些体型较小、适应力较强的哺乳动物得以幸存下来,使得生命的种子得以延续。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一直以来都是最受关注的自然未解之谜。
经过科学家的不断探究和 探索 ,小行星撞击成了造成恐龙灭绝最大的可能。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茨(Luis Walter Alvarez)和他的儿子,阿尔瓦雷茨曾经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尔瓦雷茨父子在研究白垩纪与古近纪交界地层时注意到铱元素的异常富集,而这种元素在地球上并不常见,反而是在陨石、小行星等地外天体中含量丰富,因此他们提出了小行星撞击说,也就是著名的"阿尔瓦雷茨假说"(Alvarez Hypothesis),时间是上世纪70年代。
既然小行星撞击造成了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恐龙灭绝了,那么小行星撞在哪里呢?肯定会有陨石坑留下来吧?
就在1951年,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南岸的尤卡坦半岛开凿了多个钻井用于研究地层,其中一个钻井在1300米处发现了安山岩,这种岩石是在高温高压状态下形成,一般见于火山爆发, 或者是陨石撞击。在后来的探测中,石油公司发现了一个由尤卡坦半岛向北深入墨西哥湾中的巨大弧形构造,这个构造与周围的地质结构并不吻合,很像是一个撞击坑。
90年代之后,美国科学家确认了位于尤卡坦半岛的弧形构造是撞击坑,其直径至少有180公里,撞击中心点在希克苏鲁伯村(Chicxulub)附近,因此这个撞击坑被命名为希克苏鲁伯撞击坑(Chicxulub Crater)。希克苏鲁伯撞击坑正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之后留下的,其年代与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吻合。
科学家估计,造成希克苏鲁伯撞击坑的小行星直径有10公里,撞击时产生的能量高达4.0 10^23焦耳,约等于100万亿吨TNT的爆发威力。如果用美军投在广岛的原子弹换算,这次撞击的威力相当于70亿颗原子弹。
小行星的撞击带来了一系列的地质灾难,包括有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冲击破等等,撞击产生的尘埃进入大气层,将地球包裹住,隔离来自太阳的光和热。在各种灾害的综合作用之下,地球上超过四分之三的物种消失了,其中就包括恐龙。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
最后纠正大家几个常见的误解:
第一,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6600万年前而不是6500万年前。2008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使用氩-氩年代测定法确定灭绝事件发生在6595万年前,上下浮动4万年,因此白垩纪结束的时间被更新为6600万年前。
第二, 恐龙并没有灭绝,今天的鸟类都是恐龙的后代,所以现在称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中的恐龙灭绝为非鸟恐龙灭绝。
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点基本上已经确定,就是位于墨西哥附近的尤坦卡半岛。这个撞击坑今天仍然可以通过遥感卫星观测到,直接达到200公里,足以可见其撞击能量有多少强大。
可以在上百公里内的大型动物在撞击发生之后很短时间就全部灭亡,撞击也波及到整个地球,导致了核冬天。大量的尘埃遮挡了大气,导致植物得不到足够的阳光,世界上的阳生植物开始灭亡,那么食草的动物就无法生存了,最后是食肉的动物无法生存。
恐龙作为大型生物,灭绝的是最快的。尤坦卡半岛几乎遭到毁灭性打击,变成一个上百公里直接的坑,引发了强大的海啸席卷全球。
这次撞击也改变了地球生命的格局,大型生物全部死亡,只有体积较小的生物幸存,也给了一种猴子生存的空间,后来演化为今天的人类。
问问专家教授。
起初人们并不知道恐龙的灭绝到底是什么原因,只有众多的猜测,直到发现了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这才确定了恐龙的灭绝与小行星撞击有直接的关联。
一颗体型足够大的小行星在撞击地球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同时小行星会完全解体,并在剧烈的冲击过程中溅向高空,然后落到世界各处,撞击影响范围的大小与小行星的体型有直接关系,如果小行星足够大,那么扬起的尘埃以及自身的碎片就会溅落到很远的地方,甚至在全球都有覆盖。
上世纪八十年代,物理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茨与他的儿子地质学家沃尔特·阿尔瓦雷茨在白垩纪和古近纪交替的地层年代中发现铱的含量比其它地层中铱的含量要高出很多。我们知道,铱是重金属元素,在地球形成早期,这些较重的元素都沉向了地核,在地壳中的含量极低,可是在白垩纪和古近纪交替的地层中铱的含量却那么高,如此反常的情况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人们发现在地外天体中含有很高的铱,于是这样的情形指向了一种结果:是地外天体撞击地表带来的铱。在地外天体撞击地球表面时,大量的尘埃以及自身碎片被溅向高空,落向四面八方,这次撞击产生的尘埃笼罩着地球,在漫长的尘埃沉降过程中,给下方的地表带来了丰富的铱。人们在各地检测到的数据充分印证了这一观点,在世界各地的白垩纪和古近纪交替的地层中都发现了铱含量的反常增高。
既然确定了在那一时期地球遭受过地外天体的撞击,下一步就是确定撞击的地点:
早在1951年,一家石油公司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进行石油勘探时就曾发现经由高温高压形成的岩石,起初这样的情况并未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只是认为这是火山锥的构造,后来石油公司在此处的其它两处钻井中都钻探到了这样的奇怪岩石,更多的证据显示这里曾遭受过陨石撞击。
后来根据卫星测绘出来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这个半岛上存在一个巨大的陨石坑,一半在陆地上,一半已淹没在海洋中。这个庞大的撞击坑平均直径达180公里,经过测定,这个陨石坑的数据与电脑模拟的数据相似,撞击时间也吻合,如此一来便确定了撞击坑的地点。
我们可以畅想一下6500万年前的某一天,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一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释放了相当于100万亿吨TNT炸药的威力,等同于200万颗大伊万核弹同时爆炸,溅起来的尘埃笼罩全球,暗无天日,大量的植物死去,全球性的森林大火在燃烧着,同时地震、火山喷发频繁,6-8个月不见阳光,全球平均气温逐渐升高,由于撞击地点地层中富含硫,撞击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给全球大部分地区带来了致命的酸雨,这次撞击给地球生态带来的破坏,地球花了数百万年的时间才将其修复。
文/科学船坞
还记得恐龙灭绝吗?恐龙是在人类出现前就已经生存在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不过遗憾的是,距离现在恐龙在大约已经灭绝了6500万年之久了。对于恐龙为何会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这个未解之谜在科学家界也是一直众说纷纭,其中最受认同的是小行星碰撞说。
该说法称一颗直径7到10千米,重约13万亿吨的小行星坠落到了地球引起了环境剧变,从而导致恐龙的灭绝。
我们来设想一下,在 6500万年前的某个晚上,你站在北美的某个地方抬头望天空,会看到一颗像星星一样的东西,当你盯上它一两个小时,会发现那颗星星正在变得越来越亮,实际上那并不是一颗普通的星星,而是一颗正在以每小时7.2万公里的速度向地球飞来的小行星,经过60个小时以后,这颗小行星在大气层炸开了一个洞,最终这个小行星在如今的美洲中部尤卡坦半岛一带撞向了地面。
根据通过粘土层中含有的铱含量,科学家推测出撞击地球的物体直径大约为10公里,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换成了地震的强度,大约将会达到里氏10级啊!
到了1991年,地质学家们才找见撞击发生的地点——位于北美洲墨西哥境内尤卡坦半岛上,直接给墨西哥砸出一个“大坑”,据了解这个大坑的直径在180~300公里之间,后来大坑被海水填满,才有了现在的这个地方。
由于小行星环撞击形成环太平洋断裂带和特提斯构造域,大量的中生代的生物灭绝!
恐龙的幸存者在太平洋一带的大型生物尸体上度过灾难,成为今天的“动物世界”。
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撞击点在哪里?
数千年前人类就发现了这种史前生物的化石,但当时并不知道这些石头有什么意义,甚至还将它们拿来当中药材。古人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龙骨,因此将其描绘成了巨龙的形象!而古代中亚地区的西徐安人,则将当地发现的原角龙化石,添油加醋的描绘成了狮子身体、大型爪、以及鹰头,且守卫黄金的生物,成为狮鹫的最原始来源!
恐龙的黄昏
第一具恐龙化石的发现
1676年英国牛津市附近的出土了一个骨头化石,牛津大学的教授罗伯特?普劳特鉴定认为是一种大型动物的股骨最下端,不属于任何一种已知生物,它被命名为斑龙!1699年,Edward Lhuyd在牛津市近郊发现一颗牙齿化石,后被鉴定为蜥脚下目恐龙的化石。
恐龙牙齿化石
第一具完整恐龙的化石
1858年化石收藏家威廉·帕克·佛克在新泽西州哈登菲尔德镇的一个泥灰坑中挖出了一具接近完整鸭嘴龙化石,显示恐龙是一种二足动物,早先局部的恐龙化石已经怀疑这是一种二足动物,这次的完整化石则是实锤了!
鸭嘴龙化石
此后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与爱德华·德林克·科普开启了一段数十年的恐龙化石发现战,被称为化石战争,他们的发掘十分暴力,甚至用上了炸药,因此破坏了很多有价值的恐龙化石,但他们贡献也非常大两位大佬发现了142个恐龙新品种!
进入二十世纪后,恐龙化石发现更是遍布全球,甚至在南极洲都发现了恐龙化石,这表明在很久以前这些动物曾经遍布全球,根据地层年代测定以及同位素K40测定等综合年代测定方法,这些动物在白垩纪以前的各种地层中都有发现,但在白垩纪晚期后就突然消失了!这表示恐龙在这个时期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灾难,突然之间就灭绝了!是什么灾难呢?古生物学家一直都想弄清楚这个缘由!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发现
1951墨西哥石油公式在尤卡坦半岛勘探时发现了奇怪的安山岩层,这种成因只有一个原因,高温形成比如火山喷发,但墨西哥湾并没有发现古火山!1978年墨西哥石油公司当时聘请的地质学家格伦·彭菲尔德,在调查地质勘探飞机获取的尤卡坦半岛与墨西哥湾的地磁异常图时发现一个几乎完整的圆形结构,一般位于墨西哥湾,另一半位于尤卡坦半岛,边缘在希克苏鲁伯市附近!
1980年数位地质学家提出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白垩纪与第三纪交接期撞击了地球,这个假说似乎非常能说明问题,但苦于找不到撞击坑,似乎需要有外来的证据支持!1981年亚利桑那州大学相关研究人员艾伦·希尔德布兰也提出了类似观点,并且认为撞击点可能在加勒比海附近!
艾伦·希尔德布兰在海地进行了K-T界线的沉积物研究,在地层中找到了大量含的铱、冲击石英,以及类似玻璃陨石的风化物质,还发现了可能因海啸形成的岩石沉积,在加勒比海附近发现了大量这种地层!1990年艾伦·希尔德布兰取得了格伦·彭菲尔德当时的研究资料,并且还取得了1951年时的岩芯,因此以位于希克苏鲁伯市命名的撞击坑的各种证据链逐渐完善!
根据撞击坑的大小相关专家推测,小行星的直径大约有10千米,撞击的能量高达100万亿吨TNT,大约相当于200万颗人类核爆过的最大当量的大伊万氢弹(5000万吨TNT当量)。
小行星的撞击冲击波使数千公里范围内的生物彻底毁灭,造成的海啸影响范围这更大,而飞溅物则会落到数千公里外形成洲际大火,然后是更小的尘埃则会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漂浮十月甚至数年!而且撞击的震动会导致后续地震和火山频发,大量二氧化碳将进入大气层,成为左右气候的决定性温室气体!有两种理论,一种认为尘埃遮挡会引发雪地地球,另一种认为温室气体会导致地球高温数数千年,但无论哪种,恐龙这种大型生物是彻底玩完了,能幸存下来的只有小型化成功的各种近鸟恐龙。
只有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吗?
在白垩纪和第三纪交接这个时间段里还有另一个超级陨石坑,相关地质学家认为印度孟买外海的印度洋底,存在着一个400 600千米巨大地质结构,由于地质运动这个结构已经有些变形,但仍然可以估计出当时造成这个结构的小行星直径高达40千米!
湿婆陨石坑构造的成像,红色为高度最高的地方
它的撞击还导致了一系列的后续火山喷发行为,徳干高原上的玄武岩与当时的地质年代是能对应起来的,因此玄武岩的规模显示了这次超级火山的规模,比西伯利亚地盾火山规模略小,但小行星撞击加上火山喷发,恐龙灭绝就没有理由了!当然也有地质学家认为这只是一个超级地盾火山结构而已,到现在为止尚未有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必定是小行星撞击或者是火山喷发,或者是小行星撞击后的火山喷发导致了恐龙灭绝!
恐龙必须死,因为哺乳动物要活!我们人类得感谢那颗小行星。
恐龙
地球生命在演化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会造成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在地球 历史 上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第一次是在古生代末期,当时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都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第二次是中生代末期,当时除了统治地球的恐龙灭绝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也都灭绝了。恐龙生活在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后,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恐龙突然灭绝了,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多种猜测,包括小行星撞击说、火山爆发说、造山运动说等学说。
其中,小行星撞击说是最为流行的科学观点,科学家在许多地方的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发现了铱元素含量的异常,高出相邻岩层平均值大约30倍,这成为了支持小行星撞击地球假说的有力证据,因为铱元素在地球表面并不常见,但是在小行星或者陨石中却存在铱元素较高的现象。科学家推测当时有一颗直径大约为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在北美洲尤卡坦半岛的北部沿海地区,地质学家发现了一个部分淹没于海底的陨石坑,名为“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这个陨石坑的直径大约为180至200千米,陨石坑中到处开裂的岩石表明,这里曾经发生过剧烈的爆炸,这里很有可能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的撞击地点。当小行星撞击地球后,一部分恐龙在撞击中直接死亡,而撞击产生的大量粉尘,,长时间漂浮在大气层中阻挡了太阳辐射,导致植物无法光合作用而死亡,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由于缺乏食物来源而灭亡。最近有一部名为《末日逃生》的电影,讲述的就是一颗彗星撞击地球的故事,和恐龙灭绝的场景十分类似。
恐龙灭绝
与恐龙时代有关的小行星撞击于墨西哥,推测是一颗直径20公里的小行星,形成了直径180公里的撞击坑,冲击波影响半个地球,至少相当于100万亿吨当量核弹。
剧烈的冲撞下,小行星的动能迅速转化为热能,使小行星和周围环境迅速升温,并且向四周快速释放,造成了规模庞大的冲击波,引发了地震,周围的一些火山爆发,冲击波席卷了大半个地球,接下来引起了海啸,这也是全球范围的灾难,还使得海洋海水沸腾,影响到几乎整个北美大陆。尽管如此,这颗小行星撞击却并没有直接导致全球恐龙全部死亡,恐龙的灭绝(或者说消失)更多的是由这场灾难引起的环境变化而消失,或者灭绝了或者是残存的一些恐龙进化了。
6500万年前的事件虽然很难追溯,不过像这样广大范围的剧烈撞击,会使得大量尘埃进入大气遮挡阳光,造成温度下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尘埃逐渐又沉降下来,由于小行星或者火山爆发喷发的尘埃性质的关系,可以从地下、冰盖下的一些冰层中获得信息。可以通过钻取岩芯、冰芯的方式了解6500万年前的环境信息。从世界各地获得的信息可以证明,在6500万年前地球上确实很可能发生了“核子冬天”,陆地温度环境变化,一些生物不能适应逐渐灭绝,植物种类也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植食性生物生存危机,最后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生物灭绝事件。
这个小行星撞击坑是墨西哥一家石油公司在尤卡坦半岛发现的,最宽处180多公里,被称为奇克苏鲁布撞击坑。这个小行星撞击和大量物种灭绝的时间充分地告诉我们“武功再高也怕菜刀”,花花肠子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毫无抵抗之力。
研究称小行星撞击地球是恐龙灭绝主因是怎么回事?
6月29日发表的一篇英国新研究发现,恐龙灭绝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而非火山喷发。
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撞击点就位于现今墨西哥的海岸附近,这一灾难性事件众所周知地导致了非鸟类恐龙的灭绝。根据属同类研究中首次的新研究,该次撞击造成的气候条件几乎毁灭了所有适宜恐龙居住的栖息地。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6月29日报道,大多数科学家承认,小行星撞击很可能是随后发生的物种大灭绝的主要推手,这次发生在白垩纪(始于1.45亿年前,终于6600万年前)末期的大灭绝导致地球上大约四分之三的物种灭绝。
扩展资料
此次研究与过去的不同
科学家利用全球化石数据库并结合生态技术,对世界各地不同种类的恐龙当初生存所需的环境要求(比如降雨量和温度要求)进行了估计。然后,他们研究在小行星撞击或重大火山活动发生后,这些条件在世界上的哪些地方依然存在。
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科学系助理研究员基亚伦扎对记者说:“重要的区别在于,人们过去只关注撞击事件或火山喷发可能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我们现在则给这项研究增添了一个生态维度,检验这些事件最终可能如何影响到了非鸟类恐龙的生态和生存。”
“此外,本项研究所使用的对大灭绝场景进行的气候模拟很可能是迄今为止所进行的更为准确和写实的模拟。”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社-研究表明: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引起的气候变化导致恐龙灭绝
为什么小行星撞地球会造成恐龙灭绝?
对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如何造成恐龙灭绝,科学家做了如下解释。
小行星快速砸入地球造成地球环境剧变,巨大撞击力把大量岩石和尘土抛入空中,大地发生地震,海洋发生海啸,火山喷发频繁,多处森林被大火吞噬。
尘土飘浮空中数十载,使大地难以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植物数量因此锐减,造成食物链从底层崩溃。与此同时,阳光照射减弱使地球日益寒冷,雨水因混有火山喷发物变成炽热的酸雨落到地表,导致动植物生存环境面临极大挑战。
已经主宰地球1.6亿年的恐龙适应不了环境的改变,遭到自然淘汰。从生活在海洋中的沧龙和蛇颈龙、飞行于空中的翼龙到各种陆地生活恐龙均无一幸免。此外,许多古生物,包括遍布海洋的菊石和海洋浮游生物也在这场浩劫中灭绝。
鸟类和哺乳动物遭到重创,但存活下来。体表长毛的热血动物最终取代恐龙成为地球主宰,为人类诞生奠定基础。
补充:
过去,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像所有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但是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首先,他们认为有些恐龙行动极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而是靠两条后腿在地面上跑动,其速度可达每小时20至90多公里。这就需要有强壮的心脏并且维持较高的新陈代谢,这些显然冷血动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龙的食量都相当大,据推测,一头30吨重的蜥龙类恐龙,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吨食物,只有温血动物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从食肉恐龙远远于少于食草恐龙来看,这一点也是合理的。另外,还有一些身体较小的恐龙,它们身上很可能覆盖着一层羽毛或毛发,这也是为了防止体温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龙是温血动物。温血恐龙的说法一提出,就受到强烈抨击,但倒底结论如何,目前还难下定论。
太古洪荒年代,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生物---恐龙。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近一万五千年之久,最后确神奇地灭绝了。今天我们所知有关恐龙的一切,都是由恐龙化石得来的。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此外,始祖鸟也是和恐龙一起出现。
[编辑本段]发现恐龙
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的故事
曼特尔夫人发现恐龙的故事确实很浪漫,曼特尔先生又能够以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来探索恐龙的归属问题,确实是迈出了人类科学地研究恐龙、认识恐龙的第一步。
但是在历史上,人类早就发现过恐龙的化石,只不过是当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还不能对这些化石进行正确的解释而已。
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的晋朝时代,四川省五城县就发现过恐龙化石。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英国里丁大学的一位名叫哈士尔特德的研究人员根据一部历史小说《米尔根先生的妻子》中发现的线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最近宣布他终于发现了如下的事实:1677年,一个叫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书。在这本书里,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描述了一件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很好的插图,并指出这个大腿骨即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巨人的。
虽然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没有认识到这块化石是恐龙的,甚至也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是他用文字记载和用插图描绘的这块标本已经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的恐龙的大腿骨,而这块化石的发现比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早出145年。因此,哈士尔特德认为,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应该是恐龙化石的第一个发现者和记录者。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肯定是由来已久。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至于我们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采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动物化石入药,并把这些化石叫做“龙骨”。谁能肯定,这“龙骨”之名与恐龙化石的发现就没有联系吗?
最古老的爬虫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夕法尼亚纪』(31000万年前—27500万年前)。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能始发育。爬虫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水分散发。此一重大改革,使得爬虫类可以离开水生活。
到22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虫类成了地球上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称爬虫类时代。大型爬虫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草食性的梁龙和雷龙,是最大的陆栖动物。霸王龙是肉食性恐龙。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鱼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
爬虫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亿5千万年左右。这个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龙。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驯的小恐龙。
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虫类,曾产于中生代之陆上沼泽,中颈及尾皆长。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其中有数种好食肉,数种好食草,体概巨大,可认为陆生动物中之最大者。其体格在下等之种类,有似最古之鳄及喙头类,在高等之种类略与鸟类相似。
研究恐龙,全凭化石。古生物学家以其化石,推论其形态及习性。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物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两条腿走路;有的以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有的皮肤光滑,有的皮肤上有鳞或骨板。其共同相似之处是: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蛋下在陆地上(所有的爬虫类都是如此)。
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什么灭绝
“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撞击点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撞击相当于100万亿顿TNT炸药的威力,溅起来的尘埃笼罩全球。”
恐龙的灭绝与小行星的撞击有直接关系,一颗足够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与此同时,小行星将完全解体,在猛烈撞击的过程中飞溅到天空,然后落入世界各地,撞击的影响范围与小行星的形状直接相关,如果小行星足够大的话,升起的灰尘和它自己的碎片会溅到很远的地方。
扩展资料:
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物理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茨和他的儿子,地质学家沃尔特·阿尔瓦雷茨他们共同发现,在白垩纪和古近纪交替地层时代,铱的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地层,我们知道铱他实际上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在地球形成的早期阶段,这些较重的元素都沉入了地球的核心,地壳中的含量极低。
然而,白垩纪和古近纪交替地层的铱含量如此之高,这种异常情况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人们发现在外部天体中有非常高的铱,所以这种情况指向了一个结果,铱是由外部天体对地球表面的冲击所带来的,当地球外的天体撞击地球表面时,大量的灰尘和它自己的碎片被溅到天空,并向四面八方落下。
你对“小行星撞击地球而导致了地球上恐龙的灭绝”有什么看法?
分类: 教育/科学
问题描述:
就是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最好有对恐龙灭绝原因的其他解释
解析:
小行星撞击地球而导致了地球上恐龙的灭绝:
恐龙灭绝之谜,一直是人类关心的话题。
据说在恐龙生活的年代,天外有颗小行星碰撞了地球。一时间空中布满灰尘,阳光惨淡,大气污染,植物大量死亡,食物的金字塔倒塌了。恐龙巨大的身躯,因找不到大量的食物,只有活活饿死。
另一方面,由于地壳运动及火山爆发强烈,气候的变化很大,强烈的季节性气候占据优势。持续变冷或持续极热,对恐龙造成极大的威胁。
因为恐龙是温血动物。不能像恒温动物那样来调节体温,维持生命。在恐龙体内温度调节失灵后,大批恐龙被冻死或者热死。
又因恐龙躯体庞大,与小巧的蛇、龟和晰蜴等不同,无法钻孔或爬进洞穴,躲避恶劣的气候突击,而遭灭顶之灾。
由于恐龙躯体大头小脑,指挥不灵,笨重落后,适应能力不强,也是造成自身灭亡的原因。到后来,由于食物之争,恐龙互相残杀,也加剧了它们的灭亡。
以上的解释只是科学界流行的看法,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各国的科学家也是众说纷纭。
资料:恐龙灭绝原因假说种种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假说不下百种。其中堪称主流的学说也有十余种。其中包括———
“气候大变动论”。持这种说法的科学家们认为白垩纪晚期的造山运动引起气候的剧烈变化,许多植物枯死,食用植物的恐龙因此死去,从而影响到食肉恐龙的生存。
“疾病论”。持这种观点的多是美国权威的病理学家,他们认为在地球上恐龙这一物种发展到最鼎盛的时候,一场类似于人类目前面临的艾滋病一样的神秘病毒或者瘟疫,突然席卷了整个地球,使称霸地球长达1.4亿年的物种彻底灭绝。
“地磁移动论”。以美国肯涅学院的查尔斯·霍普古斯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在过去的时代,地球磁极的极圈曾多次发生移动,而每一次移动都导致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如洪水、海啸、物种灭绝等,最严重的可能导致过文明的彻底终结,所以身体庞大的恐龙逃不过此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便秘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食草类恐龙的食物以苏铁、羊齿等植物为主,后来这类植物灭绝,所以恐龙们不得不改食桑树等植物,造成便秘,食而不化而死亡。
“种族老化论和哺乳类竞争论”。持这两种观点的人认为,在生存竞争中,“后来者”哺乳类不但与恐龙争食,而且把恐龙蛋吃光了,使恐龙绝了后。
“超新星爆发论”。前苏联天文学家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是太阳附近的超新星爆发使恐龙灭绝,超新星爆发时,强宇宙线的照射对生物是致命的,苏联和巴西科学家对恐龙化石的分析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还有“氧气过量论”、“火山喷发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