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帝国的崛起》:1415—1914,德意志帝国从诞生的500年历史
- 2、大国崛起德国崛起过程概括100到200字
- 3、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简要说明
- 4、概括的德国崛起历程300字
- 5、德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强大的?
- 6、大国崛起德国(大国崛起德国发展历程)
- 7、为啥说没有七次反法同盟战争,就没有普鲁士的崛起、德意志的统一呢?
- 8、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是怎么从分裂崛起的?
- 9、德国崛起的意义和影响是什么?
- 10、容克贵族的普鲁士是如何在夹缝中崛起,并成功统一德意志的呢?
《帝国的崛起》:1415—1914,德意志帝国从诞生的500年历史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意志帝国卷入了这一场战争。虽然表现出了极为强大的实力,但最终也以失败告终。而这本书《帝国的崛起》,正是成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正是德意志帝国最为强盛的时候。而这本书的作者是英 国的历史学家,从一个第三方的立场上看待德意志帝国崛起的整个过程。因此这本书也就更有着历史的意义,这本书没有倾向性的观点,仅仅是叙述着德意志这个地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那500年历史。
在欧洲这片土地上,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因此领土的概念,一直都是较为模糊的。而关于“德意志”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只是神圣罗马帝国所留给这个地区的一个概念,却无法完成他的整个国土和国家的确立,直到普鲁士的出现。
普鲁士都是一个有着领土的城邦,而他经过了500年的经营和发展,最终成就德意志帝国。也正是因为有了普鲁士的发展,才有了后面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也才有了现在的德国。
提到普鲁士,我们就绕不过霍亨索伦家族。1514年,腓特烈六世作为候选帝来到了勃兰登堡,开始了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在霍亨索伦家族各位候选帝的经营下,勃兰登堡内部不断变革发展,外部不断扩张,有了自己的领土。勃兰登堡-普鲁士作为一个政治的概念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之后普鲁士公国、普鲁士王国直至德意志帝国就不断的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了起来。
在这500年的历史之中,普鲁士也经过了几次衰退,但每当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都有着极为优秀的人物出现,力挽狂澜。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成就了普鲁士的历史,也成就了历史中的自己,他们就是历史重要组成部分。腓特烈大帝、施泰因、沙恩霍斯特、俾斯麦,他们就是德意志帝国历史上的那些伟人们,他们的故事就是历史的一部分,他们就是这本《帝国的崛起》的主角。
对于这些历史名人,我们最熟悉、距离我们现在最近的也许就是俾斯麦了。是在他出任普鲁士首相的时候,完成了德意志帝国的统一,他的各种内政、外交政策,让德意志帝国成为极为强盛的存在,也为他赢得了“”铁血宰相”的称号。他的具体功过、具体的一些政策,在这本书中有专门的一章做了全面的介绍。
这也是这本书的特色,所有的内容具体到人、具体到事件、具体到当时的一些政策的核心。作者以其历史学家的眼光对于这些政策进行了解读和分析,也从中可以看到德意志能够完成他的统一所作的各种努力。
这是一本我们了解德意志民族,了解整个德国从勃兰登堡时期一直到德意志第二帝国后期的整个历史过程,这就是一个欧洲城邦国家的逆袭之路。
但纵观欧洲的整个历史,欧洲就是一直处于动荡和战乱之中,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结束。欧洲的整个历史中,席卷欧洲的战争就发生过多次,这些战争,无论对于德意志民族,还是对于其他的欧洲国家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这本书没有承担分析这些战争的成因的重任,但在读欧洲史的时候,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为什么会有着如此之多的争端,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大国崛起德国崛起过程概括100到200字
当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之际,欧洲大陆中部的一片国土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对分裂有着痛苦记忆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唤着一个统一的国家。通过不懈努力,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的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方式得以实施,关税同盟的建立使贸易壁垒被打破,德意志经济快速发展。
铁血宰相俾斯麦则在欧洲列强环伺的夹缝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准备后,最终以三场对外的战争,在1871年完成了德国统一。
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国。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
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1870年7月19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他遵循欧洲大国的均衡原则,为德国带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空间。
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随后德国却很快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二战后,德国再次分裂。通过对战争的深刻反省,德国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1990年10月3日0时)。
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简要说明
古代历史
德意志民族的产生是一个延续了许多世纪的过程。一般认为,德国历史开始于公元919年。在这一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王国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国。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继承王位后为了取得所谓上帝授予的皇权,于公元962年强迫教皇约翰十世在罗马给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始终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随着地方封建势力日益强大,皇帝的权力便不断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国。在这四分五裂的帝国中,最大的两个邦国是普鲁士和奥地利。
近代历史
在17-18世纪时,它们都发展成为当时欧洲大陆的强国。19世纪初,当拿破仑占领德意志时,取消了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有名无实的神圣罗马帝国就不复存在了。19世纪后半期,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在普鲁士控制下的统一。1864年对丹麦战争后,普鲁士和奥地利迫使丹麦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在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战争中,奥地利败北,于是奥地利不得不脱离德意志邦联。德意志邦联解体后,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内的、由普鲁士主导的北德邦联。普鲁士在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翌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是为“德意志第二帝国”,这是德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和德意志帝国的瓦解而告终。战争也导致德国第一次建立了联邦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终结。这个由希特勒统治的法西斯德国号称“德意志第三帝国”。1939年3月法西斯德国军队开进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军进军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世界大战共有61个国家参与,死亡5000多万人,使世界陷入一片黑暗。1945年5月8日,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
现代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战败,根据波茨坦会议(Potsdam Conference)中英、美、法、苏四国的协议,决定在德国战败后将其一分为四分别由四个战胜国占领,并且合组一个最高管理单位盟国管制理事会(Allied Control Council,ACC)来治理德国事务。但由于理念上的差异,在战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主的共产阵营逐渐疏远,1948年3月时,美国、英国、法国三国在伦敦举行会议,初步决议要将三国所分别管理的德国领土合并,组成一个德国西部的政权,针对这点苏联方面作出反制,首先是退出ACC,并进而宣布著手设立一个东德政权的计划。
但直接导致东西德分离的导火线,则是发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占领区境内的货币重整计划。当时西方三国占领区内原本分别发行的货币进行了整合的动作,但却排除苏联占领区,发行了所谓的西德马克,而苏联占领区也在短短三日后发行了东德马克,俨然象征东西德正式分离。东西德分离后,东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开始,对使用西德马克的西柏林地区进行封锁,为期11个月,希望透过此举达到完全控制整个柏林地区的目的,但却在西方国家持续以空运方式所进行的柏林空运之支援下没有实现。在柏林封锁解除(1949年5月12日)后没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布正式成立。而东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会主义统一党(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SED)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政体。
相对于英美法占领区所组成的西德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NATO),东德则是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组织--华约组织。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联邦德国。10月初,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间媒介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宣布辞职。11月9日,“柏林墙”开放。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国总理莫德罗首次访问联邦德国。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德梅齐埃任总理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约组织。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asrepublik Deutschland,BDR)为存续单位,东德遂成为一个不再存在的国
1、早期历史
很早以前德国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公元476年推翻了罗马帝国(西罗马)。
2、神圣罗马帝国
843年德意志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962年建立神圣罗马帝国。通过长期的对外征服,神圣罗马帝国占领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兰西部,并远征俄罗斯、匈牙利。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3、德意志帝国
18世纪初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内政、军事和外交斗争。
4、两次世界大战
德意志帝国在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德皇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
5、东德和西德
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61年民主德国修建了柏林墙阻止东德居民向西流动。
6、两德统一
1989年东欧剧变,包括东德在内的各国共产党政权纷纷垮台;在四强同意下,1990年东德和西德终于达成两德统一。
扩展资料:
德国的文化:
1、美术
不少德国画家的作品享有高度国际知名度,创作形式也相当多元。源自德国地区的卡罗琳式建筑及奥托式建筑促进了罗曼式建筑发展,之后则以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及巴洛克建筑为主。
2、音乐
音乐是德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德国造就了各个不同时期的音乐大师,柏林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更是享誉世界。德国为欧洲第一大及世界第三大音乐市场。
3、哲学
德国哲学可以说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石。进入21世纪,德国与法国、奥地利、瑞士及斯堪地那维亚各国持续发展当代分析主义。
4、其他
德国的各类音乐会、艺术展览、戏剧表演、国际性大型体育比赛、街头庆祝活动和圣诞市场也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
5、忌讳
忌讳数字13。视13日星期五为不祥 。不喜欢红色,红黑相间色以及褐色,尤其是墨绿色。法律禁用纳粹或其军团的符号图案,讨厌菊花、蔷薇(只用于悼亡)图案和蝙蝠图案。忌讳核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国
概括的德国崛起历程300字
1,17世纪的德国,分裂成300多个邦国和1000多个骑士领,封建诸侯割据
2,普鲁士在18世纪崛起,为德国带来新的活力,并与奥地利争雄
3,拿破仑在19世纪初崛起,打败普奥,统治半个德意志,摧毁当地的封建制度,带来先进法典和生产力。而普鲁士也在拿破仑压迫下卧薪尝胆,实行了改革。拿破仑被打垮后,德意志尤其是普鲁士的状况比之前好了不少,但仍分裂成30多个邦国,其中最大的奥地利并不热衷于统一。
4,19世纪前半叶,普鲁士建立关税同盟,把大部分德意志邦国从经济上绑在一起。1848年革命虽然被镇压,让统一的呼声更高。
5,19世纪后期俾斯麦上台后,通过三次战争,打败奥地利、法国,建立了以普鲁士为中心的德意志帝国,并大力发展经济、政党制度,德意志开始腾飞。
6,19世纪末威廉二世继位后赶走俾斯麦,疯狂扩张,引发1914年一战,1918年德国遭到战败和宰割。
7,1919年建立的魏玛共和国,根基薄弱,始终处于内斗之中。30年代希特勒上台,开始建立纳粹独裁,并在30年代末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8,二战战败,德国被四大盟国占领,由于冷战更分裂成东西德两国,饱受其苦。这其中,西德总理阿登纳一面与苏联和解,一面与法国化解旧怨,建立法德同盟,成为后来欧共体基础。
9,到勃兰特担任总理是,西德主动与东方各国建交,同时经济不断发展
10,90年代,借着苏东变色,两德统一,至此成为欧洲的领导人物
德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强大的?
德国的逐渐强大与一个人的贡献密不可分,这个人就是德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名人——俾斯麦。
俾斯麦是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1862年,俾斯麦上任时提出“铁血政策”,并于1866年击败奥地利统一德国(除奥地利),1870年,击败法国后的德意志帝国称霸欧洲大陆。
俾斯麦结束了德国的分裂,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这在历史上是进步的。统一后的德国实力逐渐强大起来,这又使俾斯麦被称为“德国的建筑师”、“德国的领航员”。
德国的强大是从普鲁士王国开始。
这和德国的统一秘密相关,这么看来拿破仑法兰西称霸失败之后,德国汉斯们开始崭露头角。
应该从溯普鲁士王国开始崛起,19世纪普鲁士王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
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之后短短二百年内普鲁士崛起并统一德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同时也是德国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的来源。
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腓特烈大帝,这些网上都可查到。
而后1888年,威廉一世之子腓特烈四世在位99天后去世,其孙威廉二世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其统治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而告终。
所以德国的强大是从普鲁士王国开始。
是在国家统一之后。你要知道,德国在18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是处于一种彻底分裂的状态,全国虽然名义上还是整体,但分为了大大小小1789个封建邦国和自由市,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欧洲许多地区完成,德国的分裂阻碍了它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俾斯麦领导的三次王朝战争:普奥对丹麦、普鲁士对奥地利、普鲁士对法国就直接促成了国家的统一。而国家统一本身就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加上德国实行的国家统领工业发展政策,教育的发展,俾斯麦出色的外交为德国赢得的较为平稳的空间,而且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好时候,德国发展起来自然是在情理之中。一战前它是世界第二工业强国,但到一战结束,德国战败并再次被打压。在二战前的二十年里,德国人的国民素质与纳粹上台后的国家干预都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德国恢复的很快。到了二战,先进的军事理念被德国人吸收应用,加上叼炸天的科技力量,在前列是应该的
德国在一战结束后,经济受到重创,三十年代时又遇到世界经济危机。此时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上台执政。希特勒以修建大型军事设施为基础,如铁路、高速公路、兵营、军工,从而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在二战开始前德国经济以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希特勒十分注重科技在军事领域的运用,保时捷博士、梅赛施密特教授都曾受到希特勒的特别照顾,在用人上也大胆提拔新人,如V2导弹的发明人布劳恩当时年仅30岁即获得重用。
德国的工业是19世纪50-60年代就发展起来了,普法战争后德国获得统一及大量的赔款,经济得到进一步大发展。我认为德国发展的后劲足有几个原因。一是独裁的政治体制,在某一阶段能集中力量,二是德国殖民地较少,而且是后起的国家,没有那么多的殖民地红利,也没那么多的负担,可以实现后发优势。三是德国人在重工业上的天赋
德意志统一
18世纪初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军事和外交斗争,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完成了以普鲁士为主体的统一。
世界大战
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打击下,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
德军于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展开入侵,后协同苏军迅速占领波兰全境,英国及法国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展开。随着战争进行,德国及其盟国迅速控制欧洲大陆及北非,但迫使英国投降或停战的计划未能成功。1941年6月22日,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入侵苏联。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使德国向美国宣战。德国于1942年6月28日—1942年9月13日—1943年2月19日的蓝色行动遭受失败而由东线战场撤退。德国的盟国意大利于1943年9月投降,迫使德国须防御意大利战线。诺曼底战役后增加了西线战场,同盟国军队进一步进入德国领土。1945年4月16日—4月30日/5月2日的柏林战役于4月25日红军攻入柏林城,4月30日红军完全占领柏林城区,当天下午希特勒自杀,当时柏林城防区司令打算向苏军进攻柏林部队的统帅做出有条件的投降,但因苏军进攻柏林的部队的统帅拒绝投降未果,最终几经交涉和斗争之后于5月2日在红军占领柏林之后对苏军统帅无条件投降,5月8日,德国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两德统一
1 9 8 9年东欧剧变,包括东德在内的各国共产党政权纷纷垮台;在四强同意下,1990年东德和西德终于达成两德统一。
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国总理莫德罗首次访问联邦德国。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德梅齐埃任总理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1990年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1990年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1990年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约组织。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
大国崛起德国(大国崛起德国发展历程)
德国的崛起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三次王朝战争时期,俾斯麦通过施展外交手腕,孤立敌人,连续发动了三次战争,分别与丹麦、奥地利和法国进行统一前的战争,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最终,在1871年1月18日,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即位为德意志皇帝,这标志着德意志的统一全部完成。
在20世纪初,德国经历了帝国主义的兴起,并开始参与殖民地的争夺。随着国内商人势力的兴起,德国政府开始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在威廉二世即位后,德国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
在二战后,德国经历了民主改革,清除了法西斯主义,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同时,德国充分利用了美国的援助(经济非军事化),并充分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发展了外向型经济。战后,德国致力于推动欧洲联合进程(统一的市场等)。这些措施使得联邦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西欧最强大的经济大国。
在两德实现统一后,德国再次成为欧洲的大国。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大国崛起德国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国崛起德国发展历程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大国崛起介绍的国家——德国的简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该国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为柏林,领土面积357167平方公里,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267万人,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1][2]德国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10世纪时日耳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1871年普鲁士王国统一除奥地利帝国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国建立德意志帝国。1914年和1939年,德国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并战败。194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实现两德统一。目前,德国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也是欧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还是北约、申根公约、八国集团、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具有极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车和精密机床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也是德国的重要象征。2017年2月12日,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当选新任德国总统[3],2017年3月22日正式宣誓就任[4]。日本和德国大国崛起的原因两个国家都有两次崛起的机会。日本:第一次崛起,1.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2.逐步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民族危机;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获得了大量赔款。国力大增。第二次崛起,即二战后,1.日本战后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2.美国开始扶植日本;3.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4.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5.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6.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美军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德国:第一次崛起,1。德意志统一,发展了资本主义;2.法国和奥地利受到遏制,德国成为新兴强国。第二次崛起,1.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2.实行非军事化;3.美国对联邦德国采取扶持政策;4.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5.尤其重要的是,联邦德国人民普遍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大国崛起德国篇主题是什么第几集大国崛起德国篇主题是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谜,是第六集,介绍了德国是如何从分裂的邦国发展成能与英法分庭抗礼的大国。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德国的崛起很大程度归功于较早地抓教育,使得国家发展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而不是所谓的优秀基因、染色体。帝国春秋当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之际,欧洲大陆中部的一片国土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对分裂有着痛苦记忆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唤着一个统一的国家。通过不懈努力,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的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方式得以实施,关税同盟的建立使贸易壁垒被打破,德意志经济快速发展。铁血宰相俾斯麦则在欧洲列强环伺的夹缝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准备后,最终以三场对外的战争,在1871年完成了德国统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随后德国却很快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二战后,德国再次分裂。通过对战争的深刻反省,德国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大国崛起之德国其实一个大国的崛起都源自他的文化,德国崛起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德国领导人比较重视教育,关注下一代,教育发展起来了就会为其它方面注入动力,比如科技的发展,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可以向别人学习,也可以内部创造条件,比如说上层领导为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举国充满的学习的氛围,尊重科学,尊重文化,这样的国家就一定会发展,一定会崛起大国崛起德国崛起过程概括100到200字当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之际,欧洲大陆中部的一片国土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对分裂有着痛苦记忆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唤着一个统一的国家。通过不懈努力,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的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方式得以实施,关税同盟的建立使贸易壁垒被打破,德意志经济快速发展。铁血宰相俾斯麦则在欧洲列强环伺的夹缝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准备后,最终以三场对外的战争,在1871年完成了德国统一。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并入德国。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1870年7月19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他遵循欧洲大国的均衡原则,为德国带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空间。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随后德国却很快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二战后,德国再次分裂。通过对战争的深刻反省,德国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
为啥说没有七次反法同盟战争,就没有普鲁士的崛起、德意志的统一呢?
大家都知道,从1793年至1815年的20多年间,欧洲各国先后七次结成同盟对抗新兴的资产阶级法国。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是为了对抗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其后的五次同盟则是为了对抗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正是这七次反法同盟促使了普鲁士的崛起和催生了德意志的诞生。
1786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去世后,普鲁士的发展开始走了下坡路,虽然在1793年和1795年的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中,得到了不少波兰领土,但是在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的地域,奥地利的统治者哈布斯堡家族仍是强势的统治者。然而,到了1789年在欧洲大陆第一强国的法国,爆发了法国大革命,这为普鲁士的最终崛起提供了机遇,也铺平了道路。
失败
法国大革命引起了周边国家的不安。到了1793年1月当法国的革命者们经过审判在巴黎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后,震惊了整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原想作壁上观,乐看法国内部消耗,以此削弱强大对手。但是让他们未曾料到的是,法国的君主制被推翻,革命者成了主宰者,而且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这让欧洲的君主们惊慌和不安起来。如放任这种自由的革命情绪向外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制止这种大逆不道行为的蔓延,他们从作壁上观转而要亲自动手扼杀这种行为。由当时的海上霸主大英帝国牵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哈布斯堡家族的佛朗茨二世与西班牙帝国、普鲁士王国、荷兰和撒丁王国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
这个号称欧洲联军的反法同盟,开始从四面八方涌入法国。然而,法国虽然刚刚经历过革命,国家尚不稳定,军队装备不齐、训练不精,但却把冲进法国的联军打得节节败退,并在1797年被拿破仑所建立的意大利方面军彻底打败。最终联军除英国以外,其余国家都选择了与法国议和。
而在欧洲联军进攻法国期间的1795年4月,普鲁士就遭到了法国的毁灭性打击,被迫与法国签订《巴塞尔合约》,退出反法同盟、退出联军,保持中立。并承认德意志的莱茵河左岸地区归属法国,法国则作为补偿把莱茵河右岸地区划给普鲁士。通过此战,让普鲁士知道了法国革命军队的强大,从此开始保存实力。这时普鲁士的西面获得了法国划给的莱茵河右岸的土地,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普鲁士在德意志北部的存在,而在东面又伙同俄、奥对波兰进行了第三次瓜分,领土进一步扩展,战略空间进一步扩大。
蛰伏
在拿破仑掌握法国政权之后,在拿破仑眼中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挡住了法国称霸欧洲的去路。于是,为了搬开奥地利这个绊脚石,同时也限制普鲁士的发展,法国对普鲁士采取了即打又扶的政策。这让普鲁士的中立保持了十年,尽管普鲁士的军事发展受到了限制,但也让普鲁士在拿破仑连年不断的欧洲战争中赢得了宝贵的十年和平发展期。事实是韬光养晦的十年。
到了1801年,由哈布斯堡趁1799年拿破仑被困于埃及的时机组织的第二次反法同盟,又被从埃及赶回的拿破仑打败,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弗朗茨二世在法国的威逼下签订合约,并放弃了莱茵河左岸地区,同时在法国的支配下于1803年2月通过《全帝国代表会议总决议》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112个邦、45个帝国直辖市以及1500个帝国骑士领,废除教会诸侯,实行教产还俗。通过这次邦众撤并,把神圣罗马帝国邦国减至30几个,极大改善了该地区的分裂割据情况,当然法国达到了极大削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目的,但也无意中推进了德意志的统一进程。
1805年,第三次反法同盟毫无意外地再一次被拿破仑击败。这一次奥地利被完全赶出了意大利和德意志兰地区。作为继续韬光养晦的普鲁士来说,奥地利的节节失败和影响的消退,使普鲁士扩大在德意志地区影响力有了肥沃的土壤。
1806年,在法国的作用下,西南德意志16个邦国代表成立莱茵联邦,并承诺接受拿破仑的领导,其实这跟并入法国几乎没有大的区别。同时春风得意的拿破仑迫使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弗朗茨二世不得使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尊号,实际上存活了850年的神圣罗马帝国至此走到了尽头,彻底消亡。
改革
而此时的普鲁士总想打败法国,以摆脱它的控制,但又想让奥地利在与法国的战斗中实力得到消耗。所以虽然有此按奈不住自己,但也始终不动声色保持着中立的态度,一直到法国把原来答应给普鲁士的汉诺威地区给了英国,并想要阻挠普鲁士成立北德意志联邦才选择了参加第四次反法同盟。其实法国就是答应把汉诺威给了英国,英国也会毫不犹豫参加反法同盟的,在这个问题上拿破仑是失算的。
第四次反法同盟有了普鲁士的加入应该是加强了,但是没有了腓特烈二世的普鲁士军队真的是战斗力很一般,结果就是惨败。而惨败的代价也是极其惨重的。拿破仑对普鲁士这个背叛者的惩罚绝不会心慈手软,把它由原来的8个省减少到了4个省,人口减少了450万,还要给法国1.5亿法郎的赔款。这让普鲁士的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为了走出如此困境,普鲁士的斯泰因、哈登堡、沙恩霍尔斯特和格奈斯瑙等自由贵族掀起了改革浪潮。
经济上,他们通过一系列政策解放了农奴,开展了活跃工商业,吸引犹太人的投资等方面的改革。军事上,他们组建了军事改组委员会,废除贵族军队中的特权,建立义务兵役制。设立军队最高指挥机构陆军部,办新式军官学校,培养适应新形势的高级军事人才。教育上,在全普鲁士推行全面的义务教育,改善中学教育、建立新型的柏林大学,积极树立德意志自由平等和民族爱国思想。
第四次反法同盟普鲁士的惨败和付出惨重的代价,促使普鲁士败中思变、败中求变,真正走上了改革之路。通过深刻的改革,让普鲁士的工商业自由化,促进资本主义大发展。建立了为德意志发展服务的近代政治、军事和教育体制,使其从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最终让它在第七次反法同盟中取得了对法国的最终胜利。为后来者俾斯麦统一德意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反法战争,我们不难看到普鲁士在历次反法同盟战争中,总是为它的发展崛起带来了帮助。这其中有拿破仑一直打压奥地利过程中,助力德意志地区的统一进程,也有普鲁士第四次反法惨败后的败则思变,为战胜拿破仑后迅速发展扩大疆域储备了后劲。为此我们不能不唏嘘历史的奇妙,它会在有意无意中制造机遇,让那些善于捕捉机会的国家或者是人创造神奇的历史。普鲁士的崛起和德意志的统一就生动地诠释这一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是怎么从分裂崛起的?
普鲁士一统江湖,参与对法战争,成为地区强国,开始殖民他国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成功统一了北德意志邦联,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这个过程是在普法战争的背景下进行的,普鲁士在战争中击败了法国,并获得了南德意志诸国的支持。在《凡尔赛条约》中,德意志南方诸国正式并入统一的德国,战争也正式结束。
西罗马帝国末期,由于国力不足,无法弹压境内的反抗,于是选择了雇佣外族部落,由此,日耳曼部落得以进入欧洲,首先进入欧洲的是日耳曼部落中的哥特人,也是这个哥特人最终覆灭了西罗马帝国,罗马被西哥特人攻破,欧洲政治中空,西哥特人开了个好头,日耳曼各部族有样学样,大量的日耳曼部落都涌入了欧洲腹地,各部落间本就没有统属关系,因而出现了日耳曼人的大混战,法兰克人最终胜出,为了解决各部落之间的问题,出现了一个新的管理方式-军事采邑制,将欧洲的土地以军功的形式分割成领地,永久的捆绑在个军事贵族家族身上,每个日耳曼贵族都拥有了自己的领地,并受到各自宣誓效忠的皇帝或国王保护,由此,日耳曼贵族之间不再为土地再无休止的征战,也同时各自为了自己的私立,越来越离心,于是几个领主效忠一个大贵族,相互就形成了无数的王国和独立领主,为了保证大家的利益,日耳曼王国联盟成一个虚拟的大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其中有几位大的王国拥有被投票成为神圣罗马皇帝的资格,他们被称为选帝侯,这样局面维持了近千年,同时,教会也不希望有统一的大帝国,一直有意拆分,这样分裂的局面维持了近千年,到了十四五世纪开始,统一的概念开始随宗教改革抬头,整个日耳曼诸侯里有两位选帝侯家族有了统一之心,一位是普鲁士王国勃兰登堡选帝侯-霍亨索伦家族;另一位是奥地利王国的哈布斯堡家族,奥地利王国实力当时比较优先,已连续当选几届神圣罗马皇帝,可为了壮大实力,吞并了匈牙利,形成奥匈帝国,可是匈牙利内部的反抗活动迟迟不能解决,焦头烂额;于是普鲁士王国利用此局面将奥地利孤立出大德意志圈,普鲁士完成了其他王国的合并,形成了德意志帝国,而当时的奥地利无暇顾及,也就作罢了,没有了内讧,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就难以遏制了,直到一战前,一战后,原本能与德意志帝国平分秋色的奥匈帝国没能保得住匈牙利,于是德意志联邦成为了最强大的日耳曼国家。而奥地利回到了原来诸侯国的状态,可永久的与德意志圈脱离;
德国崛起的意义和影响是什么?
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使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极大地改变了欧洲格局
[思路分析]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普鲁士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于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成为德意志帝国。 [解题过程] 德国的崛起粉碎了均势格局,使欧洲格局彻底改变,也使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变化,引起了帝国主义列强重新制定新的世界势力范围。作为新兴的强国,德国对老牌的帝国主义强国英国和法国等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在19世纪后30年瓜分世界的狂潮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趋加剧,帝国主义集团终于形成以英法俄为一方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意为另一方的同盟国集团相互抗争格局,并最终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容克贵族的普鲁士是如何在夹缝中崛起,并成功统一德意志的呢?
说起德国,人们一定会想起普鲁士、容克贵族和俾斯麦等关键词,因为他们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中央集权制度和军国主义的来源,也是近代德国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词。在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巨头相聚德黑兰时,就商定要铲除普鲁士这个万恶之源,清除容克贵族根基。可见普鲁士、容克贵族在德国影响力。
那么,容克贵族主导普鲁士后又是如何统一的德意志?俾斯麦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让我们共同回顾历史追寻这其中的来龙去脉。
容克贵族主导普鲁士并建立中央集权
当时的普鲁士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就是一个强大的邦国,到了可以跟掌控皇位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相对抗。可是,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德意志地区以360多个邦国林立的状态存在,因为这样八分十裂的均势态势对他们有利。虽然后来普鲁士在容克阶层的主导下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并逐渐强大起来,但是仍难统一德意志。
事实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影响力、维持了神圣罗马帝国内部邦国林立的均势秩序。这样一来,身处四战之地的德意志地区就成了大国争斗的缓冲地带。在这样的情况下,18世纪欧洲双元革命的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横扫整个欧洲,为适应形势变化,英国、荷兰等先发工商业国家产业开始转移,普鲁士依靠波罗的海黄金海岸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商农并举”的容克贵族农庄模式的农业商品经济借机迅猛发展,使国力大大增强。
同时,在容克贵族的主导下初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了容克军官集团和文官体系,并在国王支持下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如此普鲁士就有资格参与到对德意志地区主导权的争夺,并于1740年哈布斯堡家族直系男子绝嗣之后,拒不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从而爆发了长达8年之久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致使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力量大减,欧洲外交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在“伙伴交换”的欧洲外交革命中,长期对立的法国和奥地利结成同盟,好与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英国在海外殖民扩张上对抗。一直奉行大陆均势政策、曾经支持奥地利的英国,从保持大陆均势和殖民竞争上考量,与普鲁士结成同盟。七年战争爆发,虽然打得惨烈,普鲁士腓特烈大帝曾两次产生自杀念头,但最终的胜利让普鲁士成为欧洲第五个列强。
自我改革普鲁士在与奥地利的争霸中占了优势
七年战争过后的普鲁士王国千疮百孔,好在腓特烈大帝全力重建,竭力经济发展,普鲁士的战果得以保全。可是他后继任者腓特烈·威廉三世却不思武备,放松了军队建设。就在这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了,欧洲进入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1806年8月最后一任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禁不住强大的军事冲击,皇帝弗里茨二世放弃皇位,从此千年帝国退出历史舞台。之后,普鲁士军队被拿破仑在耶拿战役中打的落花流水。也使整个德意志都成了拿破仑的囊中之物。
这时拿破仑为整治英国,进行了大陆封锁,试图困死英国,这对普鲁士地区影响最大,因为普鲁士的经济主要是以对英国出口农产品为主的。不仅如此,后来拿破仑为报复破坏大陆封锁的沙俄,更让作为附庸国的普鲁士苦不堪言。因为要负担战争赔款和交纳巨额军税。如此让容克贵族农奴制度遇到了困难。加上受法国的许多新鲜事物影响,为适应时代要求,普鲁士下决心改革。
拿破仑战败后,由英、俄、普、奥为主导形成的维也纳体系,还是延续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依然保持欧洲均势秩序的做法。表上看是反法同盟为了收拾法国,但实质也是限制普鲁士王国的崛起。因为各国都不愿意看到中欧有一个新的强权产生。所以又创造出了一个所谓的“德意志邦联”。德意志联邦并不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概念,只是在某些因素上的邦联而已。在德意志内部,普鲁士和奥地利继续争夺话语权。
因为有了拿破仑战争的惨痛教训,普鲁士掀起了改革浪潮。经济上,制定一系列政策解放农奴,开展了活跃工商业吸引犹太人的投资等方面的改革。军事上,设立国防部及下属总参谋部,废除贵族在军队中的特权,建立义务兵役制,办新式军官学校,培养适应新形势的高级军事人才。教育上,在全普鲁士推行全面的义务教育,改善中学教育、建立新型的柏林大学,积极树立德意志自由平等和民族爱国思想。从而使普鲁士从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在与奥地利的争霸过程中最终占据了优势地位。
经过30多年和平与改革的普鲁士,极大地刺激着德意志地区工商业发展。邦国之间的区域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分工日益细化,不同邦国的关税、货币、交通严重束缚了德意志工商业发展。还有德意志联邦中有几十个独立主权的邦国和城市构成,致使工商阶层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废除德意志内部关税、建立统一经济市场的呼声高涨。
新兴工商业者极欲在全德意志统一关税,而普鲁士对此非常热心。这是因为普鲁士王国分成了西部莱茵省和东普鲁士两个部分,这就导致它有长达七八千公里的关税边界。但在成立关税同盟时,普鲁士还把奥地利排除在外。关税同盟成立到1842年已有28个邦国加入,这为普鲁士日后统一德意志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些德意志中小邦国,虽然加入到普鲁士主导的关税同盟中,但是仍担心有一天会被普鲁士吃掉,所以在政治上倾向奥地利,就这样德意志邦联又维持了30年。这当中奥地利也曾多次要加入关税同盟,无奈普鲁士控制着德意志北部海岸线、工业原料和通往世界的通道,也就是说普鲁士掌握着德意志地区工商业发展的主导权,坚决不同意奥地利的加入。但由于在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刮起了复辟君主制风潮,因此德意志各邦国王室不同意统一更有了底气。
然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王朝复辟的倒行逆施,与工商业发展的大势是相悖的。1848年2月巴黎革命烽烟再起,迅速点燃整个欧洲。受此影响,3月德意志革命爆发。这次源于德意志各邦国市民阶层的革命,意在建立一个英国式君主立宪制、自由的德意志统一国家。同时组建了全德意志历史上第一次国民议会,即法兰克福议会。
法兰克福议会主张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德意志统一国家,但由于德意志邦国太多、利益分歧太大,意见难以统一,因此陷入争论之中,使旧贵族势力得以喘息和反扑。革命遭到王室军官和官僚的镇压,同时自由主义者形单影只,因为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没参加进来。
现有法兰克福议会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这注定将要与占领德意志石勒苏益格州和霍尔斯坦因州的丹麦、意图抢占莱茵河左岸的法国、波兰等国发生冲突,也会因奥地利帝国内有大量其他族群而造成麻烦。包括整个奥地利帝国在内的“大德意志方案”,肯定会遭到了周边大国的抵制和敌对,想要只吸收奥地利日耳曼人、波西米亚人和捷克人,一定会遭到了奥地利的拒绝,而排除奥地利在外的“小德意志方案”,怕被普鲁士吃掉的中小邦国所不能接受。事实证明,市民阶层和新兴工商业者完成不了德意志民族统一的任务,如此容克贵族有了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然而,革命被镇压但德意志工商业还在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在壮大。1862年,主张君主立宪制度的市民自由主义者终于和普鲁士王党贵族爆发了一场宪法冲突。而具有容克贵族烙印的普鲁士军队只听命于国王,但自由主义议员们希望军队听命于议会。最终国王解散议会,想通过重新选举,建立一个能够与国王合作的议会。然而,事与愿违,由于自由主义者占议会多数席位,这样保王党人处在十分不利的地位,在此僵局之中,连国王威廉一世也有了妥协的想法。
就在这关键转折时刻,政治能人俾斯麦连夜入宫力劝国王坚守君主制度,因此他被任命为普鲁士宰相。作为容克贵族杰出代表的俾斯麦,改变了这一切。当时的普鲁士社会基本分为容克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三大群体,俾斯麦通过制定改善工作福利制度,成功联合工人阶级遏制了资产阶级。但是当时普鲁士社会的三大群体,在德意志统一问题上是一致的,只待机遇而已。
俾斯麦担任过驻德意志邦联特使、驻俄国和法国大使,他深谙外交斗争,思想敏锐,眼光独到,知道维也纳体系明里是控制法国,暗里是捆绑普鲁士。然而,法国的拿破仑三世似乎并未看明白,仍在努力与英国修好,试图摆脱孤立困境,积极推动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这样既可瓦解三皇同盟,又使英俄两败俱伤,最终让俄国龟缩国内,英国殖民体系振荡,两国国力受损。
这样一来,英俄自顾不暇,普鲁士收拾奥地利和法国就显得轻松了许多。俾斯麦和威廉一世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灵活多变的外交方式,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就清除了德意志统一的一切障碍,统一了德意志。
就这样,容克贵族在乱世中,渐渐地主导了普鲁士,并通过改革、关税同盟、法兰克福议会等逐步登上主宰普鲁士的历史舞台,借助英法土大战沙俄都受了重伤之机,靠着普鲁士雄厚的国力和俾斯麦高超的外交手段,成功缔造了德意志第二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