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踉踉跄跄的拼音怎么读,踉踉跄跄的拼音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3 18:42:56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踉踉跄跄怎么读

踉踉跄跄
【拼音】: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释义】:踉跄:走路不稳。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头重脚轻,对明月眼红面赤;前合后仰,趁清风东倒西歪。踉踉跄跄上山来,似当风之鹤;摆摆摇摇回寺去,如出水之龟。”

踉踉跄跄,怎么读音

踉踉跄跄

[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释义]踉跄:走路不稳。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踉踉跄跄_成语解释
【拼音】: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释义】:踉跄:走路不稳。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踉踉跄跄的读音?

踉踉跄跄_成语解释
【拼音】: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释义】:踉跄:走路不稳。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成语】:踉踉跄跄
【拼音】: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解释】:踉跄:走路不稳。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头重脚轻,对明月眼红面赤;前合后仰,趁清风东倒西歪。踉踉跄跄上山来,似当风之鹤;摆摆摇摇回寺去,如出水之龟。”
【示例】:你看他走路~的。
【近义词】:步履蹒跚
【反义词】:健步如飞

踉踉跄跄踉踉跄跄的故事踉踉跄跄的寓意踉踉跄跄的意思

【成语】踉踉跄跄
【拼音】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简拼】llqq
【近义词】步履蹒跚
【反义词】健步如飞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解释】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头重脚轻,对明月眼红面赤;前合后仰,趁清风东倒西歪。踉踉跄跄上山来,似当风之鹤;摆摆摇摇回寺去,如出水之龟。”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状语;形容走路的样子
【例子】你看他走路踉踉跄跄的。
【英文翻译】staggering
【成语正音】踉跄,不能读作“làn?馈?qiān?馈薄?
【成语辩形】踉,不能写作“浪”;跄,不能写作“呛”。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踉踉跄跄的拼音怎么读

踉踉跄跄的拼音:[ 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
扩展资料: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音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踉踉跄跄的拼音

"踉踉跄跄"的拼音是 "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其中,"liàng" 和 "qiàng" 的声调为第四声。这个词组形容人行走时不稳定、摇摆的样子,用来形容行走步态的不稳定或不协调。
"踉踉跄跄"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用来形容人行走时不稳定、摇摆的样子。它通常表示一个人走路的笨拙或不协调,常常伴随着摇晃、摔倒或无法保持平衡的动作。以下是一些与"踉踉跄跄"相关的词组和表达方式:
1. 蹒跚 (pán shān):形容因体力或伤病原因走路摇摇晃晃、缓慢不稳。
- 他蹒跚地走过大街。(He walked down the street unsteadily.)
2. 摇摇晃晃 (yáo yáo huǎng huǎng):表示行走时不稳定、晃动。
- 她喝醉了,摇摇晃晃地走着。(She was drunk, walking unsteadily and swaying.)
3. 蹒跚学步 (pán shān xué bù):指幼儿刚刚开始学习走路时的摇摇晃晃的步态。
- 孩子学会走路后,蹒跚学步的样子很可爱。(After the child learned to walk, their toddling gait was very cute.)
4. 踉跄不稳 (liàng qiàng bù wěn):形容行走时不稳定、摇摇晃晃。
- 他受伤后,踉跄不稳地走出医院。(After his injury, he walked unsteadily out of the hospital.)
这些词组和表达方式可以帮助您更准确地描述人行走时的不稳定状态。请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描述需要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

踉踉跄跄的读音是什么

读音: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1]
《说岳全传》
结构:重叠
褒贬:中性词
英文:staggering
解释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头重脚轻,对明月眼红面赤;前合后仰,趁清风东倒西歪。踉踉跄跄上山来,似当风之鹤;摆摆摇摇回寺去,如出水之龟。”
踉踉跄跄_成语解释
【拼音】: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释义】:踉跄:走路不稳。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踉踉跄跄读音

踉踉跄跄:[ 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 。
基本解释:
踉跄:走路不稳。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详细解释:
1. 【解释】:踉跄:走路不稳。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2.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头重脚轻,对明月眼红面赤;前合后仰,趁清风东倒西歪。踉踉跄跄上山来,似当风之鹤;摆摆摇摇回寺去,如出水之龟。”
3. 【示例】:你看他走路~的。
4. 【语法】:联合式;作状语;形容走路的样子。
示例:
1、他因为患小儿麻痹症,走起路来~的。
2、他~、跌跌爬爬地往家走(金波《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3、看那大叔~的样子,一定是喝醉了。
4、他由于从小就患有腿疾,走路摇摇晃晃,~的。
5、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六卷:"俞良又去赶趁,吃了几碗饿酒。直到天晚,酩酊烂醉,踉踉跄跄,到孙婆店中,昏述不醒,睡倒了。"
6、《隋唐演义》第八十回:"当下国桢出得门来,已是傍晚的时候,踉踉跄跄,走上街坊。"
7、《精忠岳传》第三十二回:"立起身来,踉踉跄跄,走下大堂。"

踉踉跄跄的拼音

踉踉跄跄的拼音是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解释: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头重脚轻,对明月眼红面赤;前合后仰,趁清风东倒西歪。踉踉跄跄上山来,似当风之鹤;摆摆摇摇回寺去,如出水之龟。”
近义:步履蹒跚。
反义:健步如飞。
造句
1、看到你踉踉跄跄的走过来我就知道没有什么好事。
2、当他停了这个消息之后就踉踉跄跄得走回到寝室来了。
3、他总是深夜里呆着踉踉跄跄的步伐和满身的酒气回到这个家中。
4、我怎么感觉你今天走路总是踉踉跄跄的呢,是不是生病了啊。
5、踉踉跄跄不是一个男人应该有的表现。
6、看他踉踉跄跄的样子,肯定又是喝醉了酒或是有犯神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