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尔赛和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道威斯计划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09 22:45:49 浏览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名词解释 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帮忙历史名词解释,“巴黎和会”,在网上没找到好帮忙找一哈嘛的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 宫召开的国际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会上中国代表向会议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取消中日“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项权利等要求。但会议被英、美、法等国所操纵,不在乎中国的合理要求,只将山东问题列入会议讨论。和会最后签定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其主要内容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如何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该约第156、157、158条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全部权益“让与日本”,从而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成为发生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其性质就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瓜分会议
巴黎和会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简称PPC)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 宫召开的国际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会上中国代表向会议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取消中日“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项权利等要求。但会议被英、美、法等国所操纵,不在乎中国的合理要求,只将山东问题列入会议讨论。和会最后签定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其主要内容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如何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该约第156、157、158条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全部权益“让与日本”,从而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成为发生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凡尔赛体系”的名词解释

凡尔赛体系是指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
《凡尔赛和约》签订以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由于《凡尔赛和约》是其中的主要条约,因此由这些条约共同构成的体系被冠之以凡尔赛体系。
扩展资料:
作用:
1、凡尔赛体系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奥匈帝国解体:奥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原奥匈帝国领土的一部分割给意大利,一部分归还波兰。德国的疆界重新划分。
2、凡尔赛体系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
奥斯曼帝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领地,只留有欧洲的伊斯坦布尔和亚洲的小亚细亚,成为单一的民族国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名词解释

巴黎和会名词解释
巴黎和会是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这个和会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又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德国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导了和会的进行。和会上签订了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奥、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它们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会议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重塑现实政治格局,遏制德国等战败国以及苏俄,与此同时又通过筹组国际联盟来企图建立理想的国际外交规范。

洛迦诺公约名词解释

洛迦诺公约名词解释如下:
洛迦诺公约是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的会议上通过的8个文件的总称。
背景
1924年以后,由于道威斯计划的援助,德国实力日增。法国深感威胁,要求维持《凡尔赛和约》规定的领土和边界现状。德国亦试图调整对法关系,争取恢复大国地位。英、法、德等七国在美国支持下举行洛迦诺会议。
主要内容
公约于1925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其主要内容包括: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德、比、法、意、英《相互保证条约》,又称《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定,英意充当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
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间的《仲裁条约》,规定德国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纠纷,每一组缔约国分别设立一个常设调解委员会处理双方间的问题;法波、法捷间的《保障条约》,规定在抵御遭受无端袭击时互相支援。
公约保证德国与西部邻国的边界现状,对改善法、德关系,稳定欧洲局势有积极意义,但未给予德国与其东部邻国的边界以保证,即不约束德国向东扩张。
影响
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较大调整。它暂时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同德国的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并为道威斯计划的继续实行和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个公约是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成为德国摆脱战败国地位,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一步。出席洛迦诺会议的法国和德国外长。洛迦诺公约签订后,德国的国际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不久参加了国际联盟,并取得了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的席位。
公约签订的结果,使法国受到削弱,丧失作为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权,自身安全需要英、意的保证。德国是主要受益者,取得与法国平等的地位,为其恢复政治大国奠定基础。
结局
希特勒上台后,于1936年3月7日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并宣布不再受《洛迦诺公约》的约束,1939年4月28日正式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随即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名词解释 道威斯计划

1924年,美国银行家道威斯领导的专家组针对德国赔款问题提出的报告。内容:,统一和稳定德国的货币,建立正常的金融秩序;平衡德国的预算收支,实现税务与债款的平衡。确定德国的还款期限与方式,稳固其赔款来源。道维斯计划对于恢复德国的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后被杨格计划所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 。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 ,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C.G.道威斯为主席 。12 月由法、比 、意、英 、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 ,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经同年7月16日~8月16日之伦敦会议 (英、法、意、日、比、希、葡、罗、南、美参加)讨论并通过,同年9月1日生效。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主要内容是: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并由协约国贷款 8亿金马克(折合1.9 亿美元)以稳定其币制,在赔款总数尚未最后确定的情况下,规定德国赔款年度限额,即由第一年(1924~1925) 10 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 ( 1928 ~1929 )增至年付25亿金马克;德国支付赔款的财源来自关税、烟酒糖专卖税、铁路收入及工商企业税;发行110 亿金马克铁路公债、50亿金马克工业公债;德国的金融外汇、铁路运营以及税捐征收事务受国际监管。德国以法、比两国从鲁尔撤军作为接受赔款计划的条件 。1924年8月16日,计划被双方接受。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24~1929年德国支付赔款110亿金马克,获得外国各种贷款约210亿金马克。1928 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1930年为扬格计划所取代。

关于希特勒的心理分析

你说他心理有病是对~!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很自负的人~!很多他的亲信都知道他有很强的抱负,但是他总是把一些问题想得很简单~!而且不切实际~!从一些方面来说,他很愿意亲力亲为,但是他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于有悖于他思想的一些建议他是不可能接受的(那怕那是一个很好很完美的建议),很大程度上来说,他的心理疾病是由于他的欲望造成的~!当一个人的欲望大于自身控制能力时,你的思想就开始被驱使了。那时的你就不只是一简简单单的正常人了~!
说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 有病的定义是什么 或者说什么叫有病
大致可以说凡是脱离正常态的都是病态
那么身体有病很好区分 反正跟平时不一样就是病
心理问题就麻烦了很难界定
通常情况下 拉几千甚至上万人出来做统计
最后分好落在最后的一部分人就是病态 还可以分个等级
再来看希特勒
他自负 歇斯底里 狂躁 不信任人 狭隘的民族主义 等等
这些基本上都是偏离正常态的
有人奇怪这样一个人怎么就能当总统
其实不要以为是精神病都在医院里面
相反 大部分人不知道怎么鉴别病与非病
所以生活中可能有很多身边的人是精神病却依然工作 生活
只是没被发现 或间歇性发作而已
希特勒有心理问题这是肯定答案
他是典型的心理变态。年轻时喜欢自己的外甥女,以恋人自杀结束。喜欢长桌,内心极度自卑,防御心理极强。而且热忠于整型。有种族歧视
你说别人心里有病,别人也可以说你心里有病,评价标准不同嘛。只能说,希特勒不符合社会普遍仁爱,豁达等理想组成元素
KKK=1k2kk3kkk
纳粹主义 /10=旋十字圈!
你能听懂吧?
充满复仇情结这一篇用心理学的理论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的文章,虽然标题是历史人物新解,但文章的观点并未跳出以往评论的框框,仅是将几个心理学概念作了些阐释,尽管如此,这还是一篇值得阅读的好文章。不足之处,是篇幅所限,对人物的事迹过于简化,行文有比较强烈的主观色彩。-psytopic.com
在心理学上,情结是由一系列被压抑的无意识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意念倾向。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方式。
希特勒
纵观希特勒的一生,他是一个充满复仇情结的人。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这类人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嫉妒心强
,常无端猜疑受人伤害,从不宽容他人的过错,遇事常片面理解,容易产生成见,报复心极强。
希特勒也是一个严重的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希特勒待人冷酷无情,毫无良知。他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61个国家参加,20亿人参战,5700万人死亡。他曾想独霸世界,却最终自掘坟墓;他生前耀武扬威,却最终畏罪自杀。
纵观希特勒一生,他是一个充满复仇情结的人。心理学上,情结是由一系列被压抑的无意识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意念倾向。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方式,使人形成特殊的偏见或偏好。
希特勒早年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画家,也曾想当建筑师。他曾两次报考维也纳美术学院,可都落榜了。由此,他成为维也纳街头的一个流浪汉,住在贫民窟内,饱一餐饿一餐地过日子。他后来回忆说,"那时我除了一身黑大衣和饥饿是忠实朋友外,什么都没有。"为了谋生,希特勒曾到铁路行李房扛包裹,也曾在街道给人画像,还曾在下雪天扫马路,实在没有活干,就到粥棚去蹭粥喝。这段悲惨生活经历深深影响了希特勒的一生,他不但人格上变得刻薄冷酷,在政治上也好走极端。如希特勒主张日耳曼民族优越无比,并顽固地反社会主义、反犹太主义等。
希特勒的复仇情结使他待人冷酷无情,毫无良知。希特勒后来因为"啤酒馆政变"而被捕下狱,他在狱中写下了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一书,其核心思想就是复仇与扩张。希特勒上台之后,完全执行了其纳粹理念,撕毁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军力的限制,疯狂扩军备战。1939年9月,希特勒悍然发动了侵犯波兰的战争,由此拉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占领波兰后,希特勒把德国、波兰等国的犹太人都押送至设在当地的集中营。这是因为希特勒认为,当年犹太人的背叛是"一战"中德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所以他要疯狂迫害犹太人,以泄当年之愤。1939年"二战"爆发时,欧洲共有犹太人920万人,可到了1945年战争结束时,欧洲仅剩下310万犹太人;同样,"二战"爆发时,德国有犹太人20万人,可到1945年5月,只剩12,000人。
由此,希特勒的复仇情结完全超越了人性。按照国际法,军人一旦在战场被俘,是不得虐待的。但是,希特勒根本不顾这一套。他曾下令:苏联军队中的政治委员一旦被俘后一律枪毙。"二战"中,苏联红军的政工干部极少生存。他的手下认为枪杀战俘不妥,对此他说:"见他的鬼!如果我不体恤俘虏,不考虑战俘的权利,那么敌人在战场前就会好好地想一想了。"据说,希特勒还曾下令,如果德军拿下莫斯科,将彻底予以毁灭,以报其不投降之仇。
希特勒的复仇情结使他对国人也十分冷酷。1945年开春,德军的处境越来越不妙。希特勒下令,将德军所有放弃重要阵地的指挥官立即处死。
希特勒也是一个偏执型人格障碍者
希特勒也是一个严重的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突出表现有:固执、僵化、敏感多疑、易发脾气、完全不替他人着想。偏执型人格障碍者还伴有忧郁型情绪障碍,其表现为心情恶劣、焦虑紧张,并很容易感到生活乏味、对受过的伤害耿耿于怀,不能饶恕他人。希特勒做事极端蛮横而不计后果。
希特勒的中学老师爱德华?休曼曾说:"希特勒肯定有某些天资,但是他缺乏自制力,说得客气一点,他好强辩,刚愎自用,脾气暴躁,自以为是,不遵守课堂纪律,总之学习又不用功。"希特勒从小就是一个妄想成性的人,做事我行我素,随心所欲,颇具艺术家气质。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处在精神亢奋的状态下可能会产生高度的突发奇想。梵?高、莫奈的不少艺术杰作都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的。希特勒在情绪高涨时,也是灵感迸发,做画甚具原创性。可惜梦碎维也纳,使希特勒由追求艺术梦想而转变为寻求政治抱负,走上了另一条人生道路。可悲的是,他的政治抱负给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带都来了巨大的灾难!
1941年12月5日,苏军向莫斯科城外的德军发起总攻,在苏军强大的攻势下,德军伤亡很大。此时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请求后撤。但是希特勒坚决不准,尽管后退会有利于部队补给。由于希特勒坚持己见,德军在苏军的反击中无必要地伤亡了50多万人,最后还是后退了100-150公里。对此,希特勒没有丝毫的反省!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希特勒的某些偏执表现曾一度给他赢得了辉煌,使人们错把他当作是军事天才。如在"二战"初期,希特勒坚持打破常规做法,以 "闪电战"的方法大胆袭取波兰、比利时及法国等国,令德军统帅部的将领们对他刮目相看。在苏联战役初期,希特勒也以其钢铁般的意志,赢得了战场的某些主动。但没多久,大家就都发现,希特勒完全就是一个疯子,一切唯意志论,根本不考虑现实,令人无法忍受。德军元帅古德里安后来在回忆录中就曾痛苦地写道: "元首这是在动员全世界力量要打败我们自己。"可惜,希特勒对此毫无察觉!
希特勒(1889-1945)是人类史上最大的战争魔王。他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61个国家参加,20亿人参战,5700万人死亡。他曾想独霸世界,却最终自掘坟墓;他生前耀武扬威,却最终畏罪自杀。
名词解释:偏执型人格障碍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将偏执型人格描述为:
1.广泛猜疑, 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过分警惕防卫。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值观念。
3.易产生病态嫉妒。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好嫉恨别人,对他人过错不能宽容。
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7.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
患者的症状至少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

纳粹是什么意思

  “纳粹”的称呼来自德语的“Nasos”,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t”的简写。纳粹主义,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缩写“Nasossmus”的音译,意译为“民族社会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
  纳粹主义萌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是德国内外矛盾尖锐的产物,所以人们又叫它德国纳粹。当时的德国面临承担战争责任和战争赔偿,以及迁出非德意志人居住地等问题,经济上陷入困境,民族感情遭受挫折。希特勒等人正是利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绝佳时机,将民族主义演变为民族复仇主义,使纳粹主义得以形成。德国纳粹主义首先把矛头指向国内的犹太人,宣称北欧雅利安—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而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应予淘汰和灭绝。反犹主义得逞后,纳粹主义又主张世界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各民族必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求胜,实行对外侵略扩张,将全世界引向战争和灾难。
纳粹的意义(名词解释):
纳粹党(NSDAP),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简称。纳粹主义,Nazismus,国家社会主义,就是民族社会主义。意思比较明确,如何理解呢?迪特尔·拉甫的《德意志史—从古老帝国到第二共和国》中的介绍比较好。
  (希特勒):“民族社会主义既不把个人也不把人类作为其考虑问题、发表意见和作出决定的出发点。它有意识地把民族当作它整个思想的中心。这个民族对它来说是一种由血缘决定的现象,它认为这是上帝授予的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是会消亡的,民族是永存的,自由主义世界崇拜个人,必然导致民族的毁灭。相反,民族社会主义则要求保护民族,必要时牺牲个人为代价。必须使每个人逐渐认识到,他的自我同整个民族的存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利用国会纵火案,“在选举之前就把政治上的左派排除掉。”“通过一个新的紧急法令,即‘总统关于保护人民和国家法令’,实际上暂时取消了所有的基本权利。”在国会获得微弱多数,得以上台。
  修改宪法,向国会提出《授权法》,“把为期四年的立法权授予政府。” 《授权法》通过后,希特勒公布法令,“取消各州议会,使各州政府完全服从中央。这样,德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禁止政党和工会,“剩下的只有‘唯一的政党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及其附属团体。并公布法律,这个党被宣传为‘同国家不可分地连在一起’”。
  集权,用希特勒的话说:“一个人身兼党、国家、行政数职已成为迅速得以实现的民族社会主义统治原则。”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者提出的口号是:“信仰、服从、战斗”。
纳粹的意义(名词解释):
纳粹党(NSDAP),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简称。纳粹主义,Nazismus,国家社会主义,就是民族社会主义。意思比较明确,如何理解呢?迪特尔·拉甫的《德意志史—从古老帝国到第二共和国》中的介绍比较好。
  (希特勒):“民族社会主义既不把个人也不把人类作为其考虑问题、发表意见和作出决定的出发点。它有意识地把民族当作它整个思想的中心。这个民族对它来说是一种由血缘决定的现象,它认为这是上帝授予的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是会消亡的,民族是永存的,自由主义世界崇拜个人,必然导致民族的毁灭。相反,民族社会主义则要求保护民族,必要时牺牲个人为代价。必须使每个人逐渐认识到,他的自我同整个民族的存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利用国会纵火案,“在选举之前就把政治上的左派排除掉。”“通过一个新的紧急法令,即‘总统关于保护人民和国家法令’,实际上暂时取消了所有的基本权利。”在国会获得微弱多数,得以上台。
  修改宪法,向国会提出《授权法》,“把为期四年的立法权授予政府。” 《授权法》通过后,希特勒公布法令,“取消各州议会,使各州政府完全服从中央。这样,德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禁止政党和工会,“剩下的只有‘唯一的政党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及其附属团体。并公布法律,这个党被宣传为‘同国家不可分地连在一起’”。
  集权,用希特勒的话说:“一个人身兼党、国家、行政数职已成为迅速得以实现的民族社会主义统治原则。”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者提出的口号是:“信仰、服从、战斗”。
纳粹的意义(名词解释):
纳粹党(NSDAP),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简称。纳粹主义,Nazismus,国家社会主义,就是民族社会主义。意思比较明确,如何理解呢?迪特尔·拉甫的《德意志史—从古老帝国到第二共和国》中的介绍比较好。
  (希特勒):“民族社会主义既不把个人也不把人类作为其考虑问题、发表意见和作出决定的出发点。它有意识地把民族当作它整个思想的中心。这个民族对它来说是一种由血缘决定的现象,它认为这是上帝授予的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是会消亡的,民族是永存的,自由主义世界崇拜个人,必然导致民族的毁灭。相反,民族社会主义则要求保护民族,必要时牺牲个人为代价。必须使每个人逐渐认识到,他的自我同整个民族的存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利用国会纵火案,“在选举之前就把政治上的左派排除掉。”“通过一个新的紧急法令,即‘总统关于保护人民和国家法令’,实际上暂时取消了所有的基本权利。”在国会获得微弱多数,得以上台。
  修改宪法,向国会提出《授权法》,“把为期四年的立法权授予政府。” 《授权法》通过后,希特勒公布法令,“取消各州议会,使各州政府完全服从中央。这样,德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禁止政党和工会,“剩下的只有‘唯一的政党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及其附属团体。并公布法律,这个党被宣传为‘同国家不可分地连在一起’”。
  集权,用希特勒的话说:“一个人身兼党、国家、行政数职已成为迅速得以实现的民族社会主义统治原则。”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者提出的口号是:“信仰、服从、战斗”。
纳粹的意义(名词解释):
纳粹党(NSDAP),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简称。纳粹主义,Nazismus,国家社会主义,就是民族社会主义。意思比较明确,如何理解呢?迪特尔·拉甫的《德意志史—从古老帝国到第二共和国》中的介绍比较好。
  (希特勒):“民族社会主义既不把个人也不把人类作为其考虑问题、发表意见和作出决定的出发点。它有意识地把民族当作它整个思想的中心。这个民族对它来说是一种由血缘决定的现象,它认为这是上帝授予的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是会消亡的,民族是永存的,自由主义世界崇拜个人,必然导致民族的毁灭。相反,民族社会主义则要求保护民族,必要时牺牲个人为代价。必须使每个人逐渐认识到,他的自我同整个民族的存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利用国会纵火案,“在选举之前就把政治上的左派排除掉。”“通过一个新的紧急法令,即‘总统关于保护人民和国家法令’,实际上暂时取消了所有的基本权利。”在国会获得微弱多数,得以上台。
  修改宪法,向国会提出《授权法》,“把为期四年的立法权授予政府。” 《授权法》通过后,希特勒公布法令,“取消各州议会,使各州政府完全服从中央。这样,德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禁止政党和工会,“剩下的只有‘唯一的政党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及其附属团体。并公布法律,这个党被宣传为‘同国家不可分地连在一起’”。
  集权,用希特勒的话说:“一个人身兼党、国家、行政数职已成为迅速得以实现的民族社会主义统治原则。”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者提出的口号是:“信仰、服从、战斗”。
纳粹党(NSDAP),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简称。纳粹主义,Nazismus,国家社会主义,就是民族社会主义。意思比较明确,如何理解呢?迪特尔·拉甫的《德意志史—从古老帝国到第二共和国》中的介绍比较好。
(希特勒):“民族社会主义既不把个人也不把人类作为其考虑问题、发表意见和作出决定的出发点。它有意识地把民族当作它整个思想的中心。这个民族对它来说是一种由血缘决定的现象,它认为这是上帝授予的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是会消亡的,民族是永存的,自由主义世界崇拜个人,必然导致民族的毁灭。相反,民族社会主义则要求保护民族,必要时牺牲个人为代价。必须使每个人逐渐认识到,他的自我同整个民族的存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利用国会纵火案,“在选举之前就把政治上的左派排除掉。”“通过一个新的紧急法令,即‘总统关于保护人民和国家法令’,实际上暂时取消了所有的基本权利。”在国会获得微弱多数,得以上台。
修改宪法,向国会提出《授权法》,“把为期四年的立法权授予政府。” 《授权法》通过后,希特勒公布法令,“取消各州议会,使各州政府完全服从中央。这样,德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禁止政党和工会,“剩下的只有‘唯一的政党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及其附属团体。并公布法律,这个党被宣传为‘同国家不可分地连在一起’”。
集权,用希特勒的话说:“一个人身兼党、国家、行政数职已成为迅速得以实现的民族社会主义统治原则。”
“这个谋求全面统治的国家并不满足于占有官方的权利部门,而是从一开始就追求这个目标:使各阶层人民都服从领袖的绝对权利,不仅在物质上,而且也是在思想上把他们纳入这个制度。”“内政部长弗里克宣称:‘必须是一个意志,必须由一个意志来领导’”“他们把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人都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青少年有德意志少年团、希特勒青年团、德国少女联盟、…。”
“学校奉命按照民族社会主义思想标准(内政部长弗里克语)‘培养有政治头脑的人,他的全部思想和行动都应以为人民服务和献身这种精神作为指导并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他应在内心深处和他国家的历史和命运完整地结合在一起,永不分离。’”
戈林对大屠杀如此解释:“我们并不认为法律是第一性的,第一性的是并且始终是人民。”
希姆来说:“我们民族社会主义者,…。我们的做法是否违背某一条文,这对我是完全无所谓的;为了完成我的任务,我原则上凭良心作些能向领袖和民族交代的事情,…。实际上我们用我们的工作为一个新的法,即为德国人民的生存权利奠定基础。”
读了以上内容,对纳粹可能算是有了一点了解,可是法西斯的概念就不是那么明确了。而且,法西斯的概念好象还有被滥用的味道。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法西斯,fascio,意大利文,来源于拉丁文fasces,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棍棒,古罗马高级官员的权标,象征众人团结一致,服从一个意志和权利,也象征国家的权利。
与“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相对,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者提出的口号是:“信仰、服从、战斗”。
与民主制不同,法西斯主义需要一个具有魅力的领袖。莱因哈德·屈恩尔的《法西斯主义剖析》中的解释颇有道理:“法西斯主义的本质主要不是表现在它的言论上,而是表现在它的行动上。”

关于世界现代史考试的名词解释

1、五国海军条约
《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海军条约》于1922年2月6日签字。条约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五国海军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但条约本身并没有真正消除竞争,竞争将在以后重新激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西方强国和日本的海军发展。早在1918年,威尔逊就向国会提出扩充海军的计划。日本从1920年开始了“八八舰队计划”,即在八年中增加八艘主力舰和八艘巡洋舰。到1921年,日本的海军军费已占国家预算的三分之一。英国为加强其海军舰队的“两强标准”,维护海上霸权,议会亦通过决议,增加战列舰、巡洋舰和潜水艇的制造。就连原来重视陆军而轻视海军的法国,也制定了庞大的扩充舰队的计划。
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给各国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各国都视别国海军力量的增强威胁到自己的利益。美国正是在此情况下提出限制海军竞赛方案的。美国国务卿休斯在华盛顿会议的一开始便提出暂时停止建造新战列舰,确定各国战列舰的吨位比例。英国国力衰退,被迫放弃了“两强标准”,降为与美国一样标准。日本则提出在远东和太平洋的需要,坚持提高吨位。
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争论,美终于使法,日,意让步,签约规定了五国战列舰总吨位限额。美英两国各为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为17.5万吨。通常称为5:5:3:1.75:1.75。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90337.htm?fr=ala0_1
2、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参考: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35436.html?fr=ala0
3、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中前线所有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轰击10多个小时,将这一小块地区的森林、山头、战壕夷为平地,随后以6个师兵力向前推进。法军总司令霞飞增派援军,任命H.P.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组织法军拼死抵抗。双方出动飞机进行空战和轰炸对方的机场与补给线。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弹,杀伤大量法军并造成恐慌,但未能取胜。法英联军于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带对德军阵地发动强大攻势,英军首次使用新发明的36辆坦克,德军顽强抵抗,守住了防线。10~12月,法军在凡尔登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德军战略进攻终于失败。战役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共投入近100万人,双方损失70多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21277.htm?fr=ala0_1
4、田中奏折
田中奏折是指在1929年曝光,据称由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1927年7月25日呈给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主要内容为:
确立以满蒙为侵略扩张基地的战略。“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确定以美、苏为假想敌国。“然欲以铁与血主义实保中国东三省,则第三国之阿美利加必受支那以夷制夷之煽动起来而制我,斯时也,我之对美角逐势不容辞”“将来欲制支那,必以打击美国势力,为先决问题”“我国为独立计,不得不与美一战”“将来在北满地方比与赤俄冲突。”
歪曲历史,否认中国对满蒙之主权。“所谓满蒙者,依历史,非支那之领土,亦非支那之特殊区域”“我国此后如有机会时,必须阐明其满蒙领土权之真相与世界知道;待有机会时,以得寸进尺方法而进入内外蒙,以新其大陆。”
提出要尽力扩大日本在满蒙的权益。包括铁路建筑权、土地商租权和交通、外贸、金融权,以及在满蒙的各个部门设日本顾问或教官。
要求改变满洲铁路经营体制,以欺骗世界舆论。“南满铁道之一举一动往往而累及内阁,皆因南满铁道之组织虽为半官半民,其实权皆操诸内阁之手,是每每欲发展于满蒙之时,国际间每不满南满铁道公司为一经济公司,而竟看作政治的纯然机关。”“故拟南满铁道公司根本变更,将南满铁道公司之附带事业中,择其利多益大事业悉数提出为独立公司,暗附南满铁道公司之势力而急进满蒙……为帝国使命而猛进。”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90368.htm?fr=ala0_1
5、鲁尔危机
鲁尔危机。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这就是鲁尔危机。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向英美手中,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194361.htm?fr=ala0_1
6、东方会议
东方会议是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总方针而召开的重要会议。
1927年4月,日本田中义一组阁。田中义一是一个恶迹昭彰的大陆扩张主义者,他一贯主张“经营大陆”,认为“大陆扩展乃日本民族生存的首要条件”,“利用中国资源是日本富强的唯一方法”。田中内阁上台后更是加速了侵华步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所谓“满蒙政策”。田中在7月7日的会议上,以“训示”的形式提出了明确的侵华方针《对华政策纲领》。《纲领》确定了把“满蒙”同“中国本土”分离开来的方针,在公开发表的“纲领”中,一开头就公然将中国领土区分为“中国本土和满蒙”,妄图把中国东北分割出去,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他宣称:“关于满蒙尤其是东三省”,是一个“在国防上及国民生存上有重大利害关系”的特殊地区,有“特殊的考虑”的“责任”。
在日本侵华史上,东方会议是一次决定“国策”的重要会议。《对华政策纲领》勾画出田中内阁企图攫取“满蒙”和武力侵华的“积极政策”的基本轮廓,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攫取整个东北,加快实现大陆政策。“满蒙特殊论”则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东方会议预示着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华行动即将展开。
7月25日,田中义一又向日本天皇呈奏一份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秘密文件,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奏折极其露骨提出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总战略: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支那完全被我国征服,其它为小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日本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帝国存亡上必要之事也。” “此所谓满蒙者,依历史非支那之领土,亦非支那特殊区域”。奏折还明确提出了侵略步骤:“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既已实现,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使异服之南洋及亚细亚全带,无不畏我仰我鼻息之云云大业。尚未实现,此皆臣等之罪也。” 田中义一还主张对中国东北和内蒙采取“铁血主义”——武力征服的手段。
《田中奏折》及其侵略计划,于1929年12月被南京出版的《事实月报》杂志揭露,立即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英、美、苏等国报纸也相继予以披露。日本当权人物则矢口否认。然而,事实证明,《田中奏折》勾画了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奉为基本国策的“大陆扩张政策”的一个总蓝图,以后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发展,正是按照这一轨道而运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稿)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476835.htm?fr=ala0_1
7、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4国在德国慕尼黑签订的关于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协定。全称为《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Sudatenland)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又称《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及意大利间的协定》。
主要内容
捷政府必须在10月1日起的10天内,把苏台德区和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其他边境地区割让给德国;割让区内的军事设施、工矿企业、铁路及一切建筑,无偿交付给德国;成立由英、法、德、意、捷五国组成的“国际委员会”来确定其他地区的归属并最后划定国界,等等。慕尼黑协定是英、法“祸水东引”政策的顶点。丘吉尔在英国议会对协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英国遭到了一场全面的十足的失败,英法“正处在一等大祸之中”。后来把为苟安一时而牺牲他国利益、纵容侵略的政策称为“慕尼黑政策”。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89271.htm?fr=ala0_1_1
8、啤酒馆暴动
一条惊人的消息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本已经一片混乱的德国炸开了锅:法国和比利时借口德国不按时交纳赔款,出兵占领德国最大的重工业区鲁尔。
德国人牢牢记住了,这事发生在1923年1月。
战败的痛苦和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已经使德国人的生活充满了绝望。外国军队占领鲁尔,在德国设立关卡、征收关税,无疑更是火上浇油。德国的工业产值猛烈下降,失业工人超过五百万,通货膨胀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一磅牛奶从三千四百马克涨到二百八十亿马克,马克形同废纸。人民的生活极端困苦,饥饿的群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浪潮,汉堡等地还发生了工人起义,魏玛共和国在内忧外患中摇摇欲坠。
纳粹党领袖希特勒这时却十分兴奋。他的职业政客生涯已经有两年了,尽管他巧舌如簧,到处拉拢拼凑,纳粹党仍然只是慕尼黑市和巴伐利亚地区众多政党中略有影响力的一个,与他心目中担负整个国家命运的大党存在巨大的差异。鲁尔危机给了纳粹党一个极好的机会。由于马克的崩溃,使一大批中产阶级破产。于是希特勒喜出望外地发现,他的政党人数开始激增,当然了,失业的工人、退伍的军人也是新党员的主要构成部分。
希特勒开始“理直气壮”了,魏玛共和国政府更是被他骂得一钱不值。他公开在党的大会上叫嚣:“要夺取政治权力,就要从激烈反对和打击由战败耻辱而产生的魏玛共和政府入手”。他的观点得到了戈林、赫斯、罗森堡等人狂热的拥护。他们一致认为,夺取巴伐利亚政权的时机已经来到。
这年的11月8日,慕尼黑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比往常热闹了许多。巴伐利亚州州长卡尔在这里发表施政纲领的演说,驻巴伐利亚国防军司令奥托·冯·洛索夫将军和州警察局长汉斯·冯·赛塞尔上校,以及州政府的部长和其他一些高级文武官员出席聚会。
正当卡尔唾沫横飞地进行演讲时,大门被“砰”地推开了,一队纳粹冲锋队队员冲进了大厅。他们头戴钢盔,几个手拿机枪的队员把机枪架到高处,枪口对准大厅里的人群。在座的一些官员认识他们是纳粹党的打手,平时就耀武扬威制造了不少麻烦,看在他们起劲地打击共产党的份上,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取缔他们。今天又不知道他们要发什么神经了。一辆红色的梅赛德斯—奔驰赛车冲到门口,穿一件军用胶布雨衣的希特勒下了车,他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枪,用力挤进人群,一下子跳到大厅中央的一张桌子上。看着他歇斯底里的模样,座位中的官员们不住地摇头:“这哪像一个政党的领袖,简直就是一个无赖、暴徒。”
希特勒兴奋地环顾四周,拔出手枪对天花板开了一枪,在一片惊愕声中,他跳下桌子,快步走上讲台,大声叫道:“全国革命已经开始了,”“巴伐利亚政府和全国政府已被推翻,全国临时政府已经成立。”大厅顿时安静了,人们一下子搞不清他说的是真是假。
希特勒用更大的声音叫嚣着:“这个新政府的成员是希特勒、鲁登道夫、波纳!万岁!”
说完,他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台下,希望看到听众热烈地向他鼓掌、欢呼,不料台下一片寂静。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命令冲锋队员把卡尔、洛索夫和赛塞尔“请”进后面的一间密室,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参加他的“革命”。
任希特勒费尽唾沫,三个人就是不同意。希特勒又拔出手枪指着他们说:“我的枪里有四颗子弹,如果你们不肯跟我合作,三颗留给你们,最后一颗留给我自己!”
威胁还是不奏效。希特勒又突发奇想,他冲到大厅里,对人群宣布三名长官已经同他一起组成新的全国政府,由他接管政策指导工作,鲁登道夫将军担任国防军长官工作。然后,希特勒把德国著名的将领鲁登道夫请到啤酒馆,劝说三位州长官。三个人一看,不答应是脱不了身了,互递了个眼色,半推半就地答应了。
希特勒喜出望外,沉浸到“革命”胜利的幻想当中。可是当他离开啤酒馆后,卡尔等三人就变卦了,并脱身逃走了。洛索夫将军马上赶到陆军第十九师师部,把军队调进了市区;卡尔回到州政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出取缔纳粹党的命令。
希特勒从美梦中惊醒,一下子怒火中烧,一种被欺骗愚弄的耻辱煎熬着他。“游行,明天就上街游行,我们会得到更多的支持!”他对着手下狂叫。
第二天,慕尼黑的街头出现了三千多人的纳粹党游行队伍,希特勒和鲁登道夫走在了最前面,身后是戈林、罗森堡以及臭名昭著的冲锋队,一路向陆军部走去,解救被扣押在那里的罗姆及其部下。在一条狭窄的街道上,一百多名荷枪实弹的警察拦住了他们的去路。队伍冲过警察的封锁线时,警察开枪了。
鲁登道夫迈着军人的步伐笔直地向前走。从枪林弹雨中都过来了,他根本不把警察放在眼里。况且,在德国谁不知道他的身份,他坚信在这个崇尚英雄的国家里,警察是不会向他这个一战的名将开枪的。果然,警察的子弹避开了他,在他走过警察面前时,还受到了敬礼的礼遇。希特勒在一战战场上是一个下士,尽管因为作战勇敢得过两次铁十字勋章,但他十分明白,下士的身份不会使警察有任何保全他性命的念头。枪声一响,他就马上扑倒在地,然后登上一辆等候在附近的汽车,逃到一个乡间别墅去了。只有那些狂热的傻头傻脑的冲锋队员还在一个劲地表现他们的忠诚和勇敢,直着腰向前冲,并向警察还击,直到十六个同伴被打死后,他们才一哄而散。
两天后,希特勒在乡间别墅被捕,这场由他一手策划的“革命”闹剧就此结束了。纳粹党被解散,希特勒也被送进了监狱。但是,从狱中出来后的希特勒变得更狡猾,他重建了纳粹党,并利用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终于当上了德国总理,开始了纳粹在全国的独裁统治。
参考:http://hi.baidu.com/lczxwf/blog/item/dfe775cb0212dd1fbe09e6e5.html
9、国会纵火案
国会纵火案。德国纳粹党策划的焚烧柏林国会大厦,藉以陷害德国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力量的阴谋事件。A.希特勒以此为契机建立起纳粹党的法西斯独裁政权。在1932年11月的德国选举后,希特勒出任政府总理,但纳粹党在选举中并未获得压倒多数,因而定于1933年3月5日举行新的选举。与此同时,P.J.戈培尔和H.戈林为陷害共产党和欺骗群众 ,制造舆论,策划了纵火阴谋。2月27日晚,冲锋队队员通过戈林官邸中的隧道进入国会,放火焚烧国会大厦。纵火当晚,戈林即下令逮捕德共党员和反法西斯人士,查禁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报刊,封闭德共办事处。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57144.htm?fr=ala0_1
10、威斯敏斯特法
威斯敏斯特法。1、概述:1931年英国议会确认各自治领地位的法律。
2、历史背景:一战结束后,因大战的巨大代价,使英国的经济实力和海上霸权大为削弱。英国由债权国转变为债务国。伦敦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受到纽约挑战。许多殖民地国家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自治运动。20世纪20年代初,一些自治领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等要求明确规定自治领的地位。
于是在1926年的帝国会议上英国代表团团长A.J.贝尔福(1848~1930)提出自治领的定义,它们“是英帝国内的自主实体,地位平等,在其对内或对外事务的任何方面,一个绝不从属另一个”。1931年12月11日,英国议会通过本法确认这个定义。
3、内容:根据本法,联合王国与当时仅有的白人占优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爱尔兰共和国和纽芬兰组成英联邦;自治领为独立和平等的主权国,共戴英王为国家元首。主权国议会与帝国议会平等,自治领议会具有废止或修正与英国法律相抵触的法律、命令、规则或规章的权力。凡未经自治领明确请求并得到其同意,英国议会无权代为立法。在对外事务上,规定自治领有独立的外交权,可派出及接受外交使团。除纽芬兰外,都可在国际联盟中派遣自己的代表。
4、意义:《威斯敏斯特法》标志着英帝国转变为英联邦。自此以后,英国通过英联邦形式,加强在贸易领域中的协商,增强联邦内各国经济上的互惠,并组成英镑集团。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480960.htm?fr=ala0_1