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马革裹尸的词语解释
- 2、马革裹尸的意思
- 3、马革裹尸的意思是什么?
- 4、马革裹尸什么意思
- 5、马革裹尸是何意·出自于哪?
- 6、马革裹尸的意思及故事
- 7、马革裹尸是何意?出自哪?
- 8、马革裹尸的解释?马革裹尸的典故与出处
- 9、马革裹尸出自何典故?
马革裹尸的词语解释
马革裹尸(拼音:mǎ gé guǒ shī)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的原义是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也作“裹尸马革”。
成语出处
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
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
冀曰:“愚不及。”
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的意思
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解 释】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近义词】
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背水一战
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
赴死的决心
【注 音】
mǎ gé guǒ shī
马 革 裹 尸
[编辑本段]【解 释】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编辑本段]【出 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编辑本段]【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编辑本段]【示 例】
宋·辛弃疾《满江红》:“~当自誓,蛾眉伐杵休重说。”
[编辑本段]【近义词】
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背水一战
[编辑本段]【反义词】
临阵脱逃
[编辑本段]【典 故】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 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
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窘,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 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盂冀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 “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 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六十二岁那年,“马援又主动请求出征武陵。原来,那时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 “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风他精神矍烁,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第二年,马援因长期辛劳,患了重病,在军中死去,从而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誓言。
出处《东观汉记·马授传》马援(前14—49),字文渊。其先祖赵奢为赵将,号马服君,子孙遂以马为姓。 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王莽末年,马援曾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避难于凉州。受隗嚣器重,任绥德将军,参与决策定计。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马援为陇西太守。夏,先零羌攻临洮,马援发步骑三千击破之,降者八千余人。马援把他们“徙置天水、陇西、扶风三郡”。继而马援与马成进攻浩亹羌,浩亹羌逃奔允吾谷。马援潜行,袭击其营寨,浩亹羌大惊恐,徙居唐翼谷中。马援继续追击,浩亹羌引精兵占据北山,马援陈兵山下。夜令数百骑偷袭其后,放火烧山,一时锣鼓齐鸣,浩亹羌大惊,率众溃逃。马援以兵少,不便穷追,收粮畜而归。这次战斗中,马援受伤,光武帝以玺书慰劳之。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武都参狼羌与塞外诸族,攻杀长吏。马援率四千亲人征讨,至氐道县,羌占据山头固守,马援据便地断绝其水草,不与战,迫使羌豪率数十万户,逃出塞外,余者万余人皆降,“于是陇右清静”。 马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又善兵策,常谋划,为光武帝所用。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太守苏定依法处决了诗索。诗索之妻徵侧及妹徵贰起兵反抗,攻占郡城。九真、日南、合浦“蛮夷”起而响应,攻掠岭外六十余城,徵侧自立为王。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将,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征讨二徵。大军行至合浦,段志病故,诏马援并将段志兵。马援缘海而进,随山开道千余里。建武十八年(公元43年)春,大军到了浪泊,大破二徵,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马援追二徵至于禁溪,每次击败之,其众离散。次年正月,斩杀徵侧、徵贰,传首洛阳。马援受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犒劳军士。 马援率楼船二千余艘,战士两万余人,追击二徵余部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余众散亡,岭南悉定。马援以西于县有户三万二千,地远,奏请分成封溪、望海二县,得到许可。马援所过之处,皆“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他还条奏越律与汉律乖舛者十余事,加以整顿,“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 马援返京,大受奖赏。友人孟冀相贺。马援说,“功薄赏厚,何能长久乎?”他想到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请求击之,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孟冀称许其为“烈士”之志。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率大军到达武陵临乡,击“蛮夷”,胜之,余众逃进竹林中。 汉明帝时,图画东汉初年的名臣列将于云台,因外戚之故(援女时为皇后),唯独没有列上马援。到了建初三年(公元78年),汉章帝才追策,谥马援为忠成侯。
[编辑本段]【马援简介】
马援(前公元14—公元49),字文渊。其先祖赵奢为赵将,号马服君,子孙遂以马为姓。
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王莽末年,马援曾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避难于凉州。受隗嚣器重,任绥德将军,参与决策定计。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马援为陇西太守。夏,先零羌攻临洮,马援发步骑三千击破之,降者八千余人。马援把他们“徙置天水、陇西、扶风三郡”。继而马援与马成进攻浩亹羌,浩亹羌逃奔允吾谷。马援潜行,袭击其营寨,浩亹羌大惊恐,徙居唐翼谷中。马援继续追击,浩亹羌引精兵占据北山,马援陈兵山下。夜令数百骑偷袭其后,放火烧山,一时锣鼓齐鸣,浩亹羌大惊,率众溃逃。马援以兵少,不便穷追,收粮畜而归。这次战斗中,马援受伤,光武帝以玺书慰劳之。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武都参狼羌与塞外诸族,攻杀长吏。马援率四千亲人征讨,至氐道县,羌占据山头固守,马援据便地断绝其水草,不与战,迫使羌豪率数十万户,逃出塞外,余者万余人皆降,“于是陇右清静”。
马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又善兵策,常谋划,为光武帝所用。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太守苏定依法处决了诗索。诗索之妻徵侧及妹徵贰起兵反抗,攻占郡城。九真、日南、合浦“蛮夷”起而响应,攻掠岭外六十余城,徵侧自立为王。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将,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征讨二徵。大军行至合浦,段志病故,诏马援并将段志兵。马援缘海而进,随山开道千余里。建武十八年(公元43年)春,大军到了浪泊,大破二徵,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马援追二徵至于禁溪,每次击败之,其众离散。次年正月,斩杀徵侧、徵贰,传首洛阳。马援受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犒劳军士。 马援率楼船二千余艘,战士两万余人,追击二徵余部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余众散亡,岭南悉定。马援以西于县有户三万二千,地远,奏请分成封溪、望海二县,得到许可。马援所过之处,皆“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他还条奏越律与汉律乖舛者十余事,加以整顿,“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
马援返京,大受奖赏。友人孟冀相贺。马援说,“功薄赏厚,何能长久乎?”他想到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请求击之,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孟冀称许其为“烈士”之志。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率大军到达武陵临乡,击“蛮夷”,胜之,余众逃进竹林中。
汉明帝时,图画东汉初年的名臣列将于云台,因外戚之故(援女时为皇后),唯独没有列上马援。到了建初三年(公元78年),汉章帝才追策,谥马援为忠成侯。
[编辑本段]【相关诗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乙亥杂诗之一》龚自珍
[编辑本段]【相关文章】
青山处处埋忠骨
1950年秋,中南海,毛泽东卧室写字台上,放着一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亲自拟定的电报。
主席勋鉴: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滥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所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住他,致使被敌机的汽油弹击中。主席的爱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是他和结发妻子杨开慧爱情的结晶。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的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他安排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那一次次的分离,小岸英不都是活蹦欢跳地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夹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主席,”秘书进来,小声说:“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要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秘书又凑近主席,轻声说:“朝鲜金日成首相来电,向主席表示安慰,他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深情。岸英赴朝鲜时,他因工作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到。然而,这种想法很快消失了。他像是自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上一面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见吧。”
秘书将记录稿交主席签名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阵,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泽东的卧室。毛泽东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一片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388
扩展阅读:
1.辞海
相关词条:
什么是相关词条 我来完善 开放分类:
成语,中国历史,语言,词语,词汇
更多 合作编辑者:
烈日狂欢、Ⅹ④悦爱、水铃樱、师门东西、duanzhenglun、____花丶凋、小魔精灵、娃娃bu乖§、牙牙乐牙膏、板车疯子hb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编辑词条 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马革裹尸”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百度词典):
1.to be wrapped in a horse's hide after death
2.to die on the battlefield; to die in the last ditch
马革裹尸的意思是什么?
马革裹尸
[成语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典故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译文:男子汉就是要战死沙场,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安葬。
[近义词]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反义词]临阵脱逃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赴汤蹈火
[成语解释]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典故出处]清·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
[近义词]出生入死
[反义词]贪生怕死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比喻奋不顾身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马革裹尸什么意思
中国成语,指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
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简拼:
mggs
近义词:
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反义词:
临阵脱逃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解释: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革裹尸是何意·出自于哪?
“马革裹尸”比喻愿意死在战场上,拿马革来包裹尸首,表达了一种爱国的忠诚,豪迈的志气。
此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援,字文渊,东汉茂陵(今陕西)人。有一次他去攻打隗嚣,凯旋而归,他的老朋友们都去慰劳他,并向他道贺。光武帝也给了他丰厚的赏赐。马援觉得他的功劳太微薄,赏赐却太厚了。伏波将军路博德开辟南越,建立了七个郡,只有几百户的封地,而自己的功劳根本没有他的功劳大,却得了一县的俸禄,他深感功劳之微薄,受不起这样厚的赏赐,所以他一直想替国家再立些功劳。
恰巧此时匈奴劫掠扶风,于是马援向光武帝请求出征。出发前,马援异常慷慨地说:“大丈夫当战死疆场,用马革裹着尸体回来,怎么能躺在床上,被困在儿女手中呢!”
马革裹尸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
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解释】: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举例造句】: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成语典故】: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 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 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马革裹尸是何意?出自哪?
【释义】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战死沙场,无棺盛殓。一般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在战场上。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汉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是当时一员名将,他骁勇善战,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后来又曾多次率军抵抗外患,平定边疆。
有一次,马援凯旋回朝,快到京城洛阳时,便见大路两旁密密麻麻,站满了前来迎接的人群。其中有个叫孟冀的名士,也向马援表示恭贺,但无非是些此番得胜还朝,皇上定有封赏,从此高官厚禄、衣食不愁的恭维话。马援沉下脸来对他说:“我很希望先生能诚心地指教我,先生怎么也和一般人一样,尽说些恭维我的话呢?”
孟冀听了,感到有些惭愧,“嘿嘿”地笑了两声。马援接着说:“以前武帝的时候,有个伏波将军路博德,为汉朝开拓了七个郡的疆土,武帝才封给他几百户的封地。现在我的功劳比路博德的功劳小得多,也被拜为伏波将军,得到了一个大县的封地,赏大于功,受之有愧啊!这样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怎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我呢?”
孟冀说:“我还真的没有想到这么多。”马援说:“现在,北方边境还不安定,匈奴和乌桓不时要来侵扰我国边疆,我将带兵前去抗击敌寇。男子汉应该为国捐躯,战死在边疆,即使用马皮包裹着尸体回来,也在所不惜,怎么能够躺在床上,守着妻子儿女度过一生呢?”
孟冀听了马援的话,十分敬佩,赞叹说:“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马革裹尸的解释?马革裹尸的典故与出处
马革裹尸的解释?马革裹尸的典故与出处
《太平御览》卷四三八引《东观汉记》:“马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故人孟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耶!’”后以此典形容决心报国,不惜战死疆场。宋·陆游《谢周枢使启》:“志士弗忘在沟壑,固当坚马革裹尸之心。”唐·李商隐《祭全义县伏波庙文》:“铜留铸柱,革誓裹尸。男儿自立边功,壮士犹羞病死。”
马革裹尸出自何典故?
马革裹尸出自何典故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扩展阅读:
马革裹尸(拼音:mǎ gé guǒ shī)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的原义是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也作"裹尸马革"。
成语故事
马援是东汉初期的名将,他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以足智多谋闻名,是马援的老朋友。他对马援说道:"将军啊, 大丈夫沙场立功,此番得胜还朝,皇帝定有封赏,高官厚禄,封妻荫子,此生再没……不料,未等孟冀说完,马援就皱着眉头对他说:" 我本指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夸奖我呢。 "
孟翼听了很窘,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为国家开疆拓土,足足打下了七个郡,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这样的地位与荣华富贵怎么会长久呢。"孟翼听了,还是一言不发。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道:"如今, 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只戒侵扰我国边境,我打算向朝廷请战,去当个先锋官,做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应该安安稳稳地躺在自己的床上死去,然后被子孙用棺材敛尸埋葬。大丈夫战死沙场,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这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啊。"孟冀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地对他说:"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不说空话,他只在洛阳呆了一个多月,见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了对边地的袭击,就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去了。
六十二岁那年,马援又主动请求出征武陵。原来,那时武陵五溪的少数民族首领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就直接去找光武帝拔狱朵说:"我还能披甲骑马, 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动作矫健不逊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第二年,马援因长期辛劳患了重病,在军中死去,从而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誓言。
成语寓意
马援六十二岁的高龄还主动请缨出战,终"马革裹尸"而还,实现户和了他最初的诺言。"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马援,为了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战死疆场,他的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马援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可见做人不能安于享乐,而应为正义之事投入全部的力量,就算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马革裹尸出自何典故?——答: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解释】: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举例造句】: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杵休重说。 ★宋·辛弃疾《满江红》
【拼音代码】: mggs
【成语繁体】:
【成语注音】: ㄇㄚˇ ㄍㄜˊ ㄍㄨㄛˇ ㄕ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 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 褒义成语
【成语结构】: 紧缩式成语
【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 “革”不能读作“ɡě”。
【成语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
【近义词】: 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反义词】: 临阵脱逃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作战英勇
【英文】: be wrapped in a horse's hide
【故事】: 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病死在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