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张文秋和张琴秋是什么关系
- 2、张文秋的第一丈夫是怎么死的?
- 3、张文秋的个人简介
- 4、邵华和刘思齐是亲姐妹吗?
- 5、陈振亚的与张文秋结婚
- 6、张文秋三女儿生父是谁
- 7、毛岸青的妻子是刘思齐的什么人
- 8、张文秋之女张少林父亲是谁
- 9、张文秋第三任丈夫?
- 10、刘思齐与毛泽东父子情缘:童年喊爸爸,19岁嫁岸英,32岁改嫁
张文秋和张琴秋是什么关系
张文秋和张琴秋之间没有关系。
张文秋(1894—1970),湖北省京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张琴秋(1905年1月11日—1968年4月23日),原名张凤,出生于浙江桐乡县石湾镇(今属桐乡市石门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亲姐妹。根据快懂百科查询显示,张文秋和张琴秋是亲姐妹关系,张琴秋浙江桐乡县人,毕业于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
张文秋的第一丈夫是怎么死的?
张文秋的第一丈夫是病死的
1931年4月5日,张文秋丈夫刘谦初戴着沉重的镣铐,高唱着《国际歌》,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34岁。
2002年7月11日,张文秋老人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享年99岁。病死的。
1937年,在第一任丈夫去世七年之后,张文秋再次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张文秋与因为革命,身体有残疾的老红军陈振亚结婚。1938年,生下了二女儿张少华,又名邵华。邵华后来成为了毛岸青的妻子。可惜这段婚姻也仅仅维持了四年,1941年,陈振亚被军阀盛世才指使白俄医生毒死。同年,张文秋生下第三个女儿张少林。
张文秋两次入狱
第一次入狱,张文秋是与第一任丈夫刘谦初先后入狱的,后来营救出狱,坐牢时间是五个月,而丈夫被杀害。而张文秋第二次入狱是在第二任丈夫陈振亚牺牲一年之后,1942年秋,与其他在新疆工作的100多名同志被捕,在狱中生下三女张少林。
张文秋的个人简介
张文秋,女,乳名张前珍,学名张国兰,曾用名李丽娟,张双喜、陈盂君、张一萍等,中国湖北京山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经历颇为传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毛泽东的亲家,其大女儿刘思齐嫁予毛泽东长子毛岸英,其二女儿邵华嫁予毛泽东次子毛岸青。张文秋堪称世纪老人,她几乎经历了中国革命全过程,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革命老人,她一生经历坎坷,曾两次坐过国民党的大牢。“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迫害。
详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15475.htm
邵华和刘思齐是亲姐妹吗?
邵华和刘思齐是同母异父的姐妹。姐妹两的父亲都是革命烈士,为了革命都牺牲了。
是啊
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拉!
是同母异父的亲姐妹。
是同母异父姐妹
邵华,刘思齐的妈妈是张文秋.张文秋:(1903--2002)毛泽东的亲家母,刘思齐、邵华母亲。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学历,1926年入党,1927年与刘谦初结婚。1930年曾与林育南假扮夫妻组织地下机关。1931年加入共产国际情报处佐尔格小组,曾任南方站站长。1937年到延安,后与陈振亚结婚。解放后任盲人福利会总干事。出版有《张文秋回忆录》。
刘谦初:(1897--1931)张文秋的第一任丈夫。刘思齐生父。北京燕京大学学历,曾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1931年被韩复榘杀害。
1927年4月26日,张文秋与刘谦初结为伉俪。1929年6月,张文秋和刘谦初双双在济南被捕入狱。1931年4月5日清晨,山东军阀韩复榘将刘谦初、邓恩铭、刘小甫等21位的共产党员杀害。34岁的刘谦初没有机会看上女儿一眼就离开了张文秋和刘思齐。
陈振亚:(1903--1941)张文秋第二任丈夫。邵华生父。曾随黄公略参加平江起义,同时入党,任红五军连长。后与李聚奎等随黄公略组建红六军,后在战斗中受伤,左腿截肢。未参加长征。抗战开始后一条腿千里迢迢奔赴延安,参加抗大。毕业后任115师留守处政治部主任。经林伯渠介绍,与张文秋结婚。
1938年秋天,张文秋又生下一个女儿,随母姓,取名张少华,后来又叫邵华。
陈振亚的与张文秋结婚
陈振亚原是彭德怀部下的一个连长。1928年7月,参加平江起义后随彭德怀上了井冈山。他紧跟彭德怀转战湘赣,三次攻打长沙,五次反“围剿”,立过战功。后身负重伤,一条腿被炸烂,突围中被国民党捕获。他任凭敌人严刑毒打,怎样也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敌人便把他交给他的老家石门县处理。是他的哥哥把他保释出来的,省委请示中央,调他到延安。这时,他已经是37岁的人了,还拖着一条残疾的腿,一直没有成家。1937年冬天,张文秋和陈振亚结婚。彭德怀很关心老部下,特地批给60块钱,为他们筹备婚后生活费用。彭德怀操着家乡话对陈振亚说:“你这条‘老光棍’,总算是有个家了,也了却我一桩心事。祝你们白头偕老,革命到底!”“抗大”毕业,张文秋分配到陈振亚所在单位工作。陈振亚是八路军115师荣军学校的政治处主任,张文秋在政治处编辑《生活星期刊》。1938年秋天,张文秋又生下一个女儿,随母姓,取名张少华,后来又叫邵华。
张文秋三女儿生父是谁
张文秋三女儿生父不重要,如今是张文秋三女儿就好。
张少林,是张文秋的第三个女儿,在第二段婚姻中出生的。
她的父亲是陈振亚。当时张文秋和老红军陈振亚在新疆工作。陈振亚被敌人杀害,遗腹子出生,便是张少林。
毛岸青的妻子是刘思齐的什么人
刘思齐的妹妹
同母异父的妹妹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岸英与刘思齐两人结为夫妻。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在之后曾改名为刘松林,她的父亲是刘谦初,母亲是张文秋。毛岸英与他的妻子刘思齐两人的结婚生活虽然时间很短,但是他们两人的家庭却有着相当深厚的联系,刘思齐的母亲曾是毛岸英的父亲毛泽东的战友,并且刘思齐的异父妹妹后来嫁给了毛岸青。
毛岸英和刘思齐两人于一九四九年十月结婚,之后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毛岸英积极加入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赶赴朝鲜,然而当时前往朝鲜时,毛岸英对刘思齐隐瞒了真相,只说是去执行任务。然而没想到的是不足一个月的时间,毛岸英就在朝鲜战争壮烈牺牲了。那时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还不知道她的丈夫已经去世了,直至三年过后,她才得以知晓丈夫当初执行任务的地方是朝鲜,并且已经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
在丈夫毛岸英牺牲后,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在得到毛泽东的许可后前往苏联留学,在莫斯科学习了两年时间,在一九六一年的时候被分配从事翻译工作。在一九六二年二月的时候,刘思齐再婚,结婚对象是空军学院教员杨茂之,并且生下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将长子的名字取为杨小英,以示对毛岸英的怀念。文革之后,她被分配到军科院工作,一直做到了退休。
二零零六年的时候,《人民日报》刊登了刘松林(刘思齐改名之后的姓名)的文章,文章中刘松林称自己在亲属代表团访问朝鲜的时候,去了毛岸英最后牺牲的地方,这也是为了完成毛泽东生前对她的嘱托。
张文秋之女张少林父亲是谁
可能是陈振亚,但不确定。以下是搜到的资料:
1937年冬天,张文秋和彭德怀的老部下陈振亚结婚。第二年秋天,张文秋又生一女,取名少华(小名安安),后来叫邵华。
1941年夏,年仅41岁的陈振亚被毒害致死。张文秋生下第三个女儿少林。
张文秋第三任丈夫?
她就结婚两次,前后两位丈夫刘谦初和陈振亚牺牲,没有公开资料显示有第三任丈夫,她参加地下工作革命需要有假扮夫妻
刘思齐与毛泽东父子情缘:童年喊爸爸,19岁嫁岸英,32岁改嫁
1938年的春节,延安,一场精彩的话剧正在上演。毛泽东在台下观看着,他的内心被深深地触动,鼻子一酸,泪水打湿了眼眶。
舞台上,一个约莫7、8岁的小女孩,衣衫破旧,她撕心裂肺地大声哭喊着“妈妈,妈妈……”,她革命的母亲就在刚才被敌人压上了车。在阵阵刺耳的警笛声中,伴随着小姑娘的哭喊声,那位母亲的背影永远消失了。这是话剧《弃儿》里一个很感人的场景,真的让舞台上的小演员演活了。
毛泽东触景生情,他想起了妻子杨开慧的被捕遇害,自己的三个孩子失去母爱,在上海流浪的往事。多年后,小儿子岸龙一直没有找到,……这样的情景怎能不让他心酸难过,他感到对孩子们无比的歉疚,望着台上这个可怜的小姑娘,毛泽东情不自禁地把她叫下台来,和蔼地问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呀?”
“我叫刘思齐”,小女孩看着眼前这个亲切和善的长辈回答道。毛泽东很喜欢刘思齐的演出,让她又演了一遍。
这时,刘思齐的妈妈张文秋走了过来,两个老战友又见面了。1927年的那次会面,又一次浮现在张文秋的眼前。那时24岁的她和30岁的老公刘谦初才结婚三天,毛泽东携同妻子杨开慧见到他们夫妇。老战友相见分外高兴激动,他们愉快地交谈着,气氛非常融洽。
当时,毛泽东已经有了三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他笑着祝福这对幸福的新人说:“别人都祝你们早生贵子,我希望你们早生、多生千金。生了女娃,我们就要‘对亲家’,我有3个男娃呐!”,大家都高兴地笑了,谁也没想到这句看似玩笑话后来竟成真的了。
一晃十年过去了,这十年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
杨开慧为革命牺牲了,刘谦初也为革命牺牲了……
1930年3月2日,张文秋在湖北生下美丽可爱的女儿刘思齐,这是她和刘谦初唯一的孩子。
张文秋告诉毛主席,孩子的爸爸刘谦初,1931年在山东牺牲。“思齐”这名字不只是有“见贤思齐”的意思,更是刘谦初为女儿起的,让她记住山东齐鲁大地,这个爸爸妈妈工作过的地方。可惜的是,他至死也没有见过女儿一面。毛主席听了怔了下,强忍着伤痛对刘思齐说:“你愿不愿意做我的义女?我做你的爸爸吧。”又对张文秋说:“这是烈士的后代,要好好照顾她、培养她”。毛泽东从此就把刘思齐认作自己的义女,第二天就把义女接到自己家里,让她经常到家里来玩,他很喜欢这个孩子。
尽管刘思齐经常在毛泽东家里玩,但她和毛岸英初次邂逅,却是刘思齐16岁的时候。1946年,刘思齐16岁,她第一次见到毛岸英。毛岸英给她的第一印象是,一身笔挺的苏式军装,骑着高头大马,很帅气。还说着一口流利的俄语,很有才气。 1948年,18岁的刘思齐,出落的亭亭玉立、端庄大方。她去西柏坡看望母亲,正是在这里她和毛岸英再次相遇了,一个帅气的精神小伙。两人相见恨晚,毛岸英和她有谈不完的话题,他们促膝长谈到晚上11点多。第二天,毛岸英直率地去向刘思齐表白。刘思齐觉得毛岸英是主席的儿子,留过学,懂俄语、英语,而自己只是初中文化,和他年龄又相差8岁,觉得不太合适,有些顾忌,也就犹豫不决。
毛岸英见状,就对她说:“你的爸爸牺牲了,我的妈妈也牺牲了。你小时候和妈妈一块坐过牢,我8岁也和妈妈坐牢。我们没有差别,都是一根藤上的苦瓜。……我们是有共同语言的”。刘思齐听了,想到自己在出生前就陪同妈妈坐牢。从未谋面的父亲年仅34岁就离开了自己,1938年又和母亲一块被捕入狱了8年,眼前这位大哥哥经历了和自己一样艰辛充满磨难的童年,一个失去了父爱,一个失去了母爱……。是命运让两颗心交融,相依,放下了顾虑,决定托付终身。他们很自然地相爱了,这样的爱情蕴含着温暖和力量。
刘思齐在西柏坡住了近一个月,花前月下的闲庭信步让刘思齐真正感受到,毛岸英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他阳光、善良、热情,忠诚于革命事业,说话幽默妙趣横生,从陕北土话到古典诗词妙语连珠。刘思齐对毛岸英的崇拜油然而生,她决心要永远和他在一起。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举国欢庆。15天后,毛泽东主持了毛岸英和刘思齐简单而隆重的婚礼。之所以选择建国后结婚,毛岸英说要先国家后个人。国喜、家喜双喜临门,毛家有很多年没办喜事了,毛泽东很高兴,将一件重庆谈判时,穿的黑色大衣作为他们的新婚礼物,他说:“这衣服白天岸英穿着防寒,晚上盖在被子上,这样思齐也有份了。”又说:“爸爸欠你们、欠亲人的太多了,只要你们幸福,我也就别无遗憾了。”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深情地祝福。
结婚一年里,毛岸英大多数时间都在忙工作,他住工厂,去湖南,给苏联大使当翻译……。当他得知美国想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战争狂人麦克阿瑟令美军7万多人在仁川登陆时,朝鲜的安危决定着中国的安危,毛岸英毫不犹豫地提出要去朝作战。毛岸英决心很大,他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志愿军的。当时许多人都表示不同意,毛泽东一家为革命斗争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满门忠烈,大家都劝毛泽东阻止毛岸英去那么危险的地方。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去!”
当时,刘思齐得了阑尾炎,在医院刚动过手术。毛岸英怎么舍得让她担心,他决定不把这个消息告诉她,刚处理完手头的工作毛岸英就匆匆赶回医院,他照顾刘思齐两天两夜后,又忙着去工作了。一天夜里,他匆匆去了医院,只说自己“要到很远的地方出差,在离开的这段日子,她如果收不到信不要担心,因为交通不便,通讯不便”。他还交代说,要每个星期都去看望爸爸,替他照顾弟弟毛岸青,要刘思齐坚持完成学业,说完就转身离去。新婚刚一周年的她,虽有千般不舍,但她知道丈夫有他的事业,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做妻子的一定要支持他。刘思齐一直把毛岸英送到病房楼门口,可冬天的夜晚太冷了,毛岸英担心妻子受凉就让她回去了。刘思齐依依不舍,非要看着他骑上自行车再回。毛岸英走了几步,突然回过头,他看到妻子一直站在那里目送着自己,他转过身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大步消失在夜色中,高大的背影很坚决。90度的鞠躬,让刘思齐感觉到一丝异样,很不理解,之前出差他从不这样,但她万万没有想到这次告别会是永别。
毛岸英走后,她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回忆着,分别那天的情景,冥冥之中她感觉,毛岸英心里一定有事瞒着她,但有些事,她知道是不该问的。
在志愿军总部,毛岸英是彭德怀总司令的俄语翻译。当时的军事顾问是苏联驻朝大使拉佐瓦耶夫,当有新的作战方案和一些问题时,他会和彭老总商议,语言不通交流困难,毛岸英那一口流利的俄语就大大派上了用场。除了翻译外,如有空余时间毛岸英还会兼任秘书,管理彭老总的电报。
1950年11月25日早上9点多钟,不幸悄悄降临在大榆洞志愿军指挥所附近。麦克阿瑟发动成百上千架美军飞机空袭。指挥所里的毛岸英、作战室主任程普和几位指挥人员仍在坚守岗位,他们没有撤到防空洞里。作为作战指挥机关,不管突发情况如何的险恶,都必须要坚守岗位,24小时处理一切作战事务,这是关系到胜负的关键,因此毛岸英一直坚守在这里,并没有躲去防空洞。
美军几十枚凝固汽油弹落在办公室周围,在滚滚烈火中毛岸英牺牲了。同志们在现场找到一个烧焦的表壳,这是毛岸英的岳母送给他的纪念品。毛岸英走了,28岁的大好年华,和母亲杨开慧牺牲在同样的年纪。
彭老总流着眼泪,颤抖着手给毛泽东写电报,他撕了一份又一份,眼前废掉的纸团堆成了小山,一封短短的电报竟写了一个多小时,每个字都很沉重:“今天,志愿军总司令部遭到敌机轰炸,毛岸英同志不幸牺牲。”
彭老总和毛岸英情同父子,毛岸英的牺牲让他瞬间苍老了很多。
秘书收到电报后不忍心拿给主席,他跑去征求周总理的意见后决定暂且瞒下,周总理怕毛主席日夜操劳身体吃不消,怕他悲痛支撑不住。当收到第二份电报时,周总理说:“不要瞒了,总瞒着也不是办法,报告主席吧!”毛主席的秘书叶子龙拿着这两封电报走进毛泽东的办公室。
毛泽东接过电报后,怔住了,看了足有三四分钟。老年丧子,是人生的大悲大忌。身边的人都强忍泪水不哭出声来,没人敢说一句话,很寂静。过了大约3分钟,毛泽东抬起头,没有表情,他眼圈很红布满泪水,却没有流下来,他伸手去兜里掏烟,摸了许久,终于掏出烟盒。双手颤抖着几次都没有抽出一根来,后来终于抽出一支烟,又摸索了一阵却找不到火柴,其实火柴就在他眼前的桌子上……,身边的人流着泪帮他点着烟,他猛吸了几口说:“要打仗总是会死人的,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毛泽东对待自己儿子的牺牲,竟是如此的豁达,众人无声泪流。
毛泽东没让人告诉刘思齐。
他和张文秋一直瞒着女儿,做老人的不忍心让孩子,在这么小的年纪就承受这种痛苦,怕她陷入痛彻心扉的煎熬,另外考虑到她还在读书怕耽误她的学业,两位老人商量着决定替她承受。丧子的痛苦煎炙着毛主席的心,他常常在夜半无人时,拿着儿子的照片哭,警卫员在为他收拾床铺的时候,很多次都发现他的枕头湿了一大片。
刘思齐每个星期都去看望爸爸。毛泽东每看到儿媳都会放下手里的工作,忍着悲痛,若无其事地陪她唠嗑,讲毛岸英小时候的事,讲家里牺牲了的亲人:讲岸英的叔叔毛泽民、毛泽覃,还有岸英的姑姑毛泽建,岸英的堂弟毛楚雄,还有韶山党支部的毛福轩……,讲开慧妈妈的牺牲,讲她的温柔、善良和坚强。讲到毛岸英他说:“岸英是个好孩子,有思想,能独立思考问题。”
爱有多深牵挂就有多重。
闲暇时间,刘思齐反复回忆着和毛岸英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生活细节里的琐碎与美好伴随她度过孤独的每一天,她日日苦盼他的归来。
她想起岸英常常拉着她的手“去看看爸爸睡了没有”。爸爸卧室外面是餐厅,餐厅门口有一个脚垫,如果脚垫收起来了,就知道爸爸已经睡了,他们就会牵手而回;如果看到脚垫,就知道爸爸还没睡,就会高兴地跑进去和爸爸聊天。每次爸爸看到他们就会很高兴,和他们欢快地侃大山。
一到星期六的晚上,她就和岸英回家看爸爸,这也是和弟弟妹妹岸青和李敏约好了的。一家人之间有说不完的话,岸英和弟弟妹妹谈话用的是俄语,很流利有一种艺术美,可是刘思齐和爸爸听不懂。爸爸会英语,就用英语插话,不同的语言混杂在一起很滑稽,逗的大家哈哈大笑,院子里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
她常常想起和毛岸英一起陪爸爸散步的情景,爸爸是个软心肠,看见地上的蚂蚁,就会带着他们绕开;发现快被冻死的麻雀,就蹲下去用手抚摸看是否有气息,如有气息就让她和岸英拿到暖和的屋子里救活。
一幕幕甜蜜的瞬间在刘思齐脑海里千回百转,转眼近三年的时间过去了。志愿军都撤了回来,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英雄们都回来了,唯独不见她的岸英。
不详的预感一次次袭来,她很害怕,决定找爸爸去问个明白。
刘思齐怀着忐忑的心来到毛泽东的办公室,问道:“爸爸,去朝鲜的人都回来了,为什么岸英不回来?到底出了什么事?”
毛泽东这才把岸英已于两年前牺牲的消息告诉了刘思齐。他说:“孩子,你是烈士的后代,一定要坚强……,岸英不在了”。
刘思齐听到这个消息懵了,感觉整个天都要塌了,眼前的一切再无色彩,她痛不欲生,彻骨的心痛让她感到天旋地转一下子跪倒在沙发前,号啕大哭了许久,可她的岸英离得太远了再也唤不回来了。她不相信这是真的!她的岸英已牺牲2年8个月零18天,她竟毫无察觉。
她知道,最痛苦的人莫过于爸爸了,爱子走了,爸爸要忍着悲伤到极点的心向儿媳隐瞒事实,还要笑着和她聊天,谈论儿子以前的种种。作为孩子的爸爸,该有多难啊,但毛主席真真瞒过了这个可怜的孩子。
在刘思齐痛彻心扉的大哭声中,毛主席的手在颤抖,满脸泪水。身边的人摸了摸他的手,告诉刘思齐说:“思齐,你别哭了,主席的手都冰凉了。”刘思齐这才回过神来。趴在毛泽东爸的腿上抽噎着说:“爸爸,你别难过,我不哭了”。两情缱绻的红尘眷侣已阴阳两隔,她的苦苦等待已付之东流。
她看到毛泽东的眼直直地看着前面,一句话也没有说。刘思齐不忍心再哭下去,她跟毛泽东握手告别,感受到毛泽东那宽厚温暖的手已变的僵硬冰冷。
以后的日子里,毛泽东总是开导刘思齐说:“娃,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不能因为岸英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人民而牺牲,岸英的牺牲是光荣的……”。刘思齐深深知道毛岸英即使告诉她他要去朝鲜打仗,她也无法挽留住他,因他那颗坚定的心早已飞到战场,他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为了让可怜的儿媳走出阴影,毛主席把刘思齐送进莫斯科大学继续深造。
他挂念孩子出门在外,经常给刘思齐写信,称呼她为“亲爱的思齐儿”、“女儿”、“娃”,像天下众多的父亲对儿女心怀希望,鼓励孩子好好学习,要争气。
落叶归根,刘思齐想要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她向毛泽东提出:“爸爸,为什么不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我现在连哭他的地方都没有。”毛泽东听了摇了摇头,含泪安慰刘思齐说:“我还是那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是还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孩子,你想哭时,就回家来哭吧!”
作为一个父亲谁不愿把儿子的遗体安葬在家乡?但留在朝鲜有更大的意义。毛泽东一直默默地珍藏着毛岸英的遗物:三件衬衫、一顶军帽、一双袜子还有一条毛巾。每一样都被他叠得整整齐齐放在箱子里。每当天气晴朗时,他会小心翼翼地地拿出来,在太阳下一件件细细地晾晒。
刘思齐一直都想去看看丈夫长眠的地方,但她又怕,心里很矛盾,她不愿相信丈夫离开了她,她在等候在脑海里那个千回百转的场景:岸英突然有一天会呼喊着她的名字推门而入。
这种思念煎熬了她8年多,1956年的一天,刘思齐向爸爸提出要去为毛岸英扫墓。爸爸说:“好,我赞成。我也想岸英,但我不能去看他。孩子,你是他最亲爱的人,你去最合适,是以烈属的身份扫墓,有几点要求你要记住:不能大张旗鼓,所有一切不要报道;不能惊动朝鲜的党和政府;具体怎么去请军委安排”。毛主席最后还说:“你来回的路费和一切花销,全部由爸爸报销。”
刘思齐和同母异父妹妹、毛岸青的妻子刘邵华、女同志沈同一起,来到朝鲜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一座白色圆形的墓前竖有墓碑,正面为“毛岸英烈士之墓”,墓是1955年秋由大榆洞迁来的。
刘思齐摸着那冰冷的大理石墓碑,眼泪夺眶而出,此时她才猛然意识到,她的岸英是真的离开她走了。她和妹妹邵华跪在墓地放声痛哭,刘思齐声泪俱下,8年多的思念顷刻而出:“岸英,我来看你了,也代爸爸来看你来了,过去这么多年才来,我来晚了……”
临离开墓地时,刘思齐哭泣着在毛岸英的墓地捧了一把土,仔细地用手帕包好,紧紧地握在双手贴近心窝。在她心里,毛岸英是她一生的痛,也是她一生的骄傲!接着她围着整个烈士陵墓缓慢绕行一周,向全体志愿军烈士表示深切的悼念。
对这次扫墓沈同向毛主席做了汇报,毛主席很满意,他对沈同说:岸英牺牲8年了,思齐年纪也不小了,不能再一个人苦熬了,应该再找个合适的人组建新的家庭。
在毛主席的不断鼓励下,刘思齐终于从失去爱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她完成了大学的全部课程,被分配到军委工程兵某部门工作。
毛主席不忍心刘思齐一直孤独下去,有一天,他对刘思齐说:“岸英已经去世了很久,你还年轻,早点找个人嫁了吧。”
但刘思齐心里一直想着毛岸英,对改嫁的事她坚决不同意,在毛主席苦口婆心的再三劝说:“思齐啊,你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不能就这样过一辈子。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将来老了,也还要个伴儿嘛。老来没伴儿,好凄惶啊!”“我知道你对岸英感情很深。但望门守节,从一而终,这都是封建的东西,岸英不会赞成,爸爸也不会赞成。你年纪轻轻的,就这样孤苦伶仃地生活,爸爸心里不安,很难过。让爸爸给你找个对象吧!”,刘思齐在爸爸的一次次劝说下最终点了头。
毛主席亲自牵线,1962年2月,刘思齐与空军学院教员杨茂之喜结连理。毛主席送上祝福,他挥笔写下两首诗词:《卜算子·咏梅》和《七律·和郭沫若同志》送给刘思齐作纪念。结婚当天,他让叶子龙送去300元钱陪嫁礼金,让刘思齐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他慈爱地对刘思齐打趣说:“以后不要疏远父子之情哟,你不是我的儿媳妇,还是我的女儿嘛!”。刘思齐改名为刘松林,在毛主席的关怀下,一切伤心成为过往。
刘思齐婚后生活幸福,有四个子女,2个儿子2个女儿,全部学业有成。她给大儿子起名“杨小英”,就是为了怀念她的岸英。虽然毛岸英牺牲很多年,刘思齐一提起他还是满含热泪,让人为之动容。
刘思齐对毛泽东安排的一切很满足,永远感谢陪伴、鼓励自己走出困境的爸爸。
公公劝年轻的儿媳改嫁,并当成重大心愿促成此事,天下之大, 历史 之久,又有几人呢?可毛主席做到了,他的人格魅力让人感动与敬佩。刘思齐不幸幼年丧父、青年丧夫,但毛主席给予了她世界上最深沉的父爱。在她的人生道路上,有这位伟大开明的父亲相伴又是多么幸福与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