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己欲立而达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
-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翻译。
- 3、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请问出自何处?什么意思?
- 4、“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什么意思
- 5、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翻译
- 6、《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首诗的全部翻译
- 7、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翻译
- 8、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
- 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什么意思
- 1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
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己欲立而达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2、原文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翻译。
译文:孔子说:“岂止是仁,必须可以是圣啊!尧舜二帝也因为不能做到博施济众而感到愧对于民呀!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先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先腾达,方能博施济众。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出自《论语·雍也》。
欲:想要;立:立身;立人:使动用法,使人立身;达:进达;达人:使动用法,使人进达。
扩展资料
孔子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后代,是商朝的宗室。武王伐纣建立周朝,
为安抚商朝的贵族,封于亳,国号宋,即宋国,所以是殷商的贵族后裔。
三监之乱后,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国,死后葬于宋国故地(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
微仲去世后,子宋公稽继立;宋公稽去世后,子丁公申继立。宋丁公去世后,子湣公共继立。宋湣公去世后,弟炀公熙自立,太子弗父何不得立。于是弗父何之弟公子鲋祀杀炀公,欲立弗父何,弗父何拒之,于是公子鲋祀成为国君,是为宋厉公。弗父何成为正卿。
弗父何死,子宋父周立;宋父周死,世子胜继立,世子胜生正考父。正考父事宋国戴、武、宣三位国君,以恭敬著称,“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俯“。正考父尝朝周,取回《商颂》,进行了一些整理,补充了在宋国已经亡失的篇章。
正考父死,子孔父嘉继立。孔父嘉事宋穆公。穆公临死前,不立己子公子冯,而立兄子公子与夷,以报兄长宣公让国之恩。去世前遗命孔父嘉辅佐与夷(宋殇公)。
孔父嘉事殇公与夷,屡次对郑、卫等国作战,但多以失败告终,引起国人不满。孔父嘉有妻十分貌美,引起另一主政大夫华父督的垂涎。于是华父督借国人不满,发动兵变,杀掉了孔父嘉与宋殇公。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到鲁国,从此孔家成为鲁国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请问出自何处?什么意思?
出自《论语·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儒家之“忠、恕”思想
《论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
也己.”(《论语·雍也》)
由此看来,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
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
的方法).
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此字无:ocr)矩之道”.就是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公元前三、二世纪儒家有一部论
文集名叫《礼记》,其中有一篇《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
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系矩之道.”《礼记》另有一篇《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其中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
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大学》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
《中庸》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不论在哪个方面,决定行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东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论
语》有一章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的“系矩”,随时可以用它.实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简单,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于《论语·雍也》。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一一(《论语·雍也》)
译文:
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原文出自于《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此句意指: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注释
1、立:站立。《庄子·养生主》:“提刀而~。”
2、竖立。《荀子·君道》:“犹~枉木而求其景之之也。”
3、设立,建立。《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而道生。” 《商君书·更法》:”各当时而~法。“
4、存在,生存。 《荀子·富国》:”百里之国足以独~矣。“
5、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左转·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之。“ 《史记·秦本纪》:”庄襄王卒,子政~,是为秦始皇。“
6、登上某一地位。《汉书·高帝纪上》:”高祖乃~为沛公。“
7、立刻,马上。《史记·项羽本纪》:”~诛杀曹无伤。“(此解释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原文出自于《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于《论语·雍也》。 意思是仁者自己想立身进达,以恕推己及人,知道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所以先帮助别人立身进达。
出自论语·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全诗(节选)如下: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如下:
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人非常地博有,腾达,并且能够周济众人,救济民众。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必须可以是圣啊!尧舜二帝也因为不能做到博施济众而感到愧对于民呀!
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扩展资料:“就近取譬”,取,争取。譬,比喻,打比方。就近取譬,就是说从身边,从自己能力范围里做起,有多大能力贡周济贡献多少能力,不去逃避,同时不断提升自己。。
仁爱之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并且乐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最具代表的儒家思想之一。如果能够做到“乐于助人”,也就做到了“仁”。
同样体现“仁”的思想,在儒家经典《孟子·尽心上·忘势》里还有这样的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不是普遍认为没有钱就是穷,这里的穷是中性词,形容一个人可以照顾好自己,可以照顾好自己的家庭。“达”,腾达,不仅仅指有钱,有能力,更重要的是兼善天下,让天下人能独善其身。
兼善天下其实就是博施济众,“达则兼善天下”与“己欲达而达人”是同一个意思,都是在阐述儒家的“仁”,以天下为己任,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乐于助人,乐善好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什么意思
出自《论语·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意思是: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
也就是说,自己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自己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
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是:
仁者,应该是自己站稳了,同时也能让别人站稳;自己通达了,同时也能让别人通达。能够将心比心地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
这句话强调了仁者的特点,他们不仅自己能够站稳和通达,同时也会帮助别人实现同样的目标。这也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通过将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来理解和处理问题,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翻译:
孔子说: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扩展资料
“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并为恕下过这样的定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 卫灵公》)。这是孔子在回答子贡的一个提问时说的。
子贡的问题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孔子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有相似的含义,但是后一句话较为消极些,而前一句显得主动、积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 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首诗的全部翻译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译文: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启示:
这句话非常清晰地传达了作为儒学创始人孔子关于仁的基本定义,这个定义包含了一个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和价值观,即:先人后己的利他主义。一个人在生活中、社会中是不能自私自利的,而是一定要学会观照他人的利益。这个原则是任何一个社会(无论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道德建构的基石和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准则,具有极其重要的普世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仁”的精神内涵不仅不是过时的,反而更值得当代社会反思与借鉴。
当代社会很多人在谈论道德时,似乎存在这样一种逻辑:讲道德就要牺牲个人利益,因此要实现个人利益就不能讲道德。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错误思想。中国的传统道德与个人利益不仅不相悖,而是一致的。儒学理念并不讲“无我无私”,作为个体的人本身就是“私”、“我”,怎能“无私”、“无我”呢?一个人在社会当中始终存在着个人价值和利益实现的问题。既然人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就应该给予应有的关照。至于子贡说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际已经超出了仁的境界,达到了无私无我的圣的境界。这个境界孔子当然希望别人能做到,但这并不是儒学对人的最低要求,因此也就为大多数人预留了接受的空间。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翻译
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孔子说: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还望采纳~~~
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zhi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孔子说: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孔子说: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意思是:一个心怀仁心的人,一定是首先自己要站得稳,然后看到别人摔倒也愿意扶的人。首先自己要足够地腾达,而且也愿意博施济众。能够先做好自己,然后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出自:《论语·雍也》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人非常地博有,腾达,且愿意周济众人。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称为仁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必须是圣啊!尧舜二帝也因为不能做到这般而感到愧对于民呀!一个心怀仁心的人,一定是首先自己要站得稳,然后看到别人摔倒也愿意扶的人。首先自己要足够地腾达,而且也愿意博施济众。能够先做好自己,然后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扩展资料
现实意义
两千多年来,仁、义、礼、智、信作为华夏儿女不可或缺的道德准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仁”字,体现了我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变强大,不仅是因为强大可以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强大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人。
我们的祖国已经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但祖国的强大也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更是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好的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首先自己要站得稳,在别人摔倒的时候,也能扶他一把,不仅自己要足够腾达,也要能够周济需要帮助的人。
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
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
读音:yi yu li er li ren yi yu da er da ren
释义: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出处: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一一(《论语·雍也》)
现实意义:两千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立”是成立,成功的意思;“达”是先达的意思。我们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取得成功,就是帮助自己取得成功。
出自《论语·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儒家之“忠、恕”思想
《论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
由此看来,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此字无:ocr)矩之道”。就是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公元前三、二世纪儒家有一部论文集名叫《礼记》,其中有一篇《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系矩之道。”《礼记》另有一篇《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其中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大学》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中庸》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不论在哪个方面,决定行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东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论语》有一章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的“系矩”,随时可以用它。实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简单,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参考资料: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指要发展自己的人格,但不能把自己作为关系网络的中心,自私自利地发展自己,而是要发展自己就一定要发展周围的人,发展和自己有关系的人,把圆圈逐渐扩大。
http://www.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411100046.htm
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
读音:yi yu li er li ren yi yu da er da ren
释义: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出处: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一一(《论语·雍也》)
现实意义:两千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立”是成立,成功的意思;“达”是先达的意思。我们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取得成功,就是帮助自己取得成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什么意思
解释: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此句意指: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出自于《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
1、此句意指:自己要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才能博施济众。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于《论语·雍也》。欲:想要。立,站立。而,表连接。立人,使动用法,使人站立,意思是把摔倒的人扶起来。达,腾达。达人,使人腾达,意思是周济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