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哪个楼
-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楼
- 3、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写的是哪座楼?
-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哪座楼
-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地名是
- 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的楼指的是什么
-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哪个楼
- 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的楼指的是什么
- 9、"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中更上一层楼上的是哪一座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哪个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全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应当再登上一层楼.
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指的是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节选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王之涣在鹳雀楼登高望远中的感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诗人王之涣乐观开朗、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因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写的是鹳雀楼。
创作背景: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一说,作者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但是,根据王之涣及其夫人的墓志铭,则王之涣系垂拱四年(688年)生人,后“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薄”,在开元十年(722年)与夫人李氏成婚时仍在衡水主簿任上。
且任职时间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726年)前后,此后才罢官悠游,而此时王之涣已经年近四十,经过十五年的悠游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年)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学者李希泌推测,鹊雀楼在平阳府蒲州(今山西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727-741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指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它。
楼 是指 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的楼是鹳雀楼
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写的是哪座楼?
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写的是哪座楼?
正确答案:鹳雀楼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哪座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的是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于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写的是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的鹳雀楼,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
描写黄雀楼的诗句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等等。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淩(一作季凌,一作季陵),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
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王之涣在《旧唐书》《新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说王之涣为蓟门人。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王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山西太原)为其原籍,祖上做官时移居绛州(今山西新绛)。
根据墓志铭推之可知王之涣生于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兄弟四人,他行次居末。当时太原王家为名门望族。王之涣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是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王之涣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从五陵年少游,不到二十岁便能精研文章,不到壮年,便已穷经典之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地名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唐诗《登鹳雀楼》中的两句诗。作者是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地名是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蒲州镇。
黄鹤楼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的楼指的是什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指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它。
楼
是指
鹳雀楼
要看到更加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
一般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全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应当再登上一层楼。
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指的是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意指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它;也表达了只有积极向上才能高瞻远瞩。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
扩展资料:
《登鹳雀楼》原文: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哪个楼
《登鹳雀楼》:感受王之涣的抱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山西永济颧鹊楼 --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是诗人通过登颧鹊楼这三层高的楼,以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宏远的抱负和博大的胸襟,也表现了宇宙的无限。人们千古传诵这首诗,是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
鹳雀楼。。。诗的名字是《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唐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该要再登上一层楼。
跟是那栋楼没有关系
不过
这首诗叫
登黄鹤楼
所以应该是黄鹤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全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意指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说的是鹳雀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唐代诗人。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4.穷:尽。5.千里目:眼界宽阔。6.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的楼指的是什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指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它。
楼 是指 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的"楼"指的是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全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全文赏析: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中更上一层楼上的是哪一座楼?
鹳雀楼 中国四大历史名楼,只此坐镇北方.登斯楼,可眺千里之遥,知万古兴衰.
被誉为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的鹳雀楼,位于秦、晋、豫三省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区域——山西省永济市.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楼原系北周(公元557—581)大将军宇文护(鲜卑族)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时有感而发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催人奋发向上,激励民族振兴的千古绝唱,早已脍炙人口.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如李益的《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愁怅.又如畅当的《题鹳雀楼》:“迥临飞鸟上,河流入断山.天势围平野,高出尘世间”.此诗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马戴、司马札、吴融等锋头极盛的诗人都留下了不少的佳句.但留传至今,妇孺皆知的诗冠,当属太原才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平易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一开口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因此,千百年来这首诗不仅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而且也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学真理.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鹳雀楼模型
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不仅占河山之胜,而且据柳林之秀,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名播遐迩.鹳雀楼立晋望秦,它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宏伟壮阔的山川景象,吸引了无数历代名流,登临作赋.拥山河之胜的蒲州名楼,几乎成了当时大诗人们赛诗的舞台.鹳雀楼所在之地,正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在此折返大海.永济古称蒲坂,夏、商、周以前,尧和舜帝都在这里建都.这里的文明史源远流长,距鹳雀楼20公里的西侯度古人类文化遗址,展示了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开始用火,并且使用打制石器.传说华夏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娲、黄帝,都在这一带留下了斧辟刀凿的历史痕迹.“华夏”一词的“夏”指的是历史大夏民族,它的繁荣正是以尧舜禹为象征的,活动的核心就在河东一带.而据《太炎文录》说,“华”指的是华山一带,就是黄河西岸这块地方.西为华,东为夏,鹳雀楼正好座落在华夏历史座标的中点上.这一巧合使鹳雀楼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想一想,鹳雀楼所演绎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不能不为之赞叹.诗因楼作,楼因诗名.滕王阁因王勃而出名,岳阳楼因范仲淹而不朽,黄鹤楼因崔灏、李白而名扬天下,鹳雀楼也因王之涣而名留千古.
鹳雀楼建成后,经唐历宋,到金章宗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6)楼还屹立如故,唐河中府录事李逵所书的“鹳雀楼”匾额尚存,元初(公元1222年)毁于战火,元王恽登鹳雀楼记云:“至元壬申三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戊寅,按事此州,遂获登楼址,徒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伟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风烟之胜,不殊于往古.是当元初楼已就毁.”明初时,其故基犹存,后因黄河泛滥,故址淹没,致使楼毁景失.人们干脆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清初诗人尚登岸写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西城楼也实在是“盛名难却,其实难符”.数百年来,鹳雀楼给无数游人空留下无限遗憾.
鹳雀楼工艺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加强,重修鹳雀楼的呼声日益强烈.1992年9月参加全国第六届旅游地学术研讨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来永济考察时,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为此,永济市于1997年12月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拉开了鹳雀楼复建工程的序幕,是此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新建鹳雀楼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这是因为鹳雀楼建于北周而盛于唐.这次恢复,以再现唐代风貌为指导思想.鹳雀楼整个的油漆彩画,也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所以说,鹳雀楼是目前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外表经过磨平处理后,进行了油漆彩绘,立刻使该楼变得古典风雅起来,充分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以鹳雀楼为中心形成的鹳雀楼景区规划面积3300亩,现有面积1640亩,景区规划为“四区十二点”的空间结构,鹳雀楼园内共有四个游览区,一是名楼游览区,包括影壁、鹳影湖、唐韵广场和鹳雀楼;二是黄河风情游览区,在主楼区的西面,有蒲州风情园、黄河风情馆、柳园等;三是山水游览区,在主楼南面,有苍山自然风光园、吉祥如意湖、鹳雀苑等;四是康乐游览区,包括蒲津游乐园、唐风马球场等.整个景区以鹳雀楼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黄河文化为包装,以地域历史文化为特色,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磅礴气势为主旋律,形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远意境,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鹳雀楼景区开发建设共分二期,2002年9月26日以鹳雀楼为中心的名楼游览区一期工程竣工.
鹳雀楼工艺品
鹳雀楼模型
鹳雀楼内部陈设于2004年7月底已基本完成,为提升文化名楼的文化内涵,增加游人的参与性和观赏性.鹳雀楼内部陈设着重以河东文化和黄河文化为主题,充分说明黄河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华夏民族的先祖在这里写下了辉煌历史,其时代跨越中华上下五千年.其中以硬木彩塑制作的《中都蒲坂繁盛图》再现了盛唐时期蒲州城的繁荣景象,生动有致,精美逼真.宇文护《筑楼戍边》及王之涣《旗亭画壁》的故事,采用了欧塑形式表现,高贵典雅.还有以浮雕、壁画、雕塑等形式表现在中华历史中具有代表的舜帝、禹帝、关公、柳宗元、司马光等人物故事和传说.同时,还有反映河东人民勤劳智慧和丰富的民间工艺的制盐、冶铁、养蚕、剪纸、年画、社火等,这些都充分再现了悠久的华夏文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鹳雀楼将会成为弘扬华夏文明的一个典范.
鹳雀楼是黄河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它的再度辉煌,标志着民族的又一次繁荣,祖国的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