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吐蕃王朝的历史是什么?
- 2、土蕃王朝的历史及传说
- 3、吐蕃王朝多少年吐蕃王朝历代藏王列表吐蕃王朝皇帝
- 4、吐蕃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 5、土蕃王朝的历史及传说
- 6、吐蕃王朝的历史是什么?
- 7、吐蕃鼎盛期有多强,曾攻破长安扶植傀儡皇帝
- 8、吐蕃被哪个朝代灭了
- 9、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吐蕃王朝的历史是什么?
吐蕃王朝的历史:吐蕃(bo播)是唐朝时期中国境内藏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吐蕃王朝的主要领地是西藏高原,全盛时期包括今西藏自治区和新疆、青海、四川西部等地。
吐蕃的国王(赞普)松赞干布、尺带珠丹与唐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联姻,为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吐蕃对中国藏族社会的发展和汉藏两族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吐蕃王朝文化
吐蕃佛教明显有异于汉地佛教,它把西域流行的小乘佛教、天竺引进的密宗佛教,与本地的苯教、巫教结合起来,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藏传佛教。
其中密宗思想尤占主导地位。在戒律方面近似于西域佛教,食肉,不戒杀生,但反对血祭,并形成了严密的教团组织,从而为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铺奠了道路。 据史学大师吕思勉考证,吐蕃自唐文成公主入藏后始信奉佛教。
土蕃王朝的历史及传说
公元6世纪时,兴起于今 *** 山南地区泽当、穷结一带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
其领袖人物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 *** 河流域。
松赞干布在吐蕃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诸羌部。
如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嘉良夷等,以及属于鲜卑人的吐谷浑部,将它们变为吐蕃的属部。
虽然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
在敦煌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里记载着在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赞普的许多传说。
现今 *** 山南地区雅隆河流域,是吐蕃民族的发祥地。
早年居住在这里的人民,史称“鹘提悉勃野”部,或“悉勃野”部。
又称“雅隆部”。
雅隆河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环境很适宜于人类生息繁衍。
传说中自天而降的聂赤赞普,在到达雅隆河流域后,做了六牦牛部的领袖。
被尊称为“圣神赞普鹘提悉勃野”的聂赤赞普及其后六代赞普,史称“天赤七王”,史籍记载多神奇玄怪色彩,不尽可信。
止贡赞普继“天赤七王”后登位,不久,王权为属臣攘夺。
10年后,止贡赞普的次子布岱贡杰即位。
此时,悉勃野部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把木头烧成木炭,熬煮皮子,取得皮胶,挖出铁、铜、银三种金属,木头上钻孔制造出犁轭,二牛共轭把平川开成田地,引湖水入渠,田里撒下种子。
”当止贡赞普和布岱贡杰在位时,已有来自香雄部(今 *** 自治区阿里地区)一带的本教传播,而且由名为“仲”和“德乌”的本教巫师护持国政。
此二王史称“上丁二王”。
此后,吐蕃王统世系又有“中累六王”、“地带八王”、“下赞三王”的记载,史实都少于“上丁二王”。
“下赞三王”下传为拉托托日宁协(《新唐书》作佗土度),传说他在位期间,有佛教、佛塔等物从天而降。
拉托托日宁协约在公元4世纪中叶时在位。
抛开神话传说,估计此时已有零星佛教势力传入悉勃野部。
拉托托日宁协后三传为达日聂赛(《新唐书》作讵素若),即吐蕃王朝建立者松赞干布之祖父,达日聂赛之子、松赞干布之父为囊日论赞(《新唐书》作论赞索)。
当达日聂赛父子在位时,悉勃野部的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度量衡和杂交牲畜犏牛和骡,畜牧业已实行储草过冬。
此时,悉勃野部以武力兼并邻部,将势力扩展到 *** 河流域,囊日论赞亲自向作战有功的臣下,封赐了土地和奴隶。
这是古藏文史籍中关于“奴隶”一词的最早记载,时当公元6世纪。
当然,悉勃野部绝非此时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只是在此之前古藏文史料中未见有关奴隶制度的任何记载。
在悉勃野部兴起的同一时期,其邻近地区还有被称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势力,它们在现今 *** 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区一带)、塔布(今山南地区东部)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 *** 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各据一方,分散发展,其社会发展阶段,也与悉勃野部相近,彼此之间语言相通,且有比较密切的交往。
随着悉勃野部实力的发展壮大,它们与悉勃野部的关系,或联盟,或对峙,或先盟而后叛,情况各异,直到囊日论赞力挫群雄,悉勃野部才取得独占的优势地位。
囊日论赞时,悉勃野部的实力已自雅隆河流域扩展到 *** 河上游今墨竹工卡一带。
当悉勃野部兼并邻近诸部,北迁 *** 河流域时,表明吐蕃王朝的雏形已经确立。
吐蕃王朝多少年吐蕃王朝历代藏王列表吐蕃王朝皇帝
君主世系
索南坚赞编著的《王统世系明鉴》、《西 藏王统记》记载吐蕃王国的君主徽号翻译汉姓为刘。
名讳 生卒年 在位年
囊日论赞(南日松赞) ?——629 618——629
松赞干布 617——650 629——650
芒松芒赞 650——676 650——676
杜松芒波杰(赤德松赞) 670——704 676——704
赤德祖赞 704——755 704——755
赤松德赞 742——797 755——797
牟尼(木奈、足之煎) 762——798 797——798
牟如 763——798 798(约20天)
赤德松赞 764——815 798——815
赤祖德赞(可黎可足) 802——838 815——838
达玛(乌东赞、达磨) 799——842 838——842
244年。
一、吐蕃王朝
吐蕃(音tǔ bō)(公元618年—842年,藏文:???????????,威利:bon chen po,意为“大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
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
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
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二、国君列表
1、
2、
三、国君资料
1、论赞弄囊
论赞弄囊(?—629),619-629年在位。原为吐蕃首领,祖上世代为吐蕃首领。他袭位时,年富力壮,思想敏锐,励精图治,发奋自强,于公元620年攻灭苏毗部,统一了西藏高原,被尊称为“朗日沦赞”(意为政治如同天那样高明,盔甲如同天山那样坚强的君王)。
朗日沦赞统一西藏高原后,重用在统一战争中立功的娘·臧古、农咐波、哲蚌·纳生、巴·鱼泽布、穹波·邦色等新贵族,引起旧贵族的仇视。
晚年,旧贵族(父王三臣和母后三臣)先后叛乱,并乘机毒死了他,不少属部纷纷叛离,吐蕃又陷于分裂。
2、松赞干
松赞干布(Songtsen Gampo ,威利:Srong-btsan Sgam-po,藏语拼音:Songzain Gambo;617-650年)。
《新唐书》作弃宗弄赞、弃宗农, 《册府元龟》作器宗弄赞、器宋弄赞、不弗弄赞,《通典》作弃苏农赞。
穷哇达则(今西藏山南地区琼结)人。据出土的藏文文书吐蕃大事纪年,松赞干布卒于649年(汉籍作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在赞普位20余年。
按照藏族的传统,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实际上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在位期间(629—650年),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平定吐蕃内乱,降服羊同,统一西藏,正式建立奴隶主统治的吐蕃王国。
他发展农牧业生产,推广灌溉,命人制定文字,颁行治理吐蕃之“大法令”,以处理赞普王室与世家贵族、诸小邦及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创设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设置官职品阶,颁布律令,统一度量衡和课税制度,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确立了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法律等制度,并且从唐朝和天竺引入佛教。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至柏海(今青海扎陵湖鄂陵湖)迎娶唐宗室女文成公主。
唐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又遣贵族子弟至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请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唐高宗时,松赞干布献金银珠宝十五种,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
3、芒松芒赞
芒松芒赞(?-676年),《通典》作乞黎拨布。按照藏族的传统,他是吐蕃王朝第34任赞普(650年—676年)。他是共日共赞的儿子,为吐谷浑妃蒙洁墀嘎所生。
也是松赞干布之孙。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芒松芒赞年幼即位,由大相噶尔·东赞域松(汉文文献作禄东赞)辅政。
根据藏文史料记载,芒松芒赞在676年逝世。葬于松赞干布陵之左,陵墓中填满了财宝,称“俄谢晒波”陵。其子杜松芒波杰嗣位。
4、赤德祖赞
赤德祖赞(藏语拼音:Kridê Zukzain,威利:Khri-lde-gtsug-btsan,704年-755年),又译尺带珠丹、墀德祖赞、弃隶蹜赞、弃迭祖赞、弃隶缩赞、乞黎苏笼腊赞等,绰号梅阿迥(威利:Mes-ag-tshoms,意为“胡须先祖王”)。
按照藏族的传统说法,他是吐蕃王朝第36任赞普,704年至755年在位。在位期间迎娶了唐朝金城公主,此后多次与唐朝交战,又兵败丢失青海,求和于唐朝。
与唐朝争夺西域的霸权失利,唐朝长期控制西域。公元755年,在亚着贝擦城被大臣朗·梅色和末·东则布弑杀。
5、朗达玛
朗达玛(公元799~842年)(838年~842年在位)原名“达玛”,又叫“朗达日玛”,朗达玛在位期间,对佛教采取禁绝措施,史称“朗达玛灭佛”,佛教徒视其为牛魔王再世,故称其为“朗达玛”(“朗”意为牛)。
842年,朗达玛被佛教僧人拉隆·贝吉多杰刺杀。其死后,俄松、乞离胡二子相互争位,吐蕃分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吐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赞弄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朗达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松赞干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芒松芒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尺带珠丹
吐蕃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吐蕃的起源及建立】
[编辑本段]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od”,为古代藏族自称。根据较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意为农业,与卓(bro,牧业)相对。吐,多数人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而音译;也有解释为藏语“lho”(意为山南,吐蕃王室的发祥地)或“stod”(意为上部,即西部)的音转。
6世纪时,兴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 穷结一带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领袖人物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7世纪初,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苏毗(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西藏北部)诸部,将首邑迁至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虽然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在《贤者喜宴》等藏文历史书和在敦煌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里记载着在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赞普的许多传说。
吐蕃王朝是藏族在公元7世纪建立的一个政权。藏族是由游牧狩猎在西藏高原的土著居民和从甘肃、青海南下的农业部落西羌之属的发羌融合而成的。据古藏文历史文献记载,西藏山南地区最早有由氏族成员组成的称为“博”的六牦牛部诸部落。公元6世纪时,雅隆部落首领成为当地部落联盟领袖,号称“赞普”(王)。当时,吐蕃已进入奴隶制社会,并与汉族和西北地区诸族部有直接往来。
公元7世纪初期,雅隆部落以武力兼并其他诸部,赞普松赞干布统辖了整个西藏地区,自此,他定都逻娑(今拉萨),设官授职,划分军政区域,创制文字,制订法律,统一度量衡,建成自称“博”的奴隶制王朝,汉文史籍称之为“吐蕃”。
土蕃王朝的历史及传说
吐(tǔ)蕃(bō ),7~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 辽、北宋-吐蕃诸部(公元1038~1065)吐蕃在其赞普(首领)松赞干布时期崛起,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迁都逻些(一作逻娑,今西藏拉萨市),兼并了苏毗、羊同等部,又破党项、白兰,击败吐谷浑,取得其旧地,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不仅统一了青藏、康藏高原,而且占有今四川西部、滇西北等地。安史之乱后,吐蕃向东、向南扩展,取得了唐朝大片土地。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东至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居延海,南至喜马拉雅山南麓。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内乱,国势衰落,以后内部分裂。10世纪时,河陇地区只剩下一小部分,祁连山南麓的阿柴是原臣属于吐蕃的吐谷浑部落,在今青海地区的吐蕃族称为脱思麻,在原吐蕃中心地区的称为乌思,其东为波窝、敢,其西为藏,今阿里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分为纳里、古格、布让、日托、麻域等部。
吐蕃王朝的历史是什么?
如下:
吐蕃自称为“bod”(????)。“bod”作为地域和部族的名称,在吐蕃王朝之前即已出现,最初可能是对苯教的法师的称呼,后来成为对苯教的称呼,再后来成为某些部落联盟的名称,以后又成为这些部落居住的地域的名称。
藏文史籍中说,在吐蕃王朝之前,曾有十二种部落集团统治过,其中有两次是用“bod khams”来称呼其统治的地域。吐蕃王朝兴起后,用“bod”作为自称,在与唐朝的交往中,吐蕃王朝以“bod chen po”(大蕃)来对应唐朝的自称"大唐"。
由于吐蕃王朝统一了青藏高原,高原的各个部落集团形成为一个民族,后来,吐蕃王朝的自称“bod”遂演变成为藏族的自称。
在唐朝汉文史料中,将“bod”翻译成“吐蕃”二字。“吐蕃”这一译名的来历至今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的解释,或认为源于藏语,或认为源于吐谷浑语,或认为源于突厥语,或认为源于粟特语,或认为源于汉语对南凉秃发氏的称呼,仍然难以得出结论。
而对于汉字“吐蕃”的读法,也有tǔ bō和tǔ fān两说(汉语词典一般遵从tǔ bō的读法)。
吐蕃社会简介: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吐蕃鼎盛期有多强,曾攻破长安扶植傀儡皇帝
历史上,吐蕃王朝往往是不被重视的一个政权。其实吐蕃鼎盛期也曾非常强大,就连唐朝时期的都城长安都曾沦陷,还让吐蕃扶植了一位傀儡皇帝。当然,这也跟当时唐朝自身有着比较大的衰落有关,不过吐蕃一统后,鼎盛期的国力也是比较强大的。松赞干布将原本被孤立、分散的各个部落整合到了一起,使得吐蕃有了更多走向内陆的机会。今天就准备和大家简单聊聊吐蕃的历史,感兴趣的话一起来看看吧。
吐蕃政权
后世经常将汉朝、唐朝并称,还把这两个王朝表现出来的强势,称为汉唐气魄。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在面临边患时,都会重兵出击,打出中原王朝应有的气势,比如汉武帝征讨匈奴,唐太宗攻打突厥。唐朝虽然开疆拓土,但依然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始终无法征服,甚至连都城长安都被攻陷!
这个敌人就是统治青藏高原长达两百多年的吐蕃政权!就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迁都逻些,平定内乱,对外扩张,建立起了吐蕃王朝。之后,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到长安请婚,但遭到了李世民的拒绝。松赞干布将责任归咎于吐谷浑,于是兴师动众,在打败吐谷浑后,攻打唐朝的松州,取得了胜利。
松赞干布妄图以武力威胁唐朝,扬言公主不至,我且深入。李世民不甘示弱,派侯君集等人出战,击退了吐蕃的军队。之后,吐蕃派出使者到长安,双方达成和议,李世民将宗室女子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高宗即位后,还加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不过,吐蕃并没有彻底归顺唐朝,双方的战争在唐高宗统治时期再度爆发!
原因很简单,吐蕃开始对外扩张,向唐朝的统治区域西域地区派兵,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与于阗袭龟兹拨换城,陷之。唐高宗于是派薛仁贵领兵,打算一举消灭吐蕃。不过,薛仁贵在大非川之战中遭到惨败。之后,吐蕃与唐朝时战时和,据统计在670年至821年之间,双方爆发了80多次战争。
长安一度沦陷
唐朝虽然国力强盛,但无论是武则天,还是唐玄宗,始终无法灭掉吐蕃,甚至还差点被吐蕃倾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将西北的军队调入内地平叛,导致边防空虚。吐蕃则趁火打劫,攻城略地,凤翔之西,邠州之北,尽蕃戎之境,淹没者数十州。763年冬天,吐蕃以吐谷浑、党项羌之众二十余万入侵。
当时唐朝陷入混乱,根本无力抵抗,都城长安被攻破。吐蕃军队在城内肆意劫掠,长达十五天的时间,期间还拥立了一个傀儡皇帝。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而吐蕃的统治则达到了顶峰阶段,尽据象雄、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等州,南临天竺,西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唐朝在西域的领土全部丢失。
不过,唐朝与吐蕃的战争,极大削弱了双方的力量。唐朝前期。天下富庶无如陇右,可是经常长期的战乱,该地区的经济彻底衰落,成为战争的前线。吐蕃虽然扩张了领土,但没占到便宜。821年,也就是长庆元年,吐蕃、唐朝再度会盟,重寻甥舅之盟,双方的战争才告一段落,实现了和平的局面。
842年,吐蕃王朝陷入分裂,王子、将领们割据一方,征战不休,至此吐蕃王朝宣告瓦解。而唐朝也是苟延残喘,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的情况下,日暮西山。在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唐朝的统治于907年彻底结束。
吐蕃被哪个朝代灭了
吐蕃是被唐朝灭掉的。
吐蕃王朝,是公元7世纪至9世纪时吐蕃王国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西南地区大国。大唐帝国与吐蕃王朝,几乎贯穿了整个唐朝。初始时,唐太宗李世民并没有将这个远离长安的西南小国放在眼里,但随着吐蕃王朝的强势崛起,短短十年间,它便吞并了青藏高原上的诸多小国,成为唐朝西南边疆的大患。
随着吐蕃王朝的内部瓦解,唐蕃之间和平共处的局面渐渐打破。公元842年,吐蕃王室因为争夺权力而分裂为三个阵营,加上之后的天灾人祸,吐蕃王朝内部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尽管之后有过短期的统一和复兴,但气数已尽的吐蕃王朝,已经无法抵挡来自唐朝的势力入侵。
吐蕃帝国的独特之处
1、独特的地理优势
吐蕃帝国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善于运用地理优势。吐蕃帝国位于西部高原地区,地势险要,交通不便。而大唐帝国则位于中原地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这为吐蕃帝国提供了便利,他们可以轻松地通过山地和峡谷进行袭击和遁逃,给大唐帝国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2、擅长利用地形建立防线
吐蕃帝国还擅长利用地形建立防线。吐蕃帝国在山地和峡谷中修筑了坚固的城堡和堡垒,形成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这使得大唐军队在进攻吐蕃帝国时陷入困境,无法突破吐蕃的防线,给吐蕃帝国带来了更多的胜利。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吐蕃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吐蕃王朝,确实是一个和唐朝纠葛很深的高原帝国。他厉害的时候,甚至可以攻陷长安。可是最后吐蕃的覆灭,却也是极富戏剧性的,有强烈的宗教感。
要说清吐蕃的覆灭,一定要提他的兴起,这是一段和宗教深深勾连的历史。青藏高原最早的原住民是孟族人和一部分羌人。他们通过融合,成为了日后的吐蕃族。这一时期,一个古老的宗教——雍仲本教沿着雅鲁藏布江传入高原,成为当时藏地唯一的宗教。从传说中的初代赞普聂赤赞普开始,就一直以苯教为立国之本。此时的吐蕃,还是一个标准的部落联盟国家,并不统一,贵族和苯教互相结合,把持着地方政权。
公元六世纪左右,吐蕃第32代赞普(相当于国王)囊日论赞通过努力,开始统一吐蕃各部落,吐蕃帝国开始成型。地方上的当权者不甘心被囊日论赞征服,不断在地方上掀起叛乱;而王室和外戚则不甘心囊日论赞中央集权,也相继反叛。囊日论赞如何对待他们不知道,但是知道的是,这帮人最后把一代英主囊日论赞毒死了。
囊日论赞虽死,但他的儿子松赞干布还在。松赞干布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迅速平定了吐蕃各部的叛乱。但是,地方势力和宫廷内部的亲族势力仍然伺机而动,松赞干布一点也不觉得轻松。为了引进外援,松赞干布分别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用域外的势力来压制内部的反对势力。
很巧合的是,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都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佛教。吐蕃国内的反对势力惹不起两位公主背后的势力,可依然想要限制这两个人的影响力。于是,他们继续以苯教的教义为基础,通过反对两位公主信仰的宗教来打击二人。松赞干布也需要借助苯教之力来治理国家,所以只能在宗教方面做出妥协。二位国外公主的到来,最终没能改变吐蕃的宗教格局,但是却给吐蕃严密的政教结合打进了一根楔子。
苯教的灾难随着另一位公主的到来而到来几十年后,赞普赤德祖赞再次向大唐求婚,唐中宗的养女金城公主进藏和亲。金城公主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因此也受到了旧贵族和苯教的迫害,一度非常悲惨。她给赞普生下了儿子,却被另一位妃子那囊氏抢走了。不过后来赤德祖赞在儿子稍微长大后,让儿子认母,这才让金城公主有了应有的位置。
金城公主得到了儿子的抚养权后,便以自己的宗教信仰影响他,使得王子也成了一个佛教徒。赤德祖赞死后,这位王子继位,就是著名的赤松德赞。赤松德赞继位伊始,立刻开始着手对吐蕃进行宗教改革,让著名的佛教大师寂护想办法将佛教引入吐蕃。寂护为了确保成功,还请来了著名的莲花生大师一起进藏,最终在赤松德赞举办的辩论中打败了苯教。此后,赤松德赞以强硬的手段将苯教赶出了青藏高原,彻底打掉了旧贵族的宗教支持。
赤松德赞是一个非典型的佛教徒,心中没有多少慈悲的念头。对内采取血腥的镇压政策,凡是对佛教僧侣不敬者,都会受到极其残酷的惩罚。对外他不断兴兵,夺取大唐的陇右、河西之地,进而占领了整个西域,将回鹘的势力都彻底驱逐出去。另一方面,他为了抢夺佛祖真身舍利,派大军远征天竺,在恒河沿岸收服了众多附属国,并把国境推到了恒河边。吐蕃在他的手里达到了极盛。
盛极而衰,佛教的灾难也在临近。这一灾难,最终会导致吐蕃灭国赤松德赞用强权压制各个反对势力,暂时维护了境内的稳定。但是,这种压制太过残酷,终究是不得人心的,旧贵族依然不断地寻找机会进行报复。赤松德赞之后,吐蕃又经历了牟尼赞普、赤德松赞两位赞普之后,传位到了赤祖德赞这里。这几代赞普都是崇尚佛教的,都让传统贵族敢怒不敢言。不过,他们看到了一个自己日后复兴的希望:赤祖德赞的弟弟朗达玛。
朗达马,《新唐书》中被写作"达磨",是个并不靠谱的王子,他喜好酒肉,刻薄寡恩,喜欢和旧贵族结交,对已经成为国教的佛教却毫无兴趣。传说中,有人给他梳头,发现他的头上长了两支犄角,因此盛传他是牛魔王转世。这个人,注定成为佛教在青藏高原上的死对头。
吐蕃旧贵族搬弄是非,让赤祖德赞流放了兄弟,逼死了王妃。贵族们将赞普的羽翼剪除,然后趁着他喝醉的时候,将他用绳子绞死(有一说是被折断了颈椎)。赤祖德赞死后,朗达玛继位,开启了对佛教严厉的打击。佛像被拆除运走,大昭寺被改为屠宰场,佛教徒如果不改变信仰,就会被赶入深山。
奇怪的是,佛教被打击,苯教却没有复兴。经过了近百年的驱逐,藏地的苯教已经徒有其表,真正的苯教徒在四川一带活动,生活很好,已经不愿意再回来了。所以这一时期,青藏高原既无佛教也无苯教,信仰陷入真空,人心进一步离散。
此次朗达玛灭佛运动,与唐朝的唐武宗灭佛时间相近。但是由于吐蕃的佛教根基不深,所以损失比唐朝要严重得多。很多佛教徒不敢公开信教,就转入了家族传教,为日后的佛教复兴提供了基础。不过,朗达玛的灭佛,给自己招来了佛教徒的仇恨。他继位三年后,就在大昭寺门前被佛教徒贝吉多杰用弓箭射死。
由于朗达玛不是一个能驾驭臣子的人,他死后,吐蕃几乎立即就开始了分裂。一派贵族拥护朗达玛的大妃那囊氏之养子云丹,另一派则拥护朗达玛已经怀孕的小妃蔡邦氏。后来小妃所生的遗腹子,就是另一位著名的王子沃松。这两派人,支持云丹的人数多势力大,但是云丹没有正统性;沃松有正统性,但是支持他的势力又小。双方互相攻伐,最后折腾出了四个宣称自己是正统的王系,谁也把谁吃不掉。而青藏高原的大地上,也慢慢发展出了十几个小政权,他们之间也是互相争夺生存空间。一时间,赞普一大堆,却谁也说不明白谁是真正的藏王后裔。到了这个时候,吐蕃这个帝国,实际上就已经灭亡了。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是由松赞干布所建。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就是嫁给了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给吐蕃带来了大唐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使得吐蕃与大唐的关系变得亲密。但是在大唐衰落的时候吐蕃就不老实了,还趁着唐朝安史之乱时攻入了唐都城长安,可以说那时的吐蕃十分强大。但王朝兴衰更替是历史规律,盛极一时的吐蕃又是怎么覆灭的呢?
青藏高原原本的居民是孟族,在战国之后发羌和迷唐等部落迁到了西藏地区,与当地居民融合并繁衍,最终形成了吐蕃族。后来弃聂弃赞普统一了耗牛部各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从此吐蕃确立了酋长世袭制度,到第八世赞普后吐蕃社会发展迅速,已经从原始社会渡到了奴隶社会。到了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先后征服了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嘉良夷、吐谷浑部等部落。按照藏族历史,松赞干布实际上是吐蕃的第三十三任国王,但是之前藏文还没有创制,无法确定之前历史的正确性。松赞干布继位后通过强硬的手段让许多叛离的属民重新归于吐蕃的统治,吐蕃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贞观七年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随着吐蕃农牧业的发展和度量衡的统一,吐蕃王朝日益强大。
在松赞干布的治理下,大唐开始重视西南边陲的吐蕃,贞观十四年松赞干布派出使臣到大唐求亲,成功迎回了文成公主,可以说此时吐蕃和大唐的关系是最好的。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唐朝就通过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以及唐玄宗的治理达到了巅峰,吐蕃也在同一时间段里发展到了顶峰,此时的吐蕃和大唐应该是势均力敌的。可是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匆忙逃到四川,为了平定叛军,唐朝只得把原来驻守西南边境的军队调回来与叛军作战。此时统治吐蕃的是赤松德赞,他趁唐朝边境防御虚脱,派兵攻入唐朝境内,占领了黄河以以西的大片领土,还于安史之乱的最后一年——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占领了长安,唐代宗都被迫逃到了陕州。
吐蕃攻入长安后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想要长久地维持统治,不过短短十五天就被郭子仪率领的各路勤王大军打跑了。这次吐蕃从长安败退成了其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长年的征战消耗了吐蕃本太多的国力。吐蕃趁虚而入攻入长安可谓是与大唐彻底撕破了脸,平定了安史之乱恢复国力的唐朝自然要找吐蕃算账,名将李晟主动请缨,率领三千精兵前往大唐与吐蕃的边境伏击吐蕃,大胜而归。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韦皋又奉命十路伐蕃,大败吐蕃军十六万,攻下城邑七座、军镇五处,俘获民户三千,生擒敌兵六千人,斩首万余,转战千里,吐蕃军连连战败。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史敬奉率领两千五百人又与吐蕃十五万大军相遇,最终在盐州城下大破吐蕃,俘获数以万计的养马驼牛。吐蕃多次与大唐作战全部战败,已经逐渐走向灭亡了。
吐蕃的确可以说陪伴唐朝走完一生,两个帝国几乎同时建立,交往争斗几百年,又几乎同时灭亡。唐朝的历史大家比较清楚了,这里就简要介绍和分析吐蕃的兴衰之路。
吐蕃帝国的兴衰历程吐蕃帝国可谓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大唐的历史上多次提及和出现过这个名字,而陌生又因为它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史籍流传较少,加上语言文化不同,所以吐蕃如何兴起如何衰亡,大家就比较陌生了。大多数人对吐蕃的了解都是伴随着唐朝历史记载片段式的记忆。因此我们先来简单捋一下吐蕃的兴衰历程:
公元六世纪左右,西藏的藏族先民开始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王国转变。其中最有实力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是生活在雅隆河谷的雅隆部落(也称悉勃野部)。他们不断发展扩张势力,最终在公元六世纪左右扩张到了拉萨河流域。此时的吐蕃赞普是囊日论赞,在他的手中吐蕃帝国的雏形基本形成。囊日论赞的扩张和奴隶制变革导致了旧贵族的反抗,王室本部和后妃的外戚部族都相继叛乱,连囊日论赞本人都被毒死,刚刚初具雏形的吐蕃帝国面临胎死腹中的危险。但是吐蕃的杰出领袖松赞干布正是囊日论赞的继承人。松赞干布继位后,迅速平定内乱,同时改革政治,继续加快向奴隶制帝国的转变。同时开始兼并四周其他部族走上扩张之路。真正意义上的吐蕃帝国在松赞干布手中得以建立,松赞干布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吐蕃帝国的建立者。
比如在802年的维州之战中,吐蕃十万大军被唐军击败,吐蕃主帅论莽热被俘,此后再也无力对唐朝发起大规模的战争。同样的,吐蕃后期对南诏的战争也是一败涂地,逐渐失去了对南诏国的控制权。
公元842年,吐蕃君主因宗教矛盾被部下暗杀,此后吐蕃内部分化瓦解,统一的吐蕃已经不复存在。到了晚唐时期,吐蕃的残余势力或自立割据,或依附唐朝,已经无法形成任何威胁。因此吐蕃灭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是内乱,第二是外患。
中国在唐朝时迎来了一个历史上的繁荣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制度都发展得相当完善,因为拥有强盛的国力,因此唐朝政府得到了周边各少数民族政权的拥戴和支持,唐太宗李世民也被称为天可汗。在南北朝和隋朝时期,曾经骚扰过唐朝的高句丽、突厥、吐谷浑等异族相继被唐军征服,纷纷成为唐朝的附属国和封臣,为唐朝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其中除了西域诸国外,包括刚兴起的吐蕃。
一、吐蕃与唐朝的和亲与文化发展吐蕃是一个生活在青藏高原附近的少数民族,吐蕃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当时,吐蕃还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只是当地民族的代称。吐蕃人过着游牧生活,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社会形态也处于早期的奴隶制阶段。直到松赞干布时期,吐蕃才真正统一了西藏地区,并且形成国家体制。
而当时吐蕃还积极与唐朝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帮助他们缩短了社会制度的演变速度,使吐蕃成为一个新兴的强国。后来,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攻占唐朝西南城镇,进一步增强了国力。然而,依靠武力的迅速扩张与完善的国家制度不相适应,最终引发了内乱,盛极一时的吐蕃逐渐走向消亡。
在中国古代,蕃汉和亲一直是巩固双方关系的重要手段,对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政权来说,这种和亲政策是推动其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因此,在唐代,吐蕃的首领与唐朝和亲,而文成公主加入吐蕃,对吐蕃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松赞干布是第一位统一吐蕃各部落的首领,当时,吐蕃还处于一个相对原始的社会阶段,国家更是没有制定像样的制度,没有文字,文化发展与中原地区有很大差距。松赞干布作为一位志向远大,能力出众的君主,虽然帮助吐蕃创造了藏文字母和藏文文法,还参照唐历制定了藏历,甚至制定了法律十二章。但他深知,这样的文化程度远远不足以统治一个国家。
因此,对中原先进文化情有独钟的松赞干布,在唐太宗贞观八年派使者到唐朝求亲,唐太宗也答应了他的要求。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在礼部尚书李道宗的护送下入蕃嫁给了松赞干布。
此后,唐朝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显著增强,松赞干布选派一批贵族子弟为学生,派他们到唐朝都城长安学习先进文化和政治制度,并聘请有学问的唐人在吐蕃负责文书工作,这些措施使吐蕃人逐渐与中原先进文化接触,吐蕃的社会制度逐步完善。
当时,松赞干布还专门为文成公主修建了一座融合唐朝和吐蕃特色的建筑,对后来西藏地区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建筑样式外,当时藏族人民的服饰和生活习惯也受到唐代文化的影响。文成公主进藏最重要的意义是,她为西藏带来了许多蔬菜种子,药品和手工制品。
后来,唐高宗派桑苗和蚕种到吐蕃,并派了许多擅长养蚕、酿酒、制陶等的工匠到吐蕃传授工艺。这些中原先进技术引进西藏,极大地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这些东西以及技术的引进,极大地改善了西藏人民的生活条件,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西藏地区的生产力,这也是后来西藏发展成为强大国家的物质基础。
而且,文成公主对西藏最重要的贡献体现在文化方面,使原本相对封闭的西藏首先接触到当时最先进的唐朝文化,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道路,使西藏相对松散的国家结构变得稳定和高效起来。
二、唐朝动荡与吐蕃军事实力的发展文成公主入藏之前,西藏大多数地区吐蕃人以游牧为生,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当时吐鲁番人十分英勇好战,在松赞干布的领导时期,吐蕃的成年男子基本都可以视作战士,当时,他们的军队甚至达到四十六万人。
与北方游牧民族不同,吐蕃人对弓箭的使用并不熟练,他们更加喜欢用刀剑进行近身搏斗,大部分的吐蕃士兵身穿锁子甲,士气高昂,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吐蕃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
盛唐时期,吐蕃与唐朝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随着唐朝国力的逐渐衰弱,他们对吐蕃的防御越来越困难。安史之乱后,唐朝西部军事力量明显削弱,吐蕃人趁机入侵唐朝边境,后直逼长安。
此时的唐朝皇帝唐代宗不得不放弃长安,逃到陕州。吐蕃进入长安时,曾打算建立傀儡政权,但发现根本无法控制唐朝,于是占领长安仅十五天就返回吐蕃。但此后,吐蕃逐渐成为唐朝西域的一大麻烦,吐蕃在唐朝用兵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掠夺唐朝统治的地区,然而,吐蕃人不仅掠夺了财富,还掠夺了唐代人口。
大多人在被掠夺到吐蕃后成为奴隶,他们的生活很悲惨,其中一些人还成为吐蕃的士兵,进一步增强了吐蕃的军事实力。唐朝中期,吐蕃除了与唐朝作战外,还必须应对来自西方的大食入侵,当时,大食在其他国家的战争中战无不胜,但面对吐蕃却难以取胜,从中可以看出吐蕃在当时的强大程度。但过快的军事扩张,以及庞大的军队建设也给国家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担,这也为吐蕃的突然衰落埋下了伏笔。
三、国内矛盾激化与政治体制急剧衰落吐蕃在唐中后期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发展主要依靠对唐代西部地区的掠夺,但这种长期的掠夺战争不仅为吐蕃的军事贵族积累了大量的个人财富,而且使吐蕃的自由民阶级逐渐衰落了下来。他们在吐蕃政权中越来越不受到重视,他们的生活状态与军事贵族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自然引起了这些自由民阶级的强烈不满。
当这种阶级矛盾出现时,吐蕃政权并没有从社会制度的层面解决这些问题,而是想依靠宗教手段来化解自耕农阶级的不满,吐蕃有一种原始宗教,被称为本教,但它不能解决吐蕃出现的新问题。于是吐蕃领导人开始在吐蕃境内宣传佛教,兴建寺庙,他们希望通过佛教,这些自耕农能够忽略当下的痛苦,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但毕竟,吐蕃人民不像印度人民那样沉浸在宗教文化中,光靠佛教是不能有效缓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因此,在唐武宗会昌年间,吐蕃国内连续爆发了长达九年的农民起义,彻底摧毁了吐蕃政权。吐蕃政权全盛时期突然垮台的主要原因是其领导人忽视国家体制改革,没有积极解决新出现的阶级矛盾,因此,国家的统治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只能以灭亡
四、终结吐蕃作为西藏地区的一个新起国家,一开始在文化和经济上都很落后,然而,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吐蕃凭借与唐朝的和亲,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吐蕃积极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使吐蕃地区经济得到明显改善,国家统治结构相对稳定,最终成为较为先进的民族国家。
唐朝中期,吐蕃人陷入混乱时期,凭借骁勇善战的吐蕃战士赢得了唐朝的军事胜利,再者,面对大食的进攻,吐蕃人丝毫不落下风,这反映了吐蕃在当时是多么的强盛。但吐蕃由于长期的掠夺战争,军事贵族的地位和财富远远超过西藏其他人民,特别是自耕农阶级,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
此时,吐蕃政府采取了相对消极的宗教路线来缓解矛盾,并没有从实际上解决这些人生活困难的问题。这种态度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吐蕃人民亲自推翻了自己的吐蕃王朝,吐蕃的领导人知道如何向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愿意向先进的社会制度学习,相反,他们只考虑如何掠夺土地和对付他们的恩人,这才是吐蕃灭亡的真正原因。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国史粗讲》,我们讲到吐蕃的赞普控制贵族的两种办法,一是引入佛教与苯教抗衡,一是从高原之外寻找财富,恰巧这个时候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给吐蕃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从西域获得了大量财富,但赞普为了进一步控制贵族,不得不让佛教僧人参与到政治中,这也导致了吐蕃帝国对西域财富的过度依赖。
我们之前说过回鹘灭亡以后一支逃跑到了中亚,一支则逃跑到了今天青海、甘肃一带,这一支回鹘人也直接导致了吐蕃的灭亡。
回鹘的灭亡,表面上看对于吐蕃而言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大唐已经苟延残喘了很多年,自己唯一的对手回鹘被突厥部落的黠戛斯人灭掉了,这样一来吐蕃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帝国。
但历史的巧妙就在这里,跑到青海、甘肃一带的这只回鹘人建立了一个附庸国,叫做甘州回鹘。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特别要命,它正处于青海到进入河西走廊的必经要道上,这就阻断了西域与高原的财富通道。
所以回鹘帝国在公元840年亡国,而两年之后吐蕃也就被灭掉了,吐蕃灭亡的逻辑其实我们早就提过,就是对西域财富的过度依赖,一旦从西域输入到高原的财富被截断,吐蕃的赞普就没有了与贵族抗衡的财富来源,吐蕃帝国也就此瓦解,佛教也受到了巨大挫折。
有趣的是,雪域高原的环境实在是太恶劣,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必须在一定的机缘巧合下才能够成功,而这种巧合又不能被复制,所以自从吐蕃解体以后,高原上就再也没有了强大的政治体,只能恢复到过去的区域性小共同体的状态。
对于小共同体,要想形成秩序,其组织模式成本最低的就是宗教,所以雪域高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教权可以独立于政权之外发展起来的地方。
吐蕃灭亡后过了一百多年,佛教再度进入到雪域高原,不过这次佛教并没有作为赞普的强力后盾出现,而是主动与苯教相融。我们之前提到过,佛教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烈的普世性,与苯教融合以后,雪域高原上的贵族居然纷纷放弃自己的信仰,皈依到了佛教。
这也使得藏传佛教的气质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的气质都很不一样,而正是因为这种气质,佛教才变得更容易被游牧者所接受。几百年后,藏传佛教不但统治着雪域高原,还主导了蒙古草原上的精神世界,这也是后来满洲人能够联合、控制蒙古人的重要原因。
吐蕃帝国建立于公元618年,与唐朝同一年建立,覆灭于公元842年,可以说吐蕃帝国几乎陪伴唐朝走完了它的一生。
青藏高原原本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部落,后来这些部落被吐蕃帝国统一,统一之后,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中原文化的传入使青藏地区逐渐开化,古代藏族地区也第一次展现出了勃勃的生机。青藏高原地区各部落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情况逐渐被改变,通过一系列建设,各部落政权逐渐结成联盟,藏地语言以及整个地区在文化层面上得到相互沟通,青藏高原地区的文化得到了整合与壮大,那么吐蕃帝国究竟是如何覆灭的呢?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 ,唐朝自此由盛转衰,吐蕃帝国却自此进入国力强盛之期,帝国版图空前扩大。但是盛极必衰,之后频繁的战争使吐蕃的国力逐渐削弱,唐朝缓过来之后多次派将领攻打重创吐蕃帝国。公元9世纪后,吐蕃的国力由盛转衰,再也无力向外扩张。
公元821年也就是长庆元年,吐蕃帝国派遣使者到唐朝朝拜并且请求与唐朝会盟,双方在长安缔结了友好的盟约。并且吐蕃和唐朝先后在唐都长安和逻些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双方在盟文强调要世代永远和好相处、不再发动战争。
在公元8世纪末以后,吐蕃帝国内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已经日趋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王室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争夺权力,吐蕃在内部矛盾中最终陷于分裂。在国家危难之际,吐蕃帝国的将领们之间又发生了混战,致使社会混乱,人民的生活非常不安定,也给国家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公元848年,甘肃敦煌的张议潮发动起义,吐蕃帝国境内的汉族人民纷纷起兵响应他,在张议潮的带领下很快占领了沙州。 紧接着,张议潮又派遣士兵将领攻取了瓜、伊、西、甘、肃等十州。
公元851年,张议潮派遣自己的兄长张议潭持自己占领的十一州地图入朝朝拜,唐宣宗看到后十分高兴,将那些军队安置于沙洲,并且任命张议潮为节度使,河西和陇右等地区自此也归附于唐朝。吐蕃帝国在之前不断的战争打击下,本来国力就已经衰弱,之后统治者阶级内部斗争不断,更是让其他将领渔翁得利,吐蕃帝国也在张议潮的起义打击下走向了衰落。
吐蕃帝国的统治者达玛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永丹和欧松之间为了争夺王位展开了一场斗争。当时朝内的大臣们分成两派分别支持两位王子,自此以后吐蕃王室不再像以前那样团结,而是分成了两支,他们之间因为不同的拥护者连年混战不断,最终两败俱伤,同时也削弱了吐蕃帝国的国力。
吐蕃皇室的统领势力也逐渐下降,帝国分派在各地的将领也纷纷拥兵自立,彼此之间为了争夺地盘相互争斗,过去一些听命于吐蕃的少数民族部落也趁此机会纷纷独立,相继脱离了吐蕃的管控。同时,由于吐蕃帝国境内奴隶制度的存在 并且许多奴隶在打压下生活的苦不堪言,因此紧接着又爆发了一场平民奴隶大起义,这一起义迅速席卷了整个西藏地区,吐蕃帝国在这样危急的局势下又遭重创。佛教逐渐衰落,吐蕃帝国对人民思想的钳制也逐渐消失。因此在内忧外患下,吐蕃帝国逐渐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